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国魂全集.com》第518/688页
“中堂,如今日俄争锋,这才有了何绍明南下之机。可这仗总有打完的一天,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俄国人,可都对朝鲜、辽东之地垂涎三尺。何绍明就是南下,也不得不留出足够的兵力防御朝鲜。而关东军一共才十几万兵马,每攻一地就得分兵把守……就是有打遍天下的实力,也断难跨过长江。此其一!”
没错,关东军一直走的是精兵政策,关外人口稀少,就是这十几万的关东军也是魏国涛费尽心力招募而成。就算关东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没有损耗,可推进到长江一线,单单是陡然增加的占领区面积,也足以将关东军十几万人撒出去,集合不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了。
“第二!何绍明虽然汇聚天下人望,可毕竟崛起时间太短,于士林毫无声望。据我说知,关东一地的治理,全靠了当初何绍明从北洋挖过去的一些老人才勉强维持。虽然另辟蹊径,搞了新学,可短时间内很难有收获。关东军南下,获取长江以北,没个三五年的时间,难以稳定。”..
“第三。何绍明治理关东那一套跟咱们压根就不一样,别看现下不少人跟何绍明眉来眼去,可何绍明南下不出一年,这些人就得群起攻之。”
盛宣怀所说三条,归结起来无外乎一个词汇可以形容,根基浅薄!十几万关东军,又要驻防朝鲜,又要巡逻边境,真正南下的有一半就不错了。打下来大片疆土,又要驻防又要治理,何绍明这些年积累的那么点儿人才铺出去,根本就不够用。
而且,与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不同,何绍明掀起的绝对是一场革命性质的南征。这内里文化、经济、政策等等无一不与现有的体制背离。这种新兴的势力取代旧有势力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斗争。旧有的不像失去固有利益,新生的急切想要取而代之。南征伊始,还可以说成是顺应天下大势,可真正取了江山,治理起来,这些纷纷攘攘的矛盾必然一股脑的袭来。毕竟,何绍明在关东所培养的新生民族资本力量,在惶惶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显得还是那么弱小。想要取而代之,绝对是个缓慢而充满危机的过程。
这还只是内忧,外患恐怕比内忧还要让人头疼。日俄二虎相争,早晚有分出胜负的一天。说白了,俄国人与日本人打的这一仗,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图谋亚洲的霸权。俄国人赢了,不用说,趁势南下,依照北极熊一贯的贪婪劲头,不吞下大半个中国绝对不会满足。日本人若是赢了,只怕会得到英国人加倍的赞助,仇恨加上利益驱使,日本人一准儿趁着何绍明立足未稳起战争。无论怎么看,日俄战后,胜者必定与何绍明一决雌雄。俄国人、日本人,乃至于所有的列强,都不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强势的统一的,有望振兴的新政府。一旦有人在何绍明与日俄之间胜者进行殊死搏斗之时,挑动南方,突然在何绍明背后插上一刀……后果不堪设想!
何绍明现如今表面风光,其实内里就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不但之前种种化为灰烬,很可能还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盛宣怀只是浅浅一点即止,以李鸿章的聪明,如何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少见的,李鸿章双眼精光一闪,一动不动地盯着盛宣怀询问道:“杏荪,你此番究竟是替谁做的说客?”到了这会儿,李鸿章已经开始怀疑,盛宣怀很可能是被洋鬼子买通来做说客的。背后的主子可能是英国人,俄国人,更大的可能是日本人!
盛宣怀面不改色,只是叹道:“中堂?莫非您当杏荪是被洋鬼子买通了?嘿,我盛宣怀不才,尽管瞧不上何绍明,可也不屑做汉奸!”
说着,从袖口抽出一封折子,递到李鸿章面前。
李鸿章眯着眼一瞧,愕然道:“东南自保?”
“没错!”盛宣怀继续道:“老中堂,杏荪只不过是图谋自保罢了。何绍明三路大军齐出,大清国覆灭在即。此前杏荪已经联络张骞等人,游说湖广张之洞、两江刘坤一,只要中堂您点头,同意这东南自保,以您三位的名义,南方督抚必然群起响应。到时候收山海关、北洋之溃兵,横亘长江,与何绍明形成对峙之局不成问题!”
“东南自保!好一个东南自保啊!”李鸿章重复着。他何尝不知道盛宣怀的小算盘?说到底,这些年盛宣怀依托着各种关系,买卖兴隆,绝对是个纯粹的官僚资本。何绍明南下,一旦改天换日,他们这些占了便宜的官僚资本者肯定没好日子过。自己加上刘坤一、张之洞,声望、财力、物力,除了兵力不如何绍明之外,其他各个方面犹有过之。他算定了何绍明不敢轻易南下,又有内忧外困,这个时候东南各省督抚联起手来,未尝没有与之分庭抗礼的力量。就算他日何绍明彻底平定北方,也解决了外忧,南方之地抱成一团,也有与何绍明讨价还价的资本!这一旦谈判,作为东南自保的起者,他盛宣怀绝对有机会参与讨价还价,从而为自己谋取身后之路。不管怎么说,盛宣怀这一手稳赚不赔!精明啊!
盛宣怀见李鸿章陷入沉思,觉着今儿也差不多了,索性起身拱手告辞。也不急着等李鸿章当即就答复。
望着盛宣怀的背影,玉敏老大的不高兴道:“大人,这种势力小人您理他作甚?我看他这回肯定没安什么好心眼。”
李鸿章回过神,叹道:“盛宣怀此人,虽有官身,行事却偏向于商贾逐利之法,什么事儿都算计在明处,可谓真小人也!”
三零八山之上国有殇(八)
乌云布满苍穹,这一场从北而来的秋雨一下就是两天。到如今依旧淅淅沥沥绵延不绝。地处滨海,山海关之前是一片无垠的平原。从天空中俯视下去,不难现此前清军为了防御关东军南下,特意在这片开阔地上布置了整整五道防线。而今整个山海关之前一片狼藉,笼罩在硝烟当中。铁丝网早就被纷飞的炮火炸得支零破碎,木头桩子上挂着火苗子,雨水浇在上头,升起一阵阵白雾。
铁丝网之后的缓冲区,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弹坑,里头积了漫漫的雨水。后头的沙包东倒西歪,战壕更是被扬起的泥土几乎给填平了。留着长辫子包着头巾的清兵尸体,七扭八歪四散,不老少已经被炮火炸得缺胳膊少腿。
一片静谧当中,时而传来几声痛苦的呻吟,以及盘旋在战场上的乌鸦叫声。
炮火早就停歇了,一队队墨绿色军装的关东军士兵从对面的战壕涌出,排着零散的队形,举着手中的步枪,晃动着枪口缓缓压了上来。局外人看来这些士兵实在过于小心了,旁的不说,几百门火炮连续两天的弹幕足以密集到每平方米至少落下两颗炮弹。在这种情况下,基本没什么有生力量可以挺的过去。可这些士兵依旧谨慎地排着搜索队形,每次遇到清兵的尸体,都会仔细探查一番。这一波进击山海关的士兵,都来自关东军、第二、第三师,部队里头士官起码占了三成还多,大多都是经历过甲午的老兵。知道战场非比寻常,一个不小心很可能就吃了枪子。所以即便是眼前大局已定的景象,依旧按着士兵手册的章程,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战场。
一支小队缓缓前行,领头的尖兵突然握紧了拳头,打出手势,瞬间,小队停了下来。几名士兵持枪警戒,另外几名士兵猫着身子举枪前行,一直抵近到已经不足半人深的战壕前才停住。枪口朝下,对着一处地堡的入口,领头的尖兵喊道:“出来!扔掉武器,双手抱头!”
没有回应。
尖兵挑了挑眉毛,继续喊道:“甭装了,老子耳朵可尖着呢,离老远就听到你小子咳嗽声了。”
依旧没有回应。
领头的士官火了。“***,我让你装……小三,丢个铁西瓜给他们吃……”
“别扔手雷,我们投降,出来了,出来了……”
此言一出,就听里头一阵鸡飞狗跳,两名叫花子一般的清兵惶恐地爬了出来。..
中士又好气又好笑地打量着叫花子一般的二人,故意板着脸呵斥道:“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以为躲这儿就找不着了?我还就纳闷了,我们关东军又不是洪水猛兽,这两天你们临阵倒戈的也不老少,现如今都好吃好喝在后头待着呢。怎么你俩兔崽子怕老子怕成这样?”
进攻山海关的三师关东军,都隶属于魏国涛的集团军。开战之前秦俊生特意聚集了各部军官,有气无力地下了条命令,说是此战是内战,没必要如同跟小日本拼命一般,但凡有投降的,放下武器一准儿好吃好喝招待着。
正所谓攻心为上,关东军开赴山海关,头一轮炮火砸下来,前线的清兵立马跑过来不老少。这些清兵都是各地练军,大多数都在辽南待过,见识过关东军打日本兵的那股子疯狂劲头。心里头琢磨着当初十几万练军打不过几万小日本,而堪堪与日本兵力相当的关东军一鼓作气,愣是一路将日本人赶下了海。这必输之仗,实在没有什么劲头。
况且,辽南何帅问鼎中原,那是大势所趋。自个儿一个大头兵能挡得住?不但是士兵,甚至不少的营官队官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这就造成了关东军炮火一停,肯定有清兵三五成群拎着步枪,高举双手跑到对面投降;关东军步兵一个试探性进攻,结果大批的清兵就地投降,试探变成了占领。
两天下来,又是震慑,又是攻心,清兵连跑带投降得走了一多半,剩下的死硬份子扭头就跑进了山海关。伊克唐啊费尽心力布置的五道放心,不过是短短两天时间,便被关东军一举攻破。到了如今,已经兵临城下,中士实在琢磨不明白这俩小子到底琢磨什么。面对着自个儿不想着投降,反倒想藏匿起来。
瞧着俩人不说话,中士也懒得继续追问,只是一挥手让两名士兵上去收缴了武器,押着二人就要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