《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2/132页


⑵《红楼梦新证》一页。

⑶《红楼梦问题讨论集》一集一○二页。

⑷⑸《红楼梦新证》二九页。

⑹《红楼梦研究》一一六页。

⑺同上书一一六至一一七页⑻《红楼梦问题讨论集》一集一○二页。

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八二五页。

⑽《红楼梦新证》一四页。

⑾《红楼梦新证》一三页。

⑿《红楼梦新证》一七一页。

⒀《红楼梦新证》二○二页。

⒁《红楼梦新证》二○三页。

⒂《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⒃《且介亭杂文?\u26411X编?< 出关> 的" 关" 》。

⒄《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 草(六)》。

⒅《红楼梦新证》五八四页。

⒆《红楼梦新证》五七四——五七五页。

红楼梦新证写在卷头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

材料不过是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时需要取资的东西,考证也只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二者本身都不是最终目的。在为了给进一步的更重要的工作提供一些较为便利的条件上、在为了给那一工作打下一个比较结实的基础上,材料和考证才有它们的功用和价值。因此,在阅读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材料考证时,我们便不能忘掉我们的出发点,即为了进一步的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为了对这部小说和这位作家的评价和批判继承的工作。

要体会《红楼梦》之所以为伟大与博深,单看人们对它的认识演变的整个过程,也就不难得到一个很好的说明。这个说来话长,应该有一部" 红学史".这里只谈一点。《红楼梦》在清代,不止一次遭禁遭毁,列为" 淫" 书。有人甚至有过这样异想天开的念头:把《红楼梦》打发到国外去,拿它的" 毒素" 去回报洋商们所给予我们的鸦片毒害[ 注1]——现在看来,真不愧是" " 必有" 奇用" !,然而这正代表当时一般正统士大夫对它的认识。

从那以后,到今天,我们在历史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几大步,各方面提高了真不知几十百倍。不过,我个人在目前就还深刻地感到一点:一部分人一谈到这部小说甚至一听见《红楼梦》三个字,就嗤之以鼻,讽之以辞——好象这三个字本身居然就具有甚么要不得的品质似的!我们可以说,这些" 批评" 者不但对这部小说的认识还停留在极端肤浅的阶段上(实质上并未能比" 回报鸦片" 的认识高出多少)。而且似乎连对待祖国文学遗产的最起码的正确态度也还未建立起来。

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在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七篇著作之前,不是也恰恰有人认为:写出那些包含着许多宗教思想与消极主义的作品的、出身地主阶级、身为伯爵贵族的托尔斯泰,只不过是" 上层阶级的思想意识论者,描写搢绅生活的荷马" 吗?幸而不是人人都那样看的,《红楼梦》的名字实际上已常与其它名著并举,曹雪芹也已经肯定为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伟大作家中的一个了。问题在,尽管如此,现时对《红楼梦》的一般赞许还都局限在曹雪芹的文学技巧上,例如说他的人物典型创造如何如何,说他的叙述描写手法如何如何,如是而已。但这只能是曹雪芹所以为杰出的一小部分,绝不是《红楼梦》所以为伟大的全体。举一个至为浅显而易于比较的例子来说:李汝珍在《镜花缘》里以一种玩笑的态度提出一点点社会问题,就可以邀誉蒙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严肃而沉痛地提出许多许多社会问题——宗法问题、奴隶问题、专制问题、官僚问题、司法问题、官僚地主问题、农民问题、宗教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妻妾问题……一言以蔽之,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问题(换个方式说:曹雪芹的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十八世纪时期,本质改变前夕的中国封建社会),然而却从未受到过应得的重视,也少有人充分提出来作为专题讨论。那么,我们便不无理由说:无论清代的认识也罢、以后的认识也罢,以至今天我们的认识也罢,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基本的不同,有着显著的进步,但一个共同点却仍然存在着,就是:很多人把这部小说的伟大都十分地缩小了——把它狭隘化了,片面化了,浅薄化了,一些人甚至是把它庸俗化了,恶劣化了!

列宁说:……列?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以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以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被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了。

……乡村俄国一切" 旧基础" 的急剧的破坏,加强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加深了他对这一切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是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的,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 注2]固然,我们不能在此地简单机械地拿曹雪芹同托尔斯泰生拉硬扯;但列宁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科学法则在文学批评上的正确应用,却正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非常需要能够这样对待曹雪芹和他的作品的批评家。如果目前真是还无人很好地从事于此的话,至少也应当开始努力了。

为了做好这件不算很小的工作,条件须要具备得很全面。个人对曹雪芹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既极贫乏,文学理论水平又十分低下,实在没有插嘴的资格。所以,只有在曹雪芹个人家世方面,提供一些材料,附带作一点考订的工作,整理一些初步的看法,贡献给读者和专家们,希望他们在这些材料上,结合起当时社会历史情况,来作好那一" 进一步的更重要的工作".说到这里,我觉得这才约略地表出了我写这本书的一点原始动机与有志未逮的愿望。这些文字大部还是我在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作学生时课余所草。那时见解异常谬陋,笔墨更是生疏,写作时因时间及其他条件限制也十分荒率。相对(只是相对!)于这一点说,作者个人今天的见解与能力都已有所提高了。对于这部东西,自然不会满意。付印前,因为匆匆入蜀,偌多篇幅,来不及很好的细改一过;纵使有些修订,也只限于极其细碎的枝节。而且,由于承印的事要转手办理,单是排校,足足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过程中,作者的见解也还是正在不断地相对提高,往往有些地方校定下来,而后来回想已然又觉十分不妥,然而也就再无法追改。凡此,只有向读者深致歉意,我但愿将来能有机会全部重写。

最后,有如托尔斯泰——又是托尔斯泰——所指出:" 千千万万的工人——木匠们,瓦匠们,画家们……排字工人们——终其身至辛至苦的劳动,都是为了要满足艺术上的需要。" 排这部东西的工人同志们,等于一字挨一句、一点挨一线地把我这拙陋的稿本重新用铅块再" 写" 一遍,所费的精力,实不下于我用笔草创,我要特别感谢他们。

注:⑴清毛庆臻《一亭考古杂记》:" 莫若聚此淫书,移送海外,以答其鸦片流毒之意,庶合古人屏诸远方,似亦《阴符》长策也。" ⑵本书旧版此处原系笔者字英译本转译,所据系InternationalPublishers 所辑的"Lenin:TolstoyandhisTimes"一书。今次改版径据《列宁全集》中译本第十六卷(一九五九年出版)引录,前段见《列?\u23612X?\u25176X尔斯泰》,后段见《列?\u23612X?\u25176X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种种歪曲曹雪芹是中国第一流现实主义的小说家之一,《红楼梦》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行列中的一部非凡作品。正如意大利人民一提到但丁,英国人民一提到莎士比亚,苏联人民一提到托尔斯泰而感到骄傲一样,我们中国人民也就以同样的骄傲感而念诵曹雪芹的名字。《红楼梦》因为还没有好的完整的译本,所以未能在世界文学圈内取得普遍的深刻认识[ 注1],但在国内,一向确是享大名、盛脍炙的。然而在旧社会里,一切都被歪曲,文学自不例外。过去,文学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独占品,有钱有闲的人们以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尊重文学,才配懂文学。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部伟大的《红楼梦》是如何被" 尊重" 、如何被" 懂" 的罢。

首先就版本来说,一百几十年,就连作者的原本都从未得流传过。第一个行世的真本是戚蓼生序的八十回本,通常称为" 戚" 本者是;这个本子实际在民国前就由狄楚青有正书局石印发行了,但这个真本除了鲁迅先生一人之外,少有人睬,睬过的并号称作过研究的,也很少认识,换言之,即丝毫未被尊重。亚东图书馆后来(一九二一)校印程甲本,胡适抓住了这个机会,便大做其考证文章。

但,六年以后,汪原放先生忽然又抛弃旧版,改弦更张。程甲本已然是够拆烂污的了,现在明知程乙本又添改了程甲本前八十回中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七字之多——移动的还不算,若算起来恐怕还要多十倍——距离曹雪芹原本最远,也就是被篡乱得一塌胡涂、最要不得的本子,却把它又从土里掘出来,排印流传;而且积年夙愿,一旦得偿,大有踌躇满志之意,胡适又特为写序鼓吹。可是我们却有点胡涂了:这是表扬真呢,还是提倡伪呢?汪先生的意思似乎是程乙本的语句更为" 白话" 化了," 描写" 得也更" 细腻" 了,所以便更可取。我要问:假如有人把《红楼梦》重新" 改写" 一遍,一律改用更道地的" 白话" ,大量地按照" 描写辞典" 之类作些" 描写" 文章加入,则汪先生难道就又将三次重排么?

高本在情节方面的歪曲改窜。暂且不谈——虽然不少的人在批评曹雪芹和《红楼梦》时依然还拿了高本来纠缠。现在只谈一下文章,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同时又有手笔风格的问题。譬如我这拙文,写得糟是够糟的了,然而如果有人美意为我删乙润色;变得朗朗可诵,好是好了,但其奈非复我的文字何?曹雪芹是乾隆初年人,他的" 白话" 文章,尚是沿着一贯传统的" 话本" 体,除了人物口中对话尚多纯粹北京话而外,叙述还都是半文半白的——有时且" 文" 得很厉害。单按文字说,有的地方有点罗索复沓,有的地方专门有特殊的别字出现,有的地方严格要求起来且" 似通非通" ,拿到" 国文班" 上,老师们一定大有改正之余地!高鹗似乎觉着自己比曹霑高明得多,于是才奋笔而涂抹之,而增删之。于是有些人看来好像对眼了。但又其奈非复曹雪芹之文章何?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爱之欲其生,便把一切金全贴在一个人脸上——何况我们给人贴的有时并不是金呢!其实,在前八十回书中,大约可以说,高鹗若改一百处,起码总有九十九处是改糟了。因为他不但没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的原文(其特殊字法句法,特殊风格),而且他根本不太明白曹雪芹所想的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还是撇开他有意歪曲的地方暂且不谈。

再者,就作书意旨说,曹雪芹" 十年辛苦" ,写成一部杰作,换来的却是平白的作践,无理的取闹,我想他定必是" 死不瞑目".从嘉庆年间,就流行一句话,说:"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注2]从表面上看,一部小说的地位,提得比《六经》还高,这自是俗文学的得地,一般人头脑的开明进步与欣赏力的不冤屈好东西。但实际上却不容我们这样乐观。作为京朝士大夫茶余酒后之谈料的《红楼梦》,从那时候起,在" 开谈" 的情形下,就受尽了糟蹋。若分析他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大概不出两大派:第一派,坚不相信曹雪芹会是在写社会;陈米糟糠,所算定是个别人的闲账,于是什么明珠啦、纳兰啦、顺治啦、傅恒啦、张勇啦、和珅啦……反正不管是谁家都好,总之是一家之事。这一派的极端,则扇海扬波,变本加厉,说曹雪芹是写顺、康、雍" 三朝政局史" ,全书主干是" 排满思汉" 的民族思想。自然,这比仅止写某相国家某公侯家题目又" 正大" 得多了。他们为了证明他们的主张," 猜谜" 为此派主要工作,千奇百怪的" 谜" 都被他们射中,虽《推背图》、《烧饼歌》不足比美焉。这一派对《红楼梦》的厚爱确是登峰造极的。假如《红楼梦》真有这样的深义内涵,这部小说的品格性质就当另论,需要重新评价。无如那些谜——他们自已制造的又从而猜测的谜——实在太玄妙了,玄妙得使我们不敢轻信他们的高论。第二派,却不走这股心肠,管他是在写谁!写的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么?他们就单在故事本身上发生浓厚兴趣;上焉者,怜颦卿而雪涕,慕玉兄以善愁。中焉者,自谓目光如剑,看穿了作者的心肝肾,不管主张左薛右林也罢,扬钗抑黛也罢,《红楼梦》一字皆成褒贬,片词亦寓美刺,大可比美《春秋》、《诗经》。甚者意见不投,因辩论《红楼》而挥老拳(参看《三借庐笔谈》)。下焉者,则如张问陶所说,他们对《红楼梦》的认识是" 艳情" 二字。他们说一部《红楼梦》所写,除去两性间的暧昧,更无别事,乃" 隐秀" 的《金瓶梅》是也。于是寻行数墨,专门钩稽张道士是不是贾母的" 老情人儿" ,东府门前的两个石狮,是否真个" 干净".此二派宗旨虽不同,但用苦心,下苦工,深文周内,则无以异;而他们把这部伟大著作歪曲到何等可怜的地步,也就可见了。在这样情形下,还有什么欣赏、研究、批评、继承可言么?

翻一翻旧账,哭笑不得。现在,该是我们重新认识《红楼梦》的时候了。

注:⑴就我所知,国外最早介绍《红楼梦》的文字要算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五月ChineseRepository 第十一册页二六六的一篇《HungLauMung ,orDreamsintheRedChamber;anovel. 》。这位洋先生(K.Gutzlaff)了解《红楼梦》到如何程度,我只举一例就够了:他说宝玉是" 女" 主角!屡言:"theladyP'auyu" ,"thefairdamsel","thebusylady" ,"averypetulentwoman"!他说这部书内容除了"trifles,littletattleofthefemaleapartment"以外甚么也没有,故事越来越"uninteresting".结论是"thistediousstory"!则《红楼梦》之倒霉诚不止在国内为然了,言之可为笑叹!以后还是H.A.Giles 有比较像话的介绍,一八八五年有一篇文字《TheHungLouMeng,,commonlycalledtheDreamoftheRedChamber》,见于《Sinologica》第四册页一;他的《中国文学史》里《红楼梦》也占一章重要篇幅,但他的了解也只在于高本宝玉、黛玉" 爱情悲剧结局" 而已,其余谈不到。译本有R.Thom的《TheChineseSpeaker 》(一八四六年)页六二——八九的片断,是为学说" 官话" 用的;E.C.Bowra 的《TheDreamoftheRedChamber》,见《TheChinamagazine》,一八六八年圣诞节号与一八六九年卷,止译了头八回;Joly的《HungLouMeng ,ortheDreamoftheRedChamber ,AChineseNovel》,香港一八九二年版,只有第一、二册;王际真的一九二九年纽约版也是节译本。此外,F.Fuhn有《DerTraumderrotenKammer》,是一九三二年Leipzig 版。(按以上系创稿是旧文,所知有限,又此后东西诸国新译本亦时有之,今俱不复列。)

⑵见嘉庆二十二年刊本得舆《草珠一串》" 时尚" 门第三首。

第二节红学一斑上面提到的那种" 开谈" 大说《红楼梦》,不久就成了一门" 学问" ,而且有了专门名称叫做" 红学".若问红学都有哪些内容呢?这可真是说来话长,可以(也应该)写成一部" 红学史".红学史的规律也正是落到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手里,便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探讨起来,颇有意思。这个工程浩大,姑且" 俟诸异日" ,现在仍只拣两条便于讲说的来看看这所谓" 红学" 之一斑。

当前:第2/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