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全集.net》第146/195页



第六百三十三章 世界格局(下)

  ps: 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再加上分配相对公平的因素,1941年时苏联工薪阶层(不包括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已经仅次于美、德、瑞士等少数几个国家(注1),因此虽然大清洗弄得苏共党内人人自危,但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尤其是城市居民之中的威望却反而是如日中天,毕竟受害者只是一小部分,还大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却让广大民众普遍受惠......
  与美国类似,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样令它的工业发展获益匪浅,但苏联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在美国之下,全面性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锡和天然橡胶这两项战略资源都严重缺乏,而由于石化工业不够发达,后者的短缺很难像美国和德国那样完全通过合成橡胶来完全弥补。 此外,苏联稀土、钨等少数几种稀有矿藏虽然储量不低,但因为勘探不充分或者是技术工艺不过关(因而消耗或者说浪费较多)等因素,暂时还不足以满足临战状态下的最大需求,而必须从中国进口一部分。当然,最低限度的自给自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看到德军席卷西欧,无论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利益,常备军数量便有500万的苏联红军都绝不会一直等待下去。好在目前苏中两国关系还算不错,因此这些资源还是不难取得的。但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却成为斯大林心中的一根刺,令他始终有些不安......
  第四位则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全靠美国出手才免于亡国的英国,但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和英联邦的老大,底蕴其实相当深厚,这几年里虽然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但依然保有东马来亚、印度大部、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拉布拉多半岛与纽芬兰岛(两地现在都是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大概与中国的四川省差不多。)、圭亚那、牙买加等大西洋诸岛和斐济等太平洋诸岛,而在美国的大力支援下,英印军队打败策略错误的印共武装只是时间问题。如此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几乎用之不竭的资源和财力。
  除了直接控制的殖民地。英国还间接控制着南非(含纳米比亚)等完全听命的仆从国,并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联邦成员国的坚定支持,实力远非本土那么简单。而且即使只是英国本土,拥有的底蕴也非同小可。1941年在频繁遭到德军空袭、并先后失去设得兰群岛与北爱尔兰之后。英国本土的工业总产值依然超过了120亿美元。粗钢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
  即使是英国最大的弱势——人力资源,在英国政府进行了总动员之后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挫败了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图谋之后。英国政府随即宣布将会进一步扩军到300万人,而在此之前,英国这几年里已经陆续伤亡了一百多万军民。事实上,如今的英国依然有超过500万人的极限动员力,如果算上殖民地、仆从国和英联邦的小弟们,这个数字还要大不少......
  而在技术兵器方面,英国虽然因为战争中损失太大而远不如前,但是1941年英国超过9000架的作战飞机总产量和超过6000辆的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总产量(英国到下半年才完全进入战时体制的,否则产量还要大得多。)足以证明这个国家的工业潜力。而海军方面,虽然这一年来损失之大前所未有,但获得两艘美国战列舰填补了主力舰的空缺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又重新获得了各方面碾压德国海军的巨大优势,除了该死的潜艇......
  但是说到潜艇,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先天缺陷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只要海上交通线被敌人切断,大不列颠岛上的4000多万人口就会陷入饥荒、而岛上庞大的工业产能也会因此变得毫无意义......
  第五位则是刚刚偷袭珍珠港大获成功的日本(中国不参与排名,会在最后单独评述。),虽然侵华战争失败令日本元气大伤,但美国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让日本撑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其后随着产经联的秘密成立,日本上下一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实现了工业的振兴,194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主要工业品产量全面超越侵华战争之前的数据,粗钢产量更是达到了1500万吨(不过其中有600万吨用于出口,中国是最大的买家。),比历史同期高了一倍还多,虽然这与日本政府自1938年起就开始全力推广氧气顶吹转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此的成绩依然令人赞叹。
  但如同当初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一样,日本工业的迅速复兴也建立在大量举债的基础上,而且与德国政府重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不同,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工业的飞速发展而有半点的提高,日本政府为了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进步和扩充军备上,不惜最大限度地压榨民众,但由于日本民族世界第一的忍耐力和服从性,再加上崇仁天皇像甲午战争之前的明治天皇那样节衣缩食以身作则,日本国内并未因此有太多的怨言,使得日本政府能够将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军事方面。
  注1:其实历史上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工人生活水平就已经超过了经济危机余波中的西方国家同行的平均水准,而这个时候西欧的国家已经几乎全都卷入了二次世界大战,又不像美国那样本土远离战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冲击。而原本富裕的加拿大与澳新也已经因为支援英国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键是一直在输),三国人口又都不多,拖累自然十分明显。与之相比,苏联虽然之前打了芬兰,现在又陷入了阿富汗泥潭,但因为时间还不算长,苏联国家又大,在1941年底的时候影响还不算明显......(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四章 阿联的内忧

  ps: 感谢书友“garysi1”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t-t
  其中日本海军是日本加强军队的重心,随着三年间大批军舰的下水,侵华战争期间损失惨重的日本海军不但迅速恢复了实力,反而更胜从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强大海上力量,在偷袭珍珠港几乎完全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后,如果光论主力舰的实力,日本海军几乎已经是世界第一......
  1941年底,日本拥有12艘航空母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两艘大和级巨型航空母舰,此外还有两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但日本毕竟基础薄弱,这一点从辅助舰与运输船的数量不足就可见一斑。更要命的是,侵华战争失败而永远损失掉的200万青壮年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法获得补充,这就令日本的动员能力大受影响,虽然因为总人口不少、数据上的极限动员力依然在600万以上,但质量就令人实在不敢恭维了,这600万能够抵得上其他列强的400万就不错了,而且以日本目前的国力,即使不考虑资源因素,在海空军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日本政府最多只能长时间维持一百万左右的陆军,否则国内就爆发大面积饥荒的危险......
  此外,日本与英国同为岛国,却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而且本土资源更为匮乏,因而对于资源产出远比历史上丰富得多的南洋诸岛,日本政府就更加觊觎。陆地上他们已经被解放军打怕了,但在海上,连珍珠港他们都敢打,何况是防御虚弱得多的南洋诸岛?
  第六名则为如今已经只剩半壁江山的维希法国,虽然连国都巴黎都丢了,但毕竟老牌列强的底子还在,而且因为投降得快,所以战争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因此即使只剩半个法国,1941年的工业总产值依然不下60亿美元。粗钢产量也有400多万吨。尽管如此。作为一个战败投降了的仆从国,维希法国的三军规模都受到了德国的严格限制,而且成了亡国奴的维希法军失去了战斗的动力,已经远不是昔日那支雄霸欧陆的强军了......
  第七名是无论哪个时空都纯粹是打酱油的意大利。由于本身工业基础就不怎么样。加之南北分裂大战了一场造成了不小的破坏。1941年底的时候,刚刚重新统一的意大利工业状况甚至还不如前一年,工业总产值不满50亿美元。钢产量仅有300多万吨。不过即便如此,由于事实上已经被德**控了的缘故,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却比历史上强了许多。当然,这倒不是说他们现在已经是世界强旅,而纯粹是历史上的意军实在太菜罢了......
  除了这七个早就已经是工业国的列强,这个时空还崛起了两个新兴的大国,其中克里姆领导的阿拉伯联邦最为另类。这个国家的面积和人口都相当惊人了,境内的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却基本都没得到开发,甚至连基本的工业也几乎没有,武器装备全靠缴获和进口,仅此一点就不能说阿拉伯联邦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可是有军事才能卓越的克里姆领导,更有经历了战火考验的百万大军,再加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觉醒的民族意识与对西方的憎恨,在陆地上还真不好对付,倒是有些类似于历史上刚刚建国但还未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新中国。
  而当地中海的盟军全部投降、希腊也宣布中立之后,地中海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轴心国的内湖,令阿拉伯联邦可以不受阻碍地从德意获得大量援助,虽然工业化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至少阿拉伯联邦百万大军的武器弹药来源不必太过担心了。加之阿联横跨欧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这个新兴的地区强国虽然基础很不扎实,但还是很快就在国际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克里姆并没有因为陆军世界第五就安心下来,他一直都想建立一支同样强大的海军,以保护地形狭长而临海的广阔国土,在暂时还没能力建造军舰的现状下,被意大利蛙人炸沉在亚历山大港内的两艘英国战列舰就引起了克里姆的高度重视。但因为德国支援的打捞设备一直等到西西里岛上的英军投降后才得以运到亚历山大,此时距离两艘军舰沉没已经过了好几个月,海水的腐蚀性又强,打捞起来的时候早已经锈得不成样子了......
  无奈之下克里姆只得暂时搁置建立大海军的构想,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到工业化与稳定内部这两方面,但这显然不那么容易,平均识字率很高的柏柏尔人和柏柏尔裔阿拉伯人聚居区还好,自埃及以东的新地盘上遍地文盲,想要推动工业化就必须先普及教育才行。但是在这些落后地区普及近代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触犯当地王公酋长的利益,美英两国自然不会放给这个机会,派出间谍大肆挑拨阿联内部的矛盾,导致西亚地区连续爆发了多次叛乱,虽然才能威望兼备的克里姆很快就将其一一镇压了下去,但还是对这些间谍战不胜其扰......
  而由于阿联加入了轴心国的缘故,之前与其关系不错的苏联在侵入阿富汗后出于对遭到轴心国包围的担心,也派出间谍前往刚刚独立并加入了伊盟的伊朗共和国,由于伊朗的穆斯林绝大部分都是什叶派,而克里姆这位“解放者”却是逊尼派,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不小的矛盾,苏联这么一挑拨很快就见到了效果,不久伊朗国内再次爆发大规模起义,由于什叶派在社会底层的信众极多,共和国政府正式成立还没过几天,就因为军队的大面积哗变而倒台了......
  克里姆是个性格极其坚韧的人,即使东进以来已经连遭十几次刺杀,他依然没有放弃改造伊斯兰世界,令其尽快步入现代社会的打算,但内忧还是不可避免地牵扯了他的大部分精力,令解放整个非洲的浪潮止步于北纬10゜线附近,而英国乃至很多其他的西方国家政府也总算是稍稍松了口气......(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五章 工程建设

  ps: 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打赏,继续求推荐票t-t
  与阿拉伯联邦相比,新中国虽然迄今还是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各方面的实力都更在其上。1941年虽然遇到了一些麻烦,但随着又一批苏德援助项目的完工投产(苏联援助的项目至此已经全部完工,而德国的还有一小部分。),新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还是首次突破了90亿美元大关,几年前还完全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中国已经悄然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1941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已经接近500万吨(如果不是捷克人闹事,本来是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的。),排到了世界第6位,而钢铁的消费量更是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五,在钢铁产量短时间内不可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超过500万吨的巨大缺口主要通过从苏联和日本进口加以弥补。之所以中国对钢铁的需求量会迅速增大到这个地步,主要还是基础建设的需要。
  旧中国的交通状况实在太差了,抗战结束时黄河上仅有3座大桥,而长江上更是一座桥梁都没有,过江全靠轮渡;而中国内陆的铁路里程同样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并且分布也极不均衡,这无疑对中国经济与工业的发展妨碍极大。
  此外,随着和平的到来,加之盐锅峡水电站的成功修建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因此充分发挥中国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建设水电站以变害为利、在减轻黄河水患威胁的同时提供发电和灌溉。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与长江相比,黄河上游的梯级水电站因为建设难度相对较小、立项也最早而首先被批准开始了建设(刘家峡水电站1940年就开始建设了,进入1941年后,龙羊峡、八盘峡、青铜峡三座水利枢纽也先后开始了建设,总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前所未有。),这样的大工程自然同样需要大量的钢铁。而钢铁一方面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基础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工业建设本身也需要大量的钢铁,在国内新建的钢铁厂完全形成产能之前,除了进口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方法了。
  为此中国政府甚至向日本大量出口铁矿石。并同意朝鲜也向日本出口。以便利用日本的钢铁产能为国内建设服务,仅仅1941年这一年间中国便从日本进口了500多万吨粗钢和钢材(没用掉的部分是留作战略储备),话说日本的粗钢年产量能够突破1500万吨大关,与来自中国的大笔订单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日本政府也知道这种好事持续不了多久。要不然也不必冒险偷袭珍珠港了。
  正因为可以通过进口救急。而且现在手上也有硬通货和能够卖得出去的商品,中国现在基建的力度远比历史上的建国初期大得多,被认为是重中之重的兰新铁路于1941年的10月初全线贯通。而洛阳-西安、乌鲁木齐-博乐的铁路则竣工得更早,第二欧亚大陆桥也因此提前建成。除此之外,中国境内还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焦枝线(焦作经洛阳到湖北省枝城)和太洛线(太原—洛阳)五条铁路干线同时在建,而在河南境内,还有多条短程铁路陆续建成,正朝着“县县通铁路”的目标大步迈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阎锡山留下的烂摊子——窄轨的同蒲线等山西铁路也先后开始了改造,而且本着一劳永逸的想法,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并不满足于只是将窄轨改为标准轨距,而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将这些老铁路改造成为一条条电气化的双线电气化铁路。不过尽管如此,山西铁路当中最先开始改造的同蒲线也成不了中国第一条这样的现代化铁路,太原—洛阳的这条线路虽然是新建的铁路,但因为更受中央重视,完工得还要稍早一点......
  随着这些铁路的修建,原本仅有三座大桥的黄河干道上如雨后春笋一样立起了多座钢铁桥梁,包括尚在建设中的那些以及公路大桥,总数不下10座。而长江虽然水量和宽度都比黄河大得多,但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如今也都已经开始了建设......
  比起铁路,公路的建设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在“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激励下,地方政府与广大群众纷纷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公路的建设中去,成果甚至比铁路的建设还大。与之有些相似的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如果统计一下总的土石方工程量,却要远远比黄河上那几座在建的大坝恐怖得多,胡卫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禁再次心生感叹,在基础薄弱的现在,计划经济确实有着无以伦比的优越性,这些人工投入极多、回报却相对较慢的工程如果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别说是现在的中国政府了,就算是21世纪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的中国,政府也根本负担不起......
  此外。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能源问题同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势资源煤炭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注1),有力地保障了1941年总发电量600亿度的目标顺利达成,而蜂窝煤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推广也大大节约了能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相对于拿煤球甚至原煤作为燃料来说)......
  注1:1941年中国的煤炭总产量大约1亿吨出头,位居美苏英德日之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当时英国即使只算本土的煤炭产量,也紧随美国之后排在世界第二(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可不仅仅是因为英国殖民地最多,英国拥有当时世界顶级的煤铁联合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德国的鲁尔区闻名世界,在煤炭产量方面也同样不逊于苏联,即使是资源匮乏的日本,历史上1941年煤炭的产量也接近6000万吨,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土的产量,在这个时空涸泽而渔式地拼命开采下,年产量超过1亿吨而略高于此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说起来煤炭这种资源还真是到处都有,难怪远不如石油值钱......(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六章 石油化工

  而中国1941年的石油产量虽然还只有400万吨、需要从苏联大量进口,但胜利、大港和长庆这三个油田也都开始了建设,而东北的大庆与辽河油田虽然均已勘测出来,但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赤色党中央决定暂不开发,反正只要那三个新油田能够开发出来,几个老油田再努力挖掘一下潜力,中国的石油工业一样可以实现“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将石油年产量提高到1500万吨以上......
  之所以如此急迫地增加石油产量,主要是中央考虑到苏德战争迟早都会爆发,而日本与美国也必然会打起来(注1),海上的航路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如果国内的石油产量不足以保证最基本的需要,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急遽增加,除了铁路上蒸汽机车迅速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只在新建和改造完成的电气化铁路上才有)取代之外,石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与中国汽车、拖拉机的保有量大幅增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由于获得了中南半岛丰富的天然橡胶资源,合成橡胶的需求大减,仅有耐油的丁腈橡胶等用途特殊的特种橡胶受到了重视,但仅仅是合成纤维与塑料这两大工业部门的需要,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虽然后世更加推崇全棉、全毛、真丝等纯天然材料的织物,但以中国目前超过6亿的庞大人口数量和远比后世低下的棉花等天然纤维产量。如果光靠这些天然材料的织物,每年的产量还不够全国每人新添两件新衣,而农业(广义)又不像工业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产量,同时棉花还要与粮食抢地,这一点很是要命。
  虽然194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350公斤,但因为“备战备荒”的需要,大量粮食被存进了仓库【其实是在为旧政府补课】,再加上此时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奇低(后世常见有人感叹现在的鸡都是催生出来的,没有以前的好吃,却不知道以当年那低下的饲料转化率。中国能有多少人吃得起肉?)。所以这一年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鱼肉荤腥,一个星期能吃一次的就算是有钱人家了,因此“以粮为纲”依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基调。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现在只允许在那些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注2)和特别适合出口商品长绒棉生长的新疆种植棉花。所以产量自然高不到哪儿去。羊毛和丝绸的情况也同样好不了多少。后者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供国内使用的就更少了。因此,想要改变国内群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产量易于提升的合成纤维至关重要,其实历史上中国人解决穿衣难题也正是在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投产之后。而随着以“10万吨乙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石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化纤工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穿不暖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从中获益的还有塑料工业,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最重要的塑料品种先后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福国际在美国搞出来的尼龙,增多的不仅仅是品种,产量更是不断激增。
  在太祖“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和胡卫东“在新兴工业领域,我们与西方同时起步,甚至我们还要稍早一些,要不惜一切、力争上游,确立和保持优势。”的指示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人干部群策群力,将石化工业建设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注3),不过更加值得称道的,还是中国政府对塑料等石化产品的管理和回收利用......
  在政府重视(不重视的话就恰恰相反)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体制在防治污染这方面相对市场经济体制要方便得多,因为塑料薄膜的生产都控制在国家的手里,所以后世危害巨大的一次性塑料袋等白色污染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农业生产中的地膜覆盖技术成熟后,超薄的塑料薄膜才开始大量生产,但因为用量较大,农民又普遍节俭,所以回收率并不低。),而那些较厚的塑料袋则因为国营的废品收购站以相对高价回收,缺乏现金(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医疗等基本福利都是免费,基本物价也相对便宜,但工资则定得很低,这样既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也能大大减轻外国商品对国内企业的冲击【进口商品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的中国百姓很少会蠢到直接丢掉而不是拿到废品收购站去换钱,那些不能自然降解的其他商品也都是如此,这样一来不但大大减少了污染,还节约了很多资源(历史上七八十年代之交,联合国还因此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各国注重环保节约的典范......)。
  注1:主要是日本欠下的数十亿美元债款无力偿还这个死结,以太祖和胡卫东对日本民族性格的了解,自然知道他们不会甘心老老实实地当裤子还债,而会像德国那样铤而走险,而美国人却只考虑到日本根本无力与自己抗衡,而低估了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疯狂,这方面没有过切肤之痛,是很难明白的......
  注2:棉花耐盐能力超强,所以最近央视报导的那个什么转化盐碱地为良田的科研项目有很大水分,因为棉花本来就能种在盐碱地上(当然也要看程度,不过新围的滩涂很快就可以种植棉花,足以说明棉花耐盐能力的强大。),什么时候能让改造后的盐碱地种麦子(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事实上水稻田本身就有退盐的效果,只要能够种上水稻,盐碱地过不了多少年就能变为良田,因此目前中国的盐碱地大都分布在缺水的北方。),那才能说是重大突破......
  注3:由于历史上苏联与中国建国时都是全面落后于西方,又没有胡卫东这样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指导,只能跟在西方后面拼命追赶,所以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国家舍得投入,在起步差不多的情况下,紧跟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难事,7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那么穷困,也依然已经有不少领域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何况如今的中国基础更好,新兴工业领域起步还是最早?(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七章 解放劳动力

  石油化工并不仅仅包括合成纤维、塑料等衍生产业,广义上也包括石油的裂化,尤其是这个时空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催化裂化就更是无可争议的化学工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裂解方法,新中国才能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成品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采用的催化裂化法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固定床催化裂化法,而是一步到位,直接上马了目前设备工艺条件下所能应用的最先进的流化床裂化裂化技术。
  但美国的炼油工业基础实在太好(历史上二战期间美国所产的航空汽油辛烷值比起其他任何一个列强都要高出一截),他们自行研发出的固定床催化裂化法虽然相对落后,但生产出的航空汽油质量居然比中国所产的还要稍好一些(当然只是一段时间内这样),只是生产效率和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当前:第146/1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