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妻1948[重生]》第74/74页


  仅潜入敏感地区绘制地图地标的事件就数不胜数。一开始,特务们假扮成游客亲自上阵, 深入内陆地区刺探情报。后来, 又以哄骗或以金钱相利诱等手段在当地发展了一批外围成员,以手绘或拍照的形式来收集情报。
  从单一现象来看, 这种外围人员所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 非核心机密。可这些零零星星的数据汇集在一起,经过系统分析之后却是非同小可。
  余茂生注意到了这一点,感到非常痛心。可不光是他, 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时代变了, 人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当“物质至上”充斥着整个社会时,昔日那个光荣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林玉梅心知这仅仅是个开始,后续的变化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记得前世, 老余早已经退休了, 可每次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社会新闻还是难以平静, 甚至还有些困惑。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事业就搞成这个样子了?四面漏风,毫无安全防范意识可言。
  而这一世, 她和老余生活在一个花花世界里,感触会有所降低吧?她很清楚这是时代潮流使然,并不是哪个人就能改变的,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日子在纷繁杂乱中过去了。
  进入九十年代后,整个世界重新被资本社会所主导。这时候, 林玉梅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现象,有几家国际基金组织打着科技研究的旗号,在周边地区投资设立了多家生物研究所。
  这看似寻常的背后究竟暗藏着什么?作为一名医生,她不由得警觉起来。这种投资操作,令她想起了前世发生的那场席卷全国的病毒感染。于是,就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老余。
  余茂生对生物研发方面并不了解,可对生化武器所带来的危害却早有耳闻。对那边的动向虽然只是一种猜测,却不能不引起注意。于是,他收集了相关资料后,就向组织上提交了一份关于生化防护的预警报告。
  可惜,这时候的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这份报告并未引起重视。
  相反,在一些奇怪思潮的影响下,多个重点军工项目却莫名下了马。甚至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一句口号,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由此可见,从上到下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能不令人感到痛心。
  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他和玉梅作为情报人员只能发出预警,却无力地去改变什么。可这种忧患意识却从未消失过,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加以防范。
  利用闲暇时间,余茂生对那几家国际基金组织做了深入调查。
  果然,在那些组织的背后都隐藏着米帝的身影。也就是说,米帝的情报机构早已经插手了相关领域。如果想发起一场生化攻击是早晚的事,除非被攻击方能拿出有效对策,化解这种危机。
  他把这个调查结果告诉了玉梅。
  还说,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之一。很多地区发生的“意外”和“冲突”都跟他们有关,行事手法也毫无底线可言。而我们的应对却很薄弱,甚至是被动的。以前有思想领域加以防护,而现在这层防护已经消失了。
  *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内地经济发展迅猛。
  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探亲、旅游、投资也变得常见起来。余茂生和林玉梅借着这个机会也经常回国内住一段时间。
  在春城的那处宅子,已经全面翻修过了。屋里屋外都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格,还通了暖气和天然气,居住环境舒适了许多。
  偶然,他们也会去清河县走走,在老宅里住几天。
  这天在茶馆里,余茂生和林玉梅听到了一个传闻。说是有人陪着两名外国人去山区采访了十多个长寿家族,还给每个人付了十块钱提取了血样。
  听到这个,林玉梅吓了一跳。
  如果她没猜错的话,这是在搞基因研究。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在封闭的农村地区,一个家族的繁衍相对稳定。而这种基因序列一旦被破解出来,得到的就是最原始、最纯正的生物密码。
  基于这种研究,可能会找到对应人种的基因缺陷,如果籍此研发出了某种病毒对该人种发起攻击,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按照医学原理,类似于这种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如果没有相应的疫苗加以防御几乎是无解的。
  细思极恐。
  她不知道这种谋划是从什么开始的?这种采集进行了多久?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基因研究进展到哪一步了?
  余茂生听到玉梅的分析,沉默了半响。
  他连夜赶制了一份预警报告,提交了上去。这本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可作为一名情报人员维护国家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或许是这份预警报告起到了某种作用,或许是相关部门也觉察到了异常。从那以后,这类采集被视为非法行为,卫生部门也在报纸上和广播、电视中做广泛宣传加以引导。与此同时,国内对生物医学的研究也重视起来。
  可由于基础薄弱和资金短缺,这种研究多是挂在医院内部作为一项研发课题,尚未形成大的生化研究中心。而研发进度缓慢,也缺乏系统性,与国际上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
  到了一九九五年,余茂生光荣退休了。
  这时候,他已经六十五岁了,而玉梅也六十三了。在交付了肩上的任务之后,二人携手回到春城定居下来。林先生和林太太也八十多岁了,也随着他们回到了国内。
  一家人就住在城东的那所宅子里。
  这一片位于老城东部,昔日是省直机关所在地,周边环境很好。现在,那些古旧的宅院有些成了文物景点,有些是文化单位的办公场所,还有一些被房主收回去后改为自住。
  余炳坤和余太太早几年就移居回来了。他们住在城郊的别墅里,日子过得颇为悠闲。偶尔也会进城逛逛,和亲家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相比起香江,他们更喜欢春城。这里四季分明,不像南方那么潮湿炎热,也比较适合养老。
  到了一九九七年,香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余茂生和林玉梅也是感慨良多。
  这些年来,香江作为内陆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与此同时,近百年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种种隐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时光飞逝,内陆经济在飞速发展着,国力也在不断增强着。
  可世界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太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从未消失过,不过是换了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而已。
  这几年,林玉梅注意到电视中常常有流感、禽流感病毒的相关报道。在老百姓们看来,这只是一种流感病毒。可对卫生部门而言,这种病毒的来源却是个疑问。
  一切似乎和“季节”有关。
  而林玉梅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隐蔽手法而已。她觉得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所发生的流感,或多或少都与那几家生物研究所有关。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她还是认为这是在做病毒感染测试。一次接着一次,和季节配合着,甚至频率也越来越接近。
  余茂生虽然退休了,可思想上并未完全放下。他再次向组织上提交了一份生化危机预警报告,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加重视起来。
  可几年后,一场危机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一切出现得很“偶然”,也很隐蔽。当第一例病例在香江出现时,值班医生对患者呼吸道系统所出现的异常感染甚至还未察觉到,也因此造成了二度感染。
  而这场攻击是定向的,一南一北两座特大城市,两个经济中心。不过几天功夫,包括数十万人在内的病区就被隔离起来。这种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惊人的,在全国也引起了巨大恐慌。
  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无法忘却,而代价也是惊人的。对林玉梅来说,这是她第二次经历此事,虽然知道国家一定能战胜困难,可这种过程却令人感到痛苦而无力。
  在这段日子里,很多人被迫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所有的单位都添加了查验仪器,只要有发烧症状的都要做“特殊甄别”和自我隔离,弄得所有的人都紧张起来。
  林玉梅绞尽脑汁拟了几个中药方子,提交到了卫生防疫中心。她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施以援手。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疫情并未大面积爆发。
  这种防御能力出乎攻击者的预料。他们没有想到国内的组织动员能力竟然如此强大?尽管在卫生防疫方面经验不足,可行动能力却超出了想象。在发现疫情之后,所有的病人都集中起来隔离治疗,病区也被有效控制住了,一切都在有序进行着。
  而更为神奇的是,中医疗法取得了成效。在没有活性.疫苗的情况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却发挥出了巨大效力,也给患者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
  临床显示,采用中草药治疗的患者均出现了明显好转。这也彻底挫败了幕后者的阴谋。而国内疫苗的加紧研制,也给这一场危机划上了一个句号。
  “来得莫名,去得匆匆”,这就是普通老百姓对这场危机的认识。
  而在这背后究竟隐藏什么?却并不为人所知。对余茂生来说,一切“偶然”的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这也是他从事情报工作几十年来所得出的宝贵经验。
  教训是沉痛的,而经验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获取的。
  从这以后,国内卫生防疫领域进入了一个新高度。各级卫生部门都建立起了一套应急系统,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地加以完善。这也迫使那些妄图发动“生化攻击”的幕后人改变了策略,将试验场转向了更为隐蔽的贫困地区。
  而国家也投下了巨资建起了世界级的生化研究中心。多年下来,不但起到了自我防护,还能向饱受病毒折磨的国家施以援手。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力量,也是国防安全体系的一部分。
  余茂生和林玉梅看到了这种变化。
  在欣喜之余,更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当前:第74/7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