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34页


唱着歌儿向前走,/小玛利哟!/虽然你还在喉呀学语,/虽然你还满身稚气,/我们却合着你的节律,/在放声歌唱./歌声响彻无际的原野,/歌声直上林海的稍头./千百万人集聚在那里,/在侧耳细听,/在满怀喜悦,/合着这歌声一起前进./唱着歌儿向前走,/小玛利哟!
作品鉴赏《死去的男子》发表在1947年2月号《纯粹诗》诗刊上.
这是一首为诗人森川义信写的追悼诗.森川义信是战前诗刊《荒地》的同人,太平洋战争中死于缅甸战场.诗中"你遗言的执行人"是一种比喻,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执行森川义信遗言的意志.至于遗言,并不是森川义信个人的具体遗嘱,而是指在战争中被埋葬了金色年华的一代青年的共同心声,同时包括诗人自己对下一代的期望.要忠实地把战场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的颤悸、沉哀和烦忧告诉下一代,让他们永远记住日本历史上这一惨痛教训.这就是《死去的男子》构思的基点,也是荒地派诗歌的宣言.诗中"讨论我们的诗刊"系指战前《荒地》同人讨论《荒地》、《月亮》等诗刊,与诗中所示"学生时代""黄金时代"一样,均为对战前诗歌活动的回顾.诗人认为,他们的那些活动,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当然更谈不上制止这场不义战争,因而是"空发议论".诗中"寂寞秋风飘落叶"一行源于德国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1975—1926)《秋》的意境.而"一切都沉没吧,太阳和大海!"则是诗人痛苦的内心独白,表现了鲇川信夫愤懑以至虚无的心境.《死去的男子》发表于战后初期,被认为是荒地派诗歌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具有荒地派诗歌创作的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一代青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诗作暗喻了战争的幸存者,包括诗人自己的阴暗的心理状态.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和战后的废墟中认识自己和现实,进而形成特殊的精神气质.战争期间有无数的日本青年被军国主义分子驱往战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被战争夺走了生命.诗中揭示出死亡源于战争暴力,这本身就是对罪恶的侵略战争的控诉.荒地派诗人的这种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二是反映了战后动乱时期,诗人的迷惘与不安.荒地派诗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到疮庚满目的祖国,他们侥幸生还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战后混乱的社会现实面前日趋破灭.他们仅有的是对历史的痛苦回忆,而且又看不到变革现实的前景,于是不由地发出:"一切都沉没吧"的绝望的吼声.《小玛利之歌》发表于1954年出版的《荒地诗集》,这首诗同《死去的男子》相比,诗人在情绪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因为时代已经发展了,日本经过了较彻底的民主改革,到了1954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经结束,蓬勃向上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即将开始.这时,人们已经感到,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是光明的,"再不是战后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诗人基于对战争的体验,续写了旧我的解体和新我的诞生,并指出战争幸存者的使命是谱写战后开始的新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玛利之歌》是一首思想性较强的抒情诗,它创造了阔步前进的壮美的意境.
(平献明)
椎名麟三深夜的酒宴(1947)
作者简介椎名麟三(1911—1973)日本战后派存在主义作家.生于兵库县饰磨郡曾佐村.本名大坪昇.1926年在姬路中学读三年级时,因不服从父亲的管教而离家出走,年仅15岁,便断了生活费用的来源.后在大阪饮食店里做工,作过厨师的徒弟.少年时期这段生活对他的思想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1928年到字治川电车铁路工作,不久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后来成为电车铁路支部的负责人.1931年被捕,1933年出狱后到了东京.1941年开始专职从事文学创作.1947年2月在《展望》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深夜的酒宴》是他的成名作,从此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这一时期是他虚无主义思想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在浊流中》(1947)、《深屋正治的手记》(1948)、中篇小说《这一天前》(1949).中篇小说《红色孤独者》是写作者自己加入了共产党却未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长篇小说《永远的序章》是说死亡是绝对的,人在活着的时侯,便是序章.195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美女》,在倾向上充满着作者对工人的爱,在艺术上作者企图使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形象化.1955至1956年在《新潮》杂志连载发表了《自由的彼岸》三部曲,这是自传体小说.追求主体内心世界的自由是椎名麟三文学的一贯的主题.
内容概要须卷先生搬进这所公寓住已有半年多了.这座建筑物原来是仓库,在这一带是唯一未被烧毁的房屋.这房子归伯父栗原仙三所有.这人是从一个搬运工熬上运输店主的.战争结束后,他把这座建筑物改造成了一所公寓.须卷的左邻住着名叫那珂的搬运夫一家,妻室四十五六岁,邋邋遢遢,害了10来年病,最近实在支持不住了,才请医生瞧了瞧,医生说她胃有病,心脏有病,肺也有病.这所公寓里的人们免除了她的配给值日,不让她的手去接触发放的物品.她的丈夫那珂由于偷盗两次坐牢,配给他一家三口人吃一天的面包,他一下子都塞进自己的肚里,让妻儿挨一天饿.须卷右舍住着户田夫妇.妻室阿吟在公寓里见人就闲聊上10到20分钟,为的是掌握各方面消息,便于搞黑市交易,倒买倒卖点各种物品.在这所公寓里,大概阿吟家是最富裕的.丈夫户田,比阿吟小5岁,可能出于这个缘故,他象个奴隶一般顺从着阿吟.他的工作是刻蜡版.即使久居这所公寓的人们,知道户田长相的也不多,因为他总龟缩在屋里,除刻蜡版外,就是往床上一歪,呆呆地幻想什么.他很怕见人,就是上厕所都要偷看一下走廊里是否有人.须卷的对面屋子里,住着一个叫深尾加代的年轻女人.那女人带鼻音的娇声媚气一传过来,须卷便想呕吐.加代今年才20岁,还在她18岁在女子学校读书时,便同第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在战争时期,女子学校的挺身队去城东皮革厂干活,她跟厂里的一个工人勾搭上了.被老师发现后,把她调到军需省干活儿,一直干到战败,这期间她却住进了科长的家里.战后一天,科长告诉她:"家眷要从疏散的地方回来",给了她一点点生活费打发她去石川投奔母亲.到了石川才知道,疏散到乡下的母亲由于生活困难已经嫁给了一个老农民.加代自到公寓住以来,从未安分过,常常招来年轻的男人.加代对未来感到迷惘,却又随遇而安,泰然处之.这从她的眼神就看得出来,她的瞳孔象动物般的灰暗,但从两颊到嘴角却带有少女般天真的娇气.须卷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国民服,背着一包沉重的刷子从银座回来.仙三从熟人那里采购来毛刷交给他卖,月薪是售货额的百分之一,每月150元到300元,
当然,靠这一点点钱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常常挨饿."销售额的百分之一太苛刻了."在须卷旁边摆摊的打火机商人说:"最少也得十分之一,这是普通行市!"当须卷抱怨工资太少时,仙三说:"你赚的钱我如数给中村家了.你骗人应当赎罪,骗人的人必须受惩罚.只要我的眼珠还是黑的,就要让你赎自己的罪..".原来须卷中学毕业后,就在伯父的店铺里帮忙,须卷居然对店里的人们搞起宣传来.这种思想换来的是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眼看店铺的生意就要兴旺起来,就在这时候,须卷和中村被抓走,后来中村被杀了.须卷低着头,默默忍着仙三的数落."说什么你也听不进去,总是这副讨厌的样子,难道还不醒悟吗?你这畜生,真是个赖皮!"今天又整整下了一天雨.这四、五天,雨一直来停.从前天起,须卷几乎什么也来吃.饿得太难受了,便到蔬菜市场的大院里,帮清扫工干了个把钟头,要来点青芋芥菜等吃.他踉踉跄跄回公寓的路上,被户田叫住,并替他打着雨伞.就在这时候.有四、五十人的游行队伍举着"坚决反对解雇"的标语牌冒雨走过来.户田悄悄地瞥了一眼,摹然问到:"须卷先生,您从共产主义转向什么了呢?是民主主义?""我不是说过吗,思想这东西是最愚蠢的.你为什么总是想把我定为什么主义者呢?""这么说.."户田怯生生地问:"您是反对民主主义的?""反对?我什么时候反对了?我喜欢民主主义,因为它具有种种定义...辞典上不管怎样解释民主主义,都离不开自由这个词.世界上有能赋予自由以定义和思想的学者,我倒愿意见见.自由主义的政治家、提倡自由思想的哲学家、以人民的自由为目的的工运专家,在日本是大有人在的.所以说日本是神国嘛.""可是自由究竟是什么呢?"户田容忍了须卷的诡辩,又陪着小心地问.对此:须卷没有回答.回到公寓,加代给他的一口豆馅点心算是他今天的晚餐了.加代告诉他,这点心是昨天黑市商人白木先生爷来的.吃完晚饭,须卷马上钻进了被窝,睡觉对他是最好的安慰了.公寓的几家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那珂的妻室死了,最后几天她浮肿得很厉害.葬礼太冷清了.仙三大骂起加代来,说她是把青年人引向病态和堕落的毒虫.就是户田出走,也与加代有关,起码说她知道是谁逼走了户田.因为户田离家再也来回来,啊吟也一个人回到乡下去了.仙三以憎恶的声调对加代和须卷说:"限明天一天,你俩都给我滚出这所公寓!"仙三说罢便拄着拐棍走出公寓."深尾,快,马上去追:拿着酒去更好!"须卷催促说.可是,加代仍用她那娇滴滴的声音说:"不嘛!""不?"须卷愕然地望着加代.因为这个女人不可能说出"不"字,她不具备这种理性."我知道大家讨厌我,看不起我.但是买卖终归是买卖嘛.人们都在玩弄一个被厌恶和瞧不起的女人,所以说我没有一个真正爱过的男人.就是夜里同客人在一起时我也常想,我的一生大概不会真地爱谁吧.这么一想,我的心情反而非常轻松.真是太无聊啦.""说得对,人世间太无聊.而且不会出现奇迹:早晨突然醒来,世界大变,变为一片欢乐净土.""是嘛."加代木讷地应答着,她接着问道:"须卷先生,您明天搬出这里吗?""您呢?""没办法,搬吧!""到哪里去?""不知道."她茫然地回答."我不出去,就住在这里,一直到死.""要离别了,不喝酒?""那好吧!"不久,须卷在加代的屋里醉得人事不省.虽说是烂醉如泥,他仍能朦胧地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加代象对待孩子似地用手抚摸着他的头.
作品鉴赏椎名麟三是日本战后派著名作家,崇尚存在主义.1947年2月《深夜的酒宴》发表时,日本社会仍处于战后初期的饥馑和物资奇缺的虚
脱状态.面对这种社会现实,《深夜的酒宴》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只有真正的自由才能拯救日本人,而且真正的自由是不受任何主义和思想限制的.在这种意义上说,日本的自由主义政治家,提倡自由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为人民争自由的工运专家都是无济于世的."而真正的自由产生于人的内在的自我".小说形象地表现了作家这种存在主义的哲学和文学主张.小说男主人公须卷为人生无意义而烦恼,他既无希望也无幸福可言,面对面前所有的一切,只有一种难忍的感受,他不相信任何的既存观念能给这种生活带来意义或改变这种悲惨的现实,在这个公寓里,他既不听房东栗原仙三的说教,从搬运夫一家,户田夫妻身上也寻找不到任何答案,即在这些人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只在妓女深尾加代身上看到了可贵之处,即在加代身上不存在任何既存的伦理性.小说的结尾处道出了主人公的归宿,他走进了他一向所厌恶和瞧不起的加代的房间.小说的主要人物深尾加代,女学生出身,战争安排给她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战争使她失去母亲,18岁便与人同居,她的战后生活,除了作妓女,别无出路.然而,当男主人公整天靠着劣等酒精的酒醉生梦死的时侯,加代却顽强地活着.并且在这所公寓里能够飘出牛肉香味的只有加代的房间,能够送给须卷一口豆馅点心的,也只有加代一人.小说的理论基础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马塞尔(1889—1973)和萨特(1905—)所宣传的存在主义是一致的.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肉体,都是为自我而存在着.因此,"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便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百唱不厌的主题.这种文学作品强调,首先是个人存在,然后规定他自己.在选择自己的本质时,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而有绝对的自由.显然,这种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中的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此,小说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一切主义、思想、群众运动,充分反映了椎名麟三创作的局限.
(平献明)
田宫虎彦画册(1050)
作者简介田宫虎彦(1911—)日本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东京的一个船员之家.1933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在学期间,担任《帝国大学新闻》的编辑,并同森本薰、小西克已等人创办同人杂志《房屋》.1935年经人介绍又参加了同人杂志《日历》的活动.1936年3月参加武田麟太郎、高见顺等人创办的《人民文库》,为该刊撰槁.1936年4月东大毕业后,在东京都新闻社就职,同年10月转到国际电影协会工作.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国内形势也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文库》被迫停刊.此后,田宫虎彦作京华女子学校的教师,直到1945年.战后初期,他担任《文明》杂志的编辑,同时不断地发表作品.他的创作按题材大致可分五类.(一)以战国时代及明洽维新前后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如成名作《雾中》(1947)、《城破》(1949)等.(二)战前三十年代自己的学生生活为题材的自传体小说.如代表作《画册》、《菊坂》(1950)等.1951年5月,《画册》由日黑书店出版单行本,同年获每日新闻出版文化奖.(三)以日本家族制度为题材的小说.如《江上一家》(1947)、《异母兄弟》(1949)、《梅花抄》(1951)、《一个女人的主平》(1952)等.这些小说批判以家长为核心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以及歧视妇女的制度,揭示父子矛盾和庶民阶层妇女的不幸命运,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四)揭示现代社会、战争等问题的小说.如《幼女之声》(1950)、《异端之子》(1950)等.(五)以年轻女性爱情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如《千惠子的生活》(1954)、《红茶花》(1959)、《收获的季节》(1962)等.
内容概要主人公"我"因反对父亲对母亲的忻磨而违背父命逃出家门.一直住在高中同班好友西野的寓所.今年考完大学,受西野之托,替他在东京找房子.我一连好几天,走追了东京的大街小巷,好容易找到了一处符合西野要求的公寓,有会客室、书房、寝室和一间储藏室.我因付不起房租,心里便描绘了一个梦:难道西野就不能把储藏室借给我住吗?遗憾的是西野一到东京,对我就象对待一个再也没有用处的奴仆,不容我的梦想实现.因此,我只好自己在墓地崖下麻布霞町六号祖了一同房子住下来,第二天便从明文誊写印刷社揽来活儿,连夜刻写.心想,今后三年就靠这个来维持生活了.房东广濑隆刚在一家小工厂里跑外销.他一家七口人,男孩文春13岁,上学时被同学用砖头打坏了腰椎骨,因此起不来床,比起他十岁的小妹妹还显得瘦小桔干,但也许是充足的睡眠把他的头脑磨得象剃刀刃那么锋利.
隔壁的另一家房客是个中学生,名叫福井义治.他患着风湿症还每旱出去作报童,原想中学毕业后升人工业高等学校.福井义治的不幸是家庭造成的.一年前,哥哥在上海战役时被中国军队俘虏过,释放后,反彼日本军队枪毙了.为此,父亲才病重,临死前还不断地喊:"对不起天皇呀!"母亲本来可以当小学教师的,因为寄哥是那样死的,她不但当不成教师,就连个佣人也当不上了.人们怀疑主了这样一个儿子,母亲也一定是共产党,谁家也不肯雇用她.有一天,我从西园寺公爵公馆旁的坡道上往下走,刚一拉开明文誊写印刷社那金字牌匾的房门,老板就喊叫着,把我拖进车间,印刷工们正忙着印刷."这怎么成?这是你刻的,连一百张都印不上,就破成这个样子!""对不起!""什么?你说一句对不起,顶什么用?"我坐上了回
来的电车.不愿让别人看见我流泪,就弓着背,把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心中无数遍叨念着站名:墓场下.霞町墓场是第三联队的驻地,军人们满身尘土,扛着机枪在跑步."泥塘何处是尽头?两天三夜饿着走!庙行镇前敌阵坚,友军已经攻上前."一队走步的士兵翻来复去地唱着同样的歌词.给医院刻的油印讲义失败了,我断了生路,沮丧地走回来.文春问我:"近来怎么来听到铁笔响?""也许是由于下雨,听不见了."我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昨天夜里,打搅您了吧?"文春又问.昨天夜里,房东家来了两三个客人.文春的被褥披堆到橱柜的旁边.客人们交杯换盏,大声说笑,还唱起了家乡小调.诀到一点才散去.传来了姥姥痛骂广獭隆刚的声音:"隆刚,那么吵你喜欢?咱家连饭都吃不上,文春还病着.""妈,别说了.他爸爸不是经常得到人家的关照吗?"房东太太哀求似他说.我听得真真切切.不过我没有对文春谈过这件事,只是随便叉开话题说:"文春!雨怎么总是下个不停?"文春噙满了泪水,黑亮的眸子闪闪发光,他说:"我姥姥,我爸爸,都没有错."我想到该交房租了,假如我付不出房租,房东家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为了借几个钱,我去找西野.鞋破,雨冷,我吧咭吧咭一步步走到西野公寓.当我说出要借十元钱的时候,他用鼻子哼了一声,板着面孔说:"借给你钱,有什么意义?"我瞧了西野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的珍贵的书.我联想起自己在霞町住处用木箱垛起来的那个窘然的所谓书架.假如我有西野这么多书,就是卖着过活,也可维持到大学毕业.我带着忧伤而又自卑的笑容,走出了西野的家.回到住处,房东太太紧跟着我上了楼."福井今天拦路行抢,被六本木警察署抓去了.刚才来了两名刑警.""想不到.."我苦笑着回答.可是,三天后的夜里,房东太太把中学生领回来了,因为抓到了真正的罪犯.我去隔壁的时候,福井一动不动,坐在黑暗中."打开灯不好吗?"我说着打开灯一看,福井满脸血污,嘴唇被撕破,象咧了嘴的石榴.他对我惨然一笑,又让我看了看手.两手的手指已经又红又肿.我背过脸去说:"洗清了冤枉,总算还好.""你看过,报童拦路抢劫,这条新闻吧?"我唯有点头称是."他们说我需要钱,就用竹刀杀了人.又说:你哥哥当过俘虏,你小子也一定是共产党!于是又打.."福井义治在青山墓场的一棵老槐树上上吊身亡,是在这两天之后的一个淫雨之夜.那天晚上大雨整夜未停,因此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出房门的,我离开这一家,是七月初了.我利用暑期,左池袋街一位画家的工作室里当听差,除了吃饭,还可以拿到十元的津贴.不过我离开霞町六号,首先是因为我不想再住下去.自从福井离开人世,一到夜里,难耐的凄凉之感就涌上心头.我从领到的伙食费中拿出两元钱,在六本木岔路口的一家书店,买了一本薄薄的安徒生童画册送给了文春.这病少年把画册紧紧地贴近胸口,饮泪啜泣.我说:"坚强些!"他说:"您可要常来呀!"
作品鉴赏《画册》取材于作家自己的战前30年代的学生生活.那是个黑暗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地扩大对外侵略战争,1931年武装侵占我国东北,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在对外扩大侵略的同时,对内加强法西斯统治,残酷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关于国内这种险恶的政治形势,小说中也有形象的描写,"在大学院子里,学生们在重重包围中,抓起石块投向警察,做着无济于事的反抗.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被抓,我也被人追赶着.我本来没有什么原因要逃,但我还是逃走了.因为不逃,就要被抓,被抓,就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关进监狱".小说主人公大
学生"我",因为反对旧的家族制度而出走,今年考取大学,只有自筹学费和生活费.家庭本来应以夫妻为中心,而日本的旧家庭是以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母亲想给我寄钱,她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怕她在信中央上一张五元钱的纸币,若被父亲发现,那后果也不堪设想.主人公的现实经济地位,使他接触庶民阶层并得以认识世态的炎凉.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几乎都是学生.有上小学被同学打伤患了腰椎骨瘘疮的病少年,有受迫害而自杀的中学生.作家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述,颂扬了这些青年学生心地的善良,以人道主义情冲,对青年学生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从小说的样式上来看,《画册》似乎继承了战前日本私小说(记作家自己身边琐事的小说)的传统.但这篇小说与私小说根本不同,它有着广阔的社会画面.作家通过艺术概括,使这部小说具有了较大的社会内容的容量,并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感.小说的开头便写道:"我住在麻布霞町悬崖之下的一所公寓里,隐隐约约可以听到远处第三联队起床的军号声,穿过青山墓场莽莽苍苍的林海,那音调听来无限悲凉."关于日本的反动军队,小说接着写了庙行镇"肉弹三勇士"的故事,那时,日本军队极力鼓吹敢死精神,并且残忍地枪毙当过俘虏的士兵.《每册》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军队及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憎恨.
(金帛)
井上靖斗牛(1949)
作者简介井上靖,(1907—),日本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北海道旭川町.父亲当时是第七师团军医部陆军二等军医.井上靖1936年于京都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毕业后,入了《每日新闻》大贩总社,在学艺部作记者.1937年9月被征入伍,编入辎重队派往中国战场,1938年4月因病退伍.此后任《每日新闻》社会部总编缉、书籍部副部长等职务,直到1951年5月,才辞去职务,专职从事创作.他成就卓著,曾先后获得八种文学奖.主要作品已坡译为英、法、德、意中文,而誉满国外.井上靖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奖、野间清治文艺奖的评奖委员,1964年开始任日本艺术院会员,1976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等职.自1957年参加日本文学家第二次访华团来我国访问后,曾多次参加或率团来我国访问,对我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友好情谊.井上靖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1957年发表中篇小说《天平之甍》为分界线,划开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如处女作中篇小说《斗牛》(1949)、中篇小说《猎枪》(1949),长篇小说《冰壁》(1956)、中篇小说《暗潮》(1950)等.后期多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天平之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井上靖文学的发展道路上,这部小说是他巨大的转折的里程碑,作者一扫前期虚无主义倾向局限,也不再去追求"人的隐蔽着的内心的真实"和描写"失败者的孤独心理",而是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去塑造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典型人物形象,颂扬鉴真和尚那样的伟大、高尚的献身精神.后期尚有长篇小说《敦煌》(1959)、长篇小说《苍狼》(1959)等.
内容概要《斗牛》1949年12月发表于《文学界》杂志.1950年3月文艺春秋新社出版单行本,同年获第双届芥川文学奖,轰动文坛,是井上靖的成名作.《斗牛》以战后初期大阪新晚报社主办的一次斗牛比赛为纵线.《大阪新晚报》被学者说成是一种具有知识分子赌徒倾向的报纸,这份受城市青年知识分子欢迎的晚报,总有些冷漠空虚和孤独的影子.这也正是该报编辑部主任津上具有的性格.津上的妻室和两个孩子都疏散到故乡乌取,至今未归.还是在战前津上便与情人笑子同居,笑子的丈大死在了战场上,至今还未送回来骨灰.笑子时而要同津上分手,但仍保持着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而且长达三年之久."梅若演出公司经理"田代舍松不远千里从四国来到此地鼓吹津上主办斗牛比赛,口口声声强调没有比斗牛再赚钱的买卖了.他说:"一提起斗牛,外行人就认为它无聊已极,这是不对的.因为当地人自古以来,斗牛时总赌输赢.""还赌输赢?"津上在心里琢磨:赌输赢这件事还可以干.就是在大阪、神户这样的大城市,所有观众都会来赌输赢的.如果说日本人在战后还有什么生机的话,恐怕也就是这类事情了.他俩谈妥田代负担租牛费和把牛运到赛场的一切费用,选场地、筹备宣传等费用概由报社负责.1946年12月中旬津上在《大阪新晚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明春1月20日起在神球场举行三天斗牛赛的通告.一天,田代领着津上去见了阪神工业公司总经理冈部弥太.这个人1945年10月从东南亚复员回来,没有妻室,从10年前有过交情的女人那里借了3000元开始活动,看中了贩卖农业机械的生意.他首先从保险公司那里开出一张30万元的人寿保险单,然后用这张保险单作抵押,从一位同乡的国会议员那里借来30万元.再用这30万元作货款,购买尼崎曙光工业公司的新产品脱粒机.他向农村推销农业机械,
令农民给他回寄草袋子,每个草袋装一升大米,碰上检查,可以说未倒干净,而顺利通过.那末,一千个草袋子,可就等于囤积粮食了.战后初期粮食奇缺,冈部却成了暴发户,一年多的时间,搞起了几个公司."津上先生,能不能让我也在贵社的斗牛中加入一股?"冈部说:"如果合伙不方便,也可由我独家包下来.无论运费还是场地开支,凡与牛有关的一切开销,由我一人负责.贵报社可以不费分文.等着赚钱就是了!"这对报社来说来尝不是有利的.然而津上对冈部这个具体人物很反感,心里泛起了类似决斗的昂奋,便一口回绝了;这牛时发生了伤脑筋的事,没有货车.出代只好去找冈部,冈部因生意关系,铁路上有很多熟人.1月15日,22头牛运到了,津上早在西宫车站前的废墟上搭起了牛棚,并安排养主和饲养员等100余人住在了西宫市幸免轰炸的旅馆里.卸牛时卸下了大批的草包,田代说里面装的是牛饲料,其实人们发现有的内装干松鱼,有的内装红糖.津上捐问田代,田代却把脸一沉说:"说实话,这些都是冈部先生的."牛在比赛前两三天要吃大量大米和麦子,比赛当天甚至还要喂酒和鸡蛋.政府部门为保证人的主食,就已经叫苦不迭,至于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批准的指望.最后,除了哀求冈部,是无路可走的,冈部却笑着说:"可以,为了庆祝斗牛,算是阪神工业捐献!"真地用大卡车运来了大米、麦子和酒.东洋制药公司经理三浦长之辅来到报社会见律上,他说:"我是为了一件业务才登门拜访的,事情嘛,就是贵报社可否考虑打八折把全部入场券都让给敝公司,每张入场券我们外加一袋'清凉剂'按原价卖出去.""那么你是赤字,还是黑字?""据我计算,是不赔也不赚.""如果入场券都卖光,情况是这样的.万一卖不掉呢..""卖不出去,就是我们的损失了,嘿嘿,不过是一场赌博罢了.""真抱歉.碍难遵命.如果对每位观众都赠送一袋'清凉剂',社会上就会认为这次斗牛是贵公司出资主办的了."斗牛比赛的第一天津上是在报社值班室醒来的.外边在下雨,他一骨碌爬下床来.一看表是五点,忙打电话问气象台,对方没好气地回答说:"时晴时阴!"下午二时正式开幕,看台上稀稀落落地坐着5000余名观众.这时又开始下起雨来,观众开始走开,第一天的比赛就被迫停止了.第二天连绵不断地下雨,在傍晚时分,雨才停下来.第三天虽然冷风飕飕,但已经晴空如洗.这最后一天,倒是个斗牛的绝妙好天,正点9时开始比赛,这时门票已售到16000千多张.但宽敞的看台上,也只有六成观众.田代对津上说:"这次大约损失100万元.那么每人一半呢,也有50多万元吧."眼前这种萧条局面,在津上奔波劳碌的三个月内,是连想都朱想到过的.相差实在大大了.他已经不想为缩小这次报社的损失而努力,只是对这次错误的估计,有种难堪的寂寞感和难捱的悒郁,在他孤独的内心深处盘算着夏天在东京举办斗牛赛的新计划,可以推荐给农林省、厚生省或大藏省,让他们用来代替彩票这种官准的赌博事业,用这种办法来填补这次的损失,弥补报社的负债.津上向拴牛的地方望去,见冈部带领田代等人工依次地品评着那些牛.可见冈部早已办妥买牛的事了.三谷牛和川崎牛的比赛是这次斗牛中最精彩的节目,足足斗了一个多小时还不分胜负.因此,主席台上有人提出是否判成平局,津上建议用观众鼓掌的方式决定是平局还是比赛到底.结果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观众要求比赛继续下去.津上向内场三垒看台走去,与笑子约好今天下午在内场看台最后一排相会.笑子在那里坐了足足一个多小时."你倒是没有把我忘掉,到底还是来了."笑子脱口说出这么句话."方才决定川崎牛和三谷牛比赛到底的掌声估计占全体
观众的百分之七十.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居然对这种枯燥无味的长时间比赛不感厌倦."津上坐下来说,笑子回答,"就是说,还有这么多人为这场比赛赌输赢.他们不在乎牛胜负,而是要决定一下自己的输赢.""那么,你呢?""当然,我也在赌输赢."事实上笑于是在赌输赢.他把同津上分手与否这个长期痛苦的的命题,押到球场上那两头牛的博斗上了.如果那头红牛获胜,她就同津上一刀两断.突然,观众欢呼着一起站了起来.球场上的两头午终于打破力量的均衡,骠悍凶猛的那头胜牛,带着无法控制的胜利亢奋,在竹栏中奔来撞去.到底是哪头牛胜了,笑子并没有立刻弄清,她感到晕眩异常,本想立即倚在津上肩头,但她克制这股冲动,仍旧把视线投向球场.那头枣红色的牛,兜着圆圈奔驰不已.
作品鉴赏《斗牛》的时代背景是日本战后初期.那是个物资极端匮乏经济秩序十分混乱的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却造就了一个新兴的投机商人阶层,这些人与权力部门勾结,狼狈为奸,囤识居奇,大发横财.小说通过形形色色的投机商人的描绘,揭示了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丑恶现象.小说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投机商人的描写是尤具特色的·维妙维肖地画出了不同人物的肖像"梅若演出公司经理"田代舍松的公司,恐怕只有他一个人.象这种人居然有业务可作,那只是靠了他个人的本事,即死皮赖脸、厚颜无耻和狡黠的骗术,阪神工业公司曾经理冈部弥太从出身和起家来看,与田代没有任何的不同,然而冈部的现状却与田代截然不同,他有几个公司,资本已达几千万元,是个实实在在的总经理.但这个人只是小人得志,他江湖骗子出身的本色仍没有根本的改变.他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他喜欢高谈阔论,但谈吐俗不可耐.东药制药公司经理三浦长之辅却不乏绅士气度.八折包门票的建议遭津上拒绝后,他说:"明早9时,我可否再来拜访一次,希望您重新考虑一下我的建议."第二天从天亮开始就阴云密布,大雨欲来.人们以为三浦不会来了,但他却9点准时来到了报社,他说,"我的看法是八分雨二分晴,对我来说,这有如走纲丝,但我把赌注押在这二分晴上."重申他对这笔交易无半点的动摇,小说的主人公,这次斗牛赛会的举办者津上是个不谙世事的知识分子,在这些投机商人面前,当然相形见绌,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因此这次斗牛失败,报社亏损则具有必然性.从一开始津上就在不知不党中迷迷糊糊地被看不见的绳索套住,陷入了这些人所布下的层层圈套.津上为什么让田代牵着鼻子,拚命想咬一口他抛过来的诱饵,是由津上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小说写道:"津上也想体验一下与自己格格不入、带着点反抗气息的陶醉."津上有种空虚和良弃的虚无主义心理,为了掩盖他这种心理便采取无目标的盲目行动.这种盲目行动实际是虚无主义观念指导行动的重要特征.虚无主义观念造成了津上在事业和生活两个方面的失败.斗牛这项经济活动实际是关系到报社兴衰的一件大事,津上面对斗牛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局面,却以一个宛如旁观看的态度,冷漠地泰然处之.对自己所迷恋的情人只是听之任之,他觉察到笑子将离自己而去,对此他只是感到绝望而已.其实笑子本不愿同他分手,离开津上她感到悲伤,然而津上那颗冷漠的心,又是她所无法容忍的.《斗午》是井上靖前期的代表作,在这一时期,作家笔下出现了一批类似津上的知识分子.作家对这一类型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深刻的,但作家对这类人物内心弱点的某种偏爱,却不能不说是前期一系列作品的局限所在.
(平献明)
木下顺二夕鹤(1949)
作者简介木下顺二(1914—)日本当代著名剧作家.生于东京市本乡区.小学四年级随父母回故乡.这期间《鲁滨逊飘流记》、《西游记》等作品给他自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熊本县立中学和高校读书时,便在学友会志《江原》和《九州新闻》上发表过文章.1936年重返东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英文科,在中野好夫的指导下,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演剧史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1939年1月应征入伍,退役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学完了英国戏剧史的研究生课程.1946年任明治大学讲师.1947年他和日本著名话剧演员山本安英等共同组织成立了"葡萄之会"剧团.他在创作初期写的剧本,都由"葡萄之会"上演.著有《二十二日待月之夜》(1946)、《三年寝太郎》(1947)、《彦市的故事》、《织布机的声音》、《稻草富翁》、《瓜姑娘和山音鬼》等,这些都是民间故事剧.后来,他又写了一些社会历史剧,有《风浪》(1947)、《山脉》(1949)、《昏暗的烟火》(1950)、《蛙升天》(1951)、《在东土之国》(1959)、《叫作鄂图的日本人》(1962)、《冬天的时代》(1964)、《子午线祭》等.木下顺二戏剧作品的特点是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典型化原则较强.木下顺二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并且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1955年4月参加了在新德里召开的亚洲会议,同年6月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1955、1960年先后两次来我国访问后,1963年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团长,1977年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副团长率团来访,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话剧《夕鹤》是木下顺二的成名作,1949年1月发表在《妇女公论》杂志上.1949年10月由"葡萄之会"首次上演.至1984年7月25日止,已演出1024场.1964年曾来我国演出.被译成法、英、俄、德、中、西班牙文.
内容概要幕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一所孤零零的小草房、天幕上,晚霞一片,红遍天际.远处传来欢乐的儿歌声.室年,火炉旁,农民与平一个人在酣睡.儿歌声停了,几个孩子跑进屋来,齐声喊道:"婶婶,教我们唱歌,领我们玩儿呀.婶婶.."与平睁开眼睛,见阿通不在,便说,"我同你们玩玩吧."他同孩子在屋外玩了一会儿,突然想到要为阿通热菜汤,便转回屋内.可是阿通已把晚饭准备好了."与平这个傻瓜,怎么娶了这么一个伶俐的媳妇?村里的阿惣、阿运二人在背后议论起阿通来,说:"这媳妇能织漂亮的千羽绸,那可能卖大价钱哪."这二人终于来到与平的家里,他们在室内发现了鹤的羽毛,并且发觉阿通的举止动作很象一只鸟.一天,只有与平一人在家,二人便问了与平.与平回答说,他在田里干活儿的时候,救了一只受伤的鹤,就在当天晚上,阿通便来了,说她愿作媳妇.阿惣、阿运听了,便唆使与平,止阿通再织千羽绸,并且说,若真是用鹤的羽毛织的,那可能卖大价钱.与平说,阿通织完干羽绸,就瘦得厉害,她本人也说过,不能再织了,二人又挑唆说,如果能赚上几百两银子,就领你去京城逛逛,这下子与平终于动了心.阿通发现与平渐渐地变了,本来,阿通织出千羽绸,与平乐得手舞足蹈,阿通自己受了苦、但心里却高兴,可是,与平说拿去焕"钱",她就不理解了,简直连与平说的话,她都听不懂,与平变成了另一个世界里的人.晚饭时,与平终于开了口.让阿通再织千羽纲,他要去京城,赚笔大钱回来.他说,"有了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我不要钱,也不
要任何东西,只要你爱我,"阿通抱住与平说."我爱你,阿通."与平回答说.但是阿通感到此时的与平想的只是京城,只是钱,便把他推开了.与平气势汹汹地喊道:"给我织!你若不织,我就走了,再也不回来."阿通手足无措他说:"你说什么?我不明白.你同那些人一样,终于说出这种话来."她发觉阿惣、阿运正在外边偷听他俩的话,便愤怒地跑到室外,喊道,"你们在哪儿?求求你们,不要再引诱我的与平了.你们躲起来了吗?出来呀!卑鄙..狡猾..我恨你们.把与平还给我.不,不,对不起,我不恨,求求你们啦.."她终于声嘶力竭地倒在雪地上.与平把她扶回房中,帮她烤火.一会儿,与平傻乎乎地睡着了.阿通见了,反而怜惜起与平来."你那么想去京城吗?我给你织了,你就不离开我吗?"她把与平叫醒,答应给他再织一匹.并且,同往日一样,约定在她织绸时不许偷看.说完,便走进织房,屋里传出了织机的响声.阿惣在窗外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不顾阿运的劝阻,偷看了织房,只见一只鹤在不断地啄下自己的羽毛,在织机上忙碌.阿惣放了心,明早定会拿到千羽绸,便同阿运一起离去了.与平一方面担心阿通,一方面又要守约,他犹豫不庆,在织房外转来转去,最后终于偷看了机房,只见到一只鹤,而阿通却不见了.与平惊惶失措地跑到房外,到处寻找阿通.找了一天也未找到,与平瘫软地倒在地上.是阿恕、阿运把他扶回家中.响了一天的织机声,现在也没有了.这时,阿通手捧两匹千羽绸出现在室内.她质问与平:"你..为什么要偷看啊."她请与平留下一匹,永远保存着.说完,她的身影便消失了.与平蹒跚地追出房外,阿惣、阿运搀扶着他.孩子们又来找阿通唱歌了."阿通啊..孩子们来找你玩儿啦..唱支歌吧..阿通."与平向室内大声地喊着."看哪,一只鹤,鹤飞走了."一个孩子喊道.大家呆呆地望着高空,一只瘦鹤吃力地向远方飞去.阿惣去抢与平的两匹绸,与平死死地抱住不放,口里低吟着:"阿通..阿通.."与平望着天空,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儿歌声..幕落.
作品鉴赏话剧《夕鹤》取村于佐渡岛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原来的故事梗概是一只受了伤的仙鹤彼贫苦的农民与平拯救了.仙鹤为报答与平的救命之思,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取名阿通,和与平结为夫妻.阿通坐在机房里织出美丽的千羽绸,让丈夫拿到城里去卖钱,于是与平家的生活也好起来,他们还生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大了,阿通却必须还原为仙鹤,离开了这个家.这一故事表现了古代东方民间传说中的那种因果报应观念.木下顺二1943年开始写这个剧本.初稿题名为《鹤妻》,1949年公开发表时又作了较大的修改,并改名为《夕鹤》,剧本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并突出了阿通和与平之间的尖锐的性格冲突.阿通对与平不贝仅是报恩,而是出于真诚的爱情,拔自己的羽毛为与平织成千羽绸,这是她爱情的结晶,而不是让他拿去卖钱.与平原来是一个非常纯朴的农民,他很爱阿通,他但的性格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当时的日本处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各诸侯之间的战乱连年不断,战争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在货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追求金钱.为此,与平逼着阿通织出更多的绸缎,甚至变得极为贪婪、粗暴,深深地伤害了阿通的感情.正是与平思想上的这一巨大变化造成了他们夫妻悲剧性的结局.阿通第一次受到伤害,是作为仙鹤受伤,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第二次受伤,则是作为贫苦农民的妻室,这就演变为社会问题,带有很大的必然性,连他的救命恩人——自己的丈夫都帮助不了她,反而成了陷害她的参与者,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与平向织房
偷看是关键的一个细节,这表明他已经发展到了彻底背叛阿通的地步,这是与平这个人物在剧中一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幕,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剧作家通过对阿通同与平之间冲突的有力揭示,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同金钱万能的罪恶观念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最后以至势不两立的历史过程.尽管阿惣、阿运、与平是同一类型人物,但这三人在剧本中的性格差别还是相当大的.阿惣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投机商人,是个心狠手黑,狡猾卑鄙的人物,阿运跟着阿惣,学他的样子,也在向商人过渡,但这个人屁股上还带着泥土,农民的善良在他身上尚未完全泯灭.与平则属一种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他终究适应不了这种急速的社会变化,悲剧性的结局已蕴含其中.剧作家正是通过如此细腻的性格刻画,塑造了上述典型化人物.这些人物都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是现实中人们的优点和缺点,美德和恶行的集中表现.《夕鹤》的典型化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夕鹤》的语言使用也是很有特色的.阿通的语言基本是现代的通用语言,使得女主人公不妥协的纯洁性格更加鲜明.而与平、阿运、阿您使用的均是方言,这方言当然是木下顺二所致力创造的一种"全民性方言."这三人使用方言表现了乡土生活感情和人物的关系.特别是阿通同与平的对话,更收到了亭半功倍的心理描写效果,即有时表现了二人在心灵上的沟通,有时又表现了二人之间的心理隔阂.1943年木下顺二开始着手《夕鹤》的创作,当时的日本文坛正被所谓的圣战文学所统治,政府强迫作家为侵略战争服务,不得有任何"离心"行动.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木下顺二不向法西斯强权屈服,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用自己的作品来唤醒人们的心灵,以拯救未来的日本民族,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真正的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吉行淳之介原色的街(1951—1956)
作者简介吉行淳之介(1924一)日本战后第三批新人派代表作家.生于冈山市桶屋町.父作家,母美容师,妹演员、诗人.家庭成员对吉行淳之介的文学均有影响.他3岁时随家庭迁来东京.1942年他在麻布中学毕业后,考人静冈高校文科.1943年应征入伍,但由于患气管喘息病,不久便复员.1945年4月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科,5月东京遭空袭,他家住宅被烧毁,战后与友人一起创办过同人文学杂志《苇》、《世代》,并成为《新思潮》的同人.他一边坚持半工半读,一边从事创作.1947年秋在东京大学中途退学,人新太阳社工作,任杂志记者.1950年1月发表处女作《卖蔷薇的人》.1951年12月在《世代》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原色的街》,1956年1月改写为长篇小说,由新潮社出版.还在1952年,他患肺结核入院,在病中,于1954年2月在《文学界》上发表了《骤雨》,轻松地描写与妓女交往的微妙的精神感受,小说获第31届芥川文学奖,由此在文坛上形成了以吉行淳之介为中心的第三批新人派.言行淳之介的小说大都是描写性关系的,通过昏暗的性官能感受,追求光明的精神世界.著有《逃出》(1952)、《摇荡的房屋》(1955)、《妓女房间》(1958)、《鸟兽鱼虫》(1959)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有《火焰中》(1956)、《黑夜的祭祈》((1961)、《生活技巧》(1964)等,《星月刺破天空》(1966)获艺术奖.196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砂岩上的植物群》描述女主人公每当以为和她发生性关系的男人是已故丈夫的私生子时就非常兴奋,反之则感到索然无味.这种违反伦常的通奸,反映了日本父性社会信念的衰落.此外.尚有长篇小说《暗室》(1969)、《湿润的天空,干燥的天空》(1972)等.1972年由讲谈社出版了《吉行淳之介全集》,共8卷.新潮文库版共12卷.
内容概要红、黄、蓝是三原色,在东京隅田川三角地带有一条游乐街,叫玉井,人们在这里显示出了强烈的、原色的人生欲望的色彩.故事发生在朝鲜战争开始后的年代,由于美国在日本增加军需订货,使战后的日本经济由低谷走出,开始复兴.轮船公司职员元木英夫同玉井街维纳斯妓院妓女原琉璃子交往,已到了元木要娶琉璃子为妻的程度.同事望月五郎不知情,一天把元木领来这里,同妓女绯实见面,当夜元木和绯实发生了唯一的一次性关系.妓女绯实今年23岁,她连高中都未读过,在1945年东京遭空袭时,她变成了孤儿.在战后初期物资奇缺的形势下,她一个少女是无法生活的,因此沦为妓女.绯实这名字是妓院给她起的,她原名鱼谷花子.她的闺秀风度截然不同于那些无知、粗野的妓女们,当夜她那光裸颤抖的躯体给元木的感受远远超过了性开放的琉璃子.凭元木的直感,琉璃子只能给人以官能的感受,而根本不具备绯实的那种精神力量.同绯实的那夜,精神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因此,元木已开始动摇于琉璃子和绯实之间了.不久,危机的日子终于到来.轮船公司为庆祝新买的一条货轮首航举行宴会,望月五郎轻巧地把维纳斯妓院的妓女们接来了.这天望月忙得很,他给妓女春子买了绿色毛衣,又领一群妓女到快艇上拍照,他对春子说,给她照一张,登在公司刊物《船》的封面上.忙着照来照去,结果却未把春子摄入镜头.对此,元木感到气愤,他在一旁偷偷地为春子补拍了一张.元木见到琉璃子和绯实是在舷梯上;她俩一前一后向元木走来,琉璃子向元木招手,元木苦笑着向琉璃子点头示意.绯实以为元木那自嘲的目光是射向自己的,她感到好象受到了沉
重的一击,顿时失去平衡,跟跄落海,并把元木也撞下了海里.绯实不会游泳,便紧紧地抱住元木,使得二人均处于危险之中.这时,一位老水手跳下海去,把他俩救上岸,并说这俩人面孔生得好象兄妹.元木首先苏醒,他听到了老水手的话.元木心想,这也许是二人心心相印的原故吧,他确定自己真正爱的是绯实.过了一会儿,绯实也苏醒过来了.她感到一切都已绝望,对元木的爱也已结束了.她回到玉井街继续去过那娼妇生活,数日后,元木拿着春子的照片来到玉井,交给了绯实,说:"请你转交春子,是望月托我送来的.他最近很忙,来不了.杂志停刊了,详细情况,他也来说,总之转给春子吧."照片是春子穿着绿色的毛衣,扮作维纳斯,照片的背景是那条快艇.望月朱给春子拍照,绯实是知道的,因此她为元木的行为所感动,不由得热泪夺眶而出,她说:"你真是个好人."元木误解了绯实的这句活,以为是讽刺他为别人宠爱的女人摄影、冲洗、放大,并专门送来.因此,元木动了怒.这下子,绯实哭得更伤心了,泪珠从长长的睫毛上滴下来,黑色的瞳仁闪着光亮.元木见状,真想紧紧地抱住她,在她身上看到了完全是普通妇女的一颗心.
作品鉴赏《原色的街》以元木和绯实的情爱为纵线展开情节,设什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妓女人物.琉璃子本是教授的女儿,她有着很好的家庭出身和教养,性格热情奔放.在性的方面属开放型,也很会挑逗男人的性欲,但却不能打动男人的心.绯实则与琉璃子相反,小说写她裸体时苏苏发抖,是说她不习惯妓女生活,也不愿作妓女.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元木的心,这就是小说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同时,元木的行为,也启发了绯实,使绯实恢复了作普通妇女的自觉.是这种互相沟通和相互促进,筑成了他俩纯情的爱.为表现这一主题思想,作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也可说是吉行淳之介文学的特点.即依靠感性而不是理性.《原色的街》女主人公绯实是通过自己的官能感受,爱上了元木英夫的.那天夜里,元木走后,绯实坐在屋里呆呆的想,回味方才在元木的身下,那性感迅速传遍全身,她现在还想紧紧地抱住那种感受不放.她回忆起刚才,自己不知不觉间抽出双臂紧紧地抱在了他的背上,感到手心火辣辣的.此时她伸开手掌凝视着,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我真地爱上这个男人了吗?"小说通过绯实纤细的感受描述,说她有了普通女性的自觉.而现实生活中,她不是普通女性,而是妓女,还要去接待自己所不爱,同时也诱发不起上述性感的男人,就显得现实的妓女生活更加可悲.作者所描述的元木与绯实二人纯情的爱.是把性感和爱情混为一体的.是说有了性的自觉也就是有了爱的自觉,这部小说的局限也就在这里.第三批新人派出现在五十年代,前期.这些作家几乎都是在战后开始写作的.战后的经济恢复虽令人瞠目,但既存的价值观念已破灭,社会秩序混乱.这种社会状况,在《原色的街》中,从某些角度也有所反应,特别是描绘出了在日本政府颁布的《禁止卖春法》以前的倡妓街的黑暗的画卷,反映了人们在性关系中的沉沦.但是言行淳之介等第三批新人派作家的作品,已经削弱甚至丧失了战后派文学那样的强烈的思想性和批判精神.
(平献明)
野间宏真空地带(1952)
作者简介野间宏(1915—)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生于神户市东池尻.
10岁丧父.1932年人第三高校习文,在学期间发表诗作,受象征主义影响,高校毕业前后,接近马克思主义,并对革命运动甚为关心.1938年于京都大学法文科毕业,在学期间即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1938年以后在大阪市贫民救济机关工作.1941年10月应征入伍,被派住中国华北、菲律宾.1943年夏以违反《治安络持法》的罪名,由陆军军事法庭下令逮捕,关进大阪陆军监狱.同年11月开除军籍.这一时期的亲身体验,为《真空地带》的创作作了准备.1944年春出狱,在军需公司工作.战后开始文学创作,成为战后派的代表作家.野间宏主张把人的内部因素生理、心理和人的外部因素社会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分析.1946年4月发表了短篇小说《阴暗的画面》,这篇小说以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前后为时代背景,细腻描述了学生们参加绝望的左翼运动的心理状态.学生们明明知道毫无成功的可能,但他们追求的是心理的自我完成.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日本评论家本多秋五说:"这是一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角度描写人的综合小说."194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和194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崩溃感觉》可以说都是野间宏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他在作品中指出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使人性扭曲甚至崩溃,从而给人的内心造成了难以平复的伤痕.1947年至1968年他又完成了《青年之环》六部曲的创作.在文艺理论方面,野间宏著有《人的因素分析和综合》(1952)、《论萨特的小说和想象力》(1967)、《现代文学的基础》(1954)、《文学方法与典型》(1956)等,涉及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想象力、典型问题、现代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在创作方法上,可以说他交错使用了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野间宏在文学的国际交流工作中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8年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第二届亚非作家会者,作了题为《国际紧张局势对作家的影响》的报告.1960年5月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团长率团来中国访问.1961年出席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理事国会议.1962年又应苏联作家同盟的邀请访问了苏联.
内容概要部队卫兵所上等兵木谷利一郎正在站岗,七中队的林中尉前来查岗,这人无精打采地问了哨兵木谷几句,便去了卫兵所办公室休息.木谷交班后去办公室的途中拾到了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边是54元5角7分,还有市内电车票和朝日座的电影招待票.他本想送到卫兵所,但又一想,便把钱放人了自己的上衣口袋.林中尉发现钱包丢失,而且是在查岗的公务时间内丢失的,便向宪兵队作了报告.冈本检察官讯问木谷,木谷说是拾得的.林中尉坚持说,是木谷偷了自己的钱包.木谷以理力争,驳斥了林中尉.木谷这种以下反上的态度,被扣上了反军思想家的帽子,由宪兵逮捕,交师部军事法隆,木谷被判了二年三个月的徒刑,关进陆军监狱,木谷刑满释放时,由上等兵降为一等兵,被派回原来的班内.班内的士宫士兵他几乎部不认识了.原来班内的熟人几乎都被派去了中国中部战场.他这个刑满释放分子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白眼.唯有一等兵曾田原二对木谷怀着种特殊的同情,并处处关心木谷.曾田原二是京都大学毕业生,应征入伍的."您大学毕业,为什么不申请作干部候补生呢?以见习军官的身份,舒舒服服地住在营外,不比来这那当一名士兵强."木谷问道,曾田回答说:"不,我这个
怪人,当不了干部候补生.刃军队内务纲领第一条规定:"兵营是军人同甘苦共生死的家庭.兵营生活的要点是在起居中养成军人精神,恪守军纪,形成巩固的团结的整体."这是每个军人都要背诵的,而曾田原二把它修改了,改成:"兵营是由条例和栏栅构成的四方空间,是由强大的压力压成的抽象社会.在这里,人被抽去人性等所有因素,而变成士兵."他道出了军队的本质,兵营里没有空气,它超过真空管,而是一个真空地带.曾田原二期望象木谷这样的人来冲破这真空地带.木谷期望曾田帮他弄清楚自己事件的真相,拾到50块钱怎么就成了反军思想家,被判了这么重的刑,他要报此深仇.他要追出迫害自己的元凶,他心目中的目标当然是林中尉.追究的结果,终于真相大白.然而,木谷却失去了目标,弄得他目瞪口呆,茫茫然不知所猎.原来他作了军官们权力之争的无辜牺牲品.木谷利一郎上等兵最初在部队本部经理室工作,先是作汽车押运兵,运输军用物资.后来见他动作敏捷,头脑清楚,算盘打得好,又能写一笔好字,便调他作经理室的勤务兵,在金子伍长的手下工作,有时连经理室给师部的书面报告,都由木谷来复写.经理室的首长是中崛中尉,他上任不久便撤了林中尉经理委员之职,把他赶出了经理室.中崛中尉等人作过侵吞和倒卖军需物资的事,也往部队长家里送过米、煤炭、肉等用品.木谷去送过,50多岁的部队长对他也喜笑颜开.后来木谷也调去了中队当兵.钱包事件发生后,中崛中尉等人甚至到师部活动,主张内部处理,以免事情闹大,经理室的内幕暴露出去.林中尉原来并不打算如此对待木谷,但中崛等人的活动反而激怒了林中尉,这下子林中尉把木谷看成了中崛中尉的圈里人,而对木谷下了毒手.木谷的不幸从他拾了林中尉的钱包开始,接下来是更大的不幸.当他刑满释放回到班里后,这更大的不幸又在等待着他.时值战事吃紧,部队要抽调士兵编成独立步兵部队,派去南洋作战.本来被抽调士兵名单已经拟定,刚晋级为军曹的金子班长,却买通了手眼通天的中队准尉,把木谷利一郎的名字加了进去,换下来另一名士兵.这位负责编队的准尉,这样作既满足了金子、中崛的要求,也符合中队长的意图.经理室那方面免除了后患,中队方面也去掉了木谷这个危险人物.木谷的冤仇可说是无处可报了,他的最后一次反抗便是逃跑.然而,这不过是一次无谋的举动,结果被捉了回来,塞进了开往海外的兵船.还谈得上什么复仇,这时就连木谷利一郎自己也断了生还的希望.
作品鉴赏《真空地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揭露了日本军队的反动本质,进而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这场战争.小说引用《步兵操典》纲领第一条"军队的主要任务是战斗,万事皆以战斗为标准"的规定,并指出"所有的价值都由战斗这一点来决定,人性在军队里没有存在的余地".兵营便是个灭绝人性的活地狱,在兵营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彼剥夺,被迫砍断在地方生活时的一切关系,如与父母妻子的关系,同别人的工乍关系等.可见在兵营里建立起来的是人为的非人之间的关系.日本军队内务纲领第一条规定:"兵营是军人同甘苦共生死的家庭."但小说对这个人工的家庭,有透彻的分析.中队长是父亲,班长是母亲,老兵是兄长.就连老兵都可以对新兵肆虐,铁拳制裁,污辱体罚,更不用说长官可以私设公堂、竹刀欧打了.这个军队是靠国家权力的强制手段建立的非人世界.依靠这样的军队才能进行不义的战争.《真空地带》是野间宏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借用了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等手法,首先,小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在战前日本的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作家重视高度
的艺术概括,使作品结构严密,在这一点上,现实主义手法比较典型.小说是以主人公木谷利一郎遭迫害,出狱后他寻找迫害自己的元凶复仇为纵线展开的.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大学生出身的曾田是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寄希望的唯一人物.曾田原二期望木谷能爆发出木能的、毁灭性的能量,给这个真空地带带来点几新鲜空气.这两人的不完全一致的愿望指导了两条不完全一致的行动线,构成了小说的悬念.其次,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是颇见工力的.小说主人公木谷利一郎和曾田原二不同,木谷是从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反对这个真空地带的.而曾田的性格却比他高得多.为生动地刻画木谷的性格,小说穿插了他同妓女花枝的纠葛.在这个真空地带,能够同人世问保持那么一点儿联系的便是士兵的外出.外出对于这里的士兵来说是再宝贵不过的了.木谷的一次外出,在山海楼妓院,结织了妓女花枝.花枝因家境贫寒沦为妓女,而木谷幼年丧父,过早的领受了地主的横征暴敛.因此,木谷同花枝同命相怜的骨肉之情大于情欲.然而就连这一点儿的人间之爱,也遭到了军队的践踏.由于钱包事件,军队已派人调查了花枝,此后木谷恨死了花枝,认为他背叛了自己.花枝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已经集中了人间的一切不幸,至此又加上了遭木谷误解的不幸,简直使她难以再承受下去.小说通过对上述的人物关系和细节的描述,便把木谷利一郎这一人物的具有反抗精神,爱也深恨也切的性格,刻画得生动鲜明.最后,小说采取意识流手法,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木谷先是遭到林中尉的迫害,后来又因中崛中尉、金子军曹的出卖,被送往南洋送死.他坐在船舱里想:从此和中崛中尉、金子军曹,还有冈木检察官,终于不再见面了."吃饭啦——"值日官的喊声从船梯处传来,接着船头传来了背诵军人训的声音.
一军人以忠节为本/一军人须正礼仪/一军人崇高武勇/一军人须重信义/一军人须..
心想不来,/偏又来了,/每夜更换的花枕头,/你那妖艳的姿容./纵然要亭在身,/也不忍心离去.木谷闭着眼睛,口里低声哼着,眼泪早已流干了,这段心理描述的容量是很大的,它包含了木谷对残酷的法西斯军队的控诉、对花枝的内疚和怀恋以及对自己命运的绝望.《真空池带》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日本战后派文学的杰作之一,并获得1952年度每日新闻出版文化奖.《真空地带》等一系列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为战后派文学铺下了基石.在战后反对扩张军备,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后的斗争中,这部小说起到了积极作用.
(平献明)
石原慎大郎太阳的季节(1955)
作者简介石原慎太郎(1932—)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生于神户市.父亲是船帕公司的职员,他在幼时曾随父在北海道小樽、冲奈川县逗子市居住.1945年4月人湘南中学,1952年考人一桥大学法学部,后转入社会学部.1954年汪一桥大学的《一桥文艺》创刊号上发表处女作《灰色的教室》,1955年7月在《文学界》杂志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获《文学界》第一届新作家奖和第34届芥川文学奖,但这篇小说在日本文坛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56年又出版中篇小说集《太阳的季节》.石原慎太郎在一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作家的生活.早期著有《价值紊乱者的光荣》(1958)、《安全的游戏》、(1957)、长篇小说《龟裂》(1956——1957).此外著有电影脚本《年轻的野兽》,由东宝电影公司摄制.话剧《狼生猪死》,由四季剧团演出.1961年任日生剧场的董事.这一时期着有《鸭》(1961)、长篇小说《日本零年》(1960—1962)、长篇小说《挑战》(1959——1960)、长篇小说《青年之树》(195—1960)等.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森林化石》分上下两卷,1970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这部小说深化了《太阳的季节》所表现的主题.主人公医学院学生绯本治夫发现了母亲多津子的乱伦淫荡行为而离家出走,他毅然割断了最初羁绊他的母子关系,进入社会.在他进入这个有如森林化石般的社会之后,小说通过他结识放荡成性的少女井泽英子和盐见菊江夫人等情节描述,捐出主人公又受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羁绊,主人公是在令人厌恶的母子关系和更为复杂的同他者的关系中,寻找和恢复自我价值的.1972年末,石原慎大郎由东京第三区提名,当选为众议院议员.
内容概要拳击选手高三学生津川龙哉深深地迷恋少女英子,就同他述恋拳击一样,那快感也犹如在拳击场上遭人痛打时一样,是同惊愕交织在一起的.龙哉热衷于体育比赛,一次他刚登上拳击场,就发现前些日子在银座遇上的英子也身着盛装坐在观众席上,他听到了英子正在为他高声喊加油.这场比赛龙哉胜了,但负了伤,是英子用自己的汽车把他送到医院.此后,二人时常来往.英子的男朋友多得令龙哉吃惊,而龙哉也同样交了不少的女朋友.女人喜欢打扮,常弄得男人眼花缭乱,龙哉这种男人则喜爱新欢.但是,他在接触英子后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搂着她跳舞时,立即想象到了她的光裸的肉体.一天,二人乘游般出游,天色已晚,龙哉便把她领到逗子布的家里来,英子洗了澡,龙哉引她进了庭院里的一个独间.她身上还挂着水滴,尤哉见状即下了最后的决心,他拉开独间的房门,走了进去,英子嘴角接着微笑,瞳孔放射着从未见过的异样的光采.龙哉把英子抱上床,又扯下了她的披巾."我爱你."他第一次对女人这样说,但当这场风雨结束时,他觉得自己输给了英子,这次他未能征服英子,反被英子征服.这种失败感,就像在比赛场上遇到了强敌.一种复仇的兴奋向龙哉袭来,鼓动他重新进行较量.复仇的情爱竟变成了一种残忍的喜悦.从这日起,他同英子连续厮磨了三天,直弄得英子眼圈发黑,他才觉得自己已挽回了败局.一星期之后,龙哉在夜间俱乐部见到英了正同一个他未曾见过的男人在一起,龙哉顿时忘记了自己带来的女人,惊愕得瞪着双眼.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女人而感到忌妒.英子有过自己的意中人,并且也取得了父亲的同意.一次那男人赴她的约会,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亡,英子执拗地认为是自己毁灭了那个男人.从此,她就广交起男朋友来.城市里奇妙的时间表使男女以奇遇的形式,
忽而结合,忽而分离,于是,龙哉成了英子男朋友中的一个.不久,学校放暑假了,英子同龙哉比以前来往得更频繁,但龙哉却又接二连三地把百货店女售货员、二流的时装女模特、虽然貌美但头脑蠢苯的末流女演员弄到手,这些事他都一一告诉英子,但英子听了只是一笑了之.8月的一天,龙哉邀英子上了游艇,驰向深海.二人围着游艇游泳,他们分别从两侧潜入船底处,二人交错的时候,龙哉的眼前,英子那白晰的大腿飘然而过,在她的下方,一只海蛰正隆起伞部,飘飘地时隐时现,二者瞬间构成一幅没有任何景象能与之媲美的神秘的画面.一会儿,二人上了甲板,躺在帆布上,口唇合在了一起,顿时屏住了呼吸.他俩同时扯下对方的游泳衣,嘴唇却始终未离开.游艇轻轻地摇荡,二人都未曾睡过这样如醉似仙的摇篮.英子也好,龙哉也好,只有这时,通过对方的身体,才终于找到了自己寻求已久的归宿.月亮升上港口深处的山巅,英子在龙哉的肩下望着月亮,不知何故,月光朦胧起来,她才觉察到自己泪已盈眶.从此之后,英子就缠上了龙哉,龙哉到哪里,英子就在哪里出现,一次龙哉同一个芭蕾舞女演员调情,英子见了气得脸色发育.龙哉渐渐地对英子感到厌烦了.龙哉的哥哥道久住在油壶区别墅.接受哥哥的一个朋友的邀请,龙哉准备了两只游挺,去了别墅.英子则上了道久的游艇,同道久并肩坐下,并向龙哉投过来挑逗的目光.那天,龙哉是同一个女大学主在一起过夜.而道久意外地抽中了英子的签.第二天,道久对弟弟说:"英子在我这留宿,看来她已经不爱你了.""不会的.只同你过了一夜还根本谈不上什么.现在我去找她,肯定会跟我来.""是吗?我们打赌好了.今夜她若跟你,我给你5000元.如果她说你讨厌,你给我5000元,这钱就作她的瞻养费."结果,龙哉赌胜了,但他对道久说:"这5000元,就算我把她卖给你了.""好.我买."就这样,龙哉狠心把英子象女奴一样地卖掉了.龙哉并把这个决定告诉了英子."阿龙,这么说我是被卖掉了.""你也不必这么想.哥哥给我这5000元,是让我不碰你.这是我和他约定的.""那么,我把钱还给道久,""我还会再同道久订一个我不碰你的合同.这样,受损失的只剩你一个人了.""可以.但我一直付钱,直到你二人不再订合同为止."说着,英子的眼里已涌出泪水,龙哉见了,忙避开她的视线."为什么你要这样欺负我?你订合同,我就不断地付钱.可是,我请求你,说真话,我同道久来往,你还爱我吗?""好像是的."龙哉呕气似地回答."这样下去,不会有真的爱,我也不会.自从游艇上的那夜以后,我只从你身上知道了什么是真的爱."第二天,道久从邮局接到了5000的汇款.但是龙哉又同道久签了自己不碰英子的合同.英子寄出的钱达到两万元时,才真正打动了龙哉.有一段时间,二人之间断了音詹.10月中旬的一天,英子突然来了,说她已经怀孕.并说:"生下来吧.我想生下来."龙哉沉默着.他想,这样一个个地生下去,还有个完.可是他又心血来潮,很想有自己的一个孩子."那就生吧.这下子就难为你了.孩子一生下来,马上就会添许多麻烦."原来,龙哉愿意有自己的孩子只是一时冲动,就象走在商店门前,见橱窗里有一条领带,自己想要一样.这样,他把英子留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一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张照片,是一个拳击冠军在家抱孩子的照片,龙哉顿时皱起了眉头,他决心处理掉这孩子.是他那运动员的奇怪的臭架子杀死了这个胎儿.英子悲戚地点头同意了.她入院后,手术失败,因腹膜炎导致了丧生.举行葬礼时,花丛中摆着英子的照片.她微笑着,那挑逗的目光望着龙哉,龙哉现在才感到这是英子对他最为残酷的
报复,她用她的死亡永远地夺走了龙哉最喜欢的、经得住摔打的玩具.龙哉不由得抓起香炉向那照片砸去."昆蛋!"他眼睛闪着凶恶的光茫.人们吃惊地望着龙哉."你们什么也不懂."从灵堂里出来,龙哉第一次地落了泪,他咬牙切齿地痛恨自己,径直地向学校体育馆走去.龙哉猛烈地痛击帆布吊袋,象是为驱散英子的幻影.
作品鉴赏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文坛上的激烈争论)反对派佐藤春夫说:"这只不过是任性青年的一种猥亵文学".同时,他们还认为这是过去青少年流氓文学的新翻版.赞成派却认为这部小说很有新意.伊藤整根据他的"艺术依靠生命力的纯粹燃烧而存在"的理论,指出:"现代的社会结沟,政治也好,道德也好,都是依靠维持功利主义的组织和秩序而存在,这种功利主义的组织和秩序腐蚀人本来的生命力.人的自然生命力在无目的燃烧时,才有人本身的纯粹的感受.只有这种感受,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伊藤整的这段话,正是《太阳的季节》的准确的写照.《太阳的季节》发表于1955年.这一年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度发展,战后人们新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形成,它既不同于战后初期,更不同于战前的传统文学价值观念.从前的权威,在战后青年一代的眼里一个个地倒塌.《太阳的季节》可说是一篇战后一代的宣言.小说主人公拳击选手津川龙哉不受任何既成道德观念的约束,冷酷无情地处理人际关系和两性关系,主要反映了这批丧失了道德观念的年轻人的反叛心理和混乱、荒诞的性意识.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性格的细腻描述,塑造了一个战后失去反抗对象,只好粗暴地盲目行动的青年形象,赤裸裸地表现了生物本能的原始感情.从小说的这一主题来看,无疑包括了如伊藤整所说的对以往功利主义的批判.小说中所写的津川龙哉身边围绕了一群女人,英子的身边则聚集了一群男人,这所有的青年男女几乎都是同一类型性格的人,他们的目的都是寻欢作乐,互相之间都是无偿的,没有任何功利主义的考虑.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以龙哉和英子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为纵线来展开情节.资产阶级小姐英子是个只知道征服别人的人,但她终于爱上了龙哉之后,改变了自己的观念,甘心作一个被龙哉征服的人.龙哉更用残酷的虐待手段来考验她对自己的爱情.小说的结尾处,描写了龙哉性格的急剧变化,作者的笔调突然严肃起来."从灵堂出来,龙哉第一次地落了泪,他咬牙切齿地痛恨自己."说明作家的这部小说本非猥亵文学、流氓文学.鲁迅说、"文学好比笼中的狮虎,只能在笼外观看.如果进到笼内,狮虎是会伤人的."50年代后期,在日本青年中形成了《太阳的季节》热,一部分青年,只对体育和性游戏感兴趣,被社会称为"太阳族",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金帛)、
深泽七郎楢山小调考(1955)
作者简介深泽七郎(1914—)日本战后一代派作家.生于山梨县石和町的一个印刷业主家庭.山梨县是一个盛行民间传说的地方.深泽七郎自幼体弱多病,由于患角膜炎至使右眼失明.1929年人县立日川中学.中学毕业后曾在东京药房、面包工厂、征兵保险会社等作职员.1939年他在东京举行吉他演奏会,是日本第一个使用尼龙弦吉他的演奏者.战争结束后,深泽七郎曾随同乐队参加巡回演出,艺名为桃原青二.1949年在日剧会堂长期演出,结识九尾长显,在丸尾的指导下开始写小说.1956年11月在《中央公论》发表短篇小说《笛山小调考》,获新人文学奖.小说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注目.被译成法、德、英、匈牙利、中文.小说发表的第二年,深泽七郎又为楢山小调填词谱曲.此外著有《东北的神武们》(1957)、《摇晃的房屋》(1957).1958年4月由中央公论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笛吹川》,作家以农民的视角和立场,描述了农民卷入战国乱世的战争而惨死的悲剧.1960年11月由《中央公论》发表的小说《风流梦潭》得罪右翼势力,被迫到关西、北海道等处流浪,一时中断了写作.其后又发表了《流浪手记》(1961)、《流转记》(1962)、《庶民列传》(1962)、《枕经》(1963)、《威胁者》(1963).196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千秋乐》,回顾了作者在日剧会堂演出时代的体会.1968年大和书房出版了《深泽七郎选集》,1970年读卖新闻社出版了《深泽七郎杰作小说集》.
内容概要信州的一个穷苦偏僻的山村里,住着小说女主人公阿铃一家.阿铃今年69岁,还在20年前死了丈夫.独主子辰平的熄妇去年去山里拾栗子落下山谷身亡.阿怜照看留下的四个孩子,长孙袈裟吉16岁.阿铃竭力为45岁的辰平寻找合适的后妻,终于来了个寡妇阿玉,阿铃算却一份儿心事.阿玉来到家里不满一个月,又来了一个女子,名叫阿松,挨在袈裟吉身边一声不响地大口吃饭,晚上阿松就钻进了袈裟吉的被窝.这里的婚姻制度是男方留宿,就算是这家的人了.第二天午饭时,阿铃朝阿松的肚子一看,才知道阿松已怀孕五个多月.对比,这个家里只有阿铃一个人在担忧:如果阿松在今年生孩子,就四世同堂了."盐铺阿西运气好,进山那天下大雪."这支楢山小调传人阿铃的耳里.70岁进山是这里的传统.阿铃已作好了进楢山的思想准备.出发前的饯别酒是非准备不可的,进山下坐用的席子之类的东西旱在三年前就预先做好了.阿铃的邻家姓钱屋.这家的老爷子今年70岁,名叫阿又.阿又不但进山的准备工作一点儿也未作,而且他根本不打算进山.阿铃总觉得他是个混帐东西.阿铃自己已经拿定主意,在70岁那年的新年里就进山去.因为在这个食物极度不足的村里,四世同堂定遭人嘲笑.辰平伸长了腿,两手抱着脑袋,他在想:今年我们家过得去冬吗?他突然说道:"妈妈明年要进山去了."阿铃听见这话,又放下了一件心事,她知道辰平总算同意了.阿铃瞧了瞧辰平,她忽然感到辰平很可怜——安排一家过冬是桩苦事,送她去进山也很棘手.他见辰平的两眼在闪闪发亮,便觉得:"流泪可不成,这样懦弱无用,该怎么办才好?"再有四天就要过年了.这天阿铃和辰平一起到门外,对辰平耳语说:"今天晚上,你把进过山的人们叫来,得告诉大家了."阿铃决定明天进山,所以在今晚请客,请他们喝饯别酒.这天晚上,邀来的人们和集一堂,来聚会的有七男一女,资格最老的是阿照.阿铃和辰平坐在正面,面前放着一只大酒坛,坛里盛有一斗白米酿
成的自产农家米酒,这是阿铃早就为今晚准备好的.客人轮流喝酒,喝了酒的人就讲出一条进山的规则.他们的话归纳起来是:进楢山的规则一定要遵守,一条是进山后不能讲话,一条是离家时别让任何人看见,一条是从山上往回返时千万别回头,进山的路线是翻过四座山就出现了有七道弯的山路,名叫七谷,越过七谷就进入登栖山的路了,这路似路非路,可从楢树林间一直往上攀登,楢山神已在那里等着你们,这晚阿照是最后一个离去的.他站起来的时候向辰平招了招手,然后一起走出门外,小声对辰乎说:"喂,若是不愿意,就别登到楢山啦,可以在七谷往回返.我这可是背地里瞒着人对你说的,说过就算了."客人都走了之后,阿铃和辰平也都就寝了.明天晚上就要进山,所以阿铃一点睡意也没有.第二天夜里,阿铃用叱责的口气激励优柔寡断的辰平,登上了进山的道路.阿铃伏在辰平背着的背架上.那天夜里特别寒冷,天空阴沉,一点月光也没有.待辰平经过第三座山的山脚,天色微微发白,以后全是陡坡,辰平向第四座山上登去,这座山相当高,越走到山顶,路越险恶.到达顶峰后,辰平纵目望去,楢山就在对面.这两山之间隔着一条地狱般的山谷,通道只有一条,这条道路的右面是绝壁,左面是悬崖,辰平一步步地走上这条路.辰平走到了七谷.从这以后,楢山的道路似道非道,山上全是楢树,辰平想终于到达楢山了.最后来到了山顶似的地方.眼前有一块大石头,辰平走过,发现石头背后有一个人.辰平吓了一跳,不由得倒退了几步,那个靠在石头背后蜷缩着身子的人已经死了,这死人握着两手,仿佛在合十.再在前走,石头旁、树根下处处是一具具的白骨.鸟鸦吃空了尸体的肚子,在里面筑了窝.这时,阿铃拍拍辰平的肩,催促辰平把她从背架上放下.辰平把她放下来,阿铃从腰间抽出席子铺在岩石背后,在席上岿然而立,辰平盯盯地望着阿铃的脸,只觉得阿铃的脸色和在家里完全不同,现在她脸上出现了死人的面相.阿铃紧握着辰平的手,然后在他背上推了一下.辰平起步走了,他遵守着不准回头看的誓言,大颗大颗的眼泪扑簌簌地向下掉,他象喝醉了酒似地跌跌撞撞往山下走.雪!辰平放声大喊:"啊!"雪花纷飞,越来越密.往常,阿铃曾说过:"我进山的时候,准会下雪的."现在真被她说着了.辰平猛然回过身来,又向山上攀去.辰平从岩石后偷偷地露出脸来,只见阿铃坐在自己眼前.她顶着席子避雪,可是胸部、膝盖都积了雪,阿铃好象一只白狐.辰平大声嚷道:"妈妈,下雪了啊!"阿铃静静的伸出手对着辰平摇了摇,意思是说:"你回去吧.""妈妈,天气很冷啊!"阿铃把头摇了又摇.辰平如脱兔似地奔下山去.来到七谷的时候,只见阿又象罪人似地被粗绳绑着,他的儿子把阿又从肩上放下来.阿又用唯一能动的手指拼命抓住儿子的衣襟不放.这时,只见儿子抬腿朝着阿又的肚子砰地踢了一脚,阿又背着深谷仰面翻下去.这时,辰平想起了昨晚阿照所说的话:"若是不愿意,可以在七谷那个地方往回返,""那是在指点我干这种事!"辰平恍然大悟.雪越下越大,成了鹅毛大雪.辰平回到村里已是日暮时分.辰平长叹一声,他在想:在那块岩石背后,阿铃若是还未死,她身披大雪,心里一定在想着棉衣之歌呢!"即使说寒冷彻骨,进山别让穿棉衣."
作品鉴赏抛姥的传说在平安朝时代(794~1394年间)的《大和物语》,《今昔物语》、谣曲和民间农事中均有记载,是说老人到了70岁就要被儿子送到山上去死,近似现代的安乐死的概念.《楢山小调考》根据这一传说写成,但作者赋予了它斩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小说以信州的
抛姥山为舞台,这是一个食物奇缺的穷苦山村.女主人公阿铃是位富有牺牲自我精神的典型形象.她同阿又不同,她是主动地自愿去死的,她为自己的进山作了精神上的、责任上的、物质方面的一切准备.她决定到了70岁,尽早进山,一到新年就走,她为辰平娶后妻操心,儿媳阿玉来了后,她传授捉鳟鱼的办法,阿铃是位捉鱼能手,村里无人能比上她.她进山前夕的饯别会绝不吝啬,在这只有病人才能吃上白米的寒村,她能用一斗白米酿米酒.正如日本文艺评论家伊藤整所说:"读了这篇小说,感到阿铃是个真正的日本人,个人服从家族,家族服从传统规则,迫使自己与这一规则一致,并信奉这一传统精神.这部小说让人重新考虑人生的意义".小说另一主要人物是儿子辰平.以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的两个角度来看,他都应该阻止母亲去死.然而实际上他是支持和帮助母亲实现了死的愿望.也正如伊藤整所分析的"家族服从传统规则".因为辰平不仅生活在家庭这一小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全村乃至整个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他超越了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这两道难关.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二.一,结尾处见高潮.小说首先描述人们确信楢山上住有神仙,所谓进山是去祭楢山.至于祭楢山意味着什么,小说并不过早点破.直到小说将要结尾的时候,辰平背着阿铃发现石头背后有一个人,那人已经死了,这时才道出祭楢山的实质,就是白骨到处可见,鸦群啄食尸体.二、作家在民俗学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小说描写了这个偏僻山村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婚姻形态是女方到男方家里来,男方如果留宿了,这女人便成了男方家里的人.在这个山村制裁小偷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在村里,偷粮是最可恨的,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被拉去"向楢山神请罪".小偷家里的粮食要被抄出来由大家瓜分.谁想分到一份儿,就要赶去参加战斗,赶去时要手持木棒,赤着脚快跑.如果是穿上鞋赶去,他本人也要被围起来,挨一顿揍.赶去的人都是拚着命去的,因为夺粮这种事,实在非同小可.
(平献明)
开高健恐慌(1957)
作者简介开高健(1930—)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生于大阪市天王寺区东乎野.父亲是小学校校长.开高健于1949年人大皈市立大学文学部法学科,在学期间参加了同人杂志《铅笔》《文学室》的工作.大学毕业后,于1954年在三得利制酒股份公司宣传课就职.在此期间,在《近代文学》杂志发表《二人》、《声音》.1957年以后真正步入文坛,同年8月在《新日本文学》杂志发表《恐慌》,10月和12月分别在《文学界》杂志发表《巨人和玩具》、《裸体国王》.《裸体国王》获芥川文学奖.成为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大江健三郎一起,蜚声文坛,开辟了一个战后一代派的文学时代.此后,著有《流亡记》,描写了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修建.1968年发表《光辉的黑夜》这部小说取材于越南战争.1971年发表《夏天的黑暗》.在这一期间的一系列作品,一方面赞美生命原始性的能量和集体的无政府主义的魔力,但同时又认为这种奔放的沸腾的力量又是浪费和徒劳的,作家对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生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60年代以后开高健参加了不少的社会和国际活动,1965年以朝日新闻社特派员的身份到南越,归国后号召成立了"越南和平联合会".1968年以文艺春秋社特派员的身份去巴黎取材,1969年去当地观察中近东战争.他的不少小说以国际问题为题材,因此在日本国内有"国际作家"之称.1960年,开高健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成员曾来我国访问,对我国人民充满友好情谊.
内容概要在新建本县机关的现代化办公楼工程中,三个月前,刚发生过一起受贿案.因为同这案子有牵连,科长才从器材科的首把交椅上被赶下来,这个案子牵涉甚广,县知事伯处分这位科长后,会把事情真相暴露于众,因此把他调到山林科来任科长.虽然这位科长对山林工作一窍不通,但刚上任便把科员俊介的治鼠方案退了回来.俊介提出洽鼠方案还是去年的亭.去年春天矮竹开花的时侯,研究科的农学家就预料到一年后要发生鼠患.去年春天这个地区的矮竹子忽然开花,所结的籽营养价值可以同小麦媲美,当地的各种野鼠会冲着竹籽蜂拥而来.据统计,今年每一町步山林大约有老鼠150只之多.冬天一过,老鼠把竹籽吃光,便会啃树皮,一直啃到树芯,会席卷森林,横扫田野.矮竹子开花结籽,从1836年以来,整整有120年来发生过这种事.为防止这百年来遇的鼠害,研究科农学家建议主管科员俊介向上司写一报告,建议砍掉所有矮竹,这就是俊介的那份治鼠方案的内容.俊介为人滑头滑脑,却又洁身自好.但他在方案一事上,感到刻不容缓,便越过科长、部长两级,而直接皇报给从来见过面的局长.局长交下级办,科长为雪俊介越级之恨,便把方案退给了俊介,决定改用向山林里放黄鼠狼的办法,用这种老鼠的天敌来对付将要发生的鼠害.俊介深感自己身处权势金年塔的最底层,是多么的可怜和无能为力.自从试验黄鼠狼的捕鼠能力以来,转眼之间,已过去两个月,但毫不见效.一天科长把俊介叫来,递给他一块千疮百孔的包袱皮,说:"嗨,老鼠出来啦!"原来这决包袱皮是一个伐木工人用它包饭团来着,被老鼠咬成这个样子,里面的饭团都不翼而飞了.科长说:"..,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老鼠,我们却偏偏现在才发现呢?"他已在推诿责任,而归罪于办事人员的懒怠.自从小小的包袱皮事件以后,恐慌的色彩日甚一日,老鼠不仅在山林、田野里肆虐逞狂,甚至连城镇也卷入这场恐慌的漩涡里.这些老鼠饿得穷凶极恶,甚至去咬正在午睡的婴儿的脸蛋.研
究科的农学家对俊介说:"上头那些家伙对这场鼠灾束手无策,说不定会把全部责任扣到你头上来.不知你是怎么打算的?""对于这次鼠灾,我决不是出于什么良心.而且这么大一场浩劫,我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问题谁都明白.就是失败了,我看对我的地位不会有多大影响."俊介回答说.人们每天同黄鼠狼、猫头鹰一起,向鼠类发起攻势.可是,不论在城镇,还是在山野,老鼠的数量仍有增无减,它们啃光树皮,把森林弄得满目凄凉.咬破谷仓的墙壁,咬破稻草屋顶.睡在储藏屋里的婴儿脖颈处,竟会跳出三只满身鲜血的老鼠来.捕捉老鼠的布告和传单夹在报纸中,投到各家,街头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宣传画,强调鼠害的严重性.当人们觉察到情况日渐险恶时,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谣传不腥而走.那是一些关于传染病的谣言.尽管报纸、电台再三说明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并对散布谣言者发出警告.但是这些措施等于扬汤止沸,毫无效果.为了消除人们内心的这种恐慌,县卫生科发放了消毒剂并进行预防注射.这么一来,等于承认确实发生了传染病,结果适得其反.人们相互交换着惶恐不安的视线,探索着对方的眼神和话语中的含意.恐慌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转化成这种心理现象,接着又变成了一种政治现象.首先跳出来的是进步政党落选的县议会侯补议员.他们向人们诉说政府失策,并把许多贪污事件抖搂出来,怒骂官僚们腐败无能.其中有个人竟到俊介家里,了解驳回治鼠方案的前后经过,以此来弹劾卑劣的行政领导.他们举行讲演会,把俊介捧成一个遭他人排斥的预言家、一个被庸俗之辈埋没了的英雄.俊介悄悄去会场听了,觉得自己被人吹捧得肉麻,简直羞得无地自客.讲演会越来越多,向着罢兔县知事运动方向发展.俊介发现收购来的几笼黄鼠狼,有许多都打着耳号,他查了一下动物商野田开据的发货票,均是山林科长的批准印,便径直向山林科办公室走去,指问科长:"最近您同经营黄鼠狼的野田先生喝过几盅吧?""是啊,有些私事,去应酬一下.""那家伙秘密捕猎我们投放归山的黄鼠狼,又以超出市价二倍的价格卖给我们.""你,怎么知道那是我们放的黄鼠狼呢?""我们放黄鼠狼之前,先在耳后打上烙印."俊介说:"请不要同那家伙作生意了."科长却不以为然他说:"..今晚,偏劳你,六时左右,到'常春藤酒店'去一会儿."
当晚,俊介按时去了,未想到竟是局长接见井宴请."啊呀,我早就想同你见一面,表示一下歉意."局长以快活的语调说:"这次事件完全是我们的过失.当然,因为地主们竭力反对,无法原封不动地照你的方案去办.果真是'一分预防胜于十分治疗'啊!实在太惭愧了.""是的,栽培林在一个冬天的工夫,就全被老鼠给毁掉了.到了今年春天,不论捕杀多少老鼠,也已经无济干事."俊介侃侃而谈."哎,你说,现在这情况怎么样了?眼下还不能说鼠灾已经达到顶点了吧.我想知道一般人对此是怎样认为的."局长问."是这样的.最近我们把小学生全部动员起来灭鼠,报上也报道了用1080毒药毒死许多老鼠的消息,还登了一些照片.所以,我看一般人是知道我们并未柬手待毙."俊介回答.局长似乎很满意,说:"对,那办法很成功!报纸上登了死老鼠的照片.""撒药效果很好,我看再搞几次都行."科长突然地插进这么一句."再撒一回足够了."局长冲着俊介说:"你发动小学生,我关照学务科一下.而且电台也要广播这次行动的成果.然后,把宣传画撕掉,原来发下去的剧毒药全都收回.当然,鼠害对策委员会也要解散.""为什么要解散鼠害对策委员会?"俊介问."因为老鼠已经消灭
干净了."局长那清澈冰冷的眸子中,闪射出方才所没有的咄咄逼人的光芒.俊介醒悟到形势已急转直下,自己中计了!"怎么样?然后去电台广播广播,在报纸上也发表谈话和照片,也就是说宣布'战争'结束,你一定会同意我的决定吧."俊介注视着局长的脸庞,看出了局长遭到在野党的攻击,于是想出了这条计策,企图把灰色大军说成是人们虚构的幻影.俊介就要开口说,你这些花招都是妄费心机,但一想到自己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时,便缄口不言了.这夜,俊介喝得酪町大醉而归.农学家正在等着俊介,见俊介衣冠不整,瘫软如泥,便狠狠他说:"老鼠转移啦!老鼠开始转移了!"不知是哪座树林里的一只老鼠受到一股冲动的刺激,首先开始狂奔起来,于是老鼠兵团中的一支大军连夜开拔了.无数只老鼠从杂木林、单丛中蜂拥而出,正在横过大路,向着夜色茫茫的高原奔去了.俊介和农学家乘车追踪而去,在大色将明之际他们赶到湖畔,终于发现了这股强大势力的去向.数不清的老鼠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朝湖中心拚死游去,竟然没有一只老鼠离开集团去单独行动.这些老鼠可能是因为饥饿而引起的疯狂冲动,使得它们对水和土已完全丧失辨别能力,它们既不是为了奔向对岸,也不是为了去寻求新的土地,而仅仅是歇斯底里地狂奔而已.鼠患已经平息了,地主们将热衷于争夺植林补助金;科长将打主意进行新的贪污;这座地方城市又将恢复平庸的生活.俊介有种虚脱无力的感觉,他喃喃自语道:"唉,还是得回到人群里去,此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作品鉴赏《恐慌》是一篇现代的寓言,小说中的鼠类也好,这座地方城市中的人类也好,都是同样的.当偶然的意外事态发生时,个人都受着集体的支配而采取盲目行动,这种集体行动往往招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正如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所说的,人又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这就是《恐慌》所阐明的哲理.开高健的文学主张是小说要有嬉笑哀怒,要有理想,要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战争、诗意和心理分析,要有寓意较深的轶事趣闻,也要有精辟隽永的警句.《恐慌》很符合他的文学主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小说首先通过城内发生的百年未遇的鼠害,作了形象的描绘.小说写道:"老鼠虽然胆小怕事,神经脆弱,但是,一但汇合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它们的习性就立即变得截然不向.集团的力量是阴暗而巨大的,同时也是疯狂而带有爆发性的."关于老鼠奔向湖胖而自取灭亡的这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现象,小说指出了也是受集团力量的驱使.小说写道:"开初老鼠的目标决不是湖畔,只是湖水已横在了面前,受集团的狂热所驱使,老鼠群已丧失了正常的味觉和嗅觉,即便远远地嗅到湖水的气息,也判断不出那是死亡的预兆."在《恐慌》中,作家写出了这样深刻的哲理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在战后的文坛上,继野间宏等人的战后派之后,产生了新的一代作家,他们已经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谴责这场不义的战争,而是痛定思痛,对这场战争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追究它的起因和责任.在战争结束前,日本人是经历了那样一个疯狂时代,200多万日本人为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糊里糊涂地送了性命.在那个疯狂时代,固然有少数的清醒者,反战战士,但是为数更多的人,是喊着为天皇尽忠的口号盲目赴死的.结果这场战争给日本造成近500亿日元的经济损失,战后初期日本的失业大军达1200余万人,使日本这个国家成为了"四等国'.按小说的比喻,日本这个集体的自取灭亡,是由于"一只老鼠受到一股冲动的刺激,首先开始汪奔起来而带动了老鼠群的".其次,小说主人公俊介同县厅这个腐败的官僚机构也是

当前:第2/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