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好的管理者全集.net》第14/47页



  “有挫折、有失望。”他说。

  遇到此刻,他会把过去的成就,拿出来重新评估,“产生新的勇气、新的信心,就能重新冲刺”。

  他更认为有挫折,才能自我更新,每个人都应该设定目标,达到了,再设一个更高的目标,逼迫自我达到。

  这家新诞生的公司,好转契机来自英特尔。“那时没有ISO 9000,英特尔的认证等于国际通行证,”一位半导体业界人士指出。英特尔积极寻找海外代工,加上与台湾集成电路高层人士的交情,安迪・格鲁夫最后同意,分给它们部分代工,但是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必须先通过英特尔的品管测试。接着的一年多,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上上下下,领会到英特尔的仔细、挑剔,但也学会了品质观念。

  半导体200多道制程,他们一站一站检查,检查通过后,才到下一站。如果将来要换机器、换制程,都得先经过他们准许。英特尔挑出200多个问题,要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改进,“我们看来都是小问题,他们却决不妥协,”一位资深主管说。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咬着牙齿,赔本做英特尔生意,“他们心狠杀价,但买来英特尔的认证,还是很划算,”张忠谋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拿着这张通行证,畅行无阻。

  1997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销售额13亿美元,盈利5.35亿美元,在半导体专业代工领域里,是龙头,而且是遥遥领先的龙头,但张忠谋仍不满意,“领导企业要把距离拉大,后面的人永远追不上来,”他用力敲着桌面,强调着“永远”两字。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不但掀起奇迹式的成功,台湾、新加坡、以色列、乃至泰国,处处有人争相仿效,要做专业代工厂。美国《商业周刊》指出:“它创造出一个产业。”

  ◇神话王国的启示

  为何台湾集成电路公司能在10年之间,创造13亿美元营业额,首创台湾最高速成长的企业,更超越明星科技公司――英特尔、康柏的成长率?

  对于这样的疑团,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似乎都有无穷的兴趣。究竟答案在哪儿呢?

  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一开始,就要超越本土,做世界第一。甚至在孕育期就立此远景。

  张忠谋注重分工授权,团队合作。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有详细的策略规划,评估竞争者优劣势,拟定出制胜策略。“他们打起仗来,确有章法可循,”一位业界观察者指出。

  因此尽管在创办时的困难时期,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一面招揽生意,却不忘打基础,广建规章制度,打下国际大企业架构。业务飞速起飞时,就少有成长阵痛,反而经常支出降低,利润因而升高。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不断建立竞争优势,技术要领先、机器运转要全时,要挑有成长潜力的客户。即使获利率达50%时,张忠谋仍然出各种题目,设各种指标,逼公司向英特尔看齐。“财务数字只是结果,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竞争力。”他在会议中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是景气好、景气不好,赚钱、不赚钱时,主管的责任,就是建立竞争优势,让竞争者永远赶不上来。”

  我们永远都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在研究张忠谋的成功,有多少人在探讨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辉煌。综观张忠谋的企业统御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去找寻成功的答案――

  1.注重策略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能克敌制胜,赢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确的策略。在张忠谋20余年领导生涯中,他非常注重策略,他认为大策略看市场,小策略看对手。

  大策略通常要靠领导人的洞见,是由多年来读书、观察、谈话、思考而来。

  拟订策略更是要着眼未来。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未来、规划未来,董事长应该花75%的时间想未来,总经理应该花50%的时间想,副总经理应该花25%的时间想。领导人应该不断给经理人出问题,逼他们想公司的未来。

  大策略,通常是市场和技术的交会点。

  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当时要专业代工,是一个大冒险,但这是经过仔细衡量做出的决定。

  专业代工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半导体设计公司。当时美国只有几家设计公司,但可看出会越来越多,有设计师脱离大公司,出来自己开设计公司,但他们没有资金来建厂,因此希望有人帮他们制造产品。

  台湾有很好的制造技术,制造业人才不只是工程师而已,而是从作业员到研究开发人员一层层的人才素质都比美国和欧洲高,技术因此不成问题。

  有市场和技术的交会点,做专业代工这个大策略就可定下来。

  大策略下,还要有一连串小策略。

  小策略则要看竞争对手,要充分打击竞争者的弱点。当时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竞争者,是日本企业,如东芝、日立,这些日本企业的合格率和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差不多。要找到他们的其他弱点,加以打击。日本企业以代工为副业,可有可无,只有在工厂闲置时他们才愿意帮别人代工,而且还要求客户技术授权,到时,还在市场上跟客户竞争。因此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树立了两个小策略:对外,不和客户竞争,对内要有弹性,尽量配合客户需求。小策略下,还要有更小的策略,例如强调弹性,就要说到做到,日本企业要6个星期才能交货,他们就降低一半,3个星期就交货,日本企业不愿意为客户修改制程,他们则愿意改,客户拿什么设计图来,他们都愿意配合。只要愿意试,客户都很满意。因此开工两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就做了20亿台币的营业额。

  张忠谋认为,大策略最好是逆向思考,才容易有生存空间,台湾很多企业的策略,却都是顺向思考,比较没有创意,因此只能从节省成本,加强生产力着手,赚管理的钱。策略订得正确,只保证60%的成功希望,其他40%是靠执行力,尤其逆向思考的策略,领导人要花很多时间去说服部属,才真的能激发他们的执行力。

  当初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做专业代工,只有一两个高层主管真正信服,直到做出成绩后,公司上下才觉得是值得追随的策略。张忠谋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在专业代工领域,原本只此一家,现在诸多竞争者加入,就面临策略转折点,这时就要考虑,如何把竞争障碍越筑越高。例如技术是一项障碍,如何建立坚强技术团队,技术领先对手,没有人,就得去找人。既然决定这是项策略,就得贯彻。”

  例如英特尔前几年,到处找人要专利费,那时它靠知识产权,收取大笔资金。但这几年,它积极建立技术障碍,其他竞争对手,如Cyrex、超微都不是它的对手,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占75%,就是因为它的技术障碍越来越高。

  张忠谋认为,服务也是竞争障碍,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和客户互相依存,他们要发展成客户的虚拟晶园厂,即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工厂,就是客户的工厂,他可在自己办公室里,和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电脑联网,产品做到什么程度,甚至将来连产品的成本多少,都可以给他们知道。

  如果竞争对手做不到这一点,这也就成了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竞争障碍。

  2.拒绝诱惑坚持策略

  走过1990年半导体的不景气(张忠谋掌管的3家企业都出现亏损),从1991年开始,台湾集成电路迈入高速成长期。一年增长1亿美元到2亿美元之间。“才写他们要挑战下个一亿美元时,年底就已达到了,”一位新闻界人士说。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梭罗说,在未来无疆界经济中,企业就是要追求成长。规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长”就是美。“否则,你就成为恐龙”。

当前:第14/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