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第411/450页


  第八百四十章 行动迟缓

  实际上这一套在印度是玩过的,改头换面之后,重新包装,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要让殖民地下面的人民形成一盘散沙,并且透过收买威胁等手段,培养一批新的权贵出来,让他们来治理殖民地的百姓。当然看,如果有非波斯裔的贵族愿意加入,远征军也是热烈欢迎。
  所有的计划,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重创来犯之敌,迫使奥斯曼帝国坐在谈判桌上,接受失去埃及这片领地的现实。这个时候在苏伊士登陆的好处显示出来了,如果奥斯曼帝国要来报复,那么其军队数量不能少了,大规模的军队要集结,后勤要筹备,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奥斯曼帝国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那么远征军可以不慌不忙的准备下去,慢慢的蚕食周边的领地,巩固占领区,逐步向亚历山大港推进。
  远征军的作战计划谋划准备了很久,总参多方收集情报后,做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计划。如果能引来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进攻自然是最好的,以逸待劳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如果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不来的话,远征军的火力可以保证,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抵挡大炮的轰击。
  第二个计划无疑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埃及这个地方,战线拉长之后,后勤压力巨大。本来这地方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对后勤要求很高的近代军队。在这种环境下作战,对整个后勤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现任埃及帕夏昏聩无能。驻埃及军队缺额严重,武备松弛。闻讯之后决定掩盖消息,但是其部下相劝,以其隐瞒将来必然败露承受后果,不如夸大敌军的数量,以免战败之罪。于是一个关于大明军队入,人数多达十万的消息传回了伊斯坦布尔。
  苏伊士的消息传到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雷霆震怒,易卜拉欣被叫到苏丹面前问策。作为深入过大明境内的唯一的奥斯马帝国贵族,易卜拉欣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极为坚定的表示:“不能出动出兵,原因是没有胜算。”这一说法立刻遭到了驳斥。反对派的理由很简单,强大的奥斯马帝国,疆域旷过,雄兵百万,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耻辱,必须要打回去。易卜拉欣这家伙,被一群反对派打成了投降派,不得不黯然退下,放弃争辩。
  动嘴是最轻松的。主战派的贵族代表们却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苏丹从欧洲召回,出面组建一支大军。与入侵的大明帝国中东远征军团作战。
  穆斯塔卡可不是那些只会动嘴的权贵,长期在欧洲作战,军事上至少是内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来在欧洲有个“欧洲病夫”的美誉,最初的起源就是因为1868年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后,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日渐下降,偌大一个国家在欧洲地位变得无足轻重。
  这个时空。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看来是没机会了,调回伊斯坦布尔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主动登门拜访易卜拉欣。两人见面,易卜拉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还提到了一个问题,苏伊士那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帝国大军劳师远征。如果强行发起攻击,未战先败,几乎是定局。为此,易卜拉欣通报了他的人从苏伊士带回来的情报。就算除以二,大明帝国的军队至少在五万万人以上(情报工作难以展开,故而不全。)抛开装备的因素,以这个不全面的情报为基础,精锐的奥斯曼军队要打败这五万万大明的军队,至少要两倍以上的兵力才有把握。这一猜测是建立在对埃及帕夏的了解之上,所以误打误撞之下反倒蒙着了。
  十万万大军不可能独自上路,那么多人要吃饭,每天都是不得了的消耗。物资肯定是不缺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即便是冷兵器为主的军队,人吃马嚼的也是一个巨的大数字。更不要说,奥斯曼帝国明知道大明军队以火器为主,怎么会冷兵器军队为主呢?
  两人商议之后,决定再次向苏丹上奏,军国大事不可以轻率。这一次的结果引起了朝野重视,易卜拉欣再次被推在前台,仔细的汇报了关于大明国力及军队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奥斯曼帝国,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欧洲强国的姿态,对于这一汇报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两人的预期。最终结论,由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联手,穆斯塔法出任埃及帕夏,易卜拉欣从旁合作,抽调精锐十万,出征埃及。
  这样一来,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再次被动变化。原本主要目标在欧洲方向,进行了一次调整。实际上呢,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方向不在非洲,高加索和维也纳才是主要方向。如果这一次来犯的不是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奥斯曼帝国不可能如此重视。
  苏丹的意思,尽快打赢这一仗,然后跟大明和谈,避免这个大国长期为敌。这个主张,不能不说,苏丹还是很有见地的君主。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代,也就是“我大清”,中法战争明明是胜利者,却在谈判桌上妥协。人类历史上,这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因为重视对手,准备期自然增加,赶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老期,吏治败坏,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这么多事情准备起来耗时很长,一个月过去,中东远征军的人员和物资全部上岸。建立了牢固防线之后,码头扩建工程启动,为后续的物资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面上的远征军司令尹杰一直很小心,即便对手的消息迟迟不到,也不影响他稳固防御的同时,派出机动性较强的小部队四处出击。大物资的储存需要仓库,军队需要军营,总的来说陆军还是一直处在忙碌当中。相比之下,郑森指挥的舰队就显得很无聊了。
  这一时期的红海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打击目标。海岸边一水的小渔村,海面上就剩下一些小渔船,大炮轰过去都不够炮弹钱,打个屁的打。海军舰队唯一的任务,就是确保整个区域的安全。其实这个任务跟没有一样,这个时代的远洋商船,哪艘不是武装整齐。一般的海盗看见大明的商船,躲都来不及。就算遭遇了海盗,凭借着新式的75口径后装退架炮的威力,一般的欧洲军舰都占不到便宜,更不要说普通海盗了。
  所以整个舰队都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只能轮番出击,巡航练兵。有心打一仗的郑森,闲的可谓穷极无聊。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了两个月,苏伊士的远征军司令部才接到一个消息,一支骑兵部队往西北方向活动,前出进二百公里,发现了一些小规模奥斯曼军队的迹象。
  这个时代没有苏伊士运河,自然也没有塞得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只能走地中海塞浦路斯内侧的航线,运输至亚历山大港口。整个过程非常的艰难,所以现在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的大军,还在海上漂着,还没到亚历山大港口。
  而这个时候的开罗,小股骑兵的遭遇,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恐慌。有钱人纷纷逃离,北上至亚历山大港口,逃回出埃及者不少。反观远征军这一小股骑兵,因为只有一个班的规模,加上军令要求避免接触,也没敢多留,掉头回去了。
  带回来的消息很清楚显示,从苏伊士到开罗,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这个情报让尹杰陷入了纠结之中,登陆过了两个月,没有等到预计中的敌人反扑,旨在以逸待劳的计划,看上去要破产了。地图上的奥斯曼帝国很大,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在其统治之下。尽管手握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整个军队的补给都得依靠来自印度的运输,如果能就地解决粮食的问题,未来的后勤压力将大大的减轻。
  这么说吧,尹杰和整个大明陆军的参谋体系,对于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行动效率没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主导下,导致这边的行动一样的迟缓。接到这个骑兵侦查结果后,尹杰力排众议,决定派出一个步兵师的兵力,沿着大路往西北方向的开罗推进。
  这个计划的初衷,在于推进至尼罗河流域,力争就地打粮,缓解后勤压力。什么叫就地打粮,简单的四个字里头,充满的了残酷的意味。对于埃及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地区就在尼罗河流域,别的地方除了沙子,没有别的产出。
  考虑到在异域作战,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再三强调了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两个日裔步兵师一前一后,稳步推进,相机夺取有价值的目标,能够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最好。别看苏伊士距离开罗不远,在国内和印度,最多走五天就能到。

  第八百四十一章 埋骨之地

  古城开罗历史悠久,多次被外敌侵占。1517年,土耳其人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这个古老的城市成为了省会后,走向了一百多年的衰落期。
  苏伊士以东是大片的沙漠地区,大军长途跋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远征军司令尹杰派出少量部队戒备这个方向之后,主力开始往开罗推进。再此之前,留下一个步兵师镇守苏伊士颇为必要,港口上海量的物资,是确保大军胜利的根本。
  土耳其人修路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他们侵略的热情,通往开罗的大道路况很差。好在那些短腿的日裔士兵表现出来了极高的服从性和坚韧。加上整个远征军上下的行军速度,都被控制在每日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所以这一趟行军虽然前所未有的艰难,但是军心未乱。
  又到了一日扎营之时,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日裔士兵,有序的在明人军官的指挥下忙碌。大概是因为水源的珍贵,这一路上的水井之类的取水之处,都没有遭到破坏,少了不少麻烦。
  即便如此,连续一日的行军下来,尹杰的嘴里全是沙粒,怎么吐都吐不干净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真的想不明白,这地方有什么好的?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有了这么一块《地方作为桥头堡,非洲、欧洲、西亚三个方向,都在大明帝国的兵锋威胁之下。想打哪就打哪,只要保证海路的畅通,一切都不是问题。这地方就不是南洋那些地方能比的,想发财别来埃及,在这个地方戍边的唯一好处,就是军功。这里不但是桥头堡。而且是顶在地中海腰眼上的一把尖刀,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之后,任何一个地中海国家都会感受到来自大明的武力威胁。
  尹杰不知道万里之外的大本营是怎么想的,他能做的就是坚决的执行军令,在世界地图上,多一块黄色标志的地区。象征着大明又多了一块领地。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这一代人,渐渐的取代了早期跟随陈燮打江山的老人。相比那些老人,年轻一代的优势很明显,系统的文化军事教育,开阔的眼界。一旦有了相应的爵位,这些年轻人很快就能在军中掌握一定话语权,将来就算退役,也可以顺利的进入上院。
  新生的贵族们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他们的爵位绝大多数不是世袭的,后代们要想延续先辈的辉煌,就得一波一波的投身这个四处扩张的时代。这个过程中,不乏一些家庭陡然崛起后有快速的衰落,无情的现实逼着无数的家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否则,必然被新鲜血液取代,成为历史的尘埃。
  从一辆马车上跳下来。尹杰的脸色很难看,参谋长赵戈上前来默契的开口:“五分钟之前。打头的十四师(日裔师)传回来一条消息,他们看见了开罗城,没有发现完整的城墙。”
  尹杰对此不以为然道:“城墙这个东西,现在还有什么用处?重炮团的105口径加农炮,可以轻松的撕开任何一座城市和要塞。”这个表示赵戈不能认同,低声提醒了一句:“尹司令。凡事谨慎为上,不可轻敌。这地方透着邪性,苏伊士之战,我们伤亡了上百人,都是在市区的近战中出现的。我不能不提醒你。我们面临的对手,对信仰有自己的坚持。”
  “不提这个了,传令下去,告诉各部队指挥官,我们伤亡一个,就拿十个本地人抵账。告诉大家,在这地方我们是侵略者,任何仁慈都是对自己和战友的不负责任。解决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制造麻烦的人,杀光他们。”尹杰毫无表情的下达了这道命令,作为参谋长,赵戈可以在军事计划上坚持己见,但是在这种问题上,他就不好说话了。如果在这个事情上唱反调,搞不好要被士兵打黑枪。类似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早在南洋时期,这一招就被广泛推广,不然岛上那些土著怎么可能老实下来。大明本土确实有一些文人拿这个事情来抨击陈燮,但是这种文人哗众取宠的行为,往往遭致普通百姓臭鸡蛋的密集攻击。
  哪个时代都不缺这种圣母b,这种是非观念混乱的货色,无视他们就好了。
  扛着步枪的日裔士兵,看上去多少有点滑稽。但是尹杰跟他们接触久了,很快发现这些小矮子真不简单。几乎没有他们不能吃苦,其忍耐力超乎之前的想象。在印度的时候,这些人的特性就显示出来了,作战勇敢程度,达到了别人的命不是命,自己的命也不是命的地步。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矮子兵,对白刃战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针对这个特点,坐镇印度的土皇帝常时仁,特意弄来一条拼刺的招数,教给这些日裔士兵。
  黄昏来临时,四周显得非常安静,这一代的沙漠化还不算太严重,部队可以从容的扎营。唯一不爽的,还是这里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穿短袖,晚上就得披上外套。
  尹杰在忙着统筹各部,计算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夺取开罗之时,远征军下辖的步兵第十四师师长刘济时,正在为接下来的战斗头疼。此刻十四师的位置距离开罗不过二十公里,身后不到五公里的地方,就是第十六师(日裔)。师属骑兵连全都派了出去,周边五十里全部都查过,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开罗这个城市,甚至只有一些城墙的遗迹。在这个距离上,没有发现土耳其的军队,这个让人实在是难以理解。
  参谋长周国栋打开帘子钻进帐篷来,看了一眼正在皱眉头,试图从一摞子侦查情报中找出端倪来的师长,笑着上前道:“想那么多干啥?你我从军多年,哪一次大战不是一力降十会?现在是异域作战,既然无法掌握确定的情报,那就干脆的打呆仗,一步一步的往前推就是。这里是别人的家园,不要指望别人拱手相让这种好事。”
  这种侵略者的心态比较正的军人,在整个联盟军队的体系内比比皆是。就算明面上不能说,私下里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如今的大明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靠的就是刺刀开拓出来的新领地上的掠夺。这种事情,大明不做,就会有别人做,一直不做,总会有一天别人打上门去。别以为大明现在的无敌是一种常态,二十多年前的大明是个什么样子,在场的两位都是亲身经历过的。
  “邪性,真的邪性,我总觉得这里头有古怪。你看啊,二十公里也就是半天的路程,在这个距离上,如果土耳其军队有几千骑兵,你觉得会怎么使用?”
  “想多了,那么多骑兵不可能不被发现。总不能藏在市区吧?那样骑兵还有啥威力可言?”周国栋不能认同这想法,刘济时脸上的眉头展开了,丢下手里的铅笔道:“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没有大量的骑兵,一个是就算有,也没不会太多。”
  “嗯,骑兵可以说是能够对我军构成最大威胁的兵种。根据以前的战报,土耳其确实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存在。总参的通报上说,土耳其正在对欧洲用兵,大概将主力派去了欧洲,就算往回调,也没那么快赶回来。”
  “不管那么多了,明天通知十六师,让他们靠过来,给我们站住后路。师主力以两个团的兵力出击,在炮火掩护下,先打一打看看再说。”
  就在两人做出决定的时候,安静的夜空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砰”。两人立刻露出凝重的表情,走出帐篷之后,很快就听到了排枪的声音,意外的是枪声来自右侧的后方。
  黑暗之中的埃及帕夏哈里的表情凝重,他确实很怕死,但是更害怕新帕夏来临之后,没有任何战果的他被打发回伊斯坦布尔。到时候,就算能免于一死,也不会有一个好下场。
  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让他放弃的时候,必然会垂死挣扎。于是哈里在获悉新帕夏带兵来增援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率领手里最精锐的三千骆驼骑兵,绕道潜藏在距离明军营地不到二十公里处的沙漠中隐蔽起来。负责警戒侦查的明军骑兵,根本就没想到沙漠里还能藏着一支军队。确定不会被发现之后,天黑之前,这支军队步行,缓缓走出沙漠之后,上了蹄上缠着树叶的骆驼,悄悄的逼近侵略者的营地,准备趁夜色打一个冷不防。
  “神的勇士们,今夜这片土地将见证我们的虔诚,注定成为这些异教徒的埋骨之地,杀啊!”哈里怒吼着,高举手里的战刀,发出了冲击的命令。其实他一点都不想下这个命令,实在是他没想到,居然被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要知道这里的土地沙化严重,骆驼行动时发出的生意可以忽略不计,这不前头尖兵刚刚干掉一个哨兵,枪声就响了。

  第八百四十二章 短促且残酷的战斗

  开枪的是突前的暗哨,尽管只有一个人,还是在发现明哨被干掉后勇敢的开枪了,这一枪不响的话,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是行军状态,又是在埃及这个地方,营地布置的多少有点松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里的计谋得逞了,日裔十四师一路上没有任何困难,一天可以紧张点,几天都是这样,自然就松了一些。
  尽管如此,一道铁丝网和明暗哨配合的警戒模式,谁都不敢去越过。枪声一响,暗哨就从藏身的沙坑里怕起来,含着哨子使劲的吹,尖锐的哨音撕破了寂静的夜空,刚刚跑出去不到十步,一道沙袋堆起的工事后面,藏身这里的火力支援哨位的一个步兵班的排枪也响了。
  这个时候,骆驼大队开始了果断的进攻,卷起的灰尘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一直到暗哨毫不犹豫的停下,从地沟里拎出一个铁桶,汩汩的煤油浇在准备好的干柴上,腾的一下烈火窜了起来,一道十米长的火墙出现在夜色中。这时候骆驼骑兵已经逼近不足五十米的地方,暗哨士兵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将四枚手榴弹的拉索绑在一起,在他被标枪扎成刺猬之前使劲一拉,瞬间这个身材不高的士兵被骆驼骑兵卷起的烟尘淹没了。
  “轰”的一声巨响,在夜空中如此的震耳,爆炸掀起的烟尘,在地沟内的火光照射下,显得如此的绚烂。作为值班支援火力的一个步兵班,确定营地内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打出了排枪内的子弹后,没有选择退到铁丝网后面,而是做出了同样的选着,手榴弹的拉索绑在一起,跃出工事。往前翻滚,迎着正在往前碾压而来的洪流,拉响了手榴弹。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十三个,最后一个在战壕里的是班长小林光二,是来自东瀛熊本的一个武士家庭出身的小姓。如果不是陈燮这个新的东瀛王的出现,他是的不会有太多的机会,给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挣下一百多亩土地作为安身之地的。
  想到自己的父母会因为自己的死讯而备受厚待的时候,小林扣动扳机,打倒一个冲到五米之外的敌人,果决的拉响了手榴弹,跃出工事,扑向一个正在冲来的敌人。
  轰……,连续不断的爆炸声,震撼了正在进攻的骆驼骑兵。如果仅仅是强大。还不足以让这些信仰狂热的家伙赶到畏惧,但是这些侵略者表现出来的疯狂,却达到了震慑的目的。
  枕戈待旦的士兵不断的冲出帐篷,进入阵地后,看见的是那些哨兵一个接一个的疯狂行动。为数不多的日裔连长藤泽信夫,牙齿狠狠的咬破了嘴唇,怒目圆睁。
  “杀,杀光他们!”左轮手枪朝天一枪,进入阵地的士兵扣动了扳机,排枪密集如雨点。三分钟后。团属炮兵排的四门臼炮(迫击炮)也响了,这种产量不多的新式火炮,在远征军序列内,只有团一级的单位才有一个排的编制。
  四门臼炮的射速得到了最佳的体现。雨点一般的炸点此起彼伏,不断有骆驼骑兵被炸飞,不断有骆驼骑兵倒在冲锋的路上。关键时刻,团一级才装备的蒙蒂尼机枪也响了,哗哗哗的枪声就像割草的大镰刀,一阵弹雨泼洒过去。就能在骑兵的阵型中撕开一个小口子。尽管很快被后续的疯狂者填满了,但是其强大的火力,还是有效的遏制骑兵逼近的势头。
  只有一道铁丝网的防御,大概是今夜这个步兵团犯下的最大失误了。密集的骆驼骑兵狠狠的撞在了铁丝网上面,虽然被有效的拦阻了一下,短短的半分钟后,铁丝网被连续不断的冲击力撞倒了。轰的一声,前方一马平川。
  面对手持弯刀的骑兵,没有一个日裔士兵后退半步,连长小林信夫嘶喊一声:“手榴弹!”二十来米的距离上,手榴弹雨点一般的落下的同时,小林信夫抽出腰间的武士刀,双手握着跳出战壕,豪迈的高呼:“为了大明!为了东瀛王!决死突击!”
  话音未落,一道身影冲了出去,迎着滚滚烟尘,一头撞了上去。小林信服认出那道背影是生活指导员老孟,这个平时看上去略带傲气的大明军官,此刻的背影如此高大。轰的一声巨响之后,迅猛的势头被狠狠的遏制停顿了一下,老孟的爆炸点就在铁丝网缺口边上。
  “啊!”如同被打了鸡血一般,十几个士兵冲出了战壕,浑身冒烟的扑向正在继续穿过缺口,高速而至的敌人用弯刀砍翻的瞬间,轰轰轰的爆炸声将战壕前沿的一片地区,变成了死亡的地狱。炸点接二连三的腾起,每一个爆炸的地方,都有一个士兵的牺牲,还有至少五六个陪葬者,尽管小林信夫的心里在流血,但他的选择还是四处找手榴弹,准备在最后时刻,也这么来一下。可惜,他的想法破灭了,一顿尖锐的呼啸声从天而降,师属炮兵团开火了。

当前:第411/45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