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淘宝穿成七零女配》第36/120页
县领导气愤又心痛地说:“这可是文物,竟然被破坏至此,可真是暴殄天物。一旦调查清楚是廖红规所为,一定重判。”
苏慢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次举报,算是成功了。
包括廖红宇在内的廖红规的家人都被带走接受调查,马铁柱等他的跟班也被带走。这一调查可了不得,不只是藏匿黄金脑袋,还有侵占生产队财产,行贿,生活作风问题等等,数罪并罚,被判有期徒刑四十年,也就是说,他的后半生要在铁窗里度过。廖红宇被判十五年,他们在县里的靠山,以及跟班们也都受到相应的惩罚。
廖红规吃着难以下咽的牢饭,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儿的时候,他想破脑袋都弄不明白,黄金脑袋他并没有上交并且藏在山洞里的事情只有他和廖红宇知道,写字条的人又如何知道的呢?
得知廖红宇被判刑的消息,社员们欢欣鼓舞,家家户户都做好吃的,甚至放了鞭炮庆祝。
大柳树生产队的社员包括牛棚人员提前得到解脱。
当天晚上,苏建党请来公社放映队放电影,大家都兴高彩烈地聚集到大街上看电影。苏慢他们四个自然也去看电影,坐在人家的墙头上,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爆米花,视线没有遮挡,整个幕布都能看到。
齐修文也在人群里,看的出他心情很好,左清明一直打压他,是因为有廖红规的支持,现在左清明失去支持,也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看到苏慢看她,齐修文心花怒放,他分开重重人群走了过来,笑着喊了一声:“苏慢。”
苏慢弯着唇角看他,他现在不知道把廖红规拉下马是以后自己的政绩之一,如果知道他还能笑得出来吗?
形势所迫,她不是故意让他失去这个立功机会。
齐修文仰头看着她:“苏慢,我的扫盲班办得很成功,你真应该去看看我怎么给社员上课,很多社员认识了二百多个字,会写自己名字,学会了心算,我相信整个生产队的文化水平可以提升到一个新层次,我感觉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苏慢从墙上跳下来,点了点头说:“嗯,有时间我会去听你上课,看的出来,你状态很好,看上去意气风发,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也许你适合当个老师。”
别去从政,就当个老师吧。书里写苏向东这个小反派也是被齐修文关进监狱的,如果他不从政的话,苏向东就没了这个威胁。
齐修文特别感动,好像又找到了以前苏慢夸她肯定他的感觉,他说:“真的?我真的适合当个老师?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我适合教书育人。”
苏慢深深点头:“齐老师,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桃李满天下。”
齐修文笑得很开心,他说:“谢谢你的肯定,我以后会考虑当个老师。”
看着他明亮的笑容,苏慢有种预感,齐修文的人生会发生转向,他应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牛棚人员的锅灶、柴炉都被搬到旧庙前院,苏建党安排他们在前院住下,虽然庙宇有股寒气,但比原来住的地方宽敞,不用担心倒塌问题。
社员们帮他们搭了土炕,他们在这里彻底安顿下来。
苏慢把两个狗窝挪到后院,后院比较小,有鸡窝、鹅窝,还有一口水井,还有种的菜,苏慢只能把狗窝放在前院后院连接的部分。这样一来,前院后院就区隔开了。而且前院住的人都是极有分寸,很有界限感的人,来后院找苏慢说话都是先喊一声,等她应了之后才过来。
苏慢会去前院摘菜,陆原会到后院挑水,大家互不打扰,过得都很清净。
君子之交,平平淡淡,苏慢觉得这是比较理想的相处方式。
开始的时候,苏慢还补贴他们一些粮食蔬菜,后来他们的生活步入正轨,经常会收到亲戚朋友寄来的东西,日子过得比以前好的多。而在以前有廖红规的控制,寄来的东西都到不了他们手里,现在就没有这个担心。
他们经常送给苏慢或者糖包一些零食,饼干、桃酥什么的就不用说了,还有巧克力、糖果、话梅什么的,苏慢感觉是特意为她俩准备的,要不老头子们谁会爱吃这些东西。
她不喜欢推来推去,收到东西后会用别的东西还回去,比如做了好吃的给他们端一碗。
让她想不到的是,本来挺认生的糖包跟前院的人倒是混熟了,她有空就往前院跑,这个腼腆穿得干净长的又好看的小姑娘非常招人喜欢,大家把她当做开心果,教她认字,给她念小人书。糖包性子也开朗不少,脸上总是带着笑。
有天,陆原拿了一包沙琪玛过来,苏慢想不到在这个年代还能吃到这种糕点,她没有推拒,给糖包拿了一块,糖包觉得好新鲜,小心地托在手上,轻舔了一下舍不得吃。
苏慢自己也吃了一块,香甜软糯、入口即化,好吃到让人感动。
她感觉陆原的变化也挺大,身上的压迫感消失,整个人比较放松。
他说:“还没跟你说谢谢。”
苏慢知道他指的是廖红规的事情,她说:“也谢谢你,你做的很完美,要不是你,我自己去做的话,我会胆怯。”在夜色中,把字条用弹弓弹进县政.府和公社大院,又撒的到处都是,她会硬着头皮去做,可能做不了那么好。
共同做完一件事,又要一起保守秘密,两人之间的关系近了好多。而且很有默契,经常是一个表情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总有一天,你能够回京城,回到你原来的生活中去,在这里的经历在你一生中不值一提。”苏慢说。想到书里写的陆原会成为人格分裂的大反派,她觉得很可惜。
陆原认真地看着她:“不,我会记住这里。”他曾经深陷黑暗和泥泞中,有一束光照亮他的心田,给他带来光明和温暖,让他的跋涉不再那么艰难,他绝对不会忘记。
苏慢:他记仇,怪不得会成为大反派。
陆原:她这一脸遗憾是什么意思?
苏慢这些日子也没闲着,她觉得种菜卖菜什么的特别有意思,看着账户里的钱一点点变多,很有成就感。
她手头的钱五百元作为教育基金,五百块盖房子用,还有苏向东的工资可以日常花销,就是拖拉机的柴油钱有点舍不得。她很喜欢那辆破旧拖拉机,摆脱了十一路,能拉东西,更重要的是有种人家走路我开敞篷车的优越感。
她又在淘宝上买了八十斤花生,多了她不弄,她不认识油坊的人,弄太多花生去惹人怀疑。榨了三十多斤油后,她开着拖拉机到镇上的大集上以一块钱一斤的价格卖掉。
去镇上大集是怕遇到熟人,农民一年也分不了多少花生油,她的油很好卖,不大工夫就卖完。
拿到三十块钱后,她又带着剩下的两斤油去找苏建党,把油送给他,拜托他等生产队买柴油的时候也给她买点。
苏建党的媳妇花枝婶子也经常给苏慢东西,他们并没有过多推拒,答应帮苏慢买柴油。
又是几场暴风雨,地里的玉米大片倒伏,尤其是大柳树生产队的倒伏情况最厉害。因为种植晚,赶上高温多雨,秧苗蹿得高,不抗风。
倒伏的玉米不能扶起来,扶起来根须就要折断,只能让它自己生长,看能不能长起来。又一场暴风雨下过之后,社员再次去地头察看,这一看不要紧,心凉的透透的,完好挺立的玉米秸秆只剩不足十分之一,剩下的全倒,而且看那样子完全直不起来会枯死。
雨停后,苏慢他们四个也赶紧去自留地,苏向南不顾泥泞,在田埂上一脚深一脚浅地跑着,拐了个弯,朝那边惊喜地朝这边喊:“姐,快来,咱家的玉米一棵都没倒。”
苏慢拉着糖包,赶紧加快脚步,到自留地边上一看,果真如此。她知道自家玉米即便倒伏也不会很厉害,没想到一棵都没倒。
苏向东赞道:“你买这个种子真好,不仅没倒,每棵玉米都长了两个玉米。”
他们的玉米比别的地里的玉米矮一尺多,但茎杆粗上两倍多,看着就结实,抗风雨能力特别强。这可是后世经过几十年改进的品种,比现在的品种好理所应当。
社员们最近个个愁眉苦脸,已经预计到未来会饿肚子。夏天本来就没分多少小麦,就指望着玉米作为一年的粮食,哪知玉米倒伏这样厉害。
每天都有人到苏慢家的自留地去看,惊叹为何她家的玉米秧不倒伏,玉米还长那么大。苏慢告诉他们说是在大集上买的玉米种子。
最愁眉不展的是苏建党,他被人举报耽误农业生产,耽误了玉米种植时机,导致玉米几乎全部倒伏。
想都不用想,这人肯定是当初支持廖红规的人。
苏建党负责生产,全生产队的玉米收成只剩十分之一,他难辞其咎。而且本来就该大队长换届选举,生产队已经在重新组织选举,眼看苏建党是选不上了。
苏慢还是希望他能够继续当大队长,一是他对他们几个多有照顾,二是换了别人谁给她弄柴油?苏向东在农机站倒是可以弄到柴油,但苏慢担心影响他工作。再说他是个正直的人,换了别人未必有他当的好。
苏慢看着自家地里就快成熟的大个玉米,心里有了主意,在一个傍晚,苏慢去找苏建党。
第35章 有粮有钱
苏建党家负气压满满,他蹲在地上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宽敞的院子里一片烟雾,有些呛人。到了做晚饭时间,花枝婶子还没生火,几个孩子也都感觉到家里的压抑气氛,安静得过头。
其实现在大队干部能得到各种优先对待,家庭成员入党、当教师、当工人、参军、工农兵学员都能优先,苏慢想了想,苏建党家没得到这些实惠,不过不妨碍他想当个大队长拿那点工资。而且他要是真因为玉米收成下台的话不太光彩,他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花枝婶子拿个凳子,招呼苏慢:“吃了没,过来坐。”
苏慢跟花枝婶子寒暄之后,坐在苏建党对面说:“大叔,我有个办法,你想连任大队长的话,可以试试。”
苏建党的眼睛亮了一瞬,旋即转暗,玉米减产剩一成,他很愧疚,不相信还有什么办法。而且苏慢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能有什么好主意。
苏慢说:“我家自留地那玉米种子是在大集上买的,明显跟生产队的种子不太一样,我看这玉米抗倒伏,产量高。咱们县应该都没有这么好的玉米种子,你去跟公社书记说,就说当你发现这玉米跟别的品种不同之后,把那块地当做试验田,花费很多心血,终于试种出优良品种。”
“你想啊,咱们生产队不过是今年歉收,要是这种子真的能推广开,别说咱生产队,咱公社,咱县都能年年丰收。公社看在你有功劳,没准会让你连任。”
苏建党无神的双眼重新亮了起来,他把烟头丢在脚下,踩熄,迅速站起身来:“有道理,有长的这么好的一片玉米,我咋就没啥想法呢,走,去你家自留地看看。”
苏慢和花枝婶子都跟上,三人朝苏慢家的自留地走去,到了自留地,花枝婶子说:“苏慢,你家这玉米真是奇了,不倒伏,不长虫,还长这么大个。”她捅了捅苏建党,“苏慢说的办法可行,全公社都没长的这么好的玉米。”
苏建党剥开一个玉米,查看玉米粒长势,只见排列整齐,颗颗饱满,没有秃尖,即便生产队的玉米不倒伏,产量最多达到苏慢家玉米的一半。
他怎么没想到呢,苏建党激动得手都在抖,黑暗中终于见到曙光,他说:“这个玉米好,明天一大早我就去找公社书记,苏慢,想不到你有这份心,大叔先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