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430/439页



马人华在说服辽国统治高层的时候就以大量收购大宋粮食增加大宋内河运输压力以达到损害大宋利益的目的,不过辽国统治高层从来没有想过大宋的海运能力居然有这么强,而这对辽国的“精英”阶层的震撼之大是难以附加的。按照大宋如此海运能力,完全可以摆脱对内河运输的依赖,更要命的是大宋有这样的海运能力将会对辽国任何一个靠海的城市造成巨大的威胁,因为大宋的军队已经证实给他们看过了。

不过即便契丹人即便认识到了来自海上的威胁,对此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辽国那点儿可怜的水师根本出不了海,以前当海盗还算可以,但是十年来被大宋水军海上“剿匪”打击的损失殆尽,根本无法担负起自己海岸线的安全。在宋辽战争中辽国水军仅有的几艘小船在第一时间便被宋军水师所消灭,现在就是辽国有心重建水军并且扩大规模,第一没有好的技术,最重要的便是缺少重建水军的资金,况且大宋也不会对此无动于衷,如果发现辽国在建立水师的话,那第一时间便会来找麻烦。

当宋辽战争过后,契丹人第一次睁开眼睛想仔细看清自己的对手,可是现在的大宋已经超越辽国实在是太远了,作为一对百年龌龊不断的老对手,大宋变得让人难以琢磨。战争过后契丹人尽管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和约,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契丹学者通过官方途径来到大宋,希望能够进入华英书院等大宋一流书院中学习。不过这种举动却遭到了来自王静辉的压力,至少华英书院是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一个契丹人进入的,他左右了大宋统治高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只是让这些契丹学者进入了汴都附近为大宋藩属国所开设的番学馆中学习。

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契丹人真的是很值得佩服,可是作为敌对的一方他却不能够给对手任何一个可以翻身的机会――这些契丹学者最高层次甚至是辽国已故萧皇后的亲弟弟,这也就表明了这群学者的最基本的政治基调――他们是辽国后族派来的“留学生”,当然其中也有几个是背景不是很清楚的契丹学子。

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左右辽国政权,王静辉相信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所以大定府马氏兄弟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慢慢疏远的过程,尤其是马人华身为三司使更是和耶律乙辛划清界限,在朝政上更加倾向于后族,并且利用自己的权力将一些后族背景的人提拔上来进入朝廷,这样一来马人华俨然成为朝中一杆反对耶律乙辛和张孝杰的旗帜。不过令外人看不明白的是,马人望却和耶律乙辛走的非常近,这两兄弟的分歧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费解,可是却没有能够想到马氏兄弟他们居然是大宋的高级间谍,这只不过是大宋情报局导演的一出戏而已。

“辽国留学生”事件让王静辉心中又开始警惕起来,这不仅仅是针对契丹人,事实上王静辉对“留学生”最为关注的还是高丽,当然来自倭国的留学生更是值得他关注。在王静辉的干预下,在大宋学习的所有外国留学生都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番学馆中学习,而且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也是有所区别的。

在大宋的番学馆中严禁开设科学技术课程,只是教授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并且皇城司也加强了对外国留学生的监视力度,并且根据番学馆的规章制度,任何在番学馆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想要离开学馆进入汴都都必须要事先请假,如果要前往华英书院等高级书院的话,会由番学馆统一安排,而目标学院也必须派出专门的接待人员。这些措施也是为了防范外国偷学大宋本国的先进技术,对外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这也是为了保证大宋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

早在多年以前,大宋海外贸易开始兴盛起来后,王静辉就向大宋朝廷上书请求朝廷管理下的各地市舶司对向国外输送的货物中严厉查禁各种敏感的设备和设备,只准出口成品货物,一旦查到那家商家违规,将会处以非常重的罚款,并且剥夺任何朝廷所赐予的勋章等荣誉,并且家中有做官的官员也会受到牵连,种种惩罚措施不可谓不重。

王静辉主张把大宋的文化传播到远方,以扩大大宋在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但是对于科学技术,他却控制的非常严厉。除了朝廷官方对违规商家的惩罚之外,王静辉还利用其在大宋商界中的地位对这些违规商家进行更进一步的惩罚,基本上被发现的商家在经过这些惩罚之后,在商业上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这也让大宋商人感受到王静辉的另外一面。王静辉曾经动用过自己的力量折腾的五六个纺织、印刷的商家破产,这极大的震撼了大宋商家,不过因为小王驸马在这些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很多商家都是依附于他才得以发家,对于这样的事例自然是谨记心中不敢违背。

几乎每一年,王静辉都会上书朝廷继续加强各地市舶司对科学技术的出口,而且皇城司也是在朝廷的压力之下对外国偷学大宋技术,和本国的一些技工人才前往他地控制的都极为严格,这也就使得大宋的铅活字印刷机、水利纺织机、液压榨油技术等都严格的控制在大宋的手中。

不过即便如此,通过皇城司的汇报,大宋统治高层还是得知契丹、高丽等国对大宋的火药、纺织、榨油、印刷、造船等技术垂涎三尺,千方百计的想要弄明白这些技术的内容。尤其是高丽在这些技术上大肆收买官员,只不过王静辉在各地市舶司的势力强大,才在最后的关口将这些技术都截留在大宋。就是这样,王静辉还通过情报局指使皇城司对一些外国人展开了刺杀,手段上也是越来越激烈。

后世的经验让王静辉不会给任何人机会,技术的领先才能够保证大宋贸易的绝对优势,大宋在海上的强势已经让周边有志于此的国家都喘不过气来,尽管这些国家都向大宋提出过种种要求,希望大宋能够开放海上航行,但是已经深受其利的大宋统治高层焉能够为这些小利所动,更不要说王静辉在一旁“虎视眈眈”了。

“大海将会是大宋的未来,只有保证了大宋在海上利益不受到任何侵犯、挑衅、威胁,大宋的商船队才可以在海上畅通无阻,而这些船队上面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货物,它们关系到数以十万甚至是百万计的大宋百姓生活的来源――如果失去了这一切,那对大宋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所产生的影响不会比黄河大溃堤、全国遭受普遍的旱灾、蝗灾的危害小,数百万的大宋百姓将会失去生活的根本,就像灾害过后的农民失去土地一般,各地将会爆发此起彼伏的叛乱,这对大宋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是王静辉在熙宁八年八月向朝廷所上呈的关于海洋对大宋重要性的奏章,当看到这道奏章的时候,大宋君臣对此都是内心极为震撼的,这不是十几年前仁宗时代,大宋对海上的依赖并没有到如此地步。但是仅仅十余年的海外贸易大发展,促使大宋已经开始越来越离不开海洋了。

正如这道奏章所说的那样,在大宋尤其是南方的几个临海重要城市,人口总计数百万之多,这些城市人口大都在各大作坊中就业,所赚取的金钱来购买粮食维持生活。而这些作坊之所以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这都是和海洋贸易分不开的,基本上这些作坊有五六成之多所生产的货物是专门为海外贸易所准备的。如果大宋突然中断了海外贸易,那这些沿海城市中的大多数作坊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规模的倒闭在所难免,而失去作坊工作的百姓不亚于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没有活路的情况下,揭竿而起造反那是肯定的!

“高丽等国的进口货物每年都会下降一点,虽然到最后不会全然不进口我大宋的货物,但是时间长了,这进口货物数量减少那是肯定的,到时候就算我大宋能够保证海上的安全,那出口数量也不会增加,那该如何是好?!”皇帝赵顼在和王安石与司马光等大臣围绕着这份奏章商议了整整一天之后,还是把王静辉召回到福宁殿,针对这份奏章来提出疑问,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皇帝赵顼所说的那样,高丽进口大宋货物数量确实是在逐年减少,海外贸易的暴利时代持续了十年之后,高丽市场已经被大宋货物一统天下,高丽的购买能力也是开始出现疲软现象。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及很多大臣都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不过大宋的总出口货物数量还是逐年上升,这是因为南洋市场的开发所致,尤其是在大宋攻占硫球之后,甚至硫球在短时间内的进口数量大为增加,一减一涨之间居然能够弥补高丽减少进口的影响,甚至海外贸易出口数量还是年年增长的趋势。不过尽管如此,高丽进口大宋货物数量占据了大宋总出口数量的三成,它进口的多寡还是对大宋整体出口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第四百二十五章 正名

“高丽并不是我大宋唯一的选择!无论在购买能力上,还是在其出产物品上都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大宋的贸易需求。要知道贸易是双向的,我大宋在出口货物的同时也需要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若是单纯的扩大出口而不进口的话,那对我大宋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时间长了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果!”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现在大宋和高丽之间的贸易状况,毕竟单向贸易对贸易的一方实行商品倾销,对两国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短时间内还可以,若是时间长了那这种贸易会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那时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像高丽和大宋之间现在的贸易状况就已经出现一定的矛盾了,两国贸易矛盾不断积累必然会反映到两国的政治生活上来。时间长了轻则会让两国之间关系交恶,两国国民也是互相仇视,劣势的一方必然会抵制强势一方的商业出口,甚至是干脆紧锁国门不进口,这样一来对于大宋可以选择的道路也唯有对高丽发出战书,用战争手段来解决贸易问题的争端了!

为了贸易而发生战争,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也许在大宋统治高层现在看来这并不可能发生,但是王静辉心中却对此深信不疑――当对高丽出口贸易关系到数百万大宋百姓生活的时候,而高丽闭关锁国会使得数百万人口失去手中的工作,那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依靠战争来打开对方的国门,强制性的进行贸易!

这个过程和后世十八世纪的时候西方各国对东方的入侵是多么的相似!不过在那个时候西方对东方的贸易关系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而西方并不是没有东方贸易便会使得国内大乱,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当贸易逆差积累到让西方国家受不了的时候,对东方国家进行战争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这其中和大宋将来和贸易伙伴发生战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商品上的优势使得大宋处于了贸易的上风,而是对方能力无法达到造成了贸易局势的一边倒,由此闭关锁国禁止进口大宋的货物,大宋对此自然会不干,矛盾激化到了最高程度,发生战争是必然的!

大宋的情况实在是比较特殊,当王静辉走到一定层次上,并且他本人对国家前进方向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就更多了。如果大宋发展真的到了他想象的那一步的话,若是真的为了贸易而向昔日的贸易国发动战争,他也无意美化这种战争,在他眼中即便大宋和十八世纪的欧洲有所不同,实际上当大宋的社会生活发生一定的变化之后,两者之间对资本、对市场的渴求和贪婪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正所谓两国交锋各为其主,这个世界终究还是要遵守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的发展模式固然不可取,但是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后刺刀见红是不可避免的,这中间不存在什么正义与邪恶。

王静辉所说的“负面效果”,大宋君臣都可以理解,通过大宋情报局的运作,他们不再是对国外情况什么也不知道的人了,可以说大宋情报局从国外收集来的情报使他们张开了眼睛看世界。尽管他们的目光范围还很小,只能够注意到周边各国的情况,但足以让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至少不会犯再像太祖太宗时代北伐的时候认为北方的百姓会在大宋到来的时候夹道欢迎的错误。

高丽已经向大宋多次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得到大宋铅活字印刷术的核心技术――油墨,还有水利纺织机等技术,不过大宋都坚决的拒绝了,这本身就是代表着大宋对高丽两大出口产业,这也让大宋统治高层极为忌惮,出于保护本国的优势产业的考虑,自然不会出让这些技术。尤其是纺织技术,大宋的布匹已经完全统治了高丽的市场,而且由于大宋商人的策略性攻击,使得高丽的棉花种植几乎等于没有,现在可以说高丽的上层社会穿的是大宋所产的丝绸,中下层百姓穿的是大宋所产的布匹,本国那种“男耕女织”的情况彻底瘸了腿。

尽管在大宋情报局的努力下,高丽贵族们对大宋的各种奢侈品求之若渴,但是大宋对高丽的贸易几乎摧毁了高丽本就很脆弱的手工业,只有少数诸如一些造纸产业得以留存,而大宋从高丽进口的大宗货物中,除了药材之外,纸张便是最重要的了。

“高丽虽然不能全部承接大宋的海外出口,但是却是占据了其中的三四成,这么大的份额已经是大宋第一出口贸易国了,高丽并非是大宋的唯一选择,但却是非常重要的。驸马,难道大宋还有比高丽更重要的海外出口对象么?!”王安石问道。

“介甫先生,诚如先生所言,高丽确实对我大宋的海外贸易举足轻重,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宋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将会超过高丽。造成高丽是我大宋第一进口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地理距离上,高丽是我大宋最近的、有一定能力进口的国家,另外还是我大宋的臣属国,在目前来看高丽这种局面还要持续上几年。不过这个世界却是大的很,高丽也不是最富足的国家,在西方,以前被我们称做大食等国家远比高丽更有潜力可挖,随着我大宋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大宋从南方航线转折向西将会成为主流,其实在南洋和我大宋进行贸易的主要对象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大食人,还有一些是遥远的西方我们并不知道的国家的商人。”王静辉解释道。

王静辉接着说道:“其实我大宋周边还有许多国家都将会成为新的贸易主要对象,北方局势稳定下来后,契丹人、阻卜人、女直人这些都是我大宋货物很好的消费者,他们所购买大宋的货物简单计算下来也不会比高丽少到哪里去,而且吐蕃诸部、大理等也是如此。不过对于这些陆路上比较近的国家,他们也许会屈服我大宋成为藩属国,但是却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武器出口上更是要慎重,低级别的火器还是可以卖,但是像火枪、火炮等高级别武器是万万不可出售给他们的!当然随着西夏的覆灭,大宋和西方陆路上的贸易通道也重新打开,丝绸之路上客商也开始多了起来,这些都将会进一步支持我大宋商人的发展。不过可惜的是陆路贸易终究和海上贸易有着很大的不同,还是海上贸易的交易量比较大,更加划算一些。”

大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商业贸易,也许以前商业贸易对大宋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儒家的统治思维对商业贸易有着很大的排斥,这也是和后世的酸儒曲解儒家经典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王静辉却是不甘心就这么让儒家思想来压制商业发展的,这几年他写了大量的著作――其实这些也并非是他原创写出来的书,而是他根据后世的一些畅销书思路来改变的,他把所有的儒家经典都给用白话文翻译了一遍,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注释观点。

王静辉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士林中所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诚然正统的儒家学子对这些书是不会感兴趣的,但是这些书却有着庞大的市场――王静辉十多年来支持大宋教育,使得大宋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书院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萌学数量,这也就早就了大批识字的宋人,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读完萌学之后没有选择继续去高等书院就读走上科举之路,但是他们还是识字的。王静辉写出来的这些书正是他们最佳的读物,浅显易懂没有其他儒家经典那么令人生畏的艰涩――在中国古代去读那些经典的注释著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难度堪比原作不恐多让。

王静辉写这些书就是为了反对儒家思想压制商业贸易,为商业文明而张目,这种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再看看小王驸马走进人们视线的这十多年,很容易发现驸马这么做的原始动机――王静辉本身就是一个商人起家,为自己漂白那是理所当然!

当然大宋儒林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各种诘难的文章也纷至沓来,王静辉也没有刻意压制,他更是想把这潭水给搅浑。论吸引社会的眼球,在这个时代谁能够比王静辉更有办法,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王静辉曾经给三大报纸的“记者们”留下了一句深刻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若是人咬狗那就是大新闻了!”

王静辉把有关商业和儒家治国思想矛盾的辩论弄得声势这么大,也是为了吸引全大宋的关注,任何变革都是首先由舆论来完成的,在他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就算成功也还远没有到头,只有把“商业兴国论”的大旗给竖立起来才可以使得大宋真正富足。就算退一万步,王静辉在这场社会辩论中处于下风,这阵辩论风潮也会对大宋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的辩论对手和其他关注这场辩论的人都会在辩论之后深深的思考――这个时代是非常宽容的,各种思想充斥其中,虽然儒家思想还是一统天下,并且有着越来越稳固的迹象,更比不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但是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王安石的“新学”给大宋政治思想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如何治国、如何让大宋走向富强的这潭水,早就被王安石先给搅浑了,他王静辉不过是借着王安石的这股东风,把水变得更浑一些,让自己的主张更加为人所知一些而已。

当前:第430/43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