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第410/450页
一锤定音。海军司令及参谋长失去位置,最好的结果就是调往军校教书。陈燮这一棒子下来的够狠,整个军队体系上下为止一肃。当年的辽东军队后勤事件和这一次的事件,放在一起看的话,不难看出陈燮的态度。
作为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陈燮的威望无人能挡。有他在的时候,很多问题可以刹车。如果陈燮不在了呢?散会之后,陈子龙怀着沉重的心情,找到陈燮,提出了这个问题。
“朝鲜、东瀛为一国,政务院对其内政只有指导权利,辽东、江南、爪哇政务体系相对完整,政令可达村镇一级。其余各地所设总督,军政大权在握,直接对总统负责。其中弊端,不用我说,思华也是知道的。”陈子龙一开口,就是直面谏言的语气。
陈燮点点头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比如北美那样的殖民地,万里之外,什么事情都要汇报上来再处置,什么事情都耽误了。如果像本土这样,搞什么分权制衡,整天忙着吵架,殖民地还怎么在生存中求发展?一个总督的任期最多五年,不就是防患于未然之策么?”
陈子龙欲言又止,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陈燮也没法子跟他说仔细了,这时代就这个情况,殖民地这个东西先占了再说。等到没有殖民地可占了,那就去抢。陈燮都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时空还能呆多久呢,本土制度上的一些改革本身,推动的过程就够费劲了。
还是那句话,量变引起质变,以联盟现在的发展速度,大明朝廷的内阁那帮人,还有那种制度,怎么都玩不好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越快,对大明本土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到时候就算朝廷不想变革,外部资本力量加上内部资本力量,都会联合起来,推着大明朝前走。
至于那个制度更好的问题,陈燮根本就不关心,只要有个制度比大明的君主集权制度好就OK了,趁着自己还能留在这个时空,抓紧多抢一点地盘才是正经。
看着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陈子龙,陈燮指着桌面上的一份报告:“从欧洲送回来的急报,张广德认为,欧洲现在的情况非常微妙,处在一个变革期。为此,他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希望得到本土的支持。”
陈子龙拿起报告仔细看了起来,内容颇为丰富,足足十几页纸。看了半个小时才看完,坐下后陈子龙捻着胡须沉吟道:“对欧洲事务,子龙知之甚少。眼下大明与欧洲的贸易繁华,海关改革之后,虽然执行权在我手,朝廷户部也是有分润的。万一引起关系动荡,影响了贸易收入,与朝廷的官司又得闹腾起来。”
陈燮听了这番分析后笑道:“朝廷那边不要去管了,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我们没那么多精力,保持现状就可以了。张广德关于树立一个欧洲公敌的计划。毫无疑问是可行的,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的同时,也方便操作。照我看,按照路易十四的野心。最多五年时间,欧洲各国就得组建一个反法同盟,到时候两边买军火就够我们挣的。”
提起反法同盟,陈燮想想都觉得好玩。拿破仑还要一百年才出生呢,这会人工培养一个欧洲公敌出来。实在是很有成就感。毫无疑问,只要法国强大了,按照英国的尿性,一准要充当欧洲搅屎棍,绝对不会允许欧洲出现一个超级大国。
趁着欧洲出现的战乱机会,北美的殖民地可以不断的向东发展。花个十年的时间,修条铁路横贯东西,将北美的精华五大湖地区纳入囊中,这个计划想想就令人兴奋。
“看来当初给张广德专断权是对的,我看在欧洲呆上个十年。这小子回来就给接卧子当助手,历练个五年下来,就能接班了。”一句话说的陈子龙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这个内政总理可不好当,联盟的组成部分太杂了。除了大明本土,其余的地方都是在海外,最近的爪哇,一个来回都得走上三四个月的。
“远征军在埃及立足之后,与奥斯曼帝国的谈判可以提上日程了。这样一来,内政部门未来五十年的发展方向都可以集中在北美。如果我们不去占了北美。将来必然为欧洲人所占,最多三百年的时间,那片富饶辽阔的大陆,就会孕育出一个超级大国。”陈燮这么说。陈子龙就是听听,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东西,但是不妨碍他执行陈燮的意见。总而言之,陈公爷洞见万里是一种常态了,当初从登州一个小团练打出眼下的局面,在大明一直是个神奇传说。
如果不是新儒学的问世。格物思想渐渐的成为沿海各省的主流思想,什么“天命”说没准就得生根发芽,然后搞出什么黄袍加身的戏码。你还真别说,中国人就喜欢搞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凯了,谁敢说他不懂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命?就算他不懂自然科学,身边难道没人懂么?说到底还是皇帝这个位子过于诱人,那种天下至尊的诱惑,无法抗拒。有些“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研究出来的结果,袁世凯不肯称帝,全是被人骗了。对中国近代制度的建立如何功盖天下等等,总之是要洗地。持这种论调者,无非就是为了哗众取宠,然后转化成个人利益。现代社会这种“学者”多了,脑洞一开,出一个研究结果。然后到处炫耀,懂行的人不屑一顾,不懂的人也未必全信,但是肯定有人会信。
1668年的春天来临之前,各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都在报道三件大事。第一个自然是北美的淘金热,各种发财,各种励志,激励着一群又一群满怀发财梦想的人们,踏上万里之外的北美之旅。第二件事情就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讨伐,这个舆论宣传肯定是需要什么说什么。先从奥斯曼帝**队袭击大明探险队说起,然后说到奥斯曼帝国使节来华之后的各种傲慢无礼,陈公爷热情接到,遭到冷脸等等。反正就是这些海外的蛮夷,粗暴无礼的怠慢了天朝上国,必须要好好的收拾一顿,教育他们什么叫礼数。第三波宣传就是明、法友好,法兰西是欧罗巴大陆的大国之一,该国如何如何,重点是该国皇帝路易十四,有心与大明建立友好关系。这些年大明睁开眼睛看世界,尽管还有人要求法兰西执藩属之礼,内阁的主流还是平等交往的。人家在万里之外的欧罗巴,也是一个大国,要脸的。
总而言之,朝廷的内阁与联盟这边的外事部门达成了一致,共同接待来自万里之外的友好国家云云。联系不断的舆论铺垫之后,1668年的春天刚到,联盟总参就下发了一道命令,全国范围内征调运输船只,任何企业都不得以个人私利为由拒绝征调。如有坚决抗拒着,今后将不受联盟海军的保护。这话说的客气,难听一点应该是这样,“你要是不听招呼,海上会有很多海盗哦。”
随着这道命令的发出,整个联盟的海上力量浮出水面,平时看着海上贸易非常繁华,这会开始动员之后才发现,大明海上力量一旦被集中了,将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短短十天的时间,总参完成了运输船的征调工作,抛开军方自身的运力不算,标准排水量一千吨级别的武装商船,所需二百艘船只全部在港待命。按照正常每船运力不下五百吨的标准来计算,这些船只短期内可启运物资十万吨。在总参的调配下,一支又一支的船队,从联盟各地的港口出发,目标都是印度的孟买。表面上看起来,二百艘船只不算很多,实际上内政部门和总参在统计数据后发现,大明登记在册的船只,一千吨以上民间帆船数量,已经达到了八千艘。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如果把五百吨以上的船只全部计算在内,大明拥有的帆船数量达到了一万八千多艘。就这个数字,还是把内河航运的小船忽略在外的结果。这个数字,没有把海军的战舰和运输船只计算在内。
那么,大明海军现在的战舰数量是个什么规模呢?据海军不完全统计,两千吨级别(含两千吨)以上战舰一百零八艘,一千吨级别以上战舰和运输船只,一百四十八艘。海军一度计划建造三千吨级别的风帆战舰,可惜被陈燮否决了,理由是蒸汽轮船横空出世。虽然现在的蒸汽轮船有各种不足,但是可以肯定。最多十年的时间,功率更大的蒸汽轮机诞生后,吨位更大航速更快的蒸汽战舰必将问世。
第八百三十八章 苏伊士
经过多年的经营,孟买变成了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码头上喷着黑烟的蒸汽木壳船汇聚,成为了这个城市最近最大的新闻。远征军编制不大,只有一个步兵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各级辅助军种,总兵力五万挂零。这支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日裔联盟士兵为主,连以上的军官和技术兵种,则以大明本土军人为主。
在印度当了一段时间土皇帝的常时仁出现在了孟买码头,目送着远征军士兵开始登船。作为印度殖民地最高指挥官,常时仁坐镇印度期间,整个印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武士来到印度之后,并没有去做地主,因为常时仁发现印度这个地方很特别。只要把政府机构搭建起来,以日裔为政府部门的基层官员,大明本土人为各地的主官,再组建一支日裔警察部队,这个国家的运行就非常稳定了。广大农村都不要自己费尽,让那些土王贵族去管理就好了,统治者只要收税就能过的非常滋润。
这个办法很好用,以军队为后盾,然后一路推过去,边打边组建地方政府,管理农村的事情授权给高种姓的贵族。短短的两年时间,一个庞大的殖民国家出现了。就这么简单,税务部门甚至都不用去找农民收税,直接找本地土王、贵族、寺庙收税就好了。
这一次大明帝国远征军出征非洲,国内都不用为粮食操心,直接在印度就搞定了。稳定下来的印度殖民地,立刻招来了一群来自大明的饿狼,其中以大发银行这条狼最为凶残,直接在新德里和孟买建立了银行,殖民地每年上缴的税收,全都存进了银行。印度没有什么工业。但是这里的土地肥沃,很适合种植棉花。相比之下大明棉花的成本要高于印度,很快印度就变成了大明棉花原料的基地和工业产品市场。
如今的印度,城市的合法流通货币。必须是大发银行发行的纸币。政府收税,最后收的也是纸币,本地的土王贵族们收上来的实物税收,你得先换成纸币,才能被政府接受。无形中被盘剥了好几道。这种抢劫模式。真是爽翻了天。
常时仁取得的成绩,陈燮都觉得惊讶,赶紧回去翻一些资料才发现,印度殖民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居然是英国推进印度西化。例如建设铁路,宣传基督教,设立司法系统。这些举措,伤及了本地贵族的权益,同时还引发了民族、宗教矛盾。而印度人民因为受到压迫而生活困苦这个因素,居然不是主要原因。
闲话不提。因为准备充分,远征军在三十六个小时内便登船完毕,24四艘蒸汽轮船,55艘商船,护航舰队为20艘三级战舰,20艘四级战舰,飞剪船10艘,还有各种补给船只30艘,组成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向苏伊士。这还只是第一批。随后还有从大明本土等的赶来的船只,陆续抵达孟买后,将所有货物卸下,由蒸汽船慢慢的把物资在运往苏伊士。不然的话没有码头没有仓库,东西再多你不好弄上岸啊。
这支庞大的船队,没有吓到奥斯曼帝国,到时先给欧洲各国的殖民者吓个半死。尽管报纸上再三说了要去打奥斯曼帝国,问题是谁敢信啊?这么多军队,随便找个地方登陆。好望角还能守的住?还是能守别的什么殖民点?整个非洲,都没有哪个殖民地能当的起这支远征军的雷霆一击。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在直隶大地和辽东厮杀的军官们,都已经年过六十了,不可能带队远征。所以这次的远征军司令,便宜了年轻一辈中的杰出代表尹杰少将。其实这家伙也不年轻了,接近五十岁,登州讲武堂第六期毕业,参加过对建奴的战争和平寇战争。能够成为远征军的司令,不是因为他的军衔高,而是因为他懂一些日语。
负责护航的舰队司令,稍稍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郑森(郑成功),这个时空的郑森活的很滋润。明明这家伙有大明的功名不要,非要跑到登州去学习海军。毕业后,因为郑家的活动,他在海军内部的发展平稳,一步一步的升到少将。赶上远征非洲这趟活没什么人愿意来,他就被派出来了。为啥这趟活没人愿意来啊?很简单,这地界除了沙子,没啥好处。大明帝国不是欧洲国家,对于面朝地中海,堵在欧洲南下中东道路上的埃及没啥兴趣。欧洲国家就不一样了,埃及这个地方战略位置很重要。过上几百年,苏伊士运河修通了,埃及的战略地位就更重要了。如果单纯的来抢埃及这个殖民地,对大明本土来说,吸引力真不如安南更大一些,就不要比北美了。所以郑森在报纸上看见的消息,都是要惩罚无礼的奥斯曼人。
这一趟活,陆军自然是要抢的,海军就没什么人费这个力气了。说到底郑森这个再陈燮体系内没什么过硬靠山的少将,能得到这个差事是有原因的。现在的大明海军,热门的活主要还是在北美,在印度,甚至安南那边都在鼓噪着要派海军陆战队去洗劫一番。
海战爆发的很突然,前方负责侦查的飞剪船遭遇十艘阿拉伯帆船,二话不说发信号弹,掉头就走。不是说打不过,而是任务在身。等到主力舰队迎上来,飞剪船队在海上凭借速度跑到敌后去包抄的时候,海战已经打响了。
对于这些不过三五百吨的小船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郑森自然是不屑一顾,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对于这些船支明明知道大不过,照旧奋勇向前的勇气,却不得不表示一下钦佩。
五艘速度更快的四级战舰强占了T字头,75口径的大炮威力虽然小一点,但是射速更快。在阿拉伯帆船无法理解的射程内,突击舰队开火了。短短五分钟的时间,海面上一艘阿拉伯帆船被击沉,伤者二三艘。能打出这样的水准,真的是运气不错。
这个时候勇猛的阿拉伯帆船才发现一个问题,英勇的战斗精神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用处。就像义和团拎着大刀长矛去冲击八国联军的阵地一样。虽然这些阿拉伯船不知道义和团,但是很快就掉头跑路了。悲愤的是,就算是跑路,也跑不过速度见长的四级战舰,不断的被追上,被舰炮集火。好不容易跑出来一艘船,准备回去报信,被飞剪船堵住了去路,用舰首的两门75炮好好的招呼了一通。
震天蔽日的舰队杀到苏伊士港口海面的时候,整个港口城市乱作一团,鸡飞狗跳。
郑森不紧不慢的指挥舰队,四处扫荡,清理海面。这个港口不大,能够停靠的船不多,三级战舰上前,用105主炮把港口周边洗一遍,震耳欲聋的炮击持续了半个小时后,整个港口浓烟滚滚,本地的驻军一个不见,居民有的拖家带口的跑路,有的关上门在家里瑟瑟发抖。明帝国主义分子,在海岸上架起大炮,征服一个国家的事情,对于这帮帝国主义分子来说,实在是轻车熟路的很。
放下小船,日裔士兵在军官的喝骂声中,奋力的划着船桨,一个营的士兵乘小船冲进港口,登陆之后小船返回,接送下一批。港口内枪声四起,战斗主要集中在码头附近。实际上也没什么战斗,明石少尉指挥的一个步兵排,登陆之后唯一的战斗就是在码头附近遭遇了一股三十几个人的抵抗,这样的战斗实在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敌人手里的武器是长矛、弯刀、弓箭这些组合。一顿排枪过去,地上多了一片尸体,血流了一地。
踩着血泊,明石少尉指挥他的部下继续推进,清扫码头四周的危险。性格谨慎的明石少尉,不紧不慢的推进的时候,另外一侧的居民区,百米之外的一片建筑燃起了熊熊大火。
“岗村那个家伙要干啥?”明石很不解的看着大火升起的方向,下令部下暂时休息,派人去联络自己的好基友岗村。“混蛋,你怎么可以放火,难道要兄弟们晚上睡大街?”看见跑过来的岗村,明石直接上粗话喷他一顿。
“不是我下的命令,而是李中尉。”李中尉是这个日裔步兵连的连长,下令放火的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伤亡。就在刚才,一群藏身居民区内的奥斯曼士兵,从小巷子里冲出来,袭击了突前的排头步兵班。三个倒霉蛋受伤,其中一个肚子上挨了一下,大概是活不成了。
幸运的是,这个步兵班的士兵作战极为勇敢,一边战斗一边后退,打死了对面十几个人。等到岗村带人冲上去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的士兵跑了,消失在这些民居之中。赶紧派人去汇报,把连长给招来了,弄明白是这么一个事情后,毫不犹豫的下令:“放火!”
第八百三十九章 仇恨种子
说到放火,这帮家伙都是熟练工,人手一火把,没一会就给这片破败的建筑给点了。岗村就是来通知一声,那些奥斯曼士兵藏身建筑中偷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这种狭窄的街道,巷战无疑风险很多,明石少尉正在头疼的时候,接到这个命令,自然不会有任何犹豫。军官在作战中的第一要务是完成任务,其次就是尽量减少伤亡,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更不要说,这些日裔士兵绕了半个地球来到这里,何其遥远和费事。
至于说到放火给本地人民带来的伤害,殖民者在侵略的时候,怎么会考虑这个问题呢?本地人的死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尤其这些日裔士官,很多都在南洋参加过清剿某苏丹的抵抗战争,走到哪都是以血腥的杀戮震慑反抗者。杀一个不足以震慑,那就杀十个,一直杀到没人抵抗就好了。一群明帝国主义的走狗,在明帝国主义的旗号下,在别人的家园杀人放火。这个场面有点美,不忍直视。
舰队司令郑森的脸上百无聊赖,这样的战争对于他来说,毫无检验个人能力的价值,反倒是工程部队表现的机会来了。苏伊士这个港口在这个地区算是最大的,但是在远征军看来还是远远不足。码头上浓烟滚滚,小船反复将一个又一个步兵营送上岸。清理了码头周边的抵抗之后,千吨级别的运输船运输船靠岸,吊臂将水泥预制件放入海中,五个简易的深水栈桥慢慢的显出雏形。
按照战前的计划。至少需要十天的时间,所有人员和物资才能下完。这就是环境制约的结果。苏伊士这个港口比起孟买来说,都是落后之极的港口。码头吃水不足,设施不足,夺取这个港口之后,人员的问题好办,那么多物资就只能慢慢的等工程部队改善了码头环境才能提高效率。
大火烧起来之后,抵抗者无处藏身,有的选择出来战斗,无一例外被排枪达成了筛子,更多的人选择了跑路。剩下的都是无处栖身的普通百姓,拖家带口的,带着为数不多的家产,逃离家园。
侵略者小心翼翼的端着刺刀,踩着抵抗者的尸体前进,只要出现在面前危险距离的人,都会被招募来的阿奸喊话后。集中看押起来。无家可归者,只能用愤怒的眼神看着这些侵略者,占据他们的家园,屠杀他们的同胞。这些没有人性的家伙,稍有反抗就是一枪过来,或者直接用刺刀捅。真是太坏了!
第一个夜晚来临之前,整个苏伊士被清理了一遍。好一点房子都被霸占了。万余百姓只能在烧毁的家园内栖身。还在冒着烟的残垣断壁中寻找为数不多的家当。总的来说,这些侵略者的纪律还算比较好的。没有出现什么“强制牵手”事件。真不是这帮家伙本性善良,实在是军纪森严,被抓到后结果会很惨。对于这些日裔士兵来说,本地的女人碰了没好处,不然耐心的等待半个月后,从印度运来的女子服务团。虽然也很黑,但是比较安全,不会嗨到一半的时候,被仇恨的本地女人用剪刀或者别的什么捅一个窟窿。
一天的忙碌下来,一个步兵师登岸,并且在城区的富人居住区和码头附近圈出安全区。任何成年男子,只要靠近五十米内,一律击毙。实际上,本地的百姓不用说都会离他们远远的,只有那些心怀仇恨的抵抗者才会试图毛线靠近。这都是经验之谈了。
次日一早,几个深水简易栈桥挥作用之后,本地人感觉到了这帮侵略者的不同。一群一群的阿奸,手持喇叭到处喊话,百姓只要住在规定的区域内,并且到指定的地点办理良民证,就可以自由活动,而且还能到码头去领一份救济粮食,还可以在码头上找到一份工作,报酬是纸币或者相应价格的食物。
侵略者良心现这种事情,是没有多少人信的。但是总有一些男子,不做事就得挨饿的前提下,冒险走出指定的区域,按照要求办理了个人的身份证明之后,真的领到了一天的口粮。一小袋子的混合粉,鬼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反正能吃就行了。用开水冲了成糊糊,吃起来味道还不错。或者浇点水,捏成团吃也行。反正就是登记一个人领一份粮食,并且被告知,如果有人抢夺他的粮食,可以来找当兵的维护他的利益。
你还真别说,这一招真是太狠毒了。当天晚上,从码头货轮上运下来的混合炒面(主要成分:玉米粉番薯粉土豆粉鱼骨粉),放出去的不过一百多人。第二天一早,来了十几个鼻青脸肿的男子,他们带回去的食物被抢了,自己都舍不得吃,打算留给妻儿老小的,结果被抢了。被自己的同胞抢了少的可怜的食物不说,还被打了一顿。
本地人指定的居住区内,这一晚上生的伤害抢夺事件数不胜数。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在这片原本就是贫民窟的残垣断壁之中,人性的丑恶一面尽显无疑。当这些被自己的同胞抢走口粮的本地人再次勇敢的站出来时,引了一场治安行动。
对于那些没有走出来办理良民证,又是制定民居范围内的不安定分子,远征军在本地带着受害者的领路之下,凌晨时分悄悄潜入,包围,踹门,抓人。治安行动结束后,三百余人在行动中被弊伤或被抓。没有审判,被抓者直接处决,尸体掉在柱子上。次日一早,阿奸分子手持喇叭,站在一排“吊路灯”前,反复的宣传事情的经过,痛斥这些人的恶性和死有余辜,宣扬远征军的规矩不容破坏。
本地宗教派性之间的矛盾很深,加之生存的压力,治安事件之后,本地民区内部矛盾加深,很快分化成三股不同认知的人群。三者之间又有认同点,那就是侵略者凶残,良民证必须有。不同则在于,一种因为生活困难或者改善生活的目者,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主动为侵略者工作,换取一份不错的报酬,保证一家老小的生活。或者攫取一份权力,在同胞面前作威作福为目的。这种人是少数,但是影响力最大,他们的行为确确实实的在本地百姓中树立了标杆。另一种则是多数派,也是中间派,他们会去办良民证领取最基本的生存口粮,循规蹈矩的自谋生路,因为心怀畏惧而保持与侵略者的距离。最后同样数量不多,他们因为仇恨的因素,办良民证,领口粮,却不耽误他们继续仇恨和等待时机造反。
登6之后的远征军,有条不紊的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以奥斯曼帝国在这个地区的低位而言,不可能坐视重要的港口和税收地被占领。这是一个大帝国的尊严问题,为了统治基础,也不得不在获悉苏伊士被占领后组织大军驱赶侵略者。
正因为这一点认知,远征军接下来以连为作战单位,不断的四处出击,清扫苏伊士周边一百公里之内的村镇。通往亚历山大港口的主干道二百公里距离内,沿途两侧十公里之内一律清理干净。当地百姓被刺刀逼着离开家园,搬到苏伊士附近的制定区域内,想要饿不死就必须办理良民证,想要吃饱过的好一点,就必须给侵略者工作。
半个月之后,反应迟缓的奥斯曼帝国军队集结出击的日子遥遥无期,登6之后的殖民者,却已经成功的制造了大片无人区,将这些百姓安置在城区边缘的贫民窟。
人对于绝对强大者未必有反抗之心,但是对于同类之间的互相倾轧,往往毫不畏惧。生在苏伊士的情况大抵如此,大约三万本地人,因为不同的教派问题,自觉的进行了分割,因为无节操的投机者的出现,狐假虎威的欺压自己人,为本派人牟利,导致已经自动分割的族群之间的矛盾滋生,不断的加重。
最主要的还是侵略者之中有一帮专业人员,他们对本地的族群和教派有相当的了解,针对本地百姓的政策,就是由这些人制定的。良民证和口粮的领取,把本地人牢牢的绑在了土地上,至少短期内是这样。当顺民,就能有一口吃的,不会饿死。不当顺民的话,最好不要被现,否则不但自己要死,连累整个族群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因为侵略者的政策,本地百姓中各种情绪汇集,有感激,有仇恨,有麻木,有野心,各种情绪在侵略者的刺刀威逼下沉默,在沉默之中酝酿。就差一个契机,就能引这些情绪的爆,一旦爆,这个地区因为教派和族群的问题,将酿成深仇大神,彻底分化。
用苏伊士特务头子魏文成的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地区的殖民政策,“利用本地区宗教、族群之间的传统矛盾,挑拨分化,制造仇恨,又拉又打,最终使之处在一个诸多零散势力存在同一地区的局面,无法对我之统治造成重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