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不难》第3/26页



齐藤竹之助拜访的第一个对象是东邦人造丝公司。然而不巧的是当时在生命保险公司号称"日本第一"的老手渡边幸吉已经来过,齐藤竹之助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是就此作罢,还是一直努力到最后?这两种念头在他脑中轮番占据上风,最后,后者取得了胜利。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中,制订出一份无论就哪一点、无论谁提出质间,都可以从中找到完整答案的庞大详细计划。

第二大,他带上计划,再次拜访东邦人造丝公司。

尔后一连几天,他天天去打听情况。贝德格的一段话不断鼓励着他:"不论是多么困难的推销,只要以诚意和热忱相待,就必定成功,…。"

最终,由于那份出『色』的计划及热情的态度使他拿到了与东邦人造丝公司2000万日元的合同,他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流泪。

在访问东邦人造丝公司的同时,齐藤竹之助还对其他行业的顾客进行了访问,其中有一流公司的干部、中小企业的经理,还有家庭主『妇』等等。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一个个地依次去推销。

为了一定要成为日本第一推销员的信念,他不顾生活的艰苦,从不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后,齐藤竹之助终于在朝日生命保险公司赢得了"首席推销员"称号。由于以事业保险为中心的推销奏效,他在全公司两万名推销员中取得了最好成绩。这一年,他还清了所有借款,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这时,他已62岁。

齐藤竹之助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把职业和人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已成为朝日公司第一的他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本85万名推销员中成为第一。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齐藤竹之助更加努力地工作。

"早晨5点钟睁开眼后,立刻开始一天的活动。躺在被窝里看书,思考推销方案;6点半钟往顾客家中挂电话,最后确定访问时间;7点钟吃早饭,与妻子商谈工作;8点钟到公司去上班;9点乘坐我最喜爱的卡迪拉克轿车出去推销;下午6点钟下班回家;晚上8点钟开始读书、反省,安排新方案j点钟准时就寝。这就是我最典型的一天生活。从早到晚一刻不闲地工作,就是我的特点。"

1959年7月,齐藤竹之助第一次实现了1,4亿日元的月销售额,随后,11月他又创造了2,8亿日元的月销售新纪录。以此成绩,他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日本首席推销员的宝座。

不断进取是他的信条,齐藤竹之助又为自己确定了更高的目标--要登上世界首席推销员的宝座,要在生命保险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世界第一位的优秀成绩。

齐藤竹之助怀着必胜的信念,又开始了向这一目标的冲刺。他深知,世界上比他有能力的优秀推销员多得很,要与这些人竞争,赶上并超过他们,必须做拚命的打算。

1963年,齐藤竹之助的月推销额高达12,26亿日元。这一年,他被美国mdr俱乐部吸收为会员并参加了该俱乐部的例会。他作为唯一的亚洲代表,又连续四次出席例会,最终被认定为俱乐部的终身会员。

自出席mdr俱乐部的例会以后,齐藤竹之助的推销记录一直以月销售10亿、17亿。27亿日元的速度急速上升,因此他一直是日本首席推销员。

但与其它国家的推销人员相比,他对自己还是不满足,要求自己更努力。

1965年,他完成了4988份合同的签订任务,就是在生命保险事业最发达的美国也从未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数字,他终于成了世界首席推销员。那一年,他72岁高龄。

・财富点拔・

对于一个57岁的人,要想成功,必须靠几点

1,具有坚定的信念。

2,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3,要有勤奋的态度。

做到以上三点,相信成功不会离你太远。

门不当户不对的联姻

引言:合作最终是为了谋求发展,合作伙伴必须形成一个能相容的、相互补充的结合体,并能为合作项目带来发展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就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合作意味着成功,就有合作的可能『性』,即使表面看来并不是川当户对的那一种。

当年,曾有人说驰名世界的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与美国主要的共同基金和信用卡发行商迪安・威特公司的合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结合。可不管怎样,两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两大金融公司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投资公司,也奠定了它今后的成功。

摩根・斯坦利出身显赫,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投资银行界可说得上是颇负盛名。它的前身是由华尔街大亨j・p摩根创办的摩根银行,当时经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两项业务。1935年在美国『政府』颁布的新证券管理法的干预下,摩根银行的这两项业务相互分离,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仍归上p摩根银行,而投资银行业务则归新成立的摩根・斯坦利公司所有。

截止到1993年底,摩根・斯坦利公司拥有1000亿美元的资产,固定资产超过70亿美元,为投资客户管理总值达350亿美元的资产,盈利水平遥遥领先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1991、1992年度分别被同行们评选为"本年度最佳债券交易商"和"本年度最佳股票发行商"。自1984年后,经该公司咨询的收购兼并交易总额逾1500亿美元,交易对象为全球各电话、无线电话、电讯业的大型企业。

这时的迪安・威特公司与摩根公司,相比是"寒酸"的。1993年它才从施乐百百货公司独立出来,当家做起了主人。还"自形隐愧"于美国十大证券商的第六位,是美国第三大信用卡发行公司。即便这样,它仍拥有3900万信用卡用户,是美国主要原共同基金和信用卡发行业者。但它们不论在业务的规模和层次,雇员的待遇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与摩根・斯坦利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摩根・斯坦利公司是一家主要为大银行和大财团服务的投资公司,而迪安・威特公司则主要是一家为个人投资者服务的零售经纪行。由于服务对象和客户层面不同,双方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业内人士认为,摩根・斯坦利与迪安・威特这两家公司不但业务互不相同,就连员工的气质也大相径庭。因此,两家企业的合并,也面临着文化和策略能否相互融合的挑战。

摩根・斯坦利的高级主管们不是出身于名校,就是拥有顶尖商学院的学位。这些高级主管们身着亚曼尼西装,脚登古奇皮鞋,搭乘喷气客机,穿梭于东京、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金融重镇之间,忙着会见各国『政府』首脑、企业大亨。他们的年收人高达数百万美元,50岁前退休就能坐拥大笔财富。而那些身着布鲁克兄弟西装、脚登德克斯特皮鞋的迪安・威特公司的主管们,则是风尘仆仆地开着汽车在美国各大城市沿街兜售共同基金、股票、债券,年薪充其量不过数十万美元。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人们很难相信两者怎样才能在商海中结合得更好。

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办公室装模上也展现无遗。1993年纽约贸易中心发生爆炸案后,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迪安・威特公司虽然也曾大肆整修,但褐『色』地毯搭配橡木家具,只能称得上是舒适明亮。而摩根・斯坦利公司位于时代广场上的新办公大楼,却是用大理石地板、桃花心木家具、波斯地毯装点得富丽堂皇。

两家企业的薪资也有天壤之别。迪安・威特董事长普塞尔去年的薪水和红利不过325万美元,但是摩根・斯坦利总裁麦克,董事长费雪个人的总收人都逾650万美元,是迪安威特董事长的两倍。形成更强烈对比的是员工的工资,摩根・斯坦利的高薪政策使得迪安・威特员工的薪金相形见拙。迪安・威特经纪人一年的佣金收入约30万美元,而摩根・斯坦利公司有数百位与有钱人打交道的经纪人,他们的年薪高达200万美元,其中那些顶尖交易员、投资银行家,如果遇上好年头一年可以赚上千万美元。

当前:第3/2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