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全集.net》第16/195页


  至此,大别山苏区重建以来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获得了空前的胜利,红二十八军一共毙伤俘虏敌军七万余人,并在获得军团总部的干部支援后成功地转化了大量**战俘,红二十八军的兵力很快就激增到5万余人、在原有的军部与82师之外又新建了两个补充旅,实力大大增强。而何应钦与顾祝同却都被打怕了,加之此后国内形势的变化,战乱不休的大别山苏区终于赢得了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元气渐渐恢复......
  而胡卫东那边,尽管**暂时还没来围剿,rì子却反倒更不好过,原来是土匪闹的。民国时期土匪猖獗,河南更是名列前茅的重灾区,历史上在抗战前夕河南有四十多万的土匪,其中豫西就有十万,这还都是专职的土匪,那些平时务农、饥荒时出来抢劫谋生的“业余”土匪如果也算进去,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而且河南的土匪不光是数量多,或许由于历史悠久的缘故,他们的“游击战术”已经相当厉害,当年无论是军阀部队、zhōng yāng军还是红四方面军都曾在河南的土匪身上吃过大亏而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胡卫东从来就没学过剿匪,部下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立时就被搞得焦头烂额......
  如果是正面战斗,除了极少数悍匪,就算是二十个打一个,也不是装备jīng良、训练有素而且历经战争考验的红十五军指战员的对手,但那些土匪平时根本就不跟你硬碰硬,当红军进剿的时候,他们要么躲进深山跟你绕圈子,要么就暂时蛰伏重新当起了农民。前者还好对付一些,毕竟红军走山路也是一流的,而且夺取巩县兵工厂后还成立了专门的山地部队。后者就要麻烦得多,由于河南土匪太多,以致于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与土匪沾亲带故,民间又因“江湖义气”普遍以通官告密为耻,加之农民害怕土匪报复,一般很少会有人出面检举揭发,结果一向掌握着情报优势的红十五军第一次成了聋子和瞎子。而且那些土匪从来都不会对成建制的红军部队发起进攻,他们只对付落单的红军战士和苏区zhèng fǔ的工作人员,并残酷报复帮助红军的当地群众,仅仅35年9月这一个月,牺牲的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就多达1273人,群众伤亡更是多达五千余人,但这也彻底激怒了胡卫东......
  虽然不可能像国民党与rì本人那样搞三光政策,但加强管制还是可以的,胡卫东以军事管制和民兵建设双管齐下来治标、同时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发展各县农业生产以治本。考虑到红军兵力不足(要想确保根绝匪患,驻军兵力要达到匪寇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胡卫东决定对于那些新夺取的县分暂时只控制城镇和交通线,以免太多的行政人员白白牺牲,同时调动大军从巩县开始逐县清除匪患,也即是将红军转变为宣传队和工作队代替行政人员和zhèng fǔ干部下乡工作,土匪动手无疑是自寻死路,而不动手的话等该县民兵系统完成,他们也再没容身之处了,加之与优势敌人朝夕相处的巨大心理压力,隐匿的土匪要么逃往邻县、要么露馅被抓,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摄于红军的压力、或是被其爱护百姓之举所感动,而主动出首认罪。
  对于土匪的量刑,胡卫东在采取“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两大基本方针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强jiān妇女者杀、杀害老人、妇女与幼童者不赦(即是说自首也杀)。”,理由是为了生存而抢**有可原,而一旦作恶失去了底线,再想改造成好人就太难了,不如杀掉比较省事,这虽然增大了清除匪患时的阻力,但却成功地杜绝了匪患的死灰复燃,令一度沦为贼窝的豫西地区渐渐重现太平景象......
  尽管如此,豫西剿匪还是足足花费了半年之久,零星的匪乱更是一直持续到抗战前夕才完全消失,在此期间,红军损失指战员5746人、苏区zhèng fǔ工作人员牺牲7291人,其中党团员多达八千余人,群众的伤亡更是达到了两万余人,损失甚至比之前与**大部队交战还来得大。但也正是在此期间红十五军频繁化整为零进行小规模战斗的经历,令其在抗战前期可以较快地适应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而河南自清末以来大半个世纪无人能治的匪乱在赤sè党手里彻底根除,更令那些以前一直攻击赤sè党“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家伙闭了嘴,也赢得了大多数百姓的支持,为苏区zhèng fǔ集中民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十五章 鄂豫陕根据地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剿匪损失如此之大,其实也因为其间豫西苏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剿匪的范围自然也跟着扩大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红十五军打到卢氏县后,与当初红二十五军第二次长征时留下的余部红74师取得了联系,由于红74师与二十五军已经失去联系,所以很自然地同意并入红八军团。但出乎鄂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红74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意料的是,胡卫东这位年轻的首长没有因为红74师兵少就将其拆散或是降级成团营一级部队,而是保留了红74师的番号,并给其增补兵员装备,使其兵力达到三千多人,火力更是暴增了十倍,这对目前只有不足千人的红74师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红74师上下对胡卫东顿时有了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这位首长是个厚道人啊!”
  殊不知胡卫东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这人潜意识里是个“番号控”,对于那些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他总想将让番号传承下去,而这时的红74师虽然还很弱小,但历史上他们却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由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数千人,而且装备也因为缴获而大大改善,枪支甚至略有富余,这是很多红军主力部队都做不到的,陈先瑞的军事才能、至少游击战的水平可见一斑,即便还不能与高敬亭这位游击战大师相比,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将领了。(PS:历史上陈先瑞也就红军时期战绩比较出sè,此后一直不怎么出彩,但个人认为应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际遇不佳,尤其后来还转为了政工干部,想再发挥军事才能就更不容易了,要知道粟裕这样的名将起初同样也曾因为担任政工干部而迟迟不能出头。政委权力虽大,但想要立下大功,除非是独当一面的根据地一把手,像太祖这种......)
  了解到红八军团的强劲实力之后,陈先瑞立即建议主力出兵恢复目前已经几乎全都变成了游击区的鄂豫陕根据地,胡卫东同意了,但只允许占领原先鄂豫陕根据地的六个核心县分,以免摊子铺得太大控制不住根据地的匪患,这六个县中只有卢氏县在河南,另外五个分别是陕西的商南、洵阳、镇安、山阳和湖南的郧西。由此豫西苏区的范围扩大到23个县,而且横跨三省,按理说应该改称为鄂豫陕根据地,但由于其中豫西部分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都远远不是另外两省的五个县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人们还是习惯xìng地将其称为豫西苏区......
  根据地扩大是好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个争论,红八军团下面是该向西发展,设法夺取西安,将豫西苏区与陕甘宁边区连成一片呢?还是应该向南向东发展,与高敬亭的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呢?
  以胡卫东个人的意见,是要向南发展的,他很清楚,红八军团虽强,却根本没有攻下西安的把握,西安城坚,而目前陕西**的主力东北军虽然战斗意志一塌糊涂,但他们炮多,西安城内还有一个航空大队驻留,只要他们一心守城,红八军团虽然实力强大而且擅长攻坚,也很难打得下来。而且更关键的是,西安虽然名气很大,但一来没钱、二来没工业,三来没资源,并不值得红八军团为其冒险。
  此外胡卫东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他现在能在豫西苏区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大搞工业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人干涉的缘故,可一旦与陕甘宁边区相连,职位比他高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万一某位外行的首长对胡卫东的计划提出异议,那就比较头痛了,所以在干出大的成绩,证明自己的正确之前,胡卫东并不想过早接受zhōng yāng的直接领导。可是这话却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万一被人以此为据给他扣个“妄图自立”的帽子,那就麻烦大了。但令胡卫东苦恼的是,下面大部分官兵却都想着与zhōng yāng红军会师......
  好在这时伟人见豫西苏区扩张太快,又不敢完全相信红八军团真像电报里所说的那么强大,担心其摊子铺得太大而出问题,也怕其妄自行动破坏了zhōng yāng的谋划,于11月底电告红八军团总部,让其先将豫西的根据地巩固下来再说,有余力也首先经营中原,而不宜逞强进入关中。因为现在红军已经与张杨达成了默契,如果红八军团西进陕南,重压之下二人很可能被迫改变态度和红军死拼,并不再阻挠zhōng yāng军大举入陕,那可就是自找麻烦了......
  松了口气的胡卫东当即命令红74师南下挺进南阳地区进行游击作战,并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夺取南阳城建立根据地,之后就可以与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夹击汝南,将豫西苏区与大别山联成一体。红74师的骨干大都是大别山出来的,知道后都很高兴,而胡卫东又考虑到高敬亭的82师已经过于臃肿,而且红二十八军与红74师系出同门,便将74师划归高敬亭红二十八军建制,令红二十八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这个时候,洛阳及其北边的孟津县早已经被豫西苏区三面包围,但胡卫东却一直没有出兵攻占洛阳,而洛阳的**也安之若泰,一点都不担心红军打来,原来指挥洛阳三万守军的主将正是昔rì江西时的旧识――“中原老贼头”张钫......
  由于当初交手的经历,胡卫东深知张钫所部虽然人马不多,但战斗力、尤其是斗志却不可小觑,而武器装备却并不怎么样(也即是说缴获不到多少好东西),以红十五军现在的实力,想要攻占洛阳或许不难,但肯定别想再玩转化俘虏“以战养战”的拿手好戏,这种亏本的仗胡卫东自然是不太愿打。
  加之张钫在中原黑白两道都有着很高的名望,自从当初结下善缘后就一直是赤sè党统战名单中的重要争取对象,胡卫东自然就更没必要跟其刀兵相向了。而张钫也投桃报李,利用他在绿林中的威望,说服一些土匪头目主动向红军投诚,大大减少了红军和苏区zhèng fǔ的损失。后来胡卫东问起张钫为何不自己收编那些土匪,张钫却苦笑道,“养不起......”......


第六十六章 河南四害

  感谢书友st201122、天苍野的慷慨打赏^_^
  原来,张钫虽然率军驻守洛阳,但那并不算是他自己的地盘,所以虽然张钫的部队是杂牌,但军饷却都靠国府拨付,真要私自将部队扩大,下面的官兵待遇必定缩水,大家不造反才怪,毕竟威望也不能当饭来吃......
  别说是这些旧军队了,即使是不发军饷的红军,太穷的话也是维持不下去的。而河南至少在民国时期绝对算不上是一块好地,四战之地偏又无险可守、人口稠密偏又灾害频发,想把经济搞起来不是一般地困难。
  “现在来看,或许那位‘汤司令’的历史评价也未必完全公允,毕竟他也就在驻军河南的时候名声特差,而河南早在他来之前就已经是全国最乱、最穷的省份之一了。像江浙那种富庶的省份,就算当官的贪一点,老百姓也吃得消,而在生存条件极度恶劣的河南,只要吏治稍微**一点、甚至哪怕官员虽然清廉但却能力不足,也一样会大面积地饿死人,于是汤恩伯的恶行就被无限放大了......”,胡卫东不禁慨叹道,他自然知道,历史上即使是解放以后,河南经济也一直居于全国下游,可见要将河南经济搞起来,难度该有多大?
  不过胡卫东面临的困难比起后世的焦裕禄与张钦礼(焦裕禄的助手与继任者)来,还是小了很多,一是花园口决堤还未发生,河南除了灾害多些,土质还算可以;二是有了后世治理河南的一些宝贵经验,比如“引黄灌淤”;三是红十五军在之前的战斗中缴获颇丰,手上的资金和物资较为充裕,而根据地却没有盲目扩张,全据豫西除洛阳与孟津县之外的19个县后便暂时停下了脚步,钱多地盘小,想要将经济搞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此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河南的状况本来就已经差到了极点,胡卫东只要稍微做出一点成绩来百姓都会感恩戴德,而有了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工作自然会越来越好做,百姓得了实惠,自然愈发支持,这就形成了良xìng循环......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每打下一块新地盘,首先要做的就是土改,但河南的情况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乱了几十年,占地较多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不严重,真正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主要是四个问题――苛政贪官、兵连祸结、盗匪蜂起、灾害连年。
  第一个问题红军一到就基本得到了解决,赤sè党的干部之中虽然也有好有坏,但至少在清廉方面,平均水平比现在的国民党绝对要好得多了。而在各项政策(尤其是兵役制度)上,至少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也比国府的要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指河南作为军阀混战的最主要战场,全省百姓无不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中原大战期间,河南死于战祸的百姓就多达200余万人。但豫西苏区的地形十分特别,既易守难攻却又交通便利,军事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具,洛阳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dì dū也正是为此。虽然比起燕山之险,洛阳四围的山脉只能算是丘陵,但在要害处修筑永固、甚至只是土木工事,都足以令豫西苏区固若金汤,即使rì后小鬼子的主力部队打来了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而那些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在自己力量足够之前,胡卫东是不会去碰的,当然被苏区围在其中的洛阳是个例外,碗里的肉岂有不吃的道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合适罢了......
  第三个问题前文已经详述,就不再废话了......
  第四个问题则是重中之重,如今黄泛区还未出现,河南最常见的灾害主要是水灾、旱灾以及旱灾次生的蝗灾。之所以水旱灾害频发,一是因为气候问题,比如豫西地区降水就一直偏少,所以动不动就是旱灾,二是因为河南现在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为零,因此后世一些根本算不上灾害的降水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田地减产乃至绝收。至于危害更大的蝗灾,一方面是因为旱灾频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缺乏农药和各种防治蝗灾的知识,才会频繁为祸。
  对于气候胡卫东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农田水利建设他多少还懂得一点,而且这种事情其实技术含量不高(因为由于抗战在即,节水灌溉暂时搞不了,而渠灌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会了。),只要zhèng fǔ能够出面将农民组织起来,想要做好也不是很难,而组织群众恰恰是赤sè党擅长而国民党不擅长的,即使其中稍微麻烦一点的“引黄灌淤”,也只是多耗一些人工和时间而已。而蝗灾等病虫害的防范,胡卫东一方面让巩县兵工厂原先生产毒气的“新厂”试制几种他印象中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组织农民多养家禽,同时禁止捕杀各种鸟类、蛙类等有益生物,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这些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胡卫东还组织浙大生物系的老师与学生定期不定期地下乡给农民们普及基础的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苏区磷肥厂与钾肥厂的陆续投产,令36年的豫西苏区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大丰收。但考虑到抗战在即,以及历史上1942年那次可怕的中原大饥荒(仅河南就至少饿死300万人),胡卫东一直都没停止外购粮食。
  虽然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河南人口实在太过稠密,35年时人均耕地不过2亩出头,即使为了追求总产量而jīng耕细作,农业劳动力也严重过剩了,毕竟即使用牛耕,在不影响单产的前提下,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足以耕种30亩的单作物田地或是15亩的多作物田地。为了利用这些闲置下来的劳动力,胡卫东在大搞农村合作化(注1)与民兵建设的同时,大量招雇青壮年农民进入工矿企业工作或是兴建公共工程,另外那些保密级数不高的军事建筑也都由这些“农民工”来完成,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加速各项建设的同时,无形中壮大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影响相当深远......
  注1:要让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思想,这一步是必须走的,而且在水利设施严重匮乏、战祸连年导致人口年龄与xìng别结构失衡的民国时期,合作社对于防灾减灾与救助老弱妇孺大有裨益,只要不搞过头就好。


第六十七章 暴利商品

  要做好这些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相对安定的环境,二是较为充裕的资金。前者由于红十五军实力强大,河南的**根本就不敢过来找死,而其他地方的**又都过不来或者没那个心思,加上匪患也渐渐被平定下来,豫西总算是迎来了难得的一段和平发展时期;至于后者,红八军团现在也同样不缺,除了之前战斗中收缴来的钱财和物资,胡卫东还充分发挥其穿越者的先天优势,提前“发明”了一些有着巨大潜在市场价值、苏区现在又有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新商品,其中最受胡卫东重视的项目莫过于几乎每部近现代穿越小说里都不会漏掉的青霉素了......
  由于胡卫东定准了研究方向,纵然苏区并没有专业的药物化学家,李寿恒等客串的化工专家还是很快就试验摸索出了青霉素分离提纯和盐化干燥(即现在常用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粉针剂,天然状态的青霉素极易分解失效,而其钠盐与钾盐只要保持干燥,化学xìng质要稳定得多。)的方法,而此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仍对如何分离提纯一筹莫展,而与弗莱明落后的菌株自然选择法相比,胡卫东让生物学家贝时璋采用的紫外线诱变选育法其效率无疑要高了千百倍,而且原初菌种的选择也是直接从瓜类表皮上的点青霉菌株开始筛选,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效率自然不可同rì而语。
  另外,由于胡卫东对青霉素的药理学特征十分熟悉,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的测试全都跳过不做,直接就用于临床,这无疑又节约了大把时间,反正那些数据弗莱明都在做,有机会将其买来就行了,而在国内频繁使用、获得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之后,即便少了动物实验这一环节,青霉素进入国际市场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不过,青霉素固然是绝对的暴利商品,但如果技术泄密的话,哪怕只有一次,都会损失至少十亿美元的长期利润,这超过了中国内地所有政权三年的财政总收入。为了预防这一不测,胡卫东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保密条例,一旦违犯,轻则受到监视、重则失去zì yóu乃至枪毙,不管有意无意,即使是那些科学家也不例外。胡卫东的这一极端做法虽然令不少专家暗中骂他“酷吏”,但对于中国人保密意识极差的严重痼疾,或许还非得这么做才行。后来中国一些更加重大的科研项目保密工作一直做得极好,历史上景泰蓝工艺外泄之类的遗憾也得以避免,不能不说是胡卫东这番“辣手”的功劳......
  发现保密条例收效良好后,胡卫东就决定不为青霉素生产工艺与菌株选育方法等等申请专利了,而像传说中的可口可乐配方一样予以严格保密,要知道即使在号称最重视知识产权的美国,专利法也一样是可以钻空子的,特别是专利持有者是小公司、外国人,而盗用者是美国大财团的情况下。而青霉素的利润实在太大,胡卫东自然不敢冒哪怕一点可以不冒的风险,但碱xìng电池、圆珠笔之类容易仿制的商品,胡卫东还是决定将来要出国申请专利,既然保密也没用,胡卫东就只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真的尊重知识产权了,再不济多少总能讨回一点钱吧?总比白白被人山寨,一点好处都没捞回来的好......
  除了历史上二战后期的第一暴利商品青霉素(军火总利润肯定更大,但种类也多,单独一个品种拿出来应该没哪一样能与青霉素相比。),胡卫东选择的其他商品潜在利润也都大得吓人,即使是圆珠笔这种小玩意,想想后世那恐怖的用量,积少成多之下也很可观,再加上之前、特别是在杭州获得的巨量缴获,而豫西地盘又不太大,胡卫东现在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一句“咱们不差钱”......
  胡卫东现在有强大的军队、也有充足的财力,想将豫西这块不算很大的地盘治理好,只需要再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足够数量的合格地方干部。如果是一般的根据地,基本只有农业经济,那么情况还好,即使能力平平,只要听话肯干、清廉公正,当个乡村一级、乃至县级领导都是没问题的,但胡卫东打算将豫西苏区建设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这对干部的要求可就高多了,甚至那些在城市搞工人运动出身的干部也未必能够胜任。管理城市本身就要比农村复杂得多,何况在胡卫东的规划中,未来五年里豫西苏区将有上百万的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外来移民,这种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化就进一步增大了管理的难度。
  到35年底的时候,新生的豫西苏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控制住了境内的匪患,虽然仍有万余残匪躲进深山或是逃到白区图谋东山再起,但已经难以再对豫西的生产建设造成太大威胁了,苏区的工业化进程也从此开始迅速加快。而更令胡卫东高兴的是,苏区西南部的卢氏县本来还未被发现的铀矿、镉矿与绿柱石矿(即绿宝石,由于是提炼铍的主要矿种而具有极大的工业价值,加之本身又是珍贵的宝石,价格十分昂贵。)均被他特别培训出的稀散矿产勘探人员在其记忆中的位置找到,这就为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即核燃料铀、吸收中子的镉和反shè中子的铍,再加上来源广泛的中子减速剂(高纯度石墨、重水等等。),就可以构成一座核反应堆的基本模型。
  但中国的铀矿品位普遍极低,加之提炼条件较差,胡卫东又对污染防范过严(占用了本就有限的人才、增加了cāo作步骤,也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预算。),生产效率低得可怜,照这个速度即使到45年也未必能够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来,胡卫东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要出国一趟的决心,“还是国外的铀矿好,品位比咱们的高几百倍(最高的达到40%,而中国铀矿的平均品位是万分之几......),而且现在核物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矿石应该不贵,另外现成的镉锭应该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买到,就算贵一些也能节约很多时间,还有石墨与重水的提纯最好也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想要从无到有自己搞起来,真心不容易......”
  对于核工业的相关研究,胡卫东目前还是以铀的jīng炼为重点,若是上面问起,他可以解释为是为了研制一种超强的穿甲弹(即贫铀穿甲弹),等到国外发现了铀235的自分裂现象后,胡卫东再顺理成章地开启核能研究,要比现在突兀地提出核武器概念更符合胡卫东弹药专家的定位,也令他免于“多智类妖”之嫌。


第六十八章 洛阳起义

  就在胡卫东为豫西苏区的建设殚jīng竭虑的时候,陕北的伟人正准备进行东征以打开抗rì的通道,即便不成也可以藉此扩红筹款,改善陕北根据地目前极其窘迫的财政状况。由于豫西苏区现在就在山西南边,太祖自然不会放过红八军团这支强大的援军,当即电令胡卫东派兵配合。胡卫东接到电报后不敢怠慢,连忙传令红十五军主力部队准备北渡黄河,进攻阎锡山的大本营山西。
  胡卫东从电报中得知,可能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即俘即补”、“诉苦三查”等转化战俘与增强凝聚力的绝招,现在的红一方面军远比历史上同时期要强大得多,兵力多达5万余人,装备也要jīng良不少。原来,长征期间历次战役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就有上万人,抵达陕北后又碰上了战斗力一塌糊涂、装备却相当不错的东北军,连续歼灭其好几万人,从而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红军也先后干掉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不少部队,但后来出于统战目的将大部分俘虏和缴获的装备都送了回去,所以红军的实力并没增强多少,但这个时空由于战俘转化效率变得奇高,红军自然就不舍得将其大部放回了,仅仅释放了一些军官而已,再加上根据地所招的新兵,zhōng yāng红军猛增到5万多人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一方面军的整体实力大增,历史上不过1万3千多人的东征红军在这个时空却变成了一支3万多人的强大部队,这下阎锡山可有得头痛了,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那支东征的红军也一样逼得他向老蒋求援,何况山西南边现在还有胡卫东的十几万jīng兵虎视眈眈呢?而且现在河南糜烂,又有大别山根据地横在中间,zhōng yāng军难以通过,历史上陕南与川北的数十万zhōng yāng军大部队也没了(由于红八军团的横空出世,这些**部队都先后被调到南方“剿匪”去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歼灭。),因此红军一旦进攻山西,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阎锡山都别想指望老蒋的援军可以赶到......
  当然,考虑到阎锡山在山西深厚的根基,即使红军有二十万jīng锐,想将他一口气赶出山西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山西站住脚却是不难,运气好的话还能拿下几个城市发点洋财,而阎锡山这些年攒下的工业底子、尤其是那座关内规模第一的太原兵工厂,就更是令胡卫东垂涎三尺......
  而36年1月又有意外之喜,洛阳的张钫宣布起义,令本就兵强马壮的红八军团再添3万jīng兵。张钫见到胡卫东后立即躬身作揖道,“中原人苦啊!这几十年来就没过过一天好rì子,老夫自诩革命半生,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反倒在军阀混战中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家乡人民(张钫是中原大战的关键人物之一),心里有愧啊!现在你们才来了几个月,原本最为贫困的豫西山区就已经脱胎换骨,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啊!”
  “哪里哪里,张老您早年就追随国父左右参加革命,一直是我等后辈的楷模,这等大礼我们怎么当得起啊?”,胡卫东心里开心死了,但面上还是一副后辈见到长辈的恭敬模样,这种谦虚的姿态无疑进一步赢得了张钫的好感,其麾下三万部属的改编也因此较为顺利。甚至胡卫东考虑到张钫战术已经严重落伍,而且年龄偏大,因而劝说他离开军事指挥岗位,改任豫西苏区人武部部长,张钫也欣然从命。
  张钫所部三万余人大多出自草莽绿林,其中不乏江湖上的好手,官兵普遍身手矫健、作战勇敢,只要纪律xìng有所改善,绝对是国内一等一的jīng锐之师。尤其令胡卫东高兴的是,其中很多人都是特种兵和侦察兵的好苗子,特种兵大队也因此新建了三支预备队,总兵力超过五千人,而红八军团侦察兵的总数更是突破了一万人大关,只不过都分散到各个团级单位,编制上没有特种兵大队那样显眼罢了。
  即便裁汰了老弱,张钫的起义还是令红八军团的兵力骤增两万多人,而其政治意义更是难以估量。张钫不但是同盟会元老,还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几个龙头老大之一,连他都投了赤sè党,自然引得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老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就要马上下令调遣大军进攻豫西,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大别山在路上挡着呢。何况论现实威胁,始终还是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与威胁多条重要交通线的大别山苏区对根基在江浙沪地区的蒋政权威胁更大,所以在陈诚等人的劝阻下,老蒋最终还是放弃了马上进军河南的打算,决定先解决江南与大别山的威胁再说。
  由于此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这次老蒋学乖了,他没有再犯分兵两路的错误,而是集中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全力围剿江南的闽赣浙粤皖苏区,准备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个一个地将这些钉子拔除。在围剿**超过五十万的优势兵力面前,江南红军虽然已有5万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苏区有超过十五个县沦陷、正规红军兵力减员至两万左右,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才得以飞速发展......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有空军,但总共也不过一个中队的规模,区区十余架飞机而已,还大都是一战时期的旧货,其中保证能够飞起来的都没几架,别说与zhōng yāng军和粤军相比了,即使现在红八军团的空军都比他们强得多。因此胡卫东纵然有些“十年怕井绳”,也毫不担心地亲率红十五军主力自孟津强渡黄河,并很快轻松击溃了闻风而来的晋绥军一部,在北岸迅速站稳了脚跟。


第六十九章 顺手牵羊

当前:第16/1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