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22/49页


观音的手段尚且如此,观音背后的如来其手段就可想而知了。可是悟空存了一个“如来骗了他”的先入之见,一开始并没有往这方面深了想。他也不想想,自己连如来的手掌心都翻不出去,这如来是好惹的吗?孙悟空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当时他“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应该是走了很远很远了吧,结果还在如来手心里,这得要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做到呀。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应该会经常思考这一段经历:这到底是如来哄了他呢?还是如来真的有特别大的本事?弄清楚如来的真实底细,对于他的人生来说确是一件大事。从感情上说他更愿意相信是前者,但理智的声音更可能告诉他是后者。

后来出现了真假美猴王的事件。又有一个猴子出来搅局,弄得众神束手无策,分辨不出真假来。连观音菩萨也没有办法。最后,两只猴子打到雷音寺佛祖殿前。结果如来一口就道出假悟空的来历。这时,菩萨、金刚、罗汉等众神包括孙悟空都要上前捉拿妖怪。如来却不慌不忙,说“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扔出金钵盂,就把六耳猕猴给罩住了。六耳猕猴在钵盂下现了本象后,被悟空一棒打死了。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3)

悟空对六耳猕猴的本事十分清楚,六耳猕猴与他的本事基本上一般无二,在天界众神之前显得还很突出,但在如来面前简直不值一笑。如来端坐在金莲上,根本不用起身,随手扔出金钵盂,就把它给罩住了。罩住以后,似乎猕猴的本事大打折扣,以至被悟空结果了性命。如果如来要对付孙悟空,看起来似乎也不用费太大的事啊。

孙悟空对于这一事件中显示出来的实力差距显然有清醒的认识。当如来让他回去继续保唐僧取经时,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表现得很有礼数。此时,悟空对取经之事还有点怀疑,也不知道取完经后能得一个什么正果。于是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如来放他一马的意思,不过被如来拒绝了。如来说:“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如来既显示出他对观音和悟空的权威,也向悟空明确地许了好处,从而坚定了他的信念,打消了他的疑虑。

取经队伍经过狮驼岭的时候,遭受了惨重的挫败。妖怪还传出假消息,说唐僧被他们“夹生吃了”。这次孙悟空确实感到无可奈何,于是找如来做主,说起自己一行在狮驼岭的遭遇,悟空“泪如泉涌,悲声不绝”,对此:

如来笑道:“悟空少得烦恼。那妖精神通广大,你胜不得他,所以这等心痛。”行者跪在下面,捶着胸膛道:“不瞒如来说,弟子当年闹天宫,称大圣,自为人以来,不曾吃亏,今番却遭这毒魔之手!”(第七十七回)

看来,直到此时,悟空对自己的本事还十分自负,可狮驼岭的妖怪本事确实高强,特别是大鹏金翅雕的本事实在他之上。这次败得如此之惨,所以悟空感到锥心之痛。但如此难缠的三个妖怪,如来带着文殊和普贤前往,还不是一举就给拿下了?如来收拾妖怪,从来不真刀真枪地比拼,而是不显山不露水地略施小计,手到擒来。这次收拾大鹏也是如此,让人测不出他的深浅。大鹏对如来没有办法,只得“皈依”,“在光焰上做个护法”。悟空对如来的本事又有了新的认识。

(2)如来值得尊敬之处很多

经过取经路途的磨炼,悟空对如来的本事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他不再相信当年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过是上了如来的当,而是二人之间的水平有巨大差距,即使不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如来也会有很多其他办法来对付他。

在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对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做一点更深入的思考。

悟空一开始可能不了解,取经行动实际上是如来一手安排的,观音不过是主要的执行者而已。后来他会认识到,说观音从五行山下把他救了出来,不如说是如来救了他更恰当。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能想到,这么大一件事,没有如来的首肯,观音哪敢擅自做主,把他这个闯祸精放出来。

正因为观音深入领会了如来的意图,因此,她在取经队伍出发未久,就来坚定悟空的意志,说你尽管放心往前走,有什么困难我会帮你,“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另外还送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这三根毫毛在取经途中也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实有救命之功。观音如此费力耗神,为的是什么?取经事业圆满成功之日,论功行赏,唐僧师徒都得到了正果,又没有她观音什么事,反而是唐僧、悟空的排名还在她之上。观音这么做,显然另有原因。这个原因,只能从佛祖的身上去寻找。

对于被压在五行山下,直至加入取经队伍,在西天成佛这整个事情,如果悟空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被压在五行山下,如来并不是哄了他,而是挽救了他。因为如来是有置他于死地的能力的;不仅如来,就是他的授业恩师也有这个能力。当他离开菩提祖师之时: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第二回)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4)

祖师不仅有能力处死他,还可以让他“万劫不得翻身”,决定他死后的命运。如来的法力可能更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真要想对付他,显然不是一件难事。

其次,相比于后来被他打死的六耳猕猴等妖怪,他大闹天宫闯下的祸事更大。如来只是把他压在五行山下,是很宽大的处理了。这体现的是如来的宽容,而绝不可能是如来的无能。从总体上说如来是一位比较宽容的领导者。例如,对于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如来是不忍心的。对此,悟空还说,“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到取经中途,如来更是不计较悟空以前的过错,许他到西天后也可成佛。如来的法力、手段和心胸气度都不是寻常可比的。以力服人是假服,是身服心不服;以德服人,是心服。德、力并用,可以让人口服心也服,这才是如来要的效果。当孙悟空想通这些事情中的关节后,就很容易明白如来对他的好,他对如来的看法会有很大改观。相应的,他也会改变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清楚地知道了自己能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即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可以辅助唐僧完成取经的伟业。这样,他既不是感到前景渺茫,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抱有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正是在这个不断摸索、不断调整认知的过程中,他对自身在天界的位置获得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完成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悟空对唐僧态度的变化

在取经行程中,悟空对唐僧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开始悟空对唐僧有感激之心,主要是因为唐僧救了他的命。但他内心对唐僧并不很尊敬。他们刚离开五行山不久,八戒、沙僧还没有加入队伍的时候,在蛇盘山鹰愁涧,悟空就打起了退堂鼓,他扯住观音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从他的话里话外可以明显看出,悟空并不看好唐僧。(第十五回)

(1)悟空与唐僧的三次分手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与唐僧共有三次分手,三次分手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两人关系的变化。

表 悟空与唐僧的三次分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刚上取经路 大约在取经队伍出发后的第三年 约在取经队伍出发后的第六至七年

地点 出五行山不远 白骨精所在的无名高山 无名山区

原因 悟空打死六个毛贼,以为唐僧会赞他的本事,不想被唐僧责怪、唠叨了几句。 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变化的人物,唐僧认为他错杀了好人。 悟空打杀了几个强盗,特别是把他们曾投宿过的杨老儿家的儿子打死了。

悟空的态度 悟空主动离开唐僧。 悟空死活不肯走。最后无法,拜别了师父。 悟空并没有把强盗全部打死。被唐僧赶走后,他不知往何处去,最后决定找观音评理。

唐僧的态度 唐僧没想到刚训斥了两句,猴头就走了,他感到奇怪、失望和悲哀。 唐僧坚决要赶走悟空。 唐僧坚决要赶走悟空。

回来的原因 在东海龙宫,龙王用“圯桥进履”的故事开导悟空,经过利益权衡,悟空决定返回取经队伍。 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老虎,八戒前往花果山请回悟空。 降伏六耳猕猴后,如来派观音亲自护送悟空回来,唐僧接受了悟空。

回来后的情况 一回来悟空就被骗戴上了紧箍。 唐僧、悟空的师徒关系有所改善。

悟空也数落了八戒和沙僧,初步奠定了在二位师弟前的地位。 经此一事,唐僧明白取经队伍不能少了悟空。悟空也知道保唐僧才是正理。师徒关系在此后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悟空与唐僧的第一次分手,主要原因在悟空自己,唐僧虽然唠叨了他几句,但并没有说要赶他走,而是悟空觉得受不了唐僧的鸟气,主动走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大不相同,两次都是悟空求着不肯走,并且都忍受了被念紧箍咒的痛苦。

当前:第22/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