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0/34页


生活的作品,为我们展示出一幅视野广阔的美国工业社会的生动画卷.桑德堡的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惠特曼所开创的那种粗犷、豪放,不拘音节、不用脚韵而有自然节奏的自由诗传统,而且在增强其音乐性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予自由诗运动以新的推动,在精神上,也继承了惠特曼对于普通人民的爱和对于他们有能力应付一切的信赖,因而,桑德堡又被公认为普通人民的诗人.他是人民的歌手,也是人民的辩护士、代言人和教育者,从他的成名作《芝加哥》一诗,就已经可以看出这种倾向的端倪,在人们抨击和揭露芝加哥的丑恶和黑暗的同时,他满怀自豪、理直气壮为之歌唱,因为他还看
到了芝加哥的劳动人民及其力量和乐观的未来.但是,在政治理想上鼓舞着他的,已不复是惠特曼所信奉的杰弗逊式的民主主义,而是随着红色的30年代产生了广泛深刻影响的社会主义追求.他不讳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精神背景特色的,是现代的工人阶级运动".所以,学院派的评论家们指斥他分不清诗和散文在题材上的区别,攻击他语言混乱,粗鄙,而他并不介意,因为他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社会主义者,他的诗,本来就不是写给学者教授们读的.他为学院外的普通人民写待,而且还常常弹着六弦琴到他们中间去为他们朗诵.他的语言直接来源于口语、方言、民歌、明决、简朴、有力,感情真挚而强烈,和广大劳苦人民有着一致的爱憎.他的诗歌题材,直接取之于他们的生活.《芝加哥》,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象惠特曼一样,他善于使用重复和累积来形成诗篇的内在韵律,取得增强诗篇气势和感染力的效果.对这个同时体现着资本主义工业弊病和力量的城市,表现了一种近乎母亲"护犊"的感情,通过一系列不落言笑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形象,热情奔放的措词,使读者或听众深深感受到,邪恶,不正直、残醋的是制度,而值得自豪而且寄予厚望的,是那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暴躁的、健壮的、喧闹的阔肩膀们.诚然,桑德堡写诗,首先考虑到的是主题,他的社会责任心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常驱使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而急就作品难免粗糙,但是,他并不象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评论的那样不注重技巧.例如《麦格》从语言到内容,几乎就是从现实生活矿山中开采出来而未经加工的原材料,然而感人至深,甚至可以催人泪下:是眷恋与悔恨的交识,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悲叹,也是生与死的抉择,有"不如无生"的绝望.即使是原材料,也是选择之所得,而选择就是加工,怎样选择就是技巧.从他为诗歌所下的定义看,他深谙此道.而选择什么,就体现了诗人的爱憎和他对生活的评价与解释.《麦格》的感染力正来源于真实得有如原型,虽然是大海的一滴.桑德堡是开创了"芝加哥文艺复兴"局面的芝加哥集团的一员,不属于意象派,但是有时也着力于意象的营造.象《雾》这一名篇,简直就是典型的意象派之作.着墨不多,耐人玩味.《思绪》,又代表了另一种抒情风格,寥寥几笔,经不起逻辑追究,看上去纷纭零乱,却写出了深沉的优郁,一时的失落感,由衷的向往.今日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那"最新的一颗星球",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而《草》,则显示了用典的艺术功效,几个算不得十分古老的古战场名出现涛行,就使得这极小的篇幅获得了极大的时空纵深,以至足以纵思接千载:一时多少豪杰,俱已灰飞烟灭,而草,年复一年,生生不已,复盖一切.象惠特曼之把自己的诗称为草叶,桑德堡,以草自居.草,在中国也是民的形象,所谓"草民",似贬实褒:草如民,民如草.桑德堡等于宣称:人民万岁!一切都不长久,唯独人民不朽!弗洛斯特曾说桑德堡是"frand"如今这两位美国现当代大诗人均已作古,无情的历史真实是,弗洛斯特的诗,是经过他的大脑精心构制出来的,桑德堡的诗,涌自他心灵的深处.前看有双重人格,后者文如其人,真诚、正直、善良.桑德堡的晚年,像弗洛斯特一样,也享有极高的荣誉,75岁时,他的生日夜伊利诺依州宣布为.'卡尔·桑德堡日",瑞典国王为他授勋,1959年,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邀请他在"林肯日"发表演讲,1964年,他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的诗歌总集在他逝世后于1970年问世.广受普遍人民爱戴的这位人民诗人,终于得到了美国举国上下的一致尊敬,而且不会被人遗忘.
(江枫)
墨西哥文学
阿·亚涅斯山雨欲来(1947)
作者简介阿古斯丁·亚涅斯(1904—1980),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瓜达拉哈拉城,学生时代曾在瓜达拉哈拉城攻读法律,毕业后一面从事教育一面为报章杂志撰写文章,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1930年任纳雅利特地区教育部长.1932—1934年间在墨西哥教育部工作.他同时还在大学预科讲课及在墨西哥自治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1935年获博士学位.1952—1959任哈利斯科州州长,1962—1964任总统府秘书,1964—1970任墨西哥教育部长.他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1952年成为墨西哥语言科学院院士,墨西哥文学院院士.曾任墨西哥驻阿根廷大使,墨西哥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曾获墨西哥科学院、国立自治大学及哈利斯科州最高荣誉奖.1973年获墨西哥全国文学奖.1980年在墨西哥城去世.主要作品有:《关于公共教育的演说》、《墨西哥思想家》(1940)、《瓜达拉哈拉的秉性与形象》(1911)、《古玩之花》(1912)、《土著传说》(1942)、《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社会内容》(1944)、《呵尔丰索·古铁雷斯·埃尔莫西略及其朋友》(1945)、《哈利斯科的精神气候》(1945)、《堂·胡斯托·雪拉》(1950)、《黑眼圈、红脸蛋》(1959)、《三篇小说》(1964)和《风的感觉》(1964)等.《山雨欲来》(1947)、《慷慨的大地》(1960)及《贫瘠的土地》(1962)是反映哈利斯科农村生活的三部曲,其中《山雨欲来》是亚涅斯的代表乍,被认为是墨西哥本世纪以来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为作者跻身于墨西哥当代杰出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概要《山雨欲来》又译为《洪水到来之际》或《洪水边沿》,这本来是当地农民的口语,是通过一位世故的八旬老人卢卡斯·马西亚斯之口说出来的,表示一柱重大事件即将发生,正好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相吻合.讲的是1910年墨西哥大革命前夕一个位于哈利所科州和萨卡德卡州之间的偏僻村庄的故事.在那里,人们深居简出,清心寡欲.凡15岁以上的女人成年穿着黑色衣衫,人们之间很少交往,更不要说男女之间,绝不可在街上或门口聊天.人们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宗教活动进行,只要一听到钟声,便聚集起来做祈祷、望弥撒、行忏悔,哀悼亡灵..四旬斋时男人到主教监修的惨道院里修行、恪守严格的教规.女孩子门则按"玛丽娅之女"派的规矩行事.教区神父和牧师们喋喋不休地劝诫人们摒弃红尘的杂念,要过有如坟墓般安静的生活,说现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座桥梁,人们都盼着走过桥梁去往来世,要赶快过桥,不要停顿,不要分神.他们还说,生活是一条河谷,其中流淌的都是眼泪,性爱不过是一场骗局,是以另一种形式经历死亡..,这是个干旱枯燥、没有欢乐、没有花木的村庄,"干旱得连失声痛哭的眼泪都没有."在这个村庄里人们几个世纪以来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人们拒绝一切可能改变现状的事物.一小撮教土垄断了知识界,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贫困的农民又被传统势力紧紧地束缚.然而,即便在这样保守落后的偏僻村庄,变革的因素也在顽强地生长.他们是被顽固势力称为"北方佬"的危险人物,那是一些曾长期生活在北方邻国——美国的人,曾在那边打工,挣下一些钱回家来花,或是回国定居,虽然在美国也被当作牛马,但到底接触到另一种生活,自由自在惯了,他们已无法忍受村中令人窒息的环境,以
及教士们对于人们道德上的专制.另一种人就是每年回乡度假的大学生.他们周期性地把城市中的变化讲给家乡人听,牧师们对他们是越来越难以控制了,眼睁睁地置着他们讨论政治,甚至到后来看到他们与一群群神秘的外乡人来往,分发宣传品和贩运武器弹药.外部力量无疑大大影响了这一向宁静的村庄,而村庄本身长年以来也积蓄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家庭权力和财产的纷争、爱情纠葛、为荣誉或全钱引起的流血事件,悭吝、自私和嫉妒不断地蚕食着人们的良知.因此,村中大小事件不断发生,这样人们可以发泄一下被过分压抑的情绪.教士们如十个指头捉跳蚤,竭尽全力压制人们的激情.实际上该村有如一座火药库.作品的主要人物有玛丽娅,父母双亡后被叔父迪奥尼修牧师收养,受着严格的宗教教育.但是玛丽娅不甘心像姐姐玛尔塔一样当一辈子老处女,为叔父当管家.她偷看一些禁书,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报刊上的奇闻轶事使她大开眼界,她关心世上和国内的最新消息,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她富有正义感,对穷人有同情心,她善于判断事物,而且敢做敢当.最后这位纯洁的姑娘毅然离开故土,投身到时代的潮流之中.玛丽娅的密友米卡艾拉是村中引人注目招人议论的姑娘.她曾和父母在首都墨西哥城和州府瓜达拉哈拉城居住过,见识过那里的豪华场面和考究生活,时髦眼饰和开放的社交.一回到家乡她便觉得乡村的闭塞生活简直是在扼杀她的青春,充满偏见的流言蜚语竟置她于死地.她仇恨这一切,从而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报复,她挑逗起一些小伙子对她的追求.又置他们于不顾.她故意引起利蒙父子都对她有意,使他们反目成仇.维多利娅是来自省城的年轻有钱的漂亮寡妇,在省城时是沙尤女主人,到村中小住,使当地男人们神魂颠倒,"一半人对她有欲望".她的第一个牺牲品路易斯·贡萨加落得进了疯人院,第二位便是敲钟人加夫列尔,对她的单相思也几近疯狂.男人中的反叛形象是利蒙家的达米扬.他曾在美国生活,回国后己不能适应家乡生活.他的行为举止被人们视为异端,家人把他母亲的死归咎于他.他要求父亲把自己应继承的那份母亲的遗产立即交给他,然后要永远离开故乡去往北方.在争执中父亲心脏病突发死去.达米扬仓促离村,临行前想带走米卡艾拉,后者未从,他便向她开枪.米卡艾拉临终前恳求人们:"放了他,他没有错,是我爱他.我从来没有像爱他那样爱过别人,放开他!"在那不祥之夜有两个人由于达米扬而死去,他的反叛行为大大震动了宁静的村庄,人们把他视为魔鬼的化身.但是由于证据不足,加上米卡艾拉那些有利于他的话,他仅被判六年徒刑,但是他越狱逃跑,在亡灵节潜回村子,拜倒在情人的墓前表示忏悔.这个村庄中的顽固势力就是这样不断地扼杀人性.然而,事情已开始发生变化,墨西哥全国局势已动荡不安,从首都及其他地区不断传来消息,人们密切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村里陌生人来来往往,以帕斯夸尔·阿基菜拉为代表的革命者秘密活动频繁,此人甚至到过圣路易斯·波多西会见革命领袖马德罗.地火在暗中涌流,革命在积蓄力量,革命军终于打到这个村庄,其实是路过此地,他们短时间停留,在村中筹集粮草、征用牲畜.保守落后的村民吓得要死,谣言不断.革命军开拔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没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也没有抢走姑娘.但是牧师迪奥尼修的侄女玛丽娅和另一名妇女不见了,原来是他们自觉自愿、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队伍,离开了禁锢着她们身心的村庄,投身到世界大舞台,牧师在危暮之年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心力交瘁,然而这位上帝的忠实奴仆,不得不强打精神去担负起为羔羊们指点迷津的天职.
作品鉴赏《山雨欲来》是墨西哥革命小说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同于早期正面描写革命的《底层的人们》,也不同于三,四十年代一大批小说家站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丢回顾那场革命的细节,它写的是一个闭塞的村庄的生活,那里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禁锢.写地主对农民的盘剥、灾害、瘟疫、宗教、偏见、迷信(对彗星的恐惧)和仇恨.一系列的人物之间的矛盾最后演变为社会冲突,而作为背景的则是全国各地的动荡.作者善于把小说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他把作品分成两部分,以达米杨气死父亲、杀死米卡艾拉的那个夜晚为分界线,前半部以村中各种人物的冲突为主,后半部的注意力已集中在全国舞台,视野大大扩展了.总之,作品集中表现的是墨西哥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虽然几乎没有正面写到那场革命,惜墨如金.由于《山雨欲来》着力描写的是内部积蓄的矛盾,所以特别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于亚涅斯来说,最重要的是主观而不是客观,因此他并不注重从外部来措写人物和事件,认为心理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事件的发展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识的反映间接地表现出来朝.从这点来看,《山雨欲来》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小说.亚涅斯捕捉住他的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紧紧追随人物心态的长期发展.他认为每个民族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语言,正如敲钟人加夫列尔对钟的语言的理解一样.在亚涅斯的笔下,孤独感强烈的墨西哥,它特有的语言就是沉默.背负着沉重精神枷锁的墨西哥人一言不发,但是在一片缄默的背后是紧张的心理活动、意识流、自言自语、内心独白、梦呓和昏热的谵语,表现出他们受到压抑的人性和不自主的反抗.亚涅斯善于塑造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村中保守势力的典型是清教徒式的迪奥尼修收师,他极尽全力控制人们的思想,劝人们清心寡欲,"如躺在坟墓中",但是控制愈严反抗愈烈,正是他们造就了米卡艾拉达米扬等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的叛逆者,酿成了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当众人要抓注达米扬时,米卡艾拉公然为他辩护,向他表白爱情,爱情在向宗教宣战,打败了偏见,甚至战胜了死亡.这是亚涅斯对墨西哥小说为一大贡献,他止爱情从传统小说的次要应置走到重要位置来.作者的另一贡献还在于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妇女形象:感情奔放、勇于向世俗扁见挑战的米卡艾拉,端庄秀丽、气宇不凡、心地善良的维多利娅,当然,最丰满的形象是玛丽娅,她正直、纯洁、善良,对新事物极为敏感,虽是叔父的掌上明珠,在物质上没有匮乏,但精神上缺少自由,她终于义无反顽地与旧势力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道路.上面几个妇女形象准确、鲜明、生动、突出在书中众多人物之上,这在过去的墨西哥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在写作技巧上,亚涅斯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他一改墨西哥小说中传统的纪事式写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记述所发生的事情.比如,书中最重要的题材就是"山雨欲来"——那场即将到来的革命,但始终就没有一次正面地写过那场革命的起因、酝酿及发生过程,也没有正面写过一位革命者及其行踪.然而读者始终感到革命迫在眼前,定将爆发.与整个革命潮流相比,达米扬的那不祥之夜不尊重要,但它仍是全书第一部分的高潮和中心,也是最为悲壮的结局,然而作者也没有正面去描写它,只是通过不同的人转述,又在以后不同的章节中反复提及,读者根据这些片断渐渐编织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图.人们认为亚涅斯的这部小说不仅为墨西哥革命小说画了个句号,而且为墨西哥传统小说画了个句号,从此开始了当代新小说的时代.《山雨欲来》就是划分墨西哥现代小说先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亚涅斯还不愧为语言大师,作品中大量采用民间语言、谚语和俗语,语言优美,结构严谨.
由于上述种种特点,《山雨欲来》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段若川)
胡·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1955)
作者简介胡安·鲁尔弗,1918年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萨尤拉的一个小村庄,在祖父的庄园阿布尔科度过童年.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加上连年战争,那里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在那动乱的年代里鲁尔弗的童年非常不幸,双亲相继去世,他被约瑟芬派修女收养,跟她们学会了读书写字,家中的藏书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十岁时姑妈送他到瓜达拉哈拉读书.由于入学考试时大学罢工,使他无缘上大学,他便当了会计.1935年来到墨西哥城,在国家移民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旁听文学课程,并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他写的第一部小说《沮丧的儿子》长达三、四百页,但因不满其矫揉造作的风格,便把它扔进了垃圾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移民局工作的鲁尔弗负责安置从欧洲来的难民.40年代曾与几位朋友创办《面包》杂志,在该刊上发表自己的早期作品.1946年他离开移民局到古德瑞奇公司工作,跑遍全国.1954年他被提升到该公司出版部门.从1962年起在全国印第安研究所工作.1953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烈火中的平原》,1955年在墨西哥文化经济基金出版社发表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成就甚高,再版数十次,被称为墨西哥当代神话,从而鲁尔弗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先驱.曾获墨西哥国家文学奖和哈维尔·比利亚鲁蒂亚文学奖,1976年成为墨西哥语言科学院院士.1980年墨西哥为他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并授予他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荣誉博士称号.198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1985年被任命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名誉校长.1986年1月7日病逝于墨西哥城.
内容概要《佩德罗·帕拉莫》原名《喁喁私语》,或《月旁孤星》,讲的是一个名叫佩德罗·帕拉莫的庄园主的故事,但实际的主人公应当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墨西哥农村.佩德罗是庄园主卢卡斯的儿子.他小时候,父亲半夜被雇工杀死,一大早尸体拉回家来,他受到很大刺激.原先他光是傻头傻脑地追求姑娘,现在则变成一个地产不多、野心很大、仇恨周围一切人的家伙.他采取软硬兼施、巧取豪夺的手段,渐渐把科马拉村的土地全郎据为己有.他抵赖债务,偷移地界,谋财害命,无所不为.为了勾消欠账,吞并土地,他与自己最大的债主多洛雷斯·普雷西亚多结婚,尽管他从来不曾爱她.对妻子厌倦以后又将她抛弃,却扣留了她的地产.伤心的多洛雷斯只有出走,最后含恨死在他乡.佩德罗为抢夺阿尔特雷特的地产,与他发生争执,竟派人将他吊死在家中.佩德罗终于成为当地的恶霸,他心狠手辣,周围所有的人,无论是雇工、商人、律师或神父,对他全都望而生畏,敢怒而下敢言.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大革命震撼世界,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顺我者昌,逆我着亡,但是,连农民军都被这奸诈狡猾的恶霸地主蒙蔽了.他假装拥护革命以保护自己,派心腹打入革命阵营,以便监视起义军行动,他还唆使起义队伍抢劫周围的村落,而自己反倒趁机扩大了地盘.但是,为所欲为的佩德罗也不可能处处顺手,事事如意,痛苦和不幸同样要降临到他头上.首先是他的爱子米格尔·帕拉莫之死.这个坏种17岁时就行凶杀人,村中半数的姑娘都被他蹂躏,他却依仗父亲的权势逍遥法外.一次他夜晚出材去寻找女人,马失前蹄,他坠地身亡.佩德罗从儿子的暴死中预感自己该归
还孽债了,便说,"最好早点开始,以便快些结束."他从疯狂的复仇心理出发,追求无限的权力,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小王国,他在那里主宰一切,但是他无法逾越包围着自己的可怕孤独,他追求爱慕一生的苏珊娜——一个普通的穷苦女人,却被拒绝.他表面的残暴专横掩盖不了内心的痛苦.苏珊娜是佩德罗少年时代的女友,他们曾一起游泳,一道放风筝.苏珊娜象征着他那已经失去的,可贵的、天真无邪的往昔.苏珊娜是他渴望的幸福,唯有她才能把他从外表凶残、内心空虚的矛盾中解救出来.但是苏珊娜饱尝了人间的艰辛,她是不可能拯救佩德罗罪恶的灵魏的.小时候由于母亲患肺病,人们回避她和父亲,母亲死后没人送葬,从而她与父亲离家出走.父亲是个矿工,一次硬逼她下到深深的尸穴去找金子,她吓得半死,心灵受到严重创伤.长大后嫁人,不久失去丈夫,只好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又奸污了她.苏珊娜已经濒临疯狂.为逃避战乱,她与父亲回到科马拉村.多年来一直思慕苏珊娜南佩德罗派人找到她,杀死了她父亲.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女人,与苏珊娜成婚,但是为时已晚,她已经疯狂,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她死后,科马拉敲响丧钟,但钟声没完没了,人们全都聚集到这里,使苏珊娜的葬礼变成了欢乐的节日.佩德罗气急败坏,发誓要进行报复:让科马拉村在饥饿中死去,因为他的幻想破灭了.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科马拉村荒芜了.现在,他一生追求的苏珊娜已然死去,自己也只有等死了.他每天都踡卧在一把旧躺椅上,看着人们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他终于突然死去,是赶驴人阿文迪奥杀死了他.阿文迪奥是佩德罗的许多私生子中的一个,他的妻子病死,他前来请求父亲帮他安葬妻子,他由于悲痛喝得大醉,酩酊中举起砍刀,杀死了父亲,佩德罗死去了,科马拉村也在饥馑中死去了.变成了一个鬼魂出没的世界,过了一段时间,佩德罗的结发妻子、被抛弃的多洛雷斯·普雷西亚多死在外乡,临终前嘱托儿子胡安到科马拉村寻找自己未见过面的父亲.胡安回到故乡.正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杀死佩德罗·帕拉莫的赶驴人阿文迪奥,他为胡安作向导,引他回村里,可是胡安不知道阿文迪奥早已死去,现在只是一个鬼魂.胡安本来希望看到母亲回忆中的美丽故乡,看到精心耕种的绿野和村中快乐的人们,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一个死亡的、充满私语、回声、阴影和游荡着痛苦的亡灵的村庄,他在村里遇到的都是死者的幽灵,他们仍像生者一样活动着,会思想,会说话,有性格.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胡安知道了村中发生的一切,也听到了关于生父佩德罗的种种说法.在这鬼蜮世界,他觉得阴森可怖,透不过气来,最后他也死在科马拉村.这村里仅存的三个活人,多尼斯和他的女人,亦即他的妹妹,还有穷苦的老太婆多洛特阿把他埋葬了.现在胡安的亡灵与科马拉村与其他亡灵在一起了,他们继续以对话、独白、回忆等方式讲述着佩德罗·帕拉莫以及科马拉村的故事.
作品鉴赏《佩德罗·帕拉莫》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首先表现在它奇特的结构上.它象一幅表面互不相联的零碎片断拼成的镶嵌画,这幅画要由读者参加拼排才行.故事情节并不是按上面介绍的顺序交代的,而是从胡安返回故乡开始,以赶驴人阿文迪奥杀死佩德罗·帕拉莫结束.全书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胡安回到科马拉村的前因后果,讲他在村中奇异而可怕的经历,但他的叙述又不时被佩德罗的内心独白及母亲多洛雷斯的回忆打断,以跳跃的方式引出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作者从而打破了时空界限,迫使读者随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视野.我们一直以为胡安是个活人,当读到全书一半时,突然发现他在回答与他埋在同一墓穴中的老妇多洛特阿的问
话,才明白本书一开头就是胡安的鬼魂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到这里小说才进入第二部分,主要讲佩德罗的为非作歹,以及他与苏珊娜的爱情悲剧.这时,尽管仍有倒叙、回忆、对话、独白的穿插,但已经显示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故事轮廓.读者好象开始踩到坚实的土地了.由于故事是从半截开始写的,全书又在半路结束,正好可以与小说的开头的情节衔接,所以我们感觉整篇小说呈环形结构,好象读者可以随意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这种结构正符合墨西哥印第安人时时间概念:时间是环形的,周而复始,轮回不灭.在写作技巧上,胡安·鲁尔弗运用了全新的手法:取消了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以对话、回忆、内心独白等手段,把所描叙的人物事件与读者直接联系起来,有意地留下一个个空白,客读者去想象,去填补,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摄取镜头;如同"立体派"画家把商标、广告等原始资料直接运用在自己的画面上那样,宜接录用每个人物(鬼魂)的对话、独白、回忆、私语;避免直接描写,用暗示和回忆等代替,尽量去除逻辑推理及作者的评论,让客观事物和书中人物来说话,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情节的剪裁非常讲究,有意打乱时空顺序,依据心理时间来描写.胡安·鲁尔弗通过精心构恩,采用上述种种手法,使这部表面杂乱无章,实则结构严谨的小说艺术化、形象化地反映了墨西哥严酷的现实生活,其艺术效果有如一幅奥罗斯科的大型壁画,多姿多彩,凝炼浓重.人们把《佩德罗·帕拉莫》看成一部墨西哥当代神话,因为其中溶进了许多西方古代神话和印第安传说.比如.墨西哥印第安人认为,人死后,身躯虽然被埋葬,灵魂仍然在地上游荡,在亡灵节前后还会回家与亲人团聚.因此鲁尔弗在这部作品中创造的鬼魂世界对墨西哥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还借鉴了但丁《神曲》中所写的天堂、地狱和炼狱的形象,不过在《神曲》的鬼魂世界中亮相的是历代名人和当时的显赫人物,而鲁尔弗笔下的鬼魂世界中活跃的却是一些最普通的乡下人,使人觉得非常真实.与但丁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鲁尔弗的笔下只有炼狱、地狱而没有天堂,从而没有给人留下可以脱离苦海的希望,连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胡安也死在科马拉村.科马拉意为"饼铛",寓意"炼狱",人们在那里受煎熬.正由于作品没给人留下任何希望,才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胡安历尽辛苦返回故乡寻找父亲,令人想起荷马的《奥德修记》.科马拉村中唯一幸存的多尼斯和他妹妹,这多么象《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在墨西哥小说史上,《佩德罗·帕拉莫》被称为第三代革命小说.马里亚诺·阿苏埃拉《在底层的人们》(1916)是第一代,从正面讴歌1910年爆发的革命.三、四十年代以穆尼奥斯的《紧跟潘乔·比利亚前进》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属第二代,是对那场革命的回顾.《佩德罗·帕拉莫》并没有从正面描写那场斗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极端穷困、落后并且毫无希望的墨西哥农村,好象那里从未发生过革命,好象社会变革之风从来就没有刮进这个村庄.这更促使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反思那场革命,从而深刻地指出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虑,引导人们去探索贫困落后国家的最终出路.
(段若川)
奥·帕斯太阳石(1957)
作者简介奥克塔维臭·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散文家.
出生在墨西哥城,父亲是律师和记者,是墨西哥革命(1910—1917)中著名将领埃米利亚诺·萨帕塔驻纽约的代表.母亲是西班牙移民的后裔,虞诚的天主教徒.祖父专门收藏墨西哥古代史并出版印第安小说、帕斯于1919年开始上学,并和阿玛丽娅姑妈学习法文,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卢梭、雨果等法国作家时作品.从14岁开始诗歌创作.为满足父母的要求,曾入哲学文学系和法律系学习.但他本人更愿自学.受祖父的影响,大量阅读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象征主义以及西班牙"27年一代"诗人的作品.17岁时柏一些作家共同创办歌诗杂志《巴朗达尔》(1931)和《墨西哥各地手册》(1933).1937他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作家联盟.马德里的严酷现实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在法西斯炸弹下》(1937)就是他当时精神状态的写照.回国后又主办了《车间》(1938)、《浪子》等文学刊物,成为"车间派"诗人中重要一员.1944—1945年在美国研究拉丁美洲诗歌.后从事外交工作,曾出使法国、瑞士、印度、日本等国,旅欧期问,参加了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活动.1968年为抗议本国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辞去驻印度大使的职务,到美国和英国大学的研究机构中供职.1971年回国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主涯中,帕斯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最主要的当然要数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和诺贝尔文学奖(1990).帕斯主要的诗歌作品有《假释的自由》(1958)、《火种》(1962)、《东山坡》(1969)、《旋转》(1976)、《向下的树》(1987)等.1989年他自己又编选并注释了《帕斯最佳作品选》.他的专著与散文作品有《孤独的迷宫》(1950)、《弓与琴》(1956)、《十字路口》(1957)、《榆树上的梨》(1957)、《旋转的标记》(1965)、《开向田野的门》(19,6)、《交流电》(1967)、《克劳德·莱特芳斯或伊索的新宴》(1967)、《马塞尔·杜尚或纯真的城堡》(1968)、《连接与分解》(1969)、《补遗》(1970)、《酸橙树的子女们》(1974)、《仁慈的妖魔》(1979)、《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或信仰的陷井》(1982)、《阴暗的时代》(1983)、《人在他的世内容概要及作品鉴赏《太阳石》作于1957年,是帕斯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584行,结尾的6行不算在内,因为它们与开头的6行是重叠的,完全一样,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的环形结构,如同阿兹特克人的日历一样,周而复始,无尽无穷.太阳石是1790年在墨西哥城中心广场发现的阿兹特克人圆形石历,用整块玄武岩雕成,直径为3.58米,重约24吨.按照阿兹特克人那样,将一年分为584天,这是金星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全诗的行数正好与这个数字相符.诗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一株晶莹的垂柳,一棵水灵灵的白杨,/一眼高高的喷泉随风飘荡,/一棵稳健的树木翩翩起舞,/一条河流曲曲弯弯/前进、后退、迂回/却总是到达要去的地方:
全诗以这样的描述开始,反复吟咏,一气呵成,分成几十个段落,却没有一个句号.在这首诗中,帕斯完全打乱了时间扣空间的界限,将神话、现实、回忆、憧憬、梦幻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诗人激越的情感、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浸游,在自己人生经历的记忆中打捞,为的是寻找那"闪光的躯体"、"太阳的岩石"、"浮云"和"白昼"
的颜色.在帕斯看来,这"闪光的躯体"只是个短暂时"瞬间",是人类"相爱"的"瞬间".由此可见帕斯的思想是受到弗洛伊德性原说影响的.为了寻找这样的时刻,诗人"像言人一样",通过"声音的回廊"走向环形的中心,走进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帕斯把它比喻为一个女性的躯体:
我沿着你的身躯,像在世界上游荡,/你的腹部是一座阳光明媚的广场,/你的胸脯耸立着两座教堂/血液在那里将平行的神奇酝酿,/我的目光像常春藤一样覆盖着你,/你是一座大海包围着的城市,/一座被光线分为两半的/桃色的城墙/一个受全神贯注的中午/管辖的海盐、石块和小鸟的地方/..
诗人从"白皙的前额"离开了女性的"躯体",进入了记忆那"没有尽头的通道",搜寻往事的碎片.一个具体的时间出现了:下午五点钟,一群姑娘走出了学校.其中一位向诗人走来,他"身披我欲望的颜色"走来.姑娘的身上凝聚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品质:她既是老虎又是小鹿,既是猛兽又是猎物,它们相反相成,像"阴"和"阳"一样维系着世间万物的平衡.她既是所有的女性而又不是任何一位女性,诗人在她的身上列举了梅露茜娜、劳拉、伊莎贝尔、佩尔塞弗娜、玛丽亚等一系列的名字.梅露茜娜是一位仙女的名字,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丈夫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将她赶走,此后便时常回来用叫声抒发自己的婚姻悲剧.不幸的女性的形象使诗人联想起利剑的锋刃与屠夫的血杯.她就像常春藤一样纠缠着诗人无法平静的心灵.这女性是"火的字迹"."海的字迹"、"风的字迹"和"太阳的遗嘱",她甚至用"无法破译的火红字迹"为诗人纹身.她不是任何一个女性,可又是个实实在在的牺牲者的形象.正是她把诗人引进一座幻想的途宫:
像牵着言人的手/你将我引向/那通往圆心的长廊/你昂首挺立/像一道凝结在斧头上的火焰/像要剥去人的皮肤的光芒,/像断头台一样令囚徒迷惘,/像皮鞭一样富有弹性,/像月亮的孪生兵刃一样修长,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脱离古老的传说,最终他还是发现了梅露茜娜是一条蛇:梅露茜娜,我看见你粗糙的鳞片,/黎明时闪着绿色的光焰,/蜷身熟睡,裹着一层层床单诗人继续在自己的记忆中寻觅,于是就在诗中出现了克里斯托夫大街、改革大街、瓦哈卡城、维尔内特旅馆等地名.这时,在诗人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更加准确的时刻:
马德里,1937年/安赫尔广场这是一个诗人永难忘怀的时刻,比前一个(下午五点钟)更具体.这时诗人第一次使用复数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来叙述往事:一对情人在轰炸时作爱.这可能是诗人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听到的传闻.但从这时起,"情爱"就成了诗中充分展示、充分自由的瞬间,在诗人看来,只有在这时,人们才会去掉压抑自己的伪装和做作,摆脱世间那被老鼠偷吃的法律,/银行和监狱的栅栏,/纸的栅栏、铁丝网,/电铃、警棍、蒺藜,/武器的单调的布道,/温柔的戴着教士帽的蝎子,/戴着大礼帽的老虎,/素食俱乐部和红十字会的主席,/身为教育家的驴,/冒充救世主、人民之父的鳄鱼,/元首、鲨鱼、前途的建筑师,/身穿制服的蠢猪,/用圣水洗刷黑色牙齿并攻读英语/和民主课程的教会的宠儿,/无形的墙壁、腐烂的面具——/它们使人与人类/并与自身分离,通过这"情爱"的瞬间,人们不仅会看到"我们失去的团结",而且会重新获得自由,而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原始的条件.这"情爱"的瞬间,正是全诗实质性的出发点.诗人这时交替使用"他们"与"我们"的称谓,因为这样的"瞬间"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的人,这样可以使客观与主观相互映衬,将作者和读者合而为一.诗人在寻求
这抽象、绝对、自由的"瞬间"时,既在个人的记忆的海洋里打捞,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邀游.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历史和神话中的人物:亚当与夏娃之次子亚伯的遇害、阿伽门衣与卡珊德拉的悲剧、"血腥之城"尼尼威的崩溃、刺杂凯撒的布鲁图失败的予兆、阿兹特克帝国的君主蒙德祖玛的悲哀等.在诸多近代人物中,除了西班牙探险家楚鲁卡在特拉加尔阵亡之外,其余所有的政治家和革命者,如林肯、马德罗、罗伯斯庇尔、托洛茨基等人,都不是在武装捍卫祖国的战斗中牺牲而是由于思想分歧被政敌谋杀或处决的.而在远古人物中,除了苏格拉底与市鲁图之外,其余为捍卫集体思想而死会的人们都已被忘却.这表现了帕斯对世界的看法:善与恶、美与丑、烈士与凶手、革命与悲剧就象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一样不可分开.在无可奈何之际,诗人写道:
死者已在他的死亡中注定/而不会有其它的下场/../人死已是人生的雕像面对充满不公与悲剧的现实社会,诗人采职了玄学的态度,将"自我"与"非我"结合起来:他们就是我们甚至:
如果我存在他们就不是他们/是他们赋予我充分的自身帕斯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大成就是他把语言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手段","它将我们合成,又将我们分解".从这样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帕斯对语言的偏激倾向.这种倾向是从法国诗人马拉梅开始的.它导致了诗歌的隐晦和朦胧.有人拿贡戈拉派的巴罗克风格与这种倾向相比,前者令人眼花缭乱,而后者则使人头晕目眩,这是一种对于"眼睛所看不到的事物"的揭示,是对现实的"背面"和人生的"奥秘"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我们难以对他的诗作逐字逐句地进行注释,而只能从整体上去理解诗的内涵.在艺术技巧方面,这首诗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在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从而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为了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帕斯将各种手法结合使用:形象剪接、诗句重叠、明喻隐喻交替、标点符号省略等.
2.象征主义是他主要的艺术手段.如诗中的维纳斯,她是全星、是爱神、是诗中的梅露茵挪、劳拉、艾萝伊沙、伊莎贝尔、玛丽亚、佩尔菲弗挪.这些女性,不仅是神、是仙、是人,而且都具有女性的多重品格:情人、母亲、女儿.她们是一切女性,又不是任何女性.用金星做她们的象征,最为贴切,因为她同样具有多重性格,既是启明星,又是长庚星,既出现在黎明,又出现在黄昏.她是一座"生灵之门".作为爱神,她将诗人引向那"闪光的躯体"、那短暂的"瞬间":个人在那里挥发,世界在那里融合.
(赵振江)
费·德尔帕索帝国轶闻(1987)
作者简介费尔南多·德尔帕索(1935—),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在年轻的时侯曾先后学习过绘画、生物学和经济学,从20多岁起步入文坛,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36岁时迁居国外,先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了14年,后到德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从1986年起一直是墨西哥派驻法国的文化参赞.德尔帕索的第一部作品是《日常琐事的十四行诗》,出版于1958年,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和注意.他的第一部小说《阿塞·特里戈》发表于1966年并获得当年的哈维埃尔·波鲁蒂亚小说奖.不过,他真正成名和跨出国界却仰仗于十年后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墨西哥的帕里努罗》.这部约合60多万汉字、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曾获1979年度墨西哥小说奖、1982年度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和1985—1986年度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帝国轶闻》是德尔帕索的第三部小说,初版于1987年底.这部作品使他一举成了继本世纪60年代震劝世界文坛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新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版不仅轰动墨西哥,而且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及欧洲的书市、书展上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抢手之作.到1988年底,仅一年的时间,其英文译稿就已完成,法文、德文、葡萄牙文及瑞典文译文也都相继着手准备.评论界将之誉为"拉丁美洲文学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内容概要1848年墨西哥同美国签定了《和平、友好及边界条约》,从而丧失了得克萨所、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亚的大片土地.此后,国内连年战乱,政府频繁更迭.1858年1月19日自由党人华雷斯在瓜纳华托就任墨西哥总统并立即宣布进行改革革命.1861年1月1日华雷斯的军队攻入首都,当月11日华雷斯本人及其政府的部长们也迁入墨西哥城.美国、普鲁士、英国和法国先后都承认了华雷斯的政府.但是,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这一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继续激烈地进行着.由于华雷斯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议会于7月17日颁布法令,宣布两年内停上偿还一切债务,包括外债在内.这一举动导致英国和法国于当月25日同华雷斯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随后,这两个国家又联合西班牙于10月31日在伦敦签订协议,决定共同派兵讨伐墨西哥.联军于当年底及次年初相继开抵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港.旅居欧洲的墨西哥保守党分子一直向往在国内建立君主制度,并希望由一位欧洲皇族成员接掌墨西哥的皇位.为诱使法国参与此项计划,墨西哥前驻英国大使早在1856年就上书拿破仑,明确提出:如果没有一位得到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支持的君主执政,墨西哥势必要变成美国的猎物,以墨西哥政府宣布停止还债为契机,推举以其进步思想当时已在欧洲小有名气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亚诺为墨西哥皇帝的方案正式提出并得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时支持.在一部分人花言巧语的迷惑下,马克西米利亚诺怀着在美洲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的梦想毅然地接受了在墨西哥重建帝制的使命,但提出了两个条件:欧洲列强保证给予物资和财政支持并得到墨西哥公众真诚而明确的欢迎.由于伦敦协议的签字国本来就是各有用心,协议于1862年4月破裂,英国和西班牙随即撤出了墨西哥,法国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决定进一步向内地推进.交战的双方于是变成了墨西哥的自由党政府和法国侵略军.法国军队于1863年5月17日攻占重镇普埃布拉城,6月10日进入首都,随即组建了最高执政委员会
和相当于议会的"名流大会"."名流大会"于7月向马克西米利亚诺发出邀请.马克西米利亚诺则于10月正式接受皇位,1864年4月10日宣布登基,14日携同妻子卡洛塔从欧洲启程,5月28日抵达韦拉克鲁斯港,7月12日到了首都墨西哥城.接掌政府之后,为消除党派间的仇恨和争取人心,马克西米利亚诺任用了部分温和的自由党人、颁布了一系列带有改革性质的政令、认可并维持了自由党人已采取的许多措施.这些做法让邀请他来的保守党人大为不满.此后,他同教会的矛盾已经发展成公开决裂,他的独立倾向又导致法国减少了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在财政方面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他一度产主了遣散军队、退位回欧洲的念头,但他的妻子卡洛塔却没有失去信心,决定独自返回欧洲谋求支持和援助.她于1866年7月8日离开墨西哥,一去没有复返.此前一直因忙于内战而保持"中立"的美国这时候明确宣布不承认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政权,并向法国施加压力,要求它停止对墨西哥的干涉.在军事上,侵略军的优势大体上只持续到1865年.1866年1月拿破仑三世开始考虑撤军.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励了自由党政府的军队.到年中,形势急转直下,保守党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于法国军队仍然占据着豹城镇里.1867年初法国撤走了全部军队.马克西米利亚诺决定亲自率军对内地进行征讨.他干2月19日在克雷塔罗城集结了一万多人马.自由党政府的军队从3月6日起开始围城,5月15日攻破,将马克西米利亚诺及其麾下的将军们全部生俘.华雷斯命令按照1862年1月25日颁布的法律审判马克西米利亚诺.这项法律规定对一切危害国家独立的人处以死刑.审判于6月13日至15日举行,马克西米利亚诺及两位将军被判死刑.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朋友们以及驻墨西哥的各国外交官们纷纷要求华雷斯赦免马克西米利亚诺.但是,他们的一切努力得到的结果只是死刑延迟三天执行.华雷斯声称:即使所有的欧洲君主都跪到我的面前求情,我也不会应允,"因为要处死他的不是我,而是人民、是法律,如果我不执行人民的意愿,人民会自己将他处死,同时还得要我的命".6月18日,马克西米利亚诺致电华雷斯表示甘愿受死,但希望他的两个将军能够保全性命.1867年6月19日清晨,马克西米利亚诺和他的两位将军一起在克雷塔罗城郊的钟山上被处决.临死前,马克西米利亚诺拥抱了他的两位将军,然后说道:"我将为墨西哥的独立和自由这一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愿我的鲜血能够结束我的新的祖国的苦难.墨西哥万岁!"处决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枪声宣告了墨西哥历史上短命的第二帝国的终结.
作品鉴赏《帝国轶闻》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一部以历史为陪衬的"现代"小说.它讲述了历史,但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而是文学艺术家笔下的历史.这里述及的历史以笼统、概括、模糊同时又过分具体为主要特点:"笼统、概括、模糊"是就其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过分的具体"则是指大量的细节的杜撰,其中有的可能有依据,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者的创造.作者采用这种笔法用意显然是着重于阐明观点而不在于叙史.从形式上看,全书共23章,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即:单数章节——卡洛塔的独白,双数章节——按时间顺序的叙述.卡洛塔是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妻子.她24岁的时候随丈夫到了墨西哥,两年后为谋求能够支持帝国继续存在下去所必需的援助而重返欧洲,旋即精神失常,而后在其亚得利亚海滨的布舒城堡里默默无闻地、孤独地度过了60年的时光,直到1927年才悄然弃世.事实上,她虽然参与了帝国的初创,但却没
能目睹帝国的覆灭及丈夫的悲惨结局.作者让她在临终之前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理智与疯狂、悲与喜、悔与怨、爱与恨揉和拼接在一起,概括了近一个世纪的墨西哥乃至整个世界(主要是欧洲)的历史,熔个人的经历、感受、愿望及幻觉于一炉,充满激情、色彩斑斓为历史.这一段约15万字、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独白,以其抒情性、夸张性和跳跃性为突出特点,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打破了常规的时空观念,将素材"随意"剪接拼联,逼迫读者跟随卡洛塔的意识去流动.这样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却又不可否认地激发着读者持续的新奇感.
与卡洛塔长篇独白交叉排列的另外11章(共33节)虽然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的,但又不是客观地平铺直叙,而是紧紧围绕着墨西哥第二帝国这一中心,选取多种角度、采用各种形式来使情节展开的:有纯客观的叙述,如马克西米利亚诺的"生父"拿破仑二世的历史、普埃布拉之围、帝国宫廷生活等,有纯对话的记述,如法国侵略军审问战俘的过程、华霍斯和秘书议论马克西米利亚诺、法国皇帝和妻子议论卡洛塔的欧洲之行等,有交叉对比叙述,如华雷斯和拿破仑三世的成长过程、墨西哥和欧洲各宫廷记事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德尔帕索非常偏爱独白这种形式,而且对之运用自如.独白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以"我"为叙述主体.在《帝国轶闻》中,作者根据人物间在地位、处境和场合制方面的差异,设计出种种各具特色的独白.如果说作为全书主线的卡洛塔的独白是不需要听众的、完全属于自我发泄性的自言自语或者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思绪的话,那么一位平民讲述亲历的战斗经过、花工讲述马克西米利亚诺与其妻子勾搭成奸的经过、神父讲述女信徒在忏悔时披露如何勾引军官窃取情报的经过等则是有听众的谈话实录,马克西米利亚诺对自己同秘书交谈的回忆和枪杀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士兵对当时情景的回忆,虽然也不需要听众,但情绪明显不同,一个充满自我欣赏,一个则带着悔恨和自责;而参与审判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法官一边准备判同一边同情妇调情的独白,更是别具一格,仿佛是在隔壁房间听到的一般.正是由于为首这样的种种变化,虽然独白的形式一再重复使用,但却并不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燥.《帝国铁闻》摈弃了正史的传统观点和模式.在作者的笔下,马克西米利亚诺这一对外来君主虽然遭到墨西哥人民的唾弃,但他们本人却至死和"至疯"都真挚地深深爱着自己的"新的祖国":马克西米利亚诺高喊着"墨西哥万岁"死去,卡洛塔正是由于求援未果才发疯.这正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有马克西米利亚诺作反衬,华雷斯才能得以象今天这么光辉.因此,作品中实际上有三个胜利者,即华雪斯和共和制度、美国和它在美洲的霸权利益以及马克西米利亚诺和卡洛塔.所以,作品虽然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但只有这些人物的总和——也就是19世纪的墨西哥——才是本书的真正主角.《帝国轶闻》是一部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的作品.它涉及了近一个世纪的墨西哥、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其中包括上百个事件和数百个知名和不知名的人物,它几乎危害了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文体及表现手段,综其大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体,力求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来立体地表现主题.有人称这种文体为"总括文学、或叫"全景观文学".《帝国轶闻》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要想能够真正地欣赏它,除了比较广博的世界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至少是对古今各种文学流派及表现手法有个粗略的了解.
(贺晓)
危地马拉文学
米·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1946)
作者简介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著名诗人、小说家.他一生写了十部小说、四部诗集和几个剧本,在危地马拉以至拉丁美洲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99年,阿斯图里亚斯出生在危地马拉城.在内地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当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回到首都,攻读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后担任律师.1923年,因受反动政府迫害,流亡欧洲,在法国侨居多年,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有着广泛的接触.他在深入研究玛雅一基切文化的基础上,于1930年写出第一部小说《危地马拉的传说》.在欧洲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从1925年到1932年,作者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1933年,回到祖国,继续参加政治活动.在危地马拉十年民主时期(1944—1954),阿斯图里亚斯的文学创作活动达于高潮,先后发表了《总统先主》《玉米人》《疾风》《绿色教皇》四部长篇小说和《云雀的鬓角》、《贺拉斯主题习作》两部诗集.1954年6月,美帝国主义策动反革命政变,阿斯图里亚斯再度流亡国外,在阿根廷侨居八年.这期间,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外,还参加世界和平运动.1956年,曾应邀来我国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1966年,受危地马拉独裁政府的任命,出汪驻法国大使.1974年6月9日,阿斯图里亚斯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家诊所里与世长辞,终年75岁,其他重要作品有《危地马拉的周末》、《混血姑娘》、《多洛雷斯的星期五》等.1965年阿斯图里亚斯荣获苏联列宁和平奖金;两年后,即1967年,又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世界文坛上遐迩闻名的作家.
内容概要"铛.铛铛.."晚祷的钟声犹如喃喃的祈祷在城市上空回荡,成群的乞丐结束了一天的乞讨,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大军广场,聚集到大教堂的门廊下过夜.广场四周布满哨兵,守卫着共和国总统的安全.夜色中,帕拉莱斯·松连侍上校来到门廊下,停在一个名叫佩莱莱的乞丐身旁,学着他的梦呓玩笑地叫道:"妈妈!"话音刚落,佩莱莱像疯了一般从地上跃起,扑向上校,一顿拳打脚踢结果了他的性命.松连特上校是总统的亲信,他的暴死为总统排除异已提供了良机.于是在总统幕后的精心策划下,一个政治陷害的阴谋开始了.首先警察局逮捕了案发时在现场的乞丐们,严刑拷打,逼迫他们承认凶手不是佩莱莱而是卡纳菜斯将军和卡瓦哈尔硕士.然后总统召来另一个亲信安赫尔,告诉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当局不便将德高望众的卡纳菜斯将军关进监狱,因此命安赫尔悄悄给卡纳莱斯将军透露风声,促他潜逃.安赫尔长着一副天使般的面容,英俊潇洒,曾当过校长、外交官、众议员、市长,而如今沦为总统的打手鹰犬.他奉命来到卡纳莱斯的居所,发现那里已披宪兵严密监视.正当他躇踌徘徊之际,突然看见房了里走出一位漂亮的小姐,那正是卡纳莱斯将军的女儿卡米拉.安赫尔乘机上前搭话,约她父亲会面,告知他当局将于第二日逮捕他,劝他连夜出走.卡纳莱斯权衡再三接受了安赫尔的建议,入夜,安赫尔带着几个地痞流氓来到卡纳莱斯家附近埋伏,他此来目的有二,一是准备声东击西,导演一出夜闯私宅行窃的闹剧,掩护将军出逃:二来也打算假戏真做,抢走将军的女儿,因为他自认对将军有恩,因而对他的女儿也享有某种权利.但是当他们走近将军家时
发现周围宪兵密探比白日增加了许多,安赫尔这才醒悟,总统派他通风报信并非真想暗中放卡纳菜斯一条生路,而是打算趁他逃跑时将其击毙,在这个阴谋中,他安赫尔也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为此他心中怏怏不快,决心不顾后果照原计划行事,助将军脱险.他带领众人爬墙上了将军家的房顶,切断电源.卡米拉发觉动静,高叫"捉贼",房子周围宪兵的密深,闻声赶来,在黑暗中只顾洗劫房中的财物,卡纳莱斯将军趁乱逃走,而安赫尔则把卡米拉转移到一个秘密的藏身之处.卡米拉受了刺激,一连数日处于神智迷乱之中,醒来后又哭泣不止.安赫尔原本对她抱着非分之想,见她如此不由得产生了怜悯和柔情.他小心地照看安慰她,而后又陪同她去投靠几位叔叔,但是这些卡纳莱斯将军的亲兄弟却因害怕受兄长的牵连,没有一人肯收留她.绝望的卡米拉大病一场,奄奄一息.安赫尔在短短的几天里已对这位纯真的姑娘产主了真挚的爱,感到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她.他日日守侯在卡米拉身边,最后按照一位懂得奇术的长者提示,在卡米拉的病榻前同她举行婚礼,期望借爱的力量战胜死神.奇迹果然发生了.卡米拉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完全康复.总统得知消息召见安赫尔,一方面警告他已有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却让各大报纸刊登有关婚礼的消息,并谎称他们是在总统宫邸,由总统先生亲自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这一切弄得安赫尔莫名其妙.卡纳莱斯将军出逃成功后在农村举起义旗,提出一系列民主改革的主张,得到受苦的广大贫民热烈响应,组成了起义军.但是一天将军读到刊载女儿婚事消息的报纸,气冲牛斗一命呜呼,起义军也随之瓦解.在首都的卡瓦哈尔硕士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枪决.至此总统扫平异己的罪恶阴谋全部得逞,然而他并未罢休.不久安赫尔听到许多流言,说他暗地里反对总统,支持卡纳莱斯将军的革命.安赫尔闻知极为不安,连忙去找总统辨白.总统表示根本不曾听信谗言,相反,对他依然器重,并决定派他出使美国.安赫尔喜出望外,认为这是逃出这个国家,远离总统这头野兽的天赐良机.他与妻子话别,约定不久在国外团聚,便兴冲冲乘上火车赴任去了.岂知就在他快要离境时,一群士兵登上列车将他逮捕,投入地牢.安赫尔才知这又是总统设下的一个圈套.时光荏苒,卡米拉在家中望眼欲穿等丈夫的消息,结果始终杳无音信.不久她生下一个男孩,由于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她被迫移居乡下.安赫尔在地牢中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日日思念卡米拉,凭借爱情的力量顽强地活下来.但是当局派一个假冒的犯人与安赫尔同关一个牢房,骗取了他的信任后,向他透露一个伪造的消息:卡米拉因被丈夫遗弃,怀恨在心,情愿作了总统的情妇.安赫尔听罢万念俱灰,气绝身亡.
作品鉴赏《总统先生》创作于本世纪初,是阿斯图里亚斯早期的一部力作,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其写作花费了作家约十年的心血.按照最初的构思它仅为短篇,取名《政治乞丐》,以后阿斯图里亚斯受现实启发并吸收文学新潮的表现技法,不断拓展和深化主题,丰富艺术手法,十年中两易其稿,字斟句酌地推敲修改达数十次之多,最终于1932年出色地完成了作品.这部20余万言的小说以艺术的手段表现反独裁的主题,充分展示了作家的思想艺术风貌.独裁统治是拉丁美洲近代史上一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自上世纪20年代拉美各国先后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起,直至阿斯图里亚斯开始文学创作,将近100年当中,"考迪罗主义(军事强人专制统治)"象瘟疫一般流行于那块大陆.严重地阻碍着各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呵斯图里亚斯的祖国危地马拉,曾先后受到几位独裁者的蹂躏.作家本人就是在卡布雷
拉的黑暗统治下度过童年和少年的.独裁者利用警察暗探屠杀、监禁和镇压民众,造成遍布全国的恐怖,阿斯图里亚斯的父亲就因不肯出卖良心为虎作伥,被解除律师职务回归乡里,这一切给年轻的阿斯图里亚斯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进入大学后积极役身反独裁的斗争,1932年被迫流亡欧洲,那时他的行囊中就装着《政治乞丐》的手稿.阿斯图里亚斯与独裁者不共戴天,而文学则是他介入生活进行斗争的最得心应手的武器.然而他的小说并不因此流于政治简单化.作者曾这样说明《总统先生》的创作宗旨:"小说中有政治性的揭露,然而在所有一切的背后分明可以看到一位活生生的拉丁美洲共和国总统的形象,看到一种对貌似现代实则古老的神奇力量的崇拜.(总统)是一种神人、超人(不管我们情愿与否事实如此).他代替了原始社会中部落酋长的职能,具有某种神力,像神一般肉眼凡胎看不见."就是说作品的立意不是一般地控诉某一独裁者个人的罪行,而是把人道主义的批判同社会分折相结合,着意塑造了一位拉美专制暴君的文学典型.他是独夫民贼,又是千百年来愚弄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迷信势力和超自然力的化身.作品就是以此为中心,深刻地剖析了独裁统治的社会意识根源和本质.小说题为《总统先生》,实际上作品中这个人物仅出场五次,作者以极有限的笔墨勾勒出阴郁狡黠、凶残狂妄的嘴脸、而在更多的章节中,读者只能从其他人物的言行、心理和他们的命运描写当中去辨认独裁者如幽灵一般暗中主宰一切的影子.他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是活在每一个人心中的神祗.小说用这种反客为主虚实结合的手法,给暴君的形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此外为了突出作品的主旨,作家颇费了一番匠心.小说以黄昏时分有如咒语般不祥的教堂钟声开始,渲染出浓重的宗教气氛,灾难就随着夜幕降临.多少人在作者的笔下哭泣、呻吟、呐喊、抗争,然而始终无法冲破这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独裁者依然威严,嗜血无度,无辜受难者依然求告无门.又是在晚祷的钟声里,故事结束了.全书精心设计的这种阴郁压抑的气氛使人联想起魔鬼统治下的地狱.小说中的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卡拉·德·安赫尔,他的名字意泽"天使的面孔",作者每每写到他总要提示"他像撒旦一样,外貌漂亮,内心险恶",暗示安赫尔具有双重性格,如圣经中那个对"上帝"不忠的"魔王".随着情节的发展,人性在安赫尔心中一点点复苏,他开始向往真正人的生活,与独裁者貌合神离,失去了主子的宠幸,被投入地牢直至丧命.这同圣经中上帝将叛逆天使降至地狱,以待末日判决的故事同出一辙.阿斯图里亚斯巧妙地借用圣经的典故表达一定的寓意,写出人性对邪恶的反叛,大大深化作品的主题.书中作者似乎不动声色地讲述一切,其实每字每都句带着强烈的爱憎.小说悲剧性的结局激起每一位读者对独裁暴政的愤慨,也使人们认识到屈从命运、甘当奴才是没有出路的.要根绝拉美独裁政治这颗毒瘤,必须砸碎迷信和宿命论的桎梏.这正是小说的艺术成功之所在.
(许铎)
米·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1949)
作者简介(见"总统先生"条)
内容概要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印第安人部落酋长、勇武的加斯巴尔·伊龙在黄毛兔子的保护下,率众奋力阻止拉迪诺人烧荒.吓得拉迪诺人不敢出村.在冈萨洛·戈多伊上校率领下,骑警队开进村子,准备消灭印第安人.托马斯先生本是印第安部落的成员,后来和绰号叫"狐狸精"的瓦卡.玛努埃拉结了婚,搬到拉迪诺人村子里.戈多伊上校知道他们和加斯巴尔·伊龙关系密切,偷偷把一瓶毒药交给瓦卡·玛努埃拉,要她找机会毒死加斯巴尔.刚好在伊龙酋长的领地上举行一次盛大的野宴.托马斯先生和瓦卡·玛努埃拉应邀赴宴.这个阴险的女人把毒药放到酒里,骗得加斯巴尔喝下药酒.紧接着,药性发作,加斯巴尔五内如焚.他连忙跳进大河,痛饮河水,洗净肠胃.骑警队乘机袭击了印第安人,把他们消灭得一干二净.加斯巴尔·伊龙从水中出来后,看见自己的部下惨遭屠戮,再次投入河水.加斯巴尔死后,部落的萤火法师登上伊龙群山,发出咒语,誓报血海深仇.托马斯先生的独生子马丘洪外出求亲.一天傍晚,在途中遭到萤火虫的袭击.成千上万只萤火虫扑到他身上,扑到他的坐骑上,用冷火连人带马伦作永远奔驰不息的"光明之神".托马斯先生得知儿子失踪的消息,心中不住地滴血.种玉米的人再次进山毁林开荒.为了多开一些荒地,他们欺骗托马斯先生说,马丘洪满身金煌煌的出现在大火之中.托马斯先生于是同意他们烧毁大片山林,但他始终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几个月后,玉米快结棒了.托马斯先生在一天夜里打扮成儿子的模样,骑马进入玉米地,他在玉米地里放了一把火,烧着了玉米,也烧着了自己.大火迅速蔓延开来,把种玉米的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全部烧毁.骑警队赶来时,大火已无法扑灭.他们和村民一言不和,发生械斗,双方死伤数人.瓦卡·玛努埃拉也身陷火海.第一次复仇成功了.在特朗希托斯村,住着十几家姓特贡的人家.其中娅卡大妈同几个儿子住在一起.娅卡大妈身染重病,儿子们焦急万分.巫师库兰德罗告诉他们,想治好老太太的病,就要砍下萨卡通全家人的脑袋,几个兄弟果然杀死了萨卡通一家老小八口人,老太太的病也痊愈了.原来正是萨卡通出售了杀害加斯巴尔的毒药,萤火法师通过娅卡大妈的儿子之手实现了第二次复仇.在得知特朗希托斯村出了人命案以后,戈多伊上校带领人马赶去处理.夜行山路,气氛十分恐怖.返回时,路经阴森可怖的腾夫拉德罗谷.突然在戈多伊上校头顶上出现了三道包围圈.第一道是成千上万只夜猫子的的眼睛;第二道是成千上万颗巫师的脑袋;第三道是数不清的丝兰花.三道包围圈紧紧困住戈多伊上校和他手下的人.突然,火光一亮,腾夫拉德罗山谷里升起一片大火,把戈多伊上校等人活活烧死,侥幸逃出的人又被特贡兄弟开枪打死.第三次复仇终于成功了.在萨卡通全家遇害的时候,只有一个小女孩儿躲在床下,幸免于难.瞎子戈约·伊克把孩子救出,给她起名叫玛丽娅·特贡.过了些年,玛丽娅·特贡长大了,嫁给了戈约·伊克,为他生下两个孩子.一天,玛丽娅·特贡带着两个孩子不辞而别.瞎子沿街乞讨,寻找妻儿,吃尽了苦头.最后,遇上江
湖医生库莱夫洛大夫.大夫用刀子为戈约·伊克刮眼,使他重见天日.戈约·伊克扮成小贩模样,走街串巷,继续寻找妻儿.有一次,他喝醉了,被人错当成私酒贩子.草草审讯后,被押送到靠近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孤岛上的普埃托古堡去服劳役.话分两头.在圣·米格尔·阿卡坦镇上有一个名叫尼丘·阿吉诺的邮差.此人忠于职守,送信特别快当.据说,他离开小镇后,就变成一只野狼.尼丘也碰上了同样的事情.他的妻子恰圭塔也是不辞而别.听人说,当时正在流行一种怪病,叫"蜘蛛狂".染上这种病的妇女全都弃家出走.尼丘为寻妻子东奔西走.路上遇见一个老头儿,说知道他妻子在哪里.尼丘跟老头儿走了,把要送的信件全部遗失.此事在小镇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脚夫伊拉里奥·索卡雍奉命寻找尼丘.在经过阴气森森的玛丽娅、特贡峰的时候,他仿佛看见了化作野狼的尼丘先生,但他未向任何人透露.尼丘虽然忽而是人,忽而是狼,但他还是不顾艰险地寻找妻子.一天,他遇上了一个满头蓝发、满手萤光的人.此人自称是萤火法师,愿帮他寻找妻子.尼丘随萤火法师走过"五彩堂",地下洞,经受了三次极其严酷的磨练,还见到了加斯巴尔·伊龙.萤火法师给他讲述了当年在伊龙大地发生的事情,并说加斯巴尔不但没死,反而成为"无敌勇士".尼丘最后来到一家破破烂烂的旅店,为老板娘做工.他的工作是向孤岛上的普埃托古堡送贷.古堡里囚着120名犯人,其中就有戈约·伊克.日月流逝,戈约·伊克服刊期将满的时候,玛丽娅·特贡和她的儿子找到古堡,找到戈约·伊克.最后,尼丘继承下旅店的产业.戈约·伊克和玛丽娅·特贡回到皮希古伊利托村,继续种植玉米.
作品鉴赏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玉米人》是他纯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出的艺术精品.《玉米人》主要描写危地马拉士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斗争,并以此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以前危地马拉社会的广阔的生活领域.危地马拉是古代码雅一基切人的故乡.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危地马拉以后,土著印第安人一直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为受压迫的印第安人鸣不平,是许多拉美进步作家作品的主题.阿斯图里亚斯十分熟悉印第安人的历史、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对印第安人寄予满腔同情.作为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他急切地希望社会正义得以伸张,使土著居民尽快摆脱悲惨的处境.书中在描述以加斯巴尔·伊龙为首的印第安部落和以冈萨涪·戈多伊上校为首的骑警队之间的壁垒分明的斗争时,作者显然是站在印第安人一边的,当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还没有提供实践的答案.阿斯图里亚斯的答案是:反抗精神不死,坚持不懈地反抗下去终究会战胜压迫者.这个答案自然显得空泛、抽象,但比起某些土著主义印第安文学作品来,还是积极、乐观的.作者没有把他的笔触局限于描写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斗争,而是从山区写到平原,从乡村写到集镇、城市,在读者面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本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危地马拉城乡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的真实面目.小说一开头,阿斯图里亚斯就描写了一个似梦非梦、亦梦亦党的场面,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一片迷离惝恍的气氛中.接下来,作者采用虚实交错的笔法,把现实、梦境、神话、幻觉..熔为一炉,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实实在在或离奇古怪的故事.在结尾处,作者一方面感情真挚地叙述戈约·伊克历尽艰辛终于合家团聚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插入尼丘忽而是人、忽而是狼的荒唐情节.这样,首尾呼应,通体和谐,全书笼罩着一片或隐或现的"魔幻"迷
雾.这套写法看来相当怪诞.有的地方神神鬼鬼,显系虚构,有的地方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青年时代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把这一文学流派关于写潜意识、写梦幻、写事物的巧合的主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其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超现实主义的框框之内,而是追求反映和表现本国的现实.拉丁美洲这块大陆的确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自然现象、历史社会现象都很奇特,其中就有一些至今难以解释的谜.古代印第安人流传下许多神话传说,不少传统的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今天的印第安人群落中.阿靳图里亚斯除以普通人的思维反映和表现一般易于理解的现实之外,还从印第安人特殊的视角观察现实,描写现实.例如,印第安人认为人神相通,梦幻和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作者把印第安人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称为"二元观");再如,印第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保护他的动物,每个人可以变化成保护自己的动物,这种动物叫"纳华尔",这种主张叫"纳华尔主义".阿斯图里亚斯未必信仰印第安人的这类观念,但是无疑地他喜爱这种原始的、质朴的观念以及印第安人祖辈流传的美丽的神话——例如,人是玉米做的、玛丽娅·特贡峰的神秘莫测,等等——,并把这些巧妙地、圆熟地运用到《玉米人》的创作中去.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确大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描写迷茫、恐怖、肃杀、神秘这类场面时,显得十分得心应手.例如,第八章描写查洛·戈多伊上校和塞昆迪诺·穆苏斯少尉夜走山路,作者把现实与幻觉、景物与神话、生物与无生物交插在一起,渲染出一片恐怖的气氛.此外,作者还使用了许多新奇别致时比喻,把松林比作木囚笼,把月光下的林间小路比作闪闪发光的蟒蛇的鳞皮,把照在行人手上的亮光和暗影比作爬动的蜘蛛,从而把人的恐怖感完全具体化了.
(刘习艮)
尼加拉瓜文学
塞·拉米雷斯神灵的惩罚(1988)
作者简介塞尔希奥·拉米雷斯(1942—)尼加拉瓜作家、政治活动家.
1942年出生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个普通农民.1959年,他到尼加拉瓜第二大城市莱昂学习法律专业.1960年,发起"幸运"文学运动,并主持出版《幸运》杂志,提倡文学为人民的事业服务.1964年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学生运动.1970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光辉的时代》.70年代,他因进行反对尼加拉瓜独裁统治者索摩查的斗争,被迫流亡国外.1975年在德国写完第二部长篇小说《你害怕流血吗?》以后,回到了尼加拉瓜,并立即在组织上参加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他很快成为"12人集团"的重要成员,负责为尼加拉瓜革命争取国际声援工作,准备武装起义.1977年到1978年,转入了十分复杂的地下斗争,1979年,尼加拉瓜人民在桑地诺解放阵线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长达40余年的索摩查独裁统治,取得了革命胜利.1984年举行全国大选,拉米雷斯当选为尼加拉瓜共和国副总统,任期六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全力开展政治活动,经历了一个"创作沉默时期".从1985年起,他一方面处理繁忙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先是写了一本叙事文学作品,题目是《你在尼加拉瓜》.从1985年9月起,动手写《神灵的惩罚》,先后花去两年的时间,五易其稿,写出这部40万言的鸿篇巨制.1989年,拉米雷斯又以里韦拉·金特罗少校的事迹为基础创作了《佐罗的标记》,同样获得广泛的赞誉.1990年2月,在新一轮大选中,地桑诺阵线失利,查莫罗夫人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塞尔希奥·拉米雷斯不再担任副总统职务,但他仍是拉美"爆炸后文学"中引人注目的作家.
内容概要1933年,在尼加拉瓜第二大城市莱昂连续出了三桩人命案.
从2月13日到10月9比危地马拉美丽的少妇玛尔塔·赫雷尼加拉瓜可爱的姑娘玛蒂尔德·孔待雷拉斯和尼加拉瓜富商卡门·孔特雷拉斯先后暴卒.根据莱昂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议论,马里亚诺·费亚约斯法官认为杀害三条人命的凶手是危地马拉年轻的律师、玛尔培的丈夫奥利韦里奥·卡斯塔涅达.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法官决定将他逮捕,关进第21监狱.围绕着"卡斯培涅达案",社会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见.有人认定他是杀人狂;有人认为他是无辜者.而卡斯塔涅达则矢口否认他有犯罪行为.法庭开始调查、取证,各地记者纷纷发表采访报道.在普里奥酒家专门议论人们隐私的"舌头桌"上,人们也在议论纷纷.一时间,"卡斯塔涅达案"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奥利韦里奥·卡斯塔涅达是何许人也?他是个刚从法学院毕业的年轻律师,风流倜傥,仪表堂堂,经常出入于菜昂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1931年3月27日,为了求学,他和妻子玛尔塔一起来到莱昂,住在"省城旅馆",和卡门·孔特雪拉斯一家人交往甚密.孔特雷拉斯的妻子芙洛拉是位漂亮的中年妇女,精明强悍,掌管着"拉法马"商店.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玛蒂尔德,小女儿叫玛丽娅·德尔·皮拉尔.1932年11月18日,应孔特雷拉斯先生之邀,卡斯塔涅达夫妻搬到孔特雷拉斯家中居住.居民中,尤其在"舌头桌"上,对年轻的律师和孔特雷拉斯家的两应小姐之间的关系流言甚多.在玛尔塔一再坚持下,卡斯塔涅达夫妇于1933年2
月8日搬到另一处地方居住.五天后,玛尔塔突然死亡.关于玛尔塔的死因,猜测颇多.奥利韦里奥说她因子宫出血过多而死.德高望重的达比希雷大夫诊断为"恶性热病致死".但是,人们仍然提出许多疑点.按照这些疑点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卡斯塔涅达为了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合用毒药害死了自己的妻子.3月17日,卡斯塔涅达毕业后返回危地马拉.此时,危地马拉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政治动荡.反动军官豪尔赫·乌维科上台后,推行血腥镇压政策.据传,卡斯塔涅达回到危地马拉后,立即着手组织"民主救国党",而且偷运武器,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为此,被当局驱逐出境.7月22日,他抵达·哥斯达黎加的蓬塔雷斯港,旋即去首都圣约瑟.赶巧芙洛拉和玛丽娅也在圣约瑟.三人相会后,一起呆了两个月.9月26日,又一起回到尼加拉瓜.卡斯塔涅达本打算住在"省城派馆".但孔特雷拉斯一家人一再相邀,遂又下榻在他们家中.不到一周的时间,玛蒂尔猝然去世.玛蒂尔德之死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转弯抹角地说,卡斯塔涅达钟情于玛丽娅,势必加害于对他纠缠不休的玛蒂尔德.达比希雷大夫及时检查了玛蒂尔德吃剩下的东西,仍未发现有任何毒物.而此时即有人断言:不逮捕卡斯塔涅达,还会有人丧命.过了一周,卡门·孔特雷拉斯果然命归黄泉.费亚约斯法循认为事情紧迫,即派警察局长安纳斯塔西奥·奥蒂斯上尉率人将卡斯塔涅达逮捕入狱.社会与论大哗,两派争论空前激烈.法庭审讯开始了.对同一件事,被告和证人各执一词:不同证人提供的证词大相径庭;同一个证人在不同时间的说法前后矛盾,出庭作证和私下议论互相牴牾,有人故意夸大某些情况,有人故意隐瞒一些事实..审来审去,还是一笔胡涂帐.反对卡斯塔涅达的人找来了大量材料,企图证明他一生作恶多端.拥护卡斯塔涅达的人则极力说明他生性善良,乐于扶危济困,经过一个多月的开庭审理,法官于11月28日宣判:为了能和玛丽娅·德尔·皮拉尔结合,奥利韦里奥·卡斯塔涅达用马钱子碱毒死妻子玛尔塔和情人玛蒂尔德;为了继承遗产,又毒死了未来的岳父卡门·孔特雷拉斯.因此,他犯了杀害近亲罪和用残酷手段杀人罪.卡斯塔涅达则于12月6日当堂宣读了一份书面材料,揭露了卡门·孔特雷拉斯企图通过他向市府成员行贿,争取市府批准签订损害民众利益的提高水价的新合同;揭发芙洛拉夫人强求与他通奸.他还表示,在他朋友手中保存着一批信件,在卡门先生的保险柜中保藏着帐册,这些材料一旦公之于世,即可找到真正的凶手.另外,他还向记者表示,如果他遇害,那将是一次政治谋杀.其实,他的命运早已安排定了.就在审判开始后不久,奥蒂斯上尉已经向法官交代:危地马拉独裁者要的是政敌奥利韦里奥·卡斯塔涅达的脑袋,12月24日,正当万家欢度圣诞节前夜的时候,奥蒂斯上尉导演了一出假越狱的丑剧.他要监狱看守故意放掉卡斯塔涅达,随后又将他逮捕.接着,又以搜寻同案犯为借口,把卡斯塔涅达带到一个荒凉的公墓.在公墓里,让他寻机逃跑,命人用机枪把他打死."卡斯塔涅达案"就此不明白地结束了.人们说了这么多话,谁说的是真话?谁在撒谎?卡斯塔涅达究竟是杀人凶手,还是无辜者?这些问题只能留待读者去思考了.惯于寻根究底的记者向奥蒂斯上尉提出了许多问题,得到的只是含糊不清或强词夺理的回答.12月31日,莱昂市郊的火山迸发.火山抛出的灰烬纷纷洒落在市区,盖住了屋宇和街道.官员、市民只好各自逃生.这就是神灵的惩罚吗?
作品鉴赏据塞尔希奥·拉米雷斯说,在1985年9月他动手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本想写成一部像美国侦探小说家钱德勒(1888~1959)和哈米特
(1894~1961)的侦探小说式样的惊险小说,篇幅在100到150页之间.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构思不断变化,内容不断扩大.到了1987年8月,他终于五易其稿,完成了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神灵的惩罚》取材于发生在30年代的一桩案件.这固然是因为作者熟悉这件案子,同时也因为30年代是中美洲社会激烈变动,阶级斗争空前尖锐的时代.拉米雷斯紧紧抓住案情曲折复杂的"卡斯塔涅达案"的基本线索,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向读者讲述了一起由危地马拉独裁者和尼加拉瓜独裁者互相勾结制造出来的典型的"政治谋杀案".在叙述这一案件的过程中,作者以锋利的笔触刻画了政界、军界、司法界、商界、学界、报界、医务界等社会各色人等,细腻地描写了30年代尼加拉瓜的市井风情、风俗习愤、节日礼仪..总之,从《神灵的惩罚》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一波三折的破案故事,而是90年代中美洲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丰富多采的社会风貌.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卡洛斯·富思特斯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把这部小说称作是"真正的中美洲微形万花筒".1989年10月,第一届世界侦探文学作家代表大会决定把最高奖"哈米特奖"投予塞尔希奥·拉米雷斯,褒奖他的这部小说.但是,拉米雷斯一直不同意把《神灵的惩罚》归入某种类型,他说自己的小说是一部"反类型小说".根据作者解释,所谓"反类型小说"是指那些发挥了各种类型小说的特点.因而难以归入某种类型的小说.把《神灵的惩罚》看做是一部侦探小说,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它讲述的是一个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动人心魄的侦破凶杀案的故事.其次,作者圆熟地运用了设置悬念、故布疑阵、层层剥笋等这类侦探小说惯用的手法.但是,它和普通的侦探小说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没有一个揭开谜底,"水落石出的结局,而是留下不少疑团,让读者去思索.小说结局的模糊性恰恰符合当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现实,那里对谁人有罪的判定,既不以事实为依据,也不以法律为准绳,而是服从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政局不稳定,当权者滥用权力,执法者无法无天——的需要.另外有人把《神灵的惩罚》归为"政治小说"、纪实小说、风俗小说,甚至爱情小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完全涵盖这部小说的特征.《神灵的惩罚》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作者对头绪纷繁的素材进行了精巧的艺术加工.全久久电子书括4部分48章,外加一个"尾声".很明显作者心目中有一幅巨大而清晰的总体构思蓝图;而在叙述形式上,作者采用了"多点切入"的手法,在各章之间以及每一章内部运用了跳跃式的大幅度时空交错的写作技巧,打乱了时间的自然顺序和空间的截然分割,用"闪回"、倒叙、插叙等办法重新剪辑安排素材,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艺术效果.同时,作者又不厌其烦地标明事情发生的年代、月份、日期,甚至钟点,使人读起来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神灵的惩罚》从1988年4月8日起以"连载小说"的形式开始在尼加拉瓜《新日报》的周末文化增刊上发表.按照"连载小说"的要求,作者在每一章里讲述"卡斯塔涅达案"的一两个、两三个细节,不断形成扣人心弦的小高潮.他没有使用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以某个细节为中心大量引用不同时间的审讯记录、证人证言、验尸报告、书信密札、剪报材料、私下略谈..把事件的客观进程、不同人物相同或相悖的看法以及作者的见解糅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使人觉得真假难分,虚实莫辨,只有自己去琢磨,去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这部小说的语言丰富多采,干净利落.小说中出现了上百个人物,文化水平、职业、年龄、性格各不相同,用语自然也大有区别,作者均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
闻其声如见其人.拉丁美洲一些文学评论家称赞这部小说"是语言的杰作".(刘习良)
古巴文学
阿·卡彭铁尔人间王国(1949)
作者简介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古巴小说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外交活动家.父亲是法国建筑师,爱好文学;母亲是俄国人,曾学医,并通音乐.1921年入哈瓦那大学工学院攻读建筑,同时学习音乐.1922年父亲破产,父母离异,不久即辍学,全力投身新闻、艺术评论及文学创作.1922年起,正式发表作品.1924年,任古巴《公告》杂志编辑部主任.1926年,应墨西哥政府之邀,参加拉丁美洲新闻家代表大会,以年青有为、见解精辟、笔锋锐利博同行赞赏.1928年,与著名诗人马里内略等创办《前进》文学期刊.同年因反对马查多独裁统治被捕入狱.狱中写长篇小说《埃古·扬巴·奥》(古巴黑人士语,意为"耶稣,拯救我们!")初稿,描绘了古巴黑人带有浓重魔幻色彩的生活.该书于1933年在西班牙出版.出狱后卡彰铁尔流亡法国.1943年移居海地.1945年去委内瑞拉,从事新闻及教育工作.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回国.曾历任古巴全国文化委员会副主席、作家和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出版局局长、驻法大使.1975年获墨西哥雷那斯图国际文学奖,1977年获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79年获法国梅迪契最佳外国作品奖.卡彭铁尔是拉美文坛提出"神奇现实主义"的第一人,他认为整个拉美历史即神奇现实的编年史,作家可熔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寓言、理性与想象、生与死于一炉,冶炼出既有神秘的魔幻色彩、又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迷失的足迹》(1958》、《启蒙世纪》(1962)、《方法的根源》(1974)、《巴罗克音乐会》(1974)、《春天的献祭》(1978)、《竖琴与阴影》(1979),中篇小说《人间王国》(1949)、《追踪》(1956),音乐评论集《古巴的音乐》(1964)等.
内容概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白人殖民者统治下的海地.黑奴蒂·诺埃尔亲眼目睹了拉丁美洲这个唯一的黑人岛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嬗变.在勒诺芒·德梅齐老爷的庄园里,黑奴们干的活儿又苦又累.一天,从西非被掳来的曼丁哥黑奴麦克康达尔的右臂被卷进榨糖机的辊子里.蒂·诺埃尔操起一把刀,砍断了把马和机器杆拴在一起的皮绳.麦克康达尔把辊子往相反的方向推,抽出了被碾碎的胳膊.截肢伤愈后,干不了重活的麦克康达尔被派去照管牲畜.每天天不亮,他就把牛群赶出畜栏,带到山上去放牧.在放牧时,他在山上发现了毒树叶、毒草和毒蕈,便采撷起来,装进一个用来经揉制的牛皮缝成的口袋.他跑遍了平原上所有的庄园,带领受尽欺凌的黑奴机智顽强地向庄园主进行反抗:使毒物在绊根草和苜蓿中扩散,混进成捆的草料中并落进牲口槽,大面积地侵袭牧场和牲畜圈.于是,牛、马、羊成群倒毙,尸腐肉烂,苍蝇糜集,恶臭熏天;毒物还巧妙地散布在杯子、汤锅、药瓶、面包、水果、酒和盐里,蠢笨的庄园主们纷纷中毒身死..气急败坏的庄园主们疯狂进行反扑.他们对黑奴们严刑拷扛以追问究竟,一天,庄园主威胁一名黑奴说要把火药塞进他的屁股,那个嘴封得不紧的黑奴终于供出了麦克康达尔.毒物的来源既被弄清,也就停止了它的攻势.庄园主们有了喘息的机会,他们派出巡逻队四处搜寻麦克康达尔的踪迹,但独臂人始终下落不明,因为他神通广大,能变成种种禽兽鱼虫来保护自身和监视白人殖民者的行动,逃脱他们的迫害.他有时长出翅膀,有时化成游鱼,有时奔

当前:第30/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