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18/49页
◆背景深厚的狮驼岭群妖
更过分的是狮驼岭的妖怪,其中的大大王是一只青毛狮子。这青毛狮子颇不平凡,它本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最有趣的是,它竟然下界了两次。
他第一次下界是在乌鸡国侵占王位三年,把乌鸡国王害死了(当然,后来又被悟空给救活了)。乌鸡国王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他贵为国君,活着的时候有权有势,死了难道就白死了,心里肯定不服气,很想申冤。唐僧还说他忒懦弱,乌鸡国王对唐僧这话颇为不解,说我怎么懦弱了?唐僧自然要给他讲讲大道理,说“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伸诉伸诉?”
国王的冤魂说:“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原来妖怪的来头大、熟人多、关系广,国王不是没有告过,结果不过是告了也白告,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省省力气算了。唐僧乃是如来佛亲传弟子,自然难以体会到乌鸡国王的苦恼。这个乌鸡国王,以前恐怕同样也无法理解其辖下子民投诉无门的窘境。
了解人情世故(3)
青毛狮子这次下凡,就其行为来说,并没有大恶,看在文殊菩萨的面子上,悟空就不追究了。也许是在这次下界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下面的好处,青毛狮子真的自己开溜了。它第二次下界,伙同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以及那个似乎和如来沾点亲带点故的金翅大鹏雕,盘踞于八百里狮驼岭,他做大魔、白象做二魔、大鹏是三魔。
因为他们是从天上下来的,颇有点见识,对手下妖怪进行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他手下小妖,南岭上有五千,北岭上有五千,东路口有一万,西路口有一万;巡哨的有四五千,把门的也有一万;烧火的无数,打柴的也无数,共计算有四万七八千”,小妖的数目与花果山众猴相当。另外,按照太白金星的说法,这些小妖“都是有名字带牌儿的,专在此吃人。”每个小妖都有名字,还带着腰牌,有点官府的架势。
这里的小妖小钻风,还识破了孙悟空的变化。悟空变成一个小妖,想混进小妖的队伍,打探消息,结果被小钻风识破了,说,你面生,认不得,我们这里没有你。孙悟空说“我是烧火的”。小钻风说,烧火的没有你这个嘴尖的。悟空于是揉揉嘴,使嘴不那么尖了。小钻风又说,你刚才嘴还那么尖,现在不尖了,你的形迹可疑。另外,我们烧火的只管烧火,巡山的只管巡山,如果你是烧火的,就不该来巡山。看来,这里对小妖的管理还是比较规范、比较严格,不像其他地方,对小妖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为了确认孙悟空变成的小妖的身份,小钻风还进一步要看悟空的牌号,说:“我们这巡山的,一班有四十名,十班共四百名,各自年貌,各自名色。大王怕我们乱了班次,不好点卯,一家与我们一个牌儿为号。你可有牌儿?”这小钻风不愧是专门巡山的,警惕性确实很高,问的问题也很到位。看来对小妖进行专业化分工和管理很有必要。不过妖王中这样的管理水平,也就是在狮驼岭出现过。毕竟青毛狮子以前在乌鸡国三年的国王不是白当的,管理水平硬是不一样。
青毛狮子当年也曾经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按小钻风的说法,“我大王神通广大,本事高强,一口曾吞了十万天兵。”行者听说他的“光辉事迹”后,心头暗笑,说这种事我当年也干过。他就不想想,同是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青毛狮子却不过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相比起来自己真是幸运多了。
这大大王与二大王久住在狮驼岭狮驼洞。三大王大鹏却住在此地西去四百里远近的狮驼国,三大王在五百年前把狮驼国的国王、文武官僚及满城大小男女都吃了个干净,现如今城里都是些妖怪。这次为了吃唐僧肉,才跑来与狮驼岭的二位大王结拜为兄弟。按说五百年时间也不短了,这么多年来大鹏的种种恶行竟然没有人管管,可见天界效率之低下、管理之混乱了。
对于这帮妖怪的底细,天庭并不是不了解。你看,前来报信的太白金星是怎么说的,“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他们与地方官衙的勾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正因为如此,大鹏的恶行已有五百年了,也没有人管。
这伙妖怪的本事倒真不含糊,把猴王整治得十分难受。结果如来带领文殊、普贤出马,将三名妖怪一举拿获。对于作恶多端的金翅大鹏雕,并未加以严惩,而是被定在佛祖的头上,让他在光焰上做个护法。如来还说:“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这相当于是公然的给以好处了。
老于世故的孙悟空(1)
对于人情世故这一套,悟空在取经路上不但看到了很多,自己对于运用这一套解决问题也越来越熟练了。
在取经路上,只要与各路神仙攀得上一点关系的,最后都从轻发落,保住了性命。包括陷空山的老鼠精,因为偷吃了如来佛的香花和蜡烛,修得几分本事,自称半截观音。后来为保性命,认托塔天王做干爹,天王与哪吒放他下界后,又自称地涌夫人。凭着与天神之间这么一点莫名其妙的关系,被拿住后就可保住性命。后来,李天王与哪吒出面拿住妖怪后,天王与行者还很客气。
天王掣开洞口,迎着行者道:“今番却见你师父也。”行者道:“多谢了!多谢了!”就引三藏拜谢天王,次及太子。沙僧八戒只是要碎剐那老精,天王道:“他是奉玉旨拿的,轻易不得。我们还要去回旨哩。”一边天王同三太子领着天兵神将,押住妖精,去奏天曹,听候发落。(第八十三回)
你看看,悟空已完全没有要处理妖怪的意思,反倒是沙僧和八戒不开窍,想把这妖精处死,这又关他们两个什么事呢?从悟空与沙僧、八戒态度的对比看,他的变化确实太大了,对于人情世故已经非常熟练。说来也是,神仙都是爱面皮的,你打的是他的手下,伤的是他的面皮,损害的是他的威信,最终结果只能是影响天庭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然附带也会对自身事业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毕竟见到妖怪,不问清楚来历情由,一味打杀,看在别人眼里,多少是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在老鼠精之前不久出现并作恶的另一个妖怪是南极寿星的脚力,一只白鹿。这白鹿做了比丘国国丈,竟然让比丘国王以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以求延年益寿,真是残忍之极。后来寿星出面,希望悟空、八戒饶了妖怪性命。悟空说:“老怪不与老弟相干,为何来说人情?”他不是说寿星不该说人情,而是说这与你没有关系,你为何要来说人情。寿星说,这事与我关系很大,它是我的一副脚力。悟空说:“即是老弟之物,只教他现出本相来看看。”(第七十三回)这名义上是处理了,实际上相当于没有处理,就这么卖了寿星一个大人情。悟空自己也曾说过“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话(第十八回),说这话的时候,他对于其真实含义可能体会不深,现在,他已经深得其中三昧了。
悟空对于在黑水河作恶的鼍龙的处理,颇能反映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
在黑水河中,本有一位河神,因为年迈身衰,被一个鼍龙强占了河神府,又伤害了很多水族。黑水河神无可奈何,到西海龙王那告状,没想到西海龙王是鼍怪的母舅,不准黑水河神的状子。黑水河神想启奏上天,却因为神微职小,见不着玉帝。要不是取经队伍经过此地,他这冤真是投诉无门了。看来不仅平头百姓有难言的苦衷,这当了个小干部的,有冤同样也很难伸。原来,这鼍龙是泾河龙王的第九子,泾河龙王因犯了天条被魏征斩杀。敖顺见鼍龙“无方居住”,“着他在黑水河养性修真”,它去黑水河,本来就是西海龙王安排的①。
①《西游记》在西海龙王的名字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在第三回中,本来是“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而且第八回中,小白龙也说自己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但在第四十一回,西海龙王的名字变成了“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顺”。在黑水河这一节,敖顺也是西海龙王。后来在第四十六回和第七十七回,敖顺又成了北海龙王。
悟空找到敖顺,敖顺“大惊”,慌忙向悟空跪下叩头。我想,敖顺“大惊”不是因为知道鼍龙在黑水河作恶,出乎他的意料(他早已看过黑水河神的状纸了);而是因为鼍龙作恶这事,本来被自己瞒下,现在却被悟空知道了。想不到黑水河神还不死心,把这状又告上去了。
悟空先吓唬了龙王一下,说“我才心中烦恼,欲将简帖为证,上奏天庭,问你个通同作怪,抢夺人口之罪。”不过,话锋一转,又卖了龙王一个人情,说:“据你所言,是那厮不遵教诲,我且饶你这次:一则是看你昆玉分上,二来只该怪那厮年幼无知,你也不甚知情。你快差人擒来,救我师父!再作区处。”
老于世故的孙悟空(2)
悟空先吓唬敖顺,说要把这事捅上去,问他的罪;然后又轻轻转过话题,说敖顺并不知情,可以撇清关系。又说鼍龙年幼无知,似乎有情有可原之处。还暗示自己与东海龙王颇有些交情,可以卖他一个面子。最后悟空说,你派人帮我捉拿妖怪,可以将功折罪。悟空短短几句话,有打有拉、恩威并用,意思照顾得非常全面,处理也极为妥当,简直是政治老手的处理手法。相信太白金星这样的老油条见了,也会颔首微笑,说“要得,要得”。
龙王心存感激,连忙要安排酒席,向大圣赔礼,由于赶时间,大圣就喝了龙王一杯香茶了事。
敖顺差太子摩昂前去捉住鼍怪之后,八戒因为曾被妖怪捉住,差点给蒸来吃了,心里很生气,拿起钉耙上前就筑,要取妖怪性命。悟空连忙扯住八戒说:“兄弟,且饶他死罪罢,看敖顺贤父子之情。”他倒是很关心鼍龙的死活。他这么做,是因为看到这是一个与西海龙王(背后是龙王一系)拉关系的好机会,或许,他对于当年东海龙王曾给他的若干帮助也有感谢之意。在此前与红孩儿争斗之际,他也请四海龙王帮过忙,对他们多少欠下了人情,此时正好还这个人情。当摩昂太子要带走妖怪回去发落之际,悟空还说:“多多拜上令尊,尚容面谢。”要感谢西海龙王帮他们捉拿妖怪。而这事其实全是因西海龙王而起。(第四十三回)
鼍龙被带走时,摩昂太子说得很漂亮,“虽大圣饶了他死罪,家父决不饶他活罪,定有发落处置,仍回复大圣谢罪。”熟悉中国古代政治的人看了这话,会会心一笑,因为这话实在太熟悉了,实际上是不了了之的意思。这就是官场讲话的潜规则,千万不可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小说下载|wRsHu。CoM》你想,在外人面前不处置,难道回去后自家人还处置吗?同样是四大名著,对于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游戏规则,我们在《水浒传》中可以得到很多明确的验证。
在《水浒传》第九回有这样一段情节。林冲听说沧州牢营的管营、差拔“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财”。如果不给好处的话,会把新来的犯人暴打一百杀威棒,能让人七死八活。为此,林冲采取了必要的应对之策,在孝敬了管营、差拔之后,出现了下面的情节:
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於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
林冲的体质棒极了,所谓“感冒风寒”,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管营的话说得滴水不漏,“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只是说现在不打你,等你病好了还是要打的。而林冲现在就没病,也就不存在“病痊”的问题。管营这话,是标准的场面话,却说得很有艺术。这样的艺术,外人不一定参得透。相似的情节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宋江在江州营房,也是先使了钱,然后说“小人于路上感冒风寒时症,至今未曾痊可”,你看连生的病都是一样的。
对这种情况,我们或许纳闷:既然是假戏,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来演呢?差拔在收了林冲的钱后,对林冲进行了点拨,“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这最后一句“要瞒生人的眼目”,便是关键之所在,要让不了解详情的人看了,在面上挑不出毛病来。这样,大家都没有落下把柄,事情就做得干净了。特别是,这些做法,从明面上就与政府制定的规则相一致了,就不违反政策了。谁要是追究起来,顶多是一个失察与被蒙蔽的责任。大家都这么做的结果,同样的事情,明里暗里有了两套规则、两条不同的逻辑。
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这鼍龙到底是如何被处置的呢?书中很快就有交代了。下一站,取经队伍来到车迟国,有了车迟国比武之举,在比试求雨本事的时候,西海龙王就派上用场了。过程中,悟空还与敖顺聊了几句:
(行者)道:“向日有劳,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为助力。”龙王道:“遵命,遵命!”行者又谢了敖顺道:“前日亏令郎缚怪,搭救师父。”龙王道:“那厮还锁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请大圣发落。”行者道:“凭你怎么处治了罢,如今且助我一功。……”(第四十五回)
一句话,就把处置鼍龙的事轻轻揭过去了。正因为与几位龙王之间存在这许多人情往还,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与龙王一系的关系亲近了很多,多次找龙王帮忙都是随叫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