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高效能人才》第5/29页



表业同行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由于他客源广又经营得法,信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1969年,他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劳力士分厂子陀(现称帝陀)表的分销权。

由于月销售量看好,1970年又顺利地取得了劳力士的分销权,从此奠定了杨受成在钟表业稳执牛耳的地位。

1973年2月,杨受成把英皇钟表、珠宝及若干物业投资上市,31岁的杨受成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获得公众资金的支持后,杨受成更加如虎添翼,积极地向地产业进军,同时进一步扩充钟表珠宝业务。

1976、1977年,杨受成进军证券业,并大量购置物业,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时,他拥有地盘25个,在大屿山也有数百万尺土地,准备兴建大型度假村。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没想到飞来一场横祸,在技师安东尼被控殴打韦建邦一案中,因妨碍司法公正,被判入狱。

也是他命中该有一劫,他出狱时,正赶上地产危机,地产价格一落千丈,致使他欠债高达3.2亿元,真是祸不单行,经此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打击,杨受成破产了,经过千辛万苦置办的物业改为他姓,苦苦积攒的资产付之东流了,他的产业由汇丰接管。

所幸杨受成虽经此深重打击,他的精神却没有垮。

汇丰钦佩他的才干,以月薪金2万元聘请他,让他继续经营英皇钟表,所得利润用以还债。

1984年,杨氏说服汇丰再借1000万元,开设“宝石城”,零售及制造首饰以吸引游客,杨受成重『操』旧业。

再一次奔走于码头、旅行社等地,建立起拉拢游客的网络,凭着杨受成的口才和毅力,可以说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

短短一年时间,“宝石城”就稳立于日本游客珠宝零售市场,仅用三年,杨受成就清还了债款,购回了资产控制权。

杨氏取回事业控制权后,又大量购入股票及物业,多次炒股均得手,1989年他又买入金门大厦地下仓库,半年内即获利7000万元。

从此,他的事业再次腾飞了。如今,他已重新跻身于超级富豪之列。

杨受成的成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动自发的精神,主动、不屈不挠、雷厉风行,这一切都是自动自发精神带来的直接结果。可以说是他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培养了这种自动自发的精神,也正是这种自动自发促使了他的成功。

李富荣:一个疯狂自信的人

李富荣是我国的乒乓球国手和乒乓球队前教练。自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是三届团体赛中国队的夺冠成员。当上教练后,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乒乓球队走出低谷,在第38届世乒赛上包揽了全部冠军,为国家争了光。

回顾李富荣的运动生涯,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却是他的那种不服输的精神,那种“我要赢,我要赢”的自信。

李富荣的自信从小就表现了出来,一上乒乓球台他就瞪起双眼,显出一股只想赢不想输的劲头。靠着这股劲头,他赢得了教练的欣赏,也正靠着这股劲头,年少的李富荣竟赢过一位曾在全国比赛中拿过第3名的女将。

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形成于刻苦训练。为了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技术,李富荣苦练不止。有一段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挥拍力量,他每天都要挥拍几百次几千次。有时,连夜里做梦也挥拍子。他的球拍就放在枕边,有一天半夜里,他竟在睡梦中『操』起了那个球拍,使劲挥动。“啪!”的一声打在睡在旁边的周兰荪的头上。

正是缘于这种自信,李富荣逐步形成了顽强、凶猛的球风。并给他的乒乓球事业带来了巨大成功。观众都亲昵地称他为“拼命三郎”。另一位乒乓球老将徐寅生后来回忆往事时说:“我打球,最怕李富荣和张燮林。你跟他们打球,心里难受,好像老赢不了他们似的。”

在第35届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男队大败而归,这可是自25届世乒赛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一位记者请他发表赛后的感想。李富荣回答说:“匈牙利队重新夺得世界冠军很不容易,用了整整27年时间。我相信,我们中国队夺回世界杯,绝不需要27年。”

李富荣有这样的决心,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36届一定要打翻身仗!翻不了身,我就下台!”

李富荣对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除了技术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意志力差,困难时顶不住,关键时咬不住。只要在发展新技术和提高队员意志上下功夫,中国队就一定会再现往日辉煌。

两年的苦练过去了,李富荣带领中国队,囊括了世乒赛上的全部金牌。



如何成为高效能人才 习惯二

具有像蚂蚁一样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借势发挥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只有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事业的进取中左右逢源、勇往直前。邱虹云等清华四学子就是懂得合作重要『性』的人,他们善于合作,每个人都用自身的优势,在群体中发光、发热、他们所取得事业的成功,就是他们善于合作的最好见证。学



就是浑身是铁,靠一个人、两个人终究打不了几根钉,要想开创一番事业,必须靠更多的人形成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合作。

人材范本:邱虹云等四学子――运用“合力”打天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产生无比强大的能量,获得一个人无法取得的成就。

邱虹云、王科、李益斌、徐中正是凭这股合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不同的分工合作,创造了一个不小的神话。

22岁的的邱虹云是四川威远人,他主要负责产品开发,策划、营销、公关都是王科他们的事。他因喜欢搞科研发明而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发明天才”。他是在1997年寒假期间着手研制现在成为公司惟一产品的科学发明的,经过几个月的捣鼓之后,他终于拿出了样品。由于这一发明,他决定参加学校的“挑战杯”发明大赛,之后他又准备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大赛。同年4月,邱虹云与王科等组成了创业团队,他们的产品在大赛上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并获大赛第一名,成为清华参加全国创业大赛的五个项目之一。

在王科等人的鼓动下,邱虹云决定自己开发研制这个产品,大家一起创业办公司共同把它推向市场。

当前:第5/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