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第3/52页


黄孝廉道:“我没什么大出息,也没做过官,你祖父常说做官比做人更难,起初我不懂,但后来我懂了一些,赵高,王莽,董卓,李林甫都是做官的,但都被世人唾骂,如果做官做成这样,还不如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呢。你读书多,一定多想这些道理。”
黄裳道:“爹爹放心,孩儿一定严守正道。”
这时,淑均和黄裳母亲也来到客厅,黄裳便将要出使金、辽两国之事说了,并说了需几个月才能回来。金、辽两国路途遥远,黄裳父母、妻子很是惦记,但既然皇上已下旨意,全家人也就开始为黄裳准备出行之物了。
黄裳想自己就将离开京城数月,怎么也得看看好友李宪。后晌时分,黄裳来到皇宫外苑,李宪便住在这里。黄裳来到李宪院中,迎面扑来阵阵花香。李宪酷爱养花,房前小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黄裳和李宪交情甚厚,黄裳来到院中,没先去屋中看望李宪,而是欣赏起院子里的各种花来。只见院子里的花争奇斗艳,各种各样,有些花已经开放,有的还含苞未放,花蔓趴在墙头,攀上门窗,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芳香,令人心旷神怡。黄裳站在院中,欣赏着眼前花朵,不禁想起去年来时写的一首词,黄裳随口吟道:
“莹莹晨露,娇娇翠绿,点点花红。青藤盘坠柔枝,荡漾处,鸟儿鸣唱。朝霞依伴初阳,洒落满庭光。风飘过,阵阵芳香,青青庭院舞绿浪。”
黄裳吟完词的上阕,只听屋中一个苍老细柔的声音跟着吟道:
“闲庭信步丛绿间,景如画,心神顿舒畅。更有大儒相交,谈笑中,俗事皆忘。知音知己,几回畅谈深夜把心敞。青舍间,一壶清茶,再把风光赏。”
吟毕,那声音道:“黄裳小友的这首《雨霖铃》,清新雅致,秀丽深婉,只是太抬举老朽和老朽这小院了。”跟着话声,从屋中走出一位老者,那老者白眉白发,神色祥和,身着白衣白袍,行动间自有一种飘仙之韵。这位老者便是李宪。
黄裳朗声道:“李伯伯,近来一切可好?”
李宪笑道:“老朽还无大恙,只是贤弟你整日忙碌,来我这小院原来越少了。”
黄裳笑道:“自打朝堂听政后,我已是身不由己了。还望李伯伯见谅。”
黄裳称呼李宪为“伯伯”,李宪称呼黄裳为“贤弟”,虽然辈分不对,但自两人相识以来,一直这样称呼。李宪笑着将黄裳迎入屋中。在内屋中放着一张床,一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外屋摆着一张方桌,方桌旁边有两把椅子,屋门旁边放着浇花的桶瓢,除此之外,再没其它物品。两人在椅子上坐定,黄裳道:“李伯伯,我要出使金、辽两国,暂时离开京城,今天是来与你道别的。”
李宪道:“金、辽两国地处极北,贤弟要保重呀。”
黄裳道:“多谢李伯伯关心。”
李宪道:“金国与我朝素无来往,怎么这次要出使金国?”
黄裳道:“金国派使者来我大宋,说要与我大宋签署盟约,共同攻打辽国。朝中众臣多数赞成,但我觉得我朝对金、辽情况都不熟悉,不宜仓促与金签定盟约,所以我奏请陛下,出使金辽两国,以探虚实。”
李宪点头道:“我大宋历来偃武修文,以至兵将羸弱,如开战事,必要万分谨慎。”
黄裳道:“不知李伯伯对‘联金伐辽’有何见解?”
李宪道:“北方蛮夷素来凶狠暴戾,而我大宋文弱仁善,我怕走了一个盗贼,又来了一个强盗。”
黄裳道:“那我们就不与辽国开战了吗?”
李宪正色道:“辽贼夺我燕云十六州,残杀我大宋子民,我大宋迟早与之决一死战。但以当前我大宋之兵力,如若开战,能否取得胜利?”
黄裳叹声道:“我亦有此担忧。”
李宪道:“先皇神宗英明神武,为改变我大宋衰弱无力之局面,劳思劳神,殚精竭虑,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新法,新法施行后,国库增收,百姓乐业,军力增强。然天不怜我,就在新法推行关键之际,神宗却突然驾崩。这也是我们这帮奴才的罪过,没有照顾好先皇。”李宪声音低沉,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神宗驾崩后哲宗继位,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听政达八年之久,将先帝所创新法废除殆尽!可怜哲宗亲政后,虽颁诏恢复新法,但新法施行又谈何容易,而仅过四年,哲宗也已归天。可惜当今圣上,奢靡荒淫,整日沉迷于酒色书画、奇珍异石之中,那些阿谀奉承、专横跋扈之徒把持朝政,而刚烈正直之士却遭到排挤。那些朝廷官员以实施新法为名,残害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现在国家看似歌舞升平,平和昌盛,实则已处在累卵之境。”李宪言词坚定,语音铿锵,黄裳不禁大为振动。李宪继续道:“现在是天佑我大宋,派你来到皇上身边,你正直刚阿,心无私念,皇上又信任你,宠爱你,你一定要全力辅佐皇上,复兴我大宋啊。”
黄裳心绪激昂,高音道:“李伯伯放心,我一定鞠躬尽瘁,竭我全力报效朝廷社稷。”
李宪道:“百年以来,我朝一直是偃武修文,而真正能使国家强大的不是偃武修文,也不是偃文修武,而是崇文尚武。朝廷总是害怕百姓尚武会使国家动乱,但是只要以天下苍生为重,抛弃私念不但不会危害国家,反而对国家大有裨益。”
黄裳道:“李伯伯所言极是,我定会牢记。”
李宪一声长叹,眼望庭院,许久不语。黄裳想劝慰几句,却不知说什么是好。黄裳想起与童贯比武时,童贯曾说李宪是自己义父,于是说道:“李伯伯,今天我与童贯拆招,童贯说你是他的义父,我有些吃惊,既然你是他的义父,怎么你从来没提及过此事?”
李宪愕然道:“你和童贯比武了?”
黄裳道:“今天在大殿之中我们拆了一千多招。童贯所用武功皆是你《葵花宝典》中的招式,他说你是他义父,我却从没听你提及过。”
李宪叹了口气,淡淡道:“童贯和蔡京、王黼、李邦彦、梁师成之流狼狈为奸,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我是羞得提及此事。”李宪神色变得肃穆,缓声道:“童贯的父亲童大哥是我的结义兄弟,童大哥是个商人,经常去西北边境各游猎夷族聚地,用我们中原的茶叶和布匹换取他们的牲畜和银器。那时我驻守西北边境。有一次我带几个人出去巡视边境要塞,遭到了蛮人的掠劫,我们奋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我的部下都被杀害,而我被蛮人所虏。碰巧童大哥和他的商队经过,将我从蛮人手中救出。我们一同赶往我军驻地,没想到蛮人招来救兵,将我们团团包围,童大哥的手下全部被杀,货物都被抢走,我和童大哥竭尽全力才逃出来。可是水和粮食都被抢走,我俩虽然逃出,但面对无穷无尽的戈壁荒漠,也是难以生还。在荒漠中,我和童大哥结为金兰:‘虽今生已尽,来世我们定要做兄弟。’我们约言一定全力走出荒漠,绝不放弃。我们走了两天两夜,到第三天时我实在没有了力气,终于晕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童大哥将我摇醒。见我醒了,童大哥说他刚才捉住了一只兔子,把血放了出来,赶快让我喝了。我看到童大哥一只手捧着我的铁盔,铁盔里有半铁盔的血,童大哥将铁盔递给我。当时我饥渴难耐,就狼吞虎咽地喝了下去,我剩下一些给童大哥喝,童大哥说他已经喝过了。可是当我将血全部喝完后,童大哥却倒在地上,我才看到童大哥的另一只手臂有一道伤口,我才知道我喝的竟然是童大哥自己的血!”





第一卷(本卷章目调寄“踏莎行”) 第二章 秉烛夜谈(2)
更新时间:2012-1-9 16:21:31 本章字数:2084

李宪满脸悲痛,眼泪不停溢出眼眶。李宪继续道:“我赶紧张开嘴,想把童大哥的血吐出来,却又怎能做到。童大哥制止了我,童大哥拉住我的手,说他愧对一对母子,早就不想活在人世了,童大哥让我一定要好好活着。这时搜寻我们的队伍来了,而童大哥却不行了。我哭着问童大哥有什么遗愿,童大哥说他家里都好,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对母子,那对母子就是童贯和他的母亲。童贯母亲童大嫂是童大哥认识的一位青楼女子,童大哥与童大嫂私自生下童贯,但由于童大嫂出身原因,童贯母子一直不能居住在童大哥家中。童大哥说不能让他们母子正正当当地生活,心中一直很是愧疚。童大哥说童大嫂已患病一年,恐怕已是时日无多,童大哥让我回去后照顾他们母子。”
“在童大哥的墓前,我对天发誓:一定要照顾好童贯母子。童大哥家就在汴京,童大哥家境很是富裕,不需要我帮助什么。童贯母子在汴京城外的一处房舍居住,我去找他们时,童大嫂已经病入膏肓,我请了宫中御医为她诊治,却仍然无济于事,童大嫂不久便离开人世。那时童贯只有十四岁,我便带他进宫,让宫中的先生教他读书。刚开始童贯还觉得皇宫之中很是新鲜,但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宫中的生活,吵着闹着要回家。我只得在皇宫附近买了一处宅院,让他住在那里,并聘请了汴京城最好的先生教他读书。我希望他将来能够有番作为,光宗耀祖,也算慰藉童大哥的在天之灵了。可是没几天教书先生就跑过来,说自己教不了这学生,让我另请高明。我没在意,重新找了一位先生,但没过几天,这位先生也说要走,在我好言相劝下才勉强留下。后来有人告诉我童贯虽然小小年纪,但吃喝嫖赌样样具备。我不相信,因为我每次见到童贯,童贯都是非常的老实安静,并且也很知书达理。后来许多人都对我这么说,我才知道童贯不是我所想的那种好孩子。有一天,有人告诉我童贯正在青楼院,我去了青楼院,亲眼看到童贯正在和一名青楼女子私混,我气愤不已。童贯见我到来,连连向我道歉,并跪下发誓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种地方了。看到童贯这么诚心认错,我也就不再追究了。以后我还真没有再听到过童贯的什么坏话,我想这孩子还是可教的。”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在这些年里,童贯读书一直不见起色,我很着急,却也没有办法。我想既然他没有大的才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也就算了。在童贯二十岁那年,有一天,我正在屋里练功,童贯走了进来。那一年,我的《葵花宝典》刚刚创作完成,还不能做到收发自如,所以童贯进来后,我仍然未能收招。童贯看到我的武功如此神奇,就问我练的是什么武功,我说是我自创的《葵花宝典》。童贯突然跪下,央求让我教他这套武功。我说这个武功你可不能练,你若练了,我就无颜在黄泉下见你的父亲了。童贯问为什么,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告诉他。
“自那以后,童贯每天都来求我教他武功,我就把我以前的武功教授给他。没想到童贯竟是练武的奇才,所教武功一点就会,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我以前的武功全都学会了。我很是高兴,心想这孩子读书不行,但能练就一身武艺,报效国家,还是能够光宗耀祖的,所以我请了宫中的大内高手教他武功。没过多久童贯便找我说那些大内高手的武功太差了,他不想学。我说学武是需要积累的,你先学会他们的武功,我再在江湖上找些武林高手来教你。童贯说他不想跟别人学,就想跟我学我的《葵花宝典》,说着便给我跪下了,并说如果我不教他,他就长跪不起。我没理他,以为他只是一时的冲动,时间长了自然就不会坚持了。没想到他竟然跪了一天,我只得告诉他我不能教他《葵花宝典》的原因。”
“练《葵花宝典》之前必须先要宫身,否则便会欲火焚身,自断经脉而亡!”
“听我说完后,他没说话就出去了,我想他是死心了吧,也就不想这事了。没想到一个时辰后,童贯又来了,这次他拿着一把刀,我正问他拿刀来干什么,却见他挥刀就向自己下身刺去,我连阻挡都没来的及,他便引刀自宫了。看到他自宫,我痛惜不已,我是不想让他这样的;看到他自宫后的疼痛,我更是万分怜惜。虽然我八岁时便宫身,但宫身时的疼痛我还是刻骨铭心,至今不能忘记。我赶忙给他点了穴道,封住流血,又要给他上些止痛的药物,但他却拦住了我。他说除非我答应将身上所有武功都传授给他,不然就这样活活痛死。其实自从我认识童贯后,除了第一年童贯有些放荡外,这些年来一直是遵规守矩的,对我的印象也是很好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将我身上的武功传授于他。可是童贯还是不依,让我发下誓言。我想这孩子也太多心了,还怕我失言吗。看到童贯疼痛的样子,我赶紧举手立誓:‘我要将我身上所有武功全部传授给你。’”
“我还是很惋惜童贯这样做,但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这样了。我想就算成为阉人,但能够学得一身武功,报效朝廷,抵御外敌,也可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我们这样的人若能如此,也不枉在这世上白走一遭。我想如果是这样,童大哥也不会怪我的。而看到童贯如此果敢坚决,我也感到几分欣慰。”





第一卷(本卷章目调寄“踏莎行”) 第二章 秉烛夜谈(3)
更新时间:2012-1-9 16:21:31 本章字数:2885

“童贯伤好以后,我便将《葵花宝典》的武功传授于他,当时《葵花宝典》刚刚完成,‘花谢果实’,‘花香依旧’这两套武功路数还不成熟,所以我将《葵花宝典》中的其他六套武功――‘葵花绽放’,‘葵花争艳’,‘葵花向日’,‘葵花含羞’,‘葵花飘香’,‘葵花散尽’统统传授给他。童贯学得很快,没几年时间内便将这些武功全部学会了。我想这次童贯可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了。那时哲宗已经亲临朝政,所以我把童贯推荐给哲宗,可惜一年后哲宗便崩驾归天。宋徽宗继位后,整日沉迷于酒色书画之中,整日与奇珍异石为伴。没想到童贯却与徽宗脾味相投,徽宗不务正业,童贯身为臣子,不但没有直言相荐,反而投其所好。这时候,童贯的本性也显露了出来,我怎么也没想到童贯竟是一个贪恋权财,穷奢极欲,嫉贤妒能之人!后来,童贯和蔡京之流同流合污,以变法为名,搜刮民财,大搞“花石纲”,使得许多百姓被倾家荡产,痛苦不堪。更有甚者,他以我传授给他的武功去杀害忠良,那梁山泊众好汉,个个都是光明磊落、笃行侠义的英雄义士,本来已经归顺朝廷,并且立下战功无数,但童贯与高逑、蔡京等人却容不下梁山好汉,用各种卑鄙手段诬陷梁山英雄,最终将梁山好汉残杀殆尽。”
“我知道童贯这些劣行后,找到他想教训教训他。没想到我教训他时,他却给我顶撞起来,他说自从认识我后就一直怕我,什么都不敢做,说现在终于不怕我了,也不让我管他了。我气愤无比,我说:‘你这样做不但我无颜在九泉之下见你的父亲母亲,你死后又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更让没想到的是,我还没说几句话,这畜生却给我动起武来!《葵花宝典》中的那六套武功招数何其神奇,我只有用‘花谢果实’和‘花香依旧’的招数去对付他。几招内我将他制服,但当时这两套武功还没成熟,我也是经脉紊乱,口吐鲜血。见我使用了更厉害的武功招数,童贯却反问我说:‘你为什么不遵守誓言?为什么不将这些武功传授给我?你发过誓说要将身上的所有武功都传授给我的。’童贯这样问,我也无话可说,我只能说这两招武功还未成熟,还无法传授于人。”
“后来,我又找过童贯几次,给他讲叙大义之理,但这畜生全然不听,并且与我争吵顶撞,完全不顾及这么多年我对他的扶养。后来我每次找他,他却先开口说话,他说我满口仁义道德,自己却连发过的誓言都不笃守,这畜生还逼着我将《葵花宝典》中‘花谢果实’和‘花香依旧’传授于他。像他这种卑劣可耻、为祸百姓的小人,我若再教他武功,那就是祸己社稷,自做罪孽呀。而在世间为人,却又怎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在‘花谢果实’和‘花香依旧’这两套武功创作成熟时候,我开始害怕见到童贯,怕他让我传授给他这两套武功。所以这些年来,我没有再去找过童贯。然而却任由了他为非作歹,这也是我的罪过呀!想必这些年来他都未能遇到对手,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未找过我。但这次他和你比武,是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我想他这次会来找我再教他武功的。”李宪说到此,神情哀伤,面色凄然。
黄裳暗道:“那《葵花宝典》中的八套武功,其武功招数何等神奇精妙,每套武功都是世上的绝顶武功。而若将那八套武功全数使将出来,其间又蕴含着诸葛孔名的八卦阵法,威力之大,常人难以想像。若李伯伯将《葵花宝典》全数传授给童贯,那么童贯当真是天下无敌了。但李伯伯既然已发下誓言,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看到李宪黯然神伤,久久沉默,黄裳安慰道:“李伯伯不要忧虑,童贯毕竟是朝廷重臣,就算李伯伯将武功传授给他,也会对我大宋有益,至少在抵御外敌时,我大宋会增加一份力量。这次朝廷之上,童贯、蔡京就非常赞同‘联金伐辽’。”
李宪叹了口气,道:“那你对‘联金伐辽’有何见解?”
黄裳道:“我认为不应盲目与辽开战。”
李宪道:“辽贼历来残暴,我大宋对金国又是一无所知,童贯、蔡京赞同‘联金伐辽’,我怀疑是金国使了什么花招。”
黄裳想到金使曷鲁曾贿赂自己,心中暗暗点头,曷鲁贿赂自己,也会贿赂别人。黄裳道:“如果朝廷官员接收贿赂,那的确是危险之极。金国如此,必有其阴险目的,我这次去金国,要好好会会这帮女真人。”
李宪道:“贤弟此次出使,还需谨慎行事。探其虚实,才能制定应对之策。”
黄裳道:“我自会倍加小心,见机行事,不辱使命。”
李宪点点头,道:“辅佐君主,你应该知道‘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丧邦’的道理。贤臣忠言可以兴邦,佞臣佞言亦可丧邦。作为朝廷臣子,尽微臣献言之道,务须鞠躬尽瘁,殚精竭虑。”
黄裳道:“李伯伯此言,我会牢记于心。”
李宪仰天长叹,自言道:“然君不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我之奈何?”
黄裳与李宪交往多年,深知李宪心思。李宪是神宗时的重臣,倍受神宗宠爱。李宪协助神宗变法革新,使得国势日渐起色,军力显著增强。神宗驾崩后,高太后临朝听政,李宪力荐继续施行新法,却遭到高太后的降官降职,李宪数次荐言,却被高太后数次降职,最后被贬到此处。徽宗继位,李宪亦曾奏本荐言,却都未被采纳运用。这以后,李宪就很少谈论朝廷政事了。
黄裳见到李宪忧国忧民,愁容满面,心中大为感动,黄裳道:“李伯伯不在朝中,却心系天下,心忧万民。李伯伯之心,黄裳若有机会,必禀报陛下。”
李宪道:“贤弟切勿如此,安静了这许多日子,老朽不想再离开这小院了。朝廷有贤弟一人,我大宋就大有希望,如此我也可安心了。”
黄裳道:“李伯伯高看我了,但李伯伯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当前:第3/5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