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第1/6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作者:吴康茹

内容简介: 蒙巴那斯是法国巴黎第十四行政区,地处塞纳河左岸的西南角。对巴黎这座古老的城市来说,在塞纳河左岸,则以拉丁区和蒙巴那斯区最为著名。拉丁区又被称为大学区。法国一些主要的著名大学都建于此,如索尔邦大学、法国综合工科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医学院等。而蒙巴那斯区则是巴黎这个大都会的艺术和文学中心。"

==========================================================================================================================
【申明:本书由 狗狗书籍(WwW.gouyg.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TXT手机电子书,我们因你而专业,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请登陆 狗狗书籍--www.gouyg.com 】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第一章童年岁月

蒙巴那斯是法国巴黎第十四行政区,地处塞纳河左岸的西南角。对巴黎这座古老的城市来说,在塞纳河左岸,则以拉丁区和蒙巴那斯区最为著名。拉丁区又被称为大学区。法国一些主要的著名大学都建于此,如索尔邦大学、法国综合工科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医学院等。而蒙巴那斯区则是巴黎这个大都会的艺术和文学中心。因它与拉丁区毗邻,加之环境优雅,位置优越,自19世纪后期以来,拉丁区的许多文人、教授、学生纷纷迁居于此,到了20世纪初,这里已逐渐成为巴黎学者、作家、艺术家的聚集地。与此相伴随,在蒙巴那斯市区,谓之高雅的服务产业,磨坊、酒店、咖啡馆、夜总会次第开业,短时间内,就像多米诺骨牌,这些灯火喧杂之所不可胜数,这自然成为了此间巴黎文人、诗人、学生们休息、娱乐、聚会的理想场所。而那些道边『露』天咖啡座和酒店也几乎成为了蒙巴那斯的街景和标志。自19世纪以来,蒙巴那斯一直是法国巴黎最繁华、最著名的主要市区之一。

1908年1月9日,西蒙娜・德・波伏瓦出生在蒙巴那斯大街103号的一幢简朴的小楼里。这一天她成了弗朗索瓦兹・布拉瑟和乔治・德・波伏瓦夫『妇』的长女。弗朗索瓦兹・布拉瑟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她是凡尔登著名银行家居斯塔夫・布拉瑟的长女。乔治・德・波伏瓦出身于贵族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塞纳省的省长助理,一生从事行政工作。乔治是这位行政官员的幼子。

弗朗索瓦兹和乔治的婚姻是他们各自的家庭极力促成的。在20世纪初的法国,财富与地位的联姻仍是理想的佳配。凡尔登大银行家通过给予这位可爱的长女一笔可观的嫁资,可以赢得乔治贵族老爷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藉乔治的贵族封号和官衔,可以给阔气的凡尔登家族带来无比的荣耀。而尊贵的乔治世家也并不讨厌结交这位令人羡慕的阔绰平民。因此,弗朗索瓦兹和乔治的婚姻在当时被看成是绝妙的珠联璧合。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桩契约式的婚姻中,两个既未相识又未经感情交流的青年并未鸿沟难越,而且能将情感逐渐升华发展,使婚后家庭生活相对平和融洽。这到底是出于萌发于斯的爱情萌芽,还是应归功于弗朗索瓦兹的年轻美貌和可观的嫁资,总之婚后一年,长女西蒙娜的降临人间,本应给这个未经炼石而搭砌的婚姻小巢以锦上添花的。然而这个不走运的小天使――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到来人间之时,正赶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悲剧。小天使的外祖父、凡尔登大银行家居斯塔夫・布拉瑟先生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失败,被迫宣布银行倒闭,从而步入后生的穷途潦倒生活。银行家的破产和被捕严重地损害了弗朗索瓦兹和乔治两大家族在社会上的形象,同时也意味着改变了刚出生的小西蒙娜・德・波伏瓦此后的生活道路。

弗朗索瓦兹和乔治婚后就搬迁到了蒙巴那斯大街103号,开始了他们的独立生活。所谓新家是一个出租的寓所,位于一座简陋的小楼上,总共才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虽然有阳台,但不宽敞,好在房中设施还算完备,又地处蒙巴那斯繁华区,但无论如何,这样一所公寓是绝对无法与他们各自儿时所长大的豪华漂亮的殿堂比拟的。婚后弗朗索瓦兹自然成为了一名家庭『妇』女,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而乔治则不得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乔治选择律师职业并不是出于自愿。他从小兴趣广泛,尤爱广闻博记,而且聪明伶俐,求知好奇,因此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中学毕业后,在家庭的强制安排下,却进入了法律学院学习。乔治对家庭为他安排的这一生活道路并不满意,他表面上屈从于家庭的安排,然而在整个大学期间,他却很少去听法律课。为表示对家人的不满,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咖啡馆、赛马场和剧院里。戏剧院的后台更是他常去和流连忘返的地方。乔治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开始『迷』恋上戏剧的。而对戏剧、舞台表演的浓厚兴趣使他对学业所要求他必须完成的法律学习深恶痛绝。这一时期,他理想中的第一职业是当一名出『色』的演员。他认为只有这一职业才是远离世俗名利的高尚职业。基于此,他很自然地将极大热情投入于戏剧艺术,而将法律学习当成了必须完成的副业。然而事与愿违,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乔治又不得不进入了父亲的朋友阿尔封斯・德维尔开办的律师事务所,担任秘书。对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乔治仍十分厌倦。虽然在婚后,迫于生计,从道理上,他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把整个心思放在法律事务上,从心里也未将律师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因此,一有机会他就在戏剧和法律之间作选择,长时间地在两者之间徘徊。

弗朗索瓦兹在婚后不久就发现了丈夫这一好逸恶劳、不切实际的弱点。她本是一个心高志大的女子,原本期望丈夫能依仗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专心致志地干番大事,或能像自己父亲早年那样功成名就。然而现实中的乔治却只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纨衤夸子弟。对丈夫前途的无望和对婚姻的失意,加之父亲的破产,一度使新婚的弗朗索瓦兹感到心灰意冷。然而早期的教育,法国深厚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她本人贤淑的品『性』也使她对婚姻和家庭有很强的忍耐『性』和承受力。虽然对婚姻家庭的不满足感,对新婚丈夫的失望感时常萦绕在她心头,但她仍默默地敬重他。特别是父亲破产后,为了丈夫的名誉和事业,她情愿远离家人和亲戚,而专心于料理家务。由于她宽容、贤德的品『性』和善于持家理财,即使婚后的家庭完全没有了进项,但在弗朗索瓦兹的精心安排下,家庭生活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在战争期间,这个家庭的小舟仍然能在平稳祥和的气氛中安然济渡而未受致命的颠簸。

长女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出生不能不说确实是弗朗索瓦兹一生中的大事,初为人母则标志着进入人生的又一驿程。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弗朗索瓦兹从这个在相貌上极像她的孩子身上好像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于是童年那舒适华丽的家庭,那高贵优雅的生活,那受人恭赞的漂亮女孩,那令人骄傲的良好教育,以及在少女时代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憧憬,都余烬复燃般地浸漫于她久受压抑的胸中。她要让西蒙娜成长为她所希望的女子。她要让西蒙娜替她去实现那难圆的梦想。她要在女儿身上倾注全部精力和爱。自此弗朗索瓦兹遂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对小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教育和培养上。她对此长女寄予的厚望是如此之深,以致于对后来出生的次女海蒂娜来说,一直认为妈妈对姐妹俩的关注是实在不公平的。

小西蒙娜・德・波伏瓦聪慧、美丽、天真、活泼,集父母之优华于一身。她相貌上的美丽,『性』情上的乖巧来源于母亲的遗传,而聪明的天赋,『性』格中好动、倔强的一面又秉承于父亲乔治。她很早就显『露』出了其特有的天赋,3岁时能读懂一些儿童读物,5岁半时就进了阿德利娜・德西尔学校的学前班,7岁时就开始了编写儿童故事的尝试。她曾创作了《玛格丽特的烦恼》和《傻瓜一家》两个习作。而对此,母亲弗朗索瓦兹则更是一刻也不放松地对她进行培养教育。母亲除让她完成功课以外,还培养了她多种爱好,如教她学英文和钢琴。在母亲的严格管束和要求下,西蒙娜在学业上以及各方面均显『露』出出众的才华。这使她在整个童年时期看起来要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显得早熟。

固然,小西蒙娜童年时期长足的进步,直接得益于母亲弗朗索瓦兹的严格培养,但无论如何也不该忽视其父亲乔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和他秉『性』深处给她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西蒙娜的长大,乔治早期对戏剧的『迷』恋,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并没有随岁月的流失而减泯。他常常把自己的寓所当成临时戏剧舞台,常邀请戏剧家、演员来家里聊天谈戏,甚至他还经常给妻子女儿背诵戏文,给她们上朗诵课,教她们走台步,指导她们化妆,或者干脆邀请来戏剧爱好者到家中来排练。这就是小西蒙娜逐渐成长起来的那种特有的氛围。

自西蒙娜出生后,她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乔治应征入伍,西蒙娜一家在经济上顿陷窘境。战争结束后,整个巴黎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生活用品匮乏。波伏瓦一家为了节约开支,不得不从蒙巴那斯大街103号搬出,迁居到租金便宜的雷恩街71号。这使西蒙娜・德・波伏瓦从记事起,就亲眼目睹了家庭的窘况。雷恩街71号那阴暗狭窄的房间、母亲因劳累而日渐憔悴的面容使她深深感到了受贫困煎熬的滋味,而贫困也给她天真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即便是经济最拮据的日子里,这个家庭也不乏欢乐的气氛。因病提前退役的父亲乔治常常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妻子和两个女儿面前朗读莫里哀、雨果的剧本。他始终在家中营造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这种气氛以及他那与生俱有的富于幻想、乐观、通达的『性』格深深地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因此西蒙娜・德・波伏瓦很小的时候,就把父亲视为伟人,她十分崇拜父亲,敬佩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才能。而父亲对戏剧的爱好,也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西蒙娜后来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岁月时,曾由衷地感叹到:“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艰苦的岁月中,母亲弗朗索瓦兹不仅在学业上给了小西蒙娜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和品德上给了她深厚的影响,为西蒙娜・德・波伏瓦此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作为一个『性』格倔强的母亲,弗朗索瓦兹以她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博大的宽容的胸怀支撑着家庭。为了家庭、丈夫和两个女儿,她不吝惜自己的容貌、体力。为了两个女儿的成长,她宁愿承担起全部的家务而不让子女为此分散精力。她时常告诫女儿们:“德行、文化比财产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母亲的奉献和辛劳,坦『荡』无私的品行和为人,以及对她的谆谆教诲,对小西蒙娜的整个童年一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西蒙娜・德・波伏瓦从小就养成了热爱读书、重视读书的习惯,而这一信念也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第二章良家少女

在法国,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并不是由来已久的。在19世纪以前的法国,对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方式和途径的争议还十分常见。出于保护女子贞『操』的观念,女子教育一直未能走向社会化。因此,19世纪中叶以前,女子教育的途径、场所一般都是家庭规定的,而不是社会提倡的。当时,女子教育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家庭式教育。家长出面,为女孩子选择、聘请一些家庭教师。这种教育几乎是封闭式的,女孩子们足不出户,在家中接受一些有关社交、礼仪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在当时的法国,在上层社会里,这种教育方式较为流行,而且往往都是被一些贵族或中上资产阶级家庭所采纳。因为它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家长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因材施教,但费用较为昂贵,一般来说,只有财力比较雄厚的家庭才能采纳这种教育方式。另一种是修道院式的教育。在法国,这是最古老、最具传统的女子教育方式。家长们往往把修道院视为寄宿学校,他们花费一定的费用,把女儿送进修道院,少则一年,多则五至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家长把子女委托给修道院后,就不再过问,事实上也无权过问具体的女子教育问题了。一切教育的内容、安排、规划均由修道院制定。而那时的修道院,一般来说,对女子所进行的教育则往往仅涉及一些宗教教义的宣传以及一些家庭手工、技艺的传授。这种在当时法国较为普遍的教育方式,以其安全、简便、费用也不昂贵的特点,能为公众普遍所接受,而且尤其适合于那些中小资产阶家庭出身的女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家庭式的教育,还是修道院式的教育都不是较为完善、正规的教育。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女子缺乏受教育机会的不足,但它只能是一种补充。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缺陷是它没有一套系统化的、较全面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培养出温顺贤淑的女子,但不能使女子的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法国的女子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创新和变革。从19世纪中叶起,女子专科学校的创办,已标志着女子教育开始步入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但长期沿袭的传统习俗和观念也仍在对这些新式的教育施以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所表现出的诸如新式学校中,男女学生住宿隔离、分校授课等也说明了法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这一特定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传统的保守的观念和进取的追求个『性』发展的思想在同时交织地浸润着人们的头脑。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母亲弗朗索瓦兹・布拉瑟由于所处的社会、时代的限制,未能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她的早期教育正是在罗瓦诺修道院完成的。传统的修道院式教育塑造了她忍耐、消极、沉静和克制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也对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待生活的信念,以及对那不甚和睦的婚姻的承受力的形成无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她在两个女儿心中树立了传统的特有的形象。

与母亲不同的是,西蒙娜的早期教育却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913年西蒙娜・德・波伏瓦以五岁半的早龄进入了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学习。这是蒙巴那斯区较有名气的一所正规女子专科学校。该校创办于1853年,在20世纪初,这所女子专科学校虽尚不能与当地的贵族名牌寄宿学校圣洛蒂尔德女子学校相媲美,但它却已成为一所设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正规学校,且以主要招收中小资阶级家庭出身的女子而闻名。波伏瓦从1913年直至1925年一直在这所女子专科学校里就读。在这里她念完了小学和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的最后考试。

德西尔学校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奠定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一生的基础。由于这是一所法国大革命后创立的新型学校,其创办宗旨是要突出不同于传统式的女子教育的新型特点,即重在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知识。因此这个学校里普遍重视综合学科,其学校的教育风格也是资产阶级式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这里接受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她本人在读书期间更是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知识。她对各门学科都有浓厚的兴趣,她好奇心重,有极强的求知欲。而且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其天『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加之母亲弗朗索瓦兹的不断督促和悉心引导,使她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学业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的早期学习期间,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聪颖、好学、兴趣广泛的天『性』就已开始显『露』。由于其热爱戏剧艺术的父亲乔治极其重视对女儿早期智力的开发,所以使得西蒙娜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要显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出众得多。她的智力、理解力远远超过了同窗的伙伴,并常常因为智慧出众而使得一些自惭形秽的伙伴们不自觉地疏远了她。她为此也感到孤独和苦恼,然而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阅读上。由于早年时期受父亲的感染,在她聪明活泼、倔强的『性』格之中,也溶入了沉静、敏感、好幻想、爱孤思的成份,尤其是对文学艺术,西蒙娜也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情有独钟之情。这种情感体验,很自然地使她把阅读看成一种崇高的冒险活动,是一种可以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乐趣的行为。她通常能在阅读中不受周围环境的侵扰,能充分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绝对状态。而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并成为她后来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阅读习惯还对她的个『性』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那种在阅读中须保持高度的稳定、宁静的心态,以及在集中注意力时所需要的毅力和耐心,强化了她独立、自制的意识。

在德西尔女子学校读书期间,西蒙娜渐渐明白了自己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当时的波伏瓦一家,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外祖父早已破产,虽想重振家业,但几次尝试却均告失败,实已无望东山再起了。父亲乔治在一战期间去服兵役,上了前线,后因病而退役。他退役后回到巴黎,先后在几家报社、杂志社找到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种工作只能使他勉强维持生计,也许正是出于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才使他得以安于这种生存环境。家庭经济的拮据,使得弗朗索瓦兹和乔治只得把女儿的前途、出路寄托在她们的学习和读书上。乔治曾提醒过还在读书的长女西蒙娜,他们无法给予女儿嫁资。所以,他也曾严厉地对西蒙娜说道:“你必须工作,否则甭想结婚。”母亲弗朗索瓦兹对两个女儿的前途更是忧心忡忡。她和乔治一样,都认为女儿们必须努力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出于迫不得已,但却是这个家庭中的唯一信念。

西蒙娜・德・波伏瓦不仅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且也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许受热爱戏剧的父亲的影响,她对文学艺术深怀感情,而且她本人也深信自己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天赋和兴趣。在15岁时,她已认识到女人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是能够获得荣誉的。她坚信自己有这一才能。她不甘于像母亲那样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她要超越平庸的环境,要超越母亲。从这一年龄起,她已发誓要当一个著名的作家。这个坚定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使她开始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即便是家庭所面临的多种困难也未能改变她人生的信念。和父母一样,她认为自己的职业完全取决于学习的成绩和聪明的才智,她只能走个人奋斗之路,而别无他途。

尽管阿德利那・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资产阶级风格的学校,但终因脱生于浓厚传统观念的氛围之中,因此学校的生活仍几乎是全封闭式的。即使在战争期间,这种生活也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西蒙娜・德・波伏瓦多年来,在这所学校中按步就班地学习生活着。这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良家少女耐心地过着一种循规蹈矩的刻板生活,这是学校、家庭的环境迫使她只得选择的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所幸的是德西尔学校也并不是一潭死水。每个新学年,校园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这些新学生的到来,给了校园里的学生带来格外的好奇心,因为她们终归属于外面的“东西”。西蒙娜也从这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装束和假小子般的发式变化上敏感地捕捉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风尚变化。

20世纪初叶的法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人们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女人们也渐渐地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纷纷参加网球、高尔夫球、飞行、滑雪和汽车等项运动。习俗风俗的改变也给法国的女子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各种宣传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的书籍在德西尔学校的女中学生中间成为了热门话题。这时的西蒙娜再也不顾母亲的警告,偷偷地阅读起布尔热、都德、普雷沃、莫泊桑、科莱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宣传的主情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地感染着她,同时也渐渐地激起了她对传统的宗教观念以及女子专科学校中一些陈规陋习的不满。20年代,德西尔学校的女生仍被要求身着拖地的长裙和灯笼袖的短上衣。为此,西蒙娜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嘲笑校方观念上的迂腐和保守。她还指责学校的教师才疏学浅。她这种公开表达了对校方不满看法的做法,引起了个别教师对这位尖子学生的反感。但对此,西蒙娜・德・波伏瓦似乎满不在乎,她甚至毫不在意被取消优秀奖的资格。从中学时代起,西蒙娜已显『露』出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个『性』。

西蒙娜少年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转折时期。虽然在这一时代,法国的女子教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深厚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仍在制约着女子教育本身。其中较突出的是,女子基础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对诸如女子出路、女子职业的选择等问题在认识上仍存在着许多偏差,所以女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德西尔学校在女子教育方面仍受着许多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它在某些具体做法上仍表现出因循守旧的特点。而西蒙娜从中学时代起就关注起自己未来的出路和前途,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因而她也很早就意识到现实中的一切陈规陋习与她个『性』追求的矛盾,从而不自觉地起来反抗这些束缚她的因循守旧的偏见。在这个循规蹈矩的资产阶级良家少女的身上,已隐含着十分可贵的现代意识和反抗精神。正是这种现代意识和反抗精神,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敢于冲破一些陈腐的偏见,敢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第三章大学时代

1925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并考入了巴黎大学,即索尔邦大学。从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毕业后,波伏瓦一直曾梦想当一名作家。然而此时她必须面对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对西蒙娜来说,眼前最现实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实现作家之梦,而是如何才能尽快地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从而实现经济的独立。因此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她决定选择中学教师的职位。中学教师的职业在当时看来,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具安全感的职业。对西蒙娜的这一选择,其父母并未予强烈的反对。一方面他们能够理解女儿的这一选择,另一方面父亲乔治一想到女儿将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则总觉得有失他的脸面

。在他看来,女儿的出生已是他一生不得志的标志,如果西蒙娜是个男孩,那么此时他一定会力促其报考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从而在将来成为一名实业家。而作为女子,则只能报考师范学校,只能选择当教员了。在法国,任何欲申请教师职位的大学生都需要参加若干次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考试的合格证书,才能有资格获得一个职业。这在乔治看来也是难以接受和有失身份的事情。到现在为止,他总还是认为凭借女儿的才能,她至少应该成为一名艺术家或其他什么奇才的。但西蒙娜却对他们那些不着边际的诸多想法不予理睬。她是这样一种人,一旦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那就会义无反顾地埋下头去做。在她的『性』格中,优柔寡断是很少出现的。她总是先认定某个目标,然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向此目标一直走下去。

西蒙娜・德・波伏瓦考入巴黎大学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决定首先攻读文学、数学和哲学三个学士学位。她甚至还想攻读法学学位。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大学的专业,并不只是简单地以获得文凭证书为目的,相反而是更多地出于一个女子对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对波伏瓦来说,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固然重要,但多一张比较实用的文凭,毕竟对将来的择业会多一种选择的余地。为此她不得不对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业作综合的慎重选择。由于西蒙娜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因此,要想获得这些文凭,就只有靠更多的辛劳和加倍的汗水了。

当前:第1/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