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唐》第485/488页


但今天与郭昕一次激情后,对这方面的**似乎被刹那间激活了,他有点蠢蠢欲动,想拥有更多的美女,想享受更多的身体激情了。今天郭昕主动提及这方面的事,那他自然不会再推拒,而是马上答应了郭昕的提议,在年后好好挎充一下自己的后宫,争取夜夜当新郎。

唐朝的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再是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这些都是有身份的嫔妃,虽然不一定填满,但像杨曦现在这样只有区区三个女人,那是太寒碜了,极少有当皇帝的是这样,肯定要大力补充。

至于以后要补到多少,那看情况再定。

不过要这么多女人补充进来,并且要一一临幸,可不是件很轻松的事。幸好这些女人怎么临幸可以随他安排,不至于让她们心生怨念。说实话,宫中的任何一个女人,当了皇帝的杨曦都可以任他采摘,他有时候感慨,这样虽然挺性福,但长久这么下去,铁棒都要磨成针的。

有些肌肉锻炼多了,并不会越来越强壮的。

但这是当皇帝的特权,他不想放弃。

当然杨曦不会在这些事上花费很多精力,都交由郭昕去处置,他要忙的事太多。

不过在上元节过后,他就接纳了郭昕替他挑的第一个新的女人,颜真卿的孙女颜如兰。

颜如兰被封为贤妃,对这个新纳的妃子,杨曦挺是满意。

颜如兰长的挺漂亮,更重要的是,这个刚刚十七岁的小姑娘琴棋书画各方面都非常出色,那一手字画让杨曦羞愧的想撞墙,他自叹同是师出颜真卿,为何自己与她相关就这么大呢?

更重要的是,颜如兰非常温柔,与郭昕的刚烈刚好成互补,在得了颜如兰之后,他如获至宝。心里也在纳闷,为何以前去颜府就没看到这个小姑娘呢?

但他并没有沉湎于女色,而是在这些女人身体上收获满足的同时越加的勤政了。

大唐帝国的事务改革需要他付出太多的精力了,过了年后。他又非常忙碌了。

赋税改革的事是必须要做的,如今的大唐,不需要纳税的人太多了,依杨曦简单的计算,每年因为官僚贵族这些人而流失的税赋不知道有多少。依他的提议,皇家、世家、官绅皆需纳税,百姓的赋税要下调,真正造福于民。杨曦的提议自然得到了那些民间百姓的支持,但却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不过赋税改革的事遭遇到的阻力却是不小,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了特权。贵族、世家皆是反对。

朝中大臣身后总会有一个家族支持,代表家族利益的他们自然要为家族考虑,这些损害世家、贵族利益的事他们当然会反对。不过他们都没想到,在这一点上,杨曦非常独断专行,准备强行推行。

幸好郭子仪、高适、颜真卿、张镐等人都支持他,在讨论了半年多以后,终于制定出新的赋税政策。原本对杨曦不是很支持的张镐、李麟等人,在杨曦当了皇帝后。耳闻目睹了杨曦的所作所为后,敬佩于这个年轻皇帝的都能与魄力,最终心甘情愿地听命于他,兢兢业业地做事。许多事上都是强力支持杨曦的。因交税比例并不是非常高,官僚及世家在经过一阵徒劳的抗争后,也都只得接受下来。

作为皇帝,杨曦主动带着纳税。作一个象征性的表率,他的那些亲族也跟着他“演戏”,其他的官员及皇室成员、贵族等如何还敢不从?皇帝都亲自纳税了。他们算什么?

这样改革,杨曦已经预料到大唐的赋税收入会大幅度地提高,再加上朝廷出了许多鼓励商业贸易的手段,还有不少促进民生、农事的措施提出来,杨曦相信在接下来这一年内,大唐的国库收入会让人惊掉下巴的。

杨曦的预期果然没有落空,在又一个年快来到之时,户部尚书崔圆以非常激动的声音在朝堂上报告这一年的收成时候,诸臣都惊呆了。各项举措双管齐下之下,大唐的赋税收入竟然增长了四成,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这是在水稻及稻麦复利技术刚刚展开,商业促进计划开始实施不久,赋税收入才改革的时候取得的。要是这些规划全面展开,那接下来大唐国库增长的速度会更加快速。

杨曦在众臣眼中变得英明神武了,他的威望与日俱增。许多大臣非常惶恐,因为杨曦所提的建议,许多是他们根本不曾想到过的,这些自喻为大唐精英的人,总是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跟不上杨曦的节奏,杨曦提出的许多计划和观点,他们需要费尽脑筋去想,还不一定能想的明白。

皇帝太强了,当大臣的非常有压力。当然这压力也会变成动力,每个人都不敢偷懒,不敢懈于事,在杨曦大手的挥舞下,玩命地做事,他们最低的要求就是不出差错,不辜负杨曦的期望。

因为官田试验种植占城水稻及稻麦子复种的技术得到了验证,收成是成倍增加,永昌二年,朝廷颁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水稻的种植及稻麦子复种技术,争取获得更多的收成。

因为国库收入大增,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增长幅度都会不小,大臣们的担心消除了大半,杨曦提出的许多基础建议及改善民生之兴都得到了通过。

各地惠及普通百姓的民生教育学校有了更多的规划,全是官方投资的。教育是国之根本,这是杨曦一再坚持的理念,国库收入增长,教育必须先得到改善。杨曦考核各地官员在教育方面的政绩所作的标准中有一项是这样的,要是哪个地方的学校修建的比官衙要差,哪个地方学堂的老师人数不够,那这个地方的官员考核成绩就要受影响。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还有什么地方官敢马虎行事?

读书的人多了,作为古时候读书人取得成就最佳途径的科举制度必须完善起来。

科举制度已经施行了快两百年,不过改革的方面并不多,在杨曦的大力倡导之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原本削减的一些科目也被恢复,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培养。

科技等东西不再是奇技淫巧,从事这方面研究创造的人待遇不比当官的差,就像军器监中的工匠们,他们一年的收入比**品的官员还要高。并且颇受有尊重,当然这都是在杨曦的要求下施行的。

大量的官学办起来,因官学收费低廉,寒门子弟基本都可以入学,这也使得民间识字人口大幅地增长,一批饱学之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被朝廷选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读书人相互激励的话语。科举及弟后,虽然不一定能当官,但不当官。只要你有能力,一样可以得到应有的待遇。

当然武举制度也是进一步完善,重文并不轻武,这是杨曦坚做的一点。

永昌三年,因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全面深入,大唐的粮食和赋税收入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粮食总产量比永昌二年竟然多了一倍还要多,赋税收入也比永昌二年增加了八成。这个成果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欢欣鼓舞,也让杨曦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些措施差不多都是杨曦亲自主导下制定出来的。杨曦的高瞻远瞩及不同一般人的谋略进一步折服了大臣们,如此文武全才的君王,旷世少有。杨曦以自己的能力还有勤政行为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他也准备开始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杨曦的灵魂来自后世。知道很多关于民主方面的论述,他也清楚,要让一个国家永远昌盛,光凭一个年号。一句口号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他在登基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没触及这个时代政治制度的根本。

当前:第485/48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