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34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您下载的该文件来自TXT下载
欢迎访问:http://www.www.gouyg.com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出版说明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是一部普及型的专用工具书.近年来,我国翻译出版世界各国著名文学作品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然而,已经出版的作品远远没有涵盖世界文学宝库的全部,尤其是许多当代世界文学名著至今仍付阀如,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为了普及世界文学知识,为了使读者了解不同国别和地区自1945年至1990年以来出版的作品概貌,更为了解决有求知欲望但又苦干受时间、资料以及外文阅读能力限制的读者的困难,我们组织编写了这部工具书·本书的读者主要是大、中学生和众多的外国文学爱好者,对教师和专业工作者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科学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是这部辞书的特色.书中共收入世界各国当代作家220多立,当代世界文学名著250余篇,总字数107万.以中、长篇小说为主,同时包容少数诗歌和戏剧作品.条目以作品为线索,按国别和出版时间先后进行排列.其中诗歌作品发表年代不清的,均不标出,排在本国作品后面.每一条目约1000字左右,分为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鉴言三部分.
由于是精选1945年后各国出版的洼作(个别重要作家作品选1940年以后),所以本工具书注重选择在国际或作家本国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品和获奖作品.有相当一些作品,目前我国尚无泽本和评介文章.当然,限于资料和篇幅的缘故,有少数国家的优秀作品未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名著也没有收入·我们拟出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鉴常辞典,以补其块.本辞书中的作者及作品中人物译名,主要以《姓名译名手册》为准,作品译名则以目前国内通用的泽名为准.本辞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他们对本书的条目选定提出了不少具体意见,协助组稿并亲自撰写条目.朱雯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前言,施蛰存教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此,我们谨向关心本书及为本书组稿和撰稿的所有人员致以深深的谢意.
但愿我们的努力,能使众多的中国读者拓宽视野,充实新的知识,那么,一切的付出便是有价值的.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年十月

有些事情回想起来很有意思.譬如说,60年代初,我参加编选高等学校文科辅助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当时把选文分为三个部分,即古代部分、近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现代部分,在"编选说明"中只说是从十月革命起,虽然没提下限,大家也都清楚那自然延续到编选定稿的1961年.但我们又有一项没有明言的默契,即只选死者,不选生者,凡是当时还活着的作家一概不选,这是因为,很明显,没有"盖棺"就无法"论定".不过,已故的作家入选也得有个标准,于是在"编选说明"中,以"配合教师讲授的需要"为由,作了一项明确的规定:"现代资产阶级流派少选或不选."这一条规定,我们当时是严格遵守的,给果不是少选,而是基本不选.1978年,十年动乱早已结束,河清海晏,百废待兴·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11月底至12月初,在广州召开了一次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这对我国外国文学的研究、教学和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外国文学研究工作领域,这样的全国性盛会不仅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第一次,而且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甚至还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会议特别强调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在开幕词里,不仅指出"为了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研究和学习",而且还具体提出"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洋为中用'的方什,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清除'四人帮'文化排外主义的影响,采取敢于接触,分忻批判,大胆吸收,积极借鉴的态度.那种伯这伯那,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的神经衰弱和病态心哩,必须坚决去掉".在那个时候,听了这样的话,可以想象我不知有多么激动,多么受到鼓舞.我也相信,这次会议对大家都有很大的触动.就在这样的大好新形势下,我们对那套作品选进行了一次俭阅,发现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怎样对待"现代资产阶级流派"便是其中之一.我们觉得,现代资产阶级流派是一种客观存在,属于这一流派的某些作家,确曾写下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避而不选是不合适的.但在当时,我们的思想看来还不够解放,那种"神经衰弱和病态心理"远远没有彻底消除,因此,考虑再三,最后好象只增选了卡夫卡的一篇《变形记》,别的作家和别的作品就不考虑了.不过,当时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论还处于比较冷寂的状态,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就我个人来说,对现代资产阶级流派更谈不上有什么正确的认识,思想又偏于保守,所以能够同意将卡夫卡的作品选为教材,自己以为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者,我所翻译的作品,没有一种不是当代的.我开始翻译《苦难的历程》,离阿·托尔斯泰逝世还不到两年;我翻译《凯旋门》、《流亡曲》、《生死存亡的时代》,雷马克都还健在.可是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者,我自忖与当代文学接触较少,了解不多.长期以来,不论所编写的教材,还是所选辑的作品,虽然也涉及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的现当代文学,实际上仅限于苏联和东欧诸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极个别的共产党员作家的所谓进步文学,有一个时期,连苏联的作家作品也作为修正主义文学被排斥在外了.至于其他各种流派的文学,一概被目为资产阶级的反动文学而打入了
"另册".属于那些流派的作家作品,应该肯定的当然不敢加以肯定,即使应该批判的也不敢提出来进行批判,不闻不问,乃是上策.这当然是个最稳妥的办法,虽然那也是个最不负责任的办法.这在当时可能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也说明我不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冲破习俗、勇于探索创新的教学工作者.甚至在广州规划会议之后,我也没有能很快解放思想,消除顾虑,采取敢于接触、分析批判、大胆吸收、积极借鉴的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当年所号召的"我们要大量翻译、出版、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有影响的外国进步文学作品,还有外国的文艺理论著作,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不但已经成为全国外国文学工作者自觉承担的光荣任务,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巨大成绩.十多年来,我国对西方学术理论和文学作品的引进,其数量之多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更为可喜的是,对当时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大家"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我们现在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文学都缺乏了解,必须迅速补课"的号召,特别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脱落的课应该说都快补齐了,而新课也正在紧紧的跟上.这么多的当代外国文学名著被翻译介绍过来,有的还进行了分析或评论,这对我一应该说对我们了解、研究和学习外国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也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但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这么多的外国文学名著被翻译介绍过来了,有的是整本,有的是零篇,有的发表在报章上,有的刊登在杂志上.时间不同,地域各异,是不是人人都能找到它们,是不是都有时间去阅读和研究,是不是都有条件去理解和欣赏?这些,对一个外国文学爱好者来说,恐怕都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谁能把这些文学名著尽可能多地搜集起来,衷辑在一起,介绍它们的作者,概述它们的内容,并对每篇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帮助大家理解和欣赏?这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工作.作为一个与当代文学接触较少、了解不多的外国文学工作者,我一直怀着这样的愿望,现在看到这本《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的书槁,我感到欣慰: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十分清楚,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入选的文学名著有250多部,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品,原作者又都是世界各国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们属于不同的流派,具有不同的风格,要了解这些作家,要知道这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还要领略这些作品的精粹所在,通过抽丝剥茧,排沙捡金,从中吸取营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现在这本辞典,正是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分片负责、协力编撰而成,他们都是我素所敬仰的同行,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曾作出过、而已还在作着卓越的贡献,这就使我在望八的衰年,仍然乐于絮絮叨叨,为这本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方面既满足了需要、又弥补了空白的工具书,向国内外读者作郑重的推荐.是为序.
朱雯
1990年10月31日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
日本文学
川端康成雪国(1935—1947)
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现代主义作家.生于大阪府天满区此花町的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父川端荣吉是一位开业医生.川端廉成3岁丧父,翌年丧母.刚入小学时,祖母逝世,3年后姐姐又死去.此后,川端康成便同63岁的祖父川端三八郎生活在一起,二人搬回乡下居住.十几年后,祖父死去.在少年时代,家庭成员的接连死亡,造成了川端康成对人世的恐惧,同时也养成了他的孤僻性格.1920年7月,22岁时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第二年转入文学科.1921年4月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瑰祭小景》,从此步入文坛.1924年3月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同年10月,参加新感觉派同人杂志《文艺时代》的创刊工作,同横光利一一起,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新感觉派文艺运动把川端康成送上了文坛的第一线,但他对新感觉派艺术并不满意,1929至1934年间,进行了自己的文学道路的探索.1935年1月他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雪国》,标志着川端文学进入成熟期.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前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战争,要求文艺为侵略战争服务.川端康成并未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战后,川端康成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他是日本拥护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委员之一,呼吁美国停止侵越战争,并积极主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48年6月,他继志贺直哉之后任日本笔会会长.1958年9月,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努力促进东西方的文化思想交流.他是日本艺术院会员.1968年10月8日,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被评为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称赞他"以锐敏、丰富的感情,高超、非凡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在艺术上成就卓著,一生中写下了20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他的主要作品已译成英、德、法、意、瑞典、芬兰、中文等.1972年4月16日晚,川端康成在逗子市自家工作室口含煤气管自杀,享年72岁.关于他的自杀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越来越严重的虚无主义思想.
内容概要长篇小说《雪国》自1935年1月开始写作,1947年10月才最后完成.小说以日本越后地方的汤泽温泉为场景.这是个北国的温泉村,是养蚕盛地,也是日本有名的雪漂白麻绉纱的产地.村外有温泉旅社和小小的火车站.北边就是县境线上的群山.岛村出生在东京下町,袴绔出身,靠父亲的大量遗产过着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生活,从来不想人还要工作.或许登山运动能够使他感到自己还活着,反正他时常一个人来这北国群山登山.这次,是5月,新绿初爆的季节,岛村又来登山.7天后,岛村从山上下来,来到村里温泉旅让狎妓.岛村进了温泉旅社,就让人叫艺妓来.这天,正值村里庆贺公路建成举行宴会,村里的十二、三个艺妓忙得团团转.人手不够,便把驹子唤来临时帮忙.她来跳一两场舞就回去,并不单独陪客.别的艺妓正忙着陪客,因此驹子便被带到岛村这里来.这是个19岁的姑娘,皮肤洁白得透明,鼓鼓的圆脸象是纯白的瓷器又抹了一层淡红,细细的高鼻梁,嘴小得象只蜷缩着身子的蛭虫,即使她不说话,嘴也象在动.她天真无邪地同岛村交谈,使岛村感到驹子对妓女这行一窍不通.岛村便请驹子帮忙,找个妓女来.驹子一层红晕浮上脸颊."这个村里,没有那种人.""你说谎."
"真的.绝对不能强迫人家,所有的艺妓,都是自由的.我们这旅社,一概不帮这种忙.不信,你找人问问就知道了."当旅社女佣人为岛村唤来另一个艺妓时,岛村看了一眼,他从山上下来要找妓女的心情很快消失,顿感索然无味了.驹子陪岛村游了神社,岛村答应给驹子寄来日本舞和西洋舞的书籍.第二天,岛村回东京去了.这一年的6月,驹子的三弦师傅患了中风,师傅的儿子行男在东京钟表店做工,患了肠结核.为了行男医疗费的开支,驹子开始作了艺妓.村里人都说驹子是为了自己的未婚夫,实际上驹子并不爱他,也未想嫁给他,只是觉得不治疗不行,该帮的忙,还是要帮的.岛村第二次来温泉村是这一年12月深冬.列车穿过县境线上浸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夜幕下的大地白茫茫一片.列车中,岛村对面的坐席上叶子照料着患重病的行男,把他从东京接回家乡.叶子貌美令岛村惊叹.她的脸膛,映在车窗的玻璃上,在窗外的晚霞中移动,红红的透明的晚霞即将逝去,让人感到婉惜.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叶子的脸也透明了,不知是晚霞在她的脸上擦过,还是在她的体内流过.叶子的两眼伴着远山坡上的灯火,因为离得遥远,这火光让人感到寒冷.岛村为玻璃窗上这幅美丽的画面着迷.听到叶子那清澈优美的声音,总感到有种悲戚的余韵.在温泉村车站,叶子和行男也下了车.岛村坐进温泉旅社接客人的汽车里便问:"师傅和她的姑娘还在吗?""在,在.您来看见吗?刚才来车站接行男了,穿着深蓝色的斗蓬.""她就是啊,一会儿能叫来吗?""今夜吗?""今夜."旅社里旅客极少.岛村从旅社内的温泉澡塘上来,走在走廊里古旧的地板上.在拐角处发光的地板上倒映着女人的衣襟.看到这种衣裳,岛村吃惊地感到,驹子到底作了妓女.岛村急忙走到驹子身旁,她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粉,强打笑脸,但没有笑出来,反而哭起来了.俩人默默地走进房间.第二天,岛村去了驹子的家.下午按摩时,按摩师又向他讲了驹子的事.岛村想,行男在东京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回乡疗养,等于回家来等死.驹子为他作了妓女,简直糊涂,因为这完全是徒劳的.如果驹子不爱行男,而叶子作了行男的新恋人,这对叶子来说,也是一种徒劳.一天,驹子在岛村的房间用三弦弹拨了《劝进帐》.她每天面对山谷、大自然,孤独地练三弦,几乎达到忘我的程度,淹没了她的哀愁.她靠毅力和勤奋,才自己练会了这复杂的曲谱.驹子的生后态度,被岛村说成是枉然的徒劳的,是遥远渺茫的憧憬,但驹子自己,却把自身的价值,通过这凛然有力的弹拨声,表达了出来.曲终时,岛村叹息着,是的,她已经爱上了我,然而我却没有这种爱情.自此以后,驹子每当宴会一完,就跑到岛村房间来.即使在岛村房间过夜,她也不再执拗地非在天亮前偷偷地跑回家去不可.岛村这次回东京,驹子在侯车室里站在玻璃窗前送行.火车开动了,驹子的脸在侯车室玻璃窗的闪光中突然出现,但是瞬息便消失了.这种颜色,对岛村来说,就是同现实告别时所消失掉的颜色.岛村感到泪水就要涌出眼眶.单调的车轮声,听来象是女子的话语.这话语断断续续,而且简短,但它却是女子竭力争取生存下去的象征.这话语他听了非常难过,以致很难忘怀.然而,对渐渐远去的岛村来说,那已经是徒增几许旅愁的遥远的声音了.岛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温泉旅社是第二年的深秋.这次,从驹子的口里知道,去年驹子在车站送行那天,行男就死了,坟墓在滑雪场脚下的养麦田左边,现在正是荞麦开白花的季节,而驹子从不去扫墓,只是叶子整天守在坟地里.师傅也已经死了.这次,在长长的时间里,驹子几次问岛村:"你明白我的心吗?""明白呀.""那么你说说看,啊,说呀."
"被你这一追问,真的说不清楚了.""怎么说不清楚呢?你不要这样."驹子突然住了口,她闭上眼睛,象是一切都明白了.是啊,我在岛村的心目中是个什么,他总会有想法的.这次,驹子近似疯狂地总往岛村房间胞.宴会前、宴会后她都抽空来,几乎每天来两次,尽在早晨7点和夜里3点这种不寻常的时间.她大口大口地喝酒,酒后摇摇晃晃从下边陡陡的山坡上跑来旅社.她忙得实在不能抽身时,便派叶子给岛村送个字条来.叶子象名邮差,站在那里,交上纸条就走.尽管驹子是爱岛村的,但岛村自己有一种虚无感,总把驹子对爱情的追求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但他象接触驹子赤裸的躯体一样,切感驹子对生存的渴望.为此,岛村可怜驹子,也可怜自己.岛村似乎觉得只有叶子看透了他俩的这种悲衷.因此岛村也对叶子开始迷恋.这次岛村离去的前夕,村子的茧仓里放电影.突然警钟响起来,茧仓失火了.烈火已烧透了房脊.驹子和岛村赶到火场时,人群里"啊"地叫了一声.只见从茧仓的二楼掉下来一个女人,她从空中柔软地平着身子落下,没有挣扎.岛村并未感到恐怖,甚至也未感到她的死,恰似一幕非现实世界的幻景,然而岛村感到透不过气来的痛苦和悲哀,他全身痉挛,心在剧烈地跳.掉下来的女人是叶子,她是脸朝着天往下落的,穿着一件红色箭翎花纹布和服.驹子从岛村身旁飞奔出来,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把叶子抱回来."这孩子疯了,她疯了."驹子疯狂地叫喊.岛村企图靠近她,不料被人群挤到了一边,人们是要从驹子手里接过叶子.待岛村站稳了脚,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
作品鉴赏《雪国》没有明确指出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可以说这部作品反映了跨越时代的日本人内心的苦闷.驹子是个心地善良的乡村艺妓,她可以为他人而牺性自己.驹子从未爱过行男,但却为师傅的这个宝贝儿子的医疗费而当了艺妓.驹子的生活态度是刻苦勤奋的,她无师自学,把歌舞伎传统剧目《劝进帐》弹拨得如此自如,驹子敢于大胆地热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对岛村的追求是执拗的、炽烈的.然而,驹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于被歧视、被玩弄的地位,她的追求是实现不了的,于此产主了驹子的苦闷.
岛村在驹子的热切追求面前,始终怀着自谴的心理.他第三次来温泉村住的时间很长,已经忘了该回东京去.虽不是已经离不开驹子了,但也已经养成了在这个房间里等待驹子的习惯.驹子苦闷地频繁地跑来这里,来得次数越多,岛村的内心越受到谴责.相形之下,他感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活人.叶子是驹子的同类型人物,但二者的性格却有那么大的差别.叶子对待生活不如驹子那样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叶子始终是个生活中的被动者,他爱行男这个要死的人,照看行男却象个护士.行男死后,她总留在坟地,反映了在这个人世间一直没有叶子的生活位置,她终于在那场大火中跳楼身亡了.《雪国》的艺术特色,一是以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见长.这是一部揭示人物心灵的优秀著作,把人物的热切、期望,悒郁、愤懑,寂寞、悲哀等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对话占大量篇幅,而且主要是驹子和岛村的对话.岛村是个不明白她的心的人,因此这种对话等于驹子的对镜独白,写得简炼、含蓄而且透剔,颇具匠心,颇见工力.二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物,二者已经密不可分.比如"晨镜"一节,黎明时分,驹子洗落白粉后的红红的健康的脸膛映入枕边的台镜中,镜中的远景是晶莹的白雪.再如"晚霞之镜"一节,把火车的玻璃窗当作一面镜子,让远山之巅红彤彤的晚霞同叶子的面影叠印.叶子的目光同远山山坡上的灯火叠印,
使人感到不是近,而是远,不是热,而是冷.从上述两个镜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驹子和叶子这两个人物是多么的不同.正如小说画龙点睛地写道:"驹子是触党的、生理的、空间的美;叶子是听党的、精神的、时间的美",把二者分得一清二楚.《雪国》的倾向是好的.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下艺妓等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雪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这部作品虚无主义色彩较浓,小说中的岛村把驹子的一切追求都看成是徒劳的,甚至觉得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小说结尾处,银河的那一段,是以虚无观而告终.作者在《雪国》中写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然而他只限于吃惊、凝视、哀叹,给读者留下一个空虚、绝望的余韵.《雪国》的成就在于抒情,堪称是日本抒情小说的顶峰.
(平献明)
坂口安吾白痴(1946)
作者简介坂口安吾(1906—1955)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新院县新澙市大烟町.本名柄名.1930年东洋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伦理专业毕业.三十年代发表的一些小说,如《清风博士》(1931)、《黑谷村》(1931)、长篇小说《暴风雪》(1938),多从观念出发,一般不被读者所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同大井广介、平野谦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1942年3月在该刊上发表《我的日本文化观》,大胆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国粹主义,同年6月在《文艺》杂志上发表《真珠》,也因"不合时局要求"而被禁止再版.战后,坂口安吾开始了他真正的文学生涯.他同太宰治、石川淳等人一起形成新戏作派,又称无赖派,提倡反对权威,主张堕落.无赖派的作品对彷徨在战后混乱中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1946年4月,在《新潮》杂志上发表《堕落论》一文,这是坂口安吾研究战后人生的出发点,或称他战后生活的宣言书.该文主张人必须堕落,日本也同人一样,需要堕落.只有堕落,才能发现自我,拯救自我.那些依靠政治等手段来拯救日本的主张,都是肤浅的、愚蠢的,也是不中用的.他在该文中所说的堕落,是说人要恢复动物般的本性,而要否定现存的政治和道德等观念,同年6月发表的代表作《白痴》便是以《堕落论》为背景写成的,《堕落论》的主张反映在这篇小说中.1947年以后,还写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如《道镜》、《飞鸟时代的幻影》等.
内容概要这所房子里是人、猪、鸡、狗同居的.房东夫妇开裁缝铺,夫妇二人住在楼下.搁楼租了出去,搁楼的房客是母女二人,女儿原是镇议会的办事员,她同十几个职员发生肉体关系,如今怀着的孩子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的.附近一带尽是公寓,近郊是一群小工厂.公寓里住着许多妓女,有些人的外室也在这些公寓里定居,这真是个藏垢纳污的地方.伊泽租的房子虽然也是这家房东的,但却离开这个主体建筑,是个独立的小院.伊泽大学毕业后作了记者,也试着为文化电影公司写电影脚本.他租的这所房子在胡同深处,对面的一家住着一个患精神病的男人,他的母亲也常常歇斯底里大发作,但她几乎都是对着儿媳妇阿夜,阿夜二十五、六岁,是白痴.可是这白痴又容貌端正,瓜籽脸,正是古代仕女图的脸型.那个精神病男人也是一位美男子.望着他俩,伊泽想精神病患者与一般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没有任何不同.婆母却看不上这白痴女,骂她说,连顿饭也不会作.因此,白痴女总是怯生生的,似乎总在胆颤心惊中过日子.别人走路的脚步声,也会吓她一跳.伊泽非常重视艺术的独创性,他认为只有独立的个性才是艺术.当然,他的这种主张文化电影公司是不能接受的,他也因此受到了公司的非议和排斥.公司重视的是时代流行的脚本,要求反映战时的日本情况,鼓舞人们的斗志.公司正在计划拍摄《保卫拉包尔》《神鹰飞向拉包尔》时,拉包尔已经失守,美军在塞班岛登陆了.并且,明天东京即将变成废墟.这时,伊泽已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只是为了每月200元的工资,不得不去公司上班.一天深夜,伊泽从外边回来,发现室内有些异样.他吃惊地拉开壁橱,见白痴女正躲在高高叠起的被褥旁.虽然不知究竟为何,但看来好象是受了婆母歇斯底里的申斥,不知如何是好才逃到这里来的.这事实在唐突,但伊泽却深受感动,于是他便决定保护这个白痴女,便把他安置在床铺上.可是,这女人立刻爬起来,重又钻进了壁橱.这是因为她怕伊泽厌恶自己.
白痴女能逃到这里本身就说明她是喜欢伊泽的.伊泽终于把她安顿在铺上,坐到她枕边来.白痴女那天真无邪的心,对伊泽有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也正是他所需要的.他已经觉察到自己在世俗社会里这种天真无邪正在丧失,而被那无稽的世俗所驱使.伊泽想象着战争的前途,无疑日本将战败,要在一片废墟上开始新的生活,可以同这白痴女一起走上这条漫长的旅途.实际上,从他收下白痴女之日起,伊泽已经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每天他上班,白痴女便在壁橱里等他回来.而伊泽在外边总忘记家里有这么个女人,只是空袭警报响了,自己住宅这一带道空袭时,他才想起这女人,怕她跑出房门,被邻居发现,那样二人的这种生活就要暴露.他为自己的这种担心而咒骂自己,这不是从卑劣的世俗观念出发的吗?他不能忘却的是白痴女的两种面孔,一是伊泽第一次接触她的肉体时的面孔;一是在空袭中她那极度绝望的面孔.在她那绝望的面孔中不仅看到了她那绝望孤独的生活,而且还看到了她尚有一般人的理智.东京,在等待着,等待在大规模的空袭中烧光.1945年4月15日,这个决定命运的日子终于到来了.站前成了一片火海.伊泽在发疯似的警报声中,眺望着夜空中的火光.裁缝匠房东夫妇装满了一推车,忙着逃难,并劝伊泽快逃.伊泽怕白痴女被人发现,便说:"你们先走吧."周围爆炸声不断,一声巨响在头顶上传来,伊泽伏在地面抬头看去,这所房子已经着了火.伊泽冲进自己的房间,抱起白痴女,为她蒙上一条棉被跑了出来.外面火舌飞卷,人声嘈杂.伊泽被人群推挤着向前移动,他望望前方,那火势正猛处,记得有一片麦田,于是他离开人群,向那烈火处跑去."要死,两人也死在一起."伊泽抱紧那女人低声地说.女人稚拙地点了点头,伊泽明白了她的意思,便义无反顾地向烈火冲去.二人并肩冲过火海,前面是一条小河,两岸的工厂群在大火中燃烧.二人渡过小河在麦田中坐下来.大路上逃难的人群不断.白痴女已经疲惫不堪,她说:"我要睡觉."便蜷伏在棉被上就地睡着了.来了几个警察,说矢口小学未被烧,可以到那里集合.伊泽却一动未动,他既无任何希望,也无任何兴趣,只是什么也不想.天色微明,他想把白痴女唤醒,走向那更远的车站.他呆呆地想象着那遥远的车站,彻骨地感到那五更刚过时刻的寒冷.
作品鉴赏短篇小说《白痴》以1945年4月15日东京遭空袭为背景,描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然而这篇小说是从观念出发,描述了一个人工的精神世界.是说战争不仅夺走了人的生命,而且也夺走了艺术和人的尊严,主人公伊泽为此感到耻辱.他主张只有独立的个性才是艺术,但却不得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去帮助文化电影公司筹划那些鼓舞士气的公式化影片,作人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小说写道:"我最需要的是白痴女这样的心、她的天真和纯朴.我已经把这些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是一味地使用这龌龊、肮脏的人类群体的思惟方式,去追求那些虚妄无稽的东西,这已经把我弄得疲惫不堪了."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主人公伊泽接近白痴女,直到她在麦田里睡着的时候,也不想离开她,决心同她一起去建立新生活.这时伊泽同白痴女已属于同一次元,当警察让他到小学校集合时他根本来听进去,这已经同白痴女无任何两样了.至于白痴女,她又同动物相似,小说写道:"在这种情况下,能睡得着的只有死人(空袭中已死的人)和这个女人.死去的人再不会醒来,但这个女人一会儿会醒来的.可是醒来后,在她那睡眠的肉体上也不会增加任何清醒的东西.这女人在发出轻微的鼾声,象猪的声音一样."小说的开头便写道:"这所房子里,是人、猪、鸡、狗同居."
这两段可以集中地说明,作者"堕落论"的主张是要战后的日本人."堕落"得动物般的单纯,冲破一切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的羁绊.(平献明)
宫本百合子播州平原(1946—1947)
作者简介宫本百合子(1899—1951)日本著名无产阶级作家.
生于东京都文京区千石.父中条精一郎,著名建筑家,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曾留学英国.母葭江,华族女学校校长西村茂树之女,华族女学校毕业.宫本百合子从小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她1916年茶水女子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科.1916年月5去祖母的住处福岛县农村取材,在《中央公论》发表了中篇小说《贫穷的人们》.同年,中途退学,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在大正时代,发表了一系列人道主义的作品.1919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旁听生,1920年归国后同荒木茂结婚.这件婚事母亲强烈反对,再加上宫本百合子同荒木严重的思想分歧,终于在1924年离婚.这段生活,在宫本百合子1924至1939年间发表的连载长篇小说《伸子》中有所反映.1927年11月她和好友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汤浅芳子一起去莫斯科、波兰、德国、法国、英国访问,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当年12月立即加入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同小林多喜二、德永直一起,成为三十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1931年秋,加入日本共产党,1932年2月同宫本显治结婚.1932年宫本百合子两次被拘留.1933年宫本显治被捕入狱,直到1945年10月,长达12年之久.这期间二人的来往书信,于1950年汇集成书,出版了《十二年间书信集》.战后,于1946年3月,宫本百合子等九位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发起重建民主文学的运动,成立新日本文学会,创办《新日本文学》杂志.她于1946年至1947年1月连载发表了中篇小说《播州平原》,1946年9至11月又连载发表了姊妹篇《知风草》,合集于1947年,获每日新闻出版文化奖.此外,著有长篇小说《两个院子》(1947)、《路标》(1947—1950).评论集有《越冬的蓓蕾》(1934)、《妇女和文学》(1947)等.战后宫本百合子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等政治运动.1951年1月21日因脑脊髓炎病逝,享年51岁.
内容概要连日来整天的空袭于1945年8月15日11时30分停上了,广播了天皇的诏书.右田寻子战时离开东京,居住在东北地方的农村.此时,同弟弟一家人一起听广播."接受波斯坦宣言"这句话她听清楚了,知道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炎热的正午,村内一片寂静.整个日本在这一片寂静的时刻,历史在无声中翻开了新的一页.此时右田寻子难以抑制发自内心的强烈的震颤,这震颤来自对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的深恶痛绝,来自和平到来之时感到的欢欣.战争中,法西斯当局以思想犯的名义,把丈夫重吉关进了监狱,长达12年之久.两个月前丈夫被流放到纲走,临行时丈夫说,这场战争,最多还有半年至10个月.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石田寻子脱下劳动服,伏在桌上给重吉写信,阳光照进窗来,已经很久未见到阳光了.此时,她一心佳念着重吉,似一曲凯歌涌上胸口,几乎令人窒息.空袭、防空演习、灯火管制都终结了.阳光照亮了家家户户室内的每个角落.孩子们解除了空袭的威胁,他们整天地玩耍,大声喊叫,真是无拘无束,心荡神驰.望着这一切,令人深感和平的可贵.3天过去了,人们从"麻痹"状态恢复过来,村里人在议论着赚钱的办法,可以把军用仓库中积存的物资抢夺出来,但没有人人识到要抓住当前这一对日本民族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机,更不要说由这一时期产生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广播里倒是不断传来政行的新施策,但在人们脸上看出的却是一团疑云,过去是只相信战争必胜,现在还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寻
子想尽快到纲走去,但就在这时寻子接到一封山口县打来的电报,是婆母打来的.电报说重吉的弟弟宜次应征入伍后派去广岛,广岛遭原子弹后宜次生死至今不明.寻子决定,不北去纲走,而先西去山口县.西行途中,寻子目击了刚刚战败的日本列岛,从东北到中国地方,国土和人心都极度地渗遭破坏.东北地方到东京的列车中极端混乱,简直是一趟军用列车,装满了溃逃的军人.乘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这些军人乘客同列车服务员互相辱骂,互相嘲笑.东京车站只剩下了裸露的钢筋,列车在这一片废墟旁通过.寻子对面的坐席上,坐着一位象是陆军军部教育总监之类的大人物,他身旁是一个靠承包土木建筑工程发财的男人.寻子的身旁坐着一个锯掉左腿的残废军人,一路上他还时而讲起战场上的情形,但列车离京都越近,他越加不安,已经失去了自信,变得很焦躁.寻子尽力地安慰和鼓励他.寻子心想,这人在战争中变成残废,生还后再失去爱的信心,那么他的一生也太不幸了.她衷心地鼓励说:"要坚强,要坚强."列车中还有许多朝鲜人,他们是回到祖国去,在车内的一片昏暗中传来了朝鲜姑娘的"啊里郎.."的歌声,寻子听了非常感动,自1910年"日韩合并"以来,朝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根据战时息动员令,1945年时,有二百几十万朝鲜人在日本,这次他们也获得了回国的机会.广岛车站已经认不出来了,原子弹爆炸后它变成了另一种样子.这趟进站列车,也开进了临时用的货车站台.站台服务员是个单臂少年,他对着旅客没好声气地大喊大叫.下一站是岩国车站,寻子在这站下车.越往西走,越凄凉,给寻子留下了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说无法估计这次战争给日本带来灾难的深重程度.婆母登代已经等了一个多月,直次还是生死不明,直次妻艳子抱着两个男孩,绝望得已经不知道悲痛,形体十分憔悴.战时,已经把这里的几个町村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军事重镇,一条宽宽的军用公路贯穿全境,这是决战精神的产物,也是决战精神使这一带成了寡妇街,很多女人都永远失去了丈夫.寻子想,战争最可恶之处便是制造了列车中那断了左腿的男人和这条寡妇街上失去丈夫的女人.因此,必须严惩战争罪犯.简直祸不单行,直次生死不明,西日本一带又遭了水灾,婆母一家泡在了水里,全家人只好到寺院里去避难.这些日子连降大雨,军用公路破坏了这一带自然排水的能力,终于酿成水灾.婆母一家成了直次的遗族,她们都几天几夜未睡了,整天面对工厂的废墟和那条毫无用处的军用公路.这一带从1945年5月起就流行着一首民歌."日本是樱花之国,七八月是灰烬之国,九十月是他人之国".1945年10月,政府废除了《治安维持法》,重吉10月10日获释,寻子得到消息,急忙奔回东京去,那里是从前的家.寻子是怎样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呀.由于水灾,回去的路程更难走,交通事故不断,她几经换车,有时便徒步,一步步地向东京走去.寻子搭乘一辆农家的大马车,走在美丽的播州平原上.秋高气爽,原野的土香沁人心肺.寻子随着马车摇荡,她在想不会再有第二次如此心旷神怡,她在想整个日本都在这样地愉快前进.
作品鉴赏宫本百合子在1946年1月发表的《歌声呀,响起来吧!》一文中说:"所谓民主文学只能是忠实反映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歌声.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这种历史的发展而献身的."这就是她的重建战后民主文学的主张和宗旨.1946年3至10月她发表的中篇小说《播州平原》便是她民主文学的主张在具体创作中的实践,她说:"这部作品我要献给所有日本人都不能忘记的《治安维持法》和战争所迫害和泯灭的理性和善良.这两种残
暴力量使人性遭到破坏,我的这部作品还要献给人性的恢复和未来的胜利."《播州平原》是宫本百合子战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日本战后民主文学派的第一部作品.小说通过石田寻子,即作家本人的个人视点,展开了对现实社会的描述,战后初期社会的一切现象,又是通过石田寻子的视点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石田寻子,同时也是1945年8月15日至同年10月中旬、从东北地方到中国地方的日本列岛.因此,主人公的形象比较复杂,既包括战时一直未转向,即未同军国主义妥协的石田寻子、重吉等人,也包括不知道怎样抵抗而陷入屈辱和失意的普通日本人.仅就寻子西行途中列车内的战争幸存者来说,他们之间阶级和阶层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因此每个人悲剧的深浅程度也不同.最为深重的是艳子这个人,美国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使她成了寡妇,具有战争受害者的典型性,这个典型人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说自始至终洋溢着作者对群众的爱和信赖,表现了小说只有人民才是战后的主人,人民将创造日本新的历史的主题思想.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社会洞察力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的政治形势.小说以民歌"九十月是他人之国"揭示了处于美军占领下的日本政治形势.这句歌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美情绪,而是指出了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危险性.这句歌词是民歌,它来源于人民,有很深的群众基础.相形之下,小说颂扬了朝鲜人民摆脱殖民地地位,返回祖国建设新国家的欢欣向上的心态,同样洋溢着作家对他们的热爱.回顾宫本百合子战前的作品,如《伸子》等,同《播州平原》一样,作者擅于将个人同社会结合起来,即便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有作家自己作为原型,但作家总是把主人公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中.《播州平原》颂扬了石田寻子同重吉之间的坚真的爱,但这种爱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武不屈的性格紧密相连.这种典型化的手法,使宫本百合子的作品严格区别于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流行的写作家自己琐事的私小说.
(平献明)
梅崎春生樱岛(1946)
作者简介梅崎春生(1915—196s)日本战后派著名作家.生于福冈县福冈市篑子町.父亲建吉郎是个军人.梅崎春生于1936年11月入东京大学文学部国文学科.1939年在《早稻田文学》8月号上发表小说《风宴》.1940年东大毕业看在东京都教育局教育研究所就职.1942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在对马重型炮队,后因患肺结核,返回故乡疗养.1944年6月应海军征召又入伍,参加佐世保相浦海军兵团,接受密电译员的训练,后担任密电翻译,成为特殊技术兵种,在九州陆上基地服役,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9月回到东京,1946年9月在《诚挚》季刊上发表《楼岛》.1948年成为《近代文学》同仁,同年2月发表《日末》,由思索社出版.《日末》以战争末期的比岛为舞台,描述了花田中尉的逃跑和负责追捕的宇治中尉的心理矛盾.这两部著作确定了作家地位,成为了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同年8月由讲谈社出版《饥饿的季节》,同年9月由河出书房出版《B岛风物志》.1955年发表《老屋春秋》,获直木文学奖.同年由讲谈社出版长篇小说《沙漏》.1956年3月至11月在《东京新闻》连载发表《旋风》,受到好评.1964年发表长篇小说《疯狂的风筝》,获文部大臣颁发的艺术奖.1965年6月在《新潮》杂志发表《幻化》,这是他晚年的名著.同年7月19日由于肝硬化在东大医院病逝.死后,同年11月,小说《幻化》获第十九届每日新闻出版文化奖.196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梅崎春生全集》,共七卷.
内容概要1945年7月,村上中士在坊津岛的海军基地作密电译员.美军的飞机每天准会有一次从山顶上飞过去,发出刺耳的声响.但电报却很少,一天不过一两封.村上中士每天蹓下山去钓鱼.坊津邮局的女职员一早一晚都要从山顶经过,还可同她亲近亲近,冷眼看来日子过得倒也悠闲.一天早上,来了一封电报:"村上中士调职樱岛,速来谷山本部报到."村上中士从枕崎乘火车到了一个小镇,要在镇上换乘公共汽车.每天一班的公共汽车已经开过去了,村上便决定在这小镇住一夜.他向车站后面的一家饭馆走去.饭馆里只有一个妓女,而且没有酒.不大一会儿,妓女就到房间里来了.这个妓女没有右边的耳朵.村上很清楚,这是他毕生最后的一次冶游了,到樱岛之后就不会再允许外出.在这样一个冷落的妓院里度过的一夜,它在村上的青春史上具有终止符的意义.于是他便同妓女交谈起来."樱岛?"妓女把脸贴在村上的胸脯上问:"不知道敌军几时会来登陆.""就在最近吧,已经快啦.""啊,你去死吗?怎么死啊?告诉我吧,怎么个死法啊?"妓女的眼睛里涌满了泪水.第二天中午村上到了谷山.本部命令:"马上到樱岛去,那里缺一名密电班军士."村上中士乘电车去鹿儿岛市,市内的一半已经变成了废墟.在码头上乘船,一会儿到了对岸,这里就是樱岛.坑道的最深处是发报所,那里挤挤压压地放着发报机和发电机等.一位上士正在饮酒,憔悴的面颊上,一双浑浊的红眼睛忽然转过来注视着来人."我是吉良上士."他的眼睛里放射着只有在军人的眼睛里才能看到的那种可怕的光茫.这不是正常人的眼光,而是精神病患者的眼神.村上想,在樱岛上直到死前都不得不把这人当作上司,他有种漠然的、不祥的预感.樱岛是水上特攻基地,"震洋"和"回天"正在这里修理."震洋"是装满炸药的小型舰艇,"回天"是鱼雷改装成的乘人兵器,水上特攻队员用来撞击敌舰.山冈顶上是一片乔木疏林,正中间有一棵大栗树,树干上架设了电话.从这里看去,
海湾里和天空上都一览无余.一个刚过40岁的个子矮矮的人朝村上中士笑了笑,口齿清楚地说:"我是瞪望哨.中士是应征来的吗?""来补军士的缺.""比当兵要好些啊."他这样说着,却发出神经质的笑声."那末,当瞭望哨怎么样啊?""受军士和上士们的欺负啊.原来还是个志愿兵,一提升为军士、上士,就一点儿人情也不讲了.象是经过榨油机榨了似的,一切宝贵的东西全都丧失了,变成个没有感情的动物".听着老兵的话,村上脑子里想着那个吉良上士.他也从志愿兵开始,不断受着别人的责罚,他在这期间,下意识地在心里滋长起复仇情绪,把藏在人心深处的极为残酷的东西培植起来,经过磨砺,终于形成自我的个性.待他爬到了上士地位,一朝有了余暇来环顾一下周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暗自生长出来的仇恨的狼牙,不知咬向何方.因而,他举止异常,在冲绳之战结束以后,海军的溃灭使他焦躁.他把通讯科的士兵集合起来,无缘无故地加以体罚,折磨他们.当了上士,却失去了人性.村上值完下午班,快要交班时收到了一封紧急电报,那是封具有决定性内容的电报.走进居住区,人们在过道当中把桌子接连在一起,各自坐在两侧.在村上的前边,坐着前任报务军士和吉良上士."听说就是很大的建筑物也连一点儿痕迹都不剩.""在哪儿?""广岛."吉良上士忽然转过脸来问:"村上中士,有什么电报吗?""苏联军队越过国境了."吉良听了,在他那没有表情的脸上好似浮起笑意,那是使人毛骨悚然的残忍的笑.千万桩事情没有停歇地涌上村上的脑海,接着又消逝.邮局女职员临别时送的那20张明信片,收藏在衣囊里还一张也未用.到樱岛以后,连老母也不知道.哥哥在陆军,在菲律宾,恐怕不会活着了.弟弟已经战死在蒙古.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日本这个国家到底完成了什么?如果把这叫作徒劳,那么,应该向谁去愤怒地嘶叫.村上想:"我是为什么而生的呢?从出生以来,30年了.说起来,是为了解我自己而生活过来的.有时,又觉得自己毫无可取之处,而感到自卑.我就是在这一悲一喜的起伏当中生活过来的.当事到临头非死不可的瞬间,抛掉了一切虚荣和自矜,我又将采取什么态度呢?当钢铁的刺刀对准我的身体,将要把我消灭的时候,我会逃跑,会伏在地上乞求饶命吗?或者拼出混身的骄矜,而与之搏斗呢?这只有到那一刹那才能判明.30年的探求,也只有在那一刹那才能廓清.对我来说,那一刹那的逼近,比敌人还要可怕."村上走出坑道,向山冈顶上爬去,向着瞭望台的方向.忽然,一种金属性的尖锐的声音划破天空传了下来.发现了黑色的斑点,眼看着在扩大,现出了"格拉曼"式飞机的形状,它不是在向这里瞄准吗?当村上流着汗水向森林屎处跑时,从爆音的强烈可以感到飞机正在头顶上,在用机枪射击.村上缓缓地爬起来,掸掉身上的灰尘,爬上瞪望台.担任瞭望哨的那矮矮的人不见了,他的尸体靠在栗树上,枪弹穿透了额头,半边脸异样的苍白.村上恐惧的呆立在那里——毁灭还有什么美可言呢?那天早上,因为有天皇的广播,命令非值班人员都要去听.村上上午值班,没有去听.在山下的广场上收听,好长的广播啊,待士兵们三五成群向居住区走回来时,他们说:"收音机不好,净是杂音,一点也听不清."进了居住区,见吉良上士坐在那里,一只手拄着军刀,用杯子在喝着什么,那气味好象是羼水的酒精."士兵."他叫道.正在整理衣囊的士兵,急忙来到吉良上士面前."到密电室去一趟,问问今天御广播的电报来了没有."士兵敬礼后,快步走出坑道."快要登陆了,村上中士."吉良上士用沙哑的声音说."如果登陆了..这个部队怎么办?""用性命去拼.既然身在水上特攻基地,
难道还不懂这种精神吗?""我说的是工程兵和通讯科怎么办?都没有经过训练."吉良上士玻璃球似的瞳人闪着可怕的光茫,面对面地盯着村上说:"敌人登陆的时候,我就用这把军刀,把胆怯怕死的家伙,一个个地砍了.把那些家伙的脑盖一劈两爿.听见了吗?村上!"这时,刚才的那个士兵从坑道入口处进来,敬礼后,用清晰的声调说:"中午的广播是停战诏书."吉良上士坐在桌旁,拔出了军刀.他象鬼神附体似地死盯着刀身,在他那饥饿的野兽似的眼睛里,闪着人世上所没有的凶暴光茫.他站起来,握着军刀用沉痛的声音说:"村上中士,我也到密电室去."走出坑道,晚霞明亮地映在海里,村上的眼泪一阵阵涌满眼框.他双手掩着脸,从山坡路上踉跄地走下去.
作品鉴赏《樱岛》的时代背景是战争末期.只写了1945年7月至8月15日这一个半月的时间.1945年3月美机空袭东京,6月占领冲绳,此时美军已在海上包围了整个日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格拉曼"战斗机控制了日本的领空,日本既无飞机接敌,也无高射炮还击.在这样一个绝望的环境中,作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的复杂内心描述,涉及了生和死这一文学的重大主题.樱岛是水上特攻基地,这里的特攻队员都是一去不复返的炮灰.中世纪曾给牛系上松明火把,赶到敌阵里去.现代日本特攻队的作法,比对待牛还残忍.樱岛是这样一个死亡之岛,与之相比,村上甚至留恋坊津岛.他留恋坊津邮局的女职员,甚至小镇上的那个妓女.因为她们同生存联系着.小说写那妓女只有一只耳朵,这一细节描述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先天与后天都不幸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用以拱托主人公村上的不幸和他对生存的渴望.在一个半月的樱岛生活中,小说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恼.他探索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在这个环境中,始终找不到生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得美好些吧,死的时候也得选择个死而无憾的死法.那就是临死的时候,也死得美些.但40岁的瞭望兵在空袭中死后,村上深深地感到:毁灭还有什么美可谈呢?只有最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村上才获得了新生,他从毁灭中获得生命.为此,激动得流泪满面.小说在颂扬生的向往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日本的反动军队.日本反动军队里,是个使人丧失人性的地方.小说对吉良上士作了入骨三分的揭露.战争形势越严峻,他越疯狂地体罚士兵.他提了一根三尺长的木棒,令通讯科全体士兵集合作俯卧撑,谁支撑不住塌下腰身,就得挨他的毒打.反动军队需要吉良上士那种野兽般的冷酷和麻木的亡命徒性格.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吉良上士作了殉葬品,他手握军刀满怀杀机,走向密电室.小说就写到这里结束,结局留给读者自己去想.他砍了通讯科全体士兵,还是他自己剖腹自杀,都无关紧要,反正小说中的吉良上士已经是个可以盖棺论定的人物.
(平献明)
太宰治斜阳(1947)
作者简介太宰治(1909—1948),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太宰治在家中排行第六,日本战前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给他造成了一种多余者的感觉,幼年时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察看父兄的颜色.他在青森中学、弘前高校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科,在大学时代参加了左翼运动,后来转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了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中期是1938至1945年.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丧失作人的资格》(1948),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丧失去作人的资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内容概要在静冈县伊豆半岛的山庄里那漂亮的住宅内只住着两个人,小说的女主人公数子和她的母亲.老夫人可以说是日本最后一个贵妇人了.小说以数子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道:"我们离开东京西片町的家来到这伊豆的中国式的山庄里住下,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的12月初.父亲死后,我家的生活全靠和田舅父的关照,他已是母亲的唯一亲人了.战争结束,世道变了.和田舅父对母亲说:'现在除了卖掉这房子,别无其它办法.把家里的佣人散了,你母女二人到农村买所漂亮房子,安静地过日子吧.'关于钱财之类的事,母亲毫无办理能力,在这方面,她都不如一个孩子.所以,这一切都委托舅父办了".就这样母女二人开始了伊豆山庄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安静,母亲病倒了.这个贵族之家,已经开始没落.由于数子不慎,发生了一次火灾,幸亏未酿成大祸.数子到各邻居家里去道歉,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贵族小姐的身价.这次火灾以后,数子尽心地作起农田里的事情,她渐渐变成了一个干粗活的村妇,而母亲病得越来越纤弱.母女二人向着相反的两个方向发展.太平洋战争开始的时候,数子的弟弟直治就被征去,派到海
外作战了.直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一天,他突然回来了.直治是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他厌恶自己的贵族家庭出身,为了忘记这样的家,为了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他除了吸毒以外,别无他法.还在直治应征入伍前,他已经吸毒成习.还在6年前,数子为制止哥哥吸毒,曾去找过他的文学师傅小说家上原二郎.数子已是结了婚的人,恰好在他见上原的这一年离了婚,怀的孩子也因死胎流了产.直治回来后,数子给上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情书,尽管这时上原已经有了妻室.数子在情书中表示,愿给上原作妾,愿为上原生儿育女,愿作上原孩子的母亲.数子的信未得到上原的回音,她要到东京去直接见他.这时母亲病危了,她患的是肺结核,不治之症.在秋天的黄昏时分,日本最后一个贵妇人死去了.临终时,身旁有数子和直治二人.母亲脸色蜡黄,薄薄的嘴唇含着幽静的微笑,看上去很象圣母玛利亚.母亲死后,直治依然同上原一起鬼混,放浪形骸,过着颓废的主活.而数子却在寻找自己的新生活,为此开始奋斗.她并不沉溺于悲哀,但奋斗目标也不是去寻找新的伦理观念,因为这个辞太虚伪了.她所寻找的只有爱情.一天,直治把一个舞女模样的人领到家里来过夜,数子便借机离开了家,她到东京去找上原.上原不在家.妻室说,他同朋友喝酒去了.数子走了几家酒谊,终于找到了上原.这上原同六年前比判若两人.头发虽同从前一样的蓬乱,但已变稀变焦.脸色发黄,眼圈发红,前齿脱落,后背隆起.坐在酒店的角落里,活象一只衰老的猿猴.数子就同这人一起走出酒店,晚上二人在上原找的住处过了一夜,实现了数子的愿望.天明时,数子望了这人的睡脸,那是一张马上就要死去的面孔.就在这一天的早晨,直治在伊豆山庄自杀身亡.直治在遗书中写了他自杀的理由:"生在贵族家庭,我们究竟有罪没有?总之,只要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们就永远象犹大一样,一生都在不安、羞愧和罪孽中度过.为此,我感到实在难以生存下去."此外,直治还向姐姐坦白了一件事,就是他爱着上原夫人.关于上原二郎的人品,直治写到,与其说他是小说家,莫如说他是个喝大酒、生活放荡的投机商人.数子料理完直治的后事,又开始了新的战斗.数子又给上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便是小说的结尾.在信中她告诉上原,那夜她怀了上原的孩子,她在信中说:"至此,我已经驱除了旧的道德观念.现在,我要同将出生的孩子一起,进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战斗.养育好我所爱慕的人的孩子,就是我道德革命的完成".
作品鉴赏《斜阳》是太宰治对日本旧的贵族制度乃至即将崩溃的现存秩序所唱的一曲挽歌.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母亲和弟弟这旧的两代人已经灭亡了.主人公数子则为了摆脱灭亡的命运而进行挣扎.然而,她所处的时代是战后初期的预废时代,颓废作家上原,便是这一时代的典型形象.数子的衷怨是靠上原为她输进世俗的血液而求得再生,这便是《斜阳》的主题.正如小说在第六章中,通过上原和数子的对话所示.上原,"可是,一切都晚了.已是黄昏."数子:"不,是早晨."在数子看来,斜阳过后清晨又会到来.斜阳不仅象征着没落,它同时顶示没落之后太阳还会重新升起.数子口里的"革命"一词,同太阳重新升起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她要引导将出生的孩子,迎接太阳的重新升起.不过,主人公数子的决心,毕竟只是决心,它最后能否实现,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并未予以明确的说明.而且,小说发表后的第二年太宰洽满怀着对人世问的绝望,离开了这个也并不喜欢的世界.大宰治是战后日本文坛上红极一时的无赖派代表作家之一.无赖派文学以"堕
落"为其主旨,颓废作家上原则使"堕落"进一步形象化,小说《斜阳》为女主人公指出的道路是向上原靠拢,因此数子所进行的挣扎带一定的垂死性.
(平献明)
站川信夫鲇川信夫诗集(1947—1954)
作者简介鲇川信夫(1920—1986),日本战后荒地派代表待人.不名上村隆一,生于东京市小石川高田丰川町.旧制早稻田中学校毕业后考入早稻田第一高等学院,从这时起开始写倚.早期在诗刊《月亮》、《新领土》上发表过诗作和评论,并参加了以早稻田大学学生为中心的诗刊《荒地》的创刊工作,为他战后的文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9月,他应征入伍,从早稻田大学英文科中途退学,到东部军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报到,随后被派到太平洋战场,参加苏门答腊战役.1945年初,彼送回金泽陆军医院疗养.在疗养中写成了《战中手记》,这些手记是鲇川信夫战后文艺思想与诗歌创作的出发点.1945年4月出院,12月返回东京.1946年开始他的文学活动.1947年鲇川信夫同中桐雅夫、田村隆一、北村太郎、三好丰一郎,黑田三郎等人一起重新创办同人诗刊《荒地》.荒地派是战后正统诗坛活动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鲇川信夫便是该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死去的男子》、《神的士兵》、《海上坟墓》、《在西贡》、《为什么我的手..》、《港口外》、《寂寞的航标》等.著名诗篇《死去的男子》(1947)是荒地派诗歌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荒地派诗人们的共同思想基础.《鲇川信夫诗歌全集》,1965年由荒地社出版.评论集有《鲇川信夫诗论集》,1964年由思潮社出版.
内容概要
死去的男子
云雾腾腾,/阶梯重重,/比如脚步声传来,/你遗言的执行人,/就会现出身影./一切就从这里开始!
回忆昨日,/在阴暗的酒店,/我们坐在椅子上,/愁盾苦脸.缅怀敌人,/讨论我们的诗刊./——死里逃生后才认识到:/那不过是空发议论.
森川君哟!/每当我拿起剃刀,/那凛冽的寒光,/让我想起昨日的蓝天.
/可是我已经忘却,/你何时在蓝天下消失./暂短的学生时代——/编辑、出版,/激扬文字./那黄金时代已经逝去,/一切都成了"过去的记录".
昨日也好,/今日也好,/我们的日子总是深秋./"寂寞秋风飘落叶",/这声音向着人群,/向着街巷,/向着石墨般的路,/飘来又飘去.
埋葬你的那天,/无人送行,/周围一片寂静./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心事难平./举目望蓝天,/"一切都沉没吧,/太阳和大海!"/你静静地躺着,/双脚伸在靴子里./森川君哟,长眠地下的森川君哟!/你前胸的伤口,/现在还痛吗?
小玛利之歌
向前走,/小玛利哟!/我同你一起,/走上这条遥远的路./路边枝繁叶茂,/鲜花盛开,/给我们送来,/一路的欢声笑语./太阳用血和泪,/养育了我们./即使阴暗的日子来临,/我们也不会消沉,/高声唱着爱之歌,/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走.

当前:第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