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断案传奇全集.com》第166/191页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卅推官。……〗

以上三人都没有用上“东海人”,而是使用“建安人”、“建州人”。

为什么二徐名字前就用上“东海”呢?如果一定要牵强附会与建安联系起来的话,因为福建东临大海,唤为东海。苏东坡、秦少游在徐氏兄弟名字前加上一个“东海”,是否意在用东海来尊称二徐呢?看过《宋史》的人就知道:吴育、吴充两人的政治地位远远比徐君猷要高。可怎么没有人称他二人为“东海吴育”、“东海吴充”呢?

查看一下宋代地图就知道,建州(建安)并不邻靠东海,建安与东海之间其实还隔着一个福州(此福州不是指今日的福州市)。且东海海域宽广,与东海相邻的州很多。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开始,经过江苏、浙江、福建,直到广东潮州一带,都称为东海(此中包括现在的黄海)。

如果象建安这样不邻东海的州府也可尊称“东海”的话,那么,这些真正靠着东海边的各路州府的名人也就都可以用“东海”来尊称了。

看来,“东海”并不是尊称,其实《苏东坡全集》中,还记载有两个人与“东海”相关。

《书鲍静传》:鲍静字太玄,东海人。五岁语父母,云:“本曲阳李氏子,九岁堕井死。”父母以其言访之,皆验。静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为南海太守行部入海,遇风,饥甚,煮白石食之。静尝见仙人阴君受道诀,百余岁卒。……

《书徐则事》:东海徐则,隐居天台,绝粒养性。……

与苏东坡关系不太好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著名的《梦溪笔谈・卷四辨证二》中写到:

〖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后人又收入《图经》。余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人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无足纪者。此乃余初仕为沐阳主簿日,始见《图经》中增经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其北又有“孝女冢”,庙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东海人。赣榆既非东海故境,则孝女冢庙,亦后人附会县名为之耳。〗

沈括说得很清楚:余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人之东海也。……孝女亦东海人。……

鲍静、徐则这两个人物,难不成也是建安人?苏东坡只是听人说起而已,并不熟悉,显然没有尊称的必要吧!

所以说,苏东坡、秦少游、沈括,包括南宋施元之等人所说的“东海”、“东海人”,其实就是指宋代东海。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被多疑的后人弄得错节盘根、云里雾里,以讹传讹。

是不是徐君猷曾在东海做过官,他人用其任职地来尊称呢?显然不是,一者,古人在某地做官的称谓,地点一般应放在姓后,譬如说苏东坡在徐州,尊称为苏徐州,而不会称徐州苏东坡。退一步说,徐君猷的弟弟徐得之没有做过官,可秦少游也称他“东海徐大正”。

那么,徐君猷的籍贯是不是就是现在的江苏东海县呢?

查看一下宋代地图就会发现,宋代的“东海”并不是现在的江苏省东海县。

宋代“淮南东路”地图表明,当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有所不同。现代的海岸线向海域中延伸了许多,宋代海州东面有个岛屿,即是郁州,所谓“东海”就在这个岛上(圈1)。而现代的江苏东海县则在海州之西(圈2)。从地图变迁来看,宋代的“东海”其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

如此,也就是说黄州太守徐君猷、兵马统制马踏月应该是江苏连云港人氏。

2011年8月18日晚8点

张旭军于湘潭

密州篇

第一卷 东君街

第一章

〖《苏东坡全集》第六卷《策别一》中说到:

……

如今州县的官吏,当他受贿枉法的时候,就要受到除名杖配的惩罚。而当他的官爵不够用来赎罪的时候,就会被带上枷锁,受到鞭挞,这是天下人公认的奇耻大辱。但士大夫中却依然有人敢于冒如此大的风险受贿,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心里有所不服。如今一些高官做坏事,就不仅仅是在簿书上的米盐出入之间做手脚可比的了,他的地位越高,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他的权利越大,属下就越不敢举报他。

假如有幸能碰上一个不畏惧强权的刚直之士敢于站出来,竭尽全力去制止他,又有幸没有受到上上下下的阻碍干扰,终于认定了他的罪行,那么他所受到的处罚,也不过是罚金,即使是罚金,也是寥寥无几的。他的罪行重大,而所受到的处罚却不能损伤毫毛。在公卿将相之中实施刑罚如此草率,而对于州县小吏却如此严厉。这样实施法令,难怪天下的人心中不服。实施刑罚而不能令人心服,即使是刀锯斧钺摆在面前,也会有人铤而走险,更何况只是带上枷锁,受到鞭挞呢?

如今法律相当繁冗,如果逐条看这些处罚条款,几乎一抬脚就会触犯法律,而那些高官犯了法,却并不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天下议论此事的人都说:自古以来,国家就有制度,说“刑不上大夫”,所以对待大臣不能用法律来惩罚。唉,古人所说的“刑不上大夫”,难道是指大夫以上的高官犯了罪却不受到惩罚吗?……

所以说,严明法律应该从朝廷大臣入手,那么其他官吏就不敢犯法了。〗

大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知密州军州事。

密州,即今之山东省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生于城北诸冯村而得名。汉代置县,宋代为州治所在地,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五县,区域相当于今潍坊市的诸城市、安丘市、高密市,日照市的东港区、五莲县、莒县,临沂市的莒南县,青岛市的胶州市、胶南市等地。自古以来,密州地灵物阜,贤士辈出,潍河两岸,地势平坦,草木繁茂,六畜兴旺;东南沿海,舟楫便利,盐业兴旺;西南丘陵,群山连绵,清泉股股,山青水秀,气候宜人。

苏公初到密州,每日忙于公务,可谓不遑暇食、焚膏继晷。尤其是前任知州任翼任大人到京城升任为礼部判部事侍郎,却留下了颇多诉讼案宗,令苏公很是头疼,幸得密州府司理参军齐默濂在一旁帮忙理顺,爬梳剔抉,清源正本,终于得以分星擘两。

这齐默濂是彭州人氏,三十七岁,身材高大,脸稍胖,两颊留着短短的黑须,嘴唇厚大,双眼微眯,却炯炯有神。他为人随和寡言,身着洗得有些发白的官服,手指白皙而修长。此时的齐默濂在密州府司理参军任上已经有五年了。

苏公初来乍到,很是欣赏这位川蜀同乡。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因着老乡的关系,两人一见如故,宛如多年的好友,亲近了许多。其间,齐默濂又说及密州风土人情、历史衍变、民间掌故等等,令苏公在短短数日内便知晓了密州府的大体情形。

当前:第166/19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