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北大人》第28/31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新规律,这种不满足现状,不『迷』信书本的精神,才会使人类的认识逐步深化。

随着学以致用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书本知识的不断发展,要求你读书而不『迷』信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前人的直接经验,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3.专业知识的掌握要靠相应的职业技能来体现,职业技能只能靠锻炼获得

强调职业技能,古已有之,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指各行业都有技能出类拔萃者。

古人曾在《卖油翁》中记述了卖油老人不用漏斗就可倒油的绝技。

现代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的售货员张秉贵,不用称就可以抓出顾客所要的数目等等。

目前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学子的职业技能学以致用水平较低,在参加工作后,与工作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例如:一些师范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一直被老师认为是"优才生"的学子,在真正走上讲台后,语句表达不清,字写的也不成形,50分钟的课他用20分钟就全讲完了,不但听课的学子听不懂,他本人也是"茶壶里装饺子,里边有,嘴里倒不出来",光着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3)学子自身的原因。

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强化学子的技能培训,提高学子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其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未来职业的需要。

鲁迅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譬如,城市里的人到了农村以后,大多数人都分辨不清麦苗与韭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城市里的人没有感『性』上的认识。而农村里的人则因为接触的多了,就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这说明书本知识要和学以致用接触并使之活起来。

典型事例就是乔治・斯蒂芬逊发明火车的经过。

14岁就到煤矿做工的斯蒂芬逊在煤矿中从事的工作就是擦拭矿上抽水的蒸汽机。

后来,他当上了煤矿的保管员,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机器。

他感到,当时落后的运输工作不能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煤矿业,于是他就想发明一种"强有力的运输工具"。

他8岁时就开始给人家放牛,因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对机器十分熟悉,但是,有好多问题他都无法上升到理论上进行解释。

于是,他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他都11岁了,但却是个文盲,"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从零开始吧!"他与启蒙的儿童一起在夜校的一年级就读。尽管他所面对的困难非常多,但他却从未有任何的懈怠。

为了更好地进行蒸汽机的研究,他步行了1500多里来到了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的家乡做了长达一年多的工,他在工作之余,就对蒸汽机构造的原理进行钻研,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始进行"强有力的运输工具"的发明。

他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钻研在1814年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但是试车却失败了,他受到了诽谤和责难。

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继续研究并对其加以改进。他于1825年9月27日在英国斯多克敦至达林敦的铁路上,对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进行了成功的试车。人们热烈地庆贺火车的诞生。

他于1829年10月驾驶着新制的"火箭号"参加了在利物浦附近举行的一次火车功率大赛,并获取了胜利。

如果,斯蒂芬逊只有实践,却没有书本知识,是不能发明出火车的;但是,学到了书本知识,却不能与实际相联系,也无意于解决运输上的难题,火车也不会在他的研究中诞生。只有同实际社会进行接触地读书,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下面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据说,宋代的一位收藏家得到了唐代画家戴嵩流传于后世的《斗牛图》。

此人得到《斗牛图》后欣喜若狂,时常炫耀说:"戴嵩此画,形神兼具,真不失为大家手笔!"

有一次,他又挂出《斗牛图》欣赏,连声赞道:"妙呵,妙……"

"哈哈……"

忽然,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回头一看,是个过路的农民正看着那幅画,脸上『露』出了不屑的神情。

收藏家有些气恼,便问:"你笑什么?你懂画吗?"

农民指指画说:"我只会放牛种地,不懂得画。牛,我可是看得多了。两牛相斗,力气全使在双角上,尾巴夹在两腿间。而画上的两头牛,看上去虽斗得很激烈,尾巴却翘得高高的,怎么可能会使上全身的劲呢?这显然是画错了,所以我不禁失笑。"

当前:第28/3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