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新诗全集》第3/44页


  青峰旋转,绿竹如流,汽车飞转着巨蛇样的公路:
  古拙的青木关,界开巴县与壁山,再赶到永川,正好过宿。
  从永川经过荣昌与隆昌,河边上都晒着长长的夏布;
  冬天预备着夏天的营生,一年四时,民族之手工作没个停住。
  可是,从天亮忙到天黑,那些脸儿苍白的幼女与老妇,
  象专为教别人发财似的,一日的工资至多是可怜的一角五!
  到处是奇丽的山川,
  到处是肥美的地土,
  在短短的一段行程中,看见几种气候里的菜蔬花木。
  园林田产的丰饶,
  决定了手工业的忙碌:公路上一行行的赤脚男儿,
  肩着黄白的土纸,各色的土布;
  那一家家小纸坊,茅庐外安着水车,水声从山间一直响到幽谷。
  地产的丰富,人手的辛勤,可并救不了天府之国的贫苦:
  七八岁的弱女儿,也随着那些壮汉赶路,
  窄窄的前胸几乎要贴到地皮,娇嫩的背上压着无情的重负。
  还有那没了牙的老人,擦一擦老眼,瞅一瞅四处:
  一块桔皮,一节枯枝,都须把风湿入骨的腰腿屈俯。
  这流着香蜜的乐园,
  莫非有什么妖魔施着阴毒的法术?
  ***
  笼在青丛与山雾中的火焰,把一片山林照得灰红;
  人影锤声,昼夜不绝的,移动,叮咚。
  挑着负着,七八斤一条的铁棍,由那片火影里运往各城。
  山中的铁,
  城里的钉,
  高高下下的山路,
  哼哼哟哟的人声,
  丰富的天产,
  辛苦的人工;
  有铁,我们有铁,这时代,岂不是有铁便可以称雄?
  看,在苏杭平津的倭寇,不是正弯着腰儿,拾取破铁烂铜?
  ***
  只有伟大的中华,
  能有这么伟大的一省:
  东山有铁,西山有煤,
  比燕窝鱼翅更宝贵的食盐,我们有自流井!
  一路上,遍地是三九天里的金黄菜花,茶花腊梅,
  虽然没用,也不辞点缀风景。
  一路上,黑块是煤铁,白块是食盐,
  压弯了男女肩上的绿竹竿,爬山越岭!
  ***
  无论县城与镇市,
  都显出惊人的拥挤与繁荣:
  最悦目是清晨的菜市,两经溪水洗净的蔬菜,碧绿鲜红;
  新编好的竹筐,天然的明绿,装着肥嫩的黄菲和挺秀的雪里蕻。
  竹筒盛着陈醋,
  香油在坛形的竹篓中,竹席上摆着盐块,
  蔗糖在竹筐里面盛,
  用不着商标来保证土产,本地风光的竹筐竹篓就是说明。
  即使是小小一座镇市,也有几家屠户,
  头蹄肠肚挂满竹棚;三百斤重的花猪,一步也走不动,
  安稳的卧在滑竿上,连哼也懒得哼。
  在街心,虽然没有新式的楼宇,可是铺面的洁整证出买卖的兴隆。
  蜀锦川绸彩绣的光华灿烂,值得每个人的欣慕与赞称。
  但是,谁能想到,在这山城山市里,纽约伦敦的货色居然占着上风!
  啊,这伟大的中华,广大的地土,若只是世界的商场,怎能不随着大江东去,
  血液流空!
  ***
  每座城中,
  都有多少家茶馆――
  穷的人尽管穷忙,忙不到,这些龙门阵的据点。
  清闲自在的人们,
  抱着只有几星炭火的手炉取暖,吸着公用的竹胎水烟袋,轻巧的吹着火纸捻,
  以舌战群儒的英姿,
  谈古论今,说长道短。
  神圣的抗战,的确激动了民族的良心,对得起历史,我们的时代有的是英雄好汉,可是在这清茶水烟之间,个人的损失是真正的国难!
  什么时节也忘不了发财,即使发了横财,他们依然郁郁不满。
  在鲜果糖食摊子左右,茶馆的门旁,离茶客们不过三五步远:瘸腿红眼的老妇与衰翁,用报纸弥补着一身的破烂,两手轮流搔抓疮疥的幼童;红绿相间的脓血满脸;瘦得象条竹竿,
  脸上似乎只剩了机警多疑的一双眼;一面留神着警察的动静,一面向茶客们伸着手抖颤。

当前:第3/4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