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浴长风》第2/103页


白雪上前握住梁万禄夫妇的手,问候道:“你们好,我的老朋友。我来看望你们来了。你们二老一向可好?”
梁万禄说:“我们很好,很安祥。今天我到高天上,来同你会面,也来遥望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我所有的儿女,以及他们的儿孙。”
白雪问:“他们都好吗?”
梁万禄说:“托你的福,他们都很好。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我们那些动荡、战争、饥荒年代的穷困、残酷与饥馑。他们只有和平、幸福和快乐,这正是我们那一代人浴血奋战所争取和向往的。我们很宽心,也很放心。”
白雪说:“是的。但是他们应当知道他们的时代来之不易,应当知道你们那个严酷的时代,珍惜他们这美好的时代。”
梁万禄说:“他们都大了,他们会的。”
梁万禄妻子说:“你从北边飘来,看见我们的晨子了吗?他好吗?我们经常遥望他们,只是太远,看不清楚。”
梁万禄说:“晨子是梁凯的小名。他妈妈总是喜欢叫他的小名。这就是儿子在父母面前总也长不大的原因吧。”
白雪说:“我看见了。他在洮儿河畔安祥长眠。他也经常登高空遥望他的儿女们。他说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好。他还说,他明年也乘长风来看望你们。”
梁万禄妻子说:“他们都好,我们就放心了。”
白雪说:“我看见了你们,我很高兴。我还要往关内去,看望你们生前的也已经长眠地下的战友们。”
梁万禄说:“好吧。请代我问候我的战友们好。我也要下去休息了。如果他们愿意来,我们欢迎他们。我们这里很好找的。你看,在小官山脚下。我们长眠的坟前有刻着我们名字的石碑,在长天上往下一看就可以看见的。这些年,我们的晚辈经常有人来看望我们。我们好欣慰,也希望更多的孩子,更多的战友来看望我们。”
白雪说:“我会转告他们的。”
梁万禄和白雪握手告别。梁万禄夫妇飘落下去了。白雪从自己身上摘下几片最美丽的雪花,撒了下去。小官山上空立刻飘满白天鹅绒一样的大雪,飘飘洒洒,落了满地。把这里的山川河流和梁万禄长眠的坟茔都厚厚地盖上一层白雪。那山上山下,那坟茔和坟茔旁边的树木、石碑,立刻都变得像水晶世界,白银世界。晶树银草,玲珑剔透;冰地玉坟,清净高雅。
白雪乘着长风向南,飘呀飘呀。飘到关内,飘到冀东大地,飘到滦县的平原和山区。在这里,白雪看见了节振国、周文斌、胡志发、朱印范、陆威,还有好多好多抗日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和战友。白雪向他们转告梁万禄夫妇和梁凯安祥长眠的地方,希望合适的时候到关东去看望他们。他们以后也会乘长风来关内看望大家的。
白雪看望了梁凯、梁万禄夫妇以及他们的战友。他想,他们经历过的抗日战争的残酷时代、解放战争的艰难历程、解放初期的难忘岁月是什么样?如今这个时代的人知道得不多了。但是这些人不应当忘记这些。因为这些是历史,忘记历史就失去了根基。怎么办?白雪觉得应当写出书来,让后人读。让谁写合适呢?他看见北京城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房,叫做梭庐。梭庐主人是个做事认真又有耐心的人。白雪决定把这个事情托付给他,让他去完成。
大雪纷飞满京城,庐主整夜奇梦中。
醒来决计书幻境,说给后人仔细听。

三面环山小山庄

唱戏之前开场白,来龙去脉先交代。
跌荡起伏梁家事,听我慢慢细道来。
河北省东部称为冀东。在山区,离唐山不远然而却很偏僻的山沟里,有一个小村庄,叫做西新庄营,通常人们都叫它西新庄,又简称新庄。西新庄属滦县的榛子镇管辖。这里的人们说着唐山附近特有的方言。人们把说这样方言的人叫做老呔儿。按照老呔儿话,这个“新”字念成第二声,而且音拉得长长的,读成“新√庄”。小庄东南北三面是山,西面是河。山是穷山。山上高处石头缝里稀稀拉拉长着一些草;河是经常没有水的干河沟。
北边的山叫安子山。西新庄就坐落在安子山的南山坡上。习惯上,西新庄的人把安子山叫后山。庄东边南北向连着两座山,南边的一座叫大东山,北边的一座叫小东山。西新庄往南隔着一条小山沟便是南山。翻过南山就是狼窝铺。庄的西南方向,有一片开阔地,叫做水火地,是西新庄最好的一片土地。庄西边,由北向南有一条小河,人们把它叫做西沟。西沟绕过村西,往南流,那段小河又有另一个名字叫帐房沟,贴着水火地西边,顺着南山西侧向南流去。
西沟,说它是河沟,是因为它有深深的河谷却常年没有水。只是下大雨时,北边城山和黑山上下来的山洪填满了河沟,奔腾着向南流。山洪一过又是一条干涸的河沟。河沟的西岸是刁家庄,属丰润县管辖。人们常常把它叫做刁庄。这条河自然成了滦县和丰润县的交界河。河宽四五十米,沟深五六米。河上没有桥。据说从前有过桥,不知什么年月被山洪冲走了。两个庄的人多数都很穷,比较有钱的人家也修不起这个桥。于是桥被冲走后再也没修起来。人们习惯于从河沟中走来走去。下来山洪时,人们临时中断往来。两个庄的房子已经延伸到河沿上了。若不是有这条河隔着,这两个庄就成了一个庄。
小山村虽然三面环山,但是有山路通向四方。庄东边,在小东山和后山之间,有一条路。顺着路往东,在大东山和小东山之间有一个山口,过了山口变成一条较宽的路。顺着这条路可以到榛子镇和滦县。小山庄的西南方向,顺着河也有一条路,往西横穿西沟也成为一条较宽的路。再顺着这条路往南不远就是田家湾子庄。过了田家湾子,大路继续往南延伸,直到唐山。庄西,过西沟,经过刁庄,再往西可以直到丰润。这里人们出入山村,男人主要是靠步行,女人、老年人和小孩主要靠骑驴。这些路虽然可以走车,但是有车的人家很少。
西新庄,山穷、地穷,人也穷,可是人穷志不穷。[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除了庄南边那片水火地是不大一片较好的农田外,就是庄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坡上的一些坝阶子地了。坝阶子地就是用石头在山坡上垒成一段一段弧形的矮墙,墙里面填满土,成为小块农田。这些坝阶子地,有的像炕那么大,有的像锅台那么大。一小块一小块的坝阶子地就这样靠石头垒的坝阶子支撑着。一遇大雨人们就往山坡上跑,去抢救坝阶子。要不,坝阶子一坍,坝阶子上的那一小块土地就随着雨水冲走了。人们在坝阶子围成的小块土地上种庄稼,在坝阶子的石头缝隙里种窝瓜豆角。豆角秧和窝瓜蔓儿顺着坝阶子爬,人们风趣地说把秧棵种到墙上了。庄稼主要是玉米,其次是红薯。因为土地太少,只能种这些高产作物。
就是这样,一年的收获也不充足,人们习惯了“半年糠菜半年粮,一日三餐两顿稀”的生活。这是平常年景。遇到灾年,人们就纷纷背井离乡,千里闯关东。从一个苦难的山庄到另一个苦难的天地。天下,靠穷苦人支撑着,可天下不是穷人的。受苦的人,总是在饥寒交迫之中。
西新庄有两大姓。东半截姓梁的多,西半截姓孙的多。其他姓,有姓袁的,姓姚的,姓李的,姓何的等。梁万禄家就是庄东半截梁姓家族中一家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
据说梁家祖辈上是山东梁家泡的。这梁家泡在山东什么地方,早已经失传了。清朝康熙年间,梁家一股人辗转到唐山附近的这个小山村定居下来,在山坡上开垦贫瘠的土地,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过着贫穷的生活。
在这个小山村,梁家传到第十代,有了梁广乾。梁广乾弟兄四个。梁广乾排行老四。梁广乾有两个儿子,老二叫梁泰。梁泰有两男一女。两男,老大叫梁万全,老二叫梁万禄。梁万全夫妇一辈子生下八男七女。可谓多儿多女。可是多数孩子都在三四岁到八九岁夭折了。最后只剩下二女一男。梁万禄夫妇一辈子生下六男二女。其中有一个男孩很小就死了,其余的孩子都长大成人。这是后话。在那个年代,农民穷得有上顿没下顿。得了病没钱治,只能凭命由天,能活下来的算命大。穷人家,死孩子是司空见惯的事。谁家孩子死了,用炕席头一卷,扔出去了事。比较起来,梁万禄比他的哥哥幸运多了。
梁万禄比哥哥小十二岁。挨肩弟兄年龄却差这么多,这里有个缘由。梁万禄的父母梁泰夫妇先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梁泰的大伯带着一个儿子多年以前闯关东,一去不回,杳无音讯。大伯的二儿子渐渐长大了,想念自己父亲与哥哥。想去关东找父亲与哥哥,又怕吃不了那分苦。于是托梁泰去关东找亲人。答应梁泰找到了人,回来给他一笔钱。梁泰只听说大伯在关东葫芦头。其它情况就不知道了。葫芦头在什么地方?谁也不清楚,好像是在黑龙江省。那个年代,从河北省到黑龙江省,穷人靠两条腿走几千里,真是千难万险。梁泰为人老实厚道,又肯吃苦,于是告别了亲人,夹着一个小行李卷上路了。几千里关东,到哪里去找一个谁也不知到具体地方的小镇葫芦头?梁泰经过几年的时间,费尽千辛万苦,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到过多少地方,终于打听到葫芦头在黑龙江省松花江上稍的梅河口附近。但是也只是听说,终究没有找到葫芦头这个小镇。
梁泰闯关东,一去十二年,历尽人间苦难。人没找到,却得了一场大病。贫病交加,一路乞讨,最后总算活着回到了家乡西新庄。人没有找到,大伯家二儿子说给的钱,分文没给。家乡的水土慢慢把梁泰的病养好了。他家依然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穷日子。这一年,梁泰夫妇又得了小儿子。这便是梁万禄。这年是清朝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是龙年。梁万禄是属龙的。龙没有一刻清闲,不是腾云驾雾,便是翻江倒海。不过梁万禄这条山沟里出生的龙是草龙。其实人就人,属什么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中华民族经受了空前的灾难。清朝政府昏庸腐败,西方列强都来瓜分这富饶而苦难的华夏大地。民族的灾难终于把整个民族卷进灾难的旋涡。民族的灾难考验着民族,不是在灾难中消亡,便是战胜灾难获得新生。
可是在这偏僻的不被重视小山村,人们从来没有感觉到世道已经在变,灾难慢慢逼过来。人们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苦日子过惯了,大家都这样苦,也就不觉得苦了。这里穷人遇到新的苦难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世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在苦难面前,挺一挺也就过去了’;还有一句话,便是‘任命吧,这是命里注定的’。人们就是这样对待苦难的,对这些苦难是怎么造成的,如何改变苦难的生活,却很少想,甚至有些麻木了。多少年来,人们就是这样在贫困中挣扎,在苦难中煎熬。
梁万禄来到这个世界上,动荡、苦难开始向小山村压过来。于是,梁万禄的奋斗和坎坷,一家人的惊险和磨难,开始了。
代代农家清与苦,年年劳作石共土,
不是山人不登高,错觉安贫便是福。

趁冬闲读书明理冒危险下矿养家

有为者不在年高,无志人空活百岁。
要读书未必入学,要做事必须交友。

四书有妙境算盘藏玄机

梁万禄家住西新庄东部的一个小院子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有几小块坝阶子地,大的像铺炕,小的挂在坝阶子上,一块一埯子,都加起来打的粮食不够一家人糊口。梁万禄父亲梁泰从关东回来,身体元气大伤,干不了重活。地里的重活都得梁万禄的哥哥和姐姐干,春种、夏锄、秋收,一忙三季。冬季修坝阶子、换炕面子、拾粪掏猪圈,整个冬季歇不了几天。梁万禄的妈妈是地道的农村老太太,两只小脚,家里的活里里外外,缝连补搌、挑水做饭、喂猪看院、推磨轧碾,一天到晚忙个没完没了。吃、烧、穿、住,农户人家四件大事。归纳起来,大人平时整天忙的是“吃”,忙“烧”的任务就是孩子们的了。孩子们得天天上山打柴,将将供灶门烧的。至于穿的,夏能遮体冬能蔽寒就满不错了。住的,有个窝就是家了。
梁万禄很小就担起了供家灶门烧火的重担。在这个地方打柴可不容易。人们习惯上把打柴叫拾柴,意思是一棵一棵拾来的。其实也不是拾柴,而是刨柴,是刨草皮。山上本来长的柴草就不多,即便有一些柴草也早被人割羊啃只剩下一些贴着地皮长的草皮。孩子们就用镐刨这些草皮回家供灶。草皮小,不能捆,只能放在笆拉里往家背。当地人管箩筐叫笆拉,也叫花篓。梁万禄能吃苦又勤快,天天刨的草皮总能供上烧的。农活忙的时候,还要帮助大人干农活。
到冬天,农活少了,教书先生就开私塾馆,教孩子识字。梁泰不识字,吃了不少亏。梁泰决心让梁万禄念书。可是从春到秋,从种到收实在太忙,梁泰就让梁万禄利用冬闲的时间读书。这样梁万禄小时候前前后后念三个冬天的书。梁万禄从小聪明,头两个冬天就念完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还抽时间读了《名贤集》。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不仅背的滚瓜烂熟,每一句话都了解的很深透,每个典故都记得很清楚。梁万禄对‘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句特性喜欢。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自己长大了也去作将为相,光宗耀祖。梁泰说,我不盼望你当什么将相,你能识字,不受别人欺辱,不受窝囊气就可以了。第三个冬天开始读四书,读完了《大学》和《中庸》。梁万禄对《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表达的崇尚高贵品德、革除旧习,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的思想和第三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非常推崇。回到家里,就向父母说这些思想和理论。梁泰说“这些事我也听不懂,你自己懂了就行了,你怎么做,那是你自己长大以后的事,不过,到啥时候,都不要忘记做人的本分,不能坑人害人,多做善事。从书中,明白一些做人道理,对你的一生都是有用的。眼下就是让你多识字,不受别人蒙骗,不受别人欺负。不要像我们老两口子,大字不识,做个瞪眼瞎。别人蒙骗我们,我们也不知道,别人欺负我们,我们也只能忍受。”
因为家里穷,念了三个冬天的书,梁万禄再也不能上学了,可是读书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梁万禄把四书的《论语》二十篇和《孟子》七篇借来抄下来,自己利用早晚时间读。读不懂的就记下来抽时间找人问。唐山有位老秀才叫做曾宪全,饱读四书,当过私塾先生。梁万禄问题积攒多了,就牵着毛驴,驮一些农家产品去找曾老先生请教。曾老先生见一个农村孩子这么执着的自学,非常喜欢,每次都详细讲解梁万禄提出的问题。梁泰看着儿子这么勤勤恳恳的学习,心里非常高兴,也为自己没钱供孩子继续念书而感到内疚。对梁万禄从家里带农产品去看望曾宪全老先生,非常支持,尽量把家里最好的最新的产品带上。
梁万禄冬天上学的时候还学了一手好算盘。加减法和乘法运算打的非常熟练。除法,不仅会打归,而且还学会了打飞归。归,也称作九归或归除,其实就是一位除数的除法,飞归就是两位除数的除法。算盘做加减法最方便,做乘法就不是很方便了。做除法,不仅难度大,要记住大量口诀,也非常不方便。会打一位除数的归就不错了,会两位除数的飞归,就很难。一般会打算盘的人都不会打飞归。梁万禄不仅会打十进制运算,还会打十六进制运算。容积,例如升、斗、石,都是十进制;可是用秤秤东西,都是十六两一斤,是十六进制,因而十六进制也是常用的数制。算盘中每个杆上的算盘珠表示一位数字。上栏两个珠,每个珠表示5,下栏五个珠,每个珠表示1,这样上下两栏七个珠可以表示的最大数是15。这正是十六进制中一位数的最大数字。这样的算盘满足了十六进制数运算的要求。如果进行十进制运算,不用最上边和最下边两个数字就行了。这样的算盘是十进制和十六进制运算兼容的运算工具。平时说的‘半斤八两一个样’,说的就是十六两一斤的情况。还有,人们常说的表示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话:‘一推六二五’,就是从在算盘上打飞归时的一句口诀‘一退六二五’演变而来的。这个口诀的意思是1被16除,得0.0625。直接意思是去掉被除数中的一个1,在商中相应位置加上625。利用‘一退六二五’这个口诀就简洁地解决了除数为16的除法运算。如果是2被16除,就做两次‘一退六二五’,把两个625相加,如果是34被16除,就做7次‘一退六二五’,先把4个625相加,左移一位,再把三个625相加。这样,复杂的除法就变成了简单的加法了。
小小的梁万禄学会了利用算盘打加减乘法、归除和飞归,非常高兴。回到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这回好了,我什么都会算了。以后再算什么就不发愁了。”梁泰一听就笑了,说:“什么都会算了?我不会打算盘,可是我想不会那么容易。”梁万禄说:“爸爸不信就出个题,让我算算。”梁泰说:“那你就算算咱们家南山坡上那几块坝节子地有几分几厘。”梁万禄想了想,说“算面积要知道长宽,长乘宽就是面积,长十六短十五,不多不少整一亩。一亩十分,一分十厘。每块底面积相加就是总面积。可是我知不道每块坝节子地的长和宽哪。”梁泰说:“你自己拿个绳去量呀。”梁万禄马上就要拿绳去量,可是又不去了,心想,那些坝节子什么行状都有,根本量不出长和宽来。梁万禄说:“那坝节子地面积没法算,啥样行状的都有。”梁泰说,办法肯定有,就是你不会。你好好留心学吧。梁万禄说:“好,我一定学会计算土地的方法。你再出个别样的有数的题,我准会算。”梁泰出题还是张口就来,“我说个简单的。粮食囤子,5尺底7尺高,里面装满了粮食。囤子上边粮食满尖。你算算,如果里面装的是玉米。这一囤子有几石几斗几升。”梁万禄当然知道,5尺底是囤子底的直径为5尺,满尖是指囤子尖高到不能再高的时候的高度。梁万禄也知道先算出囤子中粮食的体积,再用斗的容积除,就能算出这囤子里有多少粮食了。可是,这圆柱体的体积如何算?那囤顶体积如何算?斗的容积是多少?这些梁万禄都不知道。梁万禄又卡住了,只好不好意思地说:“爸爸,这个题,儿子也不会算。”梁万禄的妈妈,在旁边说了一句简单可是让梁万禄非常惊奇的话,“那囤子里装的若不是玉米而是黍子呢,能有多少粮食?”梁万禄问:“同样的囤子,玉米和黍子,还能不一般多?”梁万禄的妈妈说:“对呀。你留心看看,黍子的囤尖没有玉米囤尖那么高。黍子滑,玉米不滑,囤尖高度不一样。”这下梁万禄更傻眼了。就是这么简单一个粮食囤子竟有这么多学问,自己学的真是差远了。梁万禄说:“爸爸,妈妈,儿子知道错了,儿子一定再加用心学习。”第二天,梁万禄到私塾馆,等没有人的时候,悄悄问先生:“先生不是说,会打加减乘法和归除,什么都能算了吗?怎么我爸爸出了两个简单问题我都不会算哪。”先生问了什么问题,听后笑了,说:“我说会了这四样算盘打法什么都能算,可是不等于你会算。从能算到会算,还要解决方法问题。这四种算盘打法是四种基本算法,计算具体问题还要会不同方法,然后利用这四种基本算法进行计算。我给你出个主意,有本叫做《农家算数》书,你买来好好读一读,解决这些问题方法都解决了。”不久,梁万禄真的掌握了农家院人需要的各种算法,算盘用的也自如了。谁家有什么要计算的问题,梁万禄到那里问一问,看一看量一量,用算盘一扒拉就算出来了。

永字八法精髓

梁万禄还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颜、柳、欧、赵四体,梁万禄最喜欢的是柳公权的柳体。一开始仿写最简单的字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为了省纸,在写完大楷的纸上,在大字中间写中楷,再在更小的地方写小楷,一直把纸密密麻麻写满字为止。梁万禄的字已经练的有点像样了。后来在唐山曾宪全老先生帮助下买到著名的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字贴。反复仿写、临写和默写,曾老先生又悉心指导,梁万禄的书法有很大提高。对各种笔法:起笔、行笔、收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转锋、折锋、方笔、圆笔、提笔、按笔等都深得要领,每一笔画都得到曾老先生的指教,例如书写简单的一横,就要掌握逆锋起笔、欲横先竖、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四句口诀要领。
一次,梁万禄听说,练字讲究永字八法。有四句顺口溜说写永字重要:‘写字先写永,八法记心中,不论字繁简,一永万字通’。永字只有五笔,怎么会有八法?梁万禄百思不得其解。问周围好多人,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永字八法,有的知道也只知道这一说,具体怎么回事,也不清楚。最后,还是到唐山找曾宪全老先生。曾老先生,说,我也是听说而已,实际我不太清楚。梁万禄说,请老先生,知道多少告诉多少吧。老先生说,最近心绪不太好,等心绪好了再教吧。梁万禄心里明白了,老先生不是不知道,是不想教。曾老先生,教了梁万禄不少书法知识,有些不耐烦了。梁万禄过了几天又去了,买了两包果子,送去。恰好老先生不在家,说是到朋友家做客去了。梁万禄把果子放下,告诉家人说,老先生回来,就说榛子镇西新庄的梁万禄来唐山办事,顺便来看望老先生。又过了些天。一个驴皮影剧团雇人抄影卷。梁万禄给抄了两天。因为字写的工整,深得老板的欢心。老板给他工钱的时候,梁万禄看见老板屋子里酒柜中有好多各式各样的酒,就推托说不要。老板言定要给,说怎么能白用人呢,何况字写的又这么工整。梁万禄说,老板实在要给,就把酒柜里那两瓶二锅头烧酒给我吧。二锅头烧酒是北平产的,虽然不算名贵酒,可是在唐山和周围县份也是不容易买到的。老板说,怎么?喜欢喝酒?梁万禄说,不是,是想送一位朋友。老板说,那两瓶二锅头,顶多顶一天的工钱。老板把两瓶二锅头给了梁万禄,又给了一天的工钱。梁万禄高高兴兴的走了。梁万禄又买了两包果子两只烧鸡,提着这两瓶二锅头烧酒,又来到曾老先生家。这次,老先生正好在家。他见了老先生,说是来看望老先生。这天,曾老先生心情很好。看见烧鸡和二锅头烧酒,就问,你又是问那个永字八法来的吧。梁万禄说,不是,今天到唐山办事,顺路来看看老先生。老先生收下礼物,留梁万禄在家里吃饭。酒喝足了,饭吃饱了,说,你这孩子,一准是为这永字八法来的。好吧,我今天就告诉你。说心里话,这永字八法,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多数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实。说着,让家里人拿过文房四宝,笔墨砚纸。站起身来,手提蘸好了墨的笔,稳了稳神,问梁万禄,你想过没有?这永字只有五画为什么却有八个章法?梁万禄说,学生想过多遍,正是百思不得其解,特来向老先生讨教。曾老先生说,永字五画,实有八笔,第二第三笔相连,第四、五、六笔相连,因此永字是五画八笔,每一笔都有每一笔的章法,所以有八个笔法,从而就有永字八法。八法有八个名字,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我一笔一笔写,一边写一边给你讲这八法。第一笔是侧,说着点了下去,边写边说。侧,就是点。这点要点得如高山落石,又如鸟儿翻身侧下,所以叫侧。这是侧法。勒,就是平横,要写得如勒马的缰绳,所以叫勒。这一笔也像是千里阵云,这就要慢慢体会了,体会这一笔的意境。第三法是弩,要写得如引弩发箭,又像万年枯藤。第四法,趯,就是钩,要写得如人脚前踢,呈现平钩状。第五法,策,即仰横,也叫平挑,要写得如策马飞驰时用的鞭子。掠,也就是长撇,要写得如梳篾掠发,气势如利剑斩断象牙。啄,就是短撇,写得要如鸟啄食;磔,就是捺,要写得一波三折,也如钢刀裂肉。老先生,写完了,也说完了。在纸写出了一个苍劲有力的大大的永字。梁万禄仔细咀嚼着老先生的每一句话,体味着每一个笔法。想了一下,说,老先生,我把您的话和讲的笔法,归纳为下边八句话,这样便于记忆,您看如何?
侧点如鸟翻身侧下,勒横恰似勒马缰绳,
弩竖正在引弩发箭,趯钩宛如人脚踢形,
策即仰横策马扬鞭,掠是长撇梳掠发鬃,
啄为短撇鸟雀啄食,磔捺拖墨一笔三弓。
其中这第六句和第八句,把原话稍加变动,把发说成发鬃,马的长鬃梳理起来也同梳头差不多;把一波三折,说成一笔三弓,意思相近,这样就押韵了,读起来顺口,好记忆一些,但是意境不是很好。老先生说,很好了,很好了。我真的还没有想到用八句话来概括这八法。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很好。梁万禄忙说,见笑,见笑,我是班门弄斧了。梁万禄把曾老先生写的永字带回,反复观察揣摩,由临摹到默写,逐渐把永字八法,由心里融会到手上和笔端,深得要领。又把永字八法逐渐运用到其他字的书写中,渐渐进入佳境,永字八法用得得心应手,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梁万禄还借到流传的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一书,仔细揣摩。例如第一法,对‘宇宙定宁’四字指出‘天覆者凡画冒于其下’,第二法,对‘至圣孟盖’四字要求‘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第三法,对‘喜吾娄安’四字做到‘横担者中画宜长’,第四法,对‘甲平干午’四字应当‘直卓者中竖宜正’。梁万禄对这九十二法,反复背诵琢磨,体会练习。渐渐掌握书法精髓,写出来的字带有柳体的神韵,有几分‘颜筋柳骨’。不过梁万禄对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的后十法,反复琢磨,仍然感觉没有掌握精髓。例如第八十四法,对有右耳刀的字指出‘从邑之字准此’,第八十五法,对带左耳刀的字指出‘从阜之字准此’。梁万禄知道邑表示右耳刀,阜表示左耳刀,这后十法都是什么什么字准此。可是‘准此’怎么个‘准’法呢?。梁万禄就这后十法专门向曾宪全老先生讨教。老先生说:“看来黄自元在写这后十法时,也有些疏忽,没有真正提出书法规则和要领,而是让人照着他的字去写,这就让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别人只能自己去揣摩了。”
梁万禄字写字深得章法,提高的很快。不久庄里人们就传开了,说梁万禄的字写得如何如何好。哪家办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写对联写条幅等动笔的事都找梁万禄帮忙。甚至谁家孩子上学没钱买书,就买几张窗户纸裁开钉成本,借来书找梁万禄抄。左近那个庄唱皮影的唱本不够也请他抄写。梁万禄总是热心为大家帮忙。白天到农田干活,晚上给大家抄写。对于要求抄写内容多的人,除了要求带纸之外,还要求带笔墨和灯油。偶尔要求写副对联的,或者给穷人家孩子抄书的,这些就全免了。梁万禄风趣的把这种情况叫做‘穷人得字,富人出钱’。这样以来,庄里庄外的乡亲们都知道梁万禄是个又识文断字又愿意为大家办事的热心人。青年人有什么事要办,遇到为难的事就常常去问梁万禄。梁万禄看书多,见的也多,主意也就多起来。渐渐地梁万禄说话办事的威望越来越高,在青年人心中常常成了办事拿主意的高参,甚至是主心骨。

辈大有原因

在梁家家谱里,用二十四个字排辈。一辈名字三个字,一辈名字两个字,交替使用。三个字的名字中间用一个规定的字,叫做‘范字’。这样,二十四个字就能排四十八辈。梁万禄的爷爷叫梁广乾,范广字。梁万禄的爸爸叫梁泰,不范字。梁万禄这辈范万字,因而哥俩,哥哥叫梁万全,弟弟叫梁万禄。再往下一辈,名字是两个字,不范字,再往下一辈,又是三个字,范福字。再往下两辈范自字。再往上或再往下,名字该范什么字,人们都不知道了。

当前:第2/10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