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句读》第2/13页



它考虑的是教学效果,那么既然考虑教学效果,它本来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有其他选择,不一定要以《精神现象学》作为它入门的向导,它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比如说从美学你了可以进去啊,有的人研究读黑格尔的哲学最好是从黑格尔的美学入手,因为美学比较容易嘛,大家都知识有很多艺术品可以作为例证,举得出很多例子来,我们还可以打CD机,直观地教给大家哲学,从美学入手是最好的,还有呢就是从自然科学开始也可以啊,从自然科学、牛顿物理学开始,当时牛顿物理学最后不是推出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吗?从这个物理学入手、从自然科学入手也可以,作为哲学的入门,那更加显得科学化,经过启蒙运动以后,每一个有知识的人都懂得物理学,都受过牛顿的教导,或者说从宗教信仰开始也可以,从宗教学开始也可以,黑格尔不是也有宗教学吗?

每个人都有信仰,那么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信仰,这不是最直接的吗?哲学的信仰,甚至于从激动人心、最激动人心的欲望、冲动开始都可以,这个非理性主义者从欲望、情感开始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从《精神现象学》开始?你要讲通俗的话,那《精神现象学》可能是最不通俗的,其他都比《精神现象学》要通俗,所以这里就有点解释不太清楚,你要说《精神现象学》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法的入门,那么这种教学法的手段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以《精神现象学》作为选择?但是黑格尔就是选择了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他就选择了这一点,他没有说明任何理由,所以你要讲他是一种教学法的选择,这个是不太能够说得通的,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固然它是一种直接意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意识到,并且必然就能够认可的,最直接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直接可以认可的,相反它经常是需要经过繁琐的证明才能得以确立起来,比如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是最直接的了,它是一种理智直观,直观的知识,它没有证明的,每个人只要他有意识就可以意识到我知,我的一切思维里面都有一个我思,但是笛卡尔通过什么方式才达到了这个我思?

他通过了漫长的论证,比如说首先怀疑一切,这个也可以怀疑,那个也可以怀疑,把所有的怀疑都怀疑了以后,最后才推出了这样一个最直接的意识,可见笛卡尔的我思并非真正最直接的,而是经过了间接的中介才得以建立起来的,而且就算他建立起来了,仍然有很多人不同意笛卡尔,经验派就不同意笛卡尔,休谟他认为最直接的是印象,但是他要论证最直接的是印象,他还要做很多论证哪,他还得把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排除了以后,而且呢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休谟,所以这个最直接的东西究竟是不是应该作为前提?它作为前提有没有遇到反驳?这个东西他难道能够不考虑吗?黑格尔当然比笛卡尔更老练,他把笛卡尔的怀疑也纳入进来了,不光是从直接的我思出发,费希特是从直接的我思出发,但是黑格尔他知道笛卡尔的我思前面还有怀疑,那么从怀疑出发,从怀疑出发行不行?比如说感性确定性,黑格尔实际上是从感性确定性出发的,但是从感性确定性出发是为了对感性确定性进行怀疑,这个是笛卡尔的思路,我们看感性确定性我们就想到了笛卡尔,笛卡尔说普通人最不可怀疑的就是感性确定性,我就偏要对它加以怀疑,最直接的,我现在躺在床上,我有一个身体等等,这是不是最直接的、最不可怀疑的呢?

笛卡尔说这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我昨天晚上做梦我起来了,我到处屋子里走来走去,但是我醒来以后发现我躺在床上,那么到底我做梦的时候是真实的,还是我醒来以后是真实的,这有点象庄周梦为蝴蝶,到底是蝴蝶梦为庄周,还是庄周梦为蝴蝶?怀疑到这个地步,一切感性都没有什么确定性,那么黑格尔也走到这一步,就是把这种感性确定性的怀疑都纳入了他这种直接的、最直接的这种意识,纳入到最直接的意识,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把这种怀疑纳入进来?他后面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目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绝对必然地把最后那个客观真理(逻辑学)把它引导出来,否则的话你怀疑象庄周一样怀疑了那就什么都不要去想,庄子就是这样,既然什么东西都是不确定,那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要追求知识了,那就让它听之任之就够了,但是笛卡尔的态度要比庄子积极,他的怀疑不是为怀疑而怀疑,他是要推出我思,那么黑格尔的这种怀疑呢,就是感性确定性建立起来又把他推翻掉,又建立起知觉,又把它推翻掉,又建立起知性,又把它超越掉等等,所有这一切,这样一个怀疑的历程,最后一个目的就是要把真正的真理的确定性把它确立起来,它的目的在这里,《精神现象学》的目的最后是要确立绝对知识,不再怀疑,绝对知识就是不再怀疑的,其他的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都是一路怀疑过来的,怀疑到最后引出了逻辑学,所以《精神现象学》是逻辑学的引路路标,因为要这个引路的路标才需要首先从最直接的意识出发,然后从直接意识的辩证进展逐点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这是黑格尔的原话,逐点发展,逐步逐步地发展,按照秩序按照等级一步步来,最后以达到哲学观点,也就只是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层次有结构有必然性的这样一个逻辑体系,这是它的目的,这就是它的《精神现象学》的目的,那么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精神现象学》仅仅是黑格尔的教学法的权宜之计,引进门的这样一个权宜之计,这个佛教里面也有,有些话是师父引进门的权宜之计,你不要完全相信,进了门以后你就知道,那些话都是废话,但是在当时不得已,因为要引进门嘛,不得已用而已,那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精神现象学》不仅仅是这样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它本身成了一种哲学,它本身就是哲学,当然它还不是逻辑学,但它已经是一种哲学,一种高于绝对知识的科学,它不是逻辑学,但是它是关于逻辑学的形成的一种哲学,逻辑学是真实的哲学,但是《精神现象学》也是哲学,因为它是关于哲学是如何形成起来的,它不是引导外行进入哲学的门的一个外在的教学法的手段,而是绝对知识本身的一部哲学史,绝对知识本身是怎么形成起来的?

那它就已经是哲学了,那么这种意识在《精神现象学》的每一个段落都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它是隐藏的目的,只有从整体《精神现象学》的历程和方法上面才可以看出来,你经过了,你从感性确定性开始你经过了各个阶段、各个历程,那么你从里面悟出了一点方法,它每一步进展是如何进展的?你要关注的是如何,是方法,那么你关注了这一点你就能看出来,这就是绝对知识在里面起作用了,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意识的这样一种逐点发展,逐点发展就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按部就班的发展,把它所依据的方法展示出来,《精神现象学》的重点、真正目的是在这里,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纠正错误、不断地超越自身的过程中,把它的方法展示出来,而这种方法其实已经是逻辑学,逻辑学就是这样形成起来的,这种方法就是逻辑学,现象学的目的并不在过程的结尾,更不在彼岸,现象学最后一章是绝对知识,我们就说现象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在绝对知识里面达到了,但其实不是,它的目的并不是在过程的结尾,并不是最后才达到它的目的,更不在彼岸,而是一开始就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之中,它的目的一开始就在实现,一步步地实现,整个现象学都是目的的这样一个自我实现过程,就是哲学、逻辑学的这样一个自我实现过程,这就是《精神现象学》的目的,这个目的一开始就有,并且一开始就在实现,但是还没有完成,到最后的绝对知识就完成了,但是绝对知识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它就是对前面整个历史过程的一个概括,所以我们在读《精神现象学》的时候发现,黑格尔自己也经常会提醒和暗示,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展示着逻辑学中的某一个范畴,比如说感性确定性,它后面展示的是存在,存在是一个范畴,存在和有限存在、定在(Desein),Desein海德格尔那里把它翻译成此在,此在也是一个范畴,感性确定性里面就是在搞这些范畴,展示这些范畴,但是没有明说,因为它是意识的经验科学,它不是逻辑学,但是它展示着逻辑学中的某一个范畴,现象学进程的背后是由逻辑范畴及其辩证关系所操纵的,但是这并不是黑格尔的狡计,而是理性的狡计,黑格尔经常谈到理性的狡计,所以这不是我在玩什么花招,是理性本身在玩花招,我本人黑格尔也受理性的狡计的支配,也受这种狡计的这个操纵,它是客观事情本身的狡计,所以我们经常要把《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对照着来读,我们在《精神现象学》上经常去翻一翻逻辑学在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它有一种对照的、对应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可过分关注那些具体的环节背后到底暗示着什么具体的事实,这个地方在批判费希特,那个地方在批判康德,某个地方在讲着?

等等,那都是一些具体的事实,我们很多人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些事实上面,其实呢,有些偏离了,我们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些环节的过渡和转化之上,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它的这种必然性,它的转化的这个契机,它这种理性的狡计怎么玩的?也就是要有一种逻辑学的眼光,我们读《精神现象学》要有一种逻辑的眼光,当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雏形,很多人这样讲,黑格尔哲学诞生的秘密,雏形,这种说法没有错,因为《精神现象学》里面已经无所不包了,我们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面到处都可以看到,很多都是《精神现象学》里面已经讲过的,它涵盖了当时几乎一切的知识,所以我们要读《精神现象学》,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必须的,特别是关注西方文化的知识、西方历史的知识,包括宗教,包括文学艺术,包括政治、法律,包括哲学史等等,都要有所了解,由于缺乏这个基础,读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当然你读的时候临时去补课也可以,那你是恶补了,你不了解,那你就得找点书来看看,找点参考书来看一看,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只是一种铺垫,我们不能说黑格尔的这种说法就是针对基督教的某个说法,就完了,那还不行,你找到了对应物,你还必须通过这样一种历史事实来进入更深层次的逻辑思考,他怎么会把它放在这个地方讲,这些东西你要得搞清楚,这是阅读《精神现象学》要了解它的目的,它的目的是想通往逻辑学,是要通往逻辑学。

四、阅读《精神现象学》的态度

最后我们讲一下阅读《精神现象学》的态度,《精神现象学》之所以难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通常摆脱不也读其他的作品那种习惯,其他的哲学著作我们有一种习惯,什么习惯?就是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书中写的看作就是作者自己所持的固定的观点,当然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否定你写书干啥?你写出来就是表明你的观点,你写书,里面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我们通常看书都是这样的,那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写出的那些观点难道不就是他的一些观点吗?但是我们不能这样看,我们在读《精神现象学》的时候跟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在于我们对《精神现象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不能当真,这是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这样的,我们读所有的哲学著作,没有一部作品象《精神现象学》这样,每一句话你都不能当真,你都不能当真的?

说黑格尔的目的就是要激起读者对书中每一环节抱怀疑的态度,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由此形成一条怀疑之路,这是黑格尔自己讲的,《精神现象学》是一条怀疑之路,怀疑,虽然很多地方他都在讲真理,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真理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到真理的王国了,这个事就是有确定性了等等,你都不要相信,你都要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你要姑妄听之,但这个怀疑与通常的怀疑又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它不是站在一边指手画脚,或者呢心怀恐惧,拒绝加入,则是呢要求你勇敢地投身于其中,以身试法,有一种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这是黑格尔在导言里面讲到,就是要勇于牺牲,牺牲当然不是牺牲你的肉体,是牺牲你的思想,牺牲你的观点,你建立起一个观点,但是你要勇于牺牲你这个观点,要投身于其中,牺牲这个观点不是为了放弃这个观点,而是为了投身于其中,你就在其中,你失败了,但是你成功了,你因为你失败了,所以你才成功了,因为你通过失败,你往前迈出了一步,你超越了原来的观点,所以这是很不同的,当然跟另外一种怀疑的观点更不同,就象庄子那样的观点,庄子那样的观点是无所作为的怀疑,西方的怀疑论它有一种冒险精神,我们看到古希腊的这个怀疑论,古希腊的这个皮浪,皮浪的怀疑论它就有一种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冒险精神,他怀疑一切,理性也好,感性也好,他一个都不相信,你看他不相信怎么办呢?他不是说就坐望了,就什么也不干了,反正一切都不值得信赖,那我就什么都不干了,不是的,他要去尝试,他试一试,看看我的怀疑是不是真的,那怎么尝试呢?

他就把头对着墙壁撞过去,看能不能把我撞死,没有撞成,别人把他拉住了,他又跑到大街上站在车道上面,远处马车飞驰而来,他看看这个马车能不能把我压死,又被他的同伴拉走了,他就是有这个以身试法的冒险精神,这样一种牺牲精神,我死了不足惜,但是我证明了这个马车是能压死人的,这一点我的怀疑就被解除了嘛,所以他的怀疑是为了不怀疑,笛卡尔的怀疑其实也是这样,他怀疑一切,最后也是为了得到一个绝对知识嘛,得到我思嘛,这是这样一个怀疑精神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面是非常突出的,就是他不是站在一边,单纯去评价,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呢勇敢地投身于其中,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的正常的态度呢,应该是这样的,也就是黑格尔所希望的态度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你还是不信了,我们通常讲姑妄听之,你心里是有怀疑的,但是黑格尔要求你姑妄信之,你先把你这个怀疑去掉,你相信它,姑妄信之,既然是姑妄信之,还是有怀疑,你让自己去相信它,但是你在让自己去相信的时候,姑妄、姑且让自己相信它,我姑且相信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了,我姑且相信你,我就是把怀疑说得是真的那样去处理,当然心里面仍然是有最后一道防线,就是说万一要信错了人怎么办呢?

万一相信你,结果你不值得相信,怎么办呢?所以还有退路,就是在信和不信之间,要抱一种有意识的自欺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讲,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欺,就是姑妄信之的态度,你完全都不相信,那不行,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你完全怀疑,象庄子那种怀疑,那就不用做了,但是怀疑里面有相信,怀疑是一种相信的态度,我相信总有一些什么东西是真的,皮浪的献身精神他就是建立在这个之上的,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怀疑的,所以我要尝试我的怀疑,这是一种非常高的一种信仰,怀疑主义与信仰主义不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两极相通的,最高的怀疑其实是最高的信仰,所以是最终极的知识,最终极的知识是什么呢?就是自杀嘛,就象加缪的讲,最终的哲学问题就是自杀问题,西方人有很多自杀的,西方人通过自杀来检验最终的真理、终极的真理,检验最终极的真理,以身试法,但在自杀之前,在没有死之前,你还活着,那么你是生活在一种有意识的自欺的过程之中,自欺就是使自己相信,强迫自己相信,但这个相信是有意识的,我知道这个是自欺,但是呢我必须得相信,我必须要相信,我不相信我什么也做不成,我一事无成,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信念,都要有一定的信仰,我要相信它能做成,我才能做成,但是我又知道我的这种信念是有限的,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的信仰很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但是我现在需要有个信仰,所以我就去相信他,如果缺乏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自欺的态度,你就会觉得黑格尔这个人真的会折腾人,他好不容易给人建立起了某种信心,但随之就摧毁了这种信心,很多人听黑格尔的讲演,当时就有这种反应,黑格尔一个一个把所有的人都摧毁了,把所有的观点都摧毁了,所以学生们就起哄起来了,你讲了这么多,什么都是不对的,那你讲什么是对的?

黑格尔说所有这些都是对的,对不对不在于某个观点,而在于你把所有东西都建立起来又摧毁了这个过程本身,这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一要怀疑之路,它一路都在怀疑,但它毕竟有一条路,这个路是对的,这个路就是对的,所以黑格尔把人经常的抛在一种无助的状态之中,一种完全丧失信仰的一种状态之中,这个是不能怪黑格尔,只能怪你自己,这说明你的创造力贫乏,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一旦被摧毁,你就无所适从了,这说明你创造力贫乏,你的想象力受限制,你的胸襟不够开阔,你要那种开阔的胸襟,你要能够容得下犯错误,容得下包括自己犯错误,你自己犯错误没关系,你不要满足于某些具体的命题和概念,你要给未来的可能性留下足够的空间,所以我们相信某一个观点,都不要迷信,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要迷信,不要以为这个才是我唯一的标准,然后我就用它来衡量一切,很可能你那个标准是错误的,很可能是错的,所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一种训练,我经常把它理解为一种训练,它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反复的打磨和激发,反复的折腾,黑格尔很会折腾,黑格尔总是把人们信以为真的东西讲出它的道理来,然后又摧毁掉,让你信以为真,然后呢,又把你的信心加以打击,这种打击实际上是一种激发,它鼓励读者对每一个问题产生怀疑,但这种怀疑不会让你无所作为,而鼓舞你的创造力去突破旧的命题,去建立新的命题,也就是它为你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一般来说,既然创造是创造,就不可能有指导,我们通常理解的创造就是没有指导,无师自通,你自己突然想出来的,这叫创新能力,我创新,我脑筋急转弯,别人没有想到的,我一下想到了,我比别人来得快,这就是创新,其实不是的,创新也要有指导,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就是一种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点拨,这种指导不是教你手把手的怎么做,它是点拨,看你有没有悟性,它是苏格拉底式的精神接生术,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只是没有激发出来,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就是在对谈的时候通过某种点拨,所以苏格拉底不断提问嘛,他不把答案直接说出来的,就算有,他也不直接说出来,何况他经常没有,苏格拉底自己也没有答案,但他会点拨,他会提问,我们经常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这很了不起,你不要说这个人只会提问题,他能提问题就是了不起的,他能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这就已经了不起了,当然真正的创造还看各人自己,你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你心中是有答案的,但是你的答案没有经过点拨,答案出不来,所以它不代替你思考,它只是点拨你,这叫精神的接生术,要靠每个人的悟性、领悟来接受,但是一般人不习惯于这种阅读,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不习惯于这种阅读,他们总是希望在书里面找到现成的真理,书里面都有现成的真理,中国古代的那些原典都是一些现成的真理,你反正你去读,你去背,你去朗诵,然后朗诵多了,你就自然地可以会心了,你心里就有感悟了,你就觉得它确实是不可超越的,你反复读它,你就觉得那是经典,那就是一些现成的真理,人们不愿意借助于书本自己去寻找真理,如果有一本书,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真理,它只是提供了你去寻找真理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那么我们通常就觉得这本书不值得读,因为它没有真理,这个去年程炼到了武大,原来是北大哲学系的,前年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他就提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一次课堂上,听中国的、国内的一个教授讲哲学,讲辩证法,程炼是对辩证法很不感冒的,就是听他讲了半天,举了很多例子,对立统一啊,这一方面要看到,那一方面也要看到啊,这一方面有缺陷,那一方面也有缺陷啊,程炼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讲了半天,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你能不能指出来?那个教授说我指不出来,辩证法不是这样讲的,不是讲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程炼就说,那你讲这些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要跟我们讲这些?

你老师在课堂上讲不是就要把真理告诉学生吗?你讲了半天没有真理,那我何必来听你的课呢?程炼就是做为一个例子来跟我们讲这个问题,当然我还是站在黑格尔辩证法的立场上,我当时就给他做了这样一个回答,就是说你如果在课堂上你讲一个真理出来,结果事实证明这个真理不是真理,那你不是更错吗?你还不如给人一条寻找真理的一条道路、一种方法或者说一种眼光,这个本身更重要,当然程炼他有他的专业,他是学英美哲学的,逻辑分析哲学,他是讲这一套的,这一套是比较反黑格尔的,就是他们最讲究的是你的表达、你的表述,逻辑上是否能够成立?并且是否言之有物?在这方面确实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基本功,你要做哲学,这个基本功还是要有的,我经常在课堂上也在实践这样一种做法,每一句话它的逻辑你要搞清楚,它的意思你要搞清楚,该区分开来的,你要区分清楚,但这不是绝对真理,这只是真理的一个前提,一种基本训练,它的真正的目的还是要进入到事情本身,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经常提到事情本身,什么是事情本身?事情本身是你真正要达到的一个真理,真正要进入到的那个事情内部,而不是它的外围,分析哲学、现代哲学都是在外围,清楚外围的一些障碍,这个是必要的,但是怎么来进入到核心里面?

应该说有另外一条方法和道路,那么你只是希望在书里面找到现成的真理,那么《精神现象学》对你来说就毫无价值,因为这个人是属于不受教,你不想别的,你只是想要找到现成的真理,那你就是不受教,因为《精神现象学》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教益,所以你必须把你自己的心胸放宽一点,就是说你没有找到不要紧,苏格拉底很少有最后得出结论的,一般来说呢都是不了了之,但是你说他的对话没有价值吗?他很有价值,你读它觉得很有味,你为什么会觉得有味呢?它很有价值,它告诉你怎么思维,虽然没有最后得出结论,但是你可以提高你的思维层次,你虽然没有得到真理,但是你排除了错误,你排除了很多误解,很多低级的那些错误,这个是通向高级真理的一条道路,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不是抱着一种被动的态度去接受某种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调动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我刚才讲了,你要象读小说那样,读小说你是有兴趣你才去读,它不是功课,小说不是功课,他是有一种兴趣,你觉得他这个人、他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过,我对他的小说历来有好感,我觉得它很能激动人心,这个很有热情,很能够打动人,于是我就去读他的小说,这是你的主动的行为,当然哲学不会有这样一种主动的兴趣,但是也有兴趣,我们在座的对哲学都有兴趣,都不是被动的,不是说别人要你读哲学,象中学生那样,高中生那样,要你背,要你应付考试,不是的,还是想要得到些东西,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要调动起自己全部的内心体验,追寻着黑格尔所提出的问题方向,努力地去开拓,我们刚才讲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面没有一个命题是能够当真的,没有一个观点是可以当真的,所谓不能当真,就是说它是一个问题,它不能当真,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它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我把它称作问题方向,带有方向的,问题方向,你要沿着他所提出的问题方向去努力开拓,而且在这种开拓中要有思想准备,你准备失败,你在相信之前就要准备失败,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我首先怀疑我准备相信的东西,那么黑格尔这里呢,是我首先相信我准备怀疑的东西,你要首先相信,你要投入进去,然后你要预计到它可能会失败,而且呢,你要期望着它的失败,你预期着它的失败,从失败中,你才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你才能够东山再起,这个是读《精神现象学》的一个态度,怀疑是追求知识的一个过程,我们对怀疑要有这样一个认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西怀疑论的比较》,中国人的怀疑论导致人的无所作为,西方的怀疑论它是一个追求知识的过程,怀疑就是为了追求知识,不追求知识你干嘛怀疑呢?

本书TXT版本是由狗狗书籍(www.gouyg.com)会员编辑而成;

狗狗书籍: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http://www.gouyg.com立即入驻狗狗书籍社区。

不追求知识就一切都无所谓了,你怀疑不怀疑都无所谓了,所以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面挖掘出来的一个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呢,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性的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但是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性的辩证法就是一种怀疑的辩证法,否定性,辩证的否定,消极的辩证法,黑格尔称为消极的辩证法,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这个消极的辩证法就是怀疑,这个康德已经提出来了,怀疑的作用就在于把独断论把它打碎,你进入到怀疑,这是一种境界,已经进入了一种怀疑的境界,康德在《方法论》里面就提到了,怀疑作为对抗或者打破独断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这就是消极的辩证法,这种境界就叫做辩证的境界,就叫做辩证法的境界,但这种辩证法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去怀疑,去创新,创造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实际上就是在过一种哲学生活,我们讲要投入进去,要在思想上投入,那就是一种哲学生活,或者说是进行一种哲学实践,生活就是实践嘛,进行一种哲学实践,苏格拉底有句话讲到,未实践哲学的灵魂在离开肉身的时候不是绝对纯洁的,就是说你的灵魂要实践哲学,要进行一种哲学思维,要实际地去进行一种哲学思维,要去哲学一番,进行一种哲学活动,philosophilen,动词,就是哲学一番,爱智慧一番,这个是没有实践哲学的灵魂,你在离开肉身的时候、死后、到天堂的时候,它不是绝对纯洁的,为什么不是绝对纯洁的?

你上不了天堂,你还带有肉身的残余,其实我们读黑格尔任何一部著作都有这样一种特点,都是一种哲学生活,或者是一种哲学实践,都是要你自己投入,马克思把它称作用头立地,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用头立地,当然马克思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用头立地,我们现在把它颠倒过来,双脚立地,我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个用头立地呢完全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其实它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用头立地也就是要过一种纯粹精神的生活,纯粹哲学的生活,这就是用头立地,用头脑来支配自己的肉体,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经过了这样一种训练,那么当我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我们重新用脚立地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种高于世俗生活的眼光,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用头立地,这个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必须要训练自己用头立地,要能够过一种纯粹精神的生活,当然这不是说象牙之塔,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我们用头立地,经过这样一种思维的训练,我们然后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的思维境界就有一个大的提高,才会超越前马克思或者前黑格尔的那种庸俗唯物主义或者机械唯物主义的那种水平,才能够真正上升到马克思所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或者实践唯物主义的水平,才能进入实践唯物主义的水平,所以马克思的这样一种唯物主义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庸俗,它是经过黑格尔以后,马克思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嘛,我们看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章,马克思自己称之为,他在卖弄黑格尔的辩证法,它的第一章就是用头立地,用抽象来建立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建立起他的资本论体系,马克思本人是经过这样一种训练的,用头立地的训练,纯粹精神生活,纯粹的概念的思辨,所谓思辨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概念到概念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能力,马克思是充分具备的,所以他才能建立起实践唯物主义或者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是马克思已经给我们做出来的这样一个榜样,迄今为止我觉得真正读通了黑格尔的还是马克思,其他那些黑格尔专家在考据方面、在历史方面、在背景方面、在资料方面也许要远远超出马克思,但是真正把握黑格尔的精神的,那还是马克思,特别是《精神现象学》,马克思认真读过的,从头至尾,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逐段分析过,一段一段分析过的,我们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后面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它主要的就是批判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把《精神现象学》看成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秘密、真正的诞生地,真正的秘密,这个是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现象学》的,那么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分析,马克思第一个完全把握了黑格尔了,当然的一些细节也许不在马克思的视野之中,但是从总的精神来说,他是完全把握了黑格尔,所以他也才能够真正地超出黑格尔,后来的那些新黑格尔主义从别的方面来引申黑格尔,其实有很多是没读通的,至于那些批判黑格尔的人,更加,黑格尔曾经,黑格尔本人曾经预言我的这个哲学一百年以后才能有人懂,没有一个人懂他的哲学,在黑格尔当时,当然他不知道马克思了,他死的时候,马克思还很年轻,但是至少他是有这个预见的,真正能够读懂《精神现象学》的、完全把握的,至今还没有,所以它还是一个课题,我们当代的一个课题,不要说发展黑格尔的哲学,当代有一些发展,在某些方面,比如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某些方面有发展、有进展,但是全面地来说,透彻地来发展黑格尔、来把握黑格尔的,至今还是一个课题,我们今天在做这个课题,为什么他的哲学至今还有魅力?

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对于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精神现象学》,我们是不能小看的。好,这个绪论呢,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
这个版本啊,我还是先讲一讲,我用的这个是贺麟和王玖兴的《精神现象学》,现在呢这个书买不到,买不到呢是不是采取这种办法,你先把前面几十页复印一下,前面二十多页,我们一个学期也就是二十多页、三十多页,把前面几十页复印一下,暂时用的,这个书终究要出的,这个商务印书馆的这一套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终究是要再出的,再出了以后花钱再去买,然后随便找哪个人借一下,复印一下前面一部分,作这个材料,这个本子呢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去年出的,前年哦,07年8月第一版,大前年了,出的这个三本,上中下三本,这是英汉对照全译本,里面的译文基本上还是贺麟和王玖兴先生的,他们的译文,做了一些改动,但是这些改动是根据英译本来改动的,所以不是很可信,也可以对照着看,如果你能够看英文的话呢,对照着看呢,还是有点参考价值的,但是我基本上不用这个,只是做参考,如果大家在底下读这个英汉对照本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就是说检查一下它的这个德文原文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句子是怎么样写的,可以提起讨论,德文本呢,我是用的这个,我是复印的一个,复印的一个是我们武汉大学的何为平教授从德国回来,去年,他在德国一年,从德国回来,他买了一本这个袖珍本,苏尔坎普的这个版本,就是口袋书,德国长期以来有这个传统,几十年了,就是出那种口袋书,很小一本的,它这个《精神现象学》呢也不是很小,也就是小32开的那样的,有这么厚一本,排得非常的密,我把它复印下来了,这个是比较新的版本,1986年的版本,原来我用的那个纪念版,就是格罗克纳纪念版呢是1960年版,这个是1986年版,也是根据格罗克纳版来的,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呢,就是它把一版和二版里面的改动呢都在底下的注释里面注出来了,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一些变化,是黑格尔自己改的,把它注出来了,可以做参考,所以呢我们的这个解读主要是根据中译本,中译本呢我根据德文本呢有一些修改,大体上还是它这个,但是有一些修改,这个修改,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呢就是译名的统一,它的原来的翻译是很不错的,我们刚才讲了,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当时也是不必去那样要求的,因为刚刚介绍进来嘛,有个什么不尽人意的地方呢?

就是它往往有一个词,在德文里面是一个词,但是在中文里面在不同的地方翻成不同的词,它没有一种术语的意识,我们今天,我们对德国哲学的研究已经有比较强的,比那个时候要强得多的术语的意识,也就是说黑格尔用一个词啊,你要考虑到它在它的逻辑环节上面,比如说逻辑学里面,这个词是里面的一个范畴,在《精神现象学》里面的一个词,当然这个词本来它有日常的意义,比如Desein这个词,Desein这个词你可以翻译成生活、存在、此在、定在,黑格尔哲学里面有时候翻译成限有,在就是有嘛,有时候翻译成限有,有时候翻译成定在,那你就要高度注意,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虽然它不是康德哲学,但是它里面已经引入了哲学范畴,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注意它是在什么意义上来用的,如果是在日常意义上来用的,你翻译成生活很通俗,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最好还是保持它的范畴的原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把它改成定在,这个就不通俗了,我们人类过去的定在,它翻译成我们人在过去的生活,那很通俗,我们翻译成人类过去的定在就不通俗了,但是呢它有一个好处呢就是提醒你这个地方有一个范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动,不光是这个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词,我力图保持它在德文里面的那种术语感,这是一个术语,虽然它本来是日常生活的用语,Desein这个词在德语里面经常用,老百姓也讲,它绝对没有海德格尔的意思,也没有黑格尔的意思,但是你在这个地方翻译的时候你就不能太老百姓化了,你还是要顾及到它将来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你可以连贯起来看,它其实早就已经在讲这个范畴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改,再一个呢就是有一些,大概有一些是从英译本译过来的,王玖兴当然是学德语的,他看这个地方也可以就没有改,可能是这个样子,但是我呢是对照德文本把这些地方都改过来了,凡是根据英译本而德文本没有的,我都把它去掉,严格按照德文本,我们不能再借助英译本再作为中介,我们要直接从德文本翻,从德文本翻出来,我们从德文本翻出来的中译本应该与英译本有平等的地位,你可以比较哪个好、哪个坏,我们不能够完全借助于英译本,那你就有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了,你是从英译本转过来的,所以这一次呢我就是完全从德文本来讲,可能等我们这个课完了以后呢,我可能要出一个我翻译的《精神现象学》,可能是有所不同的,这是首先一个大概交待,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呢,我们会以这个德文本呢作为根据。

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应当是有差异的,我刚才讲了,逻辑学它是从逻各斯、从逻辑理性出发的,而《精神现象学》从人类意识经验,它的精神现象出发的,它们两个出发点不太一样,《精神现象学》更加强调的是人的意识这样一种能动性,这样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这样一种历程,而逻辑学更加强调逻辑概念本身相互之间这样一种辩证转化,它这个奴斯精神是隐藏着的,在逻辑学里面是隐藏着的,它表面上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推理,就是说它出现了矛盾,象康德所说的出现了二律背反,你怎么办?那你就必须进入到更高一个层次,从开端来说呢,逻辑学跟《精神现象学》都有开端,我们下一节课、下一次课要讲的就是《精神现象学》的这个序言,《精神现象学》序言呢一开始就讲开端。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

我们今天开始进入到《精神现象学》的序言,我们上一次课已经把前面作了一个大致的交待,上一堂课主要是这堂课的绪论,还没有进入到《精神现象学》这本书,那么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到《精神现象学》文本,这文本我们上次已经讲了,主要是用的贺麟和王玖兴先生翻译的商务印书馆出的上下卷,1979年版,后来的这个、最近,好象是07年出了一个《精神现象学》的新版,中文版新版,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英汉对照,这个我们也要做参考,英汉对照本,这个译者呢,据说是另外两个人,王晨和真琼,但是里面的基本上还是按照贺麟和王玖兴的译文过来的,当然他跟英译本有更加严格的对照,但是跟德文本相比较而言,还是有点出入,所以我们可以做些参考,那么贺先生这个译本很多地方也是从英译本过来的,经过德文本做了一些校正,根据他的交待,就是贺先生和王先生各人译一部分,然后互相作校对,前面这一部分好象是贺先生翻译的,就是序言,序言部分好象是贺麟翻译的,王先生根据德文本作了校正,这是版本交待,我们根据我们根据的德文本呢是1970年版的,这是德文苏尔坎普,就是袖珍出版社,我们通常叫做袖珍出版社,口袋书,一个很小的版本,便于这个穷学生们放在口袋里面看的,在地铁里面这个可以看的,但是也很精到,编得也很好,它主要是根据格罗克纳本,格罗克纳本是经典的版本,虽然也有一些毛病,但是大家还是比较公认的,这个《精神现象学》里面有很多标题,很多标题呢我们要注意,就是凡是打了这个方括号的,这个标题都不是黑格尔原来的这个标题,黑格尔原来没有那么多的小标题,它是为了便于阅读由编者加上去的,这个序言呢,我们这个序言有论科学知识,它原版里面也没有,它就是一个序言,然后下面的这个[当代的科学任务],这个里头也没有,黑格尔他就是一路讲下来,他很多这个小标题呢都是便于理解,但是这个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思维、他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为什么能够加上这些小标题,而且这些小标题是非常有层次感的?

好象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而且是三段式的,基本上是三段式的,这个是非常严谨的,黑格尔他的思想、他的模式已经定下来了,在写这个《精神现象学》的时候黑格尔对逻辑学已经有深入的研究,他曾经有过一本,在此之前有过一本耶拿逻辑,这个现在中文本我们没有翻译过来,后来的逻辑学和小逻辑是在耶拿逻辑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改进,但是大体上的框架已经形成了,所以他的《精神现象学》里面实际上有一个逻辑框架,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惊异,他写这一本书,为什么好象逻辑学那样那么地严谨?它是有来历的,那么我们为了阅读的方便呢,我们还是根据这个小标题,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太无所谓,这些小标题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黑格尔的每一段的这个中心思想,他的足迹,第一个小标题就是当代的科学任务,当代的科学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它里面分成三个小标题,第一个是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第二个是当代的文化,谈真理的时候跟文化分不开,第三个呢是真理这为原则及其展开,这是第一个主题,当代科学的任务,第二个主题呢是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这个是在顶部、页眉,每一页的上面、顶部已经注明的,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第三个是哲学的认识,哦,还有一个,第四个主题是哲学研究中的要求,总的来说这四个主题就是他的序言论科学的知识它的四个主题,我们注意到科学在黑格尔这里,它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哲学,他谈到科学就是谈哲学,谈科学认识也就是谈哲学认识,那么我们首先看他的第一小段,第一个主题,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就是说首先要从体系上进入到真理,真理它不是零星的,真理是整体的,这是黑格尔的一个很著名的观点,通常很多人,特别是现代很多人不太同意这个说法,真理不是整体,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写了一本《否定的辩证法》,它里面就讲,真理不是整体,凡是整体就已经不是真理了,这是针对着黑格尔来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呢,只有整体才能够称为真理,只有体系才能称为真理,你零零星星的不能称为真理,这就是他这一段要讲的主题,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所以他一开始就强调这一点,就是说你要是不从整体,不从过程,不从一个前因后果完成了的这样一个过程来把握真理本身,这样就接近不也真理,因为真理是体系。


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

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象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说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起因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对象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就一部哲学著作而言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事情的本性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

为什么要这样来改啊?这个事情的本性,它涉及到一个词,叫事情,Sache,Sache没有特别表明是一个术语,但是有人专门拿它做过文章《黑格尔的事情本身》,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谈到的这个事情的本身,这是一个很要命的一个词,很重要的一个词,我们后面可能会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黑格尔这样说,这没有涉及到事情本身,什么是它的事情本身?所以我们这里把事情的本性把它突出出来。那么我们来解释这句话,它这个《精神现象学》当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了,在一部哲学著作要做一个序言,如果象普通的书那样做一个序言,也就是做一个说明,一般的书、一般的科学理论书都是这样的,一开始你叫要有自己的序言嘛,交待一下你的目的啊,交待一下你的方法啊,交待一下你的视野啊,你的一些基本概念啊,作一个说明,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以表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起因”,你的目的和起因,是什么东西引起你来写这部书?

这是首先必须交待的,在一部理论著作、科学著作的序言里必须要首先交待这个,“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对象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我们今天做博士论文,一开始就需要说明,你的资料,你的同一问题,有哪些人做过论述,你必须交待清楚,否则的话,人家怎么知道你有哪些创新?你是不是重复了人家的?或者你跟人家的观点有哪些主要的冲突?你对前人的观点有哪些主要的发展?就是把你的论著跟其他有关的论著,相关论著,它的关系要表明清楚,这也是在序言里面必须要交待的,这是通常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就一部哲学著作而言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事情的本性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就是说在一般的科学著作里面,当然哲学是真正的科学,这是黑格尔自己的观点,但是一般来说通常的那些书里面、那些科学著作里面,所需要的那样一套程序,在做序言的时候要交待的那些问题,“就一部哲学著作而言似乎不仅是多余的”,对一部哲学著作来说,首先强调它的目的啊、起因啊、跟其他哲学著作的关系啊,对哲学著作来说是多余的,为什么是多余的?下面讲课,我们等下看它的分析,“而且就事情的本性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不适宜的,而且不合目的的,不合适,而且不合目的,你达不到你的目的,你想通过一个序言把你的这个这本书的目的、起因把它交待清楚,你达不到这个目的,你想要把你这部书的目的一开始就说出来,那是达不到的,为什么达不到?当然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它是这样在历史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的,展现出来这个结果,你不能一开始就端出来,你一开始端出来,那是抽象的,就算你端出来了,它还是抽象的,你还必须要经历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你才能懂得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什么,黑格尔不是有句言吗?

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嘴里说出来和从年轻人、小孩子嘴里说出来,是大不一样的,在老人嘴里说出来,它才是真理,同一句格言,同一句话,所以你一开始就把这句话把它写出来,那还不是真理,你达不到你的目的,所以就事情的本性来说,是不合目的的,你达不到事情的本性,什么是事情的本性?事情的本性就是历史的,就是在历史中逐渐展开的,潜在的到现实的,实现出来的,这就是事情的本性,下面就做进一步的解释了。

当前:第2/1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