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高效能人才》第8/29页
每个人在准备和别人建立合作联系时,心里都有一种对“合作关系持续期”的估计。
第一类是“长期关系”。人们都渴望和自己家庭直系亲属的交往以及较近一些的亲属的交往能持续一辈子,如果造成这一关系破裂,你的心中准会感到内疚和不安。
第二类是“中期关系”,这类关系持续期的长短,可以因朋友关系,邻居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而相异。
第三类是“短期关系”,大部分服务『性』行业关系属于这一类,如营业员,房管所的管理员,送『奶』人,理发师傅等。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开放与变革进程的加速,“快节奏”成了社会的显著特征,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怪异的两极现象:一方面是人们的人际交往合作空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平均持续期大大地缩短了。比如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邻居关系也因搬迁次数而改变,因为职业流动,同事关系也因变换岗位而改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变动的速度愈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持续期就往往愈加缩短,临时『性』就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特点。因此,要增加一个人生活中的接触面,就必须既能建立关系,又能割断关系;既要会交往,又要会疏远交往的那些适应『性』最强的人,也是社会上最吃得开的人。
如此看来,“深圳现象”恰恰是人际关系中“疏远合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久居难为别,频来亲也疏”这句俗语,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明“疏远合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人的社会化日益明显;但却不应排斥人生还有独立的时空。如果没有独处的绿洲,人的心里实际上就会有不安全的感觉,生活也难说有真正的自在。
因而,与人合作、交往这根“弦”需要有张有弛,不能老是绷得紧紧的。过于频繁的交往,往往会使人感到厌烦。
人际关系的深度固然与交往的频率有关,“老死不相往来”是不可能有交往深度的。但这个频率也要有个“度”。你若与别人交往,三天两头就要见面交谈,一谈就谈个大半天,有这个必要吗?有这个可能吗?即使是什么事都不干的清谈家,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这个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二个朋友或更少的交际对象,除非这个人是在与女朋友商议婚事如何筹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疏远合作,自然可以化为许许多多的具体内容。
当你要去拜访别人时,应尽量做到不当不速之客,而要尽可能在光临前先与对方联系好,在交谈中如果发现对方有“比较忙”的细微表示时,应尽快把话说完,识相地迅速起身告辞,谈话中不要对人家的家庭情况“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要像“查户口”似地问个没完没了,不要『乱』动人家的东西等等。
又如,当你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时间与精力已有“超负荷运行”之感,很想来一下疏远交往时,那就不妨培养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去调节。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动若脱兔”,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认识生活;另一方面又要“静若处子”,当“寂寞”时就要甘于寂寞,以便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如此“动”、“静”结合,“亲”、‘疏”结合,不甘寂寞又甘于寂寞,正是体现了“既要会合作,又要会疏远合作”的处世之道。
打主动战,不打迂回战
勇于合作,需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不仅仅是与我们所喜欢的人,也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
我们都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而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来往。但现实生活却不可能满足我们这一愿望。我们的邻居可能正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愿意安静,邻居则可能整天把音响开得震耳欲聋;我们喜欢清洁,邻居则总是把破破烂烂的东西堆满了过道;我们不愿被人打扰,但邻居却经常喜欢到我们家里来借根葱要根蒜的。在单位,也有我们不喜欢的同事,我们虽然尽量回避他们,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我们为此而烦恼。
如果一个人善于与人合作的话,这种烦恼是不必要的。人的一个主要特『性』就是社会『性』。人是不能脱离人群、脱离社会的。而如老话所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生活中什么人都有。除了亲人、知己和朋友,我们还要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
那么,该如何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呢?
一是“忍让”,宁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点亏。也不要为小事而与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头破血流。
二是主动接近对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动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原来可能怀有的对你的戒备心或敌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气地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就可能会加以注意和改进。
三是把你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可能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有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四是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人人都有其特点,不要试图改变这个事实。接受他的本来面目,他也会尊重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念。
五是去想对方做对了的事。对方也不是总是那么招你烦的,他们也有好的一面,试着去发现这一点。
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影响对方。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即使赚钱不多,也很满足,因为他能从融洽的合作关系中获得报酬。
有位学者在他的一书中写道:
我们要容忍、谅解以及去爱别人,而不是等待他们来服侍我们,更不是给他们机会去表现他们的缺点,而是要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容忍别人和讨人喜欢……以一项对别人友善及有益的计划来发展我们自己、我们的能力以及个『性』,会使我们的友谊更高贵。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了,恶邻和“损友”也有可能改变为善邻和好友,谁说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呢?
某些人认为,世上最快乐的事就是和“我们的同类”建立友谊。抱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去结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的那种乐趣,例如挖蛤人、养火鸡的人、私家侦探、伐木工人、古物修复家。这些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与他们交往能为你带来无限乐趣……
不要只想着和“我们的同类”打交道,你也要学会和你“另类”的人打交道,也许他们是你不喜欢的“恶邻”和“损友”,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独具特点的人,不过是有些“『毛』病”罢了。你要学会主动地去与这些人相处,打开你的心灵,引导出他们内心的善良。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勇于合作,你就会有所收获,感受到一种新的人生体验和乐趣。
人材范例 郭广昌和他的伙伴:合作创造奇迹梁信军,30岁,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信息产业部总经理;
汪群斌,30岁,董事、科技实业部总经理;
范伟,30岁,董事、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
谈剑,29岁,董事、行政部总经理;
郭广昌,32岁,集团董事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