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23/49页


第三次分手的情形很有意思,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之后: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5)

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他甚至想到要投奔天宫,又担心现在这样子去,天庭容不下他。想了半天,竟然失去了主张,觉得人生没有了方向,自己的选择竟是如此之少,于是决定还是低身下气去求唐僧,可是,求唐僧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行者)遂按下云头,径至三藏马前侍立道:“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第五十七回)

他先是回来给师父认错,但这也不管用,怎么办?要搁在以前,肯定是纵一个筋斗云,回花果山去也。可现在,回花果山的念头一起既灭,这条路一开始就被否定了。因为自从在“东海洗澡”之后,他就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在体制内找个归宿,坚决不回到妖怪的队伍中去了。既然这样,问题就只能在体制内解决了。

悟空以前对于如何在体制内为自己申冤、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什么经验,这一次,站在空中,想了半天,想通了,还是要去找观音菩萨来评理。哎,这么想就对了嘛。悟空你是有能力不假,但有很多问题,不是看谁的本事大这么简单。发生了民事纠纷,不能简单地比谁的拳头硬,要学会用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既然决定要在体制内发展,就得按照体制内的这一套来办事,要不然,有理的都成了无理的。

那么对这事,观音是怎么看的呢?按观音的说法,还是悟空不对。

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菩萨道:“……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第五十七回)

观音对悟空像大人哄小孩一般,说,不要哭,不要哭,来来来,有什么事情我给你做主。当观音说这件事还是悟空不对时(从语气上,观音更接近于说悟空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而不是把错误都归结到他身上),孙悟空的说法是,即使我做得不对,师父也不该狠心把我赶走,而应该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这个说法的潜台词是,他找观音评理的目的不在于争个谁对谁错,他真正关心的是,师父不该赶走他。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事业编制”,给赶走了,那不又成了编外人员了吗。孙悟空现在的思维方式,与他第一次离开唐僧时真是完全不同了。

(2)妖怪变成人形欺骗唐僧时,悟空态度的变化

白骨精第一次变成一个少女来欺骗唐僧,被悟空发现后,他的反应是,“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当唐僧说这少女是个好人时,悟空对唐僧一点也不给面子,反而说:“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几句话,把长老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趁唐僧羞惭之际,行者“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当白骨精又变成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时,孙悟空的反应依然是“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这次的后果是唐僧把紧箍咒颠倒念了二十遍。

当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个老公公的时候,由于教训就在眼前,行者颇费了一番思量:“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一方面,他担心师父被妖怪捉去,还要费力去救,另一方面,他也心存幻想,认为自己几句话能说服师父。这次的结果是,唐僧先念了紧箍咒,然后把他赶走了。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6)

白骨精这事在一段时期内是悟空心中的一个阴影。在被逼无奈之下,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唐僧与自己不同,特别是二人存在认知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和理解就很重要。如果依着自己的意思硬来,虽然自己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但最后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他慢慢学会了忍耐。

到了莲花山,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者”向取经队伍求救时,悟空的做法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他明知这道者是妖怪所变,却并不直接在唐僧面前逞强动手。而是背起“道者”,走了三五里路。他的想法是,在路上慢慢走,与唐僧等人拉开距离,在僻静处下手。可惜他的想法被妖怪识破了(这哪还有识不破的),被妖怪压在了大山之下。

这妖怪变成人形求唐僧救命的招数,确实击中了悟空的命门,弄得他苦不堪言。红孩儿也会玩这一手。他变成一个七岁顽童,被吊在树梢,高喊“救人”。悟空先是劝唐僧“莫管闲事”,走路要紧;后来觉得还是不保险,干脆使了个“移山缩地之法”,从这个峰头超过去了。红孩儿一见没法,索性直接让自己重新吊在唐僧师徒前面不远处,这下悟空彻底没招了。这一次,“大圣见师父怪下来了,却又觌面看见模样,一则做不得手脚,二来又怕念《紧箍儿咒》,低着头,再也不敢回言”,算是老实了。

到了第八十回,老鼠精地涌夫人变成少女求救时,唐僧心软,让八戒去救人,孙悟空及时赶回,制止了八戒的行为。唐僧训斥了悟空几句,行者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辩解。唐僧总算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说:“也罢,也罢。八戒啊,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师父的思想工作竟然给做通了!!后来,妖怪使出“传音入密”的本事,把“活人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这话反复向唐僧耳中顺风传送,唐僧终于回头把妖怪给救下来了。不过,对比悟空、唐僧早先的行为,这已经是极大的变化了。

(3)对唐僧越来越尊敬

悟空与唐僧分手是在两人的意见发生剧烈分歧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二人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在二人关系的后期,悟空对唐僧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对唐僧越来越尊敬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尊敬的与其说是唐僧,不如说是唐僧所代表的体制,同时,这反映出的一个事实是,悟空对取经事业越来越卖力了。

在红孩儿一役中,悟空被红孩儿的烟火一熏,又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几乎丧了性命。后来被八戒使了个按摩禅法,救转过来。悟空醒来后就叫了一声:“师父啊!”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哩。”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唐僧还是有感情的。

在狮驼岭,妖怪传出假消息,说唐僧被他们夹生吃了。悟空听到消息后,反应十分强烈:

大圣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

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

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

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第七十七回)

随着西天行程的继续,越往后走,悟空对唐僧的感情越深。最能反映悟空对师父态度变化的是下面这件事。在花豹子精一节,悟空先用瞌睡虫使妖精睡着了,然后:

跑至后园,高叫“师父!”长老道:“徒弟,快来解解绳儿,绑坏我了。”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长老见了,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行者才至前,将绳解了,挽着师父就走。(第八十六回)

你看他,为了先救师父还是先打妖怪犹豫来犹豫去,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先打妖怪还是先救师父有很大分别吗?两者的客观差别只在于让师父多受一会苦与少受一会苦,不过是早一刻晚一刻罢了。他的犹豫正体现了师父在他心目中地位的变化,也反映了降妖与尊师这两者在他心目中优先性的考虑。最后,他拿定先救师父的主意后,心情大好,“跳跳舞舞”地来到园里。唐僧也说他“欢喜得没是处”。唐僧并不真正理解悟空高兴的原因。其实,悟空的高兴,是一种明悟后的高兴。像手舞足蹈这样的自发反应,一般是悟了一种道理,体会到心灵境界有所提升时才出现。正如他在菩提祖师处初步悟道之时,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7)

对孙悟空这次的表现,不能只从他与唐僧关系的角度看。我觉得,这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即这件事体现了悟空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新的领悟,比如说面对相似的情况,以后该怎么做?是先行善,还是先除恶。在这里选择先救唐僧,不过是悟空想通的普遍道理在这个特殊场合下的一个运用。

喜到极致,自是心神难定,悟空也不例外。悟空有这样的反应,在全书中不多见,也就是这里提到的这两次。即使在灵山被封为佛,也没见他有特别欢喜的表示。他想通了尊师重道的道理,心里特别高兴也是可以理解的。唐僧这次终于体察了孙悟空的一片挚诚,对本领高过他太多的徒弟放了心,此后再没有产生念紧箍咒的想法。从此师徒同舟共济,真是离西天不远了。

后来,在玉华县,玉华王的三位王子试图拜悟空、八戒、沙僧为师,他们三位也有收徒之意。当三位小王子拜毕:

行者转下身来,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即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三藏俱欣然允之。(第八十八回)

当前:第23/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