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2/34页


巴西文学
吉・菲格雷多伊素(1953)
作者简介吉列尔梅・菲格雷多(1915―)是巴两现代著名剧作家,生于圣保罗,后在里约热内卢上学.他父亲是一名军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因反对法西斯专制而长期入狱.菲格雪多从13岁起当记者,继承了父亲的战斗传统,以笔作武器,宣传民主自由的思想.1936年起,对文学产生兴趣,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但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剧作多以古希腊神话故事为题材,并溶入人生哲学和巴西现实.其第一个剧本《格基瓦夫人》描写诺曼列奥弗利克伯爵夫人忍受侮辱,牺牲自己,从而使同胞们得到平安和幸福的故事.第二个剧本《神在家里过夜了》是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格拉库利斯的奇妙诞生为题材而写成的.著名寓言剧《伊索》(又名《狐狸与葡萄》)发表于1953年,曾获巴西国家金盾奖章及最优秀剧作家奖,作者因此而脐身于现代世界优秀剧作家的行列.1961年发表另一个重要剧作《疯子》,作品描写一个政治家的没落.其他主要作品还有散文《两个聊天的人》(1962),小说《巴黎蒂尔西街十四号》(1975)等.此外还翻译过莎士比亚,萧伯纳等人的作品.菲格雷多曾当过外交官,担任过巴文西学戏剧教授和巴西作家协会主席.
内容概要(第一幕)萨摩斯岛克桑弗之家,女奴梅丽塔一面给哲学家克桑弗的妻子克列娅梳头,一面给她讲述外边发生的奇闻趣事.克桑弗从后门上他吻过妻子之后对她说,他又给她带来一件礼物,随即唤进一个奴隶,他便是相貌丑陋然而聪明机智的伊索.克列娅嗔怪这件礼物的丑陋,伊索则从容不迫地给她讲了个狐狸见狮子的寓言,得出结论说,人们的眼睛会逐渐习惯于丑陋的东西.紧接着又给她讲了个老虎与狐狸比美的寓言,说明自己的美不在外表上,而在心灵里.在回归萨摩斯岛的途中,伊素多次帮助克桑弗摆脱困境,为了换取自由,他把找到的财宝全部交给了主人,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严厉的惩罚.趁克桑弗离开的机会,克列娅主动提出释放伊索,但伊索不要这种牺牲他人而得来的自由,他给她讲了个《狐狸与葡萄》的寓言.这时,克桑弗兴冲冲地回来,带来了他的朋友阿格诺托斯卫队长,并置酒款侍.席间,克桑弗让伊索去市场上买最好吃的东西.伊索买来一盘清蒸舌头,克桑弗非常满意,说这是世界上最情美的食品.但接下来第二道莱是舌头,第三道莱是红烧舌头,主人发火了,伊索则说,舌头是科学的钥匙,真理和理智的武器,世界万物都是用人的语言所创造的,而语言还要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没有舌头,则什么意思也表达不出来.克桑弗听罢高兴至极,又让伊索再去市场上把最坏的莱买来.片刻之后,伊索还是端来一盘舌头,主人又发火了.伊索不慌不忙他说,舌头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它是一切阴谋的源泉,一切争论的开端,它能撒谎,掩饰,颠倒是非,诱人堕落,克桑弗又被说服了.他醉醺醺地向卫队长宣称,他是一个富翁,又有这样聪明的一个奴隶,真是幸福得能喝掉世界上的所有美酒,能把整个大海喝干.卫队长摇手否认,克桑弗则坚持己见,并固执地要和卫队长打赌,于是,两人当即立下字据.大醉中的克桑弗还扬言要烧死自己的妻子.(第二幕)第二天早晨,清醒过来的克桑弗见妻子已经弃他而去,便绝望地大喊大叫,询问伊索有何办法找回妻子,伊索提出只要给他自由,他可以为他找回妻子,克桑
弗满口答应.于是,伊索为主人买回许多结婚用品,克列奴闻知此事,果然回到了丈夫身边,伊索要求主人兑现诺言,给他自由.克桑弗无理狡辩,他让伊索到门口去看天空,如果那里正巧出现两只喜鹊,他便给他自由,伊索的愿望再次落空.克桑弗吻过妻子,到学校去了.这时,克列娅请求伊索爱她,拥抱她,以此作为对言而无信的主人的报复.但伊索拒绝了她,他又一次给她讲了《狐狸与葡萄》的寓言,而这次却是狐狸没有理睬那熟透了的葡萄,这使克列娅老羞成怒,决心对他施行报复.正在此时,克桑弗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急呼伊索救他,发誓愿以自由为交换条件.原来,前一天他与卫队长打赌喝掉大海的诺言今日要兑现,否则,他将失去所有财产.克列哑却插话要求丈夫惩罚伊索,因为伊索试图引诱她.但克桑弗对此并不理会,他一心想着怎样保住自己的财产.在克桑弗再三恳求下,伊索终于告诉他,你既然答应要喝掉大海,那就强调"大海"这两个字,只有大海,没有那汇流进它里边的河水.克桑弗恍然大悟,随即向外走去.他不仅没有给伊索自由,反而屈服于妻子的要挟,命令奴隶阿比西尼亚鞭打伊索.(第三幕)阿比西尼亚站在舞台中间,双手交叉.女奴梅丽塔见四下无人便趁机挑逗他.此刻克列娅恰巧从外面进来,见此情景,她鼓动女奴去勾引她的丈夫,自己则汀算和将要获释的伊索一同出走.紧接着,克桑弗同卫队长上,卫队长代表人们的意志,要求克桑弗给伊索以自由.克桑弗却百般抵赖,拒不践约,以致妻子以离开他相威胁,他才写下文书,同意释放伊索.伊索即刻背起小行囊,告别了众人.伊索走后,克桑弗学着伊索的样子,给克列证讲寓言,但他的神志腔调都远逊于伊索.正在他发愁讲完伊索的寓言之后怎么办时,伊索被守卫队押回来了.原来,伊索给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们讲了个《蝉与甲虫》的寓言,祭司们认为他侮辱了阿波罗神庙,便把他抓了起来,并偷偷将一金器放入他的行囊,栽赃陷害他.偷金器是犯罪行为,按法律规定,自由人犯了罪,就把他从悬崖的顶端抛下无底深渊,奴隶犯了罪,则可由其主人酌情惩处.为此,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们前来征求克桑弗的意见.克桑弗夫妇满心欢喜,他们正想把伊索作为奴隶留在身边,然而伊索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克列娜说,他之所以没有亮出获释文书是为了在临死前再见她一面.说完,他一手拿起盒器,一手拿着那张使他得到自由的文书,毅然走向门民最后一次给大家讲了《狐狸与葡萄》的寓言,得出结论说,知道吗?你门是自由的!无论哪一个人都成熟得可以得到自由了,而且只要是需要的话,就能为它而死.对于爱情,对于生后来说,我还太年轻而嫩绿!但对自由来说,我已经成熟了,我是自由人.随即,迈开果敢的步伐朝着为自由人准备的深渊走去..
作品鉴赏《伊索》是一出闪射着哲学智慧光芒的历史剧,也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自由之神的赞歌,它具有阐释不尽的深远意义和体味不完的悠长韵味.本剧以古希腊奴隶寓言家伊索的生活遭遇为基础,塑造六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井通过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写出了"伊索"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的宏伟气魄和崇高意志.伊索是个奴隶,或者说,比奴隶还不如,因为他是被作为奴隶商人的添头奉送,白饶给买主克桑弗的.伊索地位低下,相貌丑陋,但是在奴隶主面前,他丝毫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克桑弗的妻子克列娅嗔怪丈夫这件礼物的丑陋,他便给她讲了个《老虎与狐狸比美》的寓言,说明自己的美不在外表上,而在心灵里,克列娅为伊索那些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所倾倒,又因丈夫拒不兑现诺言而为伊索打抱不
平,她主动提出放走伊索,但伊索不要这种以牺牲他人而换来的自由,于是他给克列娅讲了个《狐狸与葡萄》的寓言.当伊索为克桑弗找回妻子,克桑弗再次违约后,克列妩鼓动伊索爱她,拥抱她,并担保她会说服丈夫给他自由,但伊索认为自由是纯洁的东西,只能用纯洁的手去接触它.他又给她讲了《狐狸与葡萄》的寓言,而这一次却是狐狸没有理睬那熟透了的葡萄.伊索执着地追求自由,但他决不要别人施舍的自由,这与女奴梅丽塔追求自由的手段形成鲜明对照.梅丽塔也在追求自由,她想成为又自由,又有钱,又被人爱着的女人,但她的最终目标只是希望挤走女主人,跟男主人结婚.这同伊索所追求的目标相差甚远.克桑弗号称哲学家,他虚伪,自私,不学无术,作者将他作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代表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三幕是全剧的高潮.伊索历尽曲折,终于获得了自由,但由于他讲了个《蝉与甲虫》的寓言而冒犯了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们,当即被栽脏陷害,从而把他推向了生与死的矛盾焦点之中.本来,只要伊索藏起获释文书,承认自己仍是奴隶,便可以安然地活下来,但伊索一生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把真理和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而果断地选择了对自由人的惩罚,大义凛然地朝着为自由人准备的深渊走去.他再一次给大家讲了《狐狸与葡萄》的寓言,告诉大家,发绿的葡萄已经成熟,而在场的每个人都成熟得可以得到自由了,而且只要是需要的话,就应该为它而死.此剧的中心思想是歌颂自由与人的尊严,要求解放被束缚着的、真正具有无比智慧和创造力的普通人.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反对奴役压迫,争取民主进步的斗争凤起云涌,作者菲格雷多以其出色的戏剧创作加入了这一斗争洪流.他在《伊索》中,运用隐喻的语言和手法尖锐地讽刺扣揭露了现代殖民主义者和新寡头政治的狰狞面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凝结着血泪的笔触,谱写了一曲奴隶解放的赞歌,伊索对自由的呼唤,传达了被压迫和奴役的人民的心声.
(胡真才)
若・亚马多加布里埃拉(1958)
作者简介若热・亚马多(1912―),巴西小说家、巴西文学院院士.
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生于巴伊亚州伊塔布纳市.少年时期曾在可可种植园生活.1930年入里约热内卢大学攻读法律,两年后因经济困难辍学.1936年起,因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1945年任《圣保罗报》主编,当选国会议员.1948年被国会开除,流亡欧洲.18岁起发表作品,名著有长篇小说20余部,中短瞩小说、诗集、剧本、传记、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数十种,发行总数逾4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外国文学.其作品有五个方面:1,描写巴伊亚城市和农村的苦难生活,如《可可》(1933)、《汗珠》(1934);2.刻画海员和渔民的遭遇,如《拳王的觉醒》(1935)、《死海》(1936)、《沙滩上的船长们》(1937);3.政治人物传记,如《希望的骑士》(1942);4.刻画巴西庄园主掠夺土地的史实、资本家并吞上地的过程以及破产农民和失业雇工的苦难,如三部曲长篇小说《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饥饿的道路》(1945);5.社会风俗小说,如代表作《加布里埃拉》(1958)、《金卡斯之死》(1959)、《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乡姑蒂埃塔》(1977)等.亚马多晚年乃笔耕不辍,1984年还出版一部长篇小说《大埋伏》.
内容概要1925年春,巴西巴伊亚州伊列乌斯市.近年来,随着可可产量的不断提高,伊列乌斯市正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年轻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是首都里约热内卢人,他一个哥哥是国会议员,另一个哥哥是大企业家.蒙迪尼奥不愿守在家里过公子哥儿的生活,他立志靠个人的努力去开辟自己的前程,便独自来到伊列乌斯.他眼界开阔,力主革新.在他的努力下,市内铺上了柏油马路并买来汽车,成立了"进步俱乐部",出版了该市第一份报纸《伊列乌斯日报》,创办了经营该市与另一城市伊塔布纳之间公路客运业务的运输公司,还计划疏通港口,以便直接出口可可赚取外汇,给伊列乌斯带来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然而,蒙迪尼奥这些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进步措施却遭到了以州仪员拉米罗上校为首的地方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百般阻挠.拉米罗82岁,伊列乌斯初逮时期,在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野蛮激烈的武装械斗中,成为大庄园主们的首领.他曾两次出任市长,现为该州议员.他的全身像至今还挂在市政大厅.20多年来,以拉米罗为首的一批人以该市开创看自居,发号施舍,控制着市政大权.他们对新生事物总看不顺眼,极力反对.近来,拉米罗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蒙迪尼奥这个外来客竟然不听他的指挥.心中极为恼火.雨季结束的前一天,公路运输么司为庆贺首次通车成功,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地方头面人物,酒店老板纳西布觉得这是讨好两地主顾的极好机会,慨然答应承办宴席.不料事不凑巧,他的厨娘辞职出走告老还乡了.纳西布四处奔波,无意间在人方雇下了自称能做一手好菜的混血姑娘加布里埃拉.这个原来蓬头垢面的乡下姑娘来到纳西布家,经过梳洗,竟出落成一位长着肉桂色皮肤、散发着丁香浓郁味道的漂亮少女!而且,她做的饭菜果然十分可口.纳西布不由得喜出望外.宴会如期举行.拉米罗和蒙迪尼奥两派头面人物都践约赴宴.两派都回避谈论《伊列乌斯日报》上前不久发表的抨击拉米罗、赞扬蒙迪尼奥的文章,席面上没有发生不快事端.纳西布如释重负,他轻松愉快地回家,送给加布里埃拉一件新衣,姑娘含羞投进了他的怀抱..拉米罗百般阻挠疏通港口,并亲赴该州
首府说服州长反对.蒙迪尼奥则利用哥哥的影响奋力反击,最后还活动总统干预此事,工程师终于来到伊列乌斯.后拉米罗施出种种手腕进行破坏,但均未得逞,疏通港口得以顺利进行.蒙迪尼奥决定进一步向拉米罗挑战,宣布竞选联邦国会议员.他把表面上听命于拉米罗,实质上不满拉米罗家长式专横作风的伊塔梆市市长拉到自己一边,争取获得两市市民的支持.拉米罗获悉后恼羞成怒,策划暗杀市长.市长遇刺受伤住院.消息传开,舆论大哗,形势对拉米罗极为不利.纳西布时竞选中两派斗争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加布里埃拉如何能具备一个贵妇人的气质,如何经营他的新餐厅.哪知加布里埃拉在与纳西布结婚之后因不惯所谓"上等人"的生活而与他的好友托尼科有私,纳西布盛怒之下把加布里埃拉痛打一顿逐出家门.加布里埃拉很为自己使纳西布伤心而难过.虽然不少男子这时纷纷向她表示爱慕,并许以重金、土地和旁产,但均被她一一回绝,她一心想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纳西布的厨房继续为他洗衣做饭.纳西布的新乐厅就要正式开张了.他虽然从首都用高薪雇来了一名新厨师,但当地人却一点也不喜欢他做的饭菜,何况,就在餐厅正式开业的前一天,厨师突然被从首都来的一伙人强行押走.一筹莫晨的纳西布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决定重新雇用加布里埃拉.烹饪技艺高超的加布里埃拉重新回到纳西布的厨房,二人重温旧情.竟选激烈进行,拉米罗猝然去世.其支持者们感到至此已尽完了朋友们的义务,就一致决定也支持蒙迪尼奥.正式选举前的第三天,港口工程竣工,蒙迪尼奥和拉米罗主前最好的朋友阿曼西奥两人在全市欢腾声中把第一袋直接从该市出口的可可装进船舱.伊列乌斯市从此更加兴旺.
作品鉴赏《加布里埃拉》(原著书名为《味似丁香、色如肉桂的加布里埃拉》)出版于1958年,是亚马多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也是作家5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小说面世后,立即受到巴西文艺评论界的高度赞扬和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连环画,还被编排成音乐舞蹈节目在狂欢节上演,几达家喻户晓的程度,旋即,又被译成别余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本篇小说以1925年巴西东北部地区盛产可可的伊列乌斯市为背景,通过主张革新的进步力量与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之间的一系列斗争,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了伊列乌斯市的发展过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20世纪初期,从巴西各地来的冒险家们纷纷涌人伊列乌斯,为了争夺土地,彼此间展开了令人恐怖的、激烈而又野蛮的搏斗.一些家族雇用凶残的武装打手,通过杀人放火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暴行,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在无数的尸首上面开辟出一片片可可种植园,成了当地为所欲为、主宰一切的大庄园主.小说中的拉米罗上校就是这样的人物.以他为首的一批大庄园主一直以伊列鸟斯开创者自居,控制市政大权,他们顽固保守,对新生事物看不顺限,对革新派恨之八骨.以蒙迪尼电为代表的革新力量反映了巴西社会中下层阶级迫切要求改革的愿望.作家把进步力量和保守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编织成全书的一条主线,而蒙迪尼奥的成功与拉米罗的失败则雄辩他说明,凡是企图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终究是要垮台的.而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小说还有一条副线,即作家有机地安插了酒店老板纳西布与他的厨娘加布里埃拉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纠葛,从而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加布里埃拉虽非小说中的主角,但却被作为书名,地位也很突出.据作家自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名字好叫罢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许多事情都发在1925年春天之雨初晴的第一天:连结两市的公共汽车
试车成功,即将正式运行;运输公司决定宴请包括两市市长在内的地方头面人物,以示庆贺;蒙迪尼奥从首都回到伊列乌斯,决定参加市长竞选;酒店老板纳西布在人市巧遇加布里埃拉,等等,都紧紧吸引着读者.时隔一天,故事便向纵深发展:《伊列乌斯日报》载文抨击拉米罗,赞扬蒙迪尼奥,新旧两派之间的斗争正式公开化:宴会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纳西布和加市里埃拉开始了甜蜜的爱情生活.小说的前两章员然只讲述了两天的活动,然而作家通过众多的线索,开合自如地把各种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并随着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把他们――介绍出场,把伊列乌斯的历史和现状、社会风貌和风俗极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故事情节更为紧张,矛盾层层激化,更为扣人心弦:《伊列乌斯日报》被焚;伊塔布纳市市长被刺;纳西布与加布里埃拉结婚三个月之后分手,从首都聘请来的高级厨师在纳西布的新餐厅行将开业的前一天突然失踪,竞选市长的工作激烈进行;加布里埃拉戏剧性地再次成为纳西布的厨娘,两人言归干好,等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生,使读者爱不释卷,非卒读不可.这正是亚马多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本篇的人物刻画细腻、深刻.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幅幅栩栩如生育血有肉的群像跃然纸上:立志改革创新的可可出口商蒙迪尼奥,专横保守的老庄园主拉米罗上校,不畏强暴、勇气十足的上尉,心地善良,但又一心想发财的纳西市,等等.但加布里埃拉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她个性独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勤劳朴实;她不会装腔作势,不为金钱所动,心灵纯洁无邪.她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宁可继续当老板的厨娘,和他同居,也不愿做他的附属品,受到约束.巴西很多文学评论家把她赞为"巴西人民的化身","巴西整个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妇女形象",是公允扣中肯的,绝非"溢羡之词".另外,在文体结构和布局上,本篇小说也颇为新颖别致.作品分两卷,由4大章8节组成,每卷卷首均有内容提要,而每章前面都有抒情诗文,每节又有醒目的标题,令读者一目了然.作品的章节之间相互照应,每一波谰的兴起都有预先的伏笔,用来烘托和突出主要人物.通过对比、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全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国情调,一如原著书名描绘加布里埃拉的形容词那样,真个是"味似丁香,色如肉桂".
(林一安)
若・亚马多金卡斯之死(1959)
作者简介(见"加布里埃拉v条)
内容概要金卡斯究竟死于何时何地,临终前究竟有无留下遗言,至今众说纷绿.死者亲属断言,他是在清晨安静地死于床上的,并有医生开具的死亡证明为凭.临终时没有任何人在场,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死者生前的一些好友却坚称,他是在其亲属们所说死亡时间的20个小时之亏,从船上纵身跳过大海而身亡的、当时有不少人在场,他们均可作证.金卡斯原在国家某机关供职.工作上忠于职守,在家里也称得上是个温顺的好丈夫和慈祥的好父亲,因此,颇受同事及邻里们的敬重.50岁离职退休的那一年,不知何故,在与妻子、女儿和女婿大吵大闹一顿之后离家出走,并且一去不再复返,甚至连他的妻子去世竟也未肯回家看她一眼,离家之后,他成了一个有名的流浪汉,当地报纸都刊登过他的照片,称他为"流浪汉之王".整整十年,他那放荡的流浪汉生涯不知给原来的家庭带来多少难堪与苦恼.女儿女婿从不肯在孩子们面前提起外祖父的名字,对孩子们来说,几年前金卡斯早已不在人世了.当金卡斯的女儿万达从前来报信的圣像商人口中得知他已死去的消息时,顿时感到如释重负地深深松了口气.据圣像商人讲,是一个黑人妇女清晨来到金卡斯住处时,发现他已经身亡的.万达立刻随同圣像商人第一次来到父亲生前居住的窄小而简陋的房间.金卡斯能在一张又脏又乱的床板上,满面胡须,脸上露出轻浮的微笑;衣衫破烂,一只脚的大拇指露出袜子外面.看到父亲这副流浪汉的狼狐相,衣着华丽的万达感到十分难过和尴尬.她立即着手料理后事,请来医生开具了死亡证明,通知滨仪谊准备棺枢与寿衣.她准备第二天将遗体运回家中,做完沂祷仪式之后和母亲合葬一处.万达的丈夫莱昂纳多、叔叔爱德华多以及姑姑马罗卡斯也先后赶来.协商结果,他们三人都不同意万达的意见,主张就地埋葬了事.金卡斯生前已经给全家带来无数难堪与痛苦,死后何必受他的牵连让全家再受一次拆磨,丢一次丑呢?况且这是要花一大笔钱的.万达终于让了步.于是他们决定万达和姑姑白天守灵,女婿和叔叔夜里替换,第二天就在当地入葬.死者已经整过容,浑身上下都换上了崭新的衣服,房间里还点起了守灵用的蜡烛,万达十分满意,她已尽了作女儿的义务,同时金卡斯给全家带来的耻辱与苦恼也终于彻底结束了.金卡斯突然死去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傍晚下工时分,金卡斯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来到死者房间.万达和姑姑天黑前就回家去了,莱昂纳多和爱德华・多留下来守灵.晚上10点钟,莱昂纳多托词回家,房间里只剩下爱德华多和金卡斯主前的四个好友.当爱德华多得知这四个人将整夜守在这里之后,嘱咐他们天亮之前不要离开,自己先回家休息去了,金卡斯的四个好友围着棺柩做了沂祷,但金卡斯却对此无动于衷.为了使他高兴,他们把金卡斯扶坐起来给他喝酒.酒一落肚,金卡斯的脑袋便一摇一摆,鲁笑颜开.他们又对他议论说,新衣服与其埋在地下烂掉,不如留给他们穿用.金卡斯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把他的新衣服扒去,又换上了原来的服装.恢复了旧貌的金卡斯此时更加高兴了.突然,他们想起水手曼努埃尔今夜要在船上请客,就扶起金卡斯,五个人一起走出房间前去赴宴.主卡斯十分开心,不时地向路上遇到的行人吐吐舌头.今晚与往常不同,酒店和妓院都失去了昔日的喧闹.他们派出一个人前去看个究竟,其余的人就在教堂的台阶上坐下等候.金卡斯躺在台阶上望着月光微笑.一会儿功夫,派出的人
跟着一伙人欢呼着向他们走来,为首的是金卡斯的相好、妓女基特利娅.她穿着一身孝服,由两个女人搀扶着.一见到金卡斯,她立刻挣脱她们的胳膊向他跑来.金卡斯还活着!她就势坐在金卡斯身边,一个劲地抱怨他为什么用假死吓唬人.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一起向海边走去,到曼努埃尔的船上去赴宴.半路上,他们在卡祖扎酒店停下来,想搞一点酒带到船上去.这时酒店里一群烟鬼正在吞云吐雾.金卡斯的头倚在基特利娅胸前,两条腿直挺挺地伸出挡住了过往顾客的道路.据说有个女人走过时曾碰到他的腿差一点绊倒.几分钟后,又有个烟鬼要从这儿走过,请金卡斯把腿收一收.金卡斯佯装没有听见,这个人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什么,还用力推了他一下.金卡斯勃然大怒,一头向他撞去.酒店里立刻发生了一场混战.金卡斯的一伙人大打出手,把烟鬼们统统赶出了酒店.这时人们发现金卡斯躺在地上,头撞在走廊上的一块石头上.他们立刻给他灌了一大口酒.酒一落肚,金卡斯又振作起来.他们离开酒店来到码头.水手曼努埃尔根本不相信主卡斯会死在陆地上,他正在这里等着他们.众人上了船.然后,慢慢驶离码头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又吃、又喝、又唱,只有全卡斯和基特利娅两个躺在船头上.基特利姬吻着盒卡斯的眼睛向他情意绵绵地窃窃私语.突然,乌云涌起,把月亮和星星遮掩了.阵阵海风过后,一场暴风雨立刻降临海上.谁也不知道金卡斯是怎么站起来的,他靠在桅仟上微望地青着翻滚的海浪冲刷船头.一个巨浪劈头打来,把船打入旋涡.船上的人们不禁失声惊叫.一道闪电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人们看到盒卡斯一下子纵身跳进大海,并且听到他的最后的遗言:"我已下定决心,按我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
作品鉴赏《金卡斯之死》原名《死与盒卡斯・贝罗・达阿爪之死》,子1959年4月初版,是亚马多的一部内容比较严肃的中篇小说.小说自问世至今,印行逾40版,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阿拉伯等十余种文字,并曾先后搬上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亚马多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他能不拘文体,而着墨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金卡斯之死》已体现了作家的这一艺术风格.他通过对主人公金卡斯及其家人和流浪汉朋友的勾勒,相当主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当代巴西社会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自长篇小说《加市里埃拉》以来,亚马多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或者说主要描写对象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40年代作品中的所谓英雄人物逐渐为妓女、流浪汉等一类被人们所不齿的人物所代替.作家曾不止一次他说,"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人民,特别是巴伊亚州的贫困人民,是我创作的对象."作家的这一倾向,在中篇小说《金卡斯之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读者不难看出,作家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倾注着深切的同情.作家启迪人们:在病态的社会里,正常的人已经失去人性,而疯疯癫癫的流浪汉以及浪迹烟花的妓女倒还保持着真正的人性.金卡斯原本生活在一个满不错的家庭,成员极为简单:妻子、一个已经嫁人的女儿和他自己.他本人是州财政厅的一位模范的政府公职人员,走起路来斯斯文文,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他工作勤奋,生活检点,简直可以为人师表.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在一次和家人吵架之后,一气之下,毅然出走.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越来越看不惯他的家人的虚伪、自私、贪财和对劳动民众的偏见.他们既看不起流浪汉等下层人民,不屑与之为伍,也反对全卡斯和他的流浪汉朋友来往,更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们知道有这么一位"不体面,的外祖父,免得"辱没家",金卡斯"死"后,他们先是吃了一
惊,但旋即流露出内心中的真情:死了更好,从此,压抑在他们心头的那种耻辱仿佛一块巨石落地,永远也不会折磨人了,可金卡斯毕竟是他们的长辈,表面上还要尽点孝道,在埋葬金卡斯之前,几个还保持着亲缘关系的家属还要守灵,起码让人觉得,他们还出自体面知理之家,可等他们一旦知道全卡斯身边还有他四个生前友好在那里傻乎乎地苦熬黑夜时,便一个个托词溜之大吉了.作家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状如剥笋一般,一层层地把这些"上等人"卑鄙龌龊的五脏六肺向读者清清楚楚地流露开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那些流浪汉和妓女的高大形象:与金卡斯亲属们冷漠无清的态度截然相反,他们在惊悉金卡斯死讯之后,立即感到悲痛和失望.出售炸糕的迷人的黑人妇女帕乌拉在她的货摊前哭成了泪人儿,妓女们悲痛欲绝,"流下了最伤心的眼泪."哭哭啼啼地像失去了亲人,大眼睛基特利娅的哭喊声更是响彻云霄,听了叫人心肝欲裂;金卡斯生前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不是像在胸口上狠狠地挨了一拳,就是长吁短叹,或者嚎啕大哭,总之,没有一个是无动于衷的.对于他笔下所捅摩的人物,诚如作家所言,他是"爱憎分明"的.金卡斯究竟有没有死?小说中的人物固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就是亚马多本人也确实运用了他那支如椽之笔,造成了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说金卡斯死了,也非谣言,因为有人亲眼目睹,有人从大老远来向万达通报,说他在清晨与世长辞,违有人见到他纵身跳进大海,见证人可见是不少的.然而,说他没有死,也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更令人信服.因为这不仅反映了朋友们良好的心愿,而且还揭示了金卡斯的家属们因虚情假意的伪善而感到心虚的一种心态.你看,在万达无可奈何地在为他父亲守灵时,清晰地听到他在骂她:"毒蛇",吓得她脸色煞白.姑姑马罗卡斯则听到她弟弟金卡斯在嘲笑他那肥大的臀部:"屁篓子".金卡斯由他的四个好朋友扶起来,坐好,喝过酒后,他的头摇来晃去,笑得很厉害.然后,由他们扶着,走出家门,他走起路来跟跳舞似的.在去船老大曼努埃尔船上的半道,大伙歇了一会儿,金卡斯则躺下来,仰望夜空.在卡祖扎酒店,金卡斯也"参加了打斗",他"一头向人撞去",但后来躺倒在地,脑袋撞在一块石板上..这一切都烘托出金卡斯又生又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作家的创作初衷,地位卑贱、心地善良、与群众共苦乐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却为"高贵者"所不容,但在他们心里,金卡斯即便"死",又何足惜哉!
(林一安)
埃・维利西奠大使先生(1965)
作者简介埃里科・维利西莫(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约格朗德州的一个名叫上克鲁斯的小城里.由于家贫,中学未毕业便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店员、银行职员,还经营过药店.艰难的生活并未能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从少年时起,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英国的赫胥利,美国的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爱的作家.他曾经把赫胥利的小说《对比》译成葡文介绍给巴西读者.1930年,他开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作,担任《环球》杂志编辑部的秘书和编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偷牛贼》就是同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三年以后,他便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933年至1943年间,维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陆续写出了《克拉丽萨》(1933),《十字路口》(1935),《远方的音乐》(1935),《太阳下的一处他方》(1936),《传说》(1940),《余下的是沉默》(1943)等一系列以南里约格朗德州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声誉鹊起,名噪全国,成了巴西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1949年到1961年,《时间与风》三部曲问世,即:《大陆》,《肖像》和《群岛》.其中尤以《大陆》最受推崇,被译成七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这部长达670页的小说是以联邦党和共和党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战为线索,利用时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西文坛.1971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外交圈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他所依附的独裁政权很快处于危机之中,这时他本可以远走他乡,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他不得不回国参战,结果落得个被"革命"政权处决的悲惨下场.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特加,他是一个有着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热血青年.他厌恶这虚伪的外交圈,更不愿为独裁政权卖命,以致最后毅然辞去了使馆的职务.随后,他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参加了游击队,投入了推翻独裁政权的战斗.但不久之后,游击队领导人的极左表现使他对未来感到优虑,他决心迫使"革命"的领导人要履行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实现社会公正,组成民主政府,给人民以自由.他悲愤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再受欺骗了."然而,孤掌难鸣,当权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监视他的行动.大使和一秘
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他俩的活动在作品中交叉进行并贯彻始终"在使馆里,他们分属于两派,当独裁政权面临危机、使馆人员作鸟鲁散时,他俩又都回国参加了互相对立的营垒.但在书的结尾,他俩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列尔・埃略罗多被游击队抓获了,随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审.巴勃罗・奥尔特加这时正在游击队里工作,但他对极左政策不满,坚持接法律程序审理,便决定为前大使出庭辩护.然而,在极左政策的高压下,不仅前大使被判处死刑,而且巴勃罗・奥尔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指责.
作品鉴赏从争取民主、反对军事独裁、拥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使先生》的确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作品.代表进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罗.奥尔特加,他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不要地位和个人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可以分享他们应得的利益."为此,他不赞成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极左方针.而且公开批评总书记巴伦西亚,坚决反对他的个人独裁:"今天上午,许多战友来找我,说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绝不接受巴伦西亚的个人独裁.""革命委员会"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反革命行径",除指责他"右倾"和"动摇"之外,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但他态度十分坚决:"我不伯他(总书记)心毒手狠,决心对付他.我几乎把一切都献给革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个人的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应该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脑袋上开一枪,而是要留下来斗争.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执得多.如果说这场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巴勃罗・奥尔特加的顿悟绝非个人的觉悟的提高,而是代表了进步的知识阶层.在创作手法上,善于安排情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解释说:"这部小说可以比做一枚火箭,点燃之后,它是缓缓上升的,但很诀便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冲上天际,最后在高空爆炸作为悲剧式的结束."作品是从大使先生在华盛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的那天上午开始的.通过这一天的活动,读者对主要人物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各种政治力量展开负逐,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游击队进军首都并推翻独裁政权是全书的高潮,而审判前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则是悲剧式的结尾.这样,情节发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入意外的场景,如大使与他情妇的暧昧关系,巴勃罗・奥尔特加与格伦达的爱情故事等等,从而产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读者一经开卷,便难释手.此外,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而使人物性格有棱有角,十分鲜明;善于运用渊博的知识对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问题作出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善于使用寓意深刻、充满哲理与幽默的语言,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大使先生》成为巴西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据统计,仅在作家的故乡阿雷格里港一个城市,从1965年到1980年,就发行了13版,而在全国则印刷了二百万册之多.作家本人则被认为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
(赵德明)
若・亚马多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
作者简介(见"加布里埃拉"条)
内容概要《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于1966年问世,仅12年.间,就重印30多次;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在巴西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该书已被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中文等外国文字.从而引起世界各国读者对巴西文学的浓厚兴趣.作品的主要情节是:美丽的姑娘弗洛尔与流浪汉瓦迪尼奥一见钟情,并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与这个不务正业的小伙子结了婚.瓦迪尼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给弗洛尔带来种种烦恼与不安,但他那男性的狂热又使弗洛尔饱尝了夫妻生活的欢乐与甜美.七年后,瓦迪尼奥突然死去,弗洛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孤寂,便又嫁给了学识渊博的特奥多罗博士.这位大才子与那位流浪汉在各个方面部大为不同,他给弗洛尔带来了宁静与舒适.然而,日复一日的单调生盾却使不甘寂寞的弗洛尔产生了灭倦.这使她怀念起瓦迪尼奥来了.就在她与第二个文夫结婚周年纪念之日,她在深深的怀念中不由得呼唤起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结果死去的瓦迪尼奥竟然奇迹般地与她来幽会了.这样,弗洛尔得以同时和两个丈夫相处(只有她才能看到瓦迪尼奥),俱这使她陷入矛盾之中:第一个丈夫使她在性爱方面感到满足,而在精神方面不足;第二1丈夫昧乏阳刚之美,但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如果仅仅爱恋第一个丈夫,不但会失去精神食粮的补充,而且会伤害她敬重的博士,假若只爱第二个丈夫,又会失去性爱的欢乐.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只有同时与两个丈夫生活,她才能够感到完全的幸福与满足.最后,在巫师的帮助下,弗洛尔可以做到:与第二个丈夭手挽着手散步的同时,可以感到第一个丈夫如轻风般地在她身边沸动.她心满意足了,为拥穹两种爱情而露出幸福的微笑.
作晶登贷亚马多是一直中常筹于刘面人物的大作家.在《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中,池通过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和富有鲜明个性的生动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外表姻静捻重而内心却充满激情的弗洛尔,豪爽、放荡、乐天的瓦迪尼奥,忠实、严肃、认真的待奥多罗博士,居心叵测、野心勃勃的岁济尔达大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诺尔玛大太等等.他们个性鲜明・言谈笑语、举手投足,仿佛跃然纸上.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其他各种人物,诸如:百万富翁、政界头面人物、赌场老板、妓院老鸨、律师、记者、歌星、妓女、普通百姓等近三百余人.如此人物众多的社会图画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的.通过这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真、善、美与假、恶、丑,光明与黑暗,压迫与反抗的巴西社会.亚马多还是一位善于结构的大师.这部小说以弗洛尔的第一个丈夫淬然死去为开端,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追述弗洛尔和瓦迪尼奥婚前、相恋和婚后的生活,然后才依时间顺序讲述弗洛尔的寡居生活以及第二火结婚的故事.情节发生到此似乎山穷水尽了,俱作者笔锋一转,却出平怠抖地止瓦迪尼奥灵魂恿显.这样,爱情与道名的波澜突起,进而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带出一系列斩人新事,最后把故事推向高潮,而高潮一过,作者骤然停笔,结束了全书.这使得读者不忍释手,而掩卷深思之余,则不能不为这匠心独具的谋篇布局拍案叫绝.对语言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是亚马多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笔生动准确、活泼流畅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特点.叙事部分简洁明快,如在介绍黑社会头目贝朗西・莫拉斯时,作者这样写道:"他略施小计,便养活了包括警察局长在内的政界、文化界和军界的头面人物.
在他面前,州长、市长、海陆空三军将领以及头戴冠冕手戴戒指的大主教又算得了什么呢:对话部分完全按照人物的身分、地位、教养和性格来安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诙谐与幽默经常流露在字里行间,往往使读者发出会心的笑,比如作者是这样"骂"一个大富商的:"此时此刻,这个干瘪的百万富豪、教皇册封的骑士正手扶着大提琴,忘记了世界,忘记了一切,似乎突然间变成了一个有人性的'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作者在这本韦的中译本问世时写道:"巴西妇女遭受双重压迫:阶级的与性别的.弗洛尔太太也是这种情况,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的力量大于死亡.她象征着巴西妇女反对奴役和限制她们自由、摧残她们意愿的现象而进行的斗争."鲜明的思想倾向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加以表现,这大概就是《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成功的秘诀吧.
(赵德明)
智利文学
巴・聂鲁达漫歌集(1950)
作者简介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那斯・巴索阿尔托,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在他刚刚满月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906年他随父亲迁往南部新开发的特木科小镇.虽然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但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却是森林中的花草树木、鸟鲁虫鱼.聂鲁达从14岁开始正式发表作品,19岁时出版的《黄昏》和次年发表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紧接着他又发表了诗集《无限之人的努力》(1925)、《戒指》(1926)和小说《居民及其希望》(1926).从1927年起,他开始在外交界供职,先后担任驻仰光、科伦坡、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耶.马德里和墨西哥城的领事或总领事.在马德里期间,他主办了《绿马诗刊》.这个时期的诗作有《大地上的居所》(1933)及其第二集(1935).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他积极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并为此被迫离职.1937年他发表了著名诗集《西班牙在我心中》,从此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献给斯大体格勒的情歌》等涛篇就是那时的代表作,1945年在聂鲁达的人生旅途中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当选国会议员,荣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年他遭到反动政府通缉,被迫转入地下,隐蔽在人民中间.1950年《浸歌集》在墨西哥城出版.这部巨著的创作于1948年完成,时断时续地经历了十个年头.1949年2月他离开智利,先后出访欧美各国,投身于保卫和平运动,曾获加强国际和平奖金(1950).1952年智利政府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归来.回国后专心致志地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元素的颂歌》(1954)、《元素的新颂歌》(1956)和《颂歌第三集》(1957).1957年他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6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个人生活条件的优越,不能不对他的创作灵感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个历尽沧桑的诗人的心中,希望之光是不会泯灭的.他从未停止对人生和自然的探索,并将自己的感受提炼为诗.1969年他是智利共产党提名的总统侯选人.当人民联盟推举阿连德为共同候选人时,他立即退出竟选,并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胜利.1971年4月阿连德政府任命他为驻法国大使,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同年9月23日聂鲁达在智利圣地亚哥逝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葡萄与风》(1954)、《爱情十四行诗100首》(1959)、《英雄事业的赞歌》(1960)、《智利的岩石》(1961)、《黑岛纪事》(1964)、《鸟的艺术》(1966)、《世界的终结》(1969)、《烧红的剑》(1970)、《孤独的玫瑰》(1972)以及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1974)和散文集《我命该出世》(1974)等.
内容概要《漫歌集》于1938年开始创作,1948年完成,1950年在墨西哥城问世,同时在智利秘密出版发行.后来再版时又进行了扩充.这是聂鲁达最重要的诗作之一.这部诗集又译作《全体的歌》、《诗歌总集》等.诗人创作的初衷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将矿工、农民、士兵等波压迫的劳动人民作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要人物,同时却将总统、司令、将军、征服者、统治者作为他们的陪衬.全书由15部长短不一的组诗构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诗集的前六章(《大地上的灯》、
《马丘、碧丘之巅》、《征服者》、《解放者》、《背叛的沙子》、《亚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唤你的名字》)、是第一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五组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个别时候,也有例外).它反映了诗人对拉丁美洲历史的看法.《大地上的灯》向我们描述了拉丁美洲的诞生(当然,"在礼眼和假发"到来之前,是无所谓拉丁美洲的)和那里的自然风貌("植物"、"兽类"、"鸟儿"、"河流"、"矿藏"和"人类").第二组诗《马丘、碧丘之巅》可以独立成章,是全书的精华,是大史诗中的小史诗.它反映了诗人从空虚的个人主义者变成被压迫者的代言人的转变过程.这组诗分为12小节,描写了坠入深渊的"我"又登上了印加帝国的古城马丘、碧丘的顶峰.这是一次在历史中的邀游,表达了诗人对建造这座古城的无名英雄们的崇敬.马丘・碧丘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象征.它是用"巨石和语言"构成的永恒的丰碑,然而它又是"由那么多人的尸骨堆成的".正是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将深渊与高峰、死亡与永恒融为一体.在登上马丘、碧丘高峰之后,诗人便开始褒贬"征服者"、歌颂"解放者"、谴责"背叛者",并在《亚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唤你的名字》中,抒发了自己与劳动群众的手足之情.从第七到第九组诗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在《智利漫歌》(这是全书的原始部分)和《名叫胡安的土地》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相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工人和农民的敬意.第九章《伐木者醒来》同样可以独立成篇,这里的代木者指的是美国总统(1861―1865)亚伯拉罕・林肯.他在青年时期曾以劈栅木为生.聂鲁达认为林肯是美国民主、自由的象征.他呼吁林肯重现人间,使美洲恢复民主与自由.在这首著名的长诗中,作者将美洲大地的山川、景物人格化,并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表现拉丁美洲人民渴求解放的迫切心情.全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十到第十五组诗,记述了聂鲁达个人的经历.在第十组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的"流亡"主涯,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独裁统治的憎恨,洋溢着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阶级感情.《布尼塔基的花朵》反映了农民和矿工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歌的河流》是诗人致友人米格尔・奥特罗・席尔瓦(委内瑞拉诗人)、拉斐尔、阿尔维蒂(西班牙诗人)、贡萨莱斯・卡巴略(阿根廷诗人)、席尔维斯特・雷布埃尔塔斯(墨西哥作曲家)、米格尔・埃尔南德斯(西班牙诗人)的诗篇.《新年大合唱,献给我黑暗中的祖国》和《汪洋大海》表达了诗人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的赤子之心.全书的最后一组诗《我是》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异曲同工,描述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从出生一直写到1949年2月5日――《漫歌集》完成的时候,其中包括诗人的家庭、童年、爱情、外交生涯的见闻、西班牙内战期间的感受..乃至诗人的《遗嘱》与《后事》.
作品鉴赏《漫歌集》,是一部宏伟巨著.诗人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全部感情、全部经验和全部理想.这是聂鲁达诗歌创作的顶峰,显示了他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卓越的天赋.就其规模和深度而言,在拉丁美洲诗坛上是空前未有的.《漫歌集》是聂鲁达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是他献给整个拉丁美洲,当然首先是献给智利的史诗.在这部庞大的诗集中,聂鲁达已经成了人类的代言人.就其本质而言,《漫歌集》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作品,然而它不是政治口号的堆积,它不是简单的宣传手册,而是神话与历史、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结合.聂鲁达不是形式主义者.对他来说,诗歌创作不是自我表现、自我雕塑、自我满足的工具,而是一趴传递和表达思想信息的手段.因此,他从不过多地注意语言本身,而是始终
瞄准现实,无论是主观的、客观的、个人的、社会的或者自然界的现实.,他的语言不过是准确或者近似,清晰或者膀陇地表述现实的符号.通过《浸歌集》,我们可以看到,聂鲁达的创作意图不仅:是表现世界,而且要理解世界并揭示理解的过程和途径,以达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他作品中的"我"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实实在在的"我(而不是抽象的、泛捐的、中性的"我\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因而富有感染力.聂鲁达的诗又是美的结晶:他恨注意诗的形象、节奏、词藻、句式和神韵.聂鲁达是一个既瞄准现实又富于联想的诗人,因而他的诗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当他要表现通过自己神秘、原始的视觉所观察到的日常的、自然的现实世界时,他的语言是形象的、脉脆的、模棱两可的;而当他要表现通过非个人的、客观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历史的、进化的、社会的现实世界时,他的语言则是清晰的、规范的、不容混淆的.这两种倾向在《漫歌集》的诗作中交替出现.或者在一首诗中同时并存.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时而象互相吸引的两极一样互相撞击,放射出耀眼的火花,这正是《浸歌集》所特有的艺术兢力,应当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一个是虚幻的、怀古的,它将我们置子原始的、停滞的状态中,那里的、一切都是可以超越的,就连"生"与"死"都是可以转化的.另一个是历史性的、展望性的、不断前进的,它将我们引向未来,那里的一切都可以充分地发展,那里的黄金时代不在起始,而在终极,在社会革命完成之日.,对诗人来说,历史就像一部发动机,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之后,将达到幸福的目的地.白是鲁正创作《漫歌集》时,他已经不再苦闷、滂惶,已经经受了生活的磨炼和斗争的洗礼,已经把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在谈到《马丘、碧丘之巅》"一诗的创作时,他在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中写道:"我在秘鲁停下未并登上了马丘、碧丘遗址.因为当时没有公路,我们是骑马上去的.我从高处看到石砌的古老建筑跃在青翠的安第斯高耸的群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千百年的城堡奔腾而下.维尔卡玛约河上的白雾袅袅升起.在这岩石的脐心,在这做然矗立、似乎是我所归属的、被遗弃的世界的脐心,我感到自己无限渺小.在遥远的时间里的某一点,我的手似乎曾在这里掘过沟堑、磨过岩石.我觉得自己属于智利,属于秘鲁,属于美洲.在这崎岖的高地,在这辉煌的、分散的废墟,我找到了继续创作诗歌的信念.《马丘、碧丘之巅》就是在那里诞生的."在《漫歌集》中,这首史诗中的史诗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章.这是一首抒情的政治诗,将聂鲁达诗歌的两种倾向、两种风格熔为一炉.它既不同于《西班牙在我心中》的明朗,也不同于《大地上的居所》的晦涩.它的结构严谨,文字凝练,意境清新,视野开扩.这是泥土与岩石的赞歌.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这是一次寻根的旅行.诗人对于现代人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悲悯,对于轰轰烈烈的战斗和牺牲的向往,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隐喻表露出来.这不是梦,不是呓语,也不是单纯的怀古诗.它的确不易读,但也的确具有鲜明的主题.读者只要把想象的触须伸长些,就不难捕捉诗人发出的扑朔迷离的信号.
《屋歌集》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是绚丽多姿、雄浑悲壮的.在这部煌煌巨著中,聂鲁达继承并发扬了贝略、奥尔梅多、卢贡内斯的诗歌传统,同时又没有摒弃自己作为先锋派诗人的艺术风格.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典范,也是继承与创新的楷模.
(赵振江)
伊・阿连德幽灵之家(1982)
论者简介伊莎贝尔・阿连德(1942―)智利女作家、新闻记者.1942年出生于秘鲁首都利马.她父亲托马斯・阿连德是位外交官.在她三岁的时侯,父母离异,母亲把她带回智利,住在外祖父家中.伊莎贝尔・阿连德从小时起即受到多方面的良好教育,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母亲改嫁给一名外交官,她随继父遍游拉美、欧洲和中东各国,眼界大开.1957年,她回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翌年,在联合国根食及农业组织驻智利机构中任秘书.从17岁起,她开始了记者生涯,广泛接触了拉美国家的社会各界,深入调查了解了许多现实问题.这段记者生涯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汲为深刻.1970年,她的伯父、社会党领袖萨尔瓦多・阿连德在全国大选中当选为智利共和国总统,开始进行民主改革.1973年9月11日,发生军事政变,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伊莎贝尔・阿连德举家流亡到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期间,她仍从事新闻工作,生活十分艰苦.1982年,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幽灵之家》问肚,立即受到读者极大的欢迎,同时也轰动了欧美文坛.文学评论界认为,《幽灵之家》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杰作.这部小说一版再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畅销书.伊莎贝尔・阿连德一举成名,被誉为"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84年,作者发丧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与阴影》;1987年,第三部长篇小说《月亮部落的夏娃》问世.这两部作品同样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并被译成多种外语出版.1990年,她又出版了新作《月亮部落的夏娃故事集》.伊莎贝尔・阿连德成为拉美"爆炸后文学"中成绩斐然的女作家.
肉容概要埃斯特万・特鲁埃瓦是个有志青年.因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在首都一家公证处当上一名书记员,和姐姐菲鲁拉一起养活年迈多病的母亲.一天,他偶然遇见瓦列家族的俏姑娘罗莎.为了能和罗莎体面地结婚,他抛下母亲和姐姐,只身去到荒无人烟的北方开采金矿.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攒下一大笔钱.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从首都传来的噩耗:罗莎误饮毒酒,身遭不测之祸.埃斯特万悲痛万分,赶回首都.为罗莎送葬后,他决定到父亲遗下的三星庄园了此一生.当他到达农村时,庄园里一片破败景豫.在佩德罗・加西亚第二的协助下,埃斯特万着手重整家业.经过十年的惨淡经营,三星庄园终于振兴起来,成为那7带的"模范庄园、随着事业的发达,埃斯特万越来越专横,宜发展到强奸妇女,连佩德罗,加西亚第二的妹妹也鹰蹂躏.另外,他还结识了当地的妓女待兰希托・索托,并赠给她60比索,帮她去首都谋生.后来,母亲病危,埃斯特万回到首都.遵从母亲临终遗言,他又到瓦列家中,向瓦列夫妇的个女儿克拉腊求婚.那年,克拉腊已经是个19岁的大姑娘了.从小,她就显出许多不同常人的地方.她具有意念致动功能、超感官能力,善卜吉凶祸福,能与幽灵交往.埃斯特方和克拉腊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布兰卡.有一年,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全家到三星庄园过夏天.布兰卡和佩德罗・加西亚第三――即佩德罗・加西亚第二的儿子――相遇,并结成密友.接着,克拉腊再次怀孕,生下一对孪生兄弟:海梅和尼古拉斯.此后,埃斯特万的生意日益兴隆.他以保守立场涉足政界,在家庭生活中也成了说一不二的专制家长,与克拉借之间产主裂痕.布兰卡在和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的频繁接触中渐渐萌生爱情.但埃斯特万对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的叛逆精神极为不满,坚决不许他们接触.此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全国居民死伤无数.埃斯特瓦波倒塌的房屋压得骨断筋折.幸赖老佩德罗・加西亚――即佩德罗・加西亚第二的父亲――用土法医治才得死里逃生.地震后,埃斯特万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性情越发暴躁.夫妻间的裂痕日益加深.不久,老佩德罗・加西亚去世了.在送葬人中有个行动诡秘的神父.他鼓动雇工在大选中投社会党候选人的票,还在河边与布兰卡多次幽会.原来他就是佩德罗・加西亚第三.此事被一个名叫让・德・萨蒂尼的"法国伯爵"告发,埃斯特万一怒之下打了妻子和女儿,还找到木场,用斧头削去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的三个手指.克拉腊忍无可忍,带着女儿返回首都.布兰卡怀孕迹象日益明显.为了遮盖家丑,埃斯特万强令布兰卡嫁给"法国伯爵",并让他们到北方一个荒凉省份过活."伯爵"大搞走私文物、倒卖干尸的活动,而且是个性变态者.布兰卡无法忍受,才逃离夫家,赶回首都,刚进家门就生下女儿阿尔芭.此时,海梅已从医学系毕也养成了扶危济贫的习惯.尼古拉斯终日闲荡,异想天开,学会些玄妙的玩意儿.阿尔芭七岁那年,克拉腊离开人世.特鲁埃瓦家族陷入一片混乱.尼古拉斯为抗议父亲的专横行为,赤身露体在大街上示威,终被父亲送往国外.海梅和社会党交往密切,结识了民间进步歌手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相社会党推出的总统侯选人.帝兰卡和旧情人佩德罗・加西亚第三频繁幽会.特鲁埃瓦家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阿尔芭18岁进入大学学习,认识了激进的革命青年米格尔,她出于对米格尔的爱情,开始参加学生运动.总统大选来临,社会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最后,社会党联合其他左派力量在大选中获胜.为了打击左翼政府,右派势力制造经济恐慌,引赵市民对政府的不满.土改中,三星庄园的土地分给了雇工.埃斯特万带领几名打手赶往庄园,企图夺回失去的土地.结果反被雇工扣留为人质,布兰卡找到当了政府部长的佩德罗・加西亚第三,经过一番交涉才把人质救出.右派势力未能用和平手段推翻合法政府,军人遂发动了军事政变.政变中,总统壮烈牺牲,海梅和一批总统的追陋者被军人抓住,受尽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埃斯特万・特鲁埃瓦本以为经过政变,政权会落人他和其他支持政变的大资本家、大庄园主手中.不料,军人上台是要自己执政.埃斯特瓦得知海梅遇害,才下决心凭借朋友的关系把佩德罗・加西亚第三和女儿布兰卡偷送到一个北欧国家.阿尔芭坚决反对军事政变.她竭尽全力救助受到迫害的人,还把过去偷藏的武器提供给担任了游击队领导人的米格尔.一天,警察闯进了特鲁埃瓦家,当着老人的面抓走了他唯一的亲人阿尔芭.阿尔芭在狱中受尽百般忻磨.一个名叫埃斯特万・加西亚的上校对她尤其狠毒.原来此人正是埃斯特万在三星庄园强奸民女种下的孽根.他借政变成功之机,在阿尔芭身上公报私仇.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四处求情,希望救出阿尔芭.但处处碰壁,毫无结果.有一天,米格尔突然来到特鲁埃瓦家中,告知他:惟有和军事当局保持微妙关系的名妓特兰希托・索托才有办法搭救阿尔芭.埃斯特万拢到年轻时的旧相好,向她苦苦哀求,特兰希托・索托答应帮忙,以报答当初埃斯特万赠给她50比索的恩情.阿尔芭获救后,回到家中.祖孙相见,悲喜交集.
阿尔芭找出外祖母的生活记事簿,整理出恃鲁埃瓦家族的兴衰史.埃斯特瓦作为当事人,表白了自己当时的内心想法.由此诞生了这部《幽灵之家》.最后,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在孤寂中溘然长逝.
作品鉴赏《幽灵之家》是一部气度恢宏的全景式小说.它以30万字的篇幅展现了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从本世纪初到1973年为止风云变幻的历
史.以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家族的兴衰变化为中心线索讲述了两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思怨纠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历史大变迁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物为生活、思想伏况.《幽灵之家》的故事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开发金矿,振兴农村,党派斗争,学生运动,直至社会党在总统大选中取胜,土地改革,军事政变..组成了全书庞大的历史框架.其中活动着九十个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血肉相连的人物,有总统、部长、将军、者员、军官、士兵、地主、农民、教员、学生、医生、歌手以至者鸨、妓女.随着历史的嬗变,每个人物不断作出反应,作出抉择,在有意和无意、直接和间接的竞争当中经历了起伏升降的复杂变化.从题材、人物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意在从80年代的历史高度,对拉美社会70余年的历史演变进行冷静而深沉的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探索拉美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者继承了拉美文学"贴近现实"的优良传统,同"文学爆炸"中杰出的作家保持着同一创作方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一方面对描写的事件、人物保持着清晰的认识,爱憎分明;另一方面又没有囿于个人好恶,使对事件的评价流于简单化,对人物的刻画流于脸谱化.《幽灵之家》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作者不拘一格地综合运用了传统的和时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伊莎贝尔・阿连德刻意追求的目标.她曾说过,她的小说中,"有些人物没有名字,他们似乎是象征,羞不多是典型".像温厚善良的民间歌手佩德罗・加西亚第三、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布兰卡、慷慨激昂的革命青年米格尔..都是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埃斯特万・特鲁埃瓦这个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更是拉丁美洲社会环境造就的性格汲其复杂的典型,埃斯特万・特鲁埃瓦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脾气暴躁,意志坚强,一旦认准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拉美国家早期经济开发阶段,他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畏艰难险阻在荒无人烟的北方开采金矿,振兴愚味落后的农村,获得极大成功.随着事业的发达,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专横.在日趋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中,他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从不许雇工反抗发展到反对一切社会进步,直至成为极端的保守派.在家庭生活中,他说一不二,扮演了专制家长的角色.但是,社会发展毕竟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家庭成员的思想变化也是凭暴力遏上下住的.埃斯特万・特鲁埃瓦机关算尽,精力耗光,最后还是成了政治斗争的可悲的牺牲品、一个辗转病榻的孤苦伶仃的者头子.作者还描写了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外孙女儿的舐犊之情,充分展示了这个主要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多样化性格.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伊莎贝尔.阿连德不傀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在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或离奇,或荒涎,或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读起来令人不忍释卷.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家把《幽灵之家》归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把它誉为继《百年孤独》之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不少"魔幻现实"的情节,运用了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这集中表现在塑造克拉腊这个人物形象上.她能用意念的力量搬动三条腿的桌子和其它物件;时常和鬼魂对话,善干预卜夫来的吉凶祸福.另一个带着浓重的魔幻色彩的人物是者佩德罗・加西亚.他用"劝说"的办法引走在三星庄园造成灾祸的蚂蚁;用身体能测试出地下是否潮湿,是否有水;用土法治愈在地震中被砸得骨断筋折的主人.这类情节在克拉腊和者佩德罗・加西亚出现的场合的确屡见不鲜.而作者认
为,这些并非出于虚构,同样是拉丁美洲这块大陆的现实.
(刘习良)
阿根廷文学
奥・库塞尼中锋在黎明前死去(1955)
作者简介奥古斯丁・库塞尼(1924―)是阿根廷现代著名剧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文学创作是以写散文和小说开始的.1952年发表第一个剧木《达里拉》从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为了写好剧本,他深入研究戏剧史、戏剧创作及舞台表现技巧,探讨现代戏剧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戏剧学校讲授话剧艺术和戏剧创作美学.1954年,他的黑色幽默剧《一磅肉》在首都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次年又创作了《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当年上演,再次轰动首都.其后的重要剧作还有《愤怒的印第安人》(1958),《森普罗尼奥》(1962)和《为的写完这些作品》(1965)等.库塞尼的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加以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批判的锋芒直指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鲜明地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的鄙夷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由于他的作品反映现实,切中时弊,因而深受阿根廷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得以在世界许多国家流传.
内容概要[第一幕]一大型街心公园,舞台后景是一座监狱的高大齿形墙,从紧靠房檐的一个小小的牢房窗口里一直射出灯光.黎明前夕,看守一手挥舞手杖,一手持手电筒,吹着口哨从右面上.看守用手杖敲敲长椅的靠背,叫起在此睡觉的流浪者,告诉他这里要举行一个重要仪式.流浪看起身往前走去,走过射出灯光的窗口时,窗口里丢出一个笔记本,他拾起本子,背靠墙,高声诵读起来:写给读到这个小册子的人,我被判处死刑,今天黎明就要被绞死,我写这本小册子,是希望过洛行人捡到它后,把我所遭遇的真实情况告诉人们.远处传来木匠合唱声,歌声由远及近,木匠们在工头的指挥下,很快便搭成了一座绞刑架,流浪者读完笔记,遵照囚犯嘱托,将笔记内容告诉公众.故事的主人公叫别里特兰,是当代最杰出的中锋,他的照片时常显赫地登在报纸的体育专栏里.但是,有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出现在警察新闻栏里.舞台一边的一架收音机里传来体育解说员的声音:别里特兰带球前进,闪过对方一个又一个运动员..射门!球进了!看台上人声鼎沸,收音机旁的捧场者们如醉如痴,流浪者接着说,别里恃兰当时在瑙威尔体育俱乐部踢球,这个俱乐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由于别里特兰的精湛球艺,瑙威尔球队一次又一次获得惊人胜利,成为全国一流球队.然而,俱乐部的财政状况不佳,早已债台高筑,球星别里特兰也没有得到任何报酬.此时,舞台深处的上下左右都响起了猛烈的电话铃声,债主们队四面八方向俱乐部主席逼债.俱乐部秘书也匆匆赶来告诉主席说,圣伯纳特俱乐部来人商谈,想买球员别里特乏,一筹莫展的俱乐部主席有些动心.又一场精彩球赛结束后,别里特兰正在计议如何使俱乐部摆脱困境,一债主带着两个法警登门造访,他们根据"互信"股份公司对瑙威尔俱乐部的起诉所作的判决,依法将职业球员别里特兰暂时查封.公开拍卖的一日终于来临,别里特兰被作为其俱乐部的抵押品以170万的售价拍卖给了收藏家鲁普斯.看到这里,流浪者笑出声来,一面叫着别里特兰的名字,看守莫名其妙地问,是不是别里特兰又踢进球了,流浪者说,不,是人们把他变成球了,并把这个球踢进了自己的大门.他手指绞刑架说,你瞧,这就是大门.[第二幕]幕启前,流浪者拿笔记本上.他说,淄威尔俱乐部还清了债,有关各方都从拍卖收入中分到了
好处,俱乐部却仍旧一贫如洗.然而,别里特兰与绞刑架究竟有什么关系,还得听他细纲道来.流浪者躲入暗角.第二天早上,被装进大木箱的别里特兰,由两个搬运工拾到了鲁普斯家,别里特兰被取出木箱后,鲁普斯给他介绍了他已经购买的几位"物品".他们是:芭蕾舞演员诺拉,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冯・威斯特豪森教授,马戏团的人猿钦克・匡克,扮演丹麦王子的演员汉姆莱特.他还告诉别里特兰,他是个收藏家,但他所收藏的不是什么美国烟灰盒、土耳其圆顶帽或菲律宾邮票这种玩艺,而是高度发展的有生物体――人,即从每一类人中挑选一个最优秀的代表.他既花钱买下别里特兰,那么,这件物品自然由他支配,他不会让他再去踢球,而是把他作为收藏品保存起来.灯光熄灭,台口出现流浪者.他说,鸟儿即使被夫进笼子里,人们还仍旧让它唱歌,而别里特兰却被禁止踢球.当然,有时一只笼子里也会同时关进几只鸟,那将会是什么情景.灯光重又亮起,流浪者躲入幕内.汉姆菜特上,他疯疯癫癫地发表了一通议论,差点一剑刺杀别里特兰.汉姆菜特原来是一个演员,因他把丹麦王子这个角色演得维妙维肖,鲁普斯便花了20万块钱,把他连同他的服饰,宝剑和郁利克的骷髅一同买了下来,作为一件收藏品,当时也是装在箱子里抬来的.诺拉当初是个天才舞蹈学生,18岁便成为一个剧院的首席芭蕾舞演员,只因当时剧院经理经济拮据,便以200万比索的价钱将她卖给了鲁普斯,从此,她便失去了跳舞的权利.而钦克・匡克以前在一个马戏团工作,人们叫他"人猿",马戏团破产后,他被当作一只学会了特技的猴子登入财产清单,鲁普斯只花了300比索便买下了他.威斯特豪森教授本来是个科学工作者,只因他可以制造原子弹,也被收藏家买了下来.别里特兰奇怪他们竟然习惯过这种囚徒般的日子,他则渴望冲破这牢笼般的宫殿.[第三幕]流浪者持笔记本出现在幕前,继续讲述别里特兰的故事.幕启,别里特兰双手捂脸坐在地上,诺拉轻轻走到身边和他交谈.别里特兰突然劝诺拉同他一起逃跑,这使诺拉非常激动,但她立即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别里特兰发誓一定要毁掉这座堡垒,带着诺拉一道冲出去.突然间,远处传来爆炸声,教授披头散发地走来.原来是他失手点燃一颗小炸弹,结果将整整一培院墙炸塌.别里特兰和诺拉顿时喜出望外,正当他们为这一偶然机遇而热烈拥抱时,鲁普斯出现了,他很高兴演员和中锋变成一个整体,忽然灵机一动,要为他们办一个繁殖场,让他们为他繁殖新一代,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卖高价.狡猾的鲁普斯看出两人想趁机逃跑的意图后,立即要格他们强行分开,并迁往别处.别里特兰起而反抗,鲁普斯凶相毕露,要给他以最严厉的惩罚.愤怒的别里待兰向鲁普斯猛扑过去,抓住他的喉咙,将他掐死.暗场.聚光灯照着流浪者.他说,他感谢大家为鲁普斯之死而鼓掌.舞台中心的灯亮起来,首席法官宣称,工业大王鲁普斯之死诚然可悲,但是,本案的特点还不在于杀死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在于企图颠覆现行社会制度,颠覆私有财产这一神圣原则.别里特兰被押赴刑场,他缓慢地登上绞刑台,昂首眺望远方.此时,四下里晨光升起.
作吕鉴赏《中锋在黎明前死去》是一出辛辣的政治讽刺剧,它通过带有寓言色彩的情节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痛斥了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一切的金钱势力,从而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丑恶本质.剧中主人公别里特兰是瑙威尔体育俱乐部的一个中锋球员,他热爱自己的球队,不计报酬地为俱乐部踢球,然而,正当他筹划着如何扭转俱乐部的经济状况时,却被作为俱乐部的抵押品拍卖给了收藏家鲁普斯.诚
然,在当今的拉丁美洲,公开拍卖人的亭或许早已不存在了,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商品化的条件下,人实际上是可以当作商品进行买卖的,类似拍卖人的交易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鲁普斯以收藏优秀人物为乐事的荒唐怪癖,自然是剧作者有意识的艺术夸张,但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奢极欲、为所欲为的大资本家和工业巨头则确实存在,因此,这种夸张也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这个基础上的.别里特兰是个普通运动员,他只知道踢球,从来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社会的悲剧,当悲剧在他身上发生之后,他便走过了一段"从毫无社会意识,变成觉醒了的人"的发展道路,这种觉醒的标志,表现在他掐死凶恶的鲁普斯这一果敢行动上,也说明他的思想觉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正如首席法官所宣判的,本案的特点不在于杀死一位伟大人物,而在于企图颠覆现行社会制度,颠覆私有财产这一神圣原则.在执行绞刑的时刻,作者插入了绳索大王密斯特阈尼斯出场时的一段介绍,密斯特阚尼斯的工厂遍布全球,不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了不驯服的个人或者叛乱的人民,需要用绞索去套他们的脖子的时候,密斯特阚尼斯总是一呼即至的.这段话明显地表现了作者反对美国殖民主义政策的思想,并形象地揭示了美国充当国际宪兵,奴役压迫拉丁美洲人民这一事实.由此可以看出,别里特兰的悲剧决不是他一人一身的悲剧,而是整个拉丁美洲人民的悲剧.别里特兰在个人悲剧中,逐渐认清了社会,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相力量,剧本结束时,他不仅已经觉醒,还从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必须斗争,联合起来斗争,必须参加到人民的斗争中去.别里特兰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如同无名的科学殉难看,人类一切成就的没没无闻的先驱一样,他在黎明前死去了.然而,正像作者在《代题词》中所写的:黎明的到来必须经过苦难和斗争,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想把世界变好的人用鲜血写成的,这些英雄们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正是他们在推动着历史前进并成为光明未未的助产士.本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正在进行如火如茶的反美反殖和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产生于这个时代的《中锋在黎明前死去》,既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所遭受的奴役和压迫,又热情歌颂了敢于起而反抗的英雄斗土们,对当时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胡真才)
胡・科塔萨尔跳房子游戏(1963)
作者简介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1984),阿根廷作家,生于比利时首部布鲁塞尔,父亲是阿根迁驻比利时大使馆商务处的一名官员.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全家辗转瑞士和西班牙,于科塔萨尔7岁时返回阿根廷.科塔萨尔1932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利阿诺・阿科斯塔师范学校,三年后又学了文学.1939年到1945年先后在玻利瓦尔师范学校和市宜诺斯艾利斯省的一个乡村中学任教.这种乡村教师的生活固然使他与世隔绝,但却使他有充分的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世界文学名著,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945年他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受聘在阿根廷图书委员会工作.1951年移居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任译员.1968年他在一封公开信中宣布接受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创造新人的唯一之路.1974年获梅迪齐文学奖,1984年逝世于巴黎.
可以说科塔萨尔是个大器晚成的作家,尽管他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写作了一些诗歌,并发表了一个诗集,但他自己认为真正值得发表的作品却是1948年出版的诗剧《诸王》.移居法国后,一面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兽笼》(1951)、《游戏的结局》(1956)、《秘密武器》(1959)、《克罗诺比奥人和法马人的故事》(1962)、《一切火都是火》(1966)、《八十世界环游一日》(1967)等:长篇小说《彩票》(1960)、《跳房子游戏》(1963)、《武装60型》(1968)和《曼努埃尔记》(1973)和政论集《充满暴力与温柔的尼加拉瓜》.在其生病期间正在撰写一部关于阿根廷的政论文集和一部题为《关于黎明》诗集.可惜未来得及发表,他就与世长辞了.
内容概要阿根廷青年奥拉西奥・奥里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缔,来到了巴黎,与为了逃避对过去的回忆亦携子来到巴黎的乌拉圭女青年玛佳邂逅,从相爱而同居.奥里维拉同朋友们组织了一个"蛇"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员职业不同,志趣不同,其中有阿根廷人、南斯拉夫人、法国人、美国人,还有一个华人.在俱乐部的聚会上,他们谈论美术、音乐、爵士乐、禅宗、文学、哲学,共司探讨人生的真缔,然而这些人通过理性思维所探讨的问题,却总也得不出一个结论.相反,玛佳不进行任何思辨,却不知不觉地在自己所认为的真缔中生活着,正如主人公所说:"有几条形而上的河流,她(指玛佳)正在象燕子飞翔于空中一样,在其中游泳,而我,尽管写作,下定义,却只能是永远希冀着."玛佳代表着一种希望:被寻求的新秩序是存在的玛佳的儿子患病死去,以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这些都造成了两人的破裂.玛佳不辞而别,俱乐部解散.一次奥里维拉同一流浪女在街头相遇,被警察捉去,放出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阿根廷.
奥里维拉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同自己原先的女友赫克列普顿住在一起,但却与老明友持拉维勒尔和达丽塔夫妇来往甚密.他与女友就住在特拉维勒尔夫妇对面的一幢楼房里.奥里维拉、特拉维勒尔和达丽塔三人同在马戏团工作,后来又共同管理一个疯人院.一次奥里维拉吻了达丽塔,为防止特拉维勒尔报复,他逃回自己的房间,在房间中挂满了布条,地上放了许多脸盆,自己则坐在窗台上等着.最后他失去了理性,从窗台上一跃而下.
作品多用对话和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在探索中的思辨.但也写了一些荒诞的,但却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现举三例:①一次,奥里维拉同"蛇"
俱乐部里的两个朋友到饭馆去吃饭,在喝咖啡的时候,一个糖块从奥里维拉的手中滑落,滚到较远的一张桌子底下.奥里维拉一面心中感到纳闷:糖块是方形的,怎么会滚得这么远,一面赶去趴在地上寻找.侍者以为他掉了一支派克笔或是一枚金路易,也趴在地上为他寻找.二人在客人腿间翻来翻去,惹得客人很恼火.当侍者知道他找的是一个糖块时,愤然离去.奥里维拉终于在众人的嘲笑声中,从地毯毛间找出了糖块,但糖块已经化掉,粘在他汗渍渍的手上.②也是去巴黎,奥里维拉一次单独去听一个钢琴独奏会,年老的女钢琴家演奏得很鳖脚,曲子也不受欢迎,听众渐渐离席而去,到了最后只有奥里维尔留了下来.他看到女钢琴家伤心的样子,顿生同情之心,就陪她回家.到了家门口,她那同性恋者的丈夫正在里面同人乱搞,不给她开门.此时又下着大雨,奥里维尔建议她去旅馆开个房间.女钢琴家在连问了他几声"你要干什么?"之后给了他一记耳光,③奥里维拉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后,同自己的女友住在老朋友特拉维勒尔和达丽塔夫妇对面的楼房里.一日,女友外出,奥里维拉在家修理东西,需要钉子;另外,由于口渴,也需要一些马黛茶,就隔街向特拉维勒尔喊话,要钉子和茶.但由于二人都不愿意下楼、上楼,上上下下,就决定在两家窗台上搭一块木板,让达丽塔爬过木板,把钉子和茶送给奥里维拉.达丽塔爬到木板中间害怕了,再加上中午赤日炎炎,使得她进退维谷.最后她把包着钉子和茶的纸包抛进奥里维拉的窗口,自己又一点一点地退回房间.
作品鉴赏科塔萨尔同阿根廷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家一样,也受到了1930年9月的阿根廷政变,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劳松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和1916年开始的庇隆执政初期的冲击.在这段时间内,阿根廷国内政治动荡不安,文化气氛令人窒息,对知识分子的限制和迫害有加无已,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移居国外.科塔萨尔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移居法国的(1951年).他之移居法国,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逃避国内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认为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可以得到西方文明的认同.然而事与愿违,二战后的法国现实,使他产生了许多疑问,使他重新思考起原有的价值观,在这重新思考的过程中,他对西方的"理性王国",资产阶级的世俗习惯,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切旧秩序,甚至包括语言和文学创作,提出了挑战.《跳房子游戏》中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代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跳房子游戏》的主题是追求、探索,一开始科塔萨尔曾想把书名题为"曼茶罗"(佛教名词,亦义译为"坛场"),即在一块布或一张纸上划上若干格,每格中画一佛像,为的是在人们修行的时候,防止众魔侵入,同时也是为了一格一格地集中思想,最后达到中心.后来发表时取名《跳房子游戏》.跳房子是一种儿童游戏,同我国儿童玩的大同小异.用粉笔在地上划上若干格子(亦称"间")最上一格为"天",最下一格为"地",天地之间还有九格.玩耍时首先把小石块顺着一、二、三..次序单脚踢到"天"格中,而中间又不踢出格外的人是为胜者.无论是"曼荼罗",还是"跳房子",顾名思义,都是要经过上下求索,达到"中心"或是"天".奥里维拉怀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抛弃舒宜的生活条件,离开阿根廷到巴黎去寻找真理,但是到了巴黎,(也就是小说的第一章"那边"和跳房子游戏中的"天")就被虚伪的价值观念和残酷的社会风气碰得头破血流,西方资本主义的日益没落使他的梦幻变成了泡影,最后只好割断与玛佳的爱情,重返祖国,开始

当前:第32/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