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交错》第5/66页


听他这样说刘细明只好接着他递过来的半边橙子。说:“你去哪里?是去打工吗?”
“嗯!我去陆东那边打工。”
“你这么年轻我还以为你是学生呢?”
“是啊,我今年刚刚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就出来了。”
“那……你在那边找到工作没有?”
“没有!等到了陆东再找工吧!”……
通过聊天,刘细明就认识他了,知道他叫马易中。马易中也知道他叫刘细明。
既是老乡,又是同去陆东找事做。刘细明就对他说:“听说陆东市马安镇那边的工业区比较集中,好找工作一些。再就是我们两个人可以在那边合租一间房子,这样就能省下一笔住宿费了。要不你跟我一起去那边找事做,怎样?”马易中很乐意这样,因为他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去找工作,人生地不熟的。找个老乡同行也好有个照应。他身上带的钱也不多,能省一些就尽量省一些,于是他就答应下来了。
他们俩乘坐的这辆火车在第二天上午就驶进了天海站。天海是个大城市,在这里全世界的人都有。火车站外面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比五阳火车站更大更乱。大部分的都是背着包裹来天海打工的人。他们俩随着拥挤的人流从车站里走出来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了。只见宽广的公路上车流拥挤,广场上嘈杂混乱。四周都是数十层上百层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被架到了房顶上,立交桥层层叠叠。大厦上的广告牌到处都是。
他们俩站正在火车站前四处张望,这时走过来一个热心的中年妇女问他们去哪里,刘细明赶紧说:“我们到陆东去,你知不知道从这里到陆东怎么坐车?”“知道!”中年妇女很有把握的回答,紧接着用手往左边一指,说:“那边有个车站,我现在也正好过那边去,你们两可以跟着我走!”
刘细明拎着旅行包就想跟她走,马易中一把扯住他说:“现在骗子多,我们还是去问那边的勤警吧!”刘细明猛然醒悟过来:“对!我差点上当了。”他们俩拿着行李就朝治安岗亭那边走去,但这个中年妇女仍然苦口婆心的劝他们俩跟她一起走。世上哪有这么热心的人呀?非亲非故的。此时马易中已判定她不是拉客仔就是骗子,于是凶狠的瞪了她一眼说:“他妈的!我们去哪里干你屁事,滚!”这个雷锋式的中年妇女才走开了。
他们俩在勤警那里打听到汽车站的方位后,才找到了从天海开往陆东市马安镇的汽车。马易中本来打算到陆东找工作,但由于认识了刘细明就跟着他一起到马安镇来了。反正对他来说哪里都一样。而实际上刘细明在这边也没有什么熟人,虽然他知道他们刘家坪有好几个人都在这里。但这些人都是一些两世旁人,跟他家里没有什么亲属关系。只是一些名义上的亲人而已,如果他真有困难,这些人也不见得就能帮他。所以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只拿到了他堂哥刘家富和他七叔刘世雄的电话号码。但是这两个人只是相对其它人来说要亲一点,他要到这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也只是为了在外面为难时才去麻烦他们。如果一切顺利他也就不打算去找他七叔和他堂哥了。他知道他七叔是他父亲的堂兄弟,到了他这一代就更加疏远了,虽然还有点叔侄关系,可实际上也已经变成了两世旁人。他堂哥跟他家里的关系就更加糟糕了,他堂哥的父亲,他称呼四伯父。他四伯父曾经和他爹合伙做菜生意,后来生意做亏了,他四伯父就私下里把帐本弄丢了,结帐的时候多要了他父亲二百元钱,又不肯认帐。他父亲也不肯吃亏,于是他父亲也就和他四伯父闹翻了,这件事虽然过去两三年了,但他们两家人从这件事以后就一直关系不好。表面上看似过得去,但心里都记恨着。这些事情他在心里都有数,所以在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才下决心不到危难时刻决不找任何人帮忙。
中午,他们俩就到达了马安汽车站。虽然还是早春时节,但天海的天气已经很热了,气温达到了二十多度。马易中从公交车上走下来,脱下一件衣服塞进包里,看着宽广的公路上车来车往,他已经迷失了方向,就对刘细明说:“我们现在往哪里去?”
实际上刘细明也和他一样,突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找不着东南西北了。被马易中这么一问他一时也觉得当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总不能呆在公路边不走吧,首先就得找个安身的地方呀。无耐之下他才买了一张马安地图,在地图上看了半天才决定先到北沙村落脚。
来到北沙村的陈屋社区,他们俩合租了一间临时房,次日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找工作了。他们俩首先在附近的工业区里转来转去,从早到晚都没有停下,中午饭也是两个面包搪塞过去。直到下午五点多钟他们俩才回到租房,走了一天的路,他们俩不但没找到工作,而且还累得不行。都觉得脚后跟痛得钻心,脚板心也有点涨痛。让马易中受不了的是他躺在床上没有多久他的小腿就开始抽筋了,刘细明赶紧帮他买了一瓶活络油擦在他小腿上才慢慢的恢复过来。
一天的劳累没有任何收获,换来的是身心俱碎。他们俩万万没有想到,在上百家工厂的招聘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能找到的都是一些最低等,最让人看不起,最不想做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但时间长工资低而且还很累。对于他们俩来说,干这样的工作确实对不往自己的十几年寒窗。刘细明现在才知道:他们刘家坪有那么多的人在外面打工,但真正挣到钱的为什么只有刘刚一人……
他们俩躺在床上,各自想着心事。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才下来吃了一个便宜的晚餐。
第二天早晨,他们俩又开始找工作了。刘细明还打算走路,可马易中已经走路走怕了。他们俩刚到工业区的门口马易中就建议去买个自行车。此时刘细明带来的一千元钱只剩下七百多元了,而工作却没有一点眉目。他听马易中说去买个自行车他心里还有点犹豫,他担心他带的钱不够花,可这样走路也不是个办法。经过理智的分析,他最后同意了马易中的建议。于是他们俩就以一百六十元的价钱买下了一台八成新的载重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速度就更快了,两个人换着蹬,既轻松又舒服。两天之内他们就走遍了大半个马安镇。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于是他们俩又去了人才市场的现场招聘会,从人才市场走出来以后他们就没有什么信心再去寻找理想的工作了。这年头找份理想的工作不容易,所有的厂家都是在招聘有技术或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他们俩既没有技术也没有工作经验,只是稍微有点文化而已。但学历也不是很高,和一些高学历的人比起来他们又显得不足了。
他们从家里带来的钱一天比一天少,生活的压力也一天比一天大。无耐之下他们就一起进了一个塑料厂。虽然这份工作并不理想,但至少解决了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虽然工资不多但每天也有几十元的收入,在没有找更好的工作之前,他们俩只能在这里先干着。
进厂后,经过简单的培训,他们俩就正式上班了,幸运的是他们俩被安排在同一个车间上班。也许这是上天对他们的关照,给了他们聊天的机会。有了工作,生活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了。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他们俩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不甘心在这个不理想的岗位上长期的干下去,都想着能早一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现在他们俩每天都要在注塑机前站着工作十二小时,已经没有时间再出去找工作了。就是有时间出去他们也没有把握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此时他们俩都感到极大的痛苦和迷茫,就好象在黑夜里迷失了一样。下班后他们俩常常坐在宿舍里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但说来说去也没有什么结果……
这天,又是厂里发工资的日子了。全厂的员工都很激动,人人都在讨论谁的工资高谁的工资低。可刘细明和马易中却仍然和平常一样,下班后坐在宿舍里聊天。因为这次发工资还没有他们俩的份。这天晚上他们宿舍里的几个老员工又在讨论工资的事。
他们俩刚刚走进宿舍,只听见老陈对小杜说:“这个月你拿了多少工资?”
“哎!像我这样还能拿多少工资?九百多元,一千不到!”小杜叹了口气说。
“有九百多你还嫌少呀,我才七百多元呢!”老陈丧气的说。
“他妈的!”小杜骂了一句,接着又说:“还是工模房的人工资高,听说中级技工以上的人工资都在一千五以上。”
“工模房在哪里?他们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工资?”刘细明惊讶的问。
“工模房就在咱们车间的最里头,那里面有很多机床。在那里面上班的人都是厂里的技工,大部分的人工资都很高,听说有些技术好的人工资有三千多……”小杜给他们解释说。
次日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们俩就一起去了车间里头的工模房。工模房的一个热心老师傅给他们俩介绍了模房里的各种机床的用途。他们俩听了老师傅的介绍后如扒云见日,茅塞顿开!于是他们俩决定投身于机械行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俩天天都去工模房找这位热心的老师傅聊天。老师傅见他们俩热心于机械行业,就给他们推荐了几本机械行业的入门教材。老师傅说:“要想从事机械行业首先就要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和<<机械加工工艺>>等一些有关的书籍学会了才可以实际操作各种机器。”
星期天他们俩就骑着自行车去了一趟新华书店,用身上仅有的钱把老师傅介绍的几本书全部买下来了。买了这些书以后刘细明就真的是身无分纹了。前几天,他还可以经常到厂门口的小店里买瓶冰冷的矿泉水喝。可现在他只能呆在宿舍里喝那些烧开的自来水了,晚上也不吃任何东西了。马易中也和他一样,下班后就在宿舍里拼命的看书,再也不去厂外闲逛一下。
这些天,他们俩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清苦了。但突然间他们也觉得生活充满了巨大希望,时间反而不够用了。人呀!只要有希望就会产生无限的动力,再苦再难也能想办法克服。







第五章师傅竟是伪君子,经理招聘技术员 [本章字数:7467 最新更新时间:2012-10-19 11:56:12.0]
----------------------------------------------------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中他们俩就在这个塑料厂工作了三个多月。已经领了三次薪水。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但省吃俭用的刘细明为了去学技术已经存下了二千元钱。等厂里再发一次工资他就可以去报名了,近段时间他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在这四个多月里他己经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大部分的星期天他都在书店渡过。
他如此拼命的学习是因为他不想再呆在生产线上为了每天几十元钱的工资而奋斗了。在他看来,他十五寒窗换来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再苦再累他只想为自己寻找一条生活的光明之路。他知道,如果他一直在厂里的最下层当一名普通员工,他不但对不起父母亲为了他上学付出的血汗钱,更会让人家看不起的。此时他好像又听见他三婶说:“我儿子虽然是初中生,但在外面享受大学生的待遇。”是呀,人家一个没文化的人都能在外面享受大学生的待遇,而自己却在生产线上享受初中生的待遇。
他为了不让父母难过,不让父母亲着急,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说在外面很好。只告诉父母自己在一个塑料厂上班,没有说自己具体在干什么。他认为他在生产线上机械的劳动是他生命里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应该永远埋藏在记忆里。如果传回去,让村里的人知道他一个大学生在生产线上做员工,乡邻们肯定会指着他爹的背后说:“刘启玉的儿子大学毕业了,也是在厂里做员工,几年大学白上了。”所以他不想让村里的人知道他在外面的情况,如果让村里的人知道他在外面混成这个模样,他父母亲一定会承受许多无言的耻笑,就像刘远山想当村干部一样。
摆在他眼前的唯一一条出路就是尽快改变自己的处境,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坚信他的能力不比那些所谓的“白领”差,只是眼下他没有一个合适的舞台来演绎他的才干。
他是文科生,来到天海闯荡了几个月后他才发现文科方面的东西在企业里确实难以施展。于是他才下定决心改行,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他现在发现他选择的机械行业没有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谓天道酬勤,只要你肯干肯学肯钻,一定会获得自己满意的收入和社会的认同。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强烈的想改变自己的处境的心理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无限的精神动,迫使他付出玩耍的代价去实现他的梦想。
此时他正躺在床上,一双大眼睛盯着房顶的风扇。脑子里思绪交集,有愁怅,有忧伤,但更多的是信心和渴望。虽然说他大学毕业后一无所有,只身来到天海,几个月来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虽然家里的人不知道他在外面的具体工作,但乡邻们总是在热心的观注着他在外面的情况,常常问他父母亲他在外面怎样?父母只说他在一个塑料制品厂上班。于是乡邻们就都说他大学白上了,还不如当初不上大学,直接到外面去打工还好一点。任凭人家怎么说,但他并不后悔他上了大学,至少他在大学的三年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微积分>>和<<高等数学>>给他奠定了机械行业的理论基础。比方说:马易中也是高中生,但他学习<<机械制图>>这本书时就有很多地方不懂,经常跑过来向他请教。而他刘细明就不一样了,肚子里有墨水,上过大学,他学这本书就象看小学生的课本一样,轻轻松松的看上两遍就全会了。这就是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区别,虽说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样,但他们的文化功底终归不一样。每当马易中带着书本来向他请教时,他的内心就获得了很大满足。有一次,他和马易中在研究空间组合体的工程图时,马易中很自然的说:“你怎么这样历害,你不愧是大学毕业的。比我强多了。”……
农历六月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天海的天气更是炎热,毒辣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无情的炙烤着大地。村村落落的大树下到处坐着穿短衣短裤乘凉的人,姑娘们又一次换上了超短裤,超短裙,向异性展示着诱人的身材和健美的大腿。高楼大厦被太阳晒的滚烫,大地上趟起一层微溥的黄尘。气温最高时达到了四十度。车间里的换气扇和风扇呼呼的转个不停。刘细明正在一台注塑机前认真的观察一个塑料制品,注塑机里的塑料模具发出轻微的撞击声。马易中从后面的机台边绕过来,站在刘细明面前说:“明天厂里又放假了,你有什么打算。”
“这么热的天还能怎样?在宿舍里睡觉吧?”
“睡觉?”马易中惊讶的看着他。
“怎?你想干嘛?”
“我们明天去马安技校看一下,如果培训的课程符合我们的要求咱们就去那里报名,你看怎样?反正在这里上班是浪费时间。早点报名早点改行呀。”
刘细明又从注塑机里取出一个产品,一边看一边说:“马安那边太远了,咱们每天上班十二小时,不方便。不如就在附近找个培训班报名算了,反正这里的培训学校这么多。哪里都一样,再说近一点天天都可以去。”
次日,他们俩就共同骑着一个自行车来到了离他们厂最近的“广成培训学校”。
广成培训学校是一家社会上的业余培训机构,很不正规。常年累月的招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附近的工厂里上班的工人,只要你报了名,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学习时间由学生自己决定,相当自由。整个学校只有两个门面房那么大,由四名老师和几十台破旧电脑外加三四台旧机床组成。两个老师从事电脑培训,一个从事机械培训,还有一名是女的,负责宣传和招生。
马易中和刘细明把自行车停在学校的旁边,推开玻璃门走进去。这个负责宣传的女老师马上走过来给他们介绍学校的培训课程和学费,并给他们发了两张宣传单和自己的名片。
刘细明接过她的名片看了一下,说:“程老师,你先带我们去看一下机械加工的培训吧!我们俩都想学这方面的课程。”
戴眼镜的程老师就引着他们进到了隔壁的门面房里。由于他们俩去得很早,这里还没有学生过来培训。只见门口的两边摆着两台旧车床,里面摆着一台铣床和一台磨床。程老师给他们俩介绍说:“我们这里只培训普通机床的操作,这里的机床都是工厂里使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机床。一般来说在这里培训三四个月就可以去找工作了。”
马易中问:“这里有几个老师?”
“一共四个。两个是电脑培训的讲师,我负责宣传和招生,还有一个负责机床培训。”
听完程老师的介绍,马易中对刘细明说:“你看这里怎样,就一个老师,万一老师不行,那我的学费不是白交了。”还没等刘细明说话,程老师为了让他们俩来广成报名,接着就说:“在我们广成培训机械制造的朱老师是一个在工厂里当高级技工的老技术员,我们这里的很多学生都在外面找到了对应的工作。而且我们的学费是附近这一片的培训学校中最低的。”
听她这样说,刘细明又把手中的宣传单看了一下,发现这里的学费确实是最低的,单学一种机床的操作只要一千五百元。以前他打听过马安技校和其它的培训班的收费标准,发现跟马安技校相比这里便宜五百多元,刘细明正在犹豫,但马易中有点不喜欢这里,就对程老师说:“我们过两天再来这里报名。”说完就拉着刘细明走开了。
从广成培训学校出来以后,他们俩又到其它的几家培训学校了解情况。最后刘细明还是选择了广成培训学校。因为“广成”离他们厂里近,平时下班也可以去参加培训,学费又便宜,跟其它的培训机构相比可以节省几百元的学费。最主要的是他通过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发现机床的操作本身很简单,没有什么太难的东西,关键在于多练习。但马易中却认为“广成”不行,条件太差了,师资力量不强大,像这样的培训学校说不定哪天就关门了。在马安镇来说,像“广成”这样的学校遍地都是,一年之内会倒闭很多家,也会出现很多家 。
时间像翻书一样的逝去!转眼间又到了厂里发工资的日子,这一天全厂的员工都很兴奋。在厂里辛辛苦苦的工作不就是为挣点钱吗!钱一到手人就活了,有些人整个通宵打牌赌博,有些人纠合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喝的天昏地暗,啤酒瓶子遍地都是。而刘细明拿到工资后就打算去广成培训学校报名了,当天晚上他就找到了马易中说明天一起去“广成”报名。可马易中却对他说:“你先去报名,看那里的老师怎么样,如果老师确实是高级技术员我再去报名。”
两天后,刘细明就带着他的三千元钱到广成报了名。本来按宣传单上的标准是每学一种机床的学费是一千五百元。可刘细明去报名时就跟程老师讨价还价的说了半天,得了个优惠价,以二千三百元的学费学两种机床的操作。一下子就节省了六百元,报名后,刘细明喜出望外。
整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不论时间有多晚他总要去学校里摸一摸这些机床。上白班时他就晚上去,上夜班时他就下午去。争分夺秒的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他发现这个教机械制造的朱老师确实跟马易中想象的一样,不知道是朱老师不愿意教学员的“真本事”还是朱老师本身就很肤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已经把机床的基本操作。按照他自己的预定目标现在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可朱老师的安排总是要他做一些基本的操作,或者加工一些简单的零件。还对他说:“基本功很重要,做机械制造就得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行。”刘细明知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的学费可能就真的白交了。他已经学习了机械制造的“理论知识”。可现在师傅不让他“实践”,老是让他做“基本功”,他已经开始对朱老师产生了愤恨的情绪。他妈的,你如果没真本事就不要在这里当老师!他心里这样想,可现在还不能当面跟朱老师翻脸。如果跟老师闹得不高兴那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这天下午,他又来到了学校。可今天的学员比较多,四台机床都有人在操作了,他只好站在旁边和同学们聊天。在门口的一台车床上操作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学员。他就站在这个戴眼镜的学员旁边看着他操作。意外的是,这个戴眼镜的学员似乎学会了所谓的“真本事”。他正在做一个高难度的机械零件。这样的机械零件从培训教材上可以看出是中级技工的考核要求,可他怎么就会了?是不是他以前在别的地方培训过?于是他就问他说:“你在这里学多久了?怎么这样厉害,能做这么复杂的零件。”
刘细明的这句恭维的话让戴眼镜的学员感到非常高兴,就笑着说:“我在这里快三个月了,现在正在找工作。”
“你的本事是朱老师教的吗?”
“怎?你怀疑朱老师的能力吗?他可是高级技工。他不教你真本事你得想些办法和他搞好关系才行。这年头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关系。”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细明猛然醒悟,心想:什么狗屁“搞好关系”,说白了就是给师傅送点“礼”呀。搞懂了这个问题一切他就明白了。

当前:第5/6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