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全集.net》第160/195页


  但是尼米兹却在电报中坚决反对太平洋舰队立即与日本海军决战,在他看来。只需再等一段不长的时间,美国海航就将大量换装先进的f4u“海盗”舰载战斗机,同时整整12艘新式航母和依阿华级战列舰中的前两艘也将全部完工并形成战斗力,到那时太平洋上盟军的力量就会具备绝对的优势,决战的胜算要比现在大得多,如果过早与日本海军主力决战,将极可能因为兵力不足而遭受失败。而且珍珠港事变后美军的老兵损失已经极大,如果再次大量折损,美军日后入役的新舰战斗力也势必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尼米兹知道总统现在的压力比他还大。因此同时也在电报中安慰他说。日军主力舰队肆虐南太平洋的危害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大。
  首先是日本虽然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竭尽所能地储备商船,但毕竟财力有限,这两三年里能够建造和买到的商船数量在他看来并不足以完全解决日本海运能力的短板,何况现在日本已经占领了太平洋上大半(只论数量。不算大小。)的岛屿。战线之长甚至超过了当初日本侵华。日军的后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据尼米兹推测,日本主力舰队现在最前沿的主基地应该是几内亚岛上的莫尔兹比港,因为能够容纳那么多主力舰的港口里。她是距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最近的。但是直到所罗门群岛全被日本人控制以后,几内亚岛上的盟军残余部队才因为彻底断了补给而被日军完全消灭,莫尔兹比港的安全性由此才基本得到保障,日本政府应该是从此以后才开始加大向莫尔兹比港运送物资补给的力度,而根据在那一带活动的美国潜艇发回的报告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因此莫尔兹比港目前储备的补给物资不可能十分充裕,而既然相对靠后的莫尔兹比港都是这样,日军新占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等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就更是如此了,再加上日军主力舰队的规模极其庞大,它们根本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劳师远征,要知道日军主力舰队当时活动区域的最南端距离莫尔兹比港已经超过了3000海里!
  尼米兹准确地判断出,日军主力舰队很可能这一次行动就将之前积存在莫尔兹比港和南太平洋诸岛上的燃油用掉了大半,它们应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来一次了,何况由于距离太远,它们开到那片海域的时候油耗已经相当大了,即使是这次行动也肯定持续不了几天了。因此澳新盟军补给的中断只是暂时的,而光是目前集中在在新西兰以东数百公里处的美国太平洋后勤舰队剩下的那些军需物资就够澳新几十万盟军和尼米兹舰队一两个月的需要了,所以补给短暂中断根本无需多虑,不过向基层官兵们解释清楚以免引起恐慌倒确实是十分必要的......
  本来日本人的油料供应也应该是一个问题,但因为中国向日本政府提供了急需的大量物资器材乃至人员,使得米纳斯等印尼油田远比美国政府预期早得多地恢复了生产,炼油厂的重建速度也同样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料,同时中国还高价将自己的成品油战略储备卖给日本政府牟取暴利,顺便也帮日本政府救了急,若非如此,日本海军此时根本不可能如此嚣张。像尼米兹这样知道内情的美军高级将领很自然地将中国政府恨得牙痒痒的,只是现在美国连日德都没搞定,不可能再蠢到去跟拥有800万常备军而且后备兵员几近无限的新中国翻脸而再树强敌,所以他们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了。而且尼米兹心里也很清楚,当初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也同样干过类似的事,他凭什么理由指责中国?
  此外,令罗斯福高兴的是,尼米兹并非一味地消极避战,他也提出了几个听起来应该可行的对策:
  一,日本海军辅助舰艇数量不足,航母编队外围的防护圈必然存在漏洞,这就给潜艇攻击创造了良机,之前击沉大凤号的战例就是明证,虽然因为飞机对潜艇的克制,利用潜艇攻击日军航母编队必然损失不小,但只要能够再搞沉一两艘航母,就算赔进去一百艘潜艇,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国来说也不算亏。
  二,开辟南极航线,那样日军主力舰队就完全鞭长莫及了,即使是日军续航力超强的潜艇,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虽然南冰洋海面上漂浮的一座座冰山对于运输船和护航舰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但只要能够让澳新盟军获得一条相对稳定可靠的补给线,这个风险就值得冒。何况这风险对于潜艇来说只怕还要更大一些,要知道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海面以下的体积还要大上好多倍,而且运输船与护航舰队可以用雷达及时发现海面上的冰山,而潜艇虽然也有主动式声纳可用,但是探测距离很短不说,还容易暴露自己,耗电量也相当大,不可能一直开着,因此不能指望它起到类似雷达的作用。因此日军的潜艇即使真的敢跟过去,也必然会因此付出比盟国舰船更大的代价......(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二章 富铁矿

  ps: 感谢书友“长夜春时草渐绿”的慷慨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而日军方面,虽然缴获到的燃油让日军舰队多坚持了几天,而且山口多闻还故意让小泽治三郎率领一支航母编队护送那14艘被俘的美国运输船前往新占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只留下一支航母编队以便示弱引尼米兹舰队出战.
  但获得了罗斯福支持的尼米兹却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始终没有上当,他很清楚由于己方有老式战列舰拖累整体航速,而且航母仅售一艘无法作为攻击主力,因此一旦敌人退却就根本追不上,而如果不带战列舰的话,美国仅剩的一艘航母又无论如何不是日军对手,因此战与不战的选择权始终在日军那边,而尼米兹的信条却是绝不要在敌人选好的时间、地点与其交战......
  尼米兹认为,以日军统帅之前历次战役中表现出的谋略,一定不会真给自己各个击破的机会,这次的分兵不过是洞察己方缺乏航母的弱点、故意引诱自己罢了。如果自己真带主力舰队出击,敌人那支留下的航母编队肯定不会傻乎乎地立即迎战。
  它们或者跟自己捉会迷藏,等另外一支航母编队赶来后再利用舰载机作战半径远大于舰炮射程的优势在远距离发起攻击;要么干脆就利用舰队整体航速的优势,避开自己的主力舰队直扑没了主力舰协防的新西兰;而以留下的舰队拖住尼米兹舰队却派回去的那支舰队迅速穿插过去也同样是一招妙棋。而最坏的情况则是,拥有数十艘舰船和百余艘补给舰的美国太平洋后勤舰队被日本人找到。那后果就更是不堪设想了,因此尼米兹宁可被国内媒体嘲笑为胆小鬼,也绝不会冒这个险......
  美国人死不上当,燃油消耗过半的日军第一航空舰队只得无奈返航,山口多闻很想继续再来几次这样的行动,看看美国佬能不能忍得住,奈何日本目前的国力以及前沿补给基地的位置和物资储备量都并不允许他频繁地劳师远征,只能暂时作罢。
  崇仁即位后虽然威望不断上升,却一直都很少直接干预具体的军事行动,敢于放权也正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顺风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凡事总有例外。就在山口多闻与小泽治三郎和刚刚升任澳洲方面军司令官的北野宪造(注1)讨论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候。远在国内的崇仁却罕见地通过电报直接传下了旨意,要求他们放弃直接进攻新西兰、从而切断澳大利亚盟军补给线以迫其投降的原定计划,命令他们在澳大利亚西部或北部海岸选择登陆地点,以蚕食的方式和盟军在澳大利亚打一场持久战。
  崇仁不是不知道持久战对资源匮乏的日军不利。但是战争进行到现在日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如今日本已经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不下50万军队(去掉死了的和尚未伤愈的。目前太平洋上的日军总数大约40万。),而想要拿下盟军重兵固守、并有尼米兹舰队主力协防的新西兰,少说也得再投入进去30万人、并作好至少伤亡10万的心理准备。而新西兰并没有吸引力特别大的资源,工业规模也小得可怜,因此日军之后还要再拿下澳大利亚才能让日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对当初侵华失败已经赔进去200万青壮的日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而澳大利亚西部和北部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已经初步得到开发,日军如果能够将其占据,就可以直接令日本受惠,而刺激国内的资本家乃至广大民众更加积极地支持这次“圣战”......
  尤其是西澳大利亚州西北角的皮尔巴拉地区,更是在当初中福国际掀起的世界性找矿狂潮中发现了世界级的富铁矿,并且已经有世界级矿业巨头进驻开发,目前部分矿山已经初步建成,虽然潜在总储量估计很难比得上世界第一的苏联库尔斯克铁矿(注2),但即使只是目前已探明的30亿吨(实际上不下300亿吨)富铁矿储量,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足够日本人按照目前的消耗量用上二三百年!
  而且中国同样极其缺乏富铁矿,因此日军若能占领皮尔巴拉,以后不但多了一样可以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从而令一直逆差巨大的日中贸易实现平衡、节约日本政府并不充足的外汇与金银储备,甚至可能因为中国不再依赖苏联的富铁矿而改变其一直不愿加入轴心国的立场,到时候利用中国的人力跟美苏拼消耗,日本全力发展海军、德国全力发展空军和装甲部队,这次世界大战的胜算可就大多了,而且日本所需付出的代价也比现在小得多。
  即使中国还是不肯,让中国政府同意重修日中和约也是很有希望的,虽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更加长远的利益和印尼的原油而一直都没有追讨日本政府拖欠的战争赔款,但那个条约一日不解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失败的阴影就始终挥之不去,要知道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已经取得了这么大胜利的现在,日本国内依然有人反对说:“连中国都打不赢,还能赢得了米国?现在的小胜越多,将来日本的下场越惨。”,这实在是令崇仁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高官郁闷不已的一件事。而且一旦成功修约,摆脱了战败阴影的日本国民士气必然为之一振,日本政府以后忽悠青年入伍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注1:北野宪造在日本陆军刚刚重建时就是师团长了,如今日本陆军总兵力已经增加到60万人以上,他升任统兵20万的方面军司令官其实算不上是破格提升,而且以他的资历,若非长期在军校任教,早在侵华战争期间就可以升到这个位置了,不过如果真的那么早就升上去,他此刻只怕已经死了或者还在中国接受劳动改造......
  注2:库尔斯克铁矿是世界历史上储量最大的铁矿和富铁矿,沙俄时就已经发现了,到1980年时的储量居然还有290亿吨富铁矿和154亿吨贫铁矿,比整个澳大利亚的铁矿储量加起来都多,而且还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俄罗斯西南部......(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三章 夺取矿山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日本政府有十足的信心拿下澳大利亚西北部,毕竟如果拿不到,再有诱惑力也没有任何意义。之所以日本政府那么有信心,是因为日军占领印尼之后,设施齐全的雅加达(话说雅加达这个名字还是日本人占领后才改回来的)很快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由于这里距离澳大利亚西北部并不遥远,因此以这里作为前进基地的日本海军和空军,很快就夺取了澳大利亚西北部与印尼之间广阔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盟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不是没想过将其夺回,但由于补给困难的缘故,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尼米兹,都明智地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明明在自己的土地上,怎么补给反而比海对面的日军还困难?
  即使是在21世纪,澳大利亚的人口与工业依然集中在地形狭长的东南沿海,而如今更是如此,其他地区基本都没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缘故,即使开发也肯定是首先从沿海开始。这一点从澳大利亚的铁路建设就可见一斑,二战时期澳大利亚连接东部与西部的铁路仅有一条,而且基本上是贴着澳大利亚南边的海岸线,而皮尔巴拉地区与距其最近的铁路也有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而且之间仅有一条公路相连,陆上交通的不畅可想而知。
  即使在大铁矿发现之后,那些外国的矿业巨头也没想过帮澳大利亚再修一条铁路。因为皮尔巴拉地区距海不算太远,所以修一条不长的公路通向距离最近的港口黑德兰就行了,由于海运的成本极其低廉,因此即使加上这段公路上的运费,总的运输成本也比铁路低得多,因此完全没必要再修一条铁路。何况澳大利亚自己又用不了多少铁矿石,基本都是出口,与澳大利亚精华地带之间交通是否通畅根本无关紧要,只要能够运到港口卖给外国公司就行......
  的确,在和平时期是无关紧要。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问题可就大了,日本海空军夺取了外海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后,刚刚大兴土木扩建了的黑德兰港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在海路不通的情况下。盟军太平洋司令部只能通过屈指可数的公路向驻守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军队运送补给。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车队自己消耗的物资太多,能够运过去的自然就少了;而且澳大利亚不产油,沿途虽有加油站。但储备的有限油料根本满足不了车流密度比平时骤然增大了十几倍而产生的巨量需要;更囧的是,当盟军澳大利亚司令部决定派出足够的油罐车给沿路的加油站补充油料时,却发现一直严重依赖海运的澳大利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油罐车,以致于还得从万里迢迢的美国运来......
  这些不利情况使得盟军根本没法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维持足够的驻军,而且补给供应也严重不足,因此当日军三个师团的地面部队在返回爪哇岛的联合舰队主力护送下气势汹汹地跨海而来之后,守军不过一个团的黑德兰港很快就陷落了,作为全军先锋的西竹一再次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在登陆部队还远未全部上岸的时候就亲自率领最先登陆的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团沿着那条不久之前被撤退盟军破坏了部分路面的宽阔公路直扑皮尔巴拉地区。
  此举无疑大大出乎盟军司令部的意料,因为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可是全都位于山区,而且道路已经遭到了破坏,装甲兵到了那里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就连喜欢赌博的麦克阿瑟一时间也认为日本人是脑子坏掉了。谁知西竹一在部队开到装甲车无法再前进的地形后却作出了一个看起来极其疯狂的决定,他命令旅团几百辆装甲车上搭载的5000步兵立即下来随他步行前进,然后途中先后分兵几路,每路兵马都以急行军的速度连夜杀向西竹一事先给他们指定好了的目标——皮尔巴拉最大的几个矿山。
  要知道装甲车辆的颠簸不是一般的厉害,以此代步虽然比走路省力,但是仍会让人相当疲惫,而西竹一却要部下在这种情况下不加休息便连夜急行军,其艰苦程度可以想象。但在西竹一身先士卒之下,日本人的吃苦耐劳完全展现了出来,多路日军在8-12个小时内于崎岖的山区中急行军43-65公里,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西方某些军事评论家联想到当初中**队多次急行军和连续作战的例子,不禁纷纷撰文感叹东方军人的吃苦耐劳,并希望他们本国的军人也能效仿和学习,但很显然这并不容易......
  由于日军来得太快太突然,之前心存侥幸没有提前破坏基本设施与采矿设备的矿业公司人员仓促间全成了俘虏,根本来不及对矿山进行有效的破坏,西竹一以不惜严重透支部下官兵体力、甚至有人活活累死的代价,比较完整地夺取了皮尔巴拉地区几个基本完整的大矿山,达成了日军攻入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最主要目的,随后又战胜疲劳,先后击溃了紧急来援的两股敌军,毙俘敌军逾千人,保住了自己的战利品。
  由于此役再次立下不世之功,崇仁天皇终于同意了西竹一之前的两个提案,一是从中国进口并仿制水陆坦克配备给海军陆战队使用,取代原来的常规战车;二是在陆军中重建装甲军,并将其用于极其适合装甲部队发挥的澳大利亚战场,而西竹一则理所当然地被任命为这个装甲军的中将军长,从此步入了日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而日本获得皮尔巴拉地区储量丰富的铁矿后也一举改变了之前铁矿完全依靠从中国与朝鲜高价进口的窘境,甚至不久之后反而能够向中国出口优质的富铁矿,这多少为日本政府向中国提出重修和约增加了一点底气......(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雷雨计划(上)

  ps: 年过完了,周末恢复双更^_^
  没过多久,日军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登陆的部队总数就超过了5万人,麦克阿瑟知道大势已去,只能无奈地命令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盟军残部自行选择向南或向东撤退,以避免无意义的牺牲。麦克阿瑟不是不知道皮尔巴拉的铁矿落入日本人之手意味着什么,但他坚持认为,在海军取得逆转之前,在补给困难的地带和日军死拼是极不明智和毫无意义的。
  罗斯福虽然不是军人,但也明白麦克阿瑟的看法没错,但是一向理智的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暴怒,当即就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而因此一度招致军方很大的不满。之所以罗斯福会少见地失去冷静,主要是因为之前被他寄予厚望的苏联人虽然已经对德国人宣战,但苏军的表现却实在太过糟糕,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军的参战反而令盟国的局势变得更加艰难了,这无疑令罗斯福失望透顶......
  由于国家利益的潜在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苏联政府虽然因为短期利益需要而一度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早就准备在适当地时候于背后捅德国人一刀,让社会主义苏联成为这次欧战最大的赢家。只是欧战初期德军势如破竹的表现太过强悍,因此斯大林一时没能马上下决心动手,结果反而是担心英国投降的美国政府忍不住先对德国人宣战了,于是斯大林正好乐得坐山观虎斗。进攻德国的计划也由此暂时搁置了起来,但即使如此,苏联政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准备工作。
  1942年中期,苏联常备军的总数已经超过550万,坦克与飞机的数量都超过了2万,而苏联的后备役建设更是堪称世界第一,全国受过3个月以上军事训练的人数达到了2000多万,业余飞行员的数量比历史同期更多,超过了20万大关,比德国多出一倍以上。再加上苏联无以伦比的动员能力。足以令世界上任何一个与之毗邻的陆地国家忌惮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加之从中国赤色党那里知道了苏联可怕的影子部队制度,这个时空的德军虽然比历史上更加强悍,心底里狠苏联入骨的小胡子却始终没敢主动对苏开战......
  可是在小胡子深深忌惮苏军强大实力的同时。大胡子也同样为德军在各个战场上越来越是出色的表现而暗自心惊。真可谓是“麻杆打狼两头怕”。斯大林是个性格强势的领袖。他不会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德国人遵守条约,因此终究还是下了与德国交战的决心。
  如果按照斯大林的原定计划,苏军发起全面攻击的时候。德军正在与美英盟军激烈交战,要是这个时候苏军的钢铁洪流从背后大举杀向德国本土,第三帝国确有迅速崩溃的可能。
  然而,就在大量苏军开始秘密调往苏德边境的时候,因为战局不利而焦头烂额的罗斯福与丘吉尔却求上门来,为了趁机多敲一点竹杠,斯大林自然得隐藏好自己的意图,否则人家如果知道你本来就要打德国,又哪儿可能再给苏联多少好处?而且罗斯福提出的苏军出人、美英出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的方案本来就不能让斯大林满意,现在苏联并不缺钱,他想要的只有技术和工艺配方......
  而接下来三国之间秘密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又花费了不下两个月时间,虽然斯大林如愿逼美英向苏联转让了他垂涎已久的航空发动机与电子技术和部分材料工艺,但却错失了对德进攻的最好时机。随着德国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修复和又一批水滴形潜艇的完工入役,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愈发活跃起来,虽然还无法击败强大的美英海军夺取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权,但至少盟军也别想反攻西欧大陆了,这就使得小胡子可以放心地从西线抽调大量的飞机秘密返回本土有备无患,至于陆军,本来大部分就还在东线防着苏联呢。
  再加上胡卫东早有警告,因此当苏联人最终启动“大雷雨计划”时,德军已经对苏军可能的进攻作好了准备,话说小胡子在了解到苏联可怕的战争潜力后,其实心底里还是希望尽可能避免在打败美英、至少是英国政府投降之后再与苏联开战的。甚至为了避免给苏联人撕毁条约的口实而减少了边境线附近的驻军,更没有建设永固的要塞工事。因此斯大林一开始十分自信,他认为一线兵力不足,也没有坚固工事可以依托的德军根本无法抵挡苏军潮水一般的猛烈进攻,但德国人应对的策略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为了尽快打垮德国,以便能够凭借统一的欧洲大陆对抗苏德战争结束后很可能翻脸不认人的美英政府,苏军统帅部投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部队和数量恐怖的技术兵器,其中仅仅是一线的地面部队总数就多达200多个师,更有3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11000多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和超过7000架各式飞机(如果不是苏式飞机航程偏短,过万架都有可能。),总兵力超过300万人。
  而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数量不下100万的二线部队,同时从进攻发起开始,苏联国内的影子部队体制就立即启动,550万新建部队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编训完成,随时可以投入战场......
  或许表面看来,300多万苏军从超过10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全面的进攻是犯了分兵的大忌,但殊不知这真是苏军战法的厉害之处。可能光论突击的力量,苏军的装甲部队比不上德军,但战斗之后恢复的速度,苏军却要比德军快得多,因此和进攻时势不可挡、但一次大战后需要恢复很久的德军不同,苏军在大战过后只需要稍作修整便能再次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因此一旦德军正面迎击,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更有无比庞大的预备队的苏军装甲洪流便会像潮水一样对敌人发起连续不断的反复冲击,结局几乎是毫无悬念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雷雨计划(下)

  这正是苏军独特的“人海”战术,在其升格为“坦克海”后更是威力倍增。虽然后世西方经常利用这个名字嘲笑苏军战术简单,但在冷战结束之前,西欧诸国的民众却一直生活在对苏联装甲洪流的恐惧之中,从中足以看出苏军的“人海”战术并不像西方宣扬的那么不堪......
  然而令苏军指战员乃至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感到意外的是,德国人在前线布置的兵力很少,留下的部队也没有作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纷纷主动撤退了,苏军的装甲集群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向前一口气向前狂冲了接近200公里,以致于斯大林都有些后悔派轰炸机群将敌人前线的那些机场炸烂了,不然现在就能直接利用上了......
  但就在完成了轰炸任务的苏军机群纷纷返回波兰苏占区境内的前线机场的时候,德国本土东部边境一带的近百个机场上却飞起了一架又一架的德国空军fw190战斗机,由于无论是早期型号还是最新的型号,fw190系列战斗机的速度都比苏联飞机更快,因此差不多苏联飞机刚刚飞回各自的机场开始准备降落的时候,却纷纷惊愕地发现自己身后追来了一大批不速之客......
  这下苏联人立刻陷入了混乱之中,既然敌机来袭,苏军的战斗机肯定要升空迎击,可问题是执行完轰炸任务后归来的那些飞机正在降落,几乎将所有的跑道给占据了。机场上原本准备参加第二波轰炸的飞机一时间根本没法起飞。无奈之下,苏军的地面指挥只能让返航飞机中的战斗机回头迎击,可是苏联战斗机的性能本就比fw190系列稍逊一筹,现在燃油又所剩无几,还是从低空仰攻俯冲下来的敌机,能够打得赢才怪。
  而双方飞机混战的局面又大大限制了苏军机场地面防空炮火的作用,何况即使不顾忌误伤而全力开火,苏军的地面防空炮火也还是明显不足。由于一线投入的飞机数量极多,苏军统帅部又担心过早引起德国人警觉而选择以小型的野战机场为主,因此机场的修建思路是“小而多”。仅在波兰苏占区。苏联人修建的机场就不下200个之多,再加上苏联国土辽阔,那些大城市、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地同样需要留下一定的防空部队,因此苏军统帅部能够分配给每个前线机场的防空火炮数量自然就相对不足了。而虽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生产成本暂时还没降下来的炮瞄雷达就更是难以普及了......
  结果。在德军战斗机群不费多大气力便击败了迎击的苏军飞机后,便毫不客气地欺负苏军地面防空火力的虚弱,以航炮和炸弹(注1)对着机场上的敌机一路扫射过去。差不多打光炮弹后才施施然地胜利返航。德国空军的这次反击无比犀利,在短短3小时内就击毁了苏联2000架以上的飞机,并令波兰苏占区几乎所有的机场全部瘫痪。

当前:第160/1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