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文集》第55/476页
你学钢琴十二年来,至少参加了十几场演奏会,每一次我都推说自己忙,而没有去听。
甚至很残酷他:
“直到有一天你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我才会去!”
今天,我终于去了,当你在第五十四届年轻音乐家系列演奏会中弹完压轴曲,而获得全
场最热烈的掌声时,我几乎抑制不住满眶的泪水。
孩子!请不要觉得我这个父亲要求犬多,因为我知道你是一个容易自满的人,只有当我
把标准定得高,常常警惕你“只不过是山中无大木,小草也为尊”时,你才可能求取更高的
表现,所以尽管今天大家都说你表现得最好,我仍然要告诉你“还差得远!”甚至要说“即
使今天表现不如你的人,只怕很快也将爬在你上面,尤其是那些由东方专诚到纽约来学音乐
的学生,因为他们以全部的时间投入。而你,还只是玩票!”
确实的,今天除了你终于能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出,而令我感动之外,那些东方年轻人,
更使我觉得骄傲,他们使我坚信未来的世纪,属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人:这种信念,是我近
几年才有的。
因为当我十年前回台湾,在中部听一个学生演奏时,发现尽管她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
弹出来的味道却不对,想必是因为东西文化隔阂,所造成乐曲诠释上的问题。这使我想起有
一次马友友和张万钧到家里来时,马友友曾说西方音乐界,对于他出自中国家庭,却能诠释
西方乐曲如此深入而感到惊讶。
从那时起,我就认为毕竟东方不是西方,那思想上的差距,是难以用勤苦练习来弥补
的,如同西方人学中国画,再怎么用功,总是味道不正,带了洋味!只有像马友友这种生长
在西方的天才,能有大的突破。
但是从大约六年前,你参加茱丽叶音乐院先修班的入学考试时,我听完一位来自台湾女
孩的练习后,开始改变想法。我发现东方家庭特有的严格要求,既使得孩子们能比西方人更
下苦功,而在技巧上杰出。更由于留学的普遍,以及生活的西化,逐渐减少了东西文化的差
距。
当东方国家输入西方科技、机械文明之后,自然改变了工作的方式、管理的方法,进而
影响了生活的步调和思想的格式,整个文化也就比较西化了。所以那一次在茱丽叶,我听到
的不仅是流丽的音符,而且有了深入的内容。
而今天,在全部十八个年轻音乐家中,居然东方人占了九位,并且显然在表现上比西方
人杰出,我怎能不惊喜?他们都可能是未来世界乐坛的新秀,如同马友友一样,站到西方乐
坛的巅峰啊!
这地球真是愈来愈小了!过去我们只要跟一乡、一省的人比,而今却时时可能面对全世
界的挑战。甚至我这几年对西方人学国画,也开始刮同相看,每次回台湾演讲,更常强调。
“不要以为水墨画一定是中国人的天下,实在由于西方人对东方哲学的钻研愈来愈深
入,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不少东方技巧。而东方人则由于西化,在传统作品中有了西式的改
变,结果是东西方愈来愈接近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努力保有东方优良的传统,只怕有一天会
被西方人超越!”
对的!优良的传统!就是孝梯忠信、札义廉耻,使我们既能从西方习到自由的学风、海
阔天空的创造力,更能有超越西方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完成的用功态度。你想想,拿东方人的
智慧、苦功,加上西方式的创造力,未来世纪的重心,怎么可能不移到东方呢?
什么是你这个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该跟美国人看齐的,什么又是你必须保有的中国传
统。相信你一定心里有个数了:
文字记者偷偷用铅笔在自己鞋底写下听到的数字……
摄影记者右手敬酒,左手却随时在调整照相机的焦距……
赛狠
当我在电视新闻部的时候,有一次随记者团南下采访,应某单位的晚宴,席问主客尽
欢,喝得愈多,愈觉得意气相投,记者们既放开了喉咙逗笑脸红得像只大龙虾的主人,更毫
无顾忌地透露许多内幕消息。
要是在平常,记者们早忙不迭地拿纸笔记下来了,那时却都醉得东倒西歪、神志不清。
散席之后,还是主人特别派车,才能回到旅馆。
我因为有气喘的毛病,不敢多喝,所以是唯一完全清醒的人,心想:只可惜我工作的电
视媒体,不宜报道所听到的内幕,报社的记者们又都醉了,否则那主人酒后之言,实在可以
大大发挥一番。
岂知第二天早上翻开报纸,前晚主人的话,竟一字不漏地上了几家大报,赫然出自那些
醉得连路都走不稳的记者之手。后来才知道他们在神志已经不大清楚的时候,居然还能一面
胡言乱语、打打闹闹,一边偷偷记下主人所说的每句话,连那最难背的数字,都咬着牙强记
了下来。等到一进旅馆房间,赶紧用笔写下,再冲个冷水澡,立刻打电话回台北,把报上原
来较不重要的新闻临时撤版,换上新得到的内幕消息。
“你不写,成吗?别人会写!”一位记者笑着对我说:“瞧瞧!大伙全醉了!大伙也全
发了!不发的就是独漏。跑新闻,醉了也得忍着不醉,因为这就是战场啊!”
我暗说:好险!如果我是报社记者,醉了之后心想别人也醉了,而不强打着精神发新
闻,岂不就要“独漏”了吗!
从那以后,我不敢低估任何人,更暗自观察每个记者的举动。我曾经见过一个记者,偷
偷用铅笔在自己皮鞋跟和前面鞋底的中间位置写下听到的数字,也见过摄影记者右手敬酒,
左手却随时在调整照相机的焦距,因为那时还没有自动对焦灼相机,而最精彩的镜头,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