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第16/33页
于奥伊斯特湾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1)
---------------
他认为他的主张代表了民众意愿,若遇职业政客们阻挠,他就直接诉诸民众。
伍德罗·威尔逊与国联
伊迪丝·威尔逊轻轻地把一条毯子盖在她丈夫那瘫痪了的左臂上,而且将灯光调暗,让别人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她那卧床的丈夫。医生则让他反复练习了几句很简单的笑话。然后,伊迪丝在他“好的一侧”摆了两把椅子,等候客人来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已有6个星期未露面,除了他的妻子和医生以外,别人都没有瞧见过他。
伊迪丝·威尔逊请两位客人进来,一位是共和党参议员,一位是民主党参议员。他们在主人精心安排的椅子上就座后,威尔逊讲了他事先练习过的几句话。
“我们在为你祈祷呢,威尔逊先生。”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福尔说。
“祈祷我什么,参议员?”威尔逊问,“祈祷我什么呢?”
两位参议员笑了,大夫赶紧请他们结束谈话,领他们走了。
这次精心安排的花招居然奏效了。《纽约时报》就这次会晤报道说:“到处流传的而且往往是居心不良的谣言说总统业已残废,由此不攻自破了。”可是他们哪里晓得,这位国家元首和谈判大师已经病得只有一个空躯壳了。然而他还非撑着不可。他还得为他的理想奋斗,就是实现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他坚信这是上帝赋予的使命。威尔逊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和平盟约,在巴黎和会上已由欧洲列强领导人谈妥,但却在美国参议院纠缠不休。条约的核心是成立国际联盟(国联),威尔逊为实现这一点不遗余力,甚至愿为此奋斗到死。
威尔逊提出和平盟约,起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主张使它成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从1914年到1918年,这场战争席卷了欧洲。到它结束时,死亡人数已史无先例地达到850万人之多。威尔逊曾经争取让美国旧能不致卷入战争。1916年,他就是靠美国保持中立的竞选纲领而赢得了总统连任。可是大选后不久,人们就日益担心德国会把战火烧过大西洋,迫使美国参战。
1917年1月,德国迈出了针对美国的第一步,宣布在大西洋展开全面潜艇战。它派出了潜艇,要隐蔽地靠近美国舰船发射鱼雷。
接着,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国发给墨西哥的一份电报,把它交给了威尔逊总统。这电报唆使墨西哥进攻美国,保证德国将予以全力支持,并许诺德国将把美国的得克萨斯、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这三片土地交给墨西哥以作为奖赏。这一电报最初被以为是伪造的,但德意志帝国的外相竟出人意外地证实了确有其事。威尔逊向报界公布了这一电报,一时舆论大哗,反德激情迸发,美国再也无法中立了。
威尔逊决定,既然要参战,就不仅是要战争胜利,还需要有一条更高的原则。威尔逊年轻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就著书立说,阐释了政府作用、政治理论和进步理想。他曾多年思索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考虑过如何建立一个世界组织以维护和平,团结各国,并使之各自受到制约。他有一次对他的妻舅说:“我久久琢磨了拿破仑的一句话,即‘用武力从来是不会最后解决任何问题的’。”威尔逊要打仗了,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给世界带来和平,而且是永远和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胆的前提,也是极其天真的前提,是史无前例的外交方针。威尔逊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美国参战是有理的。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通过向国会发表演说,而将自己的主张参战的理由告诉了美国人民。总统宣布,“对于民主而言,世界必须是安全的”,而现今这场战争是“反对所有国家的战争”,美国的动机“不是复仇……而是要维护人权,我们是人权的惟一倡导国”。这篇演说大受欢迎,《纽约时报》报道说,听众对威尔逊的欢呼热情之高是“威尔逊在国会山从来未曾遇见过的”。
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爱德华·道格拉斯·怀特当时坐在听众席最显著的位置。据《纽约时报》报道,他带头欢呼,随后的表情是他“紧闭双唇,似乎是为了防止眼泪夺眶而出……把两个手掌使劲捏在一起,似乎正在用力张开它们”。不论是在场的听众也好,还是第二天读到报纸的全国各地民众也好,他们的心弦都被威尔逊触动了。
一位当代的学者说威尔逊这篇讲话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一篇”,另一位学者说它是自从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以来最伟大的一篇演讲。它团结了美国人民。威尔逊演讲后的次日上午,因创作《美国花花公子》和《替我问候百老汇》而最受欢迎的歌曲作家乔治·科汉就谱写了新歌《在那里》,它成了鼓舞美国人参战的非正式进军号。
然而,威尔逊此时的感受是悲喜交集。使他难受的,是他预见到战争会夺走大量美国人的生命,这沉重的责任会落到他的肩上。他对他的秘书说:“想想他们欢呼的是什么吧。我今天发出的信息是给我们的年轻人的死亡信息。为它欢呼,咄咄怪事。”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2)
---------------
这次参战,是美国登上全球舞台的第一次。威尔逊决心不浪费时机,既要决定战争的胜负,又要设计战后的世界。三百万美国人应征入伍,而威尔逊几乎是立即着手考虑战后的和平。他请美国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一个委员会,指示他们研究欧洲的情况,起草和平建议。到1918年新年来临之际,他利用该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项“十四点和平计划”。这计划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贸易壁垒,裁军,以及成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几天之内,威尔逊就自豪地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十四点计划”。《纽约论坛报》写道:“威尔逊先生现在意味深长地保证美国要为比利时人和波兰人以及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解放而战。对许多人而言,美国总统的许诺是要在他们经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恶劣千倍的奴役之后,获取自由。”
国内反响热烈,国外的反应却是好坏兼有。欧洲人认为威尔逊的计划天真而不现实。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几乎是战乱一直不停。美国自己的内战也才过去50年,美国凭什么来给欧洲指引和平之路呢?伦敦的《泰晤士报》写道:“我们对总统讲话的主要批评意见就是,它理想崇高,却似乎未顾及某些严峻现实。”
威尔逊未理会批评,而直接向民众说话。他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宣传运动,希望把“十四点计划”送到德国及其盟国的民众手中,从而扭转潮流。飞机到德国上空撒传单;炮兵把炮弹弹头里的炸药掏空,装上传单射向敌方。“十四点计划”译成十多种文字,散发到世界各地。
这一宣传运动收到了效果。美国的国旗头一次成为希望与复兴的象征,展现在欧洲各地的窗台。世界人民要和平,要按照威尔逊计划实现的和平。他们也赞成设立国际联盟。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使战争结束,这样说并不算过分。1918年5月28日,当美军还在继续与德军作战时,德国新首相致信威尔逊,说只要在“十四点”基础上订立和平协议,他愿意停战。
但是英法两国这时看到胜利在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要收获敌人无条件投降的胜利果实,而且要完全摧毁德国。威尔逊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知道一个严重不公正的和平计划只会在德国引起愤恨,在将来引起更多的问题。“十四点计划”所立足的原则是均势与平衡。英法两国不肯让步,但威尔逊手里有王牌。正是美国的参战给德国敲响了丧钟。若是没有美国支援,英国和法国并没有自己赢取战争胜利的把握。美国的优势实力是不可写的。威尔逊威胁说他将会与德国人媾和,让英国人和法国人自己继续打下去。
正当着手谈判时,美国要举行国会中期奄。威尔逊希望美国人民给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他在全国报纸上发表了致选民公开信,信中说:“如果你们赞成我的领导……我恳求你们明白无误地表态,让民主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可是这种党派性质的呼吁起了反效果。美国人团结一致在威尔逊带领下参战,如今看到他在兜售和平时试图按政党之分让选民分裂,感到愤怒。奄结果是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占据了多数。和约需经参议院批准,因此新的参议院将有权挫败任何一个和平计划。
然而,不管奄结果如何,英法两国不敢冒美国撤军的重大危险,经过与美国数月谈判之后,终于退让。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纽约时报》写道:“如同暴风雨即将停止时的最后一阵电闪雷鸣一样,双方炮火响过一阵,恰好在11时零1分,突然寂静了……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充满了欢呼和叫喊声,敌我双方都是如此……德国人和美国人走到他们曾拼死厮斗过的狭长地段上相会,有些人还有些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像小学生似的。”
美国获悉战争结束,国会山上爆发了庆祝之声,燃起了48处篝火,人群高唱爱国歌曲,吹响号角,敲响大钟。威尔逊参加了庆祝活动,他的秘书后来回忆说:“他兴高采烈……闪现出满意的光辉,意识到他为之奋斗的原则胜利了。”威尔逊感受到这是他自从童年以来所一直追求的命运。
伍德罗·威尔逊回忆说,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生活在梦想之中……全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冒险之地。”他的父亲是一位长老会牧师,给幼小的伍德罗·威尔逊灌输了一个信念,即他一生肩负有一项使命,要让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威尔逊预感到有朝一日他会当政。
∩是,他成了一名大学教师。三十几岁时,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与政治学教授。(至今他仍是惟一的得到过博士学位的美国总统。)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接受邀请到各处演讲,很快成为普林斯顿最出名的教授。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3)
---------------
∩是在39岁时,威尔逊患了一次中风,造成右臂无力,无法写字。幸好这是一次轻微发作,一年内得到了康复。这问题9年后又出现过一次,但又过去了。1906年,他50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左眼失明了。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高血压严重而引起眼底血管出血。惟一治疗办法是休息。威尔逊到英国一处农村休息养病。他独自一人在荒野之中恢复了视力,得到一次顿悟。他相信是上帝赋予了他一项使命。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立志要将该校从富人子弟玩乐之所改造成严谨治学的学府,要能为世界培养出未来的领导人才。他要取消该校富家子弟的“吃喝俱乐部”,遭到一些有钱的校友的反对,但威尔逊自信有使命在身,未做妥协。此后4年,他每走一步都受到那些人阻挠。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大大改善高等教育,可是校董会老是抵制,妨碍他的计划的实现。到1910年,他需要改行了。
〈来是命运使然,威尔逊立志改革的努力受到了当地一些进步的政界领导人的重视,他们请他出来竞选新泽西州长。他们认为威尔逊是一个理想的人选:既有学问,又办事认真,一贯致力于改革和正义。他一出马,就赢得了竞选胜利。
∩是就职以后,威尔逊感受到很难说服州议会通过他提出的一系列进步法案,其中包括奄改革,新的反法人腐败规则,设立工人工伤赔偿制度等等。最初,他指望打动议员们的“无私良知”,但不见效果。威尔逊并不气馁,他直接面向民众,争取他们的支持。他周游全州各地,向民众发表演说,阐述他的政策主张,呼吁选民们向他们选出的代表施加压力,争取使这些政策得以实施。这种做法成功了。后来威尔逊当总统时又采用过这种政治策略。他认为他的主张代表了民众意愿,若遇职业政客们阻挠,他就直接诉诸民众。
担任新泽西州长才两年,就政绩斐然,因此1912年民主党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他许诺要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得民心,当选为总统。但他认为这一竞选胜利只是让他履行更大的使命。当时的民主党主席要求威尔逊让他进政府任职,作为他帮助威尔逊竞选成功的回报。威尔逊的回答是:让他入主白宫的,不是民主党,而是上帝,上帝要他做更多的事情。
趁着民众拥护他的浪潮,威尔逊立即说服了国会通过几项改革法案,包括建立收入税,禁止童工,为老百姓贷款提供方便。他的内政改革日程启动了。
但是这位新总统从来没有办过外交。他上任刚一个月,就发生了墨西哥总统遇刺身亡,墨西哥爆发了骚乱和暴力事件。威尔逊这位理想主义的美国总统决定派兵到墨西哥帮助那里恢复秩序,但这一举措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引起了美国兵与墨西哥暴民之间的战斗,死亡100多人。墨西哥暴民认为美国派兵来干涉墨西哥内政,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开始袭击美国的边境乡镇。威尔逊继续派兵,让美国兵到任何人都认为不是属于美国的地方去执行任务。他的意图高尚,实际做法却是一大失误。事后,老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评论说,威尔逊“处理国际事务荒唐可笑……是我们遇到过的在总统职位上最糟糕的一个人”。但威尔逊的心愿是要拯救世界,而不顾国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终于有机会做这件事了。
威尔逊总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商定在巴黎举行和会。威尔逊急切希望亲自赴会。这将会是美国在位总统头一次访问欧洲。但要做的事很多,远非仅只访问。他要出席巴黎和会,将会使他脱离国内日常政务达半年之久,这也是空前绝后的。
总统的顾问们恳求他留在国内。他们说,总统去巴黎,只是谈判桌旁的一员而已,而留在国内,会有更大的权力影响谈判进程,假如谈判结果不符合他的要求,他还可予以否决。
从《纽约世界报》主编岗位辞职而给总统当顾问的弗兰克·科布,强烈反对总统赴欧。他认为,“总统在华盛顿可以做出冷静的判断,不受和会上那些人际关系琐事的纠缠……而亲自参加谈判,那将会是一根折断了的棍子。他应在自己阵地上战斗,而他自己的阵地是在华盛顿。对于他来说,玩弄外交的欧洲全是敌人的土地。”到巴黎去为和约争吵,有失美国总统的身份。
然而,威尔逊认定他不能冒袖手旁观的风险,听任他精心设计的国际联盟在谈判中被别人弄丢掉,或是削弱到无效的地步。他亲自去了巴黎,经过6个月的艰难谈判以后,他带回来的和约已在许多方面大大不同于他的“十四点计划”。但有一个方面没有多大变化:他的国际联盟保全下来了。
但是威尔逊的巴黎之行使得他在国内得到的支持削弱了。共和党人恨他没有让任何一个有影响的共和党领导人参加他的代表团。威尔逊这样做,是因为他想要集中精力跟外国领导人谈判,不愿再让共和党人在他身边添麻烦。
//
---------------
第九章直接向民众说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