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随军夫人谷瑞玉》第21/41页


  第三卷秋第一章随军岁月(1)
  破晓时分,谷瑞玉醒了。
  她睁开眼睛一看,军帐外面还是一片无边的漆黑。可是,就在这尚未天明的时候,她发现军帐的外间竟然还亮着灯盏。谷瑞玉看见,幽幽的灯火将一个巨大的军人身影投映在墙壁上,那是军团长张学良正站在军用地图前面沉思。
  黎明前忽然起了风,呼啸的风声让谷瑞玉心绪紧张。她急忙从行军床上爬了起来,浑身冷得直打哆嗦,这时,她忽听到外间传来了张学良剧烈的咳嗽声。
  这一天是1927年4月5日,清明节的凌晨。
  谷瑞玉记得是去年冬天,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她和张学良是从天津出发而随军进入中原的。那时的张学良已经升任了第三、四方面军的军团长,这是郭松龄倒戈后张学良亲自统率大军的又一次参战。在此之前,谷瑞玉曾随张学良去了北京。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公公张作霖。
  进京后她住在北京西城一个小院子里,她知道张学良自从北戴河回到天津以后,就始终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文昌胡同8号,每天到顺承郡王府协助他父亲筹划问鼎华北的军政大计。可是那时的谷瑞玉尚不知张作霖正在北京预谋做中华民国陆海空大元帅之梦。她见到张作霖是在那一年冬天,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里举行的一次晚宴上。那次夜宴她得以第一次公开露面,并且以张学良如夫人的身份坐在侧席上。她的突然露面,曾在北京上层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特别是新闻界对于多年来深居简出的谷瑞玉更是首次发现,报上刊登她的照片时也首次对谷冠以“张学良如夫人”的称谓。
  谷瑞玉永远也忘不了那晚在中南海赴宴的情景:在一盏盏璀璨明亮的灯光下,她远远瞟着坐在主席位置上的张作霖,心里暗暗生出几分怯意。她虽然从来也不曾正面见到这位严厉的公公,可是公公却对她早就下达过让她寸步难行的“约法三章”。现在,谷瑞玉才知道自己在这个大家族里,已经渐渐有了一些实际的地位了。
  灯红酒绿,杯觥交错中,谷瑞玉不敢在那些高官贵妇们面前过于声张,她怯怯地隐身在大厅一隅的阴影里。她不敢像杨宇霆三姨太那样,在众人面前起身向傲坐在首席上的张作霖等要人敬酒,开玩笑和谈笑风生。她的自卑和怯懦迫使她只能自珍自重地呆望其它女宾在席间周旋。谷瑞玉虽然在这高层宴会上,只能作个不为人所注目的陪客,可是她已经心满意足了,因为她当年在吉林梦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知道自己能有今晚的公开露面,都是她多年强忍欲望,深居简出的结果。如若这些年她不能遵从那个“约法三章”,张学良就不可能允许她到中南海居仁堂来赴宴。
  那天晚上,谷瑞玉克制着心里强烈的表现欲,坚持坐在宴会厅一隅的阴影里,尽量不引人注目。可是她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首次出席宴会,还是被她那严厉的公公发现了,那是因为张作霖在席间曾到各席上去依次敬酒。当他经过末席时,忽然发现在灯影里有一位非常眼生的女眷,而这个女眷又生得那么娇艳俏美,她是何许人呢?
  当时,张作霖没好意思探问,回到他自己的座席后,杨宇霆才告诉张作霖说:“那不是汉卿的如夫人谷小姐吗?”
  “什么,是她?”张作霖怔住了。
  杨宇霆却当众取笑说:“大帅怎么贵人多忘事,连自己家里的人竟也认不全了?”
  张作霖受此奚落,心中不悦,回到顺承王府以后,马上叫来儿子张学良,暗暗叮嘱他说:“汉卿,今后凡是这种场合,还是叫她回避吧。因为她一出来,不但我面子上不好,对你的前程也没什么大的好处!”
  张学良不语。
  张作霖又叮嘱说:“汉卿,男人都是以江山社稷为重的,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可懂我的意思?”“父亲,我懂了。”他顺从地应允道。
  于是,张学良又送谷瑞玉回了天津。
  那时候,于凤至仍住在沈阳。并不是她不想到北京来,而是因为那时她和张学良的三子一女,都在沈阳上学。作为家庭的少妇,于凤至自然无法前往北京,参加那些为张作霖即将登上最高政坛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谷瑞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得以出席,并且在那居仁堂里见了张作霖一面的。
  谷瑞玉在津门英租界的小洋房里,从此闭门不出了。她想起在中南海居仁堂里的难堪一幕,心里就感到憋闷,她心里对张作霖的怨恨无法用语言表露。有时她真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以宣泄胸臆间的积郁与痛楚。可是她知道哭泣是不能根本解决她在张家这种被动局面的。
  也就是在那年的冬春之交,张学良忽然奉父亲张作霖的命令,挥师向河南省境内远征。她不知道张学良此次出征中原,是与南方的北伐军进行决战,她只知道这次张学良出征比从前更加艰苦,作战也更加激烈。
  “汉卿,如果你心里还有我,那就带我离开天津吧。”在他临行前,她忽然这样对他说道。
  “瑞玉,你在天津住得不是很好吗,还要到何处去?”
  “我哪里也不去,因为我只要到了公开的场合,就又要惹事生非了。所以,我现在只想随你去河南。”
  “去河南?那可是个刀兵相见的战场啊!决不比从前我们在秦皇岛和山海关,即便是我,也是第一次去河南作战,你一个女人家又如何去得?”
  “不,还是让我去吧。河南有什么可怕,战场上的厮杀,总比在这小洋楼里苦闷着强些。前面就是刀山火海,对我来说也在所不惜,我只求能和你在一起就行!”
  张学良为她的真情所动,紧紧抓住谷瑞玉的手,说:“瑞玉,难得你有男儿的志气。可是随我到河南去和北伐军作战决非儿戏。当年和吴佩孚的军队作战,毕竟有几路大军同时兴兵,可是现在我们却要到河南去,北伐军又是块难啃的骨头。从前吴佩孚的军队都是些老军阀,现在我要面对的却是具有特殊装备的北伐军。他们不但武器精良,而且战术先进,我们东北军和这些支号称铁军的队伍对阵,前面肯定是千难万险。”
  “我不怕!”每当这时候,谷瑞玉都会面无惧色地说:“放心吧,汉卿,别说去河南,就是随你转战到天涯海角,我也决不会皱一皱眉头。因为我早就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你了,只要有你在的地方,都要有我谷瑞玉!”
  “瑞玉,好,你去吧!”张学良深情地凝望着她,两个人的心已经紧密的连结在一起了。自从远征到河南地界以来,一路上真可谓腥风苦雨。虽然征战异常艰苦,但是,谷瑞玉却感受到这是她自和张学良结识以来,夫妻俩彼此感情和美的一段时光。正所谓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产生真挚之爱的道理。
  第三卷秋第一章随军岁月(2)
  黎明前,风越刮越大,整个军帐都在大风里东摇西晃。
  谷瑞玉不敢出去打扰面对地图沉思的张学良,她一人拥着被子坐在行军床上,悄悄想着心事。她感到自己虽然心里很苦,可是和张学良在一起就感到无恨的快慰。自从去冬她随他来到河南地界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事也经历了许多。可是她都咬牙熬过来了。谷瑞玉感到中原的战场确实凶险无比。
  与北伐军的几次战事,东北军大都遭到了重创。有一次甚至险些全军覆灭,都因为张学良的机智果断而转危为安。尽管在河南随军她不断遭到各种恐惧的折磨,但是,谷瑞玉仍然不想中途返回天津。张学良几次劝她回去,谷瑞玉都坚决拒绝了,她不是不希图天津的安逸,而是恐怕独自住在英租界小白楼里会想起许多烦心的事情。特别是她一想起张学良戒烟的事情,心里就会泛起无限的悲哀。
  去年夏秋两季,她在天津的那段时间里,由于谷瑞玉在旁亲自督促张学良戒烟,开局竟然出人意料的顺利。但是很快就失败了。其原因并不是谷瑞玉的督促不力,也不是张学良没有戒烟的毅力和信心,而是那个名叫山本的日本医生,永远成了谷瑞玉心里最最憎恨的人物。
  时至现在她也不知道那行迹诡秘的日本医生的真实身份,可是谷瑞玉却感到山本在给张学良戒烟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暗怀着不可告人的鬼胎。那时,谷瑞玉对戒烟的常识一无所知,张学良也对鸦片的危害所知甚少,所以就把戒烟的希望都寄托在山本的身上。也该张学良和谷瑞玉受骗,那个日本人只在天津为张学良治了半个月,就不见了踪影。大出谷瑞玉意料之外的是,从前一度对鸦片烟依赖如命的张学良,居然在山本的药针刺激下,很快竟恢复了原状。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但不再想吸鸦片,甚至精神也比在沈阳好多了。
  怎奈好景不长,不久谷瑞玉才震惊地发现,张学良虽然摆脱了可恶的鸦片,却依赖上了山本经常为他注射的药针。到那时她才发现,那药针原是更可怕的吗啡剧毒!当谷瑞玉醒悟过来,劝张学良派兵将日本医生逮捕的时候,才发现山本早在几天前就逃回日本去了。
  自张学良染上了吗啡毒瘾后,谷瑞玉就再也不敢回沈阳了。她担心见到于凤至,自己会无言以对。与此同时,她在天津听从沈阳赶来的使女凤谨说:沈阳大帅府在听说张学良染上吗啡瘾后,更是举家共愤,人人都在责怪谷瑞玉。
  谷瑞玉听后,不免凄然泪下,对凤谨说:“她们这些人真是太昧良心。哪知道我为了汉卿的戒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每天在天津都到处寻找根治烟瘾的办法,但是哪知道上了那个日本人的当,竟让汉卿从一个苦海跳进了另一个苦海。从此我也难以分辩了。”
  谷瑞玉不想返回沈阳。她就住在天津英租界那幢白色的小楼里。虽然她知道张学良的烟瘾,已非寻常意志和药物能够根除,但是她仍然不肯放弃让张学良走出烟毒阴影的机会。她甚至只身前往北京寻访名医。可是,即便谷瑞玉想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
  突然。军帐里传来张学良拳头击桌子的声音,谷瑞玉不知他又想出了什么应战决策,急忙披衣从内室跑了出来。在灯光下她见面容清癯的张学良,正神情凛然地站在军用地图前,双拳紧握,仿佛一个重大的决策已在他脑子里形成了。半晌,他自言自语地说:“退兵,马上退兵!”
  “汉卿,你说什么?”谷瑞玉在后面吃了一惊,她知道自春天以来张学良和北伐军作战,开始渐渐转败为胜。大批南方来的北伐军由于不服水土,战斗力开始锐减。随着北伐军的不断败退,东北军已逞越战越勇之势,这时,万没想到张学良经过了一夜的思考,竟然作出了从河南撤军的决定。
  “我要马上撤军到河北!”张学良转身一看,发现睡眼惺忪的谷瑞玉就站在身后。她的眼睛扫过桌上狼藉的烟蒂――那是昨夜召开军事会议留下的痕迹。她理解他心里的苦楚,知道他自从去冬以来,指挥第三、四方面军已在河南鏖战了三个多月,现在雨季将临,北伐军败退,本来正是战机有利的时候,她没想到张学良却忽然决定撤兵了。
  “撤兵河北?汉卿,大帅他知道此事吗?”谷瑞玉担心地望着他。她知道张学良从今春开始,已数次违背了正在北京筹划大事的张作霖的主张。谷瑞玉知道他心情很痛苦,也知道张学良在对北伐军宣战的立场上,始终与父亲存有根本的歧见。特别在张学良率东北军杀进河南的不久,忽然传来了英国兵舰在武汉制造“汉口惨案”的消息,张学良对此大为愤慨。他不顾北京的反对,当即在开封发表了对记者的谈话。他反对英帝、一致对外的谈话,显而易见与自己正在指挥的战役发生了抵触。所以外界议论纷纷。此事不久,张学良又于3月22日在对北伐军作战的前线,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他公开发表了一个《对时局的谈话》。谷瑞玉发现张学良在这个谈话里,大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显然与乃父在北京的谈话相互矛盾。
  “汉卿,你谈话定要谨慎,不然北京方面会有意见的。”谷瑞玉虽然知道她不该在这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插言,可是,她担心丈夫的过激言行会触怒北京的张作霖。她在忍不住的时候,也会突破那“不许参政”的禁忌。
  “你不懂,瑞玉,现在外国兵舰都开到长江上来了,他们开炮打我的同胞,我能够沉默吗?”在那些日子里,张学良经常在睡梦里惊起。他从机要秘书那里要来当天的电报,常常在灯下披读经夜。当他发现自己《关于时局的通电》果然在北京遭到冷遇时,愤然地将电报一掼,说:“我的谈话没有错!”谷瑞玉知道,就在两天前,又发生了美国兵舰炮击南京的事件。这时,张学良和北伐军也到了激战正酣之际,就在这时候,他竟在没经北京允许的情况下,断然决定从河南向河北撤军,谷瑞玉心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瑞玉,我不但马上撤军,还要发个公开的电报,表明我的态度。我张汉卿从来明人不做暗事!”他见谷瑞玉不理解他的撤军大计,忽将他亲自执笔的通电摆在她面前,说:“国难当头,我为什么还要向自己人开枪呢?”
  谷瑞玉接过《通电》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顷阅报载南京南军失纪,引起外舰炮击,戮杀同胞,言之泪零。闻者发指,我国今日内变无可违言,胜败得失,皆一家之事,若因偏隅之劫,动天下兵,敌国外患,何堪设想!……夫一人成败事小,异族平陵事大,安忍一党一系之私,而致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
  谷瑞玉看到这里,竟也心动怦然。她深深地理解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也知继续留在河南,必然还要和北伐军发生流血激战,便鼓励说:“汉卿,你《通电》中所言各语,可见你的一片赤诚之心。可是,撤军非同儿戏,大军如若从河南退到河北,万一大帅怪罪下来,恐对你不利?”
  “妇人之见,不足为训。我已电告了北京,相信大帅他会同意撤军的!”张学良决心已定,不可动摇。谷瑞玉见他如此,只好悄悄地避开了。她走进内帐,发现张学良困倦已极,又坐在桌前“吱吱‘的吸起大烟来。她想劝却又忍住了。谷瑞玉知道张学良自意识到吗啡的危害后,又在郑州改吸大烟了。
  谷瑞玉见他再次复吸鸦片,虽然心痛万端,可是她也无可奈何。因为在河南境内困难重重,远比她随军来豫时想象的严重许多。那时张学良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睡眠不足引起的精神不振无法就医。那时候如若离开吸食鸦片,简直再也没有可解燃眉之急的办法了。现在当她望着张学良在军帐里吸足了鸦片,又躺倒在行军床上鼾然大睡的时候,谷瑞玉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滴落了下来。
  第三卷秋第一章随军岁月(3)
  谷瑞玉住进了保定的“光园”。
  “光园”对她来说,无疑是个可与沈阳大帅府媲美的神秘所在。从前谷瑞玉在天津的时候,就听说保定城里有个寻常百姓望而生畏的“光园”,这是因为当年直系军阀几位重要大人物,都曾以此作为行辕官邸。最早是吴佩孚向东北兴兵时的行辕,他指挥二次奉直战争时期,“光园”始终是他的留守处,吴的几房夫人也曾住在这里;二是曹锟曾以“光园”作过他的官邸。
  此次张学良挥师从河南撤到河北后,就将他的第三、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了距北京近在咫尺的保定,而有名的“光园”,理所当然是张学良和麾下八大处的办公所在了。谷瑞玉作为随军的内眷,她就下榻在“光园”的后套院里。
  谷瑞玉住进了“光园”,忽又感到从前理想中的“光园”,与眼前的“光园”大不相同。“光园”里没有曲径通幽的大宅小院,也没有小桥流水般的丽景,有的只是几排青砖大瓦房,如果说“光园”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幽深。无数高大蓊郁的古槐迎风而立,在风中不时发出森人的飒飒之声。在谷瑞玉的印象中,“光园”的景致甚至不及她只去过一次的沈阳大帅府。
  古槐迎风,庭院幽深。谷瑞玉感到此次在河南的撤兵,是一段可怕的人生经历。从前她虽然随军多次上阵,大多都是在战事将起的时候,她由一队卫队护送着离开危险的境地。谷瑞玉却很少亲眼见到战争的场面。可是这一次则大大不同,因为东北军的撤退,是为了减少和北伐军的交战,所以在大军撤离河南的时候,大多采取了避开大路的方针。刚好又赶上了雨季,连绵不绝的大雨,几乎一直伴随着东北军向河北撤退的全部行程。
  谷瑞玉亲眼看见那些伤兵在渡黄河时经历的苦难,她一路上对那些掉进黄河里的伤兵们,充满着万分同情和悲叹,同时也对那些在东北军主动撤退时仍然设置障碍的北伐军充满着愤慨和困惑。
  “汉卿,既然蒋介石这么不讲信义,你为什么还要仁慈的撤兵呢?”在大批东北军从大雨下转移到河北境地以后,谷瑞玉曾在行军中对张学良的一系列忍让之举提出了疑问。
  “我这样做,是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既然我在撤军《通电》上表明了我的决心,那就不能出尔反尔,贻笑于天下!”张学良对她郑重地说。
  谷瑞玉情知他做得有理,也知道她在这重大的军事行动上不该多嘴。可是,她从心里对张学良对北伐军的忍让表示无法理解。本来在东北军撤离前,为防止蒋介石北伐军的趁机追击,部将韩邻春等人都极力主张炸毁黄河大铁桥,以阻碍北伐军的追击。可是张学良却坚决反对,他说:“我们主动撤军既然是为着团结国民,一致对外,那就决不能炸毁黄河大铁桥。因为那样做,我张汉卿就成了千古罪人。你们也许不知道,一旦炸了桥,我军是安全了,可是黄河下游的老百姓将会遭受特大水灾的威胁,我张汉卿就是死,也不能做这种缺德的事情!”
  谷瑞玉还听说一些部将在撤出郑州前夕,曾主张炸毁郑州附近的火药库,以断北伐军的军事给养。但是也被张学良坚决地否决了。不但如此,他还派员和蒋介石的代表在郑州进行谈判。所有这一切都让世人敬佩,可是却难以让那些对北伐军追击满腔仇恨的东北士兵信服。
  “瑞玉,在河南你受了许多苦,现在到了保定,我会好好嘉奖你的。”她耳边老是响着张学良的话音。谷瑞玉感到在随军河南期间,她虽然受尽了千辛万苦,可是,她感到在这期间是她和张学良感情最为融洽的时候。也许战争的紧张与艰难,她和他的心贴得很紧很紧。从前在沈阳和天津时,那种不许她越雷池一步的家居生活,随着她与他感情的加深而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张学良对她的信任增强了,从而放松了从前公公强加给她的所谓“约法三章”。
  谷瑞玉在河南不但有外出逛郑州的自由,而且在大战期间,张学良还派李小四等侍卫陪谷瑞玉从前线去郑州看戏、逛商店和下小馆。张学良感到她对自己是不可缺少的知己和伴侣。特别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战争中,谷瑞玉已成了他须臾不可分离的至友亲人了。
  谷瑞玉也感到自由一天天回到了身边,她感到在河南尽管条件艰苦,可是她活得很开心。在沈阳经三路小楼里时的无边寂寞早已离她而去,代之而来的是她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的时间。
  生活在张学良的身边,她忽然感到与他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在军马倥偬中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张学良有许多和她接近的雅趣。他对京戏的如痴如醉和不惜重金从民间收购古画的嗜好,都和从小就有艺术细胞的谷瑞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瑞玉,你可知在保定这千年古城里,有座有名的古迹莲花池院吗?”到保定不久,张学良就对她说:“那可是个好去处,你可想去看看?”
  谷瑞玉嫣然一笑:“当然想看。”
  他大手一挥:“那好,马上备车!我亲自陪你去莲花池院一游!以酬你千里劳军之苦。”
  谷瑞玉心里宛如喝了蜂蜜那么甜。自她嫁给他以后,她还从不曾见张学良对自己那么关注和爱怜。当年在哈尔滨道外小别墅养伤时的往事,又浮现在她的眼前。谷瑞玉知道那是她与他感情最为甜美的时期。现在她随他到了保定,当年的感觉又蓦然找到了。
  莲花池院远不及谷瑞玉想象的那么恬静。它甚至比不上沈阳北陵的景色清新。但是这毕竟是保定古城的一大景观。在初夏的艳阳下,那古朴的凉亭和碧绿的池水里,风荷片片。那著名的莲花池院也恰好是因那泓碧绿碧绿的池水而得名。当池塘的碧水里倒映着谷瑞玉紧依在张学良身边的倩影时,她感到心中无限惬意。因为她终于盼到了自己希冀的自由,作为张学良如夫人应该得到的自由。
  “瑞玉,保定有许多好吃的风味食品,你为何不去尝一尝?”

当前:第21/4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