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不是套》第3/5页


第13章 别让保险背黑锅
  一对夫妻因吵架,竟弄成双双死亡。先是丈夫弄死妻子,之后自己再自杀,简直跟玩游戏一样作践了生命,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弱小的子女无法度日。
  这件听来不可思议,耸人听闻的坏消息很快传到保险公司,因死者中女方单位曾为其购买过意外伤害保险,所以人死了“谁会领取保险金?”就成为重大新闻,各路神仙撇下死者不问,统统涌到保险公司讨究竟。可由于保单是单位团体购买的,女方生前没有指定受益人,保险公司就根据《保险法》和《继承法》的相关条款,将保险金赔付给女方的父母和子女。然而风波骤起:为什么男方父母没有保险金?难道就该白白死了儿子?一时间“保险无情”被四下咒骂。
  我无意细说此案。但无独有偶,另一对夫妻也因为吵架,在高速公路出了车祸,双双当场死亡。生前夫妻俩各有几张保单,死后双方父母亲属几乎打破头地挤到保险公司,呼天喊地要得到自己儿女的那份保险金。但是很遗憾,女方保险金的指定受益人是一个与女方家族毫无关系的养女,被女方收养才一年。而男方保单受益人也不是本家族人,都是一竿子打不着的外人。但是保险单有效合法,保险公司自然得将保险金赔付给指定受益人。结果可想而知,双方父母空手而归,徒留无限伤悲。
  舆论不堪忍受这样的裁决,揪住保险的道德和良知大做文章,甚至骂保险缺德,骂保险公司无人情味。
  儿女死了,对老人来说已是大悲,但一张保单带来更大的悲伤实在是意外中的意外。生而不养是父母之过,养大而不孝敬老人就是儿女之过。父母健在,夫妻也没有离婚,但保单上的受益人却既不是配偶也不是父母,这就有点令人生疑。
  保单是个法律契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它只依据法律生效。但是保单拥有人呢?难道也是个契约文件,也不带感情色彩吗?
  如今一命归西,留下的全是痛苦――父母无人赡养是痛,保险跟着背黑锅也是痛。这样的保险理赔是沉重的,让人难过。终然是买了再多的保险,不把亲人当作受益人来考虑,实在是情感上的背叛。这样的人生消失也罢,这样的痛苦无足轻重。也许如何确定保险受益人是被保险人的私事,但一旦出现上面案例的理赔,保险就要背黑锅,实是冤枉。

第14章 一张USD50的说服力
  因为保险做的好,深圳一家保险公司的138名保险代理人享受了一次出国旅游。在他们登上深圳直达新加坡的SQ807新航航班时,没有人会想到短短四个小时的航程里,会发生一件说起来难以置信,又跟他们的职业密切相关,更令他们感叹万千、终生难忘的事情。
  飞机升空后,一个保险代理人的座位前电视机出了故障。由于航班满员,空姐表示无法调换座位。在国内,这种事情多了,除了抱怨几句还能怎样,自认倒霉的最好办法就是闭目养神,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意外出现了,空姐在请示了机长后,将一张USD50的支票悄悄送到这个保险代理人的手上,同时空姐真诚而又客气地给她道歉。在空姐抱歉的微笑里,周围所有的乘客都“惊”醒了――他们惊讶地看着那张支票,目瞪口呆。这些平时以推销保险造福世人而自居的职业骄子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样的“赔付”来的太快,太简单,太容易,太意外,也太不可思议了。
  尽管中国与世界接轨已有二十多年,但新航的服务举动还是让中国人感到新鲜。
  那个坐在故障前面的人并没有提出要求,甚至都不曾发过严厉的牢骚,但新航在最快的时间里做出了让所有乘客都意想不到的赔偿。
  巧了,7月19日的深圳广播电台早新闻里,听到国内一架客机因起飞后挡风玻璃爆裂,不得不紧急迫降,结果机上乘客要求航空公司赔偿,未果。当记者调查这件事时,对方却说我们哪来那么多现金?再说如何赔偿是有规定的,流程非常严格,不是说怎样就能怎样的。
  两件事同样发生在空中,处理结果却相差迥异。我突然想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推崇并尊称“以人为本”,不知新航是否也在倡导这样的经营之道。但上面那张50美元的支票,着实让所有乘坐SQ807新航航班的人满心欢喜,称颂和美誉从天上到地上,从国外到国内,传扬的尽人皆知。
  眼下流传“和谐”一词,单纯地理解可以当成是一种融洽,一种声音和一种感受。要是硬将和谐与什么相结合,千万别忘了它的前提离不开“以人为本”。

第15章 谁来给残缺的生命买单
  世上有很多事是无常的,尽管人们抱着一颗善良之心,帮困扶贫播撒爱种,倾心关注并救助人间幼小弱势,但一旦生命不能健康或不够完整,我们的遗憾就遍地都是,既深重又无奈。
  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理应享有人的权利,却因为生命的先天不足或遭遇残缺而遭受另眼相待。就拿保险来说,它的定义是指对一个保单承保以后发生的保险责任承担保险金给付。这是双方的契约约定,拿生命做了个标的。但保险公司承保的都是健康的完整的生命,对于残缺的这一部分,谁来买单?
  作为人,残疾人本应享有投保权利,却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保险公司对残疾人投保的审核较正常人有很大区别。根据残疾程度,残疾人在保险公司被分为重度残疾和非重度残疾两种:重度者,如大脑残疾,像什么智力发育不全、脑外伤后遗症、精神病等和身体严重残疾,如两肢以上断离,双目失明,手指缺失四根以上都不能投保个人寿险。保险公司认为,大脑残疾由于损伤的是大脑,残疾者对自身的行为不能正确辨认,因此极易产生意外;而身体重度残疾,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也是意外发生的高端。因此无论大脑残疾还是重度身体残疾,残疾者都会因缺乏基本自理能力而需他人照顾才能维持生活,就其风险而言,保险公司基本都不承保,因此对重度残疾者一般来说保险公司都没有二话地拒保。
  生命,在保险这里被分了等级。保险,把生命的价值金钱化了。赔付既然是铁打的一分都不能少,那么被保险的“生命”就该完整无缺,否则就要倍出代价。
  我们无法面对商品来谈论生命的价值,那样有些憋屈。当半丁先生给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讲述他的生命故事时,台下成千的推销保险的人都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个只有半截身体的生命怎样才能拥有保险的保障而顺利延续?
  半丁的顽强不仅仅是双臂已成手足的结合,他那滑板上浓缩的意志,让那些见人就想推销保险的人沉默良久:是啊,保险是个好东西,可面对残缺的生命时,谁能买单?

第16章 给自个的本钱投个资
  要想做到万事不求人,忒难。人与人之间什么都可求,就是不能去求钱,一求钱,关系就变硬了,变僵化了,变陌生了,甚至会变死了。
  什么事需要求钱呢?
  一般来讲买房子需要钱(可那不急),所以不需要去借;买汽车也需要钱(那也不急),油价一升再升,观望一阵再说吧;结婚办嫁妆需要钱(那是喜事,亲戚朋友都乐意送),所以自己等着天上掉馅饼就行了。
  算来算去,只有几种情况可能需要求人又求钱。一是,身在异地被贼无情光顾,除了留条性命,其余的分文不剩。这时候求天求地求爷爷告奶奶都没用,急需“钱”,需要一个能送钱,能护送回家的人。这种人有吗?假如不是“罪大恶极”的人,大概会有人伸伸援手,但充其量给点零碎钱,回家?那是自己的事儿;二是,无论何时何地遭遇了意外,尤其命在旦夕,伤痛没要命,住院费、抢救费可能会要命。钱啊,钱!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的保命钱?!
  于是开始东凑西借(不偷不抢已算好人),结果看到的仍是冷眼睛,冷脸子,冷门子,冷屁股。突然间会像犯神经一样顿悟与猛醒,怒不可措地对天发誓:如果老子有一天发达了,一定要买它个足够的保险!
  哎呀,这才是见了棺材落了泪。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全当这个指天发誓的家伙买够了保险,那么上面说到的任何一件难事就轻而易举地简单了。譬如遭了贼,哪怕连条裤衩都没剩下,只要拨个95511(打个比方),紧急救援就会舒舒服服送他回家;再譬如遭了意外,生命垂危,也拨个95511(再打个比方),救护人员,医院,医生,统统都会一步到位,给他的还有无微不至的亲切笑脸,令他自己都不知怎会一下子变成上帝,享受起高干的待遇。
  呵呵,生活是有位置的,就看自己把自己往什么地方搁。钱,也是有位置的,搁错了地方,价值就廉了。譬如把钱节约进银行,得到点利息(关键这利息不争气地一降再降),到头来还要受罚;把钱折腾进股市,心脏跟着七上八下,犯病的机率很大;把钱搁在床底下,既担心贼又担心灾,烧了就变废纸了。对,还不如给自个的本钱投个资――买保险吧!

第17章 节约是谁的圣经
  最近传媒都在大谈节约社会,央视名嘴崔永元倡议主持人三件衣裳就足够,另外多吃剩饭。听得出来这是调侃,但对要么上天要么入地的新新人类来说,“节约”是个星外来词儿――从他们生下来起,大概就没听过。
  这几天深圳燃油紧张,汽车加油按小时排队,看来地球里的东西真是用的差不多了。北京自然博物馆里,恐龙张扬着它的骨头架子,以化石的姿态炫耀着曾经的威武。这个动物是该灭绝,即使老天不灭它,自己也会灭亡自己――天底下所有的活物都被它吃光了(包括自相残杀),不死还待何日?问题是:哪一种动物善待过地球?
  节约,是个很难受的事情。对暴富而言,无疑有斩断手指和舌头的痛苦。或许节约只是那些饿过肚子的人的圣经。对今天一生下来就有大“M”吃的人,节约不是那么好懂。
  北京一个四星级酒店,免费早餐上狼籍一片。饿死鬼儿一样地大拿大取,风卷残云般地扔掉倒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读大学,一天只有一块钱的伙食费,而泔水桶里的鸡蛋、油条、馒头、花卷却统统进了猪的胃口。结果猪被人的油水糟蹋的“积劳成疾”,口涕着“答谢”起人类。
  有救的是,深圳初中的一个课本里,有个章节说到人生规划的三个方面:一是储蓄,二是债券,三是保险。这是保守到家,安全到家的“节约经”――储蓄是为自己节约,购买国债是为国家节约,充足的保险是为生命提供着节约。很简单,要是连生命都不给一个节约(保障生命就是节约生命),那么意外的灾难就是真灾难,生命的复活就变成空谈了。
  幸好,我们都还活着,我们还拥有生命。生命是最不能浪费也最不能挥霍的。碌碌无为是一种浪费,湖吃海喝跟犯罪无疑。
  从吃得饱穿得暖,到用得上玩得起,新新人类幸福得过了头。现在提倡节约水,节约煤,节约电,节约粮,实际上是给生命找一个节约的理由。因为我们必须节约生命的元素,一旦赖以生存的能源元素遭遇枯竭,恐龙的末日就是我们的末日。

第18章 保险啊,你在哪里
  如果能有预感,或者能有来世,我们对生命的依赖和珍惜尚可以不那么介意。但我们没有,生命既没有预知也没有来世,即使我们谨小慎微地活着,即使生命歇息在一个还算安全的地方,死神照旧不期而至。我们做梦都没料到厄运对弱小生命的光顾是那么绝情,它在瞬间就摧毁了19条生命!
  19条无辜的生命,转眼之间血肉模糊,血流成河!死神疯狂地袭击了他们,在他们毫无知觉、毫无防备的时候。生命在那个时刻被死神一把抓住,热血被残酷地、贪婪地吸食了……
  人啊,人!生命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吗?刚才还万家灯火,万户平安,怎么转眼间就尸体遍地,哀号遍野。尚在喘息的生命奄奄一息,危在旦夕的生命流着鲜血……血,血啊!人的命脉,命的源泉,怎会一去不回!血,多么宝贵和重要。无论谁,缺血就会死亡,失血就会倒下,没血就没了人生。
  19条生命走了,还有19条正被抢救!活着的人不能不想,生命的另一个意义是不是可以提前储备救命的热血?趁我们还健康,还能造血的时候。以救助生命为目的,汇集无数人的血液、血性和血气,给嚣张的死神一个威慑,一个震撼,一个抗拒。于是在深圳成立25周年那天,一场“平安到永远”的无偿献血活动,竟在一个上午汇聚了成千的自愿捐血者――人们的心声让血脉相通,情感相连,让生命间情谊相知,情暖心田。
  抱着孩子的母亲,拎着女儿的父亲,武警战士,边检官兵,餐厅里的服务员,做着生意的小老板统统都来无偿献血……“献血助人”在那一刻至高无上。
  可是19条生命在来不及救治的情况下被死神虏走了,生命和鲜血在那一刻顿消人间。我们看到的是亲人痛断肝肠的悲伤。再看看,还有什么能安抚这些痛楚的人?还有什么能给予这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留下一个活着的支撑?
  保险啊,不能不呼喊你,你在哪里?当悲剧惨剧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啊?遗憾地是,当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连日奔波现场与医院寻找保险客户时,无论死者还是伤者,竟无一人拥有保险的庇护。
  保险啊保险,是不是非要等到惨剧发生后,人们才会想起你。

第19章 什么时候想养老
  养老是个很奢侈也很沉重的话题。年轻的时候谈它,太沉重,有未老先衰之感。试想,年纪轻轻的就想养老,是不是太没激情太没劲了。生命才刚刚露头,一切正如初升的太阳,正待活力四射呢,这时候跟青春去谈养老,是不是太晦涩无稽,找错门了。
  那么年老的时候谈?可是年老的时候又无奈,黄昏落日已在眼前,不用谈都已经老了,顺其自然或许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那什么时候谈养老呢?难道养老不用想了吗?错!假如你想活到老,舒服到老,养老就必须想。譬如人在中年。
  中年,生命的制高点,人生的半截路程。这时的状态已是膀阔腰圆,勇挑重担。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间缠着工作。工作就像灶坑里的火焰一样,满足着做人的欲望,燃烧着做人的激情,温暖着一家老小的盼望,提供着每日必需的食物。中年,一切都莫名地匆忙,莫名地亢奋,中年被熊熊燃烧的岁月包围,换回哗哗的真金白银,不经意间就积攒起相当的财富,完成人生最壮丽的跨越,直待弯腰驼背,老眼昏花时的到来。
  养老,为老而养,因老而敬养。养,是给生命一个完美的交代,一个洒脱的从容。如果说生命是花,那“养”就是阳光雨露,肥粪厚土。
  养老,还是对生命的尊重,是给自己一个圆满的幸福――人这一生,不求花开富贵,但求花落平安。
  一个人到老年时穷困潦倒,不是因为他年轻时做错什么,而是他年轻的时候许多事情没有做。今天,人类的智慧还无法抗拒自然灾难,但尚可以抵御灾难,分流风险。中年的时候,适当地给自己存一笔颐养天年的钱,总归在夕阳无限好的日子里,心情坦然平安。
  一份人生保障的计划表上有七种安排――人生必备的七大保单。作为保险,这七种安排从另个侧面诠释了生活的不易和隐忧。排在前三位的是意外、重大疾病和养老。假如没有飞来的横祸,假如我们一直健康,的确该想想养老问题。如果活到八十或九十高龄时,作为一介平民,晚年的日子会怎样?如果想生命圆满,想人生之结局不去担忧,想优雅从容地还生命一个尊严,那就该好好想想“养老问题”,给自己一个严谨的设计,幸福的美景,未雨绸缪的计划。

第20章 给忠诚留点敬仰之心
  平时不敢触及“忠诚”一词。这个词说来厚重。不像“老实”“厚道”“仗仪”“够意思”这些简单平俗生活化用词给人以亲切感。说到忠诚不免起敬,连笑容都肃然庄重,犹如听到“革命”一样,少了些许的轻松。
  作为一种品质,忠诚赋予人生许多意义。譬如忠诚的最高代价可以奉献生命,最反面意义则为背叛。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是世人衡量人格品行的一个标准,足与崇高神圣相提并论。
  今天的社会,商品经济团团包围我们,耳边暴风般席卷的是“诚信”之声。信守承诺,呼唤忠诚的渴望像海浪此起彼伏。单打独斗的生意人以仰慕忠诚换取客户丹心;大企业大商团以渴望忠诚维系客户留住购买力;消费群体则牢记忠诚,在一地蒜皮的琐碎纠纷中挑拣忠诚,衡量忠诚。一夜间忠诚变成了惟利的尺秤,惟忠诚方可获利。各种行当都争宠忠诚,表现忠诚,似乎拥有忠诚,便可图谋大计。

当前:第3/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