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文集》第13/476页
聆听的学问
在人们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
其中一大正兴高采烈地对众人讲述,却发现大家突然交头接耳,岔到别的话题;原来的
听众似乎一下子全转向了。
正当他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如果你能做他唯一的忠实听众,甚至大声地追问:
“继续说啊!下面的事情怎样发展?”他一定仿佛潮水时突然抓到援手般,眉头一扬,又恢
复了精神,续完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可能碰过这样的场面,都可能是那个故事说到一半,不知如何是好的人;也或
许是那及时为人脱困的朋友;更可能是另起炉灶,岔开他人话题,而换成自己发挥的人。
但是我相信,最令你感激难忘的,应该是那追问你“继续说啊!下面事情怎么发展?”
的朋友。最让你咬牙切齿的,则是泼你半盆冷水,大家突然转变话题的场面。
说话时,使听众注意力集中,是一门学问。
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于说话着,更是一门学问。
因为前者是一种才能,后者是一种德性。
这种德性,可能包含着尊重、体谅与忍耐,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当我们听演讲或音乐会时,知道要准时入场,中途不能讲话。也不该离座,因为这是对
台上人的尊重。
如果这台上人的演出实在差得很,而你能维持风度地听下去,不就是一种忍耐吗?
问题是:忍耐对你来讲只是一时的,如果你半途离场,对台上人的伤害,却可能是永远
的。
有位舞台剧的演员对我说,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一回在舞台独白到台边,突然听到下
面传来磕瓜子的声音,虽然只有一响,他却气得差点从台上跳下去,掐住那个人的喉咙。
他为什么那样气?
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尊重,那嗑瓜子的一声,伤了他的自尊心,而这种伤害常是永
远的。
至于我说聆听人讲话,也是一种体谅,就更值得你深思了。因为“事不关己便不关
心”,你会发现许多在述说者心中最了不得的事,在外人的耳中,却是极元聊的。
譬如遭遇情感问题的人。谈她少收到几封信、白打了几通电话。得意的父母,说他的孩
子又考了多少第一,得了几个甲上;甚至沉迷于宠物的,谈他的猎狗如何通灵懂事。如果你
没有体谅,知道情人心、父母心、乃至宠物心,再加上忍耐与尊重,是极可能无法长久听下
去的。
我有一位朋友,曾在长途车上,以几个钟头说他研究制作纸花的心得,仿佛他已经是世
界上最伟大的纸花艺术家,并计划如何打开全球市场。
隔了几个月,他又改变话题,说他得到一种祖传秘方,将可以大量生产,且会得到诺贝
尔奖。事后同行的人怪我,为什么一直听下去,而且有搭有唱的,明明知道他在做梦,为什
么不拆穿,又何苦做他的唯一听众。
我说:因为这是他再三遭遇挫折后,唯一做梦的机会,有些人的梦可以早早打断;有些
人做梦的权利,却不是我们应该去剥夺的。
这种听话的忍耐力,是因为我了解他的苦,也可以说是一种体谅。
从以上这些例子,你应该知道,聆听人讲话,是一门多大的学问!你要学着去尊重、去
容忍、去谅解。也必能因此而获得对方衷心的感激。
失志人前,勿谈得意事;得意人前,勿谈失
意事。失意时交的朋友,得志时常容易失去;
得意时得罪的的友,失意时也难以挽回。
远行的朋友
今天当你跟Henry出去玩的时候,我特别把你叫进来,叮嘱你不要对他说,我们准备买
新房子的事。
你似乎不太能了解地看看我,心不甘、情不愿地点头出去了。
不错!你可能认为我有一点假,既然是真实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说,何况Henry又是你
那么要好的朋友。
但是你也知道,Henry跟他的父母就要被调往别的国家,不管他们要去的地方如何,对
于这一块已经生活了十年的土地,他内心有着多少留恋、多少无奈与失落,他可能在家对着
心情不定的父母说想留下,却换来斥责;他的父母何尝愿意走,心中又有多少矛盾?
况且当我们搬新家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那么你对他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表示你的
父母有办法?表示你会生活得更体面?还是表示你此他顺心如意?
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你能搬到更好的房子,他应该为你高兴。但是相反地,他要到远
方去,你是不是也应该分担他的怅惘?
于是此刻,你对一个将离去的朋友,说你不但没有这样的困扰,而且能够更上一层楼,
对你和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只是更增大了彼此的距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