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17/49页


第四十九回,唐僧师徒在通天河受阻,悟空请观音前来捉拿妖怪灵感大王。灵感大王本是观音养在莲花池中的一条金鱼,因为每日“浮头听经”,修成了手段,后来随着海潮泛涨,走入通天河,在此成精。观音亲自出面把它收伏,收伏此怪后发生了一件事:

行者道:“菩萨,既然如此,且待片时,我等叫陈家庄众信人等,看看菩萨的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养。”菩萨道:“也罢,你快去叫来。”那八戒与沙僧,一齐飞跑至庄前,高呼道:“都来看活观音菩萨,都来看活观音菩萨。” 一庄老幼男女,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第四十九回)。

这段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悟空等人的做法似乎很正常。实际上,正因为悟空在这里的表现太正常了,所以就不正常了,因为悟空可不是普通人。按照悟空以前的性格,不作势要举棒打死妖怪就不错了,至少也该上去问一个管束不严、失察的罪名。可他倒好,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不问任何人的责任,惦记的却是传扬观音菩萨的名声。这观音真是做了一笔好买卖,本来是管理松懈、工作疏忽放走了金鱼,现在却在此留下了鱼篮观音的光辉形象。我们只能感叹陈家庄众人的好脾气,这些年被灵感大王吃去了不少童男童女,竟然转眼就全忘了,只知道对观音顶礼膜拜。

悟空没有上前问观音一个失察的罪名,表明他与刚踏上取经路途的时候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区别。当发生了灾害与危难时,悟空对于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已经不那么上心了。正是悟空借机让陈家庄众人看一下菩萨金面的主意,马上使坏事变成了好事,使整件事情落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么好的宣传创意,八戒、沙僧就想不出来,看来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观音的鱼篮之像,后来在第五十五回又出现了一次。唐僧师徒碰到蝎子精。悟空正觉得妖怪难以对付,只见一个老妈妈儿,左手提一个青竹篮儿,自南山路上挑菜而来。悟空认出是观音菩萨,叫道,“兄弟们,还不来叩头!那妈妈是菩萨来也。”于是八戒、沙僧纷纷下拜。孙悟空则合掌跪下,叫了一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观音见他们认出自己,便踏祥云,起在半空,现了真像,原来是鱼篮之像。这次悟空又把观音的全称给叫出来了,他这么称呼时的心情,与在五行山下时有很大不同,因为此时,他并不太有求于观音,这个称呼是出于真正的敬意。

在真假美猴王一节,悟空再次被唐僧赶走。这一番,他没有回花果山,也不去东海找龙王,而是架起筋斗云,起在空中,不知往哪去才好,愣了一会,才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想找观音评理。见了菩萨,悟空“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有满腔委屈要向人诉说,可见观音此时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他放眼世界,觉得观音才是唯一可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也是可以为他做主的人。

对取经行动的思考

从五行山脱困以后,悟空的主要工作是保唐僧取经。取经行动是一个怎样的事业呢?从表面上看,这事非常简单,就是佛祖为了帮助南赡部洲的人民,决定把佛教经书这一强大的精神武器交到他们手中。孙悟空的使命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取经人的安全。

悟空一开始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在莲花山降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两个妖怪的事,促使他对取经行动的目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这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很难缠的两个妖怪,本事不弱且不说,而且手中的法宝超多,每个法宝都很厉害。悟空与妖王斗智斗勇,好不容易基本靠自己的本事拿住了妖怪,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得不令他深思的事情。原来,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不是一般的妖怪,而是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一个是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看银炉的童子。悟空对太上老君很生气,说:“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悟空说得理直气壮,可老君一点也不觉得理亏。原来其中另有文章,这两个童子下凡,与奎木郎、青毛狮子等人的下凡大不相同,这是一次组织上委托神仙化装成妖怪对取经队伍进行考察的行动。

老君把其中的底细向悟空做了更详细的交代,说:“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他一句话就把观音给“卖”了。而且,这事老君开始还不同意,观音借了三次,他才肯给。老君这话,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哪。

悟空听了,自然很不高兴,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若不是老官儿亲来,我决不与他。”(第三十五回)

观音的做法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当取经队伍在西行路上遇到困难时,她不吝出手相助;另一方面,她又唯恐取经队伍在路上的困难不够,还人为地制造了很多困难。观音的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呢?并不矛盾。观音帮助取经队伍是真心的,给他们制造障碍也是有意的,不过是服从于不同的目的罢了。观音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确保取经队伍到达西天;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取经队伍到达西天的过程太顺利,还有利用这个过程考验他们的考虑。进一步说,如来与观音的目标不仅在于考验取经人,还试图通过取经行动来改造这几个人。要想同时实现这几个方面的目的,做领导也不是一般的难啊。

反过来想,悟空一开始对取经行动目的的理解可能仅限于上面的第一层意思,即保护唐僧顺利到达西天。悟空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老君的话肯定会促使他思考取经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西天,举手之劳就能把经书送到东土,却偏偏要保一个肉眼凡胎的和尚,还要一步步行来。如来他们到底想通过取经行动达到什么目的?特别是,观音他们要考察的到底是谁,是唐僧还是悟空。显然,派再厉害的神仙下来做妖魔,也起不到考察唐僧的效果,反正他总是一开始就被妖怪捉住,然后关在那里,吓唬说要吃他的肉。如果说组织上有考察孙悟空的意思,那又要考察他什么呢?是考较他的本事,还是看他的忠心,还是别的什么?不管怎么说,这一思考对于他此后的行为方式肯定会产生影响,他与妖怪的作战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果悟空想明白了取经行动是怎么回事,他对于神佛界的游戏规则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了解人情世故(1)

我们在取经路上看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情的泛滥。这与孙悟空以前接触的东西区别很大。孙悟空并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当初也做过齐天大圣,在天上呆了差不多有半年,见了不少人物。但前期他只是东游西荡,后期主要在看管蟠桃园。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等方面,对于人情世故、官场规则的认识极为肤浅,以为光有本事就行了。早先他信奉的主要是强者为尊的逻辑,未能认识人情世故及关系网的巨大作用,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虚的,只是“软实力”,关键时刻还得靠“硬实力”说话。

在取经途中,一方面他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发现,动用天庭力量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也看到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徒弟和取经队伍中本事最高的人物,许多复杂的关系都是他直接参与处理,特别是老君的点拨,使他逐渐开了窍。加上他本身天纵聪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门道。

西天路上人情泛滥的情况是很惊人的。取经队伍出发不久,就在黄风岭遇到黄风大王。这黄风大王本是灵山脚下的得道老鼠,因偷吃了琉璃盏内的清油,畏罪潜逃,被如来发现,交给灵吉菩萨关押。灵吉不负责任,未能严加看守,让黄风大王逃出,在黄风岭作怪。后来在灵吉菩萨的帮助下,收伏了黄风怪。悟空要举棒打死他,却被菩萨拦住道:“大圣,莫伤他命,我还要带他去见如来。”原来黄风怪虽是罪犯,但好歹是个灵山户口,不能随便打死。菩萨又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明正其罪,才算这场功绩哩。”把他交给如来,才可以显出孙悟空你的功绩呀,不然,你可能还是有过无功。所以,悟空还要感谢灵吉菩萨的处置。

后面的事情就更多了,我们试举几例:

◆与镇元结拜

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受八戒怂恿,偷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后来这事越闹越大,悟空索性把大仙的人参果树给毁了。这事的起因不过是一件小事,本来悟空等人偷吃人参果不对在先,结果又由于悟空的脾气,小事闹成了大事。

镇元大仙与悟空经过一番交锋,最后与悟空达成协议。大仙主动提出:“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悟空笑了:我还以为多大点事呢,不过是赔你一棵树嘛,好说好说。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这件事于情于理都是悟空、八戒不对。但镇元子最后不过要他们把树医活。其实镇元大仙也是没有别的选择。要说破坏取经大业,他可担不起这个责任。大仙的这个选择,也是以孙悟空的实力为基础的,镇元大仙虽然不惧孙悟空,可拿他也没有好的办法,紧箍咒可不是人人都会念的。另外,如果真要把树医活,以孙悟空的本事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这考较的不是悟空个人的本事,而是他社会活动能量的大小。

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观音出面救活了人参果树,悟空与镇元结为兄弟。镇元大仙敲下十个人参果做了个“人参果会”,招待众仙(他心里可能在说,我苦命的人参果啊),悟空又白吃了他一个人参果。

从对这件事的处理看,镇元大仙的气度是不错的。但实际上,整个事情的处理,都是从人情出发的。没有人搬出法律条文,说唐僧师徒偷窃大仙的私有财产,应该如何如何处理。清风、明月发现人参果被偷后,不过是跑来把唐僧师徒臭骂了一通,丝毫没有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意识。镇元大仙回来后,也试图依靠自己的暴力手段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也没有想到要运用法律的、制度的手段,就像当初龙王、阎王那样到天庭去告御状。他虽然说,“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但实际没有一点要到西天告状的意思,而是说,就算到了西天,理还是那么个理,你必须还我人参果树。

看来这神仙之间的秩序,主要不是靠法律、制度来维持的,碰到事情,该怎么解决,主要靠大家各显神通。悟空从这一事件中,也体会到了朋友多的好处。

了解人情世故(2)

◆对奎木狼的处罚

从五庄观出发,经过白骨精的地盘,就轮到黄袍怪出场了。这黄袍怪本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奎木狼下界的原因,按他自己的说法:“那宝象国王公主,非凡人也。他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臣私通。臣恐点污了天宫胜境,他思凡先下界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臣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被孙大圣到此成功。”(第三十一回)

说起来情深义重,是一个颇感人的爱情故事。但他下界去也就是了,那些杀人放火的勾当怎么算呢,宝象国被吃的宫女怎么办呢?看这意思就算了,悟空不提起、玉帝不提起、他自己更不会提起了。玉帝真正追究的是一件事,“奎木狼,上界有无边的胜景,你不受用,却私走一方,何也?”天庭这么好,你怎么就下去了,难道天上的吸引力还不如下面吗?这是玉帝关心的问题。奎木狼的回答轻易地转移了话题,变成我这么一下界,让“孙大圣到此成功”,为取经人制造了一个劫难,配合了取经大业,坏事变成了好事。

玉帝听了奎木狼的话,气马上就消了,不过,处置还是要处置一下的。于是收了奎木狼的金牌,贬他去兜率宫给太上老君烧火,“带俸差操,有功复职,无功重加其罪”。他这一去,还是带着工资去的,比孙悟空当年“有官无禄”强多了。这摆明了就是走一下过场、履行一个手续,做样子给众人看。悟空看到玉帝如此处理,“心中欢喜”,还朝上唱个大喏。

玉帝对奎木狼的处理显然有失公平,相比于对天蓬元帅、卷帘大将以前过失的处理,只能说是太轻太轻了。这可能与奎木狼是二十八宿之一,而二十八宿在天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关。

奎木狼在兜率宫到底烧了多长时间的火呢?奎木狼被捉,是在第三十一回,此时唐僧师徒出发大概已有三四年。到第六十五回,在小雷音寺,为了帮助悟空捉拿黄眉怪,二十八宿一齐出马,其中就出现了奎木狼的身影。此时,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走了九年左右。这些时间算得不太精确,但大致是这个样子。这样算起来,往多里说,奎木狼也就给老君烧了六年的火,按照“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算法,实际给老君烧了六天炉子,就“有功复职”了。按照天庭官场的潜规则,奎木狼是不是真坐在炉子前烧火还不一定,因为老君又不是没有烧火的童子。①奎木狼这个事,算是“当官”的一点生活作风问题吧,就这事本身来说,他的用情还是很专一的。

①金角、银角分别是老君看金炉的童子和看银炉的童子。抓完黄袍怪,取经队伍的下一站就是金角、银角所在的莲花山。可能在金角、银角下界之际,奎木狼正好可以暂时替他们看看炉子。

或许在小雷音寺,悟空看到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也来了时,心想:咦,你不是在给老君烧炉子吗?怎么也来了。又或许他此时对天界这一套人情世故、办事规则,已然颇有会心,见怪不怪了,以我的感觉,似乎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当前:第17/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