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全集》第242/262页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闲可以养气。心闲可以养神。身心俱闲,与道合真。

养心之法,须要摆脱一切;凡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滞。每日胸中一团太和元气,病从何生?

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安详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

在恶意的人群中不怀恶意,在拳握刀拔的人群里言行温顺,在与执着的人相处而能不执着,是谓圣者。

用尽一切心机,不如一个无心机可用之人。

水能熄灭熊熊大火,挽救即将付之一炬的房屋。同理,懂得观照的智者,也能将自我或外在环境的忧患,消失于无形,宛如一阵风吹散棉絮一般。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不要抗拒命运,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烦恼就会减少,当下放下,烦恼即无奈你何。

所谓「禅」,是指不管何时、何地,皆能心平气和地生活。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都要保持平常心、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自心何等自在。

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人」在处理某些生命中所必然面临的过程时,一直不肯去承认并接受,殊不知无论你百般的不愿意,依旧逃不过命运无常的支配,既然无法改变,何不以一颗自在的心笑看人间呢?

心灵安静的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享受乐趣,若是心灵不平静,即使在深山幽谷,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开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难,凡夫想要没事则更难。

若能调适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觉皆是一种享受。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渴爱之灭,是心解脱;不着大善,名大功德。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不要把「放下」当成「放弃」!「放下」――是尽全力但随缘尽分。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名诸佛。

当你内心拥有安详即是正受。

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勇者提得起,智者放得下。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当前:第242/26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