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案侦办组》作者:姜晨竹》第30/57页


  他一边掏钥匙开门,一边说:“天天都盼着这案子快点儿破,都快二十年了,天天睡不踏实。”
  “这锁还是原来的吗?”邱实问。
  “不是。怕原来的锁别人有钥匙,局里开会决定把它换了。原来的锁也还留着,没被破坏,说明不是撬锁进来的。”
  两道沉重的防盗门打开后,一股带着血腥味的潮湿气流扑鼻而来。屋里的地面上铺着一次性白色泡沫纸地垫,还架着一些长条形木板,这些都是为了防止破坏地面的痕迹而铺设的。
  大家在门外套好了鞋套,戴上了帽子、口罩和手套,依次走了进去。门在他们身后关上了。
  一个现场被完好地保护十八年,这是警察的高度负责态度,也浸透着被害人家属等待十八年的期盼之苦。据说,家属非常坚定地表示要一直保留这个现场,直到破案。
  因此,大家走起路来小心翼翼。
  客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煤气罐和电饭锅。煤气罐的管子被刀切断了,旁边是一个插着电的电饭锅,锅里的菜饭都已经烧干了。犯罪嫌疑人把煤气罐和电饭锅从厨房移到了客厅,企图毁灭现场。所幸的是,煤气罐里的气所剩不多,电饭锅调的是保温档,银行行长何健康的女儿何淑娴房间的窗户敞开着,因此没有引发起火爆炸。
  客厅里还倒着几个空的茅台酒瓶,地面上画着四具尸体所在的位置图。靠墙有一个黑色的三人皮沙发,何健康就倒在沙发旁边的地面上,沙发的一条腿下边还有血痕。
  茶几上放着一个带着紫色塑料托的一次性纸杯和一串钥匙——这串钥匙是何淑娴的,还有一个“阿诗玛”烟盒。警方就是从这个烟盒上提取到了一枚未知男性的食指指纹。
  墙上挂着的油画,因为少了一颗钉子而倾斜地吊挂着,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庭的败落。酒柜里还放着十来瓶没有打开的茅台酒,据说如今已经价值不菲了。
  走进主卧室,床上的双人被子铺开着,柜子里的衣物被翻得乱七八糟。大衣柜的前面,原本有一个被折断的衣帽架,因为上半截有四连指指纹,所以被公安局作为重要物证放进物证室保管。除此以外,此案没有提取到任何指纹。
  在何健康的书房,有一方小桌,桌子上摆着围棋棋盘,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烟灰缸里原有十一枚烟头,技术人员提取走后,经过DNA鉴定,其中七枚为何健康吸的,其余分属于四名男子。何健康特别喜欢下围棋,能进他家下棋的一定非亲即友。果然,这四名男子均已找到,经过警方的讯问,均已排除嫌疑。
  何健康女儿的房间翻动很小,基本上保持着原样,只是窗帘已被取走了。因为有人反映,穿红衣的犯罪嫌疑人曾拉动过窗帘,所以警方认为或许可以找到指纹或DNA。但是,为了做检验,窗帘被剪得千疮百孔,仍然没有得到DNA数据。
  简单地查看了一圈之后,各位专家开始按专业分头行动,一寸一寸,仔仔细细地勘查起来。
  罗牧青刚才跟在他们后面没有看清楚,想再看一遍,刚抬腿走了几步,就听见朱会磊冲着她喊:“你,最好站在原地别动!这屋子保留下来不容易,最怕的就是污染。”他的语气里分明充满了怨气。
  罗牧青总是对他不冷不热,外表霸气高傲的他,在骨子里散发着清高气息的她面前,似乎没有打过胜仗。一向受女生欢迎的朱会磊还从没受过这般冷遇。
  “哦。”罗牧青诚惶诚恐地应允着,抬起来的一条腿,慢慢地落了下来,有种蜡像的感觉,不知道该把自己安放到哪里合适。
  她想,总要做些什么吧。于是,她拿起手机,站在原地拍照,记录下了每位专家工作时的样子。
  关鹤鸣一会儿站在这里,一会儿又站在那里。他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把每个房间里每件物品的位置、形态都拍摄下来,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要让这些东西讲述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这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罗牧青看着关鹤鸣的侧脸,试图顺着他眼神的方向望过去。
  正在这时,她听见朱会磊在身后说:“罗牧青,帮个忙,把梯子搬到客厅的灯下边。”
  屋子里有个梯子,是以前的侦查人员留下的。虽然感觉朱会磊的态度有点儿问题,但罗牧青觉得自己确实不能闲着。
  她蹑手蹑脚地走到梯子旁,用力搬起梯子,挪动脚步,向灯底下走去。
  “拿住了啊,千万不能松手,梯子腿不能拖地啊!”朱会磊一边趴在地上,拿着手电筒往沙发下边照来照去,一边叮嘱罗牧青。
  好不容易把梯子搬到了位。“放好了!”罗牧青一边活动手指,一边清脆地说。
  她抬头看着灯罩,想不出这上面有什么可疑。再怎么打也不可能碰上这么高的灯啊!
  朱会磊说:“刘老师,梯子好了,您可以上去了。”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痕迹检验师刘维把放大镜收在专用袋子里,又把袋子装进裤兜里,然后三下两下就站到了梯子的中上部。
  “刘老师,您小心点儿。”罗牧青看着刘维站在上面,总觉得挺悬的。她双手扶住梯子,问:“您在上面找什么呢?”
  “弹壳。一共成功击发了三发子弹,可是现场只有两枚弹壳,第三枚去哪儿了?”刘维一边说,一边从裤兜里掏出细长的银色手电筒,把脸凑近灯罩边缘往里看。然后,他又伸手到里面摸了个遍。之后,他把手电筒照到房顶上,察看是否有子弹划过的痕迹。
  邱实做事专注,一声不响。
  他先勘查了主卧。主卧是翻动最大的房间,但却只留下了一处四连指指纹。可是,据开里的专案民警说,这指纹已经和指纹库里的上亿枚指纹比对过了,均未比中。一方面,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指纹确实没在库里。另一方面,极有可能是指纹有问题,或者是在采集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或者是这指纹本身就模糊不清,扭曲变形严重。既然现场留下了指纹,就说明犯罪嫌疑人没有全程戴手套。如果能再发现一两枚指纹,破案的几率就会成倍地提升。
  金业简丝毫没有把自己当成老人,他跟邱实分工,从房间的另一边开始勘查。
  罗牧青在旁边给每个人拍照。当镜头对着朱会磊时,他头也不抬地说:“把我拍得帅一点儿。案子破了,我就上头条了吧?”
  “咦,你怎么知道我在拍你?”她心里想着,嘴上没说。
  “上头条也没人认得出你。”邱实直起腰,稍事休息,不紧不慢地说,“必须在照片旁边写上名字才行,要不然你光露两只眼睛,谁认得出来?”这种对话,就算是帮大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了。
  为了尽快熟悉和了解刑侦业务,以便在撰写内参或公开报道时不出差错,罗牧青常会问一些问题。邱实和朱会磊有时回答,有时默不作答。
  她自知虽然在侦办组待了几个月,但仍然是个外行。她倒不怕被笑话,只是担心问题太多会给别人增添麻烦。
  “这个现场犯罪嫌疑人来过,现在我们来了,这也是一种相遇。只有把所有物品的位置、状态是怎么形成的都想明白,我们才能推测案件的全过程,才能准确描述犯罪嫌疑人什么样、在哪里。”关鹤鸣小声地对罗牧青说,“现场有两处留下了指纹,一枚在客厅的烟盒上,四连指指纹在落地衣帽架上。假如这两处都是犯罪嫌疑人所留,为什么全屋只有这两处留下了指纹?”
  “他们摘过手套?”罗牧青不太确定地说。
  “他们的反侦查能力很强,作案时非常小心。在杀警察的时候,一枚指纹都没有留下。到了行长家里,有多处都有明显的手套印儿,但最终还是留下了指纹。怎么解释?想清楚了这个问题,这个案子就明白了一半。”关鹤鸣说。
  直到天黑,连续工作了十个小时的专家虽然从现场提取了一些检材,但并没有发现新的指纹。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DNA专家刘会开、陈晶提取了六十九份检材,准备连夜做出结果来。
  罗牧青满心期待他们能发现新的物证,也不枉饿着肚子干一天的辛苦。她也很累,溜溜地站了一天。
  关鹤鸣和各位专家离开后,邱实他们三个人把手套、鞋套、帽子、口罩摘掉,不约而同地回头往房子里又看了一眼。
  邱实从罗牧青的眼里看到了失望的神情,用力呼吸了一下,说:“饿了吧?”
  朱会磊说:“快饿扁了啊!罗记者累了吧?”没有别人的时候,他还是会阴阳怪气地叫她“罗记者”,故意拉远距离。
  “嗯,又累又饿,还有点儿遗憾。”罗牧青的声音,在寂静的楼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邱实说:“正常。关局说过,没有发现也是收获,说明之前的勘查已经做得很细了。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已经提取的物证基础上再研究。”
  “想吃什么?我请客。”朱会磊说。
  邱实连忙说:“我请,咱们一人一碗酸汤面。听说这儿的酸汤特别好。刚才这屋里十多年不见阳光,太阴冷,吃碗热汤面出出汗。”
  三个人顺着路往回走,进了一个小饭店,找了个靠门的位置坐下。
  “罗记者,以前进过命案现场吗?”朱会磊问。
  “没有,这是第一回 。”罗牧青的语气里带着一点儿倔强。她做好了接受冷嘲热讽的准备。
  “什么感觉?”朱会磊问。
  罗牧青想了想,说:“呃……有点儿紧张。”
  “紧张什么啊?”话音未落,朱会磊微皱着眉,这句话便脱口而出。
  她有点儿歉意地说:“说不清楚。”
  “就是害怕呗!你们记者真会用词,还紧张。”
  听了这话,罗牧青尴尬地笑了一下。她的确害怕,而且是越来越害怕。
  朱会磊一脸的不屑。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她总是有些挑剔和不客气。
  看着她不卑不亢但又不失礼貌的态度,朱会磊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
  “我告诉你,这没什么可怕的。这种居民房出事,一点儿不用害怕,因为你又不会住在这里。可是有些宾馆,也是出过事的,结案以后服务员收拾一下,客人照样入住。一般来说,衣柜里、床垫下边的床屉里,都有可能放过尸体。”朱会磊一边吃面,一边滔滔不绝地给罗牧青讲着他经历过的各种离奇和血腥的案件。
  邱实偷偷地笑着。朱会磊一遇到罗牧青就会秒变话痨。
  人为什么会恐惧?因为未知。
  一个案件没破的时候,会有成百上千种犯罪嫌疑人的样貌,会有几十种关于作案过程的猜测。但是,当案件侦破了,仿佛一切只要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毫无悬念。
  当天晚上,DNA专家刘会开和陈晶熬了一夜,但还是没有做出有价值的DNA数据。两天后,刘会开和陈晶再次进入了这个现场。他们坚持认为,这么大的场面,一定会留下犯罪嫌疑人的痕迹。他们又对窗帘、衣柜、烟灰缸、擦手布等进行了细致的勘查,提取了大量检材。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虽然做出了多人的DNA,但没有一个是重复性的,并不能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
  经过对新旧物证的检验鉴定,技术专家一致倾向于两人作案。两个人的年龄均在三十岁左右,身高一米六八左右。
  经过对现场的重新勘查,四连指指纹到底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留、是否具有比对认定价值,成了技术专家与“开里两案”专案组民警争论的焦点。

当前:第30/5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