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好的管理者全集.net》第13/47页



  3年很快就过去了,张忠谋重回德州仪器,面临更大的挑战,也要缔造自己的纪录。

  第一个纪录,是把一个部门的营业额,一年之间提高一倍半。当时IBM需要一种电晶体元件,但德州仪器一直没办法供应,他的前任负责人开了数十次会议,仍然没有结论。不是说开发不出来,就是说开发出来,IBM也不会要。但是张忠谋,这位34岁的经理一上任,开了两次会,就指定几位工程师一起去发展。在几年的工作经验里,他累积了对IBM足够的认识,他认为开发出来IBM一定会大量采购。果然开发出来后,需求应接不暇,营业额和利润都呈倍数增长。那时候,他已管理3000位员工,营业额5000万美元。

  德州仪器总把他派到最艰难,但最有成长潜力的部门。35岁升任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36岁升任副总裁,5年后,升任主管全球半导体业务的资深副总裁。现今全球半导体第一的英特尔当时不过刚在硅谷成立,营业额也不过几百万美元,而德州仪器已雄霸世界第一多年,呼风唤雨。在公司内,半导体业务占德州仪器的50%,全世界六七万员工,其中两三万员工都归张忠谋管,那年他仅41岁。这位来自中国的资深副总裁,已是公司内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及总裁。

  张忠谋跃登华人在美最高层经理人。

  大企业是美国的典型产物,也是美国为白种人建构的最后堡垒,黄皮肤黑头发的他,如何攻进的?

  他设定高目标:他一出手,就要争世界第一。

  目标一旦设定,他很少妥协。70年代,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所向无敌,很多企业抱憾退出,张忠谋坚挺前进,要跟英特尔拼到底。

  他更以坚毅达成目标,例如当他刚回台湾的时候,只学过两年汉语的他,坚持在讲汉语时。绝不夹杂一个英文字。

  由于他从事的科技行业,日新月异,他勤于求知。“不管他到哪里,他都要到书店。”一位接近他的人说。

  另一方面,绰号“张大帅”的他也开始显现威风,他要的报告,今天要就是要,绝不能迟交,作得不好的报告,往往丢回去重写,给部属的目标,远超过他们的能力,“更无法忍受平庸、不努力的部属”,“他讲起你的缺点时,会一条条说尽,你会奇怪,他怎么有那么多材料可讲。”他的旧部属,现任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总经理布鲁克说。

  性格过于刚烈耿直,不愿与人妥协,阻碍了他晋升总裁之路,例如当年德州仪器总裁菲柏重视消费电子,不愿大幅投资半导体,他在公司每个场合都大声疾呼,不管总裁在不在场。

  “我是容易发怒,”他承认,“但那是基于做事的热诚,为什么事情总是做不好呢?”基于做事的热诚,在德州仪器,虽然步步高升,他觉得责任更重,“升迁不应是一个人的里程碑,”他说,“人有旦夕祸福,美国企业也可能一夕大局突变,谁能说得准呢?”“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

  ◇改写游戏规则

  他拟订策略、督促部属,为他们争取公司资源,不时到实验室鼓励彻夜伏案的研究员,往欧洲拜访客户,来亚洲建立生产基地……

  在德州仪器的1/4世纪里,他打过无数场战役,最著名的两场仗,不但他记得,他的部属记得,美国产业界也都记忆犹新。他推广当时最新的半导体制程,席卷全世界50%的市场,成为产业标准;他首先发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市场之争,英特尔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在这场战役中,能克敌制胜的原因,是他首重拟订策略,快速行动,到今天,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有此成绩,也归功于张忠谋当初选择策略的成功。“他是典型的策略家,”一位企业界人士指出。例如在1972年,德州仪器准备发展存储器,当时市场主力产品是1K(目前为16M,即当初容量的16,000倍),最大竞争者就是英特尔,但张忠谋决定,要做就做4K才能竞争得过,“他不但有策略,而且策略要超越今天。”他在德州仪器的部属罗夫说。

  在威势逼人的国际大企业里,经理人一旦出手,就必须能席卷全球,张忠谋拟订策略后,更要快速行动、主动出击,他总是push、push、push,丝毫不留情,直到达到他要的为止。

  在60、70年代,正值电子业战国风云四起,旦夕之间,新产品会取代旧产品、新制程取代旧制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此时,要席卷全球,就必须大力投资研究发展,推出新产品,让顾客选择增加。

  他不但快速推出新产品,而且定时降价,夺取市场。今天看来这并不稀奇,而在当时这是“撼动产业界,改写游戏规则,”一位半导体从业人士说。例如,德州仪器开发出新产品后,张忠谋就和客户协定,每季降价10%,而且他说到做到,即使成本一时无法降低,他也信守承诺,顾客纷纷转向德州仪器。竞争对手如摩托罗拉,不但疲于应付,更无招架之力。

  定期降价策略,后来被电子业广泛采用,但10年前,当张忠谋与英特尔总裁格鲁夫(他比张忠谋晚进半导体行业甚久)会晤时,英特尔仍坚持微处理器不降价,张忠谋就断言,如果不降价,英特尔就不可能夺取高市场占有率。几年前,英特尔果然开始调降微处理器的价格。“要吓退竞争者,这是唯一的办法,”他说。

  今天,半导体战国风云依旧,只是规模更大、更狠,一出手就是你死我活。往日,一个厂只要几千万美元,现在动辄上10亿美元,执台湾半导体牛耳的张忠谋,责任更重大,“当初如肉搏战,现在则如核大战。”他说:“打了40年,我还要打下去。”不管是肉搏战、游击战、核大战,在场场战争中,张忠谋总是身在其中,也身先士卒。最重要的,是在那1/4世纪中,他身在世界级企业,往来世界级企业中,打的是世界级的仗,培养出世界级企业人的胸襟,不服输的他,不但要做世界级,还要做世界第一。

  因为与当时德州仪器新任总裁菲柏意见不合,张忠谋决定离职,虽然董事长再三挽留,他还是决定另辟事业第二春。“没有舍,就没有得。”他说。

  ◇创造一个产业

  1987年,张忠谋以在美华人最高企业主管回到台湾,多年往来于国际,张忠谋看出台湾的制造优势。从作业员到研发人员,都具有一定水准。“台湾重教育,人又肯学,”张忠谋说。在脑子里迅速整合资料及平日思考所得,他下了个大赌注,成立世界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美国《商业周刊》指出:“他的决定成为半导体历史的分水岭。”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成立之时,台湾半导体业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后,带动了台湾半导体业投资热潮。“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是催化剂,将半导体业一片荒原点化成绿洲,”台湾宏基电脑总裁施振荣说。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把台湾的制造业名声推至顶峰,美国第一家芯片设计公司Altera,委托全球各大半导体厂制造,拿到日本做,要12个星期,拿到新加坡做,要6个星期,在台湾集成电路公司,4个星期就好了。

  在波士顿268号公路上,沿途布满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Analougue Device把低层次产品留在美国做,高层次却运往台湾给集成电路公司做,打破台湾只能做低价位、中等价位产品的刻板印象。“他们十年如一日,产品有一贯的品质,”总裁捷瑞如此评价张忠谋的公司。

  1997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已经连续风光三年,营业额每年倍增,获利率从35%到40%,到50%,1997年盈利5.35亿美元。10年后,张忠谋要求台湾集成电路公司营业额要做到美元100亿,那时,这家从台湾起家的高科技公司,在半导体业的影响力,将与位于美国硅谷的英特尔不相上下。

  今天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停车场上一字排开奔驰轿车,客户争相从欧美及台湾各地前来拜访。一位客户估计,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只要帮他们多生产1000片晶园,他们就可赚30万美元。“台湾集成电路的业务人员,只要负责说'不'就行了,”一位半导体业人士半开玩笑说。

  风光的台湾集成电路公司,让人很难想象1987年到1990年的艰难历程,总经理难产,销路打不开。当时厂长曾繁城还记得,1990年,董事长张忠谋在圣诞节带着两位部属,在冷清清的办公室里,做下年度经营计划,三人相对苦着脸,不知道下年度的客户从何而来。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在美国办事处更是捉襟见肘。今天在硅谷,拥有40人的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美国办事处,当时只有一位业务代表。他家住东岸佛罗里达州,星期一从佛罗里达坐6个钟头飞机到西岸硅谷,周末回家,拜访客户,介绍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一年多,没有带进什么客户,只有每次来台湾,向我举起大拇指说,我的方向正确。”张忠谋说。

  张忠谋认为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既然是国际公司,希望能找外籍人士,担任总经理。他找了几位前任部属,包括英特尔副总裁,和现任总经理布鲁克,但这些人都不愿来台湾,张忠谋说:“加上我这个代工的馊主意。”

  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原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半导体部门总裁的戴克,张忠谋与他促膝长谈后,终于说动他,认为专业代工有前途,值得加入。但不到一年,戴克也因家人不能适应台湾而离职。

  意志虽然坚强,现实依然残酷,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挂牌营业后,原来3家设计公司,或是生意欠佳,或是已找到韩国、日本厂商代工,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只能靠着少量订单苟延残喘。通常客户都等需要时再订,货源很不稳定,“吃饱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在那里”,一位工作人员说。

  对于41岁就领导世界第一大半导体部门的张忠谋来说,现在却必须从头做起,真的能如此释然吗?

当前:第13/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