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案侦办组》作者:姜晨竹》第50/57页


  安平这起案件,是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全国刑侦专家已经研究过几回了,但是由于现场证据太单薄,都无功而返。
  经过研判,关鹤鸣认为这起案件还是有希望破获的。
  在他看来,侦破这个案件的主要问题是错过了最佳排查时间。犯罪嫌疑人的生活范围,就在案发地周边十公里以内的区域内。只要把胡永发和吴楠的关系人排查清楚,就一定能把真凶挖出来。
  三、艰难抉择
  从安平出发,九案侦办组抓紧时间赶到海阳市,开始对“9?30”案件进行深入研究。这起案件错综复杂、情节离奇,有很多地方不能合理解释。
  在与当地专案组开展研判时,邱实说:
  “在前期工作中,由于现场分析意见不统一,没有形成合力,走了一段弯路。近一段时间,经过从省厅到市局对案件的疏理,围绕现场逐渐把工作做深、做透、做细,民警坚持不懈,打基础,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取得了突破。先请朱会磊代表物证组介绍一下案件检材方面的情况。”
  朱会磊开始汇报生物检材的鉴定情况:
  “经过近期工作,物证方面有所丰富。到目前为止,我们从现场提取到九枚指纹,位于五个位置。但是,关联度最高的是镜片上的血指纹,甄别价值最高。其余的关联度较低,暂不研究。现场足迹现有四枚,皮鞋印,不完整,价值低。现场血迹交叉多,椅子上有外来人的血,已做出一个男性DNA。现场提取到四十八根毛发,其中四十三根与被害人不同,做出了线粒体分型,但是这个不能用于排查。从男式棉拖鞋上检出—个男性DNA分型,与椅子上的血液DNA不同一。矿泉水瓶的瓶身上检出了混合DNA,瓶口检出了男女混合DNA样本。对菜刀、剪刀上的血迹和刀柄擦拭物进行了检验,但由于泡在水池里的时间较长,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数据。”
  邱实说:“请大家根据近期的调查走访情况,谈谈对案件的新认识。”
  海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杜金国说:“这个案子,我们一开始按报复杀人搞过一段,但排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头绪。并且,从作案工具上看,有准备不足的迹象,只带了一根十几米长的细白线绳,菜刀、剪刀等都是就地取材,而且杀人都在深夜,像是迫不得已才杀人灭口。现场的水池内泡着剪碎的银行卡和密码纸。起初我们认为,如果是劫财的话,不应该在现场停留十二个小时以上,也不应该杀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们来了以后,帮我们重新梳理了思路。我们现在认定,是侵财性犯罪。现场足迹可信,犯罪嫌疑人年龄不大,与被害七人中有的人有限熟悉。我们围绕七名被害者的关系人共七千多人再次进行了摸排,目前工作还没有进行完。”
  海阳市公安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杨文贵说:“案发的时候,是我带人出的现场。现场很惨,对人的感官刺激很大。当时投入了精兵强将,对案件性质的认定存在分歧。当时认为是重大因果关系,在现场周围进行了摸排走访。但因为快过节了,找人调查很困难。最先排查的都是有前科的人。如果说当时排查工作做得不细,问题应该就出现在这里。那时候金融业不发达,不联网,犯罪嫌疑人长时间逗留,可能是取钱环节出现了问题。”
  在此次攻坚行动之前,海阳市公安局多次组织攻坚,花了很大力气,一直没有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案件的侦破进入了胶着状态,民警的情绪难免急躁。
  关鹤鸣说:“沉住气,越是疑案难案,就越不能心浮气躁,乱了阵脚。种种迹象表明,牵头人年纪大些,其余较年轻。从作案过程看,多余动作较多,有作案经验或准备,但准备不充分,决断能力差,可能是由小孩死亡引发的犯罪升级。入室方式为和平进入,有可能与这家的某人存在某种关联,但有限熟悉。可能有一人年纪略大些,其余案犯较年轻。由于这起案件发生时案犯较年轻,生活变化空间大,所以我们不要急于破案,还是要做好基础工作。这个案子,拿起来就不能放下。指纹和DNA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比对着,久久为功,这是我们这一代警察的责任。”
  如果确实如推测的那样,这群犯罪嫌疑人中有多名未成年的话,那么他们基本上应该都没有案底。如果不再犯案,也未到身份证更换时限,那么他们的DNA、指纹信息就很难被采集到。
  眼见九起目标案件中的多起已经成功告破,海阳专案组民警摩拳擦掌,求胜心切。
  支队长杜金国说:“椅子上血量很小,这么多年也是反复做检验。我有个想法,能不能请专家来,把这个血再检一次,做出DNA细分数据,这个能大幅度提高比中率。”
  关鹤鸣想了一下,说:“小朱,说说你的意见。”
  朱会磊显得有点儿犹豫,略想了一下,说:“检材是留在扶手椅上的一滴血,本身量不大。现在检材剩余量很小,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做出DNA细分数据。从我个人的意愿来说,我是很希望做的,或者可以拿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去做。”
  邱实和朱会磊热切地注视着关鹤鸣。
  关鹤鸣表情严肃,没有表态。
  做还是不做?
  如果有了DNA细分数据,使用家系排查法,无疑将推动案件的侦破工作向前发展一大步。即便暂时不破,这个案子也算取得了新证据,对参战民警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如果不做,在排查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只有更加严谨地判断推理,才能逐渐缩小范围。
  空气凝固了。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关鹤鸣,等待他作出最后的决断。
  终于,关鹤鸣经过慎重考量之后,作出了决定:
  “现在检材剩余量很少,如果我们做出了DNA细分数据,会提高比中几率。但如果失败了,我们将没法儿对逝去的人及他们的家属交代。我们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相信未来的科技,我们还有可能获得新的证据,能够解决我们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出这个决定,对关鹤鸣来说无疑是异常艰难。
  为了这个案件,海阳公安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看透了人生,名利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但是成功破案,对身为警察的他们来说是最高的荣耀。然而,他此刻的决定让他们失望了。
  当然,关鹤鸣不会放弃。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
  工作告一段落,罗牧青坐在回北京的高铁上,茫然地望着窗外。
  程风再一次跟她失去了联系。
  她觉得程风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尽管她竭力掩饰,但是情绪变化还是相当明显,就像一只被吹得鼓鼓的笑脸气球,突然亏了气,变成了哭脸,整个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回北京后,朱会磊的心情也不太好。
  有句话说,拼命干活儿是治愈苦恼的良药。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拿着现场提取的物品左看右看,琢磨到底哪些地方最有可能被犯罪嫌疑人接触过。
  跨三省四地的农村“小超市”系列抢劫杀人案从首案以来,近三十年来在物证上没有明显进展。所幸的是,这四起案件的物品都保存完好,并且没被污染,也可见民警攻克此案的良苦用心。衣物很多,总共有一百多件,包括衣服、鞋和包。
  朱会磊拿起一个男式的长方形咖啡色皮革背包,想象着犯罪嫌疑人拿起来时会接触哪些部位。无疑,皮包表面、拉链的可能性最大。一个多月的时间,所有衣服都检完了,没有任何发现。
  这是他当天检验的第二个背包。这个背包里面的夹层里,有一条拉链,大概是犯罪嫌疑人戴着手套不太好伸手进去,于是摘掉了手套。
  在这个暗兜的拉链头和拉链齿上,朱会磊提取到了稳定的男性DNA数据。
  这个DNA,与关联现场两枚烟头上的DNA并不同一。这极有可能就是第三个人的DNA。
  他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邱实。这一系列案件的破案可能性,将被数十倍地提高。
  他忽然有种马上告诉罗牧青的冲动,但最终克制住了。
  他已经无数遍地告诉自己,人家名花有主,和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四、侦办组的谈话
  9月底,罗牧青到白金采访了犯罪嫌疑人郑少勇。
  听专案组民警石海岩说,郑少勇在被抓的当天晚上就交代了,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一直口若悬河,像讲故事一样交代到第二天凌晨。
  全都说完之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展了一下身体,仿佛郁积在心里的疙瘩全都化解开了。
  他交代的时候,还不时地问做笔录的民警有没有记录下来,语气里还颇有一些小得意。
  他说:“这么多年,你们又是贴通告,又是悬赏。每次你们让摁指纹,我都知道,我躲到外地去了。”
  他明显比刚被抓时胖了很多,可以用肥头大耳来形容。
  看管他的老民警袁志新说,他已经有二百斤重了。
  一开始,郑少勇入狱后情绪不稳定,担心自己的事情会影响到两个儿子的前途。没过几天,他就好像想开了,吃得饱、睡得香,一心求死。
  他常常问袁志新,怎么还不判,到底什么时候能执行。他从来没有问过妻儿的情况。
  有一次,袁志新问他要不要让家里人送什么东西。他说不用,一个快死的人什么都不缺,临死就别给别人找麻烦了。问他有什么话要说给家里人,他也说没有。
  罗牧青坐在郑少勇对面。
  他只看了她一眼,就把脸歪向一侧,眼睛盯着墙面。
  他大概猜到罗牧青是记者了吧。他最害怕被报道出去,给儿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但他没说。
  罗牧青说:“我是代表九案侦办组来跟你谈话的。”
  她的确是受九案侦办组的委派,要问的所有问题都是大家共同研究拟定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郑少勇疯狂作案和突然停止作案的原因。
  罗牧青说:“我在网上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推测‘8?05’案件的真凶是什么人。那篇文章说,这个人身高一米八,长得还不差,有一些文化,读过不少书,没事的时候还喜欢写点儿东西。我感觉和你实际上有一些接近,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郑少勇摇摇头,说:“在手机上看过一些关于这个案子的消息。”
  罗牧青总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郑少勇,里面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作案过程的描写都与现实很像,但是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罗牧青问他最近都想了些什么。
  他说:“待了这么久,想了很多事情。不过,想说的都已经说了。”
  郑少勇反复说,作这么多案子,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想抢些钱贴补家用。
  罗牧青说:“那时候,家家都差不多。我觉得你作案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郑少勇斜着眼睛看着她,说:“那我不知道。要不你帮我分析吧,你比我有文化。”
  罗牧青说:“那你要把真实的心理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我请老师帮你分析。”
  郑少勇笑了起来:“我最近说的都是实话,你不相信?”
  罗牧青说:“我们都看不透你。”

当前:第50/5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