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复旦进军》第2/40页



有时候,每门功课都需要学,但你却会偏向于主动学习你感兴趣的科目,而对于不喜欢的功课惟恐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抽签决定该学哪一科目。不管抽中哪本书,你都得遵守"诺言",认认真真地学下去。这样一来,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你也可以逐渐学好最不感兴趣的东西。

4.不要忘记劳逸结合

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原则,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更是如此。如果为了弥补不足而心急如焚,加班加点,反而可能让你对它产生更刁的厌倦。尤其在你对它有了一点兴趣之后,你更应该劳逸结合,以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成功感

成功原本是指从事某项行为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引发兴趣的成功感,是不经意间得到的满足感。也许原本并不是带着刻意的目的去做事情,结果事情的结局或反响却能够使自己十分满意,从而产生愉悦感。兴趣,便由此产生了。

孩子是否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对各种各样好的事物是否都能产生一定的兴趣,家长的引导和配合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某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学习朗诵、舞蹈的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并赢得赞赏;学习书法、绘画的孩子有作品展出或得奖;还比如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或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别人的喜爱,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小姑娘一样,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契机。对于家长来说,若因势利导,趁热打铁,那么就能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鼓励。

有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人家xx……",认为孩子总是别人的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做得还不够好,老是跟最好的去比。要知道大的成就来源于小的"成功"。孩子小有成绩的时候,你表扬他,他一高兴,在渴望继续获得表扬的心理作用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孩子做到三分,你就要表扬他三分多--当然也不能无中生有,表扬过度就会失去意义。而且这时还要严防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家长要做的,主要的不是现在就要孩子干出多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恒心。作为家长,要改掉上文所说的那句话,而经常对孩子说:"很好!你又进步了。如果再注意一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等之类的话。再比如,家长和客人在聊天时,孩子自觉地在一旁做作业,这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夸奖孩子几句,说一些"我这孩子完成作业很及时""学习很用功"之类的话。孩子得到家长在客人面前的夸奖,心情自然十分愉快,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习。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好奇心的满足。

一个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广泛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会看会听会想会问,而当他知道还可以通过书本,不麻烦别人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又何乐而不为?让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人的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心理作用。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引导得法,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日益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成功感最普遍的来源是战胜了某个困难。

一位西方哲人说:"克服最初的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是终生努力奋斗的诱因。"孩子终于把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解决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困难",让孩子在解决难题时尝试到"成功"的感觉。当然,困难要适当,太大了克服不了,会丧失信心;很容易被克服的,又觉得没劲。正确的做法是将困难分成一定的等级来对待,让孩子一开始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尝更大的"甜头"。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就会使克服困难变成孩子的自主行为,不但锻炼了毅力,还能使孩子不再厌烦学习。

家长不要扼杀孩子的成功感

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这种情况不但是存在着的,而且为数还不少。从目的来看,无非是想让孩子学得更好些、更棒些,最好是出类拔卒、独占鳌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就出在实施"父母心"的过程上。它往往只能造成那种使孩子的兴致遭受沉重的打击,从而产生动摇甚至是丧失学习兴趣的消极后果。

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孩子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从未有过的九十分。于是,放学后,他一改自己平时不喜欢数学的习惯,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自己的数学作业来,然后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这次考试成绩。不料父母却这样问他:"班里有几个人考了一百分?九十分是第几名?"结果,这孩子那原来极为舒畅的心情便在顷刻间被完全破坏了,他拿在手里的那张数学试卷,自然也不再对他有任何的吸引力了……

实际上,针对同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倘若能暂时放弃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改用称赞表扬的方法,热情地肯定孩子的进步,真切地评价孩子的成功,那么,这孩子就很可能会从此喜欢上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建立学习兴趣的相当重要的基础,而且,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能够使学习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成为继续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学习成功的一种动力。如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他一定也清楚九十分并不是班里的最高分,跟一百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对他而言,九十分毕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毕竟是一种自豪的理由,毕竟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因此,那孩子以这一次的九十分为新的起点,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也是十分合乎心理规律的。而实际上做父母的却轻视这个九十分的意义,根本不把孩子的那种成功当回事儿,那便无异于是在一颗眼看着就要破土而出的学习兴趣的种子上面,压上了一块又重又厚的石板。

学习的大敌是被强迫和永远看不到希望。由此推及将来的事业及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如此。学习兴趣就是自觉学习的愿望,这愿望必须发自内心才真正有效。客观地估评自己,制定适当的目标,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让学习内化成心灵的渴望,学习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学习兴趣将不断地增大。随之而来的是信心及恒心的养成以及真正成功的希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成功"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起点往往在于兴趣,学习成绩的优异常常是兴趣的结晶。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家长的高招吧。

一位叫岑波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讲求方法,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嘛。他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我们将它们列出来,以供借鉴。

1.悬念法。

有时候孩子只对"玩"感兴趣,而一说到看书却提不起劲儿来。岑被自有妙计。

"希望孩子读的课外书,我自己先看一遍,再给孩子讲书里面的故事,待孩子听得入『迷』时就故意停了下来,告诉他,这故事在某本书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必定会继续读下去。到了这时再和他讨论书中的话题,引导他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慢慢地,只要我买来新书,孩子都会先睹为快。后来,他在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于是我的任务便只剩下辅导他选择图书了。"

2.引导法。

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样,模仿能力强也是绝大多数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会模仿电视里的偶像、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如果父母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引导,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有个小同学能背不少诗词名句,其实他的家长并未刻意要求他去背诵,只是自己平时在煮饭、洗碗、拖地板时有意识地随口念诵,这个小同学耳熟能详,从学着、跟着念到有意识地从书柜里翻出书来自己朗诵,家长再加以辅导,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一来二去,他学起语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3.补充法。

既然称之为"补充法",就必然有一个被补充的主体,那就是学校教育。虽然孩子们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信息量是成批次的,远远大于在其他时间段的信息接触。但是话说回来,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课本上的,在现实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课堂力所不能及的知识点,教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任务了。

家庭智力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像刚才所提到的那位叫岑彼的家长那样,每学期发了新课本,他都要先全部看一遍,了解孩子在学校要掌握的各科知识,然后配合教学进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充实和引导。比如让孩子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上公园观察叶子的形态和区分草本木本与灌木乔木等植物;在闲谈时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故事;鼓励孩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为孩子接触外语创造机会,拿外文说明书给孩子看,常带他到老外"出没"的地方去让他大胆地和老外进行会话等。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盎然,而且还会主动寻找课外参考书来读,自己创造一些条件进行实践,家庭智力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扶持法。

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时尽量满足并加以引导。比如发现孩子对制作军事模型很感兴趣,就将某一战机或舰船的模型作为生日、节日礼物或学习进步时的奖品送给他,再帮他找来有关书刊,让他了解该战机或舰船参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模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那些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而不是已经成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品格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当前:第2/4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