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业》第723/769页


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他们诧异为什么没有祭拜孔子,但是也没有多想,毕竟人数太多,可能顾忌不过来。

但是对于江南理学的学子来说,他们反倒是非常高兴,甚至兴奋,这次没有祭拜孔子,说不定将来就可以祭拜朱熹了,毕竟在江南理学文人心中,朱熹才是大贤,甚至可以和孔圣人相比。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考试,在考试进行不到一个时辰的时候,就已经有考生考完了,对于这种填经,如果学业好的考生,是非常轻松的,很多人甚至还检查了一遍。

很快,就有考生考完试了,离开自己的位置,将考卷交了上去,这些考生中一部分是学业非常扎实的,还有一部分是学业不太好的,学业扎实的考生全部都会,很快就答完了。

至于那些学业不是很好的考生,自然是不会在意这些,会的写上,不会的就不答了,于是一路的考生有人说试题太简单,也有人说试题有些难,但是考完的考生都纷纷离场。

很快,考试的结束的时间就到了,在三声钟声之后,考生们都将自己的试卷纷纷上交了,各区域的监考官也御林军士兵的协助下将试卷全部定点完毕,然后将带着名字的地方全部遮盖着,随后装订起来,然后再由监考官将试卷上交到制定地点,整个考试就结束了。

大宋迁都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结束了,这也是南北一统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意义非常重大。

但是身为皇帝的赵昀,此时根本就没有在意科举考试,首先赵昀有心改革科举考试,于是这才科举考试就没有划分太多的科目,就是单一的项目。

这就是弱化儒学一部,之前考据考试设置的很多科目,其实都是在考察儒学,其实还是一个样子,就是难度不一样了。

赵昀未来的想法是将儒学设定为其中的一个科目,而不是全部的学科都要考儒学,将来赵昀在对教育进行改革之后,也会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首先就是法律,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考察的重点绝对不是儒学。

所以赵昀在一开始都没有祭拜孔子,这也是在削弱科举单一的一部分,至于后来的改革,赵昀还需要慢慢来制定,毕竟想要建立一套教学体制,还有国家人才培养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随着初试的结束,就是大量的阅卷了,初试试卷都是非常简单的填经,所以阅卷只需要普通的文吏就可以,答案都是固定的,几乎不会出现错误,而且每张试卷都是两个人查阅,同时还有人员负责抽查,所以阅卷工作非常顺利,成绩很快就公布了。

通过初试的人员其实一直都没有最终确定,还是要根据乘机的,一开始众人判断应该是在三千到四千人之间,但是等到乘机出来了,发现有八千人通过了初试,这实在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赵昀对于这个结果反倒是非常满意,现在天下百废待兴,尤其是北方大地,一片萧条,虽然经过一年的恢复,也出现生机,但是想要全面恢复,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在赵昀看来,首要的任务就是行政制度的建立,在这个没有现代通信的时代,加上交通落后,建立一套行政制度是非常困难的。

就是一个中原地区,缺口的官员和文吏就有三千多人,这还是保守的计算,还有赵昀大面积建造的工厂,这些工厂也需要人来管理,然后就是开发辽东的生产团,这些生产团虽然是军事组织,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文职人员来协助管理。

赵昀现在缺口的人才不仅是儒学,更多的是农耕人才,种地是一门大学问,能够种好一块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能够将一县的农田都管理好,更是了不起。

赵昀开发辽东计划要持续数十年,一开始就需要大量的生产团进入辽东荒芜之地开垦,所以吏部给赵昀上报的官员和文吏缺口,辽东就有五千多人,这些人是维持生产团的核心,也是能够发挥生产团力量的重要支撑。

赵昀是带着后世思想来到这个时代的,所以他非常大量的基础建设和激发手工业发展,将会带动工业革命的出现。

在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就是手工业最繁盛的时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最后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大大提升,廉价的工业品开始进入普通百姓人家。

赵昀现在能做的就是大量的基础建设,同时开发资源,恢复农业生产,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重点,当社会稳定了,农业生产也稳定之后,这些君王就认为天下大治了,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后世来人的赵昀清楚,农业只是根基,工业才是王道,只有打开工业大门,大宋就可以繁荣昌盛,这个东方帝国就不会出现晚晴屈辱的历史。

(本章完)

作品相关 第493章 文吏改革

很快,礼部就公布了科举考试通过初试的人员名单,足足有八千人,这可是创造了科举考试的先河,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正考将会有八千人参加,这还是头一次。

诋报全篇刊登了通过初试的八千人,同时明确表示,这些通过的考生,其实就等于拿到了文吏资格,也就是说他们即使没有在正考上榜,但是也可以成为文吏,进入官府衙门,或者是工厂、生产团里面担任文职人员,也可以领取一份不菲的薪资,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消息也让京城的考生沸腾了,毕竟八千人里面真正能够在最后科举上榜的人屈指可数,只有几百人而已,甚至一成都达不到。

这些初试通过的的考生里面,有很多都是才学一般人,他们自认为没有什么能力最终通过科举正考,成为真正的官员。

其中还有很多考生是家境贫寒的考生,他们抱着科举改变命运的想法,但是甚至自己的条件很差,这些贫寒子弟在治学上面的精力有限,更多的是在为生计奔波,所以他们得知通过初试之后,都非常兴奋,毕竟初试的通过,就意味着可以进入文吏之中,能够拿到一笔非常高的薪资,已经是改变命运了。

赵昀的这个改变,一开始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这个时代的文吏就像当年的吕诚一样,都是官员的署官,也就是官员自己的雇佣的,带着浓厚的忠诚主义,是官员自己给这些署官发薪资。

但是赵昀改变了这个局面,首先这样的署官对于官府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尤其是一些重要职位上的官员,自己雇佣署官为自己处理政务,自己的署官,即使发现主官有违法的行为,也不敢揭发,甚至为了生计,还有帮助隐瞒。

所以赵昀直接废弃了署官制度,改为考试录取文吏,将每个官府的文吏人员职务确定,一个县衙的署官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然后通过考试录取,最后分配过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官员们自己雇佣署官的不确定。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署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就是县衙里面的文吏都是身份尊贵之人,当年的吕诚,他是上官的署官,协助上官带着他雇佣的手下维持治安,这些人在百姓眼中,都是官老爷。

而且想要成为署官,于是需要出身和关系的,这些主官身边的署官,都是自己的亲信,毕竟好处都是要给自己的人,身边都是亲信,很多事情也方便很多。

所以普通寒门子弟想要进入官府公堂,出了科举之外,几乎是没有机会的,而且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非常少,这也让很多寒门子弟读书无用,最后不得不为生计放弃读书。

当前:第723/76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