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34页


个人同集体的关系.他同这个贪污腐败的官僚机构作过斗争,但他又无法离开这个集体,他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妥协的一面.这篇小说以细腻、准确的心理描写见长.通过心理活动的描述,把俊介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有神.他是山林科处理这次鼠患的主办科员.但当老鼠出来了的时候,他的心情却痛快得很.治鼠方案被人退回,这回才算雪了此恨.接着他提出了一系列治鼠的补救办法,他明知这些办法无济干事,但还是每天忙忙碌碌地去执行,目的是在县厅中发泄一下胸中的愤懑,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小说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同类型人物中刻画每个人物鲜明的不同个性.研究科的衣学家和山林科的俊介可说是在治鼠大业上志同道合,但在俊介看来农学家不谙世事,在农学家看来俊介滑头滑脑.山林科长在鼠患突然发生时十分焦躁,愁眉苦脸地咬着嘴唇,而俊介却很痛快.然而从本质上来说科长有贪污前科,在治鼠过程中仍继续贪污受贿.这个不学无术、寡廉鲜耻的人物,在人格上无法同俊介比.同科长比,局长则是个风雅精明人士.但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诡秘奸谲却比科长坏得多.通过人物个性的刻画,这一作品针砭时弊的刀锋是入木三分的,
(平献明)
松本清张点和线(1957)
作者简介松本清张(1909—)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代表作家,生于福冈县小仓市筏崎区.父亲是饮食店业主,在松本清张16岁那年饮食店倒闭,因此他小学毕业后便在川北电气公司作工.1927年该公司又倒闭,松本清张靠街头卖食品度日,后入小仓市印刷工厂作广告描图工.1929年"4.16"事件前后,他因订阅无产阶级文艺杂志《文艺战线》、《战旗》,以赤化的名目被捕,在拘留的数十天内,受到了刑讯.1937年入朝日新闻西部本社,仍作广告描图工,1942年转正,生活刚刚安定下来.1943年应征入伍,作卫生兵去新几内亚岛,后转到朝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后,他回到了新闻社.1951年去东京,同年发表处女作《西乡市》.1952年3月在《三田文学》杂志上发表的《记忆》是篇推理小说.同年9月发表的《某<小仓日记>传》获芥川文学奖,这时他已42岁.195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颜》,收入的均是推理小说,获第十届日本侦探小说作家俱乐部奖.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点和线》把日本的推理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小说是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作品的嚆矢,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此在文坛上形成了推理小说社会派.松本清张的这类作品尚有长篇小说《眼壁》(1957)、《零的焦点》(1958—1960)、《黑色的画集》(1958—1960)、《时间的习俗》(1961—1962)、《砂器》(1960)、《深层海流》(1960)、《黑色的福音》(1961)、《日本的黑雾》(1964)、《昭和史发掘》(1964—1971).这些小说已徘除了过去推理小说的非现实性,而恢复了现实主义原则.作品中有作者鲜明的阶级和道德观念,批判精神很强.其中以现代史上的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并不进行虚构,然而这些作品的思想性更强.作家以犀利的笔触,不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而且把抨击的锋芒直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的国家汉力机关,揭露高踞国家权力宝座的大人物的丑恶和国家权力中枢的腐败.
内容概要机械工具商安田辰雄常去赤权的一家名曰"小雪"的日本餐馆,他在这里请客谈生意.每当客人走后,他总邀小雪餐馆的女招待员们一起吃饭.1月14日安田去银座一带闲逛,并在一家西餐馆用餐.饭后,女招待员们把他送出来,直送到东京车站的第十三站台,从那里乘去横须贺的电车.安田隔着一道站台,见第十五沾台上,小雪餐馆女招待员阿时行装非常整齐,她正同一个穿黑色大衣的年轻男人一起乘上去博多的晨凤号高级特快列车.一周以后,即1月21日清晨,乳白色的晨雾笼罩着博多湾.在香椎海滨湖畔,发现了一对男女的尸体,死者衣着整洁,象是一对殉情而死的男女.从死者身上找到了名片,男人是××省的一个科长助理,名叫佐山宪一,女人是小雪餐馆的女招待员阿时.死者脸色潮红,从身旁的饮料瓶中,化验出了氰酸钾,因此断定为眼毒而死,是单纯的殉情事件,与目前正在调查中的××省的贪污案件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老刑警鸟饲重太郎发现佐山在列车餐车内用饭的传票上,记载的是"一人份",并且殉情死亡之前,佐山是一人住在福冈市丹波旅馆内,他曾等候过可能是阿时等什么女人的电话,于是鸟饲重新调查了现场.结果发现,出事当天夜里9时30分,在国铁的香椎站和西日本铁路的香椎站,分别有两对象是佐山和阿时的男女下车.在老刑警鸟饲重太郎有了新发现的时侯,警视厅搜查二科侯补警部三原纪一从东京来到这里,他是为侦破××省的贪污案伴而来.三原纪一听取了鸟饲的汇报之后,
作了如下的推理:是不是阿时乘上晨风号后,中途在热海或静冈下了车,而在博多下车的只剩佐山一人.因此,三原纪一对十三站台上的目击者安田辰雄的证词产生了怀疑,便亲自去东京车站进行观察.他在东京车站弄清楚了,站在第十三站台上能看到晨风号开进第十五道站台的时间,前后只有4分钟,即从17时57分至18时1分,因此他感到目击者安田辰雄的证词是伪证.于是,三原纪一立即讯问了安田辰雄,怀疑这个目击者与那男女殉情事件是否有什么联系.他问安田:"1月21日你在哪里?"安田回答说:"我不在博多,这期间我去北海道公出,19时15分,乘十和田号快车,从上野出发,中途换乘青函轮船,20时34分是乘爸藻号列车到达扎幌的,扎幌有人到车站接站."三原纪一还讯问了安田的妻室亮子,亮子正在镰仓抱病卧床,她同安田一样,也是精通时刻表的,这一点令三原吃惊.为弄清安田辰雄下在现场问题,三原乘飞机去了北海道,按照安田所说的旅行路线,一步步地核实.安田是去双叶商会办事的,三原讯问了双叶商会的河西先生.之后,三原仍觉得安田有作伪证的痕迹,便去了函馆.在青函轮船的乘客名单中,发现了不该有的"安田辰雄"的名字,并且接着就是××省石田部长的名字.三原痛感自己这次调查的失败.但他还是去找了石田部长,向他核实.石田部长回答说,他是去北海道公出,在列车上遇到安田辰雄的,并且在同一车厢内还见到了北海道地方政府的职员稻村先生.为此,三原纪一又讯问了稻村,稻村回答说:"直到小樽,我来见到过安田."至此,三原纪一感到有了一线光明,他确信:21日清晨,安田辰雄胄定在博多的香椎海滨湖畔.并断定!安田是在小樽乘上楢藻号列车的,安田所说的旅行路线是伪造的,他可能乘飞机到了小樽.安田巧妙地耍了时刻表的把戏,这是三原所夫曾料到的由飞机和铁路构成的路线.于是,三原纪一马上讯问了日航事务所,然而在乘客名单中,来发现任何安田辰雄可能伪报的名字.三原的调查又一次受挫.在三原四处碰壁的情况下,老刑警鸟饲重太郎给他来了一封信,鼓励他继续调查下去.三原纪一深受鼓舞,经过一段顽强的努力,整个案件的全貌终于真相大白.××省以石田部长为首有个贪污集团,石田部长为了灭口,指使经常来往于该机关的安田辰雄杀死佐山宪一和石田部长的情妇阿时.石田部长不仅捐使安困作伪证,而且为庇护安田,亲自提供安田不在现场的伪证.安田的妻室亮子抱病卧床是假象,实际她是杀人的共犯,三原纪一在写给老刑警鸟饲重太郎的信中,关于香椎海滨湖畔系人现场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安田在毒死呵时后,喊道:"喂,亮子"."哎,在这里."亮子在黑暗中回答.这表明亮子那里也得了手,她也毒死了佐山宪一,佐山已经倒下去了.于是,安田便抱起阿时的尸体,把她放到佐山的身边.
作品鉴赏长篇小说《点和线》是日本推理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里程碑.推理小说即侦探小说.日本侦探小说的创作始于1889年黑岩泪香的《残忍》,二次大战前已有相当大的发展,1935年前后出现了以甲贺三郎为代表的推理小说本格派,主张推理小说要排除文学因素.关于推理小说的定义,江户川乱步解释为"用推理的手段,层层解开案件的难解之谜."因此,本格派推理小说总是按照陈旧的套路,故布疑团,循序释谜,缺乏生活实在感和社会现实性.战后的推理小说,基本上按本格派的路数发展起来的.而《点和线》则把小说的重点移到人物犯罪的动机及其社会原因上来.日本著名评论家平野谦说:"松本清张的作品给推理小说吹进了新风".《点和线》致力于老刑警鸟饲重太郎和他的后继者年轻搜查官三原纪一勤干职守的
顽强性格的刻画,颂扬他们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老刑警在给年轻搜查宫的一封信中说:"搜查官的信念就是决不放弃案件,要坚持到底."这两个人物外表是平凡质朴的,他们总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但在他们身上,却闪射出并不外露的内在的精神风采.小说通过这种顽强形象的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官厅中腐败的人际关系和官商勾结所犯下的无耻罪行.为了表现这一鲜明的主题思想,小说主要采取了下述艺术手段,也可说这是《点和线》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首先,结构严谨,表现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小说以机械工具商安田辰雄1月21日晨在不在香椎海滨湖畔杀人现场为纵线,展开情节,突出侦破与反侦破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这不仅是表现主题,加深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且也造成了小说的悬念,使读者不忍释手.佐山、阿时被害,本来已按单纯的殉情事件处理了,但老刑警又发现了新的疑端.三原纪一按照老刑警的线索追查下去,第一次碰壁便是石田部长为安田作了伪证,证明安田是在去小樽的列车上,而不在湖畔现场.三原纪一第二次碰壁是安田虽然乘飞机去的小樽,但在乘客名单中找不到安田的名字,连一个伪造的名字也没有,因此也证明不了安因是杀人后,马上飞去小樽的.关于这些悬念,读者会怀着强烈的兴趣读下去.引起读者的兴趣,本来是文艺作品所必须的.然而那些结构松散、情节弛缓、内容平庸之作便作不到这一点.这里可见作者艺术概括能力之高下.关于这一点,松本清张本人也说:"所谓趣味,并不是一味盘算役读者所好而写出来的,它来源于作家充实的内在思想,把这种内在思想反映给读者,使读者有所感受.就是说,必须是作家和读者能共同享受的本质上的东西."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只有经过艺术概括,才能写出事物的本质,只有本质上的东西,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生活气良浓厚,给人以现实感.小说在叙述老刑警鸟饲二次勘察香椎海滨湖畔殉情现场时作了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小说写道:"在西日本铁路的香椎车站下车后,十几分钟便到了湖畔现场.从车站走来,路旁的房屋廖廖无几,再往前便是松林,这林间小路也很短,前边便是乱石磷峋的海边,并有一块填海造成的土地.海面虽已泛出春色,但春寒未过,凉风阵阵,习习袭人.志贺岛躲在浓重的雾霭中.鸟饲站在现场,心中突然泛起疑团,他想,殉情者大多都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温泉宾馆或是旅游盛地.这个地方看去海面虽还优美,但这乱石嶙峋的海边还不如选一块嫩草如茵的地方呢".这段描写给人以景物的实在感和生活的现实感.再次,语言简练朴实,通俗易懂.基本语言格调是尽量使用日常语言.同严谨的结构一致,使文章具有了紧凑感.松本清张自己说:"文学作品应以拥有广泛的读者为目的."这正是松本清张小说的出发点,也是形成自己语言格调的根本原因.
(平献明)
远藤周作海和毒药(1957)
作者简介远藤周作(1923一),日本战后第三批新人派作家.生于东京巢鸭.父亲是银行家.远藤周作3岁时曾随父母移居中国大连市,10岁回国.12岁时接受天主教思想并成为教徒,此时他正在滩中学读书,对当时中学进行的军国主义教育极为不满,成了一名"劣等生".1943年考人床应义塾大学文学部预科,战后转入该文学部法文科,在学期间他崇拜天主教作家的作品,并以天主教文学为中心,开始了文艺评论活动.1948年在《三田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天主教作家问题》.为研究天主教文学,1950年7月去法国留学,1953年2月因病回国.他是战后第一批出国留学生.远藤周作的前期创作深受天主教思想影响,1954年11月在《三田文学》杂志发表处女作《至乐园》.1955年7月发表的《白种人》获芥川文学奖.1956年1—6月在《新潮》杂志连载发表《小青葡萄》1957年6—10月在《文学界》杂志连载发表的《海和毒药》,获新潮奖和每日新闻出版文学奖.后期则发表了不少通俗作品.1959年3—8月在《朝日新闻》连载的小说《傻瓜先生》,具有相当的幽默感.此外还著有《我抛弃的女人》(1964)、剧本《黄金国》(1966)和《蔷薇馆》(1969)、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沉默》(1966)等.《沉默》主要描述了1628至1857年江户幕府采取"踏像"的办法镇压基督教的暴政.幕府官吏令教徒从圣母玛利亚和基督的画像上踏过去,以示同基督教的决裂.当时来日本传教的神父,为拯救日本无辜信徒,自己脚踏了圣像,他坚定他说:"我就是为了让你们践踏,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我是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才背上十字架."这种形式上的叛教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勇于献身的真正信仰.这部小说获谷崎润一郎文学奖.远藤周作1958年曾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
内容概要战争末期,胜吕二郎、户田刚二人都是F医大第一外科的研究主.他二人在导师第一外科主任桥本教授和柴田副教授、浅井宏助教的指导下工作.此时桥本主任正在同第二外科主任争夺该医科大学医学部长的职位.原医学部长的亲属田部夫人需要作肺成形手术,当时她的病情较轻.桥本主任认为这享有助于自己争权,便积极主张为田部夫人手术.柴田副教授认为通过这次手术可以提高研究水平,而且对研究主胜吕来说这是第一个患者,很重要,也主张作这次手术,并说,如果现在不作,拖过半年,那时手术的成功率就很低了.浅井宏助教认为这次手术是自己在第一外科巩固地位的好机会,恰巧这时另一名助教在军队内短期服务尚未回来.因此,他也鼓吹说应该马上手术.户田刚对胜吕二郎说:"在这个时代,谁都会死,躺在病房里遇上空袭也会死.即使死在手术刀下,还能为其他两肺尽是空洞的患者创造点儿医疗经验,拯救更多患者的性命."护士上田信原来已同一位患者结了婚,随丈夫去了大连.后因子宫切除同丈夫离了婚,又回到F医大.有一天桥本夫人白种人希路妲领着孩子来医院,上田信刚向那男孩伸过手,希路妲却说:"你不要碰他!"上田有种强烈的受辱之感.正在这个时候,日本西部军区送来了一名美军俘虏,供医院作活人解剖用.桥本得意地接受下来.这样,如果田部夫人的肺成形手术失败,死在手术台上,再加上美军俘虏的活人解剖,那就是接连发生两次手术死亡事件,对第一外科相当不利,于是便把田部夫人的手术期后延了.不料田部夫人来等到手术的那一天,由于病情恶化,死在病房里.美军俘虏活人解剖是1945年2月25日午后3时
开始的.主刀桥本教授、柴田副教授,第一助手浅井宏,第二助手户田刚,第三助手胜吕二郎.手术目的是肺切除,要查明支气管断口的至死界限,以解决支气管切开的允许量问题.胜吕望着前来围观的军官们,感到心里很不好过,意识到我们在杀人.待麻醉开始以后,他更加焦躁不安,心想拒绝参加这个手术,但却站在那里未动.户田盯盯地望着胜吕说:"你有充分的时间拒绝这一手术,昨天,今天都可以.可是现在,你既然来了,就等于同意了一半,你和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俘虏按预定的那样凄惨地死去了."杀死人..杀死人.."胜吕的耳边有节奏地重复着这一声音,他竭力想把这声音从耳边排开,叨念着:"我什么也未作,我什么也来作."但这声音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恰似心底翻起的小小浪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的确你什么也来作,可是田部夫人死的时侯,俘虏死的时候,你都在场,你的确是什么都未作.俘虏死了以后,户田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这么平静?难道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连一点恐怖感也没有.什么良心的谴责、犯罪感,向来就没有这种事."浅井宏则非常高兴,他对户田小声地说:"要严防泄露出去.看到了吧,老头子是不中用了,今后我要同柴田副教授一起振兴第一外科,咱们要团结一致."户田对浅井感到厌恶,但他自己也承认,我比浅井好不了多少.上田信把俘虏的尸体运到了地下室,自言自语他说:"希路妲这个圣女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干了件什么事,可是我全知道."胜吕从手术室出来,很久来去病房.原来田部夫人的病房,现在住进了一位老人,名字叫阿部满.阿部满总是指着胜吕安慰其他患者:"你们放心,求求那位先生,他会给你们治好的."胜吕听到阿部满的这些话,感到一片茫然,他登上了病院的屋顶,望着前面苍茫的大海,很想朗诵那首平日喜欢的诗,"白云象羊群一样飘过.."可他现在怎么也发不出声来.
作品鉴赏《海和毒药》这部小说描写了理想世界和对一切持冷淡态度的二者的对立.作品通过主人公胜吕二郎以及主要人物户田刚的心理描述,揭示了战争年代日本知识分子的苦恼.人有如一块块碎片在大海里浮沉,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只有任黑色的波涛摆布.在暴政的统治下,群体中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干着犯罪的勾当.如同服了一剂使人的意志和良心麻痹的毒药.为了更好地、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思想,远藤周作并不拘泥干1945年5月九州大学医学部美军俘虏活人解剖事件的事实,而是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了大胆的虚构.1945年5月美国B29空袭日本本上的时候,确有一名飞行员被俘.当时的九州大学医学部要求把俘虏用于解剖,军方当即予以批准,并把俘虏交给了九州大学.小说中把这一关系颠倒过来,写成军方要求,九州大学予以接受.不仅黄种人上田信同白种人希路妲的对立是虚构的,而且胜吕二郎和户田刚也都是虚构人物.胜吕二郎可以说是一个采取袖手旁观态度的中间人物.该下决心的时候,他不能主动地下决心,待卷入漩涡以后,仍然采取回避态度,想以不参加行动的办法来减轻自己的罪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杀人者持旁观态度,这旁观者也是在犯罪.作家通过这一形象的哲理阐述,指责了一些知识分子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户田刚是胜吕二郎同类型人物,不过他卷入得更深一些.浅井宏助教有个人野心,这场解剖他主动参加,并且劝说别人参加.小说还揭露了浅井宏的人格,这是个草营人命的医生.一天,一个肺空洞病人因自然气胸几乎窒息,上田信主手术室打电话,请示医生.浅井宏回答说:
"注射麻药."其实这等于令上田信杀死那患者.护士上田信,更是个
无信仰的人物,在生活的海洋里,她随波逐流,行动总是盲目的.
(金帛)
水上勉雁寺(19剔)
作者简介水上勉(1919一),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19年3月,出生于福井县若狭地方一个叫做"乞食谷"的贫穷山村.父亲是建筑寺庙的木匠,一年四季外出流浪干活,水上勉家中5个孩子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家境贫困.1929年2月,作家不满十岁,便进京都相国寺瑞春院当小和尚.三年后,不堪忍受劳累而逃出,又进另一寺院当和尚,后来再次逃出.他在寺院共生活了七年余.后靠半工半读念完中学,进入立命馆大学.直到战后,前后二十余年间,他经商、卖药、当记者..共从事了三十多种职业,广泛接触了日本的下层社会,磨炼了洞察社会的利眼,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1948年发表处女作《油炸锅之歌》以后,经数十年勤奋创作,共写出一百多部作品,上千万字.在《雁寺》发表之前,他与另一著名作家松本清张一起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为《雾与影》(1959年).1961年,水上勉发表了轰动日本文坛的杰作《雁寺》,荣获第四十五届直木文学奖,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作家地位.1977年,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26卷本《水上勉全集》,这在多产的日本作家中,其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水上勉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小说",在国内得到很高赞誉.其中《五号街夕雾楼》、《湖底琴音》、《越前竹偶》、《越后筒石亲不知》和《猴笼牡丹》等,都是脍灸人口的作品.水上勉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富有特色,人们称其作品为"水上调".
内容概要擅长鸟兽游戏画的著名画家岸本南岳临死前,拜托孤峰庵的住持北见慈海一件事"和尚..里子..拜托给你了..她今后就是孤峰庵的娘子.."里子,全名叫桐原里子,32岁,丰满漂亮,她是岸本南岳的情人.十年前,岸本住在孤峰庵,他领来了里子,在殿堂的隔扇上,画着雁,岸本指点着画,让里子看,"我死之后,这儿就叫雁寺.."如今岸本死了,丧后七日,里子钻进了孤峰庵.于是,她见到了大脑瓜,小身子的小和尚慈念.慈念是怎样的孩子哟,深陷的眼窝里闪着光亮,令里子心寒.他沉默寡言,整天劳作,又令人怜悯.从此,里子住在了寺里,每天陪伴慈海,也陪伴岸本南岳留下的那些雁的画..孤峰庵后山的竹林旁,一株栎树无枝无叶,犹如巨大的木棒直刺苍天,栎树上空,一只鹞鹰整日盘旋.里子觉得可怕,她不知鹞鹰为何只在栎树的上空盘绕.慈海没日没夜地贪恋着里子的美色,里子却又对小和尚慈念觉得不顺心.她问慈海,慈念是哪儿的孩子.慈海却只知慈念是若狭一个修建寺庙的木匠的儿子,是若狭西安寺和尚将其带来的,他正在上中学,课余便在寺里扫地、做饭、除草、掏粪..这一系列活干完了,便作经文笔记.里子想,普通人家的同龄孩子还在受父母抚爱呢,可慈念..真苦呵.寒凤刺骨的早春,里子叫住了除草的慈念,她想进一步了解慈念的身世,可慈念却不吭声,唯有那澄沏的目光,令里子心里发颤.慈念的学校里开了军训课,累极了的慈念有一日便睡过了头.从此,慈海用一根绳拴住慈念的手腕,他一拽绳,慈念就得马上起床,以免再睡过头.一夜,慈海急不可待地与里子做那每夜都做的事,不留神牵动了麻绳,慈念慌忙起身,问师父是否叫他,慈海和里子的事便全落入了慈念的眼中.学校的教师来访了,他向慈海告了慈念一状:慈念近日旷课!气急了的慈海立即唤来慈念问其旷课原因."我讨厌军训,扛枪累死人."里子的心被打动了,
是呀,这么小的个子,扛大枪,的确太难为人了..然而,老师却不留情他说:"这是根据文部省中学施行条例的规定设立的.必须照办,没有办法."慈念恳请慈海:"师父,求求您,不要让我接受扛枪军训.我这肩膀,实在扛不动大枪呵."然而,慈海怎肯答应?"从明天开始.参加军训吧.每月的学费不能白花呀.要是中学毕不了业,当个云游僧都不够格."慈念心冷了,转向角落哭泣起来.里子送走了老师,走到大殿后面,猛然发现,慈念正用小竹刀刺池里的鲤鱼,一尺多长的鱼背被刺中了,血在水面上如一束红色毛线漂浮着..里子感到非常可怕.刮秋风的时候,西安寺住持木田默堂来信说要经过此处.里子就急切盼着这和尚早日来到,因为,慈念就是这个和尚当年领来的.里子想从默堂的口中,了解慈念的身世.三天后,木田默堂大踏步地走进了孤峰庵.他见了慈念非常兴奋,称呼慈念当年的小名——阿舍.里子从默堂的口中了解到了慈念的一些情况:有一个叫乞丐谷的地方,一到冬天,就有众多乞丐投宿到破祠堂里.祠里的供品是乞丐们争抢的食物..一个女叫花子名叫阿菊,三十多岁.在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里,她生下了孩子..当然,孩子的父亲不知是谁.阿菊春天要去别处乞讨,就把孩子交给了阿角收养.阿角家有个孩子,阿角却说服老伴让她喂养这个叫花子的儿子..那孩子渐渐长大,长了个大脑袋,村里孩子给他起个外号叫"军舰头".他的名字叫舍去.他总说要去寻找亲生父亲..啊,里子听说过多少命运奇特的故事哟,而慈念又是一个.里子的面颊滚下大滴的泪珠..这天,慈海去源光寺下围棋,必定要到深夜才能回来.里子孤伶伶一人望着栎树上空盘旋的鹞鹰,这时慈念来了.他告诉里子,烁树顶上有鹞鹰的窝,鹰在贮藏蛇、鱼、鼠等食物..里子感到心里一阵恶心.她记起,默堂讲述了慈念身世后的当晚,她来到慈念的房间,象温柔的母亲,抚爱着慈念,慈念也动了激情,把里子推倒在铺席上,是夜,里子把自己交给了慈念.慈海出门始终来归,一个叫平吉的施主家死了人,超度的事由慈念去做了..那晚,守夜人轮流休息,而慈念则诵读了一宿经文.死者天亮后被安葬了,人们虽觉棺材沉重,可未往心里去.慈海没回来,谁也说不准他去了何处,山腰吹来悲怆的风,里子倍觉孤独..一连十多天,人们无从知道慈海的下落,于是,便猜测他或许在什么地方摔死了.唯有慈念,记得十几天前的那一夜,慈海深夜里酒醉而归,慈念用小竹刀和一柄小铁刀,要了慈海的命,然后将尸身藏好,次日旱起,清除地上的血迹..晚上,给死者超度时,趁别人睡觉之机,将慈海尸体拖入棺中..便这样,一丝痕迹未留,慈海消声匿迹了.多少天后的一个早晨,慈念在佛殿里,看着岸本南岳的雁画,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芒.那是一只母雁在给雏雁喂食.他把手指插进隔扇,抠走了母雁.于是,这儿从此出现个空洞.慈念的身影也从孤峰庵消息了.里子孑然一身,凝视着南岳的画,耳畔似乎响起南岳的声音:"孤峰庵以后起名叫雁寺."
作品鉴赏这是一幅悲凉的画面,这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充满了对邪恶者的控诉.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抒情笔调,使作品有如山泉水潺潺而流,既清新,又令人心中阵阵发酸,读来情真意切,使人深受感动,这就是别具一格的"水上调".作品描写了京都衣笠山麓的孤峰庵住持慈海的荒淫无耻.做为出家人,他却把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女人里子,带进寺院,任他玩弄.他表面道貌岸严,实则腐朽靡烂.而里子,尽管心地善良,然而性格桑弱,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慈海手中,她只是慈海的一个工具,一个发泄兽欲的工具.从里子身上,
可以看出二三十年代,日本女子卑微的社会地位.小和尚慈念的登场,对慈海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控诉.慈海把里子当作工具,而把慈念,则当成了牛马.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本应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而慈念,却须负担寺院里的所有事务,他起早摸黑,做饭、劈柴、除草、扫地、念经、抄写经文、走访施主家..累得精疲力尽,白天还要上学,并在学校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扛枪军训,社会的黑暗,慈海的压榨,使慈念心中充满了仇恨,他将仇恨深深埋藏着,由此使他变得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同样是受苦人出身的里子,正因为这些,才对慈念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慈念的内心世界,当她得知慈念是乞丐扔下的孤几时,更是对慈念充满了怜悯.其实,里子的处境象慈念一样可怜,然而,她却并不这样认为.慈念睡过了头,从此,慈海把绳子一端系在慈念手臂上,另一头系在自己房里,一到5点钟就拉绳子,使慈念倍受拆磨和欺辱,正是由于这一切,才使慈念产生了反抗的念头.他不堪忍受如此凌辱,智杀了慈海后,远走他乡,不知下落.就是这么一部作品,博得了日本文坛的赞赏,评论家吉田健一认为,《雁寺》可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作品中,充满了诗一样的格调,如栎树顶上盘旋的鹞鹰,大殿里的雁画..特别是慈念抠走母雁那一笔,更是表达了一个孤儿,对亲人的怀念.而作者在开篇不久,即对大殿上画的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特别是雏雁张着小嘴,向母雁求食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气氛,更加重了慈念的人物性格,并为结尾之处,慈念出走时抠下母雁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说到伏笔,水上勉挺善于来这一手,当学校老师因慈念不想参加军训而旷课之事,来寺里告状,慈悔大骂慈念一顿之后,慈念十分愤恨,使用竹刀刺伤池中的鲤鱼.这一情节的描写,也为慈念以后用竹刀杀死慈海而埋下了伏笔.因此,《雁寺》的结构是严密而紧凑的,这是水上勉写作上的又一个特点.《雁寺》对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军国主义政策进行了抨击,对黑暗的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就要接受军事训练,而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却生活在饥饿和贫穷之中,到处是乞丐,到处是人压迫人的现象,还有那令人诅咒的寺庙生涯..由此音,水上文学又是极注重思想性的.水上的作品并不象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那样大声疾呼,却是极力控制着忧伤的情感,就如同一个装了满肚子苦水的人,一边硬咽着,一边轻声地细细诉说自己的不幸.也如同一只蚕正在吐丝,于不知不觉之中,轻轻将读者的一颗心缠住了,使你觉得心头越发沉重,这是《雁寺》,也是水上文学的又一个明显特征.这么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是与作家的经历密切相关的,我们能够从慈念的身上,看到作家少年时代的影子,也正因有了亲身经历,才可写出如此闻名的杰作来.
(张仁斌)
高桥和已悲器(1962)
作者简介高桥和已(1931—1971),日本战后作为人派代表作家.主于大阪市浪速区贝壳町.父亲经营一个家庭副业型的小工厂.
1945年3月,大阪遭第一次空袭,小工厂和住宅被烧毁,高桥和已随父母疏散到香川县三丰郡大野原村,疏散地的寂寞生活使他过早地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战后,一家重新搬回大阪,他在今宫中学复学.1948年考入松江高校文科开始学汉文.1949年考人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考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1958年8月发表了一本《李商隐选集注释》,由岩波书店出版.1959年研究生毕业后,在立命馆大学任讲师,教授现代汉语.1961年4月参加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会,之后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和埴谷雄高、竹内好等作家论.1962年11月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长篇小说《悲器》,同年获文艺奖,从而确立了文坛地位.其后又发表了武田泰淳、椎名鳞三、三岛由纪夫等作家论,并著有《文学的责任》(1963)、《战后文学论》(1963).《政治和文学》(1964)等.1965年发表长篇小说《邪宗门》,通过对这一教团兴起和衰落过程的描述,抒发了作家自己日本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同年11月发表长篇小说《忧郁的党派》,主人公西村恒一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广岛,他花费了7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原子弹爆炸死伤者的资料.他抛开妻室,到处寻找出版社,但均遭到拒绝.主人公积极参加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但学生运动最后也瓦解.西村恒一因白血病恶化而死去.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破灭观.1966年至1968年连载发表长篇小说《日本的恶灵》,描述了政治吞食人的过程.1967年4月,高桥和已曾来我国访问.同年6月开始任京都大学副教授,1969年1月参加了京都大学的学生运动,受到了全国学生界的支持.1969年10月《高桥和已作品集》全九卷开始出版.1971年5月3日死于结肠癌,享年只有39岁.
内容概要小说主人公正木典膳是东京国立大学法学系主任,今年55岁,不仅是刑法学的名人,就是在整个法学界也堪称泰斗.他的一生是不懈努力的,但却是曲折的.战争时期,他遭受过政治思想镇压,在政治漩涡里脱身后,拜在恩师宫地教授的门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妻室静枝却同恩师宫地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后来又同正木的业务竞争对手富田偷偷来往,这样静校对于正木目然是冷淡的,何上对正木,静枝对整个家庭生活都是冷淡的.静枝患了喉癌,在夫人病卧期间,正木同自己的女管家米山发生了男女关系,并把这种关系长久地保持下来,对米山来说也有她自己的目的,就是梦想有一天能成为正木这位国立大学教授的夫人.但是静枝死后,另一位才27岁的姑娘出现在正木教授的生活中.她名叫栗谷清子,钢琴家,是英美文学教授栗谷博士的女儿.清子良好的家庭出身和教养对正木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木同清子的初次幽会是领她去中央教会.正木的弟弟正木规典在那里作天主教祭司.在教会里,同弟弟发主了一场关于上帝和法律的激烈的争论.正木典膳认为法律就是正义,只有法律可以代替上帝.他同栗谷清子从教会出来,走上了东京郊外的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留着武藏平原的痕迹."注意脚下,别绊倒.""我可以."栗谷清子笑着回答.走在这寥无人迹的小路上,正木典膳萌生了一种欲望,他想:"我的一生太艰难了,总被一种竞争意识和个人优越感所驱使,处于紧张状态,一刻也不敢休息,好象稍一放松,就会被别人挤掉.但是,我的勤奋却是一种正当的行为.求知欲是
人的本性,对知识的挚爱,是人类最高形式的爱,当然为求知所付出的辛苦要比获得知识的喜悦大得多.看着清子热情奔放的举止和她那年轻生辉的躯体肤,相形之下他觉得自己人生的道路走得太艰难了,但又不可能返回去重新走.目前出现了宝贵的机遇,伸手可摘的桂冠,如果只因为不懂得摘取的手段而错过时机,那才会造成终生的悔恨.生活上的取得和作学问一样,都要偷偷地进行,他想:"我没有理由孤高自矜,而使希望落空."于是,他不顾二人年龄相差悬殊,而正式提出求婚.这使栗谷博士甚感为难,但清子自己却爱正木,二人终于定了婚.这下激怒了米山,她向法庭起诉,说正木对她是非法侵害,要求正木付给她赔偿费.还在法院的调解阶段,这件事便传进了大学校园.当时正值学生们反对岸信介政府修改《警察官职务执行法》,学生运动处于高潮,这种校园气氛加速了正木事件的传播速度,终于成了校园内尽人皆知的一大丑闻,女学生和一些家庭主妇都痛骂正木.而正木坚持自己的法学观念,在对米山的诉讼提出反诉的同时,又指控本校女学生犯了诽谤罪,毁人名誉.这样,这一丑闻便扩大为社会事件.对正木来说,法律就是正义,这一信念他是始终坚持的.可是他的行动结果,却引起了社会上对他的一片谴责.他终于在谴责声中失去了地位,也失去了清子,最后他不得不计划自杀了.
作品鉴赏"悲器"一词来源干平安朝中期名僧源信所著《往生要集》中的一段故事.罪人总是称颂仙的思德和教诲而憎恨闰王,罪人说:"为什么我不能象佛一样,有颗慈悲的心?我是慈悲的容器,为什么不给我装进一颗慈悲的心?"闰王回答说:"是你自己被自认为的爱所迷惑而反复作恶.现在,你的恶行得到了报应."《悲器》这个标题,集中反映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主人公正木典膳形象的描述,指出了利己主义是一切恶行的根源,正木的一生控制不了自己的权欲和情欲,他为此战胜一个个竞争对手,又棲栖在一个人一个人的身上,从而抓到了权力和地位并占有了别人.为此,他也许是刻苦的,因为要从贫穷开始发迹.为此,他也许会表现为屈辱或屈从,因为他要向上爬.为此,他也许会满口正义,讲述法理时是义正辞严,但那也不过是为了以法律的名义打扮自己.而利己主义则是主人公的本质.正是这种利己主义,导致主人公的自我解体,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思想,小说在结构上划开了主人公正木典膳的人生的几个阶段,剖析了他的利己主义.战前,从政治漩涡中抽身后,跟在恩师宫地教授的身后,在业务上开始起步,至于妻子同宫地的关系,他便屈辱地听之任之.战后,他在学术和地位上已功成名就时,小说写了他同栗谷清子的初次柏会.通过主人公正木典膳的那段长长的内心独白,把他利己主义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自夏目漱石以来,有不少描写知识分子的优秀作品,对知识分子的人主哲理分析得相当透彻,知讽分子的通病便是理论脱离实际,高桥和已继承了夏目漱石的传统,在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上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比如主人公正木典膳口里讲着人类最高形式的发,行动上却干着摘取生活中的桂冠的勾当.从小说的结构中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已经指出了主人公正木上是从同栗谷清子第一次见面的这一天起,便开始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由于同清子定婚,米山向法院控告正木,事件愈演愈剧.最后,当正木的人生危机来临,大祸临头时,他竟不惜指控自己的学生,此时他的利己主义已到了顶峰.《悲器》发表在六十年代日本各界人民反对《新日美安全条约》之后.该条约日美两国1960年1月19日在华盛顿
签订,以代替《日美安全条约》.主要内容:"发展日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美国继续有权在日本驻军和使用军事基地."反对《新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是日本战后民主运动的重要一页,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参加了这一要求民族独立、和平、民主的运动.高桥和已等人的作为人派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们于1970年创办了《作为人》杂志,在创刊号后记中说:"我们不想从事逃亡奴隶的文学.由于我们自己经常卷在斗争的漩涡里,便想从这里创作出作品来."《悲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和思想界的面貌,对斗争中的知识分子及学生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点也是必须指出的.小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下述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从个自不同的角度,都对主人公正木典膳持批判态度.如女学生、检察官、米山、静枝、正木规典、栗谷博士,最后是栗谷清子.但是作家并未对任何批判者给予肯定,他只是等距离地站在这些批判者和主人公正木典膳之间,而是从纯客观的态度来揭示和描写这一切.二是倾向上,作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有种对主人公正木典膳的偏爱,比如正木在法庭上侃侃而谈以及正木对法律条文作清晰的解释等场面,都流露着作家的倾向性.在已处孤立无援境地的正木典膳身上,让读者感到了一种男性的悲伦美,它已超过观念和理性,出现了一种强烈的诗的意境.这也可能未源于作家在反对《新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中产生的悲怆情绪.
(平献明)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1964)
作者简介大江健三郎(193s一),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名作家.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这是一仰僻的山村,四周是森林和山谷,几乎遮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后来,大江煌三郎不少的小说,均以这个山村为舞台.故乡的这种状况,对大江文学有根深的影响.他读小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父亲也是这时死亡的.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他10岁.入中学那年,日本领布了以主权在民.,放弃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宪法.大江健三郎正是从这时起走上了战后的民主道路.但在读高中一年级时,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于此他的民主思想开始在现实中碰壁.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东京大学文科此时结识日本共产党的干部,他在大学期间写剧本,参加学生进步的演剧活动,1956年4月转入东大法国文学科,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欧美的象征主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在他当时发表的小说中,均有所反映.如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伺》上发表了《奇妙的工作》,同年8月在《文学界》杂志上发表的《死者的奢侈》用泡尸体的水槽,象征对人的封锁和对人的前途所设的障碍.此后,大江健三郎发表了一系列以在被封锁的条件下追求自由为主题的小说.作家在这类小说中指出,所进行的反抗即使是无效的,但这种反抗意志也是可贵的.1958年6月在《群像》杂志上发表了最初的长篇小说《剥芽出仔》,小说以战时的偏僻山村为舞台,揭示了少年感化院中的孩子们盼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态.1958年3月发表的《饲养》是同类题材的作品,获芥川文学奖.此外,尚有一些小说描述了战后在被占领的形势下青年一代所受到的精神监禁,流露了对美国占领当局的强烈不满,如小说《人羊》等.1960年日本人民掀起反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思想性更进一步加强,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侣稻次郎被暗杀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少年政治家之死》、《七点钟》,刺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痛处,因此作家受到威胁.此外著有《强权下的坚强意志》(1961)、《迟来的青年》(1962)、《喊声》(1962)《广岛日记》(1964)、《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等.大江健三郎另一种类型的小说是关于性的描写,如1959年由中央公诊社出版的《我们的时代》等.1960年大江健三郎曾来我国访问,1961年去了苏联和欧洲,1965年去了美国旅行.80年代初《大江健三郎全集》,含论文,已达12卷.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于1964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
内容概要阿鸟28岁,作了大学预科的讲师.他是三年前结婚,眼下妻室头产即将临产,她正住在医院里.6月的一天午后,阿鸟正在一条繁华街道的书店里物色豪华版的非洲地图,那怕这本地图昂贵得要他三个月的工资加上临时作翻译赚得的钱才可以付清.阿鸟在想,待孩子一出世,自己就更被家庭拖住,为摆脱这个家庭,他才执意计划去非洲大陆旅行.提起这个家庭,不知为什么,留给阿鸟的回味是苦涩的,结婚那年的夏天,一连四个星期,阿鸟威士忌喝得烂醉如泥.那些非洲探险家说,村里人酗酒是因为感到绝望而自甘抱弃.阿鸟听了感到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于是便把酒戒掉了.此时,他在街上往医院里打了电话,守候在那里的岳母说,孩子还未生,他便直接回了自己的公寓.第二天早晨,阿鸟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是医院打来的电话,说:"请速来医院,孩子的情况异常,要同你商量一下"这下惊醒了他在尼日尔高原漫步的美梦,冒着倾盆大雨,骑自行车赶到了医院.走进诊室,阿鸟用嘶哑的声音对院长说:"我是孩子的父亲."
院长说:"你去现场看一看就知道了.你的孩子患的是脑疝,亦称脑赫尼亚.总之是头盖骨缺损,脑体会溢出的.""能正常发育吗?""如果进行头盖骨整形手术,可以把脑体护住.但婴儿最好的前景,也不过是成为一个植物人."阿鸟险些被这几乎是噩耗所击倒,最后他只好接受医主的建议,把婴儿送去大学医院,接受手术.为此,阿鸟去见了在一个私立大学当教授的岳父,他说:"婴儿患的是脑疝,医生说明、后天就可能死亡.妻室平安无事.现在孩子象法国诗人阿波里耐从军负伤一样,头上缠满绷带."岳父为安慰阿鸟,送给他一瓶英国威士忌.阿鸟拿到这瓶外国酒,选了个同饮的对手,这就是他大学的同学火见子.阿鸟大学时代的女同学,在将近毕业的时候,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怪物,有的结婚就离婚,有的就业就被解雇,有的什么事也未作,只是去旅行便遇上了车祸,真是悲惨而又滑稽.这个火见子虽然未离婚,但结婚不满一年丈夫就自杀了.公公把她们夫妻住的房子送给了火见子,月月给她生活费,而且鼓励她再嫁.火见子却白天里整日在神秘的冥想中度过,夜晚便驾驶着赛车徬徨在街头.人们传说火见子是个大方的性游戏冒险家,这话也传进了阿鸟的耳朵.数年不见火见子了.走进她家,真如传闻一样,大白天里她也窗帘紧闭,在昏暗的室内冥思.是这一瓶外国酒让二人敞开心扉,真是喝得情投意合.第二天,阿鸟连醉不醒,就这样登上了讲台,呕吐在课堂上,结果他被大学开除.妻室在住院,新生儿等待着手术,可是火见子却不管这些,还是把阿鸟拉去了她家.为了填补阿鸟精神上的空虚,火见子作了一番动作,给阿鸟的印象已超过传闻,她已是一个地道的性游戏老手.阿鸟还记得大学时代,火见子租住的房子有一间木材库,就在那木材库里,在火见子的处女时代,同她发生了第一次关系.这次令阿鸟吃惊的是、女人的性欲变化竟如此之大.在他俩的交往中,阿鸟的非洲大陆的憧憬也感染了火见子,而对火见子性感的迷恋更巩固了阿鸟非洲之行的决心,但是不把那个婴儿干脆地处理掉,非洲旅行就不可能实现."不论怎么说,我也得早些离开这个怪物."阿鸟想,即使手术成功了,那也不过是一个植物人,早晚也会衰弱而死."我有个朋友当医生,可以请他帮忙,让医院拒绝为婴儿作手术..我是作流产手术时认识这个朋友的."火见子的这番话,对处在苦海中的阿鸟来说,无疑是条救命船.他第二天便冒雨驾驶着火见子的红色赛车去了大学医院.在医生、护士们鄙视的目光下,抱孩子出了院,接着便送去了火见子的朋友那位打胎医生的家里.在汽车中,婴儿还不停地哭叫,更增加了这对年轻男女的烦恼.终于将婴儿交给医生了,免得自己亲自动手,这下真是如释重担,于是他俩在火见子认识的一家简陋的小酒馆里整整喝了一天,阿鸟还是第一次把整瓶的威士忌一次喝干.但是,就在这瞬间,阿鸟在精神上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戏剧性变化.数秒钟后,他感到在自己的体内一个巨大而又坚硬的物体蓦然崛起,刚刚灌进胃里的威士忌也失去了抵抗力,被他顺顺当当地呕吐出来.他一边吐,一边在想:"我究竟试图保护自身的什么?为逃避这个婴儿,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干着无耻的勾当."想到这里,他出了一身冷汗,从椅子上滚落下来."我要粑孩子送回大学医院,接受手术.我已经不想逃走了."他对着火见子说:"这是为了我自己,我要终止这种到处跑的生活."
这年秋末的一个下午,阿鸟去脑外科向主任致谢后,回到了病室.妻室抱着孩子,岳父岳母围在身边,正在等待阿鸟归来."祝贺,你,阿鸟.孩子真象你呀."岳父说."是吗?"阿鸟回答说.手术时才弄清,婴儿不是
脑疝,而是良性肉瘤.手术时间较长,阿鸟几次为婴儿输血."你变了."岳父高兴他说:"换个名字吧.阿鸟这名字象个孩子的浑名."阿鸟回到家里便去查外国朋友赠给他的一本辞书,想看一看"忍耐"这个词的含义.
作品鉴赏大江健三郎是战后一代派文学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前期虽然也写了一些以战时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他后来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经济高速度发展时期在战后生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生活.他同后原慎太郎比,可说是同一代作家,但二人却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艺术道路.从这一点上说,《个人的体验》可称为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小说表现了这一代青年的家庭乃至社会责任这一鲜明的主题.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阿乌说:"我只是不想再继续逃避生活的责任."表明了主人公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负起生活责任的决心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是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改造人的力量.尽管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是一种妥协."但《个人的体验》这部小说却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称赞.大江健三郎描述畸型儿父母的小说有几部.1964年发表的《天降怪物》的主人公D是个28岁的作曲家,他是畸型儿的父亲.他坐视不救,导致畸型儿的死亡,他自己也因车祸身亡,人们都说这是因畸型儿死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自杀.1968年发表的《万延元年的足球》的女主人公为生了畸型儿而痛苦,最后自己以患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而告终.1973年发表的《洪水涌上我的灵魂》描述了畸型儿父亲的畏惧、羞耻心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以异常的精神状态或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来面对生活现实,他们的结局也都是阴暗和悲渗的.《个人的体验》是这类题材小说中的最好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以正常的精神状态,使自己从异常的生活中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这个艺术形象在战后一代的青年中具有积极意义.小说的另一主要人物火见子是主人公的同类型人物,不过她比阿鸟走得更远.在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候,她只是"以疲惫的醉眼呆呆地凝视着阿鸟".她虽没有回答,但她也会终有一天对自己的放荡生活感到疲惫甚至厌倦,火见子的转变也是指日可待的.岳父母、妻室等人物形象都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可贵.公公送给火见子住房,并为她支付生活费,也是出于这种关心.这都是小说所提倡和颂扬的.象征主义手法在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数秒钟后,他感到在自己的体内一个巨大而又坚硬的物体蓦然崛起,刚刚灌进胃里的威士忌也失去了抵抗力,被他顺顺当当地呕吐出来."这一段描述的底蕴是深刻和丰富的,远远超过了字面上的表述.
(平献明)
石川达三破碎的山河(1964)
作者简介石川达(1905—1985),日本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秋田县横手町.父亲是汉文和英语教师、冈山县立高梁中学的首席教员.1925年4月,石川达三于冈山市私立关西中学毕业后,考入早稻田大学第二高等学院,1927年进入早大英文科,一年后中途退学,人国民时论社任编辑和记者.石川达三的学生时代是在民主思潮高涨的大正末期度过的,因此自由主义思想给他以深刻影响,这种思想贯穿了作家的一生,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1930年,他在国民时论社退职,用退职金,随移民船到了巴西,他写了《最近南美往来记》,1931年由昭文阁出版.这木书后来成为他的成名作《苍氓》的素材.中篇小说《苍氓》发表子1935年4月,小说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三十年代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国内民不聊生,贫苦人离乡背井,流亡到巴西过着艰宰的日子.这部小说为脱离现实生活、逃避斗争的当时文坛吹进了一股新凤,可说是别具风格,独树一帜,因而获第一届芥川奖,作家从此步入文坛.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后,石川达三以《中央公论》特派记者的身份被派到华中战场采访,他只用12天的时间,写出了十万字的报告文学《活着的士兵》,反映了士兵的厌战情绪和日本法西斯军队屠杀中国居民的惨状.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活着的士兵抱着死者的骨灰盒,又去参加斩战役.作家以人道主义立场,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战场上的情况.这部作品当即禁上发行,石川达三本人被判处4个月徒刑,缓期3年执行.1942年被派去南洋,作海军报道班成员,1943年发表《赤虫岛日志》.战后,石川达三的作品深刻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并热情颂杨日本人民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斗争.1947年发表短篇小说《风雪》,194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巨著《风中芦苇》.后者描述了1941至1947年日本的许多历史事件,塑造了一个崇尚自由主义的知讽分子的典型形象.1951年出席在瑞士召开的世界笔会大会,1952年起担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1958年参加反对政府修改《警察职务执行法》,1959年参加反对《新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1960年发表《我的少数人意见》,1962年出任日本工会总评议会刊物《新周刊》的社长.石川达三一生写下了中、长篇小说40余部,如《四十八岁的抵抗》(1955)、《人墙》(1957)、《破碎的山河》(1964)、《金环蚀》(1966)、《青春的蹉跎》(1968)、《流逝的日子》(1971)等.1972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石川达三全集》,共25卷.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六十年代.东京郊区泷山至间手术一带还是空空如也,只有茫茫的田野、小树林、小河流,几个小镇散落在其中.那时要在这里建一条电车线路,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小说的主人公有马胜平却独具慧眼,他看到了东京市民在市中心必将居住不下,况且东京受到污染,他们会纷纷搬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郊区来.铺设这条全长37公里的电车线路的同时,在两侧开发住宅区、百货商店、游乐场等都会赚大钱的.为此要收购一百万坪的土地,现在的价格一坪也就是1200元,待电车路轨建成,这里的土地介格要猛涨十几倍,因为很多部门要争先恐后地来这里建住宅区和生活、娱乐设施.本公司再出卖土地,仅出卖土地一项盈利,便可超过泷间铁路的全部投资.这项土地投机买卖,不但可白得一条铁路,而且可给本公司带来几十亿元的收益.有马胜平,今年60岁,是
个一手握有二十几个公司实权的大企业家,汉他个人的财产也已达几十亿无.他把这项开发戊间电车线路的事,交给了这二十几个公司中的西北电车公司.西北电车公司经理有马龙太郎,是有马胜平的嫡出长子,今年40岁.长嫡雅子39岁,是日本国营铁路总裁的女儿.西北电车公司为此成立了用地部,专门收购土地,部长由一个精明的职员久山朝雄出任.久山对工作从不怠慢,他把这个职务看作是自己发迹的机会.一天上午他闯进有马胜平会长办公室说:"打扰您了,会长.有件重大事情,须绝对保密,所以我才直接向会长报告.我大学时大的朋友山崎一直在运输省供职.他给我打电话说,关东开发总公司香月信藏会长已向运输大臣提出了从优山叮车站到间手木铺设电车铁路的申请,时间是前天傍晚."久山发现有马会长仍在翻阅什么文件,"嗯,就这些?"会长无动于衷,头也不抬地问:"征购地皮的工作进展如何?不快吧?""正在逐步进行.""你这种进度,能达到一百万坪的指标吗?现在让对方抢先一步,正是你行动迟缓造成的.""可工作我绝不马虎.""去见地主的时候,得送礼!送得他目瞪口呆,可以送新拖拉机.""是.."久山感到一阵恶寒,走出会长办公室.今天被会长抓住了自己来曾注意的弱点:忽视了送礼.今天上午有马会长在办公室接待重要客人时,公司女职员福村光子负责端茶,她穿件黑色连衣裙,衬得皮肤更加白皙,弯卷的睫毛和发红的头发都给人一种混血儿的感觉."我说,去叫刚才的那个女子再端一杯茶来."胜平对秘书岩州说.在50多个秘书中,最了解胜平隐私的便是岩渊.岩渊按胜平的指示,通过兴信所调查了福村光子的年龄、婚姻、家庭情况,几天后一份调查报告还附了一张光子的照片送到胜平眼前.这照片上,光子的双眼皮显得更深.据调查,光子丈夫酒井吉春是个一幅画也卖不出去的穷画家,这个家庭虽然没有孩子,但只靠光子一个人的工资过得十分寒伧.有马胜平会长分别找了福村光子和酒井吉春谈话,达成了一笔交易:有马会长负责酒井的路费和今后3年的生活费,送酒井去法国进修绘画,在这期间福村光子作有马会长的四姨太.结果将光子送进了有马胜平在新宿为自己刚刚建成的公馆.有马胜平会长说;"我完全是为了你们二人的幸福."有马胜平还有两个小老婆.二太太横田金子原是有马家的女佣,儿子平次郎大学即将毕业,胜平不准他入自己的户籍,因此取名横田平次郎.平次郎毕业后要求到育马胜平的公司工作,有马会长不准.平次郎退了一步,要求有马腔平在法律上承认他是非嫡出儿子,也遭有马胜平的拒绝,因为不想将来让平次郎分得他的遗产.三姨太片山民子是艺妓出身,儿子竹雄同样原因也取名片山竹雄,连竹雄这名字有马会长也总记不住.竹雄也在读大学,但他与平次郎完全不同,既不要父亲承认,也不想那遗产,他要靠自己的力量,在经济上从零作起.四姨太福村光子是战后型女人,她同金子、民子完全不同,对有马会长既不温顺,也不为他守贞操,除大把向会长要钱外,绝不为他生孩子,肉体出卖了,灵魂上要保持自由,她每天自己开着汽车,出没于餐馆和高尔夫球场,有马胜平的正妻藤子59岁,当年有马胜平在羽毛尚不丰满的时候,相中了藤子家的财势.藤子为有马胜平生了二男二女.二儿子有马秋彦,大学经济系毕业.他读了报纸上的记事,那记事上讲:1957年3月,经理有马胜平创建西北百货公司时,在百货大楼竣工的同时,接纳了133家小店铺,向店主们收取押金,订了两年合同.一年半后,西北百货公司向通产省提出了第二次开业申请,由于有马拿出了一笔政治捐款,百货店审议会很快予以批准.有马得到了营业执照,便对小店铺宣布不再延长合同,
令他们立即迁出.小店铺主桥爪清造走投无路,终于在夜里眼安眠药自杀.报纸上还登了死者的照片.有马秋彦读了报道,精神上受了很大刺激,他神态不清地把那张照片贴在墙上,连连鞠躬,不久便精神失常了.一天藤子对有马胜平说:"秋彦总这样下去可不行,让他作些愿意作的事情,他很会打高尔夫球."有马胜平虽还未决定建造高尔夫球场,但他想让秋彦先熟悉一下管理业务,便把他介绍到衣卷高尔夫俱乐部见习.一日,福村光子来打高尔夫球,秋彦为她介绍了一位有经验的女子汀法教练,光子球技大有长进,二人互相均发生了好感,然而,当光子得知他是有马会长的二少爷时,便决定在这个高个子的屠弱的青年身上,发泄自己对有马胜平的满腔愤怒.她挑逗秋彦,并邀他去她的住处.过了不久,秋彦便向母亲藤子提出了他要同一位叫福村光子的姑娘结婚.有马胜乎的西北电车公司和香月信藏的关东开发公司都向运输省提出了申请,出现了竞争局面.究竟批准哪一个在提交运输审议会之前召开了咨询会.结果有马战牲宿敌香月,获得批准.泷间铁路终于开工了,推土机闯进来,削山填谷,美丽的河山弄得支离破碎,自然景色已变得满目疮痰.横田平次郎毕业后考进了香月信藏的关东开发公司,并向法院申诉,要求有马胜平承认父子关系.这件事促使有马会长下了决心,他自己要断绝同横田金子、片山民子的关系.有马秋彦要同福村光子结婚,遭到了他所有亲人的反对.而秋彦还是去敲了光子的房门.厚厚的板门开了一条缝,光子说:"我有客人,你明天来行不行?"这么晚来的客人是男还是女?秋彦想到这里,便粗暴地推开门,深处的起居室里,父亲坐在安乐椅上,还穿着西装.秋彦握紧拳头,愤怒地颤抖着,断断续续他说:"我知道爸爸到这里来,是为了破坏我们的婚事."胜平漫条斯理他说:"看来你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人有丈夫,名叫酒井吉春,是个画家,现在巴黎.""光子小姐,"秋彦喘吁吁地问:"我父亲说的,是真的吗?"光子默不作声地站着,似乎在肯定父亲的话."是真的吗?"秋彦大声吼着."情况就是这样."胜平以温和的口气说.父亲话音刚落,秋彦便向光子扑去,狠狠地打了她几记耳光.光子摆出抵抗的架势,撅着嘴减道:"我不仅有丈夫,还有姘头.我就是这个人的小老婆.这又怎么样?你给我出去!"这件事发生后,秋彦便住进了医院.光子在公馆里留下了一张纸条,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了.有马胜平会长在铁路工程很顺手的时候,他又想建一所学校,名字叫西北学院,他想在服务性事业的美名下,捞一个教育财团理事长、教育家、院民、总长之类的头衔.光是事业家、实业家这些称号,他已经感到不满足了.一次有马龙太郎去医院看望弟弟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秋彦听了,以严厉的口气说:"我要用一切手段反对老头子办学校.他要赚钱,开辟电车、汽车路线好了.办教育,他要教青年什么?教青年放荡无耻吗?教青年为了钱而不管别人的死活吗?他没有办教育的资格,请你回去转告老头子."可是龙太郎根本未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更不想向父亲转达.在西北学院快建成的时候,画家酒井吉春提前从法国回来了,他到公司拜见有马会长表示谢意,并让有马会长看了自己的新作.此外,他要求见见光子.其实,有马胜平自己也真地不知道光子的下落.他请酒井为西北学院画一幅大型壁画,有理工学院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酒井为自己有了订货而非常高兴.一条新的电车线路建成了,但途中的各个车站都远离各镇,有的离镇500多米,招来了居民的强烈抗议,几千人涌向公司,揭穿有马胜平的这场大骗局.处理这种事情,对有马胜平来说是极为轻松的,他勾结政界,软硬兼施,很快就乎息
了.终于迎来了新电车线隆重的通车典礼.但是,就在这天,西北学院起了一场大火,是有人放火,烧了几间教室.有马胜平说是平次郎放的火,警察便拘捕了横田平次郎.第二天,有马秋彦在医院里向院长投案自首,说是自己放的火.院长出证,证明秋彦是精神分裂症,但从此秋彦在医院里已经不是由护士看管,而是由便衣警察看管了.秋彦给母亲藤子递出来的字条上写道:"把我忘了吧."泷间铁路通车后,银行抢先买下车站附近的头等土地,插上了"××银行建筑用地"的标牌,土地,价格相当于西北电车公司从地主那里买进时的十二倍.画家酒井在银座举行了"酒井吉春留欧作品展览",有马胜平接到请柬,下午提早离开办公室到银座去了.在那里,见到了福村光子.隔着小茶几坐下来后,她恭恭敬敬地把双手搁在膝前,低着头说:"会长先生,酒井开了这样盛大的个人画展,真不知如何感谢您才好.""不错,酒井君也有本事了,你今后一定很幸福."有马胜平心里明白,自己是上了他俩的圈套.然而,有马胜平毕竟是个大实业家,一代之间创造了亿万财产,在实业界日益显赫,就在这年的春未,他荣获了内阁总理大臣特别授予的蓝经奖章.
作品鉴赏关于《破碎的山河》的主题,正如石川达三自己所说的:"由于资本主义方式开发国士,因而产生了种种问题.日本山河已被弄得满身伤痕,同时也使人心伤痕累累.必须拯救人心的堕落."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时期垄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有马胜乎这一典型形象.他既是一个具有非凡气魄和远见卓识的大实业家,又是一个贪婪残忍、冷酷无情的恶棍.在东京郊区修铁路是有远见的,在研讨会上他对公司干部们说:"你们这些人都学习不够.而且,光读书是不行的.你们不看看正在发展的社会,不把学问学活了,是当不了实业家的."另一方面,金钱万能的观念使有马胜乎这个人物丧失了理解人和爱人的能力,他只懂得用金钱的力量,束缚住一切人,把人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在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孤立的.长子龙太郎,是有马胜平的忠实助手,但父亲的威严却压得他直不起腰来.次子秋彦已经成了有马胜平的敌人.最后连他家女佣出身的小老姿、一向温顺的横田金子也终于起来反抗他,金子说:"从今天起,我要帮助平次郎干到底,这是我作母亲应尽的责任."小说的批判锋芒指向人心的堕落.那么主人公有马胜平是最为堕落的一个.小说有着广阔的社会画面,出场的形形色色人物,如企业家、政客、出版商、掮客,包括福村光子、画家酒井吉春等都有一颗堕落的心.作品的语言特色是朴素无华,几乎不加任何修饰,恰以一幅色彩清淡的素描,给人以深刻、逼真的感觉.
(平献明)
井伏鳟二黑雨(1966)
作者简介井伏鳟二(1898一)日本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广岛县深安郡加茂村,本名满寿二.1917年9月福山中学毕业后,入早稻田大学预科,1919年考入早大文科,1920年转入该校文学部法文科.1926年发表短篇小说《鲤》.1923年8月参加同人杂志《世纪》的创刊工作,并在该刊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山椒鱼》.1929年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屋脊上的大雁》.井伏这些前期作品具有幽默和咏叹的风格,并以此步入文坛.他中期以后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长篇小说《万次郎漂流记》(1937)获第6届直木文学奖.长篇小说《多甚古村》(1939)是他的中期代表作,并被柏成电影.井伏蹲二于1941年11丹应征入伍,在《昭南时报》任职,转战于泰国、新加坡,亲眼目睹了那场战争,有了亲身体验.1942年11月退伍.1945年7月被疏散到故乡加茂村.战后,于1947年7月回到东京.1950年发表中篇扣说《本日休诊》,获第一届读卖新闻文学奖.195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遥拜队长》,通过一个在马莱战场负伤的陆军中尉形象的描述,讽刺了这个可怜、可悲的战争牺牲者,进而批判了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19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漂流民字三郎》,通过1839年日本船富山号海上遇难漂流的过程,描写了日本人在海外峋曲折经历和顽强性格.这部小说获日本艺术院奖.他的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尚有《站前旅馆》(1957)、《珍品堂主人》(1959),均拥有广大的民众读者.1966年发表的著名长篇小说《黑雨》更是深受欢迎.1985年《文艺春秋》社举办过一次名著评选,以得票的多少排列出战后62部文学名著,而《黑雨》名列第一.1964年出版了《井伏蹲二全集》,共12卷,他于1960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获文化勋章.
内容概要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市设下了原子弹.小说主人公闲间重松在广岛市的一家被服工厂工作,原子弹爆炸时,他正在现场,受了重伤.几年后,他在故乡日本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度日.他本人虽患着原子病,但他最担心的却是侄女矢须子的事.近来有人登门为矢须子提亲,但是有一种传说,说矢须子也患了原子病,严重地影响着这门亲事.闲间重松为证明8月6日原子弹爆炸当时矢须子不在现场,他翻阅了8月6日至15日这十天的记得非常详细的日记,并进行重抄.小说便以这十天的日记为纵线,展开情节.8月6日.矢须子的确不在市内.她也在那家被服工厂工作.当天清晨,她为了疏散被服厂的物资,跟车到郊外去了.妻室繁子正在自己的家中,也未受到伤害.矢须子不在现场,她也患了原子病的这一说法,显然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当然不会影响她的婚事.8月6日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闲间重松正走在横川车站的铁桥上.他突然仰望,见天空出现了蘑菇云,那形状与其说象蘑菇,不如说象一只海蛰,但它比海蛰更具有动物的活动能力.海蜇以的脚在震颤着,海蜇的头部在变换着红绿兰紫的颜色,向着东南方向滚动.又象一团沸腾的开水,从内向外翻滚.又象只野兽在凶猛地狂奔,眼看着就要扑到头上来.这怪物宛如从地狱里钻出来,在迄今为止的宇宙里,是谁握有权柄放出了这种怪物?我自己怎样办?我能脱逃吗?我能去帮助家里的人吗?现在去帮助家里人呢?还是一个人去逃难?两脚瘫软,已经走不动了,全身控制不住地在颤抖."这样不行,这样不行,得找个地方去透透气."闲间重松在铁轨的枕木旁拾起一根木棒,敲打了自己的小腿肚、大腿、屁股、双肩、两腕,闭目进行深呼吸,就象每天工厂里作早操时一样,只是
比平时深呼吸得更慢更深.这样,腿脚渐渐地听使唤了,心情也平静了一些,便沿着铁路向东方走去.8月7月.死者惨状不忍目睹,一些人的背上的皮肤从两肩于干净净地说落下来,象一张沾湿了的旧报纸.公司下令,要把工厂被炸死的职工尸体,抬去川原火化.既找不到地方去领取死亡证明和销户口,也无处请来和尚诵经,为死看超渡.工厂命闲间重松来朗读经文.重松说:"实在不行,即使把经文抄来,我也没有引导亡灵的能力.关于佛教,我完全是外行."最后不知从何处请来了一位衰老的和尚.从早晨到夜幕降临,火化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天.8月15日.中午的广播时间,收音机里传来天皇的声音,宣布了日本无条件投降.闲间重松没有心思去琢磨那讲话的意思,他在工厂食堂的大院里入神地望着清彻的水沟.那水沟里,鳗鱼的幼苗儿排成行,兴冲冲地溯流而上.幼鱼多得数不清,看上去真是惊人!"呀,游上来了,游上来了.带着水的清香味.""人类无论发生了多么悲惨的亭情,时间却不会停止,新的生命还将存在和发展."然而,8月6日那天,矢须子是中午过后从市外回来的,她在广岛市的一片废墟中同叔父和同事们见了面,然后大家一起去逃难.这时下了场黑雨,这是由于原子弹爆炸引起的.雨中含有城市燃烧过后的灰烬,这些灰烬带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矢须子当然也淋了黑雨,而且她在逃难途中,还被瓦砾碰破了手.所以,矢须子是在逃难时受到的原子伤害,数年后矢须子原子病将发作是肯定无疑的.小说的结尾处暗示了这一点.但在这数年间,闲间重松计划着要在山村的水库里养殖鲤鱼,在这数年间矢须子在和平的日子里成长,这个年轻姑娘出落得越发漂亮.
作品鉴赏长篇小说《黑雨》是井伏鳟二的后期代表作.1965年1月至1966年9月在《新潮》杂志上连载.发表.原名为《侄女的婚事》,1965年8月开始,改名为《黑雨》.196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年荣获野间文学奖.小说主人公闲间重松的原型是农民重松静马,他有一本三百数十页的原子弹爆炸记录,重松静马说是写给将来的子孙们,供他们参考.井伏鳟二取村于这部记录,并根据自己的调查资料,写成了由20章构成的长篇小说《黑雨》.《黑雨》堪称日记文学这一样式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用不同的两个时点交叉叠印的手法,道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一个时点是小畠村今年6月至8月5日这一个夏天.另一个时点是数年前的1945年8月6日至15日这十日间.用这数年的时间差,道出了原子弹爆炸同原子病发病的因果关系,指出这场战争给日本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深刻和长远的.从道理上说,立足现在,回忆过去,是顺理成章的.通过过去,来分析理解现在也是可能的,通过过去广岛市十日间的现实,可以了解数年后小自村一个夏天的农民的现实生活.小自村正是当年原子弹投下时,人们逃难来的地方.当年广岛市已化为灰烬,它前面是海,背后是险要的中国山脉.东侧的福山,西侧的岩国也相继遭到空袭,成了一片火海.小自村离广岛约156公里,小说主人公闲间重松、妻室繁子、侄女矢须子一家三口人广岛原子弹罹难,他们随逃难人群来到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便是《黑雨》的舞台,构成小说乡上气息浓厚、人物语言行动朴实的基调.1945年8月6日原子弹爆炸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原子武器,日本是第一个被炸的国家.这是本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悲惨事件.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村,小说却是通过小自村一家三口的平凡生活表现的.主人公闲间重松的贯串行动线就是侄女的婚事,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侄女矢须子生活的幸福.他不愿矢须子原子
病发病而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然而,矢须子真地开始眼睛发花、头发脱落了,闲间重松的努力也随之失去了目标,希望化作了泡影.他说:"待对面山顶上,出现彩虹时,矢须子的病就有救了."剩下的只有每天凝视着对面的山巅.在日本,关于原子弹爆炸的政论文、调查报告很多,以原子弹爆作为题材的小说也为数不少,但往往给人议论过多、概念化、过于伤感等印象.而《黑雨》却是通过主人公闲间重松朴素鲜明的形象塑造,写出了人类的爱和强烈的和平愿望.《黑雨,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林秀雄说:"井伏鳟二的文字工夫是根深的,他煞费苦心,使琐碎的语言放出光彩,使激烈的语言,经过一番冲淡."的确,小自村农民的语言不仅朴素无华,甚至琐碎,但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语言,反而更有重量.主人公在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厌恶战争,谁战败都可以,只要早点儿结束.什么圣战?还不如不神圣的和平."这是日本普通劳动人民发自肺腑的和平愿望.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痛骂日本军国主义的语言,但却写出了军国主义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侵略战争,已使人民的生活暗淡,招致的原子弹爆炸又使他们的肉体受到致命的伤害.小说的结尾处仅仅写了"待对面山顶上,出现彩虹时,矢须子的病就有救了."这在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上,是事半功倍,收到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平献明)
古井由吉杳子(1970)
作者简介古井由吉(1937一)日本战后内向派代表作家.生于东京市荏原区.战争时期曾一度被疏散到歧阜县.战后,1956年日比谷高校毕业后考入东京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大学毕业后入研究主院,1962年研究生毕业,取得修士学位,去金泽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年后转到立教大学任教,1970年退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他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研究,颇有成就,自己的创作也受其影响.1968年在同人杂志《白描》上发表了处女作《星期四》,其后发表了《紫色的天空》、《成圆圈队形的女人们》(1970)、《孩子们的道路》等.197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杳子》.1971年该作品获第64届芥川奖,因此他确立了内向派代表作家的地位.1970年10月,在《群像》杂志上发表了《妻隐》.1971年1月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了《杳子·妻隐》合集.1972年又发表了长篇小说《行隐》.1974年发表的《梳子火》描述了男女大学生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古井由吉在这些小说中追求内向的细腻描写和宫能感受,而作者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多半都是精神上带着创伤的人.1979年发表的《住处》获日本文学大奖,1983年发表的《牵牛花》获谷崎文学奖.
内容概要大学生S第一次遇见杳子,是在他登山归来的溪谷间,耳闻瀑漏流水声,眼前遇到了杳子.她正神情迟钝地坐在路旁,那脸色令S吃惊,给S的印象是"一片空白,平板得几乎失去了脸的轮廓,有生以来从来见到过这样的面孔".他注视片刻,发现这是一张病人的脸,便涌起一片怜恤之情,径直地向她走去.杳子请求S,领她去山脚下.S扶起她来,向山麓方向走去,途中杳子不时地蹲下来.S崔促她,好容易才走上了去神社的吊桥.刚走上桥头,她又蹲下了.s安慰她说,别伯.终于小心翼翼地走完了这段桥.走下桥头的时候,s向她伸出双手,说迈大步,可是杳子却象一根木桩一样倒在S的怀里.S第二次遇见杳子也恨偶然,是在登山那次的三个月以后.火车站内,人群熙熙攘攘.杳子发现S站在对面的站台上,便向他奔来.这次给S的印象是同登山那次判若两人.待二人坐在咖啡店里,杳子才告诉S,她患高山恐怖症,那次多亏S帮助了.杳子是S的同年级大学生,但看上去她年轻得多,简直还是个少女.从咖啡店出来,她迈着有力的步子,那苗条的身抠很富弹件.但她走到路口或人多的地方便停住脚步,用迟疑的目光端详着周围,好象要确认什么.S对她的这种神态着了迷,而杳子对S也满怀好感,于是二人约会再见,待再见面时,杳子的神态、动作也是奇妙的.比如在咖啡店见面,如果他俩经常坐的位置被别人占了,杳子就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坐到哪个坐位上才好.还有时S早到,只见杳子在咖啡店门前转来转去,不能马上进来.咖啡店玻璃门上的三个大字,她也不认识了.她说:"我只认识这三个字,而把这三个字连起来,看出这是咖啡店的店名,就非常困难.我从家里出来,要经过哪些条街,这些街的名称也要反复地叨念.你上次说的这条街的名称,也是同样."她对自己也感到苦恼,简直是毫无办法.s鼓励她说:"慢慢地锻炼,就会好的.""请你多帮助,就象吊桥上的那次一样."她回答说.又过了些时,二人不来咖啡店了,而是去逛公园.往往是上午,到约定的地方见面,然后决定去哪一个公园.去公园的路上,要记住经过的街名,杳子都很吃力.他俩逛了一个月的公园.三月末,是他俩最后一次去公园了,S让杳子自己确定路线,自己去公园.那次,杳子在路
上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公园.S说她是迷路了,但杳子不承认.杳子为了证明自己不会迷路,便决定一个人在公园内转一圈,说着便消失在林荫路的转弯处.于是二人开始了追逐游戏,他俩第一次在公园里接了吻.公园逛腻了,二人又每周一次在咖啡店里相会.有一天杳子突然说:"你领我去西餐馆."但是真地坐在西餐馆里,杳子却只是看着S吃莱,她说:"我看作好象在吃刀子和叉子."S教她拿起刀叉,她也想吃,但那伸态却止人感到她十分难受,她终于说出:"不行,这么难的事情,我完全作不了."杳子患着精神病,最初出现的症状是高山恐怖症,不敢站在高处.后来精神分裂的症伏越来越明显.正常人可以无意识地去处理日常小事,她却不能.比如吃饭,正常人可以无意地拿起刀叉'她却不能.正常人拿着刀叉仔细地端详,可以想象这可作凶器用.而杳子对所有的日常事物都要费这么大的力量.迷路也好,在门前转来转去也好,都因为她需要仔细端详,对这些很平常的事物,她都需一个个地分辨,然后才能行动.她不会区分哪些事物需要分辨,哪些事物则不需要,她已经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了,比如她上街也不知道怎样分辨,于是便迷了路.S说,她"无判断能力".不仅对事物,就是对人我关系她也具有异常的感受.她说:"不是我的身体属于别人,而是所有的人都属于我,他们就是我自己."自从西餐馆那次幽会,二人的心结合在一起了.他俩反复地幽会,在创造着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在S眼里,沓子身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性感魅力.夏未,一次他俩从海上回来,杳子第一次请S在她家里打电话.S第一次给杳子打电话,他才第一次认识到他俩之间只靠语言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一次S给杳子打电话,是她姐姐接的.姐姐说,杳子的情况不好.当夜,S又一次给杳子打电话,杳子第一次这S到她家里来.七年前,杳子失去双亲,住到姐姐的家里来,姐姐年轻时也患精神病,症状同今天的杳子一样.姐姐现在已全愈,身边有两个孩子,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她把自己过去的病全忘了,埋头于平凡的家庭日常琐事,而且厌恶起杳子的病态来,因此杳子恨自己的姐姐.S一到杳子的家,姐姐首先迎出来,说杳子整天闭着窗帘,连澡也不洗,情况越来越不好.姐姐请S劝劝杳子,让她去住院.S在二楼见了杳子,姐姐端上来咖啡和冰点心.杳子端详着姐姐的动作,并请S也注意观察.只见姐姐神经质地把茶碗和冰点心盒规整地摆成一个长方形,恰好同桌子的形状相同.杳子说,姐姐生活中的诸多事物都是如此,她在无意中作得规规整整,她就是这样过着呆板的生活.杳子对姐姐这一套感到厌恶,但她毫无办法.杳子只是觉得如果自己恢复了健康,也会同姐姐一样,那反倒是自己的不幸.杳子把一些空茶碗和冰点心盒堆在桌子中央,有的碗把儿朝着天.杳子站起身来,把窗帘拉开一道缝隙,她望着鲜红的落日对S说:"我决定了,去住院".
作品鉴赏小说女主人公杳子患着精神分裂症,但作家的动机不是为描述一个精神异常的人,而是要通过病态心理与健康人心理的对立的描述,追求隐蔽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幻想的世界.这一主题思想是通过男主人公S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来的.起初,S不理解杳子对事物的感受和她的想法,只是出于怜恤之心,处处去帮助他.但是S渐渐发现了杳子之美,这种美只见于人的幼年,或者说人进入日常生活之前的那个阶段,即人保持着人的本来面目.由于S迷恋杳子的这种美,最后发展到想分担她的病痛,而并不盼望她恢复健康.这时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并不是社会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心共鸣、彼此相互渗透的关系.杳子一旦恢复健康,这种关系就要结
束,而变成一种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当然其中有尔虞我滩、钩心斗角,令人厌恶.小说在结尾处,写了杳子决定去注院.这里反映了女主人公沓子乃至作者的无可奈何的被动心态.女主人公一旦恢复健康,就要失去上述的一切,因而她的丧失是巨大的.至于恢复健康以后,正如杳子对S所说的:"你是健康人,因而不知道健康人生活的可怕."然而,杳子又不能总停留在病态中,即总停留在人生的幼年时期.人要成长,这个规律又是不可违的.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很出色的.如结尾处写道:杳子凝眸望着红色的夕阳.他走到她身边,右臂抱在沓子肩上,并肩站立窗前,一同望着眼前的景色.在几幢房屋之间,一条小路向远方伸延,秋阳泛着深红的余辉,在瘦削的树枝间往下沉.大地上的一切,向阳面染得深红,背阴面拖着浓重的影子.这奇怪的景象在大自然中显得十分寥寞寂静."啊,太美了.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了."杳子的声音微弱而又清澄,她象是自言自语.在S来说,这也是他向这段生活投下的最后一瞥,他怀着深沉的感情.小说用夕阳烘托人物留恋的心情,杳子把这段主活看成是她生命的顶点,即使明天升起的太阳光芒四射,她也会持否定的态度.这段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主题,紧密地为主题思想服务.秋阳余辉、瘦削的树枝、浓重的影子、奇怪的景象、寥寞寂静等,字字都是用心选择的.
(平献明)
有吉佐和子恍惚的人(1972)
作者简介有吉佐和子(1931—1984)日本战后一代派著名作家.主于和歌山市真砂丁父.亲在横澡正金银行工作.1937年有吉佐和子随父亲去了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入了当地的日本人小学,1941年归国,童年时期的国外生活对作家有很大的影响.战后,1949年考入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科.1950年父亲病故,由于经济原因有吉佐和子只好转入该校的短大.在校期间对日本古典艺能和演剧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1952年短大毕业后到大藏出版社工作,这时她成了文艺杂志《新思潮》的同人.1956年发表的成名作《地歌》,取村子日本的古典艺能世界,揭示了日本灵族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世俗的矛盾,流露了对处于占领下的现实社会风气的不满.小说获《文学界》新人奖和芥川文学奖,她也从此登上了文坛.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纪川》,以母亲的故乡纪州为原型,描述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日本妇女的生活.这是她的代表作.同年由洛克菲勒财团基金资助,有吉佐和子去美国纽约留学.归国后,于1963年发表《有田川》,1965年发表《日高川》,也是描述纪州妇女生活的,可说是纪州三部曲.1966年发表《华冈青洲之妻》,获女作家文学奖.1967年发表《出云的阿国》,1968年发表《暗海》.1972年由新潮社出版《恍惚的人》,发行100万册以上,1973年由东宝电影股汾公司柏成电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有吉佐和子一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是以古典艺术题材为中心的抒情作品,如《地歌》、《绫鼓》、《白扇》(1957)、《蚊和蝶》(1958)等.二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如《纪川》、《出云的阿国》等.三是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人道主义作品,如《并非由于肤色》(1963)、《我们不会忘记》、《暗海》、《恍惚的人》、《综合污染》(1975)等.有吉佐和子对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友好感情,1961年以来曾先后五次来中国访问,1965年在中国住了半年,以中国为题村的小说有《墨》(1961)、报告文学《年轻的母亲劳动模范罗淑珍》(196J、报告文学《孟姜女考》(1969)、《中国报道》(1979)等.1984年8月30日子自宅死于心脏病急性发作.
内容概要昭子一家住在东京杉并区,她在法律事务所作打字员.丈夫立花信利也是个靠工资过活的人.儿子阿敏还在读高校二年级.在院庭的另一所房子里住着公公茂造和婆母.昭子是家庭主妇,既忙着上班,又得忙家务.每到星期六下午她便从商店抱回来一大堆冷冻食品,从下午起一直到深夜,她要为下一星期全家的生活作准备,洗衣机和冰箱成了她的最好的帮手.一个下雪的午后,婆母突然死去.公公茂造当时已84岁.他自从在一个地方的信用银行退休,便搬来了东京,二十年来一直靠信利和昭子给他的生活费维持生活.茂造这人没有任何兴趣和爱好,也没有朋友,就是和孙子也说不上几句话,只会整天板着面孔挑剔老妻的不是处,对儿媳昭子也是同样,一贯刻薄,自从信利记享时起,父亲茂造就总对母亲和儿子说,自己胃肠消化不好.他不断地去找牙科医生镶牙,最后换了满口的假牙.如今,茂造患了老年迟呆症,不知是老妻死亡的刺激,还是从前的什么原因.症状很重,连他的儿子信利、女儿京子都不认识了,但还认识昭子,因为是昭子一直照顾他的生活.茂造时而闯出家门,到大街上疾步奔走,他自己不知道现在哪里,也不知自己要去什么地方.每当这时,昭子或是阿敏便得追了去,有时叫一辆出租车把他拉回家来.茂造反对抽水马桶,昭子每夜还得起床两次,照顾
茂造去庭院里小便.茂造即使一个人吃了十个人的饭,而且刚刚吃完,也要大喊:"饿死我了,还不拿饭来."并且委屈和痛苦得老泪纵横.医生诊断结果,说老人身体非常健康.邻居门谷家的老太婆趁昭子上班的时候,把茂造领去了敬老会馆.但是茂造的老年迟呆症过于严重,那里的人们都厌恶他.昭子得知便把茂造接回到家里去.幸亏地区的老人福利机关,对此事很关心,派了一应女主事来,并带来了东京都民生局印制的《养老院指南》,那小册子中说,养老院共分四种: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院、特别护理养老院、低收费养老院、收费养老院.女主事说,老年迟呆症就是精神病,看你们住哪种养老院?可是信利不愿把茂造送进任何种养老院.这样,昭子只好请假在家里护理老人.茂造整天倦伏在室内的一角,两眼宜勾勾地望着天花板,在那里寻找他的人生出路.一天,昭子在出去接电话的时候,茂造在澡盆里溺了水.昭子忙着进行人工吸呼,然后去找医生.医生说,老人患了肺炎,过不去三天了,昭子便日夜地拼命护理.但是,茂造的心脏很强,三天过去,奇迹出现了.以前,昭子上班又忙家务,再加上照顾茂造,累得她半死,因此也曾希望茂造早一天死.但是这次昭子下了决心:"今后,我要让他活下去.谁也不行,只有我能办到."过了一段日子,茂造的病更严重了,发展成为人格欠缺型,把大便涂了一被,而且跑出了家门.昭子寻找了好久,终于在警察派出所里把他找到.接回家来后,医生进行了检查,说老人情况不好,还是送去住院为妥.可是,就在去住院的前夜,茂造死在了家里,身边只有昭子等三人,昭子发现无一人为茂造的死落泪.
作品鉴赏有吉佐和子为写这部长篇小说准备工作长达六年之久.《恍惚的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怎样对待老人、妇女参加工作、日本的家庭制度、老人自身怎样对待自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作者通过昭子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小说的"只要活着,人生就有价值"这一主题.老人活在世上是否存价值,人们的认识是不尽一致的.立花信利说:"一片枯叶咬着秃枝不肯落下,熟透的柿子挂在高技让人伸手摘不到,又不愿自己腐烂,真是出尽了丑态."但是昭子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去老人会馆把茂造接回来,回家路上,她注意了老人的目光,茂造的视线停留在泰山树盛开的花朵上.昭子心情很激动,她想:"泰山树的花太美了.那肥大的花瓣挂着雨露.茂造在花前停住了脚步,说明他并未丧失美和丑的感觉."护理这样一个人,对昭子来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她终于还是下了决心,"我要让他后下去."昭子的决心,来源于"只要活着,人生就有价值"的哲理.可以说《恍惚的人》的主题感染了整个经济高速度发展中的日本让会,小说发行突破百万册大关,在日本是空前的,这部小说有着广泛的读者,已不分年龄和男女,许多人都用小说中的人物来对照自己,特别是引起了中、老年人的特殊关心,"恍惚的人"一词成了社会上一时的流行语.同时促进了日本政府对老年人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老人问题、老后问题是人入关心的问题,因为青年人也要走进人生的老年阶段,因此这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小说通过立花信利这一艺术形象,批判了日本的家庭制度.所谓家庭制度,一般是以夫妻为中心,由近亲血缘者构成家庭,按社会习惯、道德和法律,来维持家庭的秩序,但日本第二次大战前的家庭制度,不是以夫妻为中心,而是以父子为中心,即以男子为人选的一长制.战后虽经民主改革,但这种家庭制度的残余亦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日本人的心态上.尽管战后妇女已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工作,但在家庭中仍受丈夫大男子主义之害.立花信利便是这
样一个害人者.昭子在工作、家务、病人几付重担的压力下已经是疲于奔命,而丈夫只轻巧他说了声"对不起,总让你受累",而他自己在照顾他的生身父亲茂造这件事上,绝不伸出一根指头,但他却有权决定:茂造不送养老院.作家在阿敏的身上,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这一少年形象.阿敏用父母给他的零用钱,为茂造买来了哗啷棒、小乌、花和八音盒."茂造拿起哗嘟棒,摇了摇,听到那哗嘟哗郸的声音,顿感吃惊和不解,两眼盯盯地望着.茂造完全变成了一个乳儿,他终于温和地笑了."茂造死后,阿敏喊道:"妈妈,爷爷再活些时候有多好,那伯几天."听了阿敏的话,昭子很感动,后来地方发现,自己的热泪也已流出眼眶.阿敏是一个懂得关心别人的可爱的少年形象.
(平献明)

当前:第3/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