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现象学之维》第1/11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

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集结和汇编。作者依据马克思经典著作,结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长期研究的心得及西方现代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中深层次的意蕴作了全新的阐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独树一帜地提出一个在现象学视野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体系的构想,并对此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论证。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当过10年知青和5年搬运工,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及中西文化比较和美学、文学评论等领域。已出版著作14部,译著7部。代表性的专著为《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译著为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图书目录

自序
一、总论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自否定”哲学原理
 中国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与发展
二、 实践唯物论的人学解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之谜”的解答
 人的本质力量与移情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人学实践论美学纲要
 马克思的人学想象学思想
三、 实践唯物论的现象学解
 胡塞尔现象学中国艺术的意义
 对“价值”本质的一种现象学解
 “柯尔施问题”的现象学解――兼与徐长福先生商讨
 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现象学思考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四、实践唯物论的感性学解
 补上“实践唯物论”的去缺环――论感性对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证明
 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
 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
 析“最美的音乐”――兼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美学观的异同
 艺术作品的永恒性――马克思、海德格尔和当代中国文学
五、实践唯物论的方法论
 辨证逻辑的本质之我见
 第三只眼看“黄、马之争”――兼论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方法的启示
 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与《资本论》的比较看科学的方法论
六、经典重读
 劳动异化及其根源
 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
 “三层楼说”的误区与艺术的定位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实践唯物论的三重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再解读
七、反思与评论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十大文化错位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
 舒远招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评介
 哲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典范――《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简介
 一个时代的哲学备忘录――读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导论》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评美学上的厌食症――答杨春时先生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①。如何立足于这一基点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却似乎始终是一个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我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许多人对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理解得太狭隘了,往往陷入费尔巴哈和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物化”式的理解中而不能自拔。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实践的”(praktisch)这个概念包含丰富的含义。首先它包含有感性现实的意思。黑格尔也讲实践,但他所讲的实践只是精神实践,只是作为概念认识一个环节的实践。马克思的实践则是作为一切认识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是与外部感性的对象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其他人、人类社会)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封闭在思想中的孤立抽象的思维活动。其次,它包含有自由自觉的意思。费尔巴哈的实践是不自由的、单纯动物式的谋生活动,因而费尔巴哈把实践排除在人的真正本质之外,仍然用抽象的理性、意志、心(即知、意、情)来规定人的本质。马克思则把实践视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由的创造性、对生物性需要的超越性以及能动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性。第三,实践也包含有历史性的意义。历史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史,所以虽然他的思想有巨大的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5页。
历史感作基础,但他并不懂得真正的现实历史的无穷创造作用,而自以为整个历史在他的哲学中已经终结了。至于费尔巴哈,更是把历史看作人们头脑里宗教观念的发展史。马克思则把历史性看作人的能动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认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①。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第四,这种实践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意义。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哪怕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也具有社会的性质,不仅要对社会的发展发生影响,而且本身就是以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积累为前提。第五,这样理解的实践就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质,它表明了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第六,这样理解的实践同时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即具有通过对象化直到异化来实现自身、通过自我否定来肯定自身的意义,因而它赋予自身以辩证的规律性。马克思的毕生工作,可以说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是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下面我将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分三个层次来阐述这一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一、基础部分:马克思的感性学

马克思还在早年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的时候,就与黑格尔哲学有一个重要的分歧。不同于黑格尔重视整体性和逻辑普遍性的理性主义偏向,马克思更强调感性个体的自由、自发的创造性,这从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可以看出来。后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的感性学逐渐成形,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应当在感性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而建立为“一门科学”④的思想。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感性是对于“真正本体论的(ontologisch)本质(自然)的肯定”,因而感性不仅是对于自然对象的肯定,也是对于人自身的肯定:“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地就是另一个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一。在感性的意义上,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体和主体都是同一的。
但这时马克思的感性已经与费尔巴哈的单纯的感性直观不同了。他着眼于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工业和私有财产的运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⑥所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⑦,只不过人们 (包括费尔巴哈)以往通常都只是以非感性的抽象的方式(异化的方式)来看待这部心理学,不去阅读其感性的内容,而只是看作外在“有用性”的对象。马克思则从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现实关系来考察人的感性,如劳动者(工人)在劳动中的异化感、不自由感,对于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的陌生感,对于自己在劳动中沦为动物或非人的压抑感等等。而从这种消极的、被颠倒的、异化
①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128―129、121、127页。
了的感性中,马克思恰好看出了人与自然未经异化的关系本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这种生命活动中,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

当前:第1/1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