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业》第724/769页
此时不同了,赵昀直接改变了这一切,八千人,出去八百多官员,剩下的七千多人都是文吏,然后就可以补充到各州府,替代那些主官的署官,让官府不再沦为个人的天下。
赵昀的这些改革往往都会让遭到很多官员的反对,但是这些官员都不得不接受,主要的原因就是赵昀的铁血。
如果是在之前的几位大宋皇帝那里,这样改革不知道会有做大的阻力,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执行,但是到了赵昀这里,赵昀一句话就办成了,因为没有人敢违背赵昀的意愿,因为赵昀在为处斩的官员,已经超过了大宋立国以来诸位帝王的总和。
这还没有结束,赵昀下令斩杀的官员多,同时罢免的官员更多,赵昀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不作为的官员直接被撤职,并且赵昀将考核制定的非常详细,只要不符合要求的官员,直接被免职。
于是大宋朝的朝堂和官府立刻焕然一新,当年困扰历朝历代的庸官庸吏情况在赵昀这里完全消失了,原因就是没有人敢不干活。
这次文吏改革,让整个大宋朝都震动了,以后身边的署官要换人了,对于很多官员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手下没有几个自己人,很多龌龊的事情是无法隐瞒的,这次换人了,不知道多少见不得人的事情要被弄出来了。
很多官员都暗暗叫苦,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大宋朝的天下变的太快了,之前的文官集团此时在赵昀眼中没有任何地位。
当年可以统治天下,左右皇权的士大夫,此时全部沦为皇帝的陪衬,赵昀身边的武将集团大量地进入朝堂,之前的文官集团土奔瓦解,现在想要隐瞒一些龌龊的事情,甚至当年还可以动用朝堂里面的人脉,现在是根本就不可能了。
这次文吏改革也直接撼动了基层官员的地位,尤其是一些最基层的统治力量,甚至是家族力量被撼动了。
而且官员们发现,这些年他们身边的手下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一些最继承的捕快们,这些人的改变更多,之前都是地方自己招募,或者是一些官员雇佣署官,但是现在朝堂将大量的退伍士兵安排到了这些地方。
于是继承无力也改变了,这些退伍的宋军士兵,都是在军队里面受过思想洗礼的人,他们对赵昀的忠诚是绝无二心的。
赵昀也没有亏待这些战场上面厮杀的将士们,军官都被任命为文吏或者一些驿站的主官,普通士兵也全部都编入了驿站或者官府里面,这些人的到来,实际上让地方治安更加稳定,他们是赵昀的兵,别地没学会,一个个都是胆子大,看不得不干净的东西。
当年甚至出现过一个宋军军官到了地方,看到恶霸横行,立刻开始惩治,但是地方主官早已经和这些地头蛇勾结在一起,于是处处为难这个军官惩治恶霸。
这个军官愤怒不已,在官府里面狠狠地咒骂了一顿这个主官,然后就一个人去了京城,去找赵昀。
军队士兵和退伍军人有一条专门的渠道可以和赵昀取得联系,于是这个军官很快就得到了赵昀的接见。
最后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赵昀令这个军官统领一百御林军,带着他的军令回到了地方,将主官和几个串通在一切的官员,还以后一众恶霸全部斩首了。
(本章完)
作品相关 第494章 科举正考
随着初试的结束,整个京城也进入了欢乐之中,对于通过初试的八千学子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差事,那就是进入了文吏集团,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事情了,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随着初试的成绩公布之后,正考也随之开始了,通过初试的考生很快就领到了他们正考的准考证,三天之后,正考就要开始了。
赵昀此时最关系的是初试中南北方学子人数,从礼部给赵昀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初试中北方学子有三千多人,南方学子四千人。
这个人数比例让赵昀非常满意,北方学子的人数比较多,这也是对北方学子的支持,而且这次科举初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初南北分榜之后,很多南方学子对次不满,但是随着文吏制度的改革,八千人的文吏入仕,让最后的正考也黯然失色了,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对最终入仕官员身上,现在所有人都议论的是文吏集团。
赵昀需要一支庞大的文吏集团来治理地方,官员的角色虽然重要,但是所有人都清楚,最终和百姓接触的,其实是文吏和各色衙役们,他们才是基层的骨干力量。
诋报也对文吏的改革进行了全篇的报道,同时让大宋百姓也兴奋不已,尤其是读书人,他们的梦想自然是入仕为官,但是这些人也非常清楚,入仕的毕竟是少数几个人,三年才一二百人,对于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来说,能够入仕的屈指可数。
但是现在不同了,就是当不了官,也可以进入文吏集团,毕竟在大宋吏部公布的薪资里面,文吏是仅次于九品官员薪资的,每个月可以领十银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户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是巨大的优惠,十银元,完全可以让他养活一家人衣食无忧。
在对文吏热议之中,科举正考开始了,但是和之前的影响力相比,科举正考确实被之前的初试掩盖了,八千多人拥有资格,但是当日真正进入考场的只有五千人不到,剩下的两千多人都放弃了。
这两千多人都清楚他们的水平,初试都是勉强通过的,正考根本就没有希望,此时能够进入文吏集团,拿上一份不错的薪资,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对于正考,这些人也没有抱希望,索性就直接放弃了。
正考考试依然在京城外面的考场,考场这次安静了不少,只有五千多人进入,考试依然是之前的流程,在一番检查之后,考生进入考场了,考试过程都一样,就是考题不一样,而且正考是分为两天进行的。
第一天主要是填经,正考的填经要比初试难上很多,而且还有词语解释,加上自作诗词,这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完全是一个综合考察了。
但是能够进入正考的考生,对于这些考试内容,也是非常清楚的,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都完成的很好。
考卷一共分三页,第一页是填经,第二页为经义,各印有二十个考题,最后一页是诗词。
填经最简单,和初试试题一样,都是在典籍名言警句里面选择地去掉几个词语,然后让考生填写,这个考试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很多人都是满分的。
经义就类似于名词解释,每个题目下面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处答题,出题的都是是饱学之士,所以出题非常讲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会出那些众人耳闻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种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书里的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
诗词部分则是分为诗和词,诗以“入秋”,“北伐”,“求学”,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及到了。
词部分以《临江仙》,《醉花阴》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首有关大宋山河和北方中原场景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