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手记全集.com》第43/53页


所谓“量力祛邪,尽力扶正”,概括起来如下:

首先,不管使用哪种治疗手段“祛邪”,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设想取代自己身体的免疫能力和修复能力。

其次,对所有以“祛邪”为目的的治疗,都必须特别慎重。不管动什么刀、打什么针、吃什么药,必须有一个前提:不能损害我的免疫机能,也不能阻碍我以更健康、更符合人之本性的方式――比如饮食和睡眠,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再次,对那些虽不能直接“祛邪”,但有可能“扶正”的办法,须以更积极、更有耐心的态度去做。事实上,这几年来,除了肺癌切除手术,我还吃过一些中药汤剂,->小说下栽+。COM电子书<-使用了一种叫作“胸腺五肽”的西药。这些“治疗”,都属于“调理身体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而非毒杀肿瘤,因而都遵循了“扶正”的宗旨。

其实,“祛邪”和“扶正”并不是什么新鲜观点,它们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医治疗的基本逻辑。可惜的是,重“治”轻“养”,长期以来是癌症治疗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很容易高估“祛邪”的作用,低估“扶正”的作用。

老实说,我自己很长时间里也只是相信“扶正”有好处,对于“扶正”能否帮助我对付肿瘤,却不能肯定。直到我见到“刘太医”,才受到启发。“刘太医”有一个针对慢性病的观点,叫作“三分治,七分养”。尽管我对此人的诚信有疑问,也不能认同他的很多治疗癌症的观点和方法,但他的这几句话在我看来言之成理。只不过,我不想把“养”泛泛地归结为“养生”。对于一个慢性病患者来说,也许把“养”定义为“非医学意义的治疗”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励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康复之路。

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1.癌症是不治之症。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2.治疗就是彻底消灭癌细胞。我与肿瘤不共戴天,你死我活。

3.医生比我懂。我必须听医生的。

4.越大牌的医生越可靠。

5.我很坚强,我很勇敢。治疗带来的痛苦再大我也能扛。

6.有一种特效药,有一种特效治疗手段,有一种特效祖传秘籍,有一种特效食物。

7.越新奇、越昂贵的药就越好。

8.高营养的食物越多越好。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过去几十年,我已经习惯于忙碌。而现在,我发现自己挺容易地习惯了无所事事。我学会了享受散淡庸常之乐;学会了静静地迎接日出日落,云聚云散;学会了享受阳光;也学会了享受风雨雪雾。在忙碌了大半生之后,可以这样来体验生命,真是奇妙。

我在康复之路上走过的每一天,都是从一小杯咖啡开始的。不是指望咖啡治疗肿瘤,只是因为它已成为一个标志,引导我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我喝咖啡的历史并不长,人到中年以后才开始。尽管喝咖啡从来没能代替喝茶的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生活中的必需。有时候,为了买到一包新鲜且(.COM电子书)烘焙适当的咖啡豆,我不得不驱车穿过大半个城区。我不喜欢速溶咖啡,不喜欢泡咖啡馆,也不喜欢那种用电动器具磨出来的咖啡粉。我一直觉得,手工研磨才能达到咖啡的最佳境界。而且,一定要使用传统的手摇设备,自己动手,现磨现煮,才有味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咖啡保持最新鲜可人的状态,其颗粒的粗细也才能最适合自己的口味。事实上,我品味咖啡的过程是从研磨咖啡豆开始的,这中间包含的形色味韵,是速溶咖啡或者咖啡馆里的机磨咖啡完全没有的。

每天清晨起床之后,穿衣洗漱只需要5分钟就够了,我却要用20分钟来为自己烹制这杯咖啡。当研磨机的摇柄在手里慢慢转起来时,我能听到咖啡豆被碾轧的沙沙声,清晰而纯粹。一种久违了的、生活中最原始、最质朴、最干净的香味从指尖飘出来,从容不迫地在我周围散开。然后,我把咖啡粉放进咖啡机里,随着水温的升高,一股琥珀色的水柱飞流直下,渐渐注满杯盏,浓香弥漫在整个房间。这时候恰逢朝阳升起,阳光透过树梢。我来到阳台上,迎着金色的光芒,杯中青烟一缕,丝丝缠绕,色调绚丽却又淡若薄云。

我坐在早晨的阳光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浅酌细品,任由咖啡在舌尖停留许久,慢慢让咖啡伴随着新鲜空气一同进入体内。我不在咖啡里加奶,也不加糖或者其他任何佐料,我喜欢原始纯正、不加掩饰的味道,喜欢阳光浸在咖啡里的色彩。这时候,咖啡的香味是单纯和富有生机的,同时又是多种味道的混合体。一种隐含着甘甜的清苦,一种洋溢着醇香的从容,一种包含了朴拙与华丽、沉稳与激情、原生态和现代感的平衡。我能感觉到,我在享受的不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这种闲情逸致在我生病之前是不可能拥有的。过去很多年里,早晨总是一天当中最为紧张的时刻。为了追赶时间,匆匆塞上几口面包,用隔了一夜的开水冲一杯速溶咖啡,一边大口豪饮一边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有时候清晨醒来会冒出一个强烈的念头:要是今天我想不起来该做什么事情,就这么无所事事地待上一天,该有多好!可是这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如今,我忽然发现,渴望很久的悠闲宁静和无欲无求,居然来到身边,而我多年以来一直纠缠其中的那些东西――紧张、焦虑、忙碌、不知疲倦地追求更高目标的心理状态,也都离我远去。

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卷土重来。他们期待着在书店里再次看到我的新书,所以每次来看我时,都会问我还写不写东西。

我总是回答:“不。”

“那你每天做什么呢?”他们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失望。

“不做什么。”

这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们眼中的疑惑。我明白,如今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人们,很难设想一种长年累月无所事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即使是病入膏肓之人,要想习惯闲散寂寞,无欲无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去忙的时候,我们总希望能够闲下来,等到真的闲了,却发现,闲比忙更让人难以忍受,于是又开始怀念那些忙碌的日子。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癌症患者最具诱惑力的精神陷阱。

一般来说,当疾病刚刚袭来时,你很难摆脱对于疾病的忧虑和恐惧。一轮治疗过后,病情通常会进入一个稳定时期,这时候你会因为无所事事而心神不宁。于是你那被压抑了很久的野心和欲望又蠢蠢欲动,你试图让你戛然而止的事业卷土重来。你的内心回到了过去,重蹈覆辙,又一次进入争分夺秒和不知疲倦的精神状态。周围的人纷纷夸奖你在疾病面前勇敢坚强,不失时机地说你气色多么好,一点不像病人,你自己也为此感到得意,不知不觉又回到现代生活形形色色的焦虑中。不是为了钱少困扰,就是为了钱多困扰;不是为了升迁太慢而郁闷,就是为了升迁太快而紧张;虽然不会再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却重新陷入办公室里的钩心斗角。然后,忽然有一天,医生告诉你,你身上的肿瘤复发了,转移了。于是你不得不再次止住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回到医院,开始新一轮的恐惧和绝望。

还好,我没有掉进这个陷阱。这要感谢一个人,毕淑敏。很多年来,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她的小说为世人熟知,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早年的行医经历,以及她在成名之后以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心理咨询的事业。那一天,在静静地听完晓东叙述我的发病经过之后,她说:

“这是他自己的身体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发出警告,必须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她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第一次用批判的眼光打量自己过去这些年里“每天12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节奏。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考虑:也许,彻底改变自己比求医问药更重要!

可是,什么叫“彻底改变”?又改变什么呢?

大多数癌症患者的注意力都用于寻访名医,还有那些让他们生不如死的药物。他们以为,只有医院、医生、种种现代医学手段和所谓“特效药”,才是癌症患者的唯一生路,却从来没有想一想,实际的情形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虽然看不到癌细胞的生长,但我能够看到田野上杂草丛生的情形。你拿刀割,用火烧,用除草剂除,它一时没了,很快又会长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让它生长的环境――阳光、土壤、雨露,都还存在。我猜想,癌细胞的情形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追本溯源,改变促使它滋生蔓延的起因,那么,不论你有多么了不起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都难免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局面。

当前:第43/5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