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路-克服羞怯》第2/6页



克服羞怯感,打开心理视窗




 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你开口就成功."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实是学习外语的关键,然而这一环节却成为一部分学生学好外语所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有一些孩子由于多种原因羞于开口,难于开口,不乐于开口。如何克服羞怯感,打开这些孩子的心理视窗是外语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随着世界的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学生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开这些学生的心锁,就必须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难于开口的学生其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意识,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望对方的脸,回避眼光的接触,喜欢独处。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得到教师的全面帮助,及有可能成为落后生,这将严重影响该生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 过去由于缺乏自制能力,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经常有违纪现象,因此经常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久而久之自信、自尊、自强的要求都消失了,课上尤其表现为违纪、厌学、不与老师合作。

根据不同的情况,打开他们的心理视窗,从其心理角度寻找教育切入点,采取与之吻合的施教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用一颗爱心去敞开学生的心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由衷地爱学生,为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发展他们的智能,废寝忘食地工作,还有充满爱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劝说,循循善诱的教态。都使学生觉得你充满对他的关注和爱护,感到暖气洋洋,心舒气畅。自然而然,他惶然而恐惧的心理顿消,局促不安的心情也没了。学生的话语将由少到多,以至无拘无束地谈所愿谈,最后无所不谈了。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位女生,外表非常灵秀,但性格内向,很少跟老师说话,上课时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时老师问她问题,她一声不响,即便是我要求她跟着我读她都感觉很困难,任你怎样有耐心地诱导,她也不吭声,一连几次都是这样。虽然她不愿意开口,但是她书写方面的任务她都完成的非常好。过后,我在课余时间细心地观察她,她和同学有说有笑,而且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在平时多跟他接触,和她说说话,问她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慢慢地她能认真大胆地回答我的问题了。课堂上我尽量给她回答问题的机会,耐心诱导。有时她也会主动的举起她的小手,此时教师一定要给她机会,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要给与鼓励。是教师的爱心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鼓起了勇气。

  二、"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屡教不改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受到挫伤、打击,在心理上表现出矛盾、恐惧、不安,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数表现为厌恶学习,不愿意和老师合作,逆反心理强。转化这样的学生,有时仅用教师一个无声的眼神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其前提是"宽容、尊重、信任、理解"他们,让他们的自尊心从自卑、恐惧感中摆脱出来,消除顾虑,解除他们因犯错误、挨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唤起对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就会主动靠近老师,释放心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教的班中有一位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秩序,课堂上除了老师向他提问时他不开口,其他时间他都在小声说话,每次老师批评、教育他,他都承认是不对的,并保证下不为例,似乎"心悦诚服"了。但过后,照常出现这种现象,他对这种不良现象早已习以为常。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又扰乱秩序了,我只是看了他一眼,他低下头看书,好像要等老师批评一样,。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教育他,而是照常上课,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位同学却好像明白了什么,马上坐端正,认真上课,那一节课我表扬了他,发给她一枚小奖章。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扰乱秩序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口回答问题,大声与老师跟读。由此看来,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对这位屡次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教育的方式,静观其变。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且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克服羞怯感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羞怯只是儿童和少年的问题,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自会变得大方起来。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浦・詹帕多经过20年的研究,调查了10000人后发现,大约有4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羞怯。

  对羞怯也许并无良药可治,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战胜羞怯,扫除这一横亘在通往个人幸福之路上的障碍。

  1.将你的内心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找出真正使你害怕忧心的根源

  “记日记是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心理治疗专家克里斯多夫・迈洛拉汉说,“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许比我们自以为知道的更多,当我们用文字将我们的害怕和焦虑梳理一番时,自己也会为之惊讶。”

  迈洛拉汉曾有一个病人是30岁的单身女子,极其害怕与人约会。在迈洛拉汉的建议下,她写下与约会有关的一系列事情:接电话,安排出门,在约会时说什么,关于未来又谈些什么,在将事情整个思量一番后,她发现她最担忧一个她并不喜欢的男人会爱上自己,她担心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自己不知如何去拒绝他。

  迈洛拉汉帮她出主意,告诉她假如她不想再见到约会的那个人,她该如何说。一旦她有了这些准备,约会就变得轻松随意多了。

  尽管这名妇女只是一种“条件性”羞怯――在她生活的某一方面如约会时有羞怯问题,但一份文字分析也对她克服羞怯极有裨益。根据威勒斯来学院心理学家乔拉森・查克在他的《克服羞怯》一书中所说,约有2/3的人的羞怯是因某一特殊原因而引起,一旦原因被找到,你就能以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对待它。

  2.想象自己是某出戏中一个大方沉着的角色,写个脚本,事先进行练兵

  斯坦福大学的詹帕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50来岁的妇女找到了一种克服羞怯的办法,她假定自己是某部戏剧中一个落落大方的角色,并依此行事,窘态果真消失了。

  詹帕多认为,这种将自我分解成“真实之我”的方法在那些“外倾型”羞怯者中颇为流行,这类本来很羞怯的人却往往在公众活动中得心应手,表现自如。许多大众媒体的明星如约翰尼・卡森和大卫・里特曼其实在骨子里属于那种很怕羞的人,但他们在舞台上和摄像机前却潇洒自如,能言善辩;同样,一个在私人交往中畏手畏脚的人却在团体辩论中伶牙俐齿,在祝酒会上慷慨陈词。这是因为,在这些场合,他们暂时扮演了一个不害羞的角色。

  心理学家西瑟尔・费克曾指导一名羞怯的学生如何告诉父亲自己不再参加校球队之事:“我叫他拟好一份他所害怕的那场谈话的一个脚本,包括他将说什么,他的父亲可能说什么,自己又如何回答。”这位年轻人按部就班,照此脚本去行事,果然毫不犹豫地将该说的话和盘托出。

  对于害羞者而言,写个脚本,并事先自我排练一番的方法适合很多场合,无论是要求你的老板加薪还是和你的老师晤谈。既然你已事先对你将碰到的情形及要说的话进行了充分的“练兵”,你自然会更有信心地去面对令你发窘的情景。

  “羞涩者常常关心他们是否能表达真实的自我,”詹帕多说,“像演员一样,你必须学会慢慢消弥‘真实的你’与‘角色的你’之间的界线,最终做到言为心声,挥洒自如。”

  3.行动之前先来一番“社交侦察”,或者找志趣相投者聊一聊

  伯・卡登思提出一个词:“社交侦察”。他说:“假如你要参加一个晚会,最好事先弄清楚哪些人会参加,他们将说些什么,他们的兴趣是什么。假如你要参加一个商业会晤,就应尽可能了解对方的背景材料。这样,当你与人交谈时,就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另一项准备活动是,先找一些与你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让他们帮助你树立信心。心理治疗专家玛乔里・科本曾帮助一名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妇女战胜羞惭。他了解到这名妇女喜欢编织,于是,在科本的建议下,这名妇女报名参加了一个编织学习班,在那里,她能兴致勃勃地与那些新结识者一起讨论感兴趣的编织问题。她的这种班内谈话慢慢使她交上了不少朋友并将社交圈子扩展到班级之外。最后,她终于能与人轻松相处,在其它场合也很少羞怯了。

  4.注意你的身体语言表露出来的信息,尽量使你显得热情大方,易于接近

  “羞怯者总是不由自主地给人一种冷淡和回避的印象而自己察觉不出,”心理学家阿瑟・威斯姆说,“他们总是不断地发现如此信息:我易受伤害,我很难为情,我非常慌张。”不幸的是,其他人并不明白这些意思,他们只是将你的这些身体语言解释为清高、自负和不屑,这样便使得羞怯者更感慌张和难堪。

  其实,你只需改变一下身体语言便可使你的处境大为改观。威斯姆推荐一种他称之为“SOFTEN”的方法:S代表微笑(Smile),O代表开放的姿势(Open posture),如手臂和双腿张开,F代表身体向前倾(Forward lean),T代表友好的接触(Touch),如握手,E代表善意的目光(Eye Contact),N则表示点头,表明你正在倾听或理解他人的谈话。当你以“SOFTEN”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出现时,你就能让人感到热情友好,易于接近,于是,你也会得到他人和陌生人主动的回报。气氛一旦友好而轻松,你的羞怯之感自会烟消云散。

  羞怯者总是苦于与他人言谈,他们唯恐自己给人的印象不佳。研究者发现,一些羞怯者与人交谈时,总是下意识地使用一些口头禅“是的,我同意”。或“很有趣”。

  其实,当谈话出现冷场时,你可主动问一些较随意的问题,如“你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等。“问一些能打开话题且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可表明你的友好态度,”心理治疗专家乔纳森・本内特说,“这样一些问题也能使话题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你身上。”

当前:第2/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