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6/132页


敦诚《四松堂集》卷上叶二十四《挽雪芹》诗云:" 孤儿渺漠魂应逐。" 注云:" 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按诗作于甲申,排次为开年首篇,则" 前数月伊子殇" ,事在前一年癸未之某月(似以下半年之可能性为更大),此无可疑者。癸未为乾隆二十八年。是年之除夕,雪芹病殁。而癸未年自" 三四月交十月间" ,北京发生极其严重之痘疹巨灾,小儿死亡殆尽,见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十一《痘殇叹》。此子即痘灾中病殇者甚明。详见第七章该年条下。

妻某氏。

同上《挽雪芹》诗云:" 新妇飘零目岂瞑!" 雪芹卒时年已四十,而云" 新妇" ,故考者皆谓雪芹曾断弦续娶无疑。按" 新妇" 一词,用法颇为复杂。通常习知者,即新婚不久的" 新娘子" 义。但在古书," 新妇" 又多用于妇人自称,不系婚嫁之新旧,虽至年老,对人亦自称" 新妇" ,其语气殆如后世俗文学中常用的" 妾身" ,其例举不胜举。又,后世所谓" 媳妇" ,实亦" 新妇" 一词之同义音转,故古时又用以称" 子媳""侄媳" 辈。再则,封建社会中严正妻庶妻之别,其作妾者例称" 新娘" ,至老亦不改称,盖即" 姨娘" 之同义语,此在《儒林外史》中犹有显例。若依末后一义而言,则敦氏赋诗亦得援用,如此则或是指雪芹殁后遗有侧室?附说备研。

「附表一」胡适《考证》所列《假定世系表》(说明)胡适此表谬误已甚,但自是以来,多被引入歧途。本书旧版所列世系表亦未能完全摆脱其影响。附此以资比勘。并便于阅读本章第二节第三节时参看。

「附记」

此次重印,本节的改动颇大。第一,旧版中把小说的人物世次和曹家真人混在一起夹叙的部分,都删去了。第二,改正了旧版中考列世次关系上的很多误推误说。尽管如此,由于材料毕竟是零碎的,个人的能力水平有限,其间的问题恐怕还是不少。

因为此次增引了《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资料,需要对它作些简要的说明。此谱又名《辽东曹氏宗谱》,卷首有顺治十八年曹士琦的叙言。次有同治十三年" 衍圣公" 孔祥河的《明宣宁侯安国公忠壮公像赞》,似系最后一次增修所加。中间共经几次增修,不详。谱内共分五房及" 仅记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证" 的一个支系。所载以长房与三房独详,馀者皆甚简略,可推此谱即此两房后裔所修," 五庆堂" 当即此两房人所用名号,其中缝亦题" 曹氏旗谱——五庆堂" 字样。谱末附有" 碑记""著述" 二部分资料。据此谱所载曹雪芹的始祖锡远这一支,属于第四房下的第九世。今列简表如下:如表所示,自三世智下,隔了五世的空白而复接九世锡远(以下世次载至天祐,俱全)。其空白俱作" 名失考" ,并总注云:" 以上因际播迁,谱失莫记。" 我对于此点是有所怀疑的,即曹雪芹上世是否真为曹智之后?未敢断言如何。由于此故,再加上谱内锡远以下人数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收的全同,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过继关系缺记,无生卒妣氏……等等;又谱内此部分墨色笔迹亦有不一致处。所以最初我对此谱的第四房下记载不敢轻信。后来有机会见到此谱原本,纸墨较旧,笔迹统一,所疑略释。又细按谱内所载如" 玺……生二子:长寅,次荃" 之文,可知并非只据《氏族谱》撮录者所能凭空捏合;玺、寅官职年月、崇祀等项;与史符合,又有关于曹尔正" 一谱作鼎""另谱名鼎" 的记载:凡此俱见谱内此一部分的记叙当是从别谱辗转抄得了" 节略" 而据以编入的,究与全出后人掇拾官书资料、强作牵合者不同。

至其所记各人的" 诰授某某大夫" 的赠秩,则不尽实,多有按照官阶推拟配叙的情形。

总起来说,共有两点:一、对四房曹智系下五世不明,突接锡远的情形,未有参证之前,仍持存疑态度,二、锡远以下至天祐这部分的本身,不同虚构伪造,基本上应属可信。各种资料的情形,往往异常复杂,必须分析审辨,轻信轻疑,因个别点有异而疑及全部,见某一端近似而信赖整体,皆可造成研订上的大错误。为避繁文,只简说如上,馀者可略参第三章第二节后的附记。

第二节曹宜曹宣自从有人引用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大家都知道了曹雪芹的曾祖叫曹玺,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曹寅,一个叫曹宜。曹寅是雪芹的祖父,曹宜是他叔祖;这似乎是不致于出什么问题的了。谁知后来发现了曹家当日的密折,经康熙朱批发回过,后来又被雍正勒令缴进的,都保存在故宫里;从这批珍贵的史料中,我们得知当初以为并无问题的世系,里面就还有奥妙。曹寅并不是雪芹的亲爷爷。原来是曹宜生的曹頫,曹寅与他的亲儿子曹颙先后故去,两世孤孀,毫无办法,康熙才主张把曹頫由曹宜系下过继过来,承袭世职,顶立门户。所以在血统上讲起来,曹宜才是雪芹的亲爷爷,这却该是不致再有问题的事实了。(可参看《故宫周刊》第八十四期李玄伯《曹雪芹家世新考》。)

最早的文献,像尤侗的《艮斋倦稿》,在卷四叶二十六的《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一文里就说: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先生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

叶燮在其《巳畦文集》卷五叶十一《楝亭记》里也说:今司农公荔轩及弟筠石两先生,公(按指曹玺)之贤嗣也。

子清、子猷,都是字;荔轩、筠石,都是号;所以曹寅的这位令弟字子猷号筠石是不成问题的。稍晚的材料,像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在卷四十六有一首诗,题目里说:筠石,楝亭弟也。

及发现了四卷《楝亭图》,证据更多了。第一卷里有林子卿,上款题道:里言六首为荔翁、筠翁两年台老先生咏楝亭之作。

第四卷里有邓汉仪,他的上款说:楝亭四章为荔轩、筠石两年先生题。

同卷大名鼎鼎的杜濬也题款道:楝亭诗四首应荔轩、筠石两先生之教。

那么,据《氏族谱》,曹寅既然只有一位令弟叫曹宜,则这位字子猷号筠石的先生,当然顺理成章,该是曹宜,不然还有哪个?无怪《八旗画录》一书在叶三十二就下了定论:曹宜:字子猷,号筠石。

这也似乎是毫无问题的事实了。因此一向并无异议。

但这个" 事实" 却是十分荒唐的。曹子猷根本不是曹宜。曹雪芹的世系始终来得清楚,今日又第二次发现毛病。我们又要作一篇翻案的硬文章。

必须从头叙起曹子猷是曹寅的爱弟,他二人的感情,是远超乎寻常弟兄之上的。

方仲舒题《楝亭图》第二首诗说:爱弟策励忘寒暄。

阎大师若璩在《潜邱箚记》卷六叶三十二有一首《赠曹子猷》的诗,起头便说:骨肉谁兼笔墨欢,羡君兄弟信才难。

足见他弟兄二人的亲爱是当时人所共知的。曹寅自己的《诗钞》里为子猷而作和附带提到子猷的,不可胜举,语气的恳挚,更是蔼然动人。

曹子猷除了筠石一号外,还有个别署叫做芷园,也可以由曹寅的诗里看出来。

卷二有一诗题说:闻芷园种柳,用少陵《春日江村五首》韵,写寄子猷。

卷三,一题说:过沂水,有怀芷园弟。

卷五,一题云:留题香叶山堂,芷园弟及刘晦庵常游于此。

又卷三"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三捷句寄子猷" 一题,诗里却说:特写新诗寄芷园。

都足证" 芷园弟" 即子猷。子猷善画,曹寅作诗题曹颀画时曾一提及,杨锺羲的《雪桥诗话?\u19977X集》曾记此事,本章第一节曹颀条下已曾引过。阎若璩赠子猷的七律,末尾就说:请挥一匹好东绢,怪石枯枝即饱看。

小注说道:" 善画。" 据我所知,他的遗画有一卷流传到后来,可是只剩了名人题跋,画幅佚去,翁方纲有诗记此卷轴——即是《洗桐图》。

曹寅和弟弟子猷的感情特好,却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判断,他二人原来是同胎孪生的弟兄。

《楝亭诗钞?\u21035X集》卷三叶七有《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开头两句说:与子堕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

第一句,明明是同胎的确证,如果是普通泛言" 同胞" 的话头,那不会有这样措词的情理。第二句则说明二人同岁数,这当然也是孪生兄弟才有的现象。大概这一对出色的双生子,当日随曹玺在江南读书,很有名气,许多人都知道,例如《楝亭图》第一卷纳兰容若的《楝树记》里说曾玺:衙斋萧寂,携子清兄弟以从,方佩觿佩鰈之年,温经课业,靡间寒暑。第三卷王鸿绪的题诗(亦见《横云山人集》卷之十四叶五)则说:婆娑一枝下,授经声琅琅,哲嗣双凤举,苞采辉巗廊。正可合看。尤侗的《楝亭赋》(见《楝亭图》第四卷,或《艮斋倦稿》卷五叶一)也说:昔有才子,子桓、子建,今有才子,子清、子猷:二惠竞爽,两难相求。足窥这一对孪兄孪弟的意度。由此可推,他两个全是生于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戊戌九月初七日(参看第七章该年条下)。曹寅卒于康熙五十一年(- 七一二)壬辰七月二十三日辰时,得年五十五岁(亦详该章)。而曹子猷则大约卒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乙酉,年仅四十八岁(参看第七章该年)。子猷一死,曹寅悲痛无已,到四十八年已丑,还特别作了《思仲轩诗》来纪念他,朱彝尊和他的孙子朱稻孙都有题诗,此诗卷后来也曾入翁方纲眼,并有题句。曹寅的诗序说:思仲,杜仲也,俗呼为檰芽,可食,其木美阴而益下,在使院之南。托物比兴,盖有望于竹村,悲吾弟筠石焉尔。作《思仲轩诗》。

据朱彝尊的诗注(见《曝书亭集》卷二十三叶二)说:公弟居此,植杜仲一本于庭,故以名轩。

则可知这株杜仲就是子猷当年亲手种在真州使院(参看第四章第五节)的。

当前:第6/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