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手册》第2/35页



鼓励孩子积极发言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父母对孩子语言的教育不是把自己变成孩子的语文老师。今天,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教孩子太累",同时也经常能听到许多孩子抱怨"学得太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甚感身心疲惫。

让父母、孩子都轻松起来,我们认为首先要放弃把家庭也办成学校的做法。就小学生的语言教育而言,父母首先要遵循自然教育原则,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去注意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日常的交谈,使孩子在一种有心的文化环境熏陶中,自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魁力,同时去模仿,去追寻这种魅力。

父母要掌握自然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经常注意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沟通。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呢?那就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目标的略前『性』。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这解释为:就好比人们摘树上的果子,如果果子很低,人们伸手那人们也采摘不到;可果子要是在适当的高度,人们跳一跳,便可摘下来。目标略前原则要求在学习中的难度刚好能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得到"。父母在孩子的语言发展上如果不注意给孩子提出一定难度的目标,就不能带动孩子语言的发展,如何寻找和把握这目标略前的难度,就要让父母多费心了。

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来自周围人的关注、鼓励,那就不可能学好语言。看一看婴儿呀呀学语的情景,当他发出"唔,唔,唔"的声音时,爸爸妈妈总是高兴地逗逗他,"唔,说什么呢?小家伙,看见妈妈高兴了,唔,还高兴得不停地笑……";当孩子发出"爸"、"爸",或"妈"、"妈"的音时,爸爸妈妈更是兴奋得抱住孩子亲一亲,举一举,一边对孩子说:"叫爸--爸,妈--妈。"热情的关注,喜形于『色』的表情,强烈的情绪都给予孩子一个积极的反馈。在逗笑之中,孩子更有兴趣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给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而孩子在语言上点滴的进步也都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欢乐。

可到了小学阶段,许多父母便对孩子的话语不再有从前的热情了,也许他们觉得孩子已经会说话了,当然没有必要像教小孩子学说话那样费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而同孩子的交谈呢,则经常被放在了一边。孩子从学校回来许多时间面对的是课本、电视,却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的父母多交谈。而不少父母忽视了这一点。虽然不少父母『操』心孩子的语言教育,可在生活中他们却很少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想与他们交谈时,也总是被"爸爸太忙,你先一个人玩"的话所拒绝,或者妈妈正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也让孩子"闭嘴"。在一个缺乏交谈的家庭里,孩子的语言发展怎样能得到积极回应和帮助呢?如果我们能像关注婴儿学说话那样,去关注小学生的说话,像热心地与婴儿交谈那样去和已是小学生的孩子交谈,那孩子的语言就能得到更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们会更乐意地说、更乐意地听。

心理学家的研究更是证明:孩子语言的发展来自对周围生活环境语言样本的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语言组织方式等等所形成的"风格",都取决于他们所模仿"样本"的风格。一个小男孩总是没有礼貌,对长辈、对老师说话也没大没小,爸爸、妈妈苦口婆心教导他要懂礼貌,可仍改正不了。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症结是:这位小男孩的妈妈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这位妈妈在家是处于"威风凛凛"的地位,她动辄便命令:"去,给我倒杯水。""去,给我把报纸拿来。"于是这个男孩子也亦步亦趋。在家,对他爸爸说"去,给我盛饭","去,给我倒杯水"。不仅如此,孩子这种命令的说话方式也带进了他与其他人说话的方式中。最后心理学家建议这位妈妈改正自己说话的方式:"请帮我拿一下报纸","请帮妈妈倒杯水,好吗?"而且等孩子做完,一定对他说"谢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也就改变了。

除了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的语言样本外,孩子通过阅读也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样本"。一个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对他的姑姑说:"姑姑,您听故事吗?我给您讲《鲁宾逊漂流记》吧。"他眉飞『色』舞,一言一句全然是讲故事的能手,把姑姑深深地吸引住了。无论是童话、传说还是散文、诗歌,只要我们用心,便可从中为孩子找寻到他们所喜欢的样本。

除了观念方法的正确与否外,是否把情感真正地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与之产生共呜,这是成功教育能否实现的一个很关键的条件。

日本的铃木教授是世界有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办的铃木天才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世界所注目。那些年龄小得几乎连小提琴都扛不住的小孩,却能以惊人的水平演奏出莫扎特的曲子。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在努力探讨铃木教育成功的因素。其中,他们认为铃木教学法最成功的一点是让母亲也真正参与到小孩学琴的过程中。他出『色』地利用了母子(女)关系,使之成为孩子最初小提琴练习方面的动机与能力获得的关键因素。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亲密的母与子(女)的人际交往和这种母与子(女)关系强烈的情感纽带,使小提琴成了孩子与母亲获得亲密关系的特殊媒介,这使铃木教育与众不同,成就非凡。

要使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也卓有成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铃木教授成功的秘诀,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中去,使语言也成为孩子与父母获得亲密关系的一种特殊媒介呢?

父母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生活的关系,经常『性』的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沟通。

在表扬与批评中沟通

表场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挖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遵守家庭教育表扬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表扬的效果,在批评孩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批评要合理。批评不是挖苦,更不是打骂,遵守批评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教育孩子要讲艺术

有一位父亲反省他教育孩子失败经验教训时,孩子母亲对他说:什么话到你嘴里就难听三分,就是好话别人听起来也变了味。

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同样一句话让人听起来可以心里顺当,有味道,有启发;可是这句话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让人感到干巴巴,甚至火『药』味十足。当然,前者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后者则刚好相反。

希望家长们结合我们的讨论,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表扬的心理艺术

表扬是对人的某种言行给予肯定与赞扬,鼓励受表扬者保持、巩固与强化这种言行。家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充分发挥表扬这一心理艺术的作和,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表扬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奖励等等。而其中奖励是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两种奖励应该结合使用。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

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说:"你如果要这次考好了,妈妈给你买电脑。"结果孩子考好了,他妈给他买了电脑,但是孩子如愿以偿。后来孩子一个学期经常玩电脑、玩游戏,作业也不做,学习成绩大不好前。他的妈妈意识到:单凭物质来激励孩子的方法欠妥。

不少家长在向我咨询时,都谈到用购买某些商品来激励孩子做事的经历,结果大都不尽人意。专家认为恰如其分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以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和成绩。但是,滥用物质奖励,以物质奖励做为刺激物,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效果以及不良的做事动机。能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心理实现系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智力策略、智力技巧)、心理动力系统(信念、信心、动机、需要、意志、个『性』)、心理调控系统(情绪健康、心理的适应『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给系统(潜在心理能量,如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有的父母表扬孩子在吃饭时间进行,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表扬几句,有时孩子还没听清楚。

家长在表扬孩子时要创造一定的气氛环境。

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相当,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但也不能机械地运用这种心理艺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绩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表扬程度与贡献程度相当的心理规则。

尤其不能用金钱来表扬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不良效果。

一个孩子的数学考了80分,对其成绩要进行具体分析,他的水平和平时数学实力、能力在一般情况大概应考多少分。比如,根据他平时数学能力判断应考90分以上,那么,他现在考80分,他可能是发挥不够造成的,应该引导他在考试中要学会发挥,要保持平衡心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好的成绩。如果根据他平时的数学成绩与综合能力,推测这次可能考70分左右,那么,这次考试得80分,就应提高表扬程度,在表扬的语气方面、在表扬的方式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家长对待孩子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目的在于鼓励孩子向理高目标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就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进步评价过高,并给予很重的物质奖励,就容易使孩子自以为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之间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和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一位初二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超常,爸爸妈妈对她的考试成绩非常满意。她的妈妈就从商店里买了各种各样的糖果,以资鼓励,孩子对此并未表现多大欢喜。她对那些糖果兴趣不大。她倒是喜欢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她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糖果的价钱比买那套莎士比亚全集贵多了。如果她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她买套莎士比亚全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培养孩子的人文科学精神,促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益处。但是,爸爸妈妈给她买了很多糖果,放在那没起什么积极作用。

家长表扬孩子,就是家长对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许。表扬的目的,是巩固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及时强化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

强化需及时。及时地强化,才能使良好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与良好的学习成绩及时得到巩固,以便更好地发展孩子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

当前:第2/3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