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娇娥锦绣全集Zei8.net》第205/229页
“真是好吃,”娇娥吮着油晃晃的手指,唇瓣上都是油。
“真邋遢,”林天嫌弃地道,又从袖子里摸出快帕子,给娇娥搽手。
接着娇娥将小脸也扬了起来,示意林天给搽搽。
林天笑着用帕子将娇娥唇角的油都搽了去,又用嘴搽了一道,过了许久,才放开,道:“确实好吃。”
这里幕天席地,侍女和僮奴们都识相地守在远处,林天将娇娥往怀里一搂,藏在树影里,想怎么亲近就怎么亲近,谁让夏婆子和洛嬷嬷忙得抽不出来一整日的功夫呢。
娇娥在这山中,也放松了不少,再加上吃的心情大好,又知道表哥虽然胡来,却一向有分寸,让林天讨要了不少甜头去。
夕阳照下来的时候,两人还不愿意回去。
坐在坡地上,习习的山风吹过,分外凉爽,看着眼前田田的荷叶,连起来,远的看不到边,荷叶上,盛开着粉红的早莲,还有许多紧紧包裹着的花苞,点缀其中,美的不像话。
“若是母亲瞧见了就好了,她一定会做一幅画,绣出来,美的让人心醉,”娇娥叹道。
“想家了么?”林天摸了摸小夫人的脑袋。
“我们的家在这里啊,我想母亲、广哥、霸哥还有父亲了,”娇娥软软地叹道。
林天笑嘻嘻地允诺:“再过两年我们就可以回去了。”
等到了家,已是掌灯时分,洛嬷嬷和夏婆子二人焦躁地转个不停。
娇娥下了车来,洛嬷嬷将娇娥上下打量一番,方放下心,看着在娇娥身后温温吞吞踱着步子过来的林天道:“大人,可真是……玩兴甚佳。”
林天狭长的眼睛微微眯了一眯,左边脸颊上深深地陷了一个窝,拖着长长的调子,道:“娇娥已经许久没有出去玩耍过了,她又不需要事事亲为,何必这样拘着她呢。”
洛嬷嬷瞧着一脸甜蜜,神情快活不少的娇娥,心里也叹了口气,娇娥还是个孩子呢。
就是因为是个孩子,才看的这么紧,生怕两个孩子忍不住。
夏婆子看了看三人的样子,连忙插话道:“夫人,喜事啊,山头上全是茧子,白花花的一大片。”
“真的?”娇娥喜滋滋地提起裙子就朝蚕房跑去。
厚厚的苇帘已经揭去,山头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指头大小的茧子,白生生的,大丰收了!
娇娥连忙指挥:“快快,要煮一下,免得化成蛾子,飞出来,那茧子就没有多少丝了。只把山顶上的茧子留着,嗯,就留二、三十个吧。”
林天凑了来看,也笑嘻嘻的,今年的蚕丝要大丰收了,只怕年终考核又是优吧。
丙吉升了丞相之后,最关心的就是民生大事。
各个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丙吉出行,看到路上有人斗殴,死了一人,丙吉命仪仗绕道走了,但是看到路上的牛伸舌头,却连忙停下车驾,让人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有人觉得丙吉的做法古怪,丙吉却道:“斗殴死人,自有所属官吏来管辖,牛伸舌头,若不是疾病,就有可能预示着大旱,关系到田中的产收,这才是丞相该关心的大事。”
林天想,若是平陵县的种桑养蚕大丰收,在扶风郡可是头一份。
到了秋天,还有荒山莲池里的莲藕和鱼出产,到了来年春天,又有羊可以出产。
虽然这些都是林家和别人的产业,却能给平陵县的穷人带来不少帮佣的机会,到了年底家中又有不少进项。
不出两年,平陵县的穷人的饭桌上都能隔三岔五地见到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够穿上绸缎。
放眼整个三辅地区,像他这样的县令只怕也没有几个了,丙吉丞相一定能看得到他的功绩。
☆、第180章 转型
林天在展望着平陵县的将来,赵充国也做了同样的事,不过他更加直接,将这份计划写成奏章,呈给了刘询。
自张安世、张千秋过世后,张延寿报了丁忧,原先张家在军中的势力,全部由赵充国和冯世奉接手。
韩增因为身体原因,早已不怎么参与其中,再加上冯世奉就是他举荐的,冯世奉得了好,他自然也有好处。
从长远来说,大司马大将军必定是许家的,许延寿留驻在西域都护府和赵兴分裂匈奴,事成之后,便是一大功劳,而且许嘉也跟着生父在军中效力,成长为一代新将领之后,许家的地位便不可撼动了。
而这,本来也是刘询的计划之一,太子日后登基,不能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撑。
冯家和许家又是姻亲,赵充国看清楚这一点,嘱咐儿子不可恋权,他们不过是帮着许家掌管几年的权柄而已。
七十多岁的赵老将军压根不在乎这个大司马大将军的位置能坐几年,而是将眼光放到了大汉的千秋基业上。
刘询都不得不说,这个老将,真是块宝,年纪大,经得多,什么都知道点门道。
被大汉赶过湟水,递了降书的西羌人又逐渐的将队伍聚集起来,原先声称投降的几个部落又纠结在一起,再次谋反。
不得不说赵老将军熟悉羌人的习性,大汉的几路大军这时已经启程归朝,但有赵充国和许延寿的两路大军在西域都护府驻守着,羌人也不敢妄动伏击汉军的念头,生怕被汉军包了饺子。
羌人觉得和赵充国来硬的,肯定不成,于是就打算借着地理的优势,不断地骚扰汉军,好逼着赵充国渡过湟水一战。
但赵充国却屯了兵,反正粮草充足,日日好吃好喝的养着士兵们,还经常放出去成群的士兵在四周打猎,养的精壮的士兵们正愁没处发泄多余的精力,见了零散的羌人就穷追猛打。
时日一长,羌人只好屯兵驻扎,但粮草不够,没过多久,就人心浮动,戒备松懈。
赵充国瞅着时机差不多了,便带兵渡过湟水。
羌人见汉军大兵来到,连仗都还没有开始打,就吓得抛弃车马辎重,朝西羌的腹地跑了。
汉军依旧不紧不慢,在后面驱赶羌军。
羌人慌慌张张,掉入水中淹死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所杀达五百余人,汉军缴获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但所经村落,却不烧杀抢掠。
接着就有部落的首领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好酒好肉招待,让他回去告诉其他部落的首领,只要来投降,大汉就不会再兴兵讨伐。
西羌部落接二连三地来投降,到了清明前后,已经有一万多羌人投降了汉军。
刘询这个时候真的有点沉不住气了,赵充国率领的大军,还没怎么和羌人在战场上交锋呢,羌人已经投降的差不多了,赵老将军你还等什么呢?迅速的给朕来个痛快的,扬一扬大汉的威风,赶快班师回朝吧,给你庆功的庆功宴都筹划很久了。
赵老将军又上了一道奏章,把刘询气的肝疼。
奏章上说,羌人必败,骑兵留在这里太耗费粮草了,他要让冯世奉率领骑兵先撤回来,自己要带领步兵在当地屯垦戍边。
而且反驳了刘询让他迅速出兵,解决战事的要求,说帝王的军队,应当不受什么损失就能取得胜利,要重视谋略,轻视拚杀。就连《孙子兵法》都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刘询好生憋屈,有这么不服管教的老将吗?还教育天子如何打仗。
而且,你打仗就好好打吧,缺粮草,朕想法子给你,以前发了几路大军,粮草紧张,现在就你这一支了,难道举大汉之国力还养不起你么?
你竟然要去屯田。
朝堂上,众人都知道这次年轻的皇帝生气了,心里都有点埋怨赵老将军。
你好好打仗不就完了么?什么都要搞一下,皇帝正年轻着呢,火气旺盛,以为是你这样的老东西吗?
只有丙吉笑着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一位一心为大汉打算的忠臣。”
刘询听了,脸色稍稍好看些,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充国的存在就是在诠释什么是一心为君。
丙吉又道:“赵老将军到目前为止,所说的话都及其的灵验,更何况,守护大汉边境得安宁是老将军的心愿,他的一举一动都并非出于私心,若是不从,只怕赵老将军会念叨到余生的。”
众人都打了个寒颤,想起被念叨的翻不了身的义渠安国,魏相和大司农,赵老将军会在每一次的朝会上念叨君主的失策,那是什么样的景象。
“赵老将军年事已高,怎么还要去屯田戍边,这叫朕如何……”刘询说出了他的担忧,张安世已死,大汉在武帝时期就建立功勋,眼下还存留的武将就剩下赵充国了,他还打算攻打匈奴,要听从老将军的意见呢。
要是赵充国在西羌挂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丙吉也无可奈何,赵老将军之倔犟,非一般人所能及。
刘询对他是又恨又爱,又无可奈何。
接着赵老将军又上了第二道奏章,说陛下,我这番打算也是为陛下您解忧啊,将士和马牛食用的粮食、草料必须从各郡征调,若是不平息羌乱,那么就会增加国内的徭役,徭役多了,会激起民变,增加各地的犯罪案件,我现在将骑兵送回来,剩下的粮草足够步兵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